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幼儿教案《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设计(共含16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幼儿教案《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学习提示”,预习课文,《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设计之一。
2、检查预习,读通课文,学会生字。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学习提示”,了解训练重点(学会按三项要求预习课文)。
(1)回顾关于“预习”——过去我们学会了什么?(三年级、四年级)
(2)自学“学习提示”,同桌议议,然后指名说:什么叫预习?预习有哪三项要求?
2、按照预习要求,逐项进行预习:
(1)读通课文,快速、轻声、自由地读两遍,读准生字的音。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可注在书上)。
(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3)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内容,发现疑难问题。通过多次默读课文,运用不同符号做标记。
①遇到不理解的句子用“”标出,并打上“?”。(完成作业本第2题)
②难理解的片段用“”标出,同时打上“?”。
③其他不懂的安排或疑难问题用“——”标出,同时打上“?”。
3、检查第一项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全班评议。(字音有否读准,有无添字、漏字,是否读破句)
4、作业:(1)作业本3、6题(课内完成)。
(2)中午写字课听写词语。
(3)上交课本,检查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标注要求规范)
(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预备下节课使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第二项预习情况,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第三项预习情况,归纳疑难问题。
3、给课文分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指出学习目标。
2、检查第二项预习情况。
(1)明白检查第二项预习要求,思考一下。
(2)根据预习要求,进行检查:检查学生如何按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懂字、词的意思。
(汇报过程略)
3、检查第三项预习情况。
(1)明白检查第三项预习要求,思考一下。
(2)进行问题质疑。教师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如学生无法提出有质量问题,可结合课前收集的问题进行。)
4、给课文分段。
(1)回忆分段方法。
(2)抓住重点内容分段。
5、作业:作业本4、5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逐段讨论,重点解决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3、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速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回忆了顾老师的哪几件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3、讨论上节课提出的本段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1)“我是您亲手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桃李”指什么?栽种桃李的人是指谁?)
(2)“我的萌芽、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
(3)“……在我的心目中,您的本领简直比魔术师还大!”
(4)“老师,您真像童话中的仙子……我那平平淡淡的日记就充满了生机。”
(分析句子含着的意思,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
4、学习第三段,自由读课文后,先想想这两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5、引入疑难句子,讨论理解:
(1)“只有您头上的银丝和眼角的皱纹是您辛勤耕耘的见证。”
(2)最后一个自然段。
(分析句子含着的意思,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
6、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7、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8、总结作文。
这篇文章是一封信,作者回忆了在小学读书时,顾老师的三件事: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她对顾老师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9、作业:完成作业本第七题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老师工作的辛苦,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劳动、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2、通过讨论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能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悟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给老师的一封信》,回忆一下,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是作者在教师节前夕写给老师的一封信,通过自己在小学读书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叙了顾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倾心培养,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
2、还留下了什么问题?(小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深情地回忆顾老师?)
3、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围绕问题研究回忆部分。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你能找到什么答案?与同桌或临近的同学议议。
2、集体交流。
(1)出示句子一:“是啊,我是您亲手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我的萌芽、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桃李”,比喻学生。作者是顾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沐浴”,比喻受阳光雨露滋润。
“阳光雨露”,句中指顾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怀和传授知识。
“无不”,可换成“都”,但用“无不”更能体现老师的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指导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好“是啊”两字。
(2)出示句子二:“您微笑着,把我领进教室,不,是领进了知识的大门。”
板书:领进大门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知识的大门怎么领进?)
引导学生理解:受到老师启发教育,从此遨游在知识的宫殿就是领进了知识的`大门。)
这句话该怎么读?反复指导朗读。
从哪儿能看出老师把“我”领进了知识的大门?
理解“您总有办法……也总有办法……”。和“您的本领简直比魔术师还大。”(板书:魔术师)
什么叫魔术?你对魔术师知道些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理解句意:老师丰富的知识,得法的教育,使一个无知的小孩渐渐获得知识,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崇高的形象。)
(3)出示句子三:“您真像童话中的仙子。”(板书:仙子)
仙子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本领?
课文把顾老师比做仙子,她有什么本领?
理解“日记中长出了小草,开出了小花,小鱼儿在里面欢快地游。”
理解“带回了写日记的灵感”。
“灵感”,句中指写日记时产生了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理解句意:顾老师以自己的一颗童心指点学生细心观察,展开想象,倾注感情,进入情景,把所见所闻写“活”。文中地“日记充满生机”就是这个意思。)
拓展:顾老师还会为他的学生做些什么?
(4)出示句子四:“只有您头上……见证。”(板书:银丝、皱纹)
(理解句意:在漫长的岁月中,老师在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为祖国培养人才贡献了青春和毕生的精力。明白“谁也说不清……谁也数不清……”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
3、读到这儿,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在教师节前给老师写这封信了吗?(回忆在小学读书时顾老师的几件事,抒发对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
4、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回忆部分。
(三)、总结:
课文是以信的形式向老师表达深情,犹如面对面的叙述,倍感亲切。因此读课文时我们会觉得老师就在我面前,回去后我们可以再好好地读读课文,反复体会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给老师的一封信
板书设计:
老师 学生
领进大门 爱
魔术师 仙子 老
银丝 皱纹 师
教材分析:
这是翁钦露同学写给顾家璋老师的一封信。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激之情。
学情分析:
书信体,属应用文。随着通讯的便捷,写信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常用,但通过课文,通过再现的手法,回忆小学生活,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而言应该没有难度。因为表达自己的心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的主要内容,掌握信的结构。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写信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难点:表达的方法,通过叙述,用优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表达感激之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感悟、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给老师的一封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泪水。在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啊,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是老师伴随我们成长。老师,多么亲切的称呼,他们是辛勤耕耘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培养我们成长。在即将分别的今天,我们由衷的对您说: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下面,我们来看一封写给老师的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读课文、正音。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谁写给谁的信,信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品读:细细品味文章真情。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信(应用文)。
3、复习信的格式。
4、指导信的结构: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四、拓展延伸
教师讲信开头的一段,学生轮流接信的内容,告诉对方你最近在学校的情况。
五、感谢师恩
1、念学生给老师写的信,互评。
2、每人说一句感谢老师的话。
六、布置作业
修改作文:通过听其他同学的文章,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你觉得哪里不足,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给老师的一封信
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教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学生念他们自己给老师写的信时,信的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得情真意切,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了解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把信念得深情并茂,拨动了师生的心弦。
【教材简析】
作为小学阶段的结束,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旨在巩固学生习得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为第四学段奠定基础。习作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本次习作是小学阶段教材安排的最后一次习作训练,内容是“给老师写一封信”,要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再现老师诲人不倦的形象,激起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情感,用一个个具体动人的情景表现对教师的感激与眷恋。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复习书信的格式,使学生懂得可以通过书信来表达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借鉴学过的课文和例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通过具体情境,表达对老师的真情实感。
3、通过写作,激发学生对老师和母校的眷恋和感激之情,为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鉴例文和学过的课文,领悟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学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2、启发学生回顾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积淀情感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认真读了《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再过几个月,我们也即将毕业,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不知道多年以后你们可还记得你们的小学老师。作为老师的我们,总盼着学生能快快长大,可每每到送走一批批的毕业生时,心里又有着几许的不舍和空荡。说起我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呀,他们有的还经常跟我联系,有的还给我电子信件,读着他们写来的只言片语,我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里有一封学生写给我的信,你们想看吗?师一边配乐,一边深情地诵读。
2、听完后,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信中的哪些地方感动了你?指名学生说。
3、这里还有前些天收到的一条短消息,这是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发给我的,想看吗?
(设计简析:高年级的学生,书面语言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他们学习范文的方式,不再停留在“模仿”,而是借鉴。习作例文的出示,不仅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范例,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打开思路,丰富了习作的素材,逐步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相促动。)
4、确实,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六年的光阴似箭,,一路有老师的陪伴;多个日子,从蒙昧无知到学有初成;六年的时光里,老师的关心和教诲,依然历历在目。此时此刻,即将走出小学校门的你,内心有怎样的感受?(生自由说:不舍、难过、怀念、百感交集……)
5、人生有聚散,师生情,难隔断!面对即将分别的老师,你内心的感受最想对哪位老师说?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酝酿情感,倾诉惜别之情。)
(说一说)指名学生说。再将自己想说的话倾吐在纸上。(配乐创设情境)
1)跟您告别了,亲爱的班主任!
2)敬爱的启蒙老师,请您听我说!
3)别了,我亲爱的恩师!
4)再见了,我亲爱的一日之师
6、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吧!朗读学生的习作片段,师生共议。一起聆听同学们欲向老师诉说的心声。
(设计简析:通过创设情景,以深情的语言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积淀,唤起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再现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情景,让他们敞开心扉相互倾诉、实现情感与思维的碰撞,产生想说、要说的强烈愿望,在学生没有任何写作负担的情况下将学生引入书面表达中。)
二、联系生活,打开思路
1、同学们,在这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给了我们多少期待、关心、帮助和鼓励啊!老师的音容笑貌伴随我们每一天,亲密无间,老师诲人不倦的身影,都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头。在这即将离别之际,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吧。
2、议一议: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位老师的哪些事情或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你的感触最多呢?(学生自主回忆,同桌相互倾诉。)
3、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说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4、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练习写片段(学生回忆和老师的交往,老师令你最难忘的事,告诉老师的小秘密,对老师的建议,自己的理想等。)
1)难忘,我___________时。
2)怎能忘记,我在老师指导下获奖以后:
3)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趴在课桌上。
4)老师,你知道我的远大理想吗?在这要分别得时刻,就让我告诉您吧!
5)老师,我要告诉您一个深藏在我心底的小秘密。
6)老师,您什么都好,可有一点我想给您提个小建议。
(设计简析:在这个环节当中,并不刻意安排学生学习“怎么写”,而是从学生的表达需要出发,在学生自主回忆、相互倾诉的同时,教师顺势挖掘细微感人之处,使学生自己感受到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表达浓浓的师生情。)
三、回忆格式,下笔成文
1、复习书信格式:
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
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
名字写在右下方,名字下方写日期。
2、出示温馨提示:
(1)要围绕中心,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
(2)内容要真实,详略要得当,抒发真情实感。
(3)写完后认真修改。
3、(写一写)难忘和老师相处的那一幕幕!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把心中最难忘、最美好的记忆写下来,把心中对老师的感激和眷恋以书信的形式写下来,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
4、学生将刚才的片段整理成文,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
(设计简析:对写作要求没有做过多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到先说后写的的习作状态,使学生真正做到新课标中的八字方针—易于动笔、乐于写作。)
一、活动内容:
《美丽的树》
二、活动要求:
1、通过身体表现,激起幼儿徒手制作去表现树干的形态。
2、巩固泥塑中的搓条、捏接的技能技巧,并尝试用落叶来装饰树干。
2、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泥、泥工板每人一份。
2、课前幼儿去户外观察过树,并拾好大量的叶片小的落叶。
四、活动指导:
(一)带领幼儿赏树,并进行游戏“变变变”,引导幼儿用身体将树干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来。“小朋友,树是千姿百态的,树上的树枝也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树的游戏“变变变”,用我们的身体来表现树的形态。小朋友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找伙伴一起来做一棵树,看看哪棵树最漂亮。”幼儿游戏,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的用身体表现各种树的各种形态,并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
(二)幼儿大胆的动手尝试制作树干,教师巡回查看。
(三)教师请个别幼儿示范制作树干。(搓条成树干的;双手捏泥做成树干的)
教师在请个别幼儿示范时,教师在旁给予适当的解释说明,告诉其他幼儿这种方法的技能技巧,及注意的问题。(如个别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直接请该幼儿边示范边说明。)
(四)幼儿再次制作树干,并加树枝及树叶。
1、要求幼儿大胆的去取泥塑造树干的外型形态,表现出树干的千姿。
2、鼓励幼儿用泥来做树枝并与树干连接,提醒幼儿注意树枝与树干的关系。
3、幼儿用在户外地上拾来的树叶插到树枝上。
(五)、将幼儿展示出来,大家互相欣赏,讲评。
(六)、以开一个树的展览宣传会将幼儿带出活动室。
“小朋友做的树都很好看,那你们知道树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言,“哦,原来树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可得好好宣传宣传。走,我们用我们做的树去开个树的展览宣传会。”
大班陶艺活动:有趣的泥巴
设计意图:
陶艺在我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前就走在世界艺术的前列,如秦朝的“兵马俑”让世人惊叹。而现代陶艺让艺术的门槛大大的.降低了,并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创作不再是陶艺家的专利。“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是最自然不过的事,而陶艺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又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这么简单的活动却能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孩子一种终身受用的高尚志趣,让孩子们开始懂得美,开始喜欢艺术。在幼儿期进行陶艺教育不但有教育意义,更是孩子们快乐的载体,所以陶泥是孩子游戏中的宝贝。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欣赏精美陶艺作品,让幼儿能够感受陶艺的魅力,并结合课件以局部展示陶艺品的方式,拓展幼儿的想象力。
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欣赏精美陶艺作品,感受陶艺的魅力。
2、以局部展示陶艺品的方式,拓展幼儿的想象力。
3、培养幼儿对陶文化的热爱。
准备:陶泥 陶艺课件 陶艺实物 陶艺工具若干 背景音乐
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入活动室。
二、教师逐一出示课件,幼儿欣赏并进行发散性思考。
一、课型:
团泥技法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对象:
幼儿
四、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陶土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陶艺课中学习英语单词苹果,Apple。
2、实践目标:让幼儿学会用捏或搓等方法捏泥团,制做苹果、汤圆、人头等。
3、情感目标: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能充分想象,大胆创作,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
六、教学重点:
学会把用手捏或搓陶土的技巧
七、教学难点:
学会表现出事物的大体特征(如苹果是圆的,香蕉是长的等特征)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幼儿“小朋友,你们平时吃苹果的苹果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回答后肯定,并让幼儿学习英文单词:Apple。学习完后继续提问“我们平时还吃常什么水果?” 幼儿回答后总结并导入内容,“今天我们学习捏苹果,大家也可以捏其它的水果,香蕉,葡萄西瓜等”。
2、引入课题,教师讲解陶泥的作用,讲解完后做示范,边示范边讲解。讲解完后可鼓励幼儿做不同水果,“做好后我们把它们放在果园里,比比谁的水果最做得最好”。
3、幼儿自己动手,老师巡视并指导,并要求幼儿大胆制作表达,(可制作其它水果或圆形的,如汤圆、人头等)鼓励幼儿创新。
九 小结
1、幼儿互评作品
2、教师讲评作品
3、再次复习英文单词Apple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泥的基本特性、认识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及使用方法。
2、通过启发、实践体验来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
3、让学生感受“玩泥巴”的乐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创造美。
教学重点:
感受玩泥巴的乐趣。
教学难点:
体验陶艺制作的各种技法。
教学准备:
教师:陶泥、教学课件
学生:陶泥、各类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泥巴变一变:
1、触摸,感受老师送给大家的特殊“礼物”。
与孩子们交谈,送给他们一份礼物,让他们进行触摸,感受泥土特有的柔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泥巴真听话:一分钟让泥巴变、变、变
聊一聊有没有玩泥巴经验,比如撮一撮、切一切,揉一揉、捏一捏等。并用一分钟小游戏的形式,给学生把泥巴变个样的机会,看谁变的花样多。
3、小结导入:
(1)小结玩泥巴的方法,并板书。(如:搓、压、切、印、捏等)
(2)导入:让我们一起走进泥巴的世界。
二、认识工具:
1、课件一一出示各种工具,并介绍用途。
2、想一想:
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东西可以替代这些工具。
三、欣赏:
1、简要介绍陶艺的发展。
2、欣赏学生陶艺作品,边欣赏边让学生说说制作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制作方法。
四、体验:
用手中的陶泥自由制作,体会玩泥巴的快乐!
五、总结:
说说玩泥巴的感受!
陶艺课程第二课
手捏动物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陶艺创作DD手捏成型的基本表现技法、步骤。 技能目标:运用泥塑动物的基本表现技法,塑造动物形象。
情感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陶艺创作DD手捏成型的基本技法、步骤,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抓准动物的基本形,对动物的细部特征进行深入刻画。
教学准备:
陶泥及制作工具,课件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动物的图片,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小动物。
实施过程:
导入:欣赏秦俑、汉俑图片(动物),引出制陶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人类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发展:早期的制陶是人类以生活中实用的陶器(饮器、食器、炊器、盛贮器等)为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陶逐步向美化生活环境的观赏性、装饰性泥塑艺术发展。
教师示范陶艺创作手捏成型的成型方法(鸭子):
了解动物泥塑的艺术特点:取材于动物形象,再加以取舍、装饰、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而成,使人觉得比真实的动物形象更加生动可爱。
1、整体形象(抓住动物的整体外形)
注意:舍弃细部,抓准基本形。
2、细部刻画(抓住动物的明显特征进行加工 )
注意:对所塑造动物的特点可以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3、上色处理(抓住动物的色彩特征)
注意:色彩之间的搭配,突出动物本身明显的色彩特征。
教师现场制作海豚泥塑
学生观察老师是怎样用技法表现出海豚的特点,制作顺序是什么?思考你怎么用技法表现你喜欢的动物的特点。
夸张的脸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头像特征,进行夸张的表现手法;并尝试泥塑,进行头像立体造型。
2、启发学生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用泥塑造型语言,夸张塑造,大胆趣味地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学生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3、体验泥塑夸张表现人物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对漫塑人物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夸张的人脸。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夸张的泥塑立体造型表现。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工具
(教师)课件、泥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表情大PK。(看词做表情,与图片中比较)
2、图片欣赏
导入:夸张的脸
二、欣赏探究:
1、观察人物夸张表情的变化特征,探究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变形的夸张表现方法。
(1)观察快乐、悲伤、发怒等表情五官的变化。
(2)探究欣赏简笔漫画人物头像。启发学生观察夸张的表现方法。
形的夸张:夸大法,如小的更小,圆的更圆,曲的更曲;变形法:如改变鼻子结构。
神态的夸张:如发怒时、眉毛直立、额头冒火。
欣赏中穿插教师示范和学生的五官制作小练习
2、学习造型表现方法:
边欣赏边示范(团报纸成型、泥板围筑、分析添加):
(1)欣赏泥塑作品中国古今雕塑家、民间艺人的陶土雕塑作品。
(2)欣赏陶艺学生作品,启发:用泥塑造夸张的五官,有更多的变化方法。
三、学生创作: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表情和人物创作。注意夸张变化。
四、展示评价:
1、学生给自己的作品取名,进行评价。
2、对比,找出最夸张的脸。
五、用表情表示对课堂感受,结束。
板书设计
形的夸张
夸张的脸 夸大、变形等
神态夸张
有趣的“空心球”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书信中列举大量事例的作用,复习书信写作格式。
3. 品味富有哲理、含义隽永的语言,体会文中蕴涵的深情。
4. 让学生懂得理解、感恩、回报父母。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书信中列举大量事例的作用,复习书信写作格式。
2. 品味富有哲理、含义隽永的语言,体会文中蕴涵的深情。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哲理、含义隽永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谁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呢?(父母)是啊,是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但给了我们无私的爱,还传授给我们他们在几十年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但我们往往喜欢赞美温柔的母亲,而很少谈论严厉的父亲。实际上,父亲和母亲一样,伟岩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骄阳,宽广如江河。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给儿子的一封信》,去认识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
2、介绍作者
刘亚洲,当代作家1952年10月出生,安徽宿县人。1968年参军,1972年入武汉大学英文系学习,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大学毕业后到空军联络部工作,以敏锐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捕捉国际军事斗争新动向,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南国有战事,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6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实录》等作品。《两代风流》获第四届解放军八一文艺奖,《恶魔导演的战争》获全国第二届报告文学奖。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现任空军副政委,中将军衔。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读准字音。
锐减 诀窍 熟稔 希冀 豁达 宣泄 谄媚 疮痍 倚马万言
2.词语注释。
[倚马万言] 晋恒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靠着马拟公文,袁虎一会儿就写成七张纸,而且写得很好。(见《世说新语?文学》)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锐减] 急剧减少。
[悸动] 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谄(chǎn)媚] 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作(zu?)践(jian)] 糟蹋。
[取悦] 取得别人的喜欢;讨好。
[一泻千里]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蹂(r?u)躏(lìn)]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瘦骨嶙(lín)峋(xún)] 形容人十分瘦。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
从题目上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一封书信。下面请同学们翻看单元说明,阅读后思考:学习书信体文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师生通过交流总结明确书信体文章的学习步骤:
明确:1
1)明确对象;2)知晓目的;3)理解内容;4)品味语言;5)探究写法。
2、自主探究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可以自主合作学习。最首要的事就是读课文,在读之前,大家先思考我们应带着哪些具体问题去读呢?
(1)这是一封谁写给谁的书信?
是父亲刘亚洲写给儿子胖胖的书信。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补充)这封书信前面还有一个题记:“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遂作。”
明确:作者写这封信,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作业。但父亲竟然写了两千多字,当然就不是简单的完成学校交给的作业,而是包含了很深刻的写信目的。明确:父亲写这封信的真正的目的:希望儿子保持已有的优点,同时具备博大的胸怀和铁一般的意志
(3)作者在本文中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在肯定优点时饱含了父亲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
儿子的优点有:1、心地善良
2、具有平民思想。
这一部分饱含了父亲的赞赏、欣赏之情。
能体现赞赏、欣赏之情的语句有:
① 坦率讲,我是欣赏你的,一如欣赏一部作品。即使没有血缘关系,我仍会欣赏你,因为你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你最大的特点是心地善良,这种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于: 博 文 学习网:给儿子的一封信。阅读答案)
②你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哺育你,教导你,反过来也被你的行为所教导。
③在这一点上,我甚至不如你。
④每到星期日,我总带你穿梭于胡同间,对那些斑驳的大门、陈旧的院落、满是疮痍的砖墙,你表现了多大的兴趣啊。
⑤你对家庭和附加于家庭上的东西无兴趣,你的兴趣在于今天哪儿破坏了文物,明天哪儿被污染。某次上街,一个叔叔把废纸扔在地上,你拾起来扔进垃圾筒
(4)作者认为儿子的心地善良表现在哪些事例上?
解析指导:结合课文的相关段落来分析。
主要表现在儿子对大自然充满爱心上:1、别人摘花而生气。2、因砍树镜头而心疼。3、不肯打乱飞的.蛾。4、不吃海鲜。
(5)在文中作者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希望?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希望?在提出希望时蕴含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明确:
对儿子的希望是:1、应有博大的胸怀。2、要有铁一般的意志。
父亲为什么对儿子提出这两点希望?
①你则常举轻若重。小时候,别人批评一句,你牢记许久。考试前,你如临敌;考试若小挫,你总是焦虑不安。我带你出国,照相,你总问:“别人会不会以为我是在世界公园拍的假景?”
有时候做题答案与同学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怀疑:我是不是抄同学的?你说你爱想事,却不告我们想什么。
②你人很聪明,但意志稍缺。与一般孩子相比,你意志够强了,但与你即将要做的事业比,还不够。你说不喝可乐,果然就再不喝。考试小挫后也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但常挡不住它的诱惑。这就是说,小事尚可,中事不够,大事更不够。
四、合作交流,再次探究
1、一定的内容是需要一定的写作手法来表现的。这封信采用的写作手法主要是什么呢?
明确:这封信通过列举大量事例来让儿子体会做人的道理。
2、这封信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读了这些事例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合作交流)
如:孙玉清之妻忍辱负重扶养英烈后代的事给我的印象最深。确实,没有铁一般的意志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同时我被她的深挚的爱所感动。
五、应用示范,品味语言
参照学习书信体文章的步骤,我们看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品味语言,这封信句句都是刘亚洲对儿子语重心长的教诲;字字都饱含着这位父亲的深情并且蕴涵哲理。跳读课文,看文中哪些话令你情有独钟、非常感动?说说你的体会。
1.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
这句话先打比方说树叶没有一模一样的,引出人生也是各不相同的结论,语言呼应流畅,说理清晰明白。
2.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品味这句话的语言特点。)
“人心如海”与“世事如烟”的构词方式相同,表达出人心复杂,世间虚无的感慨;“净土”是佛教用语,作者高度赞扬了儿子纯洁的心地。
3.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这段话是什么句式?)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式,指出时间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抓住分分秒秒。
4.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也饱含对儿子的鼓励之情,同样运用了排比句式。
你能不能仿照这种句式造一个句子?
5.请再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
精句赏析:
六、复习格式,倾情写作
到这里,我们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补充一点, 以前,人们有事要说,彼此之间要交流情感,尤其是相距遥远不方便见面说清或有些当面不好表达的都会写信,所以书信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一种常用手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网络使人们的交往更方便,所以,我们几乎不写信了,也就淡忘了书信这种应用文体固定的书写格式,其实我们应该掌握。
学生总结,掌握书信的正确书写格式。
掌握了书信的书写格式,学习了本文在书信中列举大量的事例的方法和在字里行间融入真情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恰到好处地给别人写一封信。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给自己亲爱的父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七、当堂检测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谄媚(xiàn ) 熟稔(ran )疮痍(yī)
B、涅槃(bān ) 希冀(jì ) 蹂躏(lìn )
C、呛死(qiàng) 嶙峋(xu?n) 咆哮(xiào)
D、豁达(hu?) 凌迟(líng) 疮痍(chuāng)
点拨:A。谄媚(chǎn)B涅槃(pán)C嶙峋(xú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你敬重一切生命,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命。
微不足道:微小得不值得一提。
(2)我想:这不就是被凌迟的袁督 师吗?
凌迟:指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
(3)照片上,孙玉清年轻英俊,而她,连她的儿子,都是鸡皮鹤发,瘦骨嶙峋。 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得好像要露出骨头。
(4)被马匪蹂躏。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思想会发酵,心理雄关难越,但必须越,否则你就不能涅槃。
思想有时会出现偏差,一个人心理上的障碍是最难克服的,但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必须要战胜自己。
4、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无限关爱和殷切期许。作为胖胖的同龄人,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这封信体现了作者和儿子之间浓厚的父子之情,也表现了两代人之间没有代沟,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信中,作者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在叙述中时常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信中提出儿子的优点:心地善良、诚实、具有平民思想,并且都举了很多事实。这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儿子一种无形的鞭策和鼓励。
5、“我总想为你创造条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对作者的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家长总想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要从廓身上找自己的影子,想当年 ,自己如何如何,如今,可不能再让廓受罪,所有家长很溺爱孩子。
6、“从生命入手,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过看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既要珍惜生命”是指要有一个正确的生命观,一个人的生命,不单是属于自己,还属于关心你的好多人,“又不要太过看重”是说生命旧一个有无,一个人连死亡都不怕,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
七、归纳总结
同学们,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们的身上;父亲的爱,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们心中的烦热;父亲的爱,是秋日里的一串硕果,指引着我们走向成功;父亲的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们那颗冰冷的心。让我们牢记:父亲是一棵大树,护佑着欢快的儿女。父亲是一座大山,托载起幸福的家庭。
最后,老师也想送给同学们一句短信:一生相识,来自天意。一份暖意,来自惦记。一句祝福,来自心底。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梦想成真。
给老师的一封信教案
一、激情导入,积淀情感
1.亲爱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还有3个多月就要结束了, 多个日子,从蒙昧无知到学有初成,在这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给了我们多少期待、多少关心、多少帮助、多少鼓励啊!即将离别之际,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给亲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吧。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二、自主审题、选材
1、请快速阅读习作提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生谈审题之后明确的习作要求。
2、师: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和要表达的情感后,我们就要围绕习作要求和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来进行——选材。
同学们,六年的时光,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事情:一次倾心的谈话、一句难忘的鼓励、一束严厉的目光、又或是一次令你心跳的家访??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细细搜寻记忆中老师关心、教育你的一个动人的场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3、小组讨论,个别发言
4、这些同学说的例子都很好,那么老师给这么多回忆,我们不可能在信中一一倾诉,那么这些材料如何取舍呢?我们在选材时要遵循几个原则——(板书:真实、典型、新颖)
[设计意图]习作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当然就是审题,审题正确,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在这一环节中,我着重指导学生自主审题,通过审题,确定本次习作的要求,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选择事例,明确选材的'原则。
三、例文引路,学习表达
1.有一个同学,他把也在毕业前夕给自己的老师写了一封信,我们看看他选择了什么事例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与眷恋之情。(例文见教参242页)
2.出示例文,学生自读。(对于借鉴到的表达方法可在资料上圈圈点点)
3.组织交流,集体评议。
(1) 例文中,小作者写了哪些事?文章表达了小作者对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小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 你领略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4.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1) 围绕中心,选取具体事例,典型场景。
(2) 详略得当,写清细节。
[设计意图]在习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读写的结合”,通过阅读例文,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选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形成学法的迁移。
四、列提纲
1.在审题、选材之后,动笔写作之前我们别忘了先写提纲。提纲可以使我们的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2、出示:写提纲要求,学生动笔写提纲。
提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目、二是中心思想、三是内容要点及写作顺序、四是详写、略写的提示。
五、回忆格式,下笔成文
师:提纲列好,我们就可以下笔成文了,今天我们要写的是一封信,在动笔之前我们再回忆一下书信的格式。
1.复习书信格式:
称呼一定顶格写, 问候话语别忘记。
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
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
2.出示温馨提示:
(1)要围绕中心,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
(2)内容要真实,详略要得当,细节描写要生动。
(3)抒发真情实感。
(4)注意书信的格式。
3.难忘和老师相处的那一幕幕!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刻,让我们把心中最难忘、最美好的记忆写下来,把心中对老师的感激和眷恋写下来,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
4. 学生回班完成作文。
[设计意图]最后小结,依然营造的是依依惜别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习作的冲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中的“情”犹如教学双边活动的中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渐入佳境,使感情受到升华。
板书:习作七
审题写信 忆事 抒情
选材真实 典型 新颖
列提纲
设计意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其差异。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旨在让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猪、兔、狗毛绒玩具各一件;中型跷跷板;相关的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都来玩跷跷板了,小朋友猜猜谁轻谁重。
幼:跷起来的小动物轻,沉下去的小动物重。
※教师运用设置情境的方法导入活动,以幼儿十分熟悉的压跷跷板为例,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入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
师:请从小筐里拿起两样东西,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幼: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师:请拿出两块积木,是一样大吗?掂一掂,哪块重,哪块轻?
幼:不一样大。大的重,小的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师:试一试,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球是怎样的?
幼:一样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璃球重。
师:掂一掂大小一样的棉花球和玻璃球,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幼:玻璃球重,棉花球轻。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师:掂一掂,大棉花球和小磁铁,又是怎样的感觉?
幼:大花球轻,小磁铁重。
※幼儿尝试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与比较是此环节设计的亮点。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而适宜的活动材料,通过任意两件物品的比较、大小不同积木的比较、同样大小玻璃球的比较、同样大小棉花球与玻璃球的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的比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激发了幼儿的主体性与探索、比较的热情。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师:用什么方法能使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
幼:盛进水或装上东西。
师: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现在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
幼:东西全倒掉或都装上一样多的东西。
※数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4.利用课件,拓展思维。
(1)倾斜的天平两端分别是一个西瓜和几个梨。
师:请问天平两边怎样才会平衡?
幼:最好的办法在跷起来的那边再放些梨。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支粗蜡烛和两只细蜡烛,两边重量相同,教师将两边的蜡烛同时点燃。
师:如果两边的蜡烛燃烧的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
幼(争辩后最终给出答案):是平衡的。
(3)天平显示皮球和冰块一样重。
师: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幼: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教师又利用生动的课件,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活动延伸
1.丰富活动区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物品,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学习。
2.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活动反思
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最后的环节,教师利用课件拓展思维,使幼儿经验进一步提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活动目标:
一、巩固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学习按物体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在游戏中发展数数能力。
二、乐意与同伴交流,乐意参与游戏,乐意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猫、小猫(蓝色、黄色)的胸卡若干。
2、红、黄、蓝小鱼若干、一大一小锅子各一。
3、小篓子人手各一。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巩固黄蓝两种颜色的认识,并导入活动。
1、扮演角色:小朋友,我是猫妈妈,你们都是我的猫宝宝,妈妈这儿有许多小猫的胸卡,喜欢做蓝猫的就找蓝色的小猫卡片挂上,喜欢做黄猫的就找黄色的卡片挂上。挂好卡片赶紧找个圆点坐下来。
2、找宝宝:呀,你们都是我的宝宝啦!开心吗?开心的就叫一声猫叫?让我瞧一瞧,你是什么颜色的小猫啊?还有谁也是小蓝猫呢?小蓝猫来让妈妈抱一下,我们亲亲热热一家人,开心吗?开心的就大声地叫两声。妈妈的小黄猫在哪里?也来让妈妈抱一下。开心的叫三声?
3、选择路线
师:宝宝们,你们长大了,能告诉妈妈你们有什么本领?好,今天妈妈在草地上晒了许多鱼干,想请你们帮妈妈去收鱼干,愿意吗?去草地有两条路,一条是黄色的,一条是蓝色的,我们的黄猫、蓝猫该走哪条路呢?赶快到路口排队。过渡:听着音乐小猫跟猫妈妈去草地。
师:宝宝们,跟着妈妈去草地吧,路上不能你推我挤,注意安全。我们一个跟着一个走。
二、基本部分
一)小猫收鱼干,巩固对三原色的认识,发展三以内的数数能力。
(1)师:宝宝们,草地到了,你们看妈妈晒的鱼干多吗?有些什么样的鱼干呢?(引导幼儿说出颜色不同)现在我们可以收鱼干啦!在草地上当心把小草踩坏了,也不能摘小草。小猫们爬一爬,找一找,一只小猫收一条鱼干。你收到的是什么颜色的鱼干呢?快把收到的鱼干放在口袋里吧。收到鱼干高兴吗?用动作表示一下:耶!
(2)请宝宝们爬一爬,找一找,收一条跟自己一样颜色的鱼干。并请小猫相互检查一下收的鱼干是否正确。
(3)请每只小猫去收一条红色的大鱼干。你收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干呢?
师:呀,还有些鱼干请猫阿姨给我们收吧,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看看哪条路大,哪条路小?请黄猫在大一点的路上走,蓝猫在小一点的路上走(听音乐动作)
二)小猫数鱼干,感知三以内鱼干的数量。
(1)、师:到家了,每只小猫把口袋里的鱼干倒在小筐里,数数看你收了几条鱼干。(每人自己数--师幼一起数)还有谁也是收到3条鱼干呢?
(2)、你收到的红鱼干给妈妈看看,有几条呢?(让幼儿自己数数)你收到的黄鱼干给妈妈看看,有几条呢?(让幼儿数数)你收到了几条蓝鱼干?(目测)
三)小猫烧鱼,按大小给鱼干分类
(1)师:宝宝们,肚子饿吗?妈妈来烧鱼干给宝宝吃,好吗?你们看妈妈这儿有几只锅子?两只一样大吗?大鱼干应该放哪个锅子烧?小鱼干放哪个锅子?请你们把手中的鱼干一条一条放进锅里。大鱼干放在大锅里,小鱼干放在小锅里。
(2)幼儿放鱼,老师对幼儿的行为做即时的检验:是否放对了大鱼和小鱼。儿歌:小猫小猫要烧鱼,大鱼放在大锅里,小鱼放在小锅里。
师:呀,两只锅里现在变成许多鱼了。
三、结束部分
师:鱼儿烧好了,香喷喷的,真好吃啊!瞧!宝宝们想尝一尝吗?来跟着妈妈一起去洗手,吃鱼干喽!
活动延伸:游戏《卖鱼》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讲讲、做做引导幼儿爱护树木,并且知道要多种树。
2、初步了解树木与人、动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立体教具、树、沙盆
活动过程:
(--)讲故事:
1、出示小熊:问:“这是谁”
2、老师讲故事,并出示立体教具。
3、提问:
(1) 小熊想砍树干吗?
(2) 春天到了,小熊干吗不砍树?
(3) 夏天到了,小熊干吗又不砍树?
(4) 秋天到了,小熊干吗又不砍树?
(5) 冬天到了,小熊干吗又不砍树?
(6) 最后,小熊想到什么?又做了什么?
4、小结:小熊真好,不乱砍树,还种了许多树。让小动物和人可以乘凉有家。
(==)种树:
1、出示沙盘,“我们也和小熊一起种树,好吗?”
2.每人取一棵树,种于沙盆中.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排队回教室。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生活中熟悉的街道和有特色的建筑。
2.初步学习看地图,感知家与幼儿园的位置关系。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已经观察了自己走过了那几条路,能说出一些有特色的房子。
环境准备
一张所在城市或乡村的地图。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看地图,感知家与幼儿园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看地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中国地图吗?(认识)它的外形像什么?(大公鸡、恐龙、翻过来看像河马--- ---)今天我也带来一幅地图,看看是什么地方?(幼儿回答)
二、已有经验的交流分享。
“现在我们在哪里?”
“我们幼儿园附近有什么?”
三、初步学看地图。
1.“我从家到幼儿园走哪条路最近?”
2.“找一找,你从家到幼儿园应该怎么走?”
小结:教师引导、协助有困难完成的幼儿完成。
3.师幼共同确定幼儿的位置及幼儿园附近的主要街道、建筑。
4.教师在地图上介绍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请幼儿帮忙找一找从老师家到幼儿园的路线。
小结:地图可以告诉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寻找这些地方。
四、在地图上走一走。
1.幼儿找一找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在地图上用手指走一走。
2.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来园的路线和路上自己印象深刻的房子,还可以与同伴进行比较。
结束部分:
请幼儿讲述自己学到了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少讲多练多演示来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地图,结合实物的演示,设计了观察和探究的思考题,但是发现幼儿年龄特点,对方位的感觉仍然很含糊, 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能否说出知识点(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应使孩子的探究更专注,更富有热情;孩子们的思考更严谨而深刻;孩子们的学习更生动而有效;孩子们更热爱科学,更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在活动中幼儿是快乐的,大部分的幼儿很投入,表现也很积极。活动中和幼儿平行交流,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活动中,我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说、大胆地说。大多数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大胆的表达。活动中,教师一直与孩子是平等的,是站在支持者、引导者的角度,去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支持是有效的。
不足之处:
1、在活动中还需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能力较弱又不敢开口的幼儿。
2、课时容量大,导致活动时间长。
总之“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把握,而每个幼儿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只有适合幼儿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只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活动目标:
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把火车连接起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数字火车(3套),绿色西瓜火车、黄色香蕉火车、红色火车、泡沫火车各一套(各有十几节);牛奶盒做的山洞,轨道,滑坡;各种材料的绳子(色彩、质地、粗细都不同)。
活动过程:
1、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引导孩子参与活动。
2、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火车。
2、教师以观察为主,适时指导。
过程中托儿可能出现的行为:
孩子按照一种材料连接火车。
两种材料的火车连接(现成和自制的火车)。
没有规律的连接。
火车颜色和绳子颜色的配对。
两种颜色有规律的连接。
拉着火车钻山洞,过轨道。
孩子模仿生活,用语言表达火车开到哪里。
孩子比一比火车的长短。
教师适时介入,引导提升经验,但不强求。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听音乐。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
2、石头一粒。
3、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
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
(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教学目标:
欣赏并理解故事《三只蝴蝶》,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表演故事。
感受好朋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情感。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初步了解了春天的季节特征(材料准备)ppt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教学难点:
感受好朋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出主题:
播放《图片欣赏》,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蝴蝶是怎么样的(有什么颜色,翅膀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
二、欣赏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来讲一个《三只蝴蝶》的故事。它们分别是红蝴蝶、白蝴蝶和黄蝴蝶(学说句式“什么,什么和什么”)。
播放《我来编故事》,引导幼儿欣赏动画。
讨论:这部动画片里讲了什么事情?你觉得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用较完整的语句讲述)
三、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你们编的故事真不错,听一听老师编的故事,好吗?
1、播放《第一段》,提问:花园里有谁?它们在一起干什么?
2、播放《第二段》,提问:三只蝴蝶找避雨的地方时,看到红花(黄花、白花)姐姐时,是怎么请求的?红花(黄花、白花)姐姐是怎么回答的?三只蝴蝶又是怎么回答的?
3、三只蝴蝶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吗?请你们帮它们帮想想办法,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鼓励幼儿自由结伴讨论,并由个别幼儿介绍方法)
4、我们来看看故事的结尾吧。播放《第三段》,引导幼儿欣赏。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
四、完整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好朋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情感:
播放《故事欣赏》,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问:它们一直没有找到可以一起避雨的地方,那么,三只蝴蝶为什么不愿意分开呢?
小结:因为三只蝴蝶是好朋友,它们都谁不愿意自己去躲雨,而让好朋友淋在雨里。
它们虽然没有找到一起避雨的地方,但是在雨中它们一直互相说着鼓励的话。它们是怎么说的呢?(引导幼儿用肯定的语气讲述: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
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了,你会怎么做呢?(举例:朋友的脚扭伤了,不能走路了)
教学难点:感受好朋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情感。
五、延伸活动——表演故事:
幼儿分别扮演三朵花、三只蝴蝶,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并表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