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12篇初中八年级美术人教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导入 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 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术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研究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区别及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欣赏、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 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述色彩知识 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 通过提问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师展示写生步骤或演示写生步骤 (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体会到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 2.造型准确 3.色调和谐统一 学生各自准备好工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
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七、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色中,白色明度,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 黑、白、灰无彩色。
(2) 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 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 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 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 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 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盛情邀约,即呈递请柬,邀请校领导、老师、各班同学及学生家长等参加学校艺术节中的某个活动,这是艺术节实施中的一个必要流程。
请柬,作为感情联系纽带的礼仪性书信,经过古老文化的积淀,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寄托着深情厚谊,彰显着独特的视觉美感。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的海报设计和小学阶段贺卡设计教学内容的梯级延伸;因此,可适当弱化“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制作技法的学习,适当加强“综合 探索”领域的学习研究。可积极挖掘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请柬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当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过多地涉及涉及和制作方面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介绍请柬设计的独特要求,为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协调统一的设计练习。拓展环节通过同一主题系列作品的展示,为下一单元——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欣赏学习进行了适当的铺垫。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请柬的内容、意义、书写及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一张校园艺术节请柬。
2、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请柬的设计制作过程和具体步骤,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3、使学生了解重大活动的基本礼仪,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请柬的一般知识,学会请柬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和特色的校园艺术节请柬。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是否掌握了请柬的书写格式要求和设计技巧。
2、是否利用所掌握的请柬知识和技能,设计、制作出符合校园艺术节主题的请柬。
3、是否热心参与学习活动且学习兴趣持久。
4、能否将所学请柬知识及设计制作方法运用于学校艺术节的实际活动中。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设备、请柬实物、卡纸、彩笔等。
学具:卡纸、铅笔、橡皮、彩笔、剪刀、固体胶棒、其他各种装饰辅助材料。
教学设计示例
一、动画导入
播放动画经典故事《森林音乐会》,请学生思考:小动物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音乐会的消息的?进而导入本课课题:盛情邀请-----请柬的设计。
二、新授内容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环节一】了解并掌握请柬的内容、意义、书写格式等基础知识。
1、请柬的意义。
(1) 设问:举行活动为什么要送请柬?(引导学生说出请柬的意义)
小结:请柬又叫邀请函,也称请帖,是单位、团体或个人邀请有关人员出席隆重的会议、典礼等活动时发出的礼仪性书信。
(2) 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就要召开了,同学们能否试尝自己动手制作一张精美的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柬的类型。
设问:同学们都知道,请柬来源于生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都见过哪些类型的请柬?
(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请柬类型:结婚请柬、生日请柬、会议请柬、活动邀请函等,课件出示图片)
3、请柬的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打开桌面信封观察分析手中的请柬具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请柬的类型、色彩、图案、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说出请柬的结构形式:单贴、双贴、组合贴)
4、请柬的内容。
结合请柬欣赏,总结出时间、地点、邀请人和被邀请人等相关内容。
5、请柬的书写格式
出示两种不同书写格式的请柬,在观察和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请柬书写格式: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
拓展介绍: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片状,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阅读,所以,书写也就形成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顺序。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随着中西文化的涌入,拼音文字与中文混写现象的增多,人们横向阅读和书写的习惯逐步养成,请柬的书写也出现了横式。根据人们的喜好,竖式写法还常被运用在请柬上。
6、请柬作品欣赏。
课件出示3—5幅作品,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
【环节二】合作探究请柬的设计制作步骤。
1、小组合作分析手中的请柬,探究制作步骤。
2、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 构思,确定活动主题和结构形式
(2)剪出衬底图形
(3)装饰美化
(4)写上请柬文字内容
3、小组展示请柬,总结请柬的制作方法。(剪刻粘贴、绘制、电脑设计等)
【环节三】小组合作进行请柬的设计制作。
1、提出设计制作要求。
(1) 为学校举办的校园艺术节设计一张请柬。
(2) 可用绘画、剪刻粘贴等方法。
(3) 内容要与设计统一,信息准确完整,书写格式规范。
(4) 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色彩搭配和谐。
(5) 注意刀具安全,保持教室卫生。
2、学士制作,教师巡视指导,计划书展示典型作业,指出优缺点以供借鉴。(播放背景音乐,展示以往学生优秀作品,自动切换)
【环节四】作业展示评讲。
1、组内互评,推选本组1—2件优秀作品。
2、班级小组展评,讲解设计思路及制作过程。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请柬知识和制作技巧,总结精彩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总结教学情况。
四、知识拓展
运用计算机常用应用程序-----windows中的“画图”或Photosshop软件等,设计制作请柬。
五、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的海报设计和小学阶段贺卡设计教学内容的梯级延伸;因此,可适当弱化“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制作技法的学习,适当加强“综合 探索”领域的学习研究。可积极挖掘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请柬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当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一课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1课时)
课 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华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艺术成就
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体现 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第二课 中国画??----山水(2课时)
第1 课时:树木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2)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第二课时: 山水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用绘画的表现 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
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导言: 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石头的画法: 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示范画石,要画群石。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
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创作步骤
构思、构图。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作业要求
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不定题)
第三课 篆 刻(2课时)
课 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欣赏和学生刻印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书法和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具与学具
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讲授新课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应用甲骨文开始,距今约三千七百余年。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图画方式表达,让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并明白它的意思,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产生了音意相兼的形声字,以及运用了转注、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实体字和形声字,汉字的创造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下来的:
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篆书: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的古文,因刻在龟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 秦《泰山刻石》-------又称《封秦山碑》字体属于小篆,相传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
隶书: 相传是狱史程邈被囚在监狱里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简化,便于书写。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便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楷书: 楷书真书,楷书,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行书: 行书书写速度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写得规矩一点而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而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草书: 章草-------又称隶草,其字形特点是解散隶体,趋于简便,但仍存隶书的形势,字字区别不相连绵; 今草--------相传是后汉的张芝从章草加以演变而成。特点是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常常是上一字的终笔,也就是下一字的起笔。
篆刻的用途及分类。刻印章称为治印,治印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篆刻要求书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与巧妙的结合。古代在印面上刻着官阶或姓名来佩带,作为取得对方信任的标志,流传至今,仍保持了它从属性的用途,如取款,写证明必加盖公、私章等。
印章作为一种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增加画面构图完整,成为世态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常把篆刻、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它们为“金石书画”。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画、印四绝。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形印等。(举例说明)
从字意上来看,有姓名印、别号印、年龄印等。(参照课本或举例各不同图说明)
从印章盖在书画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为名章(姓名、别号、地名、年龄印均盖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后面)、闲章(如诗句、成语、吉语、肖形图案等,均盖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
边款,阴刻在印章的一边,好像画上题诗文款志一样,可以记录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
设计印稿
章法篆刻:设计印稿在篆刻当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设计印稿时首先应从章法上重点考虑,如印文的内容包含几个字,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多少,疏密关系的对比,根据印面的形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法、印文怎么样分间都需要精心设计。
在设计当中,既要照顾全局的和谐、平衡、又要考虑局部在分朱布白时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联络的关系,要学会在自然错落、似不平衡的空间对比当中去寻找空间美感。在篆法上,一印当中所采用的字体必须是同一时期、同一体势的文字。
排列方法
单字姓,双字名,印文中不 带“印”字。假设“何柳伊”排为:右列作“何”,左列作“柳伊”即可。
双字姓(复姓)双名者,假设〈欧阳秋香〉排为右列作“欧阳”,左列作为“秋香”即可。
双姓,单名者。假设〈司马光〉排为右列作“司马”左列作为“光”即可。
单姓、单名,印文中带“之印”者,假设〈王月之印〉排为右列作“王月”,左列作“之印”即可。
有些姓名并不依照一般的规律排列,而采用“四文”式排法为使双字的名字不相分割,印文由姓列名旋转回接以求圆满。假设(何柳伊印)排为右列作“何、印”左列为“柳、印”。对于初学者平说,应从规矩入手,支委切莫滥用“回文”。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回家构思设计一题自己的印稿,注意章法、篆法的和谐处理。
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的用具。
第二课时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书法艺术,在字体上可分为几类?
什么是朱文印,什么是白文印,篆刻分为几类?(提问学生,简略回答所学知识)
讲授新课:
篆刻的刻印步骤(分段进行教学,教师示范)
写印稿: 选用毛边纸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纸,盖在用砂纸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轮廓,在轮廓内,用小楷笔蘸上浓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写印稿.根据已设计好的印稿,反复多写几次,最后选一张配篆、章法满意的。
印稿上石(渡稿):待印稿墨迹干后,再对准所刻的印面将稿纸反复在上面,固定好四边,把稿纸涂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纸,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然后用四层毛边纸或宣纸盖于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匀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复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发现个别的笔画未印清晰,可用墨笔再勾描清晰,便可运刀锲刻了。
运用刀法:冲刀法——包括横冲、竖冲、逆冲三种姿式。初学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横冲刀法,刻竖画时可将印章转过来一律横刻,执刀如执笔,刀杆应向右倾斜,并用无名指抵住印面右侧边线用力,控制冲刀速度,避免打滑。
刻字的方法:在刻字运用时,无论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线条,运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内)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锲刻。在刻弧形的线条时要石随刀转,转石不转刀,采用“双刀”刻字,应先刻完笔画的一边后,将石章调转达180度,再锲刻未完成的另一边。要求印面的凹处呈倒梯形,这样处理,盖印文的线条显得变化,浑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气息。
修改:印章刻好后不应急于盖印,须从整体章法上审查,将小镜照印面,细察印面效果,可补刀修饰。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盖在白纸上。
巡回辅导,课堂总结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
教学后记
本课时量安排较紧,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但必须讲透彻,一定要布置学生课后设计印稿,可用工具书帮学生查找字体,这样便于第二课时的完成。本课学生积极性很高,最好统一帮学生购买刻刀和石章,每人一元多钱就可购齐,学生也很乐意,效果也比较好,有兴趣的学生可鼓励课后多练习,并适当给予指导。
第四课 诗意画(1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在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基础上,运用笔、墨来表现生活和意境的情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意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画面意境的处理。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准备2~3幅诗意画和数幅学生作品。
国画工具:笔、墨、纸、砚、国画颜料。
选择一首或一两句可入画的诗。
教学步骤
课前,将几幅诗意画和学生作品悬挂在教室里。
导言:根据墙上所挂的几幅作品,介绍什么是诗意画?诗意画的特点以及学习画诗意画的意义,然后转入新课。
作品欣赏:转入新课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意画2~3幅,使学生懂得作诗意画如何立意、构图,以及笔墨的处理,为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作准备。
作品欣赏之一: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发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作品欣赏之二:
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设问:
老师选择一首诗或一两句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参考资料: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画步骤:
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
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学生作业
以一首诗或一两句诗为题作画,教师行间辅导,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作业要求
本课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必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
第五课 写生色彩(1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欣赏、指导学生进行调色练习。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写生色彩的基础知识,提高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色彩的能力。
通过调色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
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
静物画中的色调。
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
难点:对写生色彩中条件色的认识与分析。
教具与学具
教具:表现物体明暗、冷暖的色彩挂图。适量的静物、衬布。
学具:水彩画工具(毛笔、颜料、调色盘、盛水瓶)、课本和作业本。
教学步骤
写生色彩是从写生出发,研究物象的固有色与条件色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变化规律。
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蓝色花瓶、红色衬布等)
条件色———(光源色、环境色)是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在不同的环境色的影响下所呈现的色彩。
一般规律如教材16页下图所示。(根据范图分析)
在写生中怎样用色彩表现物体的明暗、冷暖关系。
我们来观察色圆柱体。(见图一)
假设这是一个浅桔黄色物体,那么真正表
现固有色的区域只有(2), 其余的都要受
光源与环境的影响。
在色彩的明度表现上,与素描的明暗
表现法是一致的,要注意的是:色彩的暗
部不是加黑颜色,是加一定的对比色。
在色性及色彩冷暖的表现上,就一个
(1)(2)(3)(4)(5) 物体而言如果亮部呈冷蓝色,那么暗部相
对的应呈暖蓝色。(展示色块冷暖对比图)
作品中的色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铅笔淡彩在工具、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初步掌握铅笔淡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掌握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尝试用铅笔淡彩的绘画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艺术,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
难点:铅笔淡彩中色彩的调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在画纸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描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水彩与之前学习过的水粉有什么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透明、薄等特点,并追问:水彩画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展示铅笔淡彩作品,进而引出课题《铅笔淡彩》。
环节二:交流探讨,欣赏作品
1、展示水彩画与铅笔淡彩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几件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水彩画使用水调和水彩颜料进行作画,强调色彩的透明;而铅笔淡彩在强调色彩的同时体现线条。
2、继续展示《蔬果》《圣维多克山》《植物图鉴》等作品,小组讨论:这几件作品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
不同:《蔬果》《植物图鉴》描绘精细,注重物体轮廓线的描绘;《圣维克多山》不求具体的形象轮廓,表现的更加自由,注重线条的表现,色彩更加的轻薄。
相同:在素描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描绘。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讲授铅笔淡彩所用的工具材料。
2、学生在画纸上尝试水彩颜料相互调和、叠加等,并思考:有什么样的色彩效果?
学生动手尝试并回答,教师总结:水越多,明度越高,纯度越低;两个颜色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颜色叠加后会使色相、明度、纯度发生变化。
3、教师示范铅笔淡彩的绘画步骤:
(1)用铅笔画出草稿,定好大体的位置;
(2)画出大概的形,铺上大致的明暗;
(3)薄薄地涂上色彩;
(4)细致刻画,调整完成。
4、布置课堂作业:用铅笔淡彩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环节四:展示评价,小结作业
1、展示作品,并从形象、构图、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2、总结升华:总结铅笔淡彩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淡彩的方式记录生活。
3、作业:寻找一定的特殊媒介(盐)并将其运用到水彩画中。
四、板书设计
(略)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设计的概念,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熟知设计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利用所学掌握设计的技能。
2.在欣赏、分析、讨论中熟知相关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设计的形态、功能和原则。
3.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提高对设计艺术的关注度,感受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对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知设计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掌握设计步骤。
【难点】
分析设计在形态与功能上的特点,独立完成创新型设计作品。
三、教学用具
形式各样的铅笔、设计家作品图片、多媒体演示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各种造型各异的椅子组成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这些椅子和我们平时坐的椅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设计感强、造型新奇、制作材料各式各样、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设计充满着我们生活,每天享受着设计提供给我们的舒适便捷、优美愉悦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变身设计师,踏上设计的旅程吧!引出课题《设计与生活》。
活动二: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丹麦设计师克里斯汀﹒维德尔作品图片《可调节儿童椅》,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什么是设计?这个儿童椅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是把某种计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图片中可调节儿童椅构造简单,符合人体结构特点,半圆形椅身的两侧有五个缝隙可以调节高度;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对幼儿的磕碰,而且节省材料,体现出“经济、简单、实用”的设计理念。
活动三:具体分析
1.教师播放一组形态各异的铅笔图片,提问:相信大家都用过这些铅笔,谁能试着分析铅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圆形——出棱——加橡皮——自动——笔头扁平——橡胶铅笔;可以看出铅笔在发展过程中,从形态、功能、材料、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教师继续以铅笔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铅笔为什么要发生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铅笔的棱面可以防止手握时打滑;铅笔头添加橡皮,方便涂改;自动笔的特点是方便,还能避免铅芯折断;扁平的笔头方便考试时填涂机读卡;橡胶铅笔中装有软笔芯,可以卷折,非常时尚有趣。铅笔的发展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3.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大屏幕中这款旅行用品组合套装,是怎么解决旅行中携带洗漱用品问题的?这样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造型和结构设计上,将分装不同洗漱用品的小瓶组装成一个圆柱体,这样的设计方便携带,同时还节省了空间;这个是来自我们生活随处可见的设计,恰好反映出设计是通过设计功能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这样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方便实用、美观大方、操作简单。
4.教师讲解: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设计就来源于生活,人们为了生存与生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是设计的源泉,设计正是通过设计功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接着提出问题:那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生活服务,为人服务的,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创造或改变事物,实现为其所用的价值和目标。
一个好的设计主要从两方面判断: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只有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高度统一,才能成就好的设计作品。
活动四:拓展阶段
1.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书包发展历程的视频及设计步骤,并提出要求:以“灯”为主题,进行设计创作。
2.展示讲评
交流想法,师生共同评述赏析作品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与教师总结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以下列为准:
①是否运用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②设计上是否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③形式是否多样、美观大方、新颖独特。
3.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设计作品图片,并附上简要的创意说明。
五、板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 ,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本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美术的第一课,所以建立非常重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仅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也为以后更好地上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新同学,多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不随便给同学取外号,与同学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
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 ,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合作创作式、互动交流式、比赛评选式等几种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更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我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搜集罗中立 <<父亲>>相关资料等。父亲>
3、以描绘为主,其他表现方式为辅。
在为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时,以描绘为主,同时鼓励学生采用其他表现方式。学生可以用铅笔画,可以是用国画、漫画来表现,也可以用纸版画、雕塑(橡皮泥)、剪贴画来表现。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被广大教育者重新审视,对其重新注入了新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 ----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主要采用语言描述和建立学习档案袋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开了个好头。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呈现录像(学生自带的家庭装饰片段)
教师:请这位同学来介绍一个自己的家吧。并请学生讲解自己家庭居室设计的特点。 学生:同学观察其家庭居室的色彩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欣赏了生活中居室的色彩变化。也看到了美的居室需要用心去创造。才能有和谐温馨舒适的家。
(出示课题----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
教师:
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人与建筑的和谐,人与生活空间的和谐统一。
(放映---家居设计录像)
同学欣赏艺术设计师在居室中对色彩的大胆采用。
教师:家庭居室的色彩是否合理是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生活的,也是最能体现家居设计的设计思路的。这里有设计师用色独特,设计大胆的作品。
(出示资料图片)
“我爱我家----名人说家” ---英达的家 -----刘欢的家
教师:请学生假设自己是《我爱我家》的英达导演,来分析英达家的装饰用色。 学生:假如我是英达导演,选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家具设计和装饰用色。
追求古香古色的风格。
刘欢的家装饰的色调比较重,用了别人很少用的黑色,时尚,大胆。
教师总结:家居色彩的独特魅力,是继承传统,是表达个性,是展现自己的一种方式。用色是和家居的整体设计相吻合的。
二、色调与人的视觉心理
(出示图片资料 ---居室相同,色调不同)
师: 这是一组居室相同,但是色调不同的家庭居室设计。请同学找到色调搭配不合理的色彩组合。
生: 学生自由讨论。
最佳的居室色彩设计,色调不能乱。整个设计要有统一的色调。颜色杂乱会破坏人的视觉。色彩运用好,就可以有好的效果。
(出示图片资料 ---色调和人的视觉关系)
生: 主色调的居室。有红色调,黄色调,蓝色调,多种色调的组合,一种色调的组合。 教师总结: 居室的色调可概括为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对比色调,调和色调等等。 (出示图片资料---- 红色、绿色的自然联想和情感联想)
师: 色彩运用的好,就需要了解颜色的各种变化。
红色:
生:(讨论析出 )看到红色会联想到日出,太阳,国旗。给人以热烈,温暖的感觉。 (出示图片---以红色调为主的居室设计)
师:以红色调的为主的居室设计,温馨浪漫,卧室和客厅的方面比较多,
如果能把色调的明度和纯度提高或者降低,色调的选择会更多,更丰富。
绿色:
(出示图片--讨论析出)绿色自然联想和情感联想。
生: 看到绿色会想到春天和树叶,草地,给人青春,希望,和平的感觉。
(出示图片-以绿色调为主的居室设计)
生: 以绿色调为主的居室设计,清新,明净。心态平和。可以用在厨房,客厅等房间。 (出示图片----对比色为主的居室设计)
生: 色彩鲜明的色调,给人的感觉强烈,醒目,给人以明快,鲜明的特点。
师总结:
1.家庭居室是一个整体,在色彩设计上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也要根据不同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也有所区别。
2. 家庭居室的设计色彩主要体现在:墙面、地面、家具设置、装饰物品等方面
3. :“我爱我家”设计宝典:
主题要“明” :一旦定下来某一种风格就不要轻易改变,有时候我们在选择居室色彩的过程当中会不由自主地被一些其他的色彩、造型所诱惑,最终将所有的喜好都集于一室,布置成了大杂烩。
墙面要“色” 白色是传统的色调,而要独特的个性特性就是用色大胆,其中一点就是要有大面积的彩色墙面。因此,要打破墙面由浅色一统天下的局面,让我们墙面也“秀”一把。
用色要“准” 不是所有的色彩作为装饰都好看。也要注意用色,而这些色往往是从多色中提取,比如黄色、蓝色、橙色等色,这样做会比较保险。
实践应用
(出示动画制作 ----展示多种地面,墙面的色调装饰)
师: 展示空间模型中多种装饰图形,在居室设计的变化。
生: 有直接描绘的方式,色彩喷涂的方式,还有壁纸、壁布的类似效果。
师: 心动不如行动----展开“我爱我家”的居室色彩设计活动。
同学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自己设计的居室稿中,设计家庭居室色调。(播放音乐---我爱我家)
表现方式:彩纸拼贴;色彩描绘;喷绘拓印;电脑制作等表现方法。
生: 学生小组互评作品,并赋予自己的作品一定的内涵“我爱我家”
“孩子也精彩” “精彩瞬间”“温馨的家”“蓝色梦幻”等等。
(分组展示小组的优秀设计作品---师生交流赏析)
师:
运用电脑空间设计模型,展现学生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设计作品,
生: 演示作品设计思路。介绍色彩装饰的用意。
教师总结:
家庭居室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心去创造的空间,是个展现美好生活的途径。更是体现个性的一个方式。在相同的空间可以展现多种的装饰风格。
教学小结:赤橙黄绿青蓝紫 ,色彩无处不在。她们宛如一道绚丽的虹,点缀着自然和生活。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又赋予居室个性的节奏和个性色彩。我们的居室在同学们大胆的设计下,一定会象这些多彩的颜色一样各具特色,各具魅力的。我们的家也会真正成为我们施展个性,表达自我的一个途径,也会真正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
教学反思:
学生心灵深处迫切要求创造的基本潜能,给予他们宽松愉悦的环境,孩子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本课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抓住生活中的独特视角,分组讨论,自主联想规律,在交流中找到不同色彩的联想效果,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收获。并且注重生活实践,丰富创新内因,给学生最大的创新空间。本节课也体现了多元综合。既超越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扩展了学生思维的性,升华了教材的内容主题;以超越了形式,把美术同摄像相结合,把美术同音乐相结合,确立了多元综合教学模式,这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背景:
一次美术课即将结束时候,我一个不小心将墨打翻了,灵机一动组织学生们看我顺理成章的玩墨,心已经痒痒的学生不时的参与到游戏中来,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玩法,无拘无束的自由表现,一不小心玩出了令人惊奇的作品,从他们游戏时的兴奋劲和最后说感受中,我已经感受到学生已经注意到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粗细曲直的不同,我趁机强调水与墨和色是一对谁也缺不了谁的好兄弟,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才有了后面我设计的这节彩墨活动课程。
教学过程:
课前我布置作业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国画及收集它的相关知识,准备好颜料、笔、墨、纸、砚,并带到课堂备用。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汇报:“上次我们玩了一个彩墨游戏,大家还记得那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出了文房四宝和中国画颜料。“同学们记得真是很清楚,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再上一节以“挑战”为主题的彩墨游戏课,但是,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在游戏中获胜,就先要通过练习,熟悉文房四宝,并会运用它们。”
在请同学们在课桌上垫好毡子或废旧报纸后,我请大家仔细查看大屏幕的任务表,出示了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得任务:任务一:请你尝试着用笔墨,画出粗细不同的线,任务二:用笔墨画出浓淡不同的线和点。任务三:先蘸满淡墨,再用笔尖蘸一点浓墨,卧笔侧锋画一画,效果如何?任务四:同学们还有什么奇思妙想,请大胆尝试!然后记录,以备交流。
大家根据分工进行活动,活动气氛相当的热烈,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同学画出了浓淡,粗细不同的点和线。有的先蘸满淡墨,再用笔尖蘸一点浓墨,卧笔侧锋画出一笔双色的效果。有的同学大胆挥毫,使用了许多侧锋画出花朵,有的小心翼翼用笔尖仔细的勾勒,点画。
通过刚才的实践,孩子们意识到用毛笔画得画和平时在绘画纸上画得画不同,并分析出了毛笔很软,由于加水的不同,可以画出浓淡不同的作品;生宣纸有吸水性,由于用力不同可以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等。我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毛笔画主要有:浓淡、干湿、点染、勾勒、没骨等。
然后我在刚才实践的基础上组织挑战赛,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小组的倾力合作,共同完成,我宣布了活动规则以后,出示了挑战题目: 首先,分别在每组的宣纸上任意画相同的一大笔,接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一笔引发的联想,选出最有创意的答案,确定出本组的绘画主题,然后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将本组的联想用画笔表现出来。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各组确定主题,第一组:在河中游泳的小蝌蚪;第二组:一片树林;第三组:一个插满花朵的花瓶;第四组:一组高高低低的楼房。学生们挥笔作画,用小小画笔把把想象变成真实的美术作品,相同的笔墨在每个人的眼中和手中,所呈现的却是不同的画面,换了不同的人来添画,最后的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们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的主题,我适时的引导他们欣赏前辈们作品的表现方法,首先,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中著名画家张桂铭的《觅》,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再看,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人之家》,画面上只是使用了极为简单的点、线、面,但由于墨色浓重的变化,大块面的错落安排,使画面具有独特的韵味。最后,请同学们再欣赏一下张大千《泼墨山水》这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运用了特殊技巧——泼墨。在欣赏过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之后,同学们又有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窃窃私语,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把刚才的作品进行修正,完善!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1)画面饱满,要有大小、浓淡、粗细等变化;2)要运用多种技法来表现;3)分组合作,看看哪一组合作最愉快。
当学生完成的作品摆在桌面时,我利用大屏幕展现互评标准:画面饱满;画面中有大小,浓淡,粗细变化;画面整体美观等,要求学生展出并介绍本组作品,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满意卡,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
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学案例,我有以下收获:
1、更新教学理念,学习使用探究性教学。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究性教学在初中一年级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不是模式,教学者不但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是怎样想,让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由学知型转变为创造型,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由表象型转变为感受型,由技巧型转变为素质型。”在美术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和传统技法的学习之外,最重要是通过美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
2、创新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这一案例的创设,正是抓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偶然情景,通过动手操作,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无疑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并非凭空想象。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在美术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案例的设计,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在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美术知识完全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复制”的被动型学习。其次,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本案例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亮点,更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借鉴。
4、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实践从不被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完全听命于“老师的答案”和有限的书本知识的狭窄范围里,这样无情地扼杀了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学者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富有创意,注重个性的发展。既有把联想变成作品,又有小组成员的作品展示。这节课的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实现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相互统一。这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
5、运用了综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是体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综合体系,是教学者教学理念的检测。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作业,而对于学生如何完成作业,并不是很关心。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像与不像”来实现的。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这一案例的创设,展示出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6、学生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画的并不理想,我告诉他们,这很正常,国画是要有多年的功夫才能掌握好笔墨的效果。一位画家曾经说过“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我相信,只要有热情、有恒心,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教材分析:
《花卉装饰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教版)第14册第3课,本课的设计以“花”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通过大胆畅想和表现的方法,采用概括、归纳和夸张的手法,设计绘制出美丽的花卉装饰画。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多角度认识和变形生活中的事物,美化生活空间。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一方面他们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渴望成功和被肯定;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本质特征有一定认识。能够独立思维和完成一定的任务。 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花卉幻灯片,引起学生对花卉装饰画的兴趣,以视频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花卉装饰画的特点和形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花卉装饰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知道花卉装饰画的一些基本手法 ,例如:概括、归纳和夸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自己设计、绘制的装饰画,美化生活空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畅想和表现,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运用装饰画的基本手法对花卉进行取舍、夸张和变形。 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手法设计花卉装饰画 课 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花卉图案
学具准备:铅笔、水粉颜色、水粉笔等色彩用具、花纸
课后反思:
作为老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更进一步的拓展课本内容,把所教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充分活动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叫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欣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作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同时我还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叫学生了解,发现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在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这些知识就不再是枯燥的凌驾于情感之上了,就会生动地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材的一种人文精神。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过比较深入地挖掘生活中与花卉有关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随着21世纪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探索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当中学美术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新教学方式时,如何转变传统思维方式,进而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从初中美术七年级上《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入手,就自己在该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对美术教学设计原则的认识。
一、《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课程目标要求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1.导入:
(1)师: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面具)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师:再来看一些面具,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
3.面具的造型(板书)
(1)师: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
(2)欣赏影片《马兰花》(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这个人物,比如说小兰,美丽善良,造型上是圆形的?尖形的?还是方形的?)
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
3.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板书)
(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
(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
(4)动手制作
制作方法: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制作过程: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4.体验、展示、交流
(1)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2)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或者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
5.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面具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
(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六)教学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对教学设计原则的反思
第一,应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可以采用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第二,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蒋梦麟在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曾说:“教育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而传统的美术教育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因此,美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第三,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和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美术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要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应该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第四,应该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可以说是教师的事,新课程教学则是双方的事,它更注重双方的互动和沟通。传统美术教学技能也强调语言的应用与提问技能,但在课堂上常常缺乏互动与回应。因此,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悟、对美术的热爱。 第五,应该实现评价的多样化。要打破以绘画测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格局,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绘画基础能力的测量,也要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另一方面,还要提倡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当然,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我对美术教学的一些反思。总而言之,革新美术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探求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例如我在上《校园的春天》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有关标志设计的资料,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并结合中国奥运会,展开学生们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 ,我总结了自己在上课时的一些优缺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画飞鸟》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知识基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做为教师的我,没有能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没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
3 我在上课的时候 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4在课堂上我 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5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最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以上都是我要努力去做。为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打基础!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即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受到较好的效果
众所周知,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
教学背景:
一次美术课即将结束时候,我一个不小心将墨打翻了,灵机一动组织学生们看我顺理成章的玩墨,心已经痒痒的学生不时的参与到游戏中来,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玩法,无拘无束的自由表现,一不小心玩出了令人惊奇的作品,从他们游戏时的兴奋劲和最后说感受中,我已经感受到学生已经注意到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粗细曲直的不同,我趁机强调水与墨和色是一对谁也缺不了谁的好兄弟,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才有了后面我设计的这节彩墨活动课程。
教学过程:
课前我布置作业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国画及收集它的相关知识,准备好颜料、笔、墨、纸、砚,并带到课堂备用。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汇报:“上次我们玩了一个彩墨游戏,大家还记得那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出了文房四宝和中国画颜料。“同学们记得真是很清楚,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再上一节以“挑战”为主题的彩墨游戏课,但是,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在游戏中获胜,就先要通过练习,熟悉文房四宝,并会运用它们。”
在请同学们在课桌上垫好毡子或废旧报纸后,我请大家仔细查看大屏幕的任务表,出示了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得任务.
任务一:请你尝试着用笔墨,画出粗细不同的线;
任务二:用笔墨画出浓淡不同的线和点;
任务三:先蘸满淡墨,再用笔尖蘸一点浓墨,卧笔侧锋画一画,效果如何?
任务四:同学们还有什么奇思妙想,请大胆尝试!然后记录,以备交流。
大家根据分工进行活动,活动气氛相当的热烈,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同学画出了浓淡,粗细不同的点和线。有的先蘸满淡墨,再用笔尖蘸一点浓墨,卧笔侧锋画出一笔双色的效果。有的同学大胆挥毫,使用了许多侧锋画出花朵,有的小心翼翼用笔尖仔细的勾勒,点画??
通过刚才的实践,孩子们意识到用毛笔画得画和平时在绘画纸上画得画不同,并分析出了毛笔很软,由于加水的不同,可以画出浓淡不同的作品;生宣纸
有吸水性,由于用力不同可以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等。我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毛笔画主要有:浓淡、干湿、点染、勾勒、没骨等。
然后我在刚才实践的基础上组织挑战赛,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小组的倾力合作,共同完成,我宣布了活动规则以后,出示了挑战题目: 首先,分别在每组的宣纸上任意画相同的一大笔,接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一笔引发的联想,选出最有创意的答案,确定出本组的绘画主题,然后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将本组的联想用画笔表现出来。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各组确定主题,第一组:在河中游泳的小蝌蚪;第二组:一片树林;第三组:一个插满花朵的花瓶;第四组:一组高高低低的楼房。学生们挥笔作画,用小小画笔把把想象变成真实的美术作品,相同的笔墨在每个人的眼中和手中,所呈现的却是不同的画面,换了不同的人来添画,最后的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们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的主题,我适时的引导他们欣赏前辈们作品的表现方法,首先,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中著名画家张桂铭的《觅》,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再看,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人之家》,画面上只是使用了极为简单的点、线、面,但由于墨色浓重的变化,大块面的错落安排,使画面具有独特的韵味。最后,请同学们再欣赏一下张大千《泼墨山水》这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运用了特殊技巧-------泼墨。在欣赏过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之后,同学们又有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窃窃私语,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把刚才的作品进行修正,完善!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画面饱满,要有大小、浓淡、粗细等变化;
2)要运用多种技法来表现;
3)分组合作,看看哪一组合作最愉快。
当学生完成的作品摆在桌面时,我利用大屏幕展现互评标准:画面饱满;画面中有大小,浓淡,粗细变化;画面整体美观等,要求学生展出并介绍本组作品,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满意卡,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
教学反思:
1、更新教学理念,学习使用探究性教学。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究性教学在初中一年级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不是模式,教学者不但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是怎样想,让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由学知型转变为创造型,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由表象型转变为感受型,由技巧型转变为素质型。”在美术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和传统技法的学习之外,最重要是通过美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
2、创新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这一案例的创设,正是抓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偶然情景,通过动手操作,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无疑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并非凭空想象。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