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共含13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迅速在社会普及,而微课也顺应时代而产生了。
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非常热门的教学形式。那微课的定义是什么?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有机组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是从翻转课堂中涌出的新概念。他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
从不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核心是一个“微”字,微型。即针对一个小的知识点、以较短的时间、微型视频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微课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柯清超教授概括了有效微课的四个特点:微型化、优质化、系列化、特色化。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微课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微课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普遍欢迎的的教学手段。
微课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以一个语文微课的制作案例的设计来分析微课设计思路。
一、巧选题,题小而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选题是制作微课的关键,科学的选题也是微课成功的前提。在微课网观看老师们的获奖微课时,我发现老师们的选题都非常细小,如《标点符号运用-提示语的三种位置》、《作文指导——“介绍自己”的三种方式》、《认识田字格和学习基本笔画“横”》……观看获奖微课的经验告诉我,微课的选题一定要小,要针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知识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易错的问题进行微课选题。根据选题小而精的特点,结合现在不管是入学之初还是中段或高段的学生,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都是错误的情况,笔者把微课题目定为《握笔姿势》。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把握笔姿势细化,旨在让这个细化的握笔姿势使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二、智选材,字简而明
微课的.成败除了要选好题外,精心的选材也是很重要的,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它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微课教学不能以大篇幅发挥,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教学。而语文微课的制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录制,由于幻灯片的容量有限,如果把大批量的文字已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的话,就会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那观看者就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此外,幻灯片的张数也不宜多,因此,在选材时,要善于提取、取舍相关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在幻灯片上,让人一目了然。在制作《握笔姿势》的微课时,笔者主要围绕“握笔”为中心,抓住学生的握笔姿势选择所需的材料:握笔步骤的图片、正确的握笔姿势图片和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学生易犯的错误握笔姿势图片。然后用十张幻灯片来讲解,让学生跟着视频操作,以实际操作的形式让学生领会和实践握笔姿势要领。幻灯片点到哪里,学生就操作到哪里。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了操作性的实践,学生听课的时候便可集中精神。成功的微课可以使学生领会知识点的要领,进而形成自己的技能。
三、活设计,设计巧妙
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一半。受微课自身短小精悍的的特点限制,一个微课所包含的内容必定是有限的。因而,在设计微课时,切入课题要简洁明了,迅速与主题相关联。重难点的设计也要简单清晰。让学生能够通过5到15分钟的微课学习进而掌握某方面的知识点。如本文例,《握笔姿势》设计如下:
课程重点为: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课程的难点为:改掉错误的握笔姿势。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以及对错误握笔姿势的判断进一步加深正确握笔姿势的印象。
本文所举案例是针对小学各年段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改掉错误的握笔姿势。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加入了操作性知识,学习的形式上避免了传授的单一性,呈现出动手的实操性,因而在整个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容易让学生从讲解到实际操作上把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改掉错误的握笔姿势。
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要科学快捷。好的微课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微课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
四、精录制,视频清晰
视频的录制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录制视频录制的过程中要画面清晰、声音动听。在学校的微课制作培训课时,听了微课获奖老师的经验分享。很多老师为了能够录得满意的视频,他们选择了在凌凌晨时分录制。录制过程中一旦出现口误就得重新录制,所以最艰难的还是微课的录制。
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微课制作室,要录得高质量的视频需要一个特别安静的环境。笔者在录制《握笔姿势》微课时也是选择了晚上十二点以后,紧锁门窗。在录制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语速、语调,声音的质量也会影响观看微课的心情。整个微课的录制时间只有五分多钟,但是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反复录制和修改。录制好以后,还要把多余的部分请技术人员裁剪。经过剪切合并的微课没有多余的东西,观看起来清晰流畅。
总之,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认真把握微课的概念,掌握微课的制作要点,把微课设计得简洁明了,让学生从看中学,学中悟,快捷掌握该知识点。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微课制作的技巧,把微课资源的优势充分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提示语在人物对话描写中的作用。
2、了解并掌握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并掌握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
2、熟读、背诵“提示语”童谣。
教学准备:
1、ppt教学课件。
2、编写“提示语”童谣。
时间安排:8分钟左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
二、实例讲解
1、课件出示学生学过的课文《珍贵的教科书》中的一组人物对话。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认识对话描写中的提示语及它的作用。
4、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分析提示语在句中的位置变化,发现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
三、升华提炼
1、课件出示老师编写的“提示语”童谣。
2、读一读、背一背,点拨理解。
四、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另一组人物对话描写,默读。
2、引导运用“提示语”童谣给这组对话加标点符号。
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拓展
希望同学们能熟练背诵“提示语”童谣。大家平时在写自己的小文章时如果有人物对话描写,也可以试着变换提示语的位置,运用我们学习的童谣准确地加上标点符号,这样小文章就更加生动活泼啦!
教学反思:
给人物的语言描写加标点符号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遇到整组的`对话描写,随着提示语在语段中的位置不断变换,其中的标点符号也会跟着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时,学生往往一筹莫展。针对这种现状,我设计了《“调皮”的提示语》微课教学,希望能帮助学生掌握含有提示语的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进一步在习作中准确运用。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2、学习读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课外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聪”导入:你想变得更聪明吗?那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呢?(多读书)
2、说说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引入:读书要讲究方法
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指导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指导具体的读书方法: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笔记法
3、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
三、总结:读书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而生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后阅读肯定会更顺利,生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因此,本节教学旨在引导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xxxxxxxxxx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实例进行知识讲解,讲解中不断设疑,促使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最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
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称“观赏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皇帝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 、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
A、观赏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皇帝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 B、吕梁石 C、龙鳞石 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 、(ABCD)等方面。
A、声 B、色 C、质 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那么这篇文章讲的什么匆匆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感受作者用词的魅力
1、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你们一定会发现这篇课文读起来郎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其实它是有原因的。因为文中的词语有个特点,大家发现了吗?没错,就是使用大量叠词。
2、相信大家在课前已经预习过生词,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组叠词吧,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赤裸裸
来,请你说说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哦,你从头涔涔、泪潸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作者认为自己在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里虚度了光阴,作者为虚度光阴而感到惋惜和自责。从茫茫然、赤裸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作者面对时光流逝感到怅然失措和无奈。
我们一起将这样的感受带进句子去读一读吧。
3、如果说刚才那组叠词作者是说自己的,那么这一组叠词又是说什么呢?你从这组词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渐渐默默匆匆轻轻悄悄伶伶俐俐
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好,请你来。
这组词是描写时间的,描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和毫无痕迹。
你想来补充,好请你说——从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两个词,让你感觉到时间像个小精灵一样,很轻巧,好像看到了时光流失时的身影和姿态。
原来叠词中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滋味和情感呢。来,我们把这组叠词带进句子去读一读吧。
4、同学们,这篇文章除了这些叠词以外,还有6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的中间。书写“蒸”字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
三、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1、同学们,这篇文章在句子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问句特别多,现在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那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好,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1)哦,你找到的是第1自然段。
请你来说说,从这一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你来说,对!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嗯,作者用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3)你还想说呀?好,请你说一说。
对,用一连串的问句,可以更畅快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引发读者思考。
(4)好,同学们,这一段写出了作者对时间的无比留恋不舍、对时光逝去的无奈,我们一起把这种情感送进去问一问吧。问出你心中的不舍和无奈。燕子去了,读——
3、谁找到了第二处一连串的问句?
好,你的手举得高高的,那就请你来说吧。
嗯,你找的是第4自然段。他找的对不对?嗯,非常棒。咱班同学都是非常会读书的孩子。
我们来看第4自然段。请你来说一说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请你来说。请你来说。
嗯,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直击心灵的追问,表达出了作者对时间的无比留恋不舍、对时光逝去的无奈。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不甘心于沉沦、不愿意虚度时光的的真实感情。
4、同学们,文章的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都是使用了连串的问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教师小结:对,这样写,畅快、直接、能够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具有撼动人心地力量。
5、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八千多个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请大家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试着从内容情感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说一说。
嗯,同学们都讲的非常好。作者把无形的时间化作有形,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学们,请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无奈和惋惜。注意轻重音,读出散文的节奏和韵律。
6、1922年,正值五四运动低潮时期,24岁的朱自清先生苦闷无奈、感叹八千多日子匆匆过去。具体到每一天又是怎么过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八千多日子,具体到每一天,作者都写了哪些事情?
对,作者写了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在床上、叹息,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叙事更加清楚,增强了语气。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读出这份强烈的感情。
作者把时间拟人化,灵活多变的运用动词,“跨过、飞走、溜走、闪过”,作者笔下的时间像个顽皮的孩子,有了人的灵性。就让我们读出时间的灵性活动。读——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灵活运用不同的动词,赋予时间灵性,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这就是文学大家呀!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的魅力。
7、请同学们齐读第2——3自然段。
8、同学们,我们来看,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作者都运用了一个问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种写法就叫首尾呼应。这样的写法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情感更加强烈,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四、探究课文,感受写法
同学们,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呢?
请你来说。
对,作者直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了自己真实的情感。
请你来说。
是呀,我们写文章,就要像说话一样,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同学们,直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直接抒情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
五、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时光匆匆,24岁的朱自清感叹八千多个日子匆匆而过,12岁的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上悄悄溜走。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时,日子();
()时,日子();
……
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了。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此外给大家推荐《毛毛》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时间盗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读完它,相信你们会对时间有更深地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 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
【问题一】
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
〖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
即:F合t=mV-mv=p`-p
〖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理解〗
公式中F合是指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 当 合外力为变力时,F合应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此公式是一个矢量式,运用时要取正方向。
(二)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举例)
第一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增大作用力,必须缩短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硬碰硬”。
例如:用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击钢板、鸡蛋碰石头等。
第二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减小作用力,必须延长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缓冲”。
例如:体操运动员落地时的下肢弯曲、汽车座椅上的安全带、蹦极的橡皮绳、鸡蛋落在海面垫上。
第三类:在合外力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明显,力的作用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不明显。
例如:以快慢两种不同的速度抽放在桌子边缘木块下的纸条,木块落地点距桌子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同(快时近,慢时远)。
(三)通过例题让学生归纳利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找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初速度。
3.选定正方向,表示出合外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值。
4.列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学生列举生活中可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
学生列式计算(先分析解题思路再做题)
质量是60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处跌下,由于系有腰间的弹性绳安全带的保护,他被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伸长相对很小,安全带长5m,安全带的缓冲时间为1.2S,求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击力是多大?(g=10m/s2)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动量定理内容特点,并会利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利用其求解一些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问题,进一步体会到动量定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新课程标准中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能够在学习完“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实验中保证小木块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摩擦力就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摩擦力也是无处不在的。现在老师将平放在桌面上的物理书本拉过来,请问一下同学们,物理书现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
很好,是四个力。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老师给它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力以及受到与书运动方向相反的水平摩擦力。那你能说一下这个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着测量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们需要测量力,那么用到的实验器材就一定会有弹簧测力计,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木板和一个小木块。
现将小木块平放在木板上,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我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被伸长,木块的受力分析就等同于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本物理书,那我们观察到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物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呢?
没错,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时候。我们上节课学到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它就处于平衡态了。因此,我们现在想要测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则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匀速拉动我们的小木块。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力大小)就应该等于小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们再将整个实验整理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最后实验的测量结果:F=Ff=N.
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首先需要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的过程中,应将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的状态,不可倾斜。
3、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木块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可断断续续,否则不满足实验原理,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小花狗)
它是怎样跑的?(箭一般地追了过去)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从我身边追到草丛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二、方法指导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一张 脸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桦树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联想)→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联想)→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
加进的词
②她害怕了,(呜呜地)哭起来。
怎样地?动词
加进的词
三、探究练习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教材分析
1、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
2、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学情分析
1、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篮球运动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好篮球运动;
2、学生对篮球运动缺少系统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通过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让学生初步了解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并进一步提高篮球基本技能和战术水平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开始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情况。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次课内容:篮球
二、准备工作
1、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即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动作或者模仿所见过的某些球星的动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熟悉球性练习。
2、教师下到学生中间一起练习或做一些动作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内容
1、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2、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3、教学比赛
4、素质练习
四、设计意图
1、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战术水平
2、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五、课堂结束
1、放松练习
2、教师小结本次课情况
3、教师宣布下一次课内容、地点
教学反思
1、本课遵守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常规,按照常规要求进行。
2、在课堂准备工作,通过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参与,融合师生关系,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在篮球教学中,首先是运用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观察、模仿、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学生自己轮流担任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进一步运用所学过的篮球基本知识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又可以检验所学过的基本知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听教师的讲评,学生自己衡量自己的篮球水平。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切分节奏型,并且正确视唱。
二、教学重难点
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三、教学准备
节奏型、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看这个谱子,音符上面是一条向上或向
下弯曲的弧线,这个弧线叫什么?有什作用?
2、新课
(1)这个符号叫作延音线,乐谱标记符号之一。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那么拍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看实例:这个1上面的线就叫延音线,这个1的音要连续演唱唱四拍。
(2)下面咱们看这个谱子5 6 6请同学们为这个乐谱划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视唱一遍。
如果把中间相同的音6用延音线连起来,又该怎么划拍子?请同学们试一下划出拍子来。
(3)同学们划的拍子看和我一样吗?
怎么打拍子?请跟我打一下(老师示范)。
这个音在一小节内书写的时候也会变化为:
(4)总结
切分音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
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比如:一个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②休止强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为强拍。
(5)拓展:请同学们在歌曲《凤阳花鼓》谱子中找出切分节奏,并打节奏正确演唱。
五、本节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我们学习掌握了一种新的节奏类型,节奏是一个音乐的灵魂,把握好节奏就能更进一步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