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篇《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陈钢 电子邮箱: rdgjzx@163.com
教学目的(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课课练》“识别记忆”部分。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 仆 抚 私人 然 颜色 函
3.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翻译评点。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 发 易 顾 加 遇 明
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翻译评点。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 发 易 顾 加 遇 记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预习:讲义预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
二、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明末文学家、政治活动家。。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朗读课文。
1、给生字注音
阉yan 旌jing 湮yan jiao 缇ti xchi溷hun lei dou 詈li 逡qun jiong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皎( )______ 缴( )______ 檄( )________ 徼(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 堤( )______ 徉( )________ 噪( )_______ 谥( )_______
燥( )______ 隘( )_______ 躁( )_______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诵读第1段。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讨论解答,然后进行评点。
注:评点方式有三:
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
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
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3、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4、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5、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研读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
(2)“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 ”比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
(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5、学生诵读第2段。
6、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感情。
2、完成讲义上作业。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评点:
5、解释:
①“缇绮”之“骑”读?
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间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
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
④“袢弧保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6、教师小结。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阀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县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评点:
5、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6、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研读第五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评点:
5、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6、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7、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四、导练:
教师个别指导,具体答疑。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 例: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买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 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 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 例: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比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二、讲读第六、七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4评点:
5、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
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
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6、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7、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三、总结全文内容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
3、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结果怎样?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4、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A、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B、时代局限性:
(1) 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 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四、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分析:《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陶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四)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五)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
五、布置作业:
1、古人称谓都有特殊要求,请选出对以下称谓分析有错误的一组。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贤士大夫者,浊湟蛑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A(1)籍贯、姓名、字 B(2)官职、字、姓 C(3)号、姓 D(4)名、字
(答案:D(4)是错误的,子厚是字,宗元是名。)
2、苏州民变发生在1627年(丁卯年,天启七年),第二年便是崇祯元年,请问崇祯是干支哪一年改元的?
(答案:戊辰 六十花甲是由天干(十)地支(十二)依次排列的 天干:甲、乙、丙、丁、戊……地支是子丑寅卯辰……正好组成戊辰年。)
3、完成讲义上内容
人教版《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文言文的教学,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文章年代久远,与现实联系又不大,学生普遍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乃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本着这一原则,在进行《五人墓碑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尝试做如下几项工作:
一,本文记叙的是明末苏州市民的一次反抗阉党的,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如何向观众报道这件事情?
设计目的:学生在看电视的过程当中,会看到很多记者现场报道事件的这样的内容,可以模仿记者对事件进行报道,并且,这个作业的表现性很强,学生必然会积极地看课文,发掘文章中自己可以利用的内容,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预习,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当中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记叙部分。
二,为文章中所记叙的五义士写一幅挽联,力求表现五人的精神及其牺牲所具有的意义。
设计目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了有关对联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对仗知识的掌握。设计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复习对仗的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文巧妙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
(附:学生对联作品
①自作孽必死,一独夫臭名遗千载
激于义而发,五壮士浩气干九霄
②一夫谋于私而缢,死轻于鸿毛
五贤激于义而发,亡重于泰山
③万群众激昂除奸邪,人民功绩千秋颂
五壮士慷慨赴刑场,英雄名烈万古流
④五豪杰驱恶殁身明正义
千秋事永铭人心万古流)
三,针对此次事件及五人之死,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议论部分和作者对五人之死的评价,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并指导学生进行评论的写作,谈出自己对生与死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样三个题目,可以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强化学生对考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觉得文言文不再枯燥无味。再者,这样做还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
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
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
二是侧面烘托
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
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4.第二段作者特别交代时间“十有一月”,有什么作用?
五人“激于义而死”才十一个月,是说时间不长。下文紧接着用了一组巧妙的对比:“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况草野之无闻者)都很快被时间冲刷得不留痕迹了,惟独五人声名(皦皦,反衬的效果十分显著。)
第三自然段一开始就写到“予犹记”,体会一下“犹”字表达的意味。
一是引出下文追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起因和场面;二是说明五人英勇斗争的壮烈场面和牺牲精神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末尾才一一列举五人的姓名?
明确:说明他们是“吴之民”的领袖,“激于义”勇蹈死地的杰出代表。在叙述经过之后,再具体介绍人物的姓名,更能突出赞美之意。
5、对于“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教参练习答案:作者表现的是崇敬赞美之情!正是这些“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激于义而死”“发愤一击”,才能够遏制阉党的,才能够遏制阉党的倒施逆行。
作者从四个方面对比,突出“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的正义品格高大形象。
①五人之死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对比,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意义;
②五人从容临难和缙绅的失节附逆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的刚直品格;
③五人之死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对比,表现五人的光明磊落和荣耀。
④五人之死与他们假如“碌碌而生”对比,赞扬他们死的伟大,死得其所。
6、课文中几处对比有什么作用?参考教参练习答案
7、全文叙、议、抒如何紧密结合,事、理、情怎样交融并茂的?
就全篇说,先叙后议。第1—4段叙述五人墓由来和五人斗争的事迹,是叙事部分;第5—6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抒情部分。具体看则叙中有议(抒),议(抒)中有叙。议论、抒情随叙事的内容而发,叙事随议论抒情的需要而展开。从二者的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抒情的基础和根据,议论抒情又使五人之事迹益见其光辉。叙事与议论抒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一起。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禁得住)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只不过)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颜色(脸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全)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回头看)案上有素牓①,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放下,扔下)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恳求)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本指鸟的嘴)!”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上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②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相互)顾。《明史魏忠贤乱政》
(①牓,bǎng,匾额。②閧,hōng,同“哄”。)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刚直方正,不附权贵),疾(痛恨)恶如仇。……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都)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约定)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亭、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旂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哪里)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声音响亮的样子)。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像蜜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旂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从此)缇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昌传》
1、解释上文中划方框的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
译文:我本知道朝廷传诏使者一定到来,这只是意料中的事罢了,你们不要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
2)众怒,閧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
译文:众人愤怒,一拥而上,一起殴打缇骑,当场打死一人,各官署不能相互照应。
3)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译文:到了开读圣旨的那天,没有约定而聚集了几万人,都拿着香为周顺昌请求宽宥性命。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
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课课练》“识别记忆”部分。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势、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除旌去今之墓而葬焉疾病皦皦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仆抚私人然颜色函
3.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缙绅视暴谥隶屈明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八、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见课后练习)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目的要求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运用对比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论述。
3.语言知识:
(1)理解并掌握课本附录所列出的本课中的八个文言实词,即:声 发 易 顾 加 遇 记 明;
(2)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3)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七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要点难点
一、本文是一篇墓碑记。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由此可见,分析文章如何把记叙、抒情和议论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分析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应该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
二、同学们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熟悉,因而对课文内容不甚理解,例如:阉党和东林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给魏忠贤立生祠?周顺昌是什么人?为什么逮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人民的反抗?魏忠贤为什么要杀害这五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五人之死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等等,都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解决的难题。
.写作背景
这篇“碑记”在叙述“五人”之死的原因时说:“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Y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吴民”为什么会痛恨毛一鹭而同情周顺昌呢?让我们看看《明史・周顺昌传》的记载:“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巡抚周起元忤魏忠贤削籍,顺昌为文送之,指斥无所讳。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缥韭湃ば校顺昌_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因戟手呼忠贤名,骂不绝口。缥竟椋以告忠贤。御史倪之焕者,忠贤义子也,诬劾同官夏之令,致之死。顺昌尝语人,他日倪御史当偿夏御史命。文焕大恚,遂承忠贤指,劾顺昌与罪人婚,且诬以赃贿,忠贤即矫旨削夺。先所忤副使吕纯如,顺昌同郡人,以京卿家居,挟前恨,数P于织造中官李实及巡抚毛一鹭。已,实追论周起元,遂诬顺昌请嘱,有所乾没,与起元等并逮。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亭、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缥纠魃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缥径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传中主要叙述了周顺昌反对阉党、同情人民,因而得到人民支持的历史事实。在当时,反对阉党和同情人民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传中提到周顺昌“捕治税监高u爪牙”,当高u激起“民变”的时候有人主张让周顺昌代替高u做税监去平息“民变”,而周顺昌坚决不肯,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工商业和城市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引起了把持朝政的阉党对这一地区进行更残酷地掠夺的野心。以江南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治集团东林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反对阉党对江南地区实行残酷地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既代表了江南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也符合江南工商业者和广大市民及其他人民的要求,因而也得到他们的支援。阉党因逮捕周顺昌而激起以“五人”为首的市民暴动,就是典型事例之一。人民群众对阉党恨入骨髓,而对东林党人却抱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当阉党逮捕敢于为人民的冤抑和利害说话的周顺昌时,就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市民暴动。这场市民暴动的首领颜佩韦等“五人”虽然牺性了,但“忠贤大惧”,“自是缇骑不出国门”,充分显示了人民斗争的威力。
明思宗即位,镇压了阉党,起用了东林党人。但这时候朱明王朝的统治机构已经腐烂不堪,而阶级矛盾又异常尖锐。加上被起用的东林党人都是一些空谈家,只斤斤于派别斗争,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挽救危亡。阉党残余又乘机卷土重来,相继入阁执政,一面打击东林党人士和正派人物,一面镇压人民起义。张溥于是联合各地文社,于崇祯二年(1629),组成“复社”,和阉党作斗争。他之所以能够写出一篇热情洋溢地歌颂苏州人民反阉党斗争的《五人墓碑记》,是和他反阉党的政治目的分不开的。
《古文鉴赏辞典・五人墓碑记》(霍松林)
作者介绍
张溥(1602?/FONT>1641),字天如,号西铭,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四年(1631)进士。他曾和同里张采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人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著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段落大意
一(1.2)叙修建五人墓的缘由,指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1.记叙为五人修墓树碑的缘由。
2.指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二(3.4)追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的经过和五人慷慨就义的情景。
3.记苏州市民的正义斗争和五人的壮烈牺牲。
4.记苏州人民感念五人的从容就义,为他们收尸修墓。
三(5.6)论述苏州反阉党斗争和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四(7)点出贤士大夫,照应篇首。
.写作特点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先叙后议。第一、二部分叙述五人墓由来和五人斗争的事迹,是叙事部分;第三部分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具体看这两部分,则又叙中有议,议中有叙。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发,叙事随议论的需要而叙。从二者的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五人之事迹益见其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一起。
━━于文敏 李国祥主编《中学语文知识词典》
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士大夫中那些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的庸人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皎如白日。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把高爵显位的各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事迹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此外,还从反面想象五人不死于义而“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的毫无意义,以表明五人死得其所。通过反复对比,使五人慷慨就义的精神十分鲜明突出。
━━于文敏 李国祥主编《中学语文知识词典》
练习测试资料
学习本课文时,需要注意的是:
1.了解明末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及苏州市民反阉党的暴动。
2.了解古代文体墓志的写法。
3.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请指出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清、议论。
4.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五人与缙绅之比,五人与大阉之比)
5.文章正气贯通,多用反诘句,请注意朗读、背诵。
例1古人称谓都有特殊要求,请选出对以下称谓分析有错误的一组。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贤士大夫者,浊湟蛑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A(1)籍贯、姓名、字B(2)官职、字、姓C(3)号、姓D(4)名、字
答案:D(4)是错误的,子厚是字,宗元是名。
例2苏州民变发生在1627年(丁卯年,天启七年),第二年便是崇祯元年,请问崇祯是干支哪一年改元的?
答案:戊辰 六十花甲是由天干(十)地支(十二)依次排列的 天干:甲、乙、丙、丁、戊……地支是子丑寅卯辰……正好组成戊辰年。
练习题(A)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1.根据以上内容确定此文的文体 A.奏章 B.赠序 C.祭文 D.碑志 答:( )
2.宗元七世祖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__时期(写历史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封号_________________。曾伯祖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时期(写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先是_____________(写官职)后是_______________(写官职)最后是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名句名篇哪些是柳宗元写的?
A.《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捕蛇者说》《小石
五人墓碑记
一、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 难点、重点分析
(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jiao缇tixchi溷hunleidou詈li逡qunjiong
(三)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 讲读第一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 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 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 讲读第二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 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 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
”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 讲读第三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
五人墓碑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三、第四两部分。
2.难点: 中心的表现及文言文的标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字词正音: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二、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三、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五、解释字词、串讲课文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时候 为正义激发 于这件事的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结果连词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⑵请于当道⑶, 即 除⑷魏阉废祠⑸之址 以
到现在 吴郡的 向执政的人请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来
于:介词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门,以旌⑹其 所为。呜呼,亦
安葬他们的遗体 并且树立石碑在他们 门前 表扬他们的行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简析: 首句解释,紧扣题目,概括交代死因。“义”是本文的纲领,下文叙事、议论都紧扣义字,用感叹句赞颂五人身后的荣耀,收住叙事,转入议论。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离 修墓来埋葬他们 那时间只
墓:名作动,修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贵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⑾
所有 的人 意气昂扬踌躇满志这类人 生病 埋没
凡:任选 之:代词 疾病:名作动,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众矣⑿,况 草野之无 闻 者欤⒀? 独 五人之
值得再说的人 太多 何况乡间 没有声名 唯独这 死 之:取独
⒁, 何 也⒂?
得光荣显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简析: 写出时间之短,变化之大,联想到有钱人家的子弟和乡间默默无闻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五人与众不同,用“何也”发人深思,引起下文。
.总结:交代五人墓的缘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寻常。
第二课时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
之:取独
先 者⑴,为之声 义⑵,敛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⑶
书人表率的人 替他声张正义 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 穿红衣服
之:代周顺昌 赀通资
按 剑而前,问“谁为哀
五人墓碑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三、第四两部分。
2.难点: 中心的表现及文言文的标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字词正音: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二、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三、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五、解释字词、串讲课文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时候 为正义激发 于这件事的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结果连词 焉:于之
至于今,郡&nb
[4]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难点、重点分析]
(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jiao缇tixchi溷hunleidou詈li逡qunjiong
(三)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
[4]
五人墓碑记(网友来稿)
吴张泽
张溥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 吴张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作者见教材注释。另补:
①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
⑴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①连词:表目的,来;②副词;表修饰,而;③介词:把;④连词,表原因,因为。⑤介词:凭借,用。
⑵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 字的句子。
明确:①表被动;②介词,在某地,在某时;③介词,向;④介词,对,对于。
⑶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 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明确:①副词:表修饰,因为;②副词:表修饰,状态;③副词:表修饰,方式;④连词:表顺承,然后;⑤连词:表并列,并且。
⑷分别在作业本上抄写含有“以”“于”“而”字的句子,并解释各句中“以”“于”“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教材注释翻译句子。
明确:不得借助其他资料,学会根据前后上下文推断词义。
⑸检查学习情况
诵读:①抽点学生朗读第一段
②男生齐读第二段
③女生齐读第三段
④抽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⑤全班齐读五、六、七段
⑹指导学生弄清几处断句
明确: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
③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⑺解决学生难翻译的地方
⑻重点实词词义抽答
第一段:旌 盛
第二段:皎皎
第三段:望 行为 敛 堪 抚 按
第四段:当 少 发 卒
第五段:素 蹈死 株治 逡巡 猝
第六段:抵 佯 视 尽 隶 屈
四、研习
⑼请找出第一、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最后一句。
⑽记叙五人生平事迹是哪些段落?各记什么?
明确:第三、四段;何事被杀,死之情状。
⑾请找出五、六段的中心句。
明确:最后一句。
⑿.总结全文思路。
明确:立碑盛(记,叙)―为何立(问,议 )―生前事(忆,叙)--死得值(答,议)
⒀作者以为五人为何而死?
明确:义。
⒁能否用原文为意义做个解释?
明确: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还知道哪些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慷慨赴义?
列举: 文天祥、夏完淳、谭嗣同、林觉民等。
五、附:板书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激于义而死
墓碑
记 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216“左忠毅公逸事”218“谭嗣同”.
作者邮箱: wuzhangze_79@sina.com
五人墓碑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作者见教材注释。另补:
①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
⑴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
①连词:表目的,来;
②副词;表修饰,而;
③介词:把;
④连词,表原因,因为。
⑤介词:凭借,用。
⑵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 字的句子。
明确:
①表被动;
②介词,在某地,在某时;
③介词,向;
④介词,对,对于。
⑶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 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明确:
①副词:表修饰,因为;
②副词:表修饰,状态;
③副词:表修饰,方式;
④连词:表顺承,然后;
⑤连词:表并列,并且。
⑷分别在作业 本上抄写含有“以”“于”“而”字的句子,并解释各句中“以”“于”“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教材注释翻译句子。
明确:不得借助其他资料,学会根据前后上下文推断词义。
⑸检查学习情况
诵读:
①抽点学生朗读第一段
②男生齐读第二段
③女生齐读第三段
④抽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⑤全班齐读五、六、七段
⑹指导学生弄清几处断句
明确: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
③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⑺解决学生难翻译的地方
⑻重点实词词义抽答
第一段:旌 盛
第二段:皎皎
第三段:望 行为 敛 堪 抚 按
第四段:当 少 发 卒
第五段:素 蹈死 株治 逡巡 猝
第六段:抵 佯 视 尽 隶 屈
四、研习
⑼请找出第一、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最后一句。
⑽记叙五人生平事迹是哪些段落?各记什么?
明确:第三、四段;何事被杀,死之情状。
⑾请找出五、六段的中心句。
明确:最后一句。
⑿总结全文思路。
明确:立碑盛(记,叙)—为何立(问,议 )—生前事(忆,叙)--死得值(答,议)
⒀作者以为五人为何而死?
明确:义。
⒁能否用原文为意义做个解释?
明确: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还知道哪些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慷慨赴义?
列举: 文天祥、夏完淳、谭嗣同、林觉民等。
五、附:板书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激于义而死
墓碑
记 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216“左忠毅公逸事”218“谭嗣同”.
作者邮箱: wuzhangze_79@sina.com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分析:《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陶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分析:
1.进步性:
(1)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张博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时代,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张博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这一思想,写出了反映现实斗争、内容感人至深的《五人墓碑记》,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文章所体现的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作文有相当的作用。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激于义”、“激昂大义”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上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而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立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使然。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4] [5]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2-22《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版权属于原来所有作者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分析:《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陶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分析:
1.进步性:
(1)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张博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时代,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张博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这一思想,写出了反映现实斗争、内容感人至深的《五人墓碑记》,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文章所体现的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作文有相当的作用。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激于义”、“激昂大义”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上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而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立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使然。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詈 逡 ?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谥(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博与复社。张博(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三)补充介绍作者。
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 26岁。
(四)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
(五)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下火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六)诵读第2段。
评点: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七)诵读第3段。
评点: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发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分之爆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释:①“缇绮”之“骑”读?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间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阀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县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八)诵读第4段。
评点: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 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九)诵读第5段。
评点: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易故哉(二比--与细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钦”,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债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十)诵读第6、7段。
评点: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寥洲周公,忠义暴干朝廷,赠溢美显,荣于身后(结住寥洲周公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结住五人事),凡四方之土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通”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土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十一)齐背全文。
(十二)总结全文。
1.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画出示意图表,并指出这三者结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记叙和议论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对比论述方式。
在评点中已经涉及,小结中只要求学生说出各项对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得荣耀且有价值,令人怀念),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这一条不必作过细分析。
3.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 例: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买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例: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比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小资料】
(一) 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韵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肆营建宫殿,为搜刮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其中以苏州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击杀税监孙隆等人的抗税斗争影响尤为巨大。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如党人李三才以右金都御史总督增运,巡抚凤阳诸府时,曾请求朝廷停收矿税,还捕杀作恶多端的税吏爪牙。
天启元年(公元16),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闭党专政。嘉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嘉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嘉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调,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二)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在万历四十二年福州市民反对鱼肉人民的税使高空(阉党)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市民一边。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闻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利、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闲党。这事被提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在苏州家居时,对地方上“小民冤抑未伸,并水旱征稿之事,必力请于当事”;对贫苦的书生,他大力帮助扶持,所以“民深德之”。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闭党的话。后来苏杭织造李实(太监)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江苏巡抚毛一鸳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进去,说两周勾结,贪污了上交的袍料。因此矫诏下,周顺昌被捕。
周顺昌于天启六年三月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须元年才得到昭雪,说忠介。
(三)五义土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塔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提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提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提骑的武器,同提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提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堤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一个提骑被群众踢破脑袋,当场毙命,另一个被群众用雨伞、未履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那天傍晚,恰巧又有另一伙提骑,逮捕黄尊素,路过苏州,在码头上强赊硬买,于是五人又和群众一起殴打了这伙缇骑,放火烧了提骑的船,连皇帝的诏书都沉到河底。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阀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道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调折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四)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浮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净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分之世”,必须“为分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五)译文。
五(个)人,(是)周公墓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沉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五人的牺牲,二巨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闲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墓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记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通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长。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教案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运用对比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论述。
3.语言知识:
(1)理解并掌握课本附录所列出的本课中的八个文言实词,即:声 发 易 顾 加 遇 记 明;
(2)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3)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七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要点难点
一、本文是一篇墓碑记。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由此可见,分析文章如何把记叙、抒情和议论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分析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应该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
二、同学们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熟悉,因而对课文内容不甚理解,例如:阉党和东林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给魏忠贤立生祠?周顺昌是什么人?为什么逮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人民的反抗?魏忠贤为什么要杀害这五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五人之死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等等,都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解决的难题。
写作背景
这篇“碑记”在叙述“五人”之死的原因时说:“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Y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吴民”为什么会痛恨毛一鹭而同情周顺昌呢?让我们看看《明史周顺昌传》的记载:“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巡抚周起元忤魏忠贤削籍,顺昌为文送之,指斥无所讳。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缥韭湃ば校顺昌_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因戟手呼忠贤名,骂不绝口。缥竟椋以告忠贤。御史倪之焕者,忠贤义子也,诬劾同官夏之令,致之死。顺昌尝语人,他日倪御史当偿夏御史命。文焕大恚,遂承忠贤指,劾顺昌与罪人婚,且诬以赃贿,忠贤即矫旨削夺。先所忤副使吕纯如,顺昌同郡人,以京卿家居,挟前恨,数P于织造中官李实及巡抚毛一鹭。已,实追论周起元,遂诬顺昌请嘱,有所乾没,与起元等并逮。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亭、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缥纠魃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缥径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传中主要叙述了周顺昌反对阉党、同情人民,因而得到人民支持的历史事实。在当时,反对阉党和同情人民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传中提到周顺昌“捕治税监高u爪牙”,当高u激起“民变”的时候有人主张让周顺昌代替高u做税监去平息“民变”,而周顺昌坚决不肯,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工商业和城市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引起了把持朝政的阉党对这一地区进行更残酷地掠夺的野心。以江南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治集团东林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反对阉党对江南地区实行残酷地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既代表了江南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也符合江南工商业者和广大市民及其他人民的要求,因而也得到他们的支援。阉党因逮捕周顺昌而激起以“五人”为首的市民暴动,就是典型事例之一。人民群众对阉党恨入骨髓,而对东林党人却抱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当阉党逮捕敢于为人民的冤抑和利害说话的周顺昌时,就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市民暴动。这场市民暴动的首领颜佩韦等“五人”虽然牺性了,但“忠贤大惧”,“自是缇骑不出国门”,充分显示了人民斗争的威力。
明思宗即位,镇压了阉党,起用了东林党人。但这时候朱明王朝的统治机构已经腐烂不堪,而阶级矛盾又异常尖锐。加上被起用的东林党人都是一些空谈家,只斤斤于派别斗争,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挽救危亡。阉党残余又乘机卷土重来,相继入阁执政,一面打击东林党人士和正派人物,一面镇压人民起义。张溥于是联合各地文社,于崇祯二年(1629),组成“复社”,和阉党作斗争。他之所以能够写出一篇热情洋溢地歌颂苏州人民反阉党斗争的《五人墓碑记》,是和他反阉党的政治目的分不开的。
《古文鉴赏辞典五人墓碑记》(霍松林)
作者介绍
张溥(1602?/FONT>1641),字天如,号西铭,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四年(1631)进士。他曾和同里张采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人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著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段落大意
一(1.2)叙修建五人墓的缘由,指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1.记叙为五人修墓树碑的缘由。
2.指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二(3.4)追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的经过和五人慷慨就义的情景。
3.记苏州市民的正义斗争和五人的壮烈牺牲。
4.记苏州人民感念五人的从容就义,为他们收尸修墓。
三(5.6)论述苏州反阉党斗争和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四(7)点出贤士大夫,照应篇首。
写作特点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先叙后议。第一、二部分叙述五人墓由来和五人斗争的事迹,是叙事部分;第三部分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具体看这两部分,则又叙中有议,议中有叙。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发,叙事随议论的需要而叙。从二者的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五人之事迹益见其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一起。
━━于文敏 李国祥主编《中学语文知识词典》
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士大夫中那些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的庸人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皎如白日。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把高爵显位的各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事迹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此外,还从反面想象五人不死于义而“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的毫无意义,以表明五人死得其所。通过反复对比,使五人慷慨就义的精神十分鲜明突出。
━━于文敏 李国祥主编《中学语文知识词典》
练习测试资料
学习本课文时,需要注意的是:
1.了解明末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及苏州市民反阉党的暴动。
2.了解古代文体墓志的写法。
3.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请指出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清、议论。
4.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五人与缙绅之比,五人与大阉之比)
5.文章正气贯通,多用反诘句,请注意朗读、背诵。
例1古人称谓都有特殊要求,请选出对以下称谓分析有错误的一组。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贤士大夫者,浊湟蛑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A(1)籍贯、姓名、字B(2)官职、字、姓C(3)号、姓D(4)名、字
答案:D(4)是错误的,子厚是字,宗元是名。
例2苏州民变发生在1627年(丁卯年,天启七年),第二年便是崇祯元年,请问崇祯是干支哪一年改元的?
答案:戊辰 六十花甲是由天干(十)地支(十二)依次排列的 天干:甲、乙、丙、丁、戊……地支是子丑寅卯辰……正好组成戊辰年。
练习题(A)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1.根据以上内容确定此文的文体 A.奏章 B.赠序 C.祭文 D.碑志 答:( )
2.宗元七世祖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__时期(写历史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封号_________________。曾伯祖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时期(写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先是_____________(写官职)后是_______________(写官职)最后是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名句名篇哪些是柳宗元写的?
A.《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捕蛇者说》《小石潭记》/《三戒》
B.《黔之驴》/《种树郭橐驼传》《陋室铭》/《师说》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蜀犬吠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E.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答:(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4--5题
丁已,徙汉王恪为蜀王,卫王泰为越王,楚王v为燕王。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虞世基,以致鼓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能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选自《资治通鉴》
4.《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________体史书,“资”是___________意思,“治”译成_________________“通鉴”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此文“上”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_________;以古为镜,可以见___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可以知____________。魏征没,朕亡___________________矣。”魏征曾在《谏太宗十思疏》曾规劝皇上要永远居_________________、戒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加字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br>
A.徙(升官)人主(国君)明(明白)暗(糊涂)
B.明四目(广视四方之意)达四聪(广听四方之意)清问(清审详问)
C.梁武帝(南朝梁时武帝萧衍)拥蔽(阻塞)善(好) 答:( )
三、知识迁移能力指导
例1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3题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曰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职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思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
《三国志》
1.对此段内容理解全面的一项。
A.本段主要赞扬了王思引分自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本段主要赞扬了习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无怨言的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恕,则习所谓自经子沟读而莫之知也。
C.本段比较全面写了王思这个人物,一方面,引分自责,另一方面,苛碎无大体。
D.本段主要写了太祖心胸开阔,能够原谅下臣之过,不加追究。
答案:是B。因为习以身代思在前,思引分自责在后。太祖主要赞的是习的义,思的职分。
2.以下加黑词都是官职升迁的词汇、按升、降、不升不降归为三类,选出归类正确的一组,
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后同时擢为刺史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⑥再迁为太史令⑦初辟司徙府,除左著作郎⑧贺卿得高迁⑨徙齐王信为楚王⑩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A.①④⑥⑧⑩/③⑨/②⑤⑦ B.①⑥⑧⑩/③⑨/②④⑤⑦
C.①⑥④⑧/③⑩/②⑤⑦⑨ D.①④⑥⑧⑩/③/②⑤⑦⑨
答案:“是D“左迁”是贬官,“迁”是升官,“徙”是一般调职,“除”“拜”是授官。
3.解释加黑词的意思
①教召主者,将加重辟 ( )
②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 )
③唇吻翕辟 ( )
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 )
⑤连辟公府,不就 ( )
⑥秦国辟远 ( )
⑦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 ( )
答案:①刑法 ②君主 ③打开 ④打辟 ⑤征召 ⑥偏僻 ⑦邪僻、淫乱
例2二十也写作__________念作____________二十的另一种写法_________。
三十也写作_________念作_______________说数字时代表零也说成_________________初一一般叫______________十五叫做_____________月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廿niàn、念、卅、sà、洞、朔、望、晦
练习题(A组)
答案:
1.D 2.柳庆、北魏、侍中、济阴中公柳](音shì)、唐、宰相、柳镇、太常博士、县令江南、侍御史号为刚直 3.A、D
4.编年体、“帮助”、“治”:治理“通鉴”可以借鉴的“一面明镜”、唐太宗、衣冠、兴替、得失、一镜、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5.A
张 溥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教学难点]
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詈 逡 ?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谥(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博与复社。张博(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三)补充介绍作者。
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 26岁。
(四)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
(五)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下火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六)诵读第2段。
评点: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七)诵读第3段。
评点: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发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分之爆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释:①“缇绮”之“骑”读?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间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阀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县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八)诵读第4段。
评点: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 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九)诵读第5段。
评点: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易故哉(二比――与细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钦”,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债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
语文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荩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五)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x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袢辉谀拐咭玻ǔ惺锥谓墓事,妙。)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六)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七)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
“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八)诵读第6、7段
评点: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浊湟蛑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齐背全文
语文教案-五人墓碑记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人墓碑记》 4
教学目标(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分析:《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陶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分析:
1.进步性:
(1)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张博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时代,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张博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这一思想,写出了反映现实斗争、内容感人至深的《五人墓碑记》,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文章所体现的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作文有相当的作用。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激于义”、“激昂大义”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上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而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立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使然。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詈 逡 ?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谥(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博与复社。张博(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三)补充介绍作者。
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 26岁。
(四)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
作者: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⑵,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⑶,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⑷;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⑸。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⑹,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⑺,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⑻。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⑼,为之声义⑽,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⑾,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⑿,抶而仆之⒀。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⒁,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⒂,则噪而相逐⒃。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⒄。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⒅,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⒆。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⒇,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21),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2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3),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24),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5)?且矫诏纷出(2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2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28);大阉亦逡巡畏义(2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31),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3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33),其辱人贱行(34),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35),赠谥褒美(36),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38)。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39),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40),安能屈豪杰之流(41),扼腕墓道(42),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4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4)。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45),太史文起文公(46)、孟长姚公也(47)。
【注释】
⑴本文作于明崇祯元年(1628)。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六年(1626),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本文是为这次斗争中被阉党杀害的五位义士而写的碑文。文章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题外有情,题外有旨,开人心胸。
⑵蓼(liǎo)洲周公: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吴县(今苏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曾官福州推官、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等职,因不满朝政,辞职归家。东林党人魏大中被逮,途经吴县时,周顺昌不避株连,曾招待过他。后周顺昌被捕遇害。崇祯年间,谥忠介。
⑶郡:指吴郡,即今苏州市。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⑷除魏阉废祠之址:谓清除魏忠贤生祠的旧址。除,修治,修整。魏阉,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在各地为他建立生祠,事败后,这些祠堂均被废弃。⑸旌(jīng):表扬,赞扬。
⑹去:距离。墓:用作动词,即修墓。
⑺皦(jiǎo)皦:同“皎皎”,光洁,明亮。这里指显赫。
⑻丁卯三月之望:天启七年(1627)农历三月十五日,此处属于作者笔误,实际应为天启六年(1626)丙寅年。
⑼吾社:指应社。行为士先者:行为能够成为士人表率的人。
⑽声义:伸张正义。
⑾缇骑(tíjì):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
⑿堪:忍受。
⒀抶(chì)而仆之:谓将其打倒在地。抶,击。仆,使仆倒。
⒁“是时”句:这时做苏州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党羽。按,即毛一鹭。大中丞,官职名。抚吴,做吴地的巡抚。魏之私人,魏忠贤的党徒。⒂其:指毛一鹭。呵:呵斥、责骂。
⒃噪而相逐:大声吵嚷着追逐。
⒄匿于溷(hùn)藩:藏在厕所。溷,厕所。藩,篱、墙。⒅按诛:追究案情判定死罪。按,审查。
⒆傫(lěi)然:聚集的样子。
⒇詈(lì):骂。
(21)函:匣子。这里是用棺材收敛的意思。
(22)大阉:指魏忠贤。
(23)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缙,同“搢”,插。绅,大带。
(24)编伍:指平民。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25)曷:同“何”。
(26)矫诏: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
(27)钩党之捕:这里指搜捕东林党人。钩党,被指为有牵连的同党
(28)株治:株连惩治。(29)逡(qūn)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30)“非常”二句:非常之谋,指篡夺帝位的阴谋。猝(cù)发,突然发动。
(31)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投缳(huán)道路:天启七年,崇祯即位,将魏忠贤放逐到凤阳去守陵,不久又派人去逮捕他。他得知消息后,畏罪吊死在路上。投缳,自缢。投,掷、扔。缳,绳圈,绞索。
(32)抵罪: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33)“而又有”二句:还有剃发为僧,闭门索居,假装疯颠而不知下落的。
(34)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35)暴(pù):显露。
(36)赠谥(shì)褒美:指崇祯追赠周顺昌“忠介”的谥号。(37)加其土封:增修他们的坟墓。
(38)百世之遇:百代的幸遇。
(39)户牖(yǒu):指家里。户,门。牖,窗。(40)隶使之:当作仆隶一样差使他们。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41)屈:使屈身,倾倒。
(42)扼腕墓道:用手握腕,表示情绪激动、振奋或惋惜。
(43)明死生之大: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
(44)匹夫:指平民,这里指五义士。社稷:国家。
(45)冏(jiǒng)卿:太仆卿,官职名。因之吴公:吴默,字因之。
(46)太史:指翰林院修撰。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
(47)孟长姚公:姚希孟,字孟长。
【翻译】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得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农历三月十五。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上的神情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义无反顾,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继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削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息,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来说明生死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起文公,姚孟长公。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止”同“只”,不过
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3.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赀”同“资”,资财,钱财
4.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曷”同“何”
⒌独五人之皦皦,“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
⒍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少”同“稍”,一点儿,稍稍
⒎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同“搢”,插
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古:考查、查究今:压住、依靠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古:脸色今: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古:异乎寻常今:副词,十分,很
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古:比今:看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古:头颅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8.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古:痛恨今:极度伤心
⒐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发愤”古:发泄愤怒今:决心努力
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至于”古:到了今:表示程度、范围;表示程度、范围
“当道”古:当权者,文中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路中间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慷慨”古: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今:大方,不吝啬
⒓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意气”古:神情今:意志气概,志趣性格
【写作背景】
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五位义士之墓。天启年间(1621~1627)阉党执政,朝政黑暗。苏州织造太监李实、巡抚毛一鹭阿附魏忠贤,残酷压迫、盘剥人民,激起市民强烈不满。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吏部员外郎周顺昌。顺昌居官清正,受到市民拥戴,故苏州城乡数万人为周顺昌免遭逮捕而不期群集。当缇骑开读诏书时,愤怒的群众大声喧哗,哭声四起。市民颜佩韦率先向两台使讼周顺昌冤,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四人亦偕诸生求其疏救,跪乞至午不起。缇骑持械大打出手,引起众怒,遂蜂拥而前,攀栏折楣,直前奋击。打死旗尉一人,余负伤鼠窜,毛一鹭赖苏州知府寇慎等保护得免。事后,苏州府出动军队保护缇骑,并连夜将周顺昌解走。毛一鹭则飞章告苏州民反,并三上疏,欲以擒获首乱功自解。城内外士民人人自危,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当地群众,挺身而出,自系入狱。临刑时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当地人士感五人之义,将他们合葬于虎丘之侧,题称“五人之墓”。复社领导成员张溥为作“五人墓碑记”。
位于阊门外山塘街775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人墓是在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死难的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义士之墓。明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亲信巡抚毛一鹭勾结织造太监李实,仗势在苏州残酷剥削人民,并上疏诬陷被誉为“七君子”的周顺昌等东林党人。当魏忠贤所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苏州人民激于义愤,一时云集不下万人,拥进官衙痛打缇骑,并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后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临刑时五义士相顾笑谈,痛骂魏忠贤,引颈就刃,慷慨赴义。次年(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接位,逮治阉党,定为逆案,魏忠贤畏罪自杀。苏州百姓把毛一鹭为魏阉所造的“普惠生祠”拆毁,葬五人义骨干废基,立碑大书“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撰写了《五人墓碑记》,赞扬五义士的高风亮节,成为不朽名作。
现墓门朝南,前临山塘河,壁嵌《五人墓义助疏》碑,时在崇祯七年(1634年),参加义助者有吴默、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瞿式耜等54人。门后立双柱出头石坊,“义风千古”字额为杨廷枢所书。过石坊是享堂,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明间立“五人之墓”碑,高约2.2米,1981年整修时自墓门移至此处。东次间立《五人墓碑记》石刻和清代书条石10块,多为赞颂、凭吊诗词。堂后即五人墓冢,一字横列,围以条石,作长方形,东西长16.87米,南北宽6米,高1.35米。正面嵌五人名碑。
五人墓原已荒芜不堪,经两次修葺始成现状。1956年第一次整修,加砌墓冢护壁,修享堂,构围墙,植松柏。1966年起又遭破坏。1981年市文管会再次整修,井拓展基地,移建饮马桥附近一清代厅堂至此,名义风堂,井塔建长廊,植树绿化。1982年5月起重新开放,供人瞻仰凭吊。
【写作特色】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
一、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古代的墓碑记属于杂体,常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本文即具有这样的特色——既记录了有关五位义士的斗争史实,又在议论中抒发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其中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苏州市民为蓼洲周公伸张正义与阉党斗争的始末。这一部分看似单纯记叙,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作者对五位义士的敬慕热爱之情和对阉党的刻骨仇恨。如: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论五人斗争及其牺牲的意义。在议论中兼有记叙和抒情。比如记缙绅的“易志”,写阉党的“不敢复有株治”,魏忠贤的畏罪自缢,身居高爵显位的阉党受惩治时表现的可耻行为等等。
这样写既能把要记叙的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让那些斗争的场面历历再目,使人受到感染,又能把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揭示出来,以达到表彰英烈、激励后人的目的。文章字数不多,但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这除了内容真实、选材典型外,尤其体现在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上。
二、成功地运用了层层对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点描绘得更为突出鲜明
⒈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病死,与“草野之无闻者”的就义进行对比——一个名字从此湮没,一个却如此光明显耀。2.以读诗书受古训的缙绅,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位义士进行对比——一个易志,一个高风亮节。3.用“高爵显位”之人不择手段苟全性命的卑劣行为,与五人从容就义进行对比——一个辱人贱行,一个仗义牺牲。运用这样的对比手法所起的作用:一是揭示了达官贵人的种种丑态,反衬出五人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临难不苟的高尚品格。二是为议论提供了生动有力的论据,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这三个对比,层层深入,由低层(五人与一般“富贵之子”)到中层(五人与缙绅),进而到高层(五人与高官显爵),五义士牺牲的价值、死后产生的巨大影响等深刻意义,以“义”为核心,示了“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 难点、重点分析
(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jiao缇tixchi溷hunleidou詈li逡qunjiong
(三)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