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白杨》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课堂反思简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篇1:初中语文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合作交流自己的见解,使这正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旧导新

1、导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杨树吗?

(生自由谈)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其实,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白杨树也能顽强的生长。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一同领略白杨的风采。

2、任务: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生活的恶劣环境。初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新授

1、学生按自学提示,从整体上自学全文。小组内交流,要求:

⑴初课课文,注意标出字音及重点词。

⑵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归纳课文写作顺序。

⑶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并逐行理解。

⑷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教师范读,学生段读,注意正音。

⑵引导学生按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顺序说大意。

⑶生活环境:指名读相关语句。

概括特点:抓住(环境恶劣)。

重点词句: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等。

⑷白杨树特点:

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谈理解)

要点:

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⑸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烘托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物色?

(通过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4、质疑解难。

三、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gēbì  qīngxī  fǔmō jièshào

( ) ( )  ( )  (  )

2、选词填空:

分辨分辩

⑴到处浑黄一体,很难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⑵这不是我弄坏的!小明()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2、预习课后2、3题。

篇2: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初探

刘海珍

(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行委中学)

摘 要: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一直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重点、热点和焦点,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成为当下教师研讨的课题。主要从教学设计要不断更新、持续创造;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学设计要挖掘学生情感三个方面对于教学设计进行全新的诠释,并希望能在漫山遍野的教学路子中找到属于并适合自己的林荫小道。

篇3: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初探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无不是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对于课文的分析,不是教参上原本就有的,就是从网络上找到的,很少对文本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学中亦是“一言堂”,学生完全被“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针对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如何才能响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实现课堂的真正价值,实践这一“乐园”的遐想呢?

一、教学设计要不断更新、持续创造

以《清贫》教学为例,笔者在备课时,认为学生能够从这一篇文本中较为容易地读出的是“一桩趣事”,于是,我便将“趣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质疑和思考,从“趣事”中进一步领悟到“清贫”的内涵。于是,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围绕着这个方向和目标进行情境以及问题的设置的。这一做法,完全以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设计教学,期望学生跟着我的步调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乎我的意料。

教学中,学生却被“趣事”和“不幸”的反差所吸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认为既然是趣事,为什么又会不幸?为什么被俘了,还是趣事呢?学生自己在读读找找中,又提出了为什么是清贫使众多的革命者战胜了诸多的困难的问题。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发现问题;一边思考,一边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争论中打开了文本理解的突破口,而我课前随之的准备也失去了意义。于是,我便顺着学生的理解进行了适当的引导,最终的'教学效果亦是让我喜出望外的。

二、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

以《小桔灯》的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在简单分析了课文之后,笔者就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优良品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同时,我也时常走到小组旁,听听学生的看法。突然,我听到身后小组里有一位男生,小声地说着:“这一定是瞎编的,哪有可能啊,她才八九岁,还是个小姑娘,遇到这样的事情,害怕还来不及呢……”这位学生说完了,还有个别学生附和。学生这种“唱反调”的行为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但是我认为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也是由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活动范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的。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并考虑了学生的这些情况,着重给学生介绍故事发展的背景,以及这个小女孩所生长的环境,让学生明白小女孩的行为是由于她生长的环境造成的,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要挖掘学生情感

以《百合花开》的教学为例。在让学生对于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和理解之后,我留了15分钟的时间,通过赢取掌声的方式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认知和疑惑,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各抒己见并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于百合花的个性认识。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百合花开为人们带来的美丽和祝福,我还特意提出了罂粟花的假设,将课堂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学生在阅读、讨论、假设的过程中,获得了对百合花开过程的认识以及存在价值的理解,并学会了自己怎样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师生智慧的碰撞,也是学生情感的延伸,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喜悦。

编辑 郑 淼

篇4: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2)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思路。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烟稀少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下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重视预习与书写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2)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①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 ;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 ;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 ; 需要白杨树,它就 。

②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3)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4)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设计意图:“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话;学生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2)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3)补写: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由于时代间隔,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爸爸的心”。为突破难点,应采用补充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设计意图:联想结课,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

板书:

3.白杨

树 人

高大挺秀 服从需要

哪儿……哪儿…… 扎根边疆

不管……不管……总是…… 建设边疆

借物 喻人

无怨无悔 无私奉献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袁鹰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对所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个方面进行详讲,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篇5: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篇6: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2)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思路。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烟稀少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下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重视预习与书写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2)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①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 ;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 ;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 ; 需要白杨树,它就 。

②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3)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4)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设计意图:“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话;学生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2)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3)补写: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由于时代间隔,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爸爸的心”。为突破难点,应采用补充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设计意图:联想结课,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

篇7:《白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

晰介()疆()

析()价()僵()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8:《白杨》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识1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你在哪里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呢?

(随处可见,是一种普通的树,很高大。)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评价白杨树的:(课件)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家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他只是赞美白杨树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列西去的列车上,跟作家袁鹰一起,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初识白杨

提出问题:请注意屏幕,文中的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又长的怎样呢?(放课件)

(环境恶劣,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长的高、大、挺、秀。(板书)

二、理解白杨

同学们刚才看的很入迷,列车上的人看得怎样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一遍文章,看看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生自由读)

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默读,你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自由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究竟“哪儿”会需要白杨呢?

2、你能按照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说明环境恶劣。

2、从“不管……不管……总是……”感受到什么?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考验下,总是保持他的正直、坚强的品格,不软弱,也不动摇。)

3、这句话看出白杨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白杨本性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在舒适的环境中它能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照样能长的高大挺秀。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不怕风霜雨雪,不怕严寒酷暑。不管环境怎样的恶劣,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4、你敬佩白杨吗?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敬佩吗?

指导学生朗读(一生读——师范读——生再读———齐声读)

5、让我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来直接赞美白杨吧!

三、领会心愿,明晰形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爸爸妈妈很早就来到了新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始创业。

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1、他们全家都到新疆来,他们准备干什么?

2、新疆很偏远,环境很恶劣,他们就不怕吗?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情怀,有奉献精神;因为他们生命力强,有奉献的本领;因为他们坚强不屈,不怕这里环境恶劣。祖国的边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了这里)

你明白爸爸的身份了吗?(爸爸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

你明白爸爸的心愿了吗?(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哪一段?再品味一下爸爸的话。

(生读)

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呢?赞美白杨就是赞美了谁?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火车鸣笛)

对呀,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句话是写的树吗?(写的人,写的是像爸爸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们。)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他们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这一切,都是为了祖**亲的微笑,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同学们,再读一读爸爸话吧!。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爸爸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也许他在憧憬着新疆美好的明天,也许他在想,为了建设祖国边疆做出奉献,我无怨无悔;也许他还有点儿担心,孩子会适应这里的一切吗?

爸爸又露出了微笑,他为什么笑?在爸爸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也许他在想,我的孩子一定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成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新疆美好的未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呢?是老一辈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正在成长的边疆建设的新一代。

从“一棵”和“几棵”的对比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才播下了奉献的种子。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奉献了自己的儿女。)

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大白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的新疆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成就吧!

四、情感升华

1、(课件展示昔日荒滩——今日新疆——建设者风采。)

是他们,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厦;是他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建设者的风采,这就是白杨精神。)

作者正式通过赞美白杨,赞美了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和千千万万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板书:借物喻人)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和孩子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祖国的大西北需要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本领,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一样,为开发、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你的付出,祖国的大西北一定会更美丽。

五、作业

1、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篇9:《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篇10:《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2)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思路。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烟稀少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下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重视预习与书写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2)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①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需要白杨树,它就。

②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3)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总是;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总是;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总是;来了,白杨树像,总是。

(4)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设计意图:“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话;学生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2)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3)补写:他们只知道,但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但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但不知道。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由于时代间隔,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爸爸的心”。为突破难点,应采用补充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设计意图:联想结课,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袁鹰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对所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个方面进行详讲,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篇11:《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篇12: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是();“风沙”指的是()。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篇13:白杨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