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太阳公公的话,明白不仅要尊重长辈,听从有经验的人的教导,还要在生活中学会善于选择合适自己的处所。
2 学会用“嘱咐”造句
3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说话,进一步内化自己所学的词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寓言故事蒲公英,大概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读书,认真的想一想,相信一定能从课文里读懂更多的东西。
2、齐读课题
3、复习:
二、导语精读课文第一节
昨天,我们一起读了一则童话故事:《蒲公英》(出示图片1)看,小降落伞们离开父母的怀抱,在蓝天下飞翔,多美呀。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你看,小种子们正在随风飞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颗小种子,,你想去哪里?
可是他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吗?
所以,太阳公公对他们怎么说?自己读读课文第二小节(图3)
三、学习第二小节
太阳公公想告诉小种子们什么?
你说的很清楚,也很见解。同样,从太阳公公说的话中,我知道了应该怎么
做,不应该做什么,说的多清楚呀。自己在好好品读品读。
谁能像太阳公公这样清清楚楚地告诉小种子?太阳公公为什么这样说?再默读,请注意红色的词。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沙漠 金光闪闪
湖泊 银花朵朵
泥土 黑黝黝)
黑黝黝是什么意思?
金光闪闪的沙漠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太阳公公为什么偏说是金光闪闪的?(外表美丽、诱人)
四、学习第三、四小节
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小降落伞大声答道(引读)“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真的吗?所有的小降落伞都听太阳公公的话了吗?(没有)他们准备去哪里?你们再去读读看课文的三、四小节。看看它们为什么会那么做? 相机讨论: (不断渗透沙漠、湖泊的诱人)
①“一颗种子望了望……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相机板书:金光闪闪) “金光闪闪”、“数不尽的宝贝”、“百万富翁”(这颗小种子被沙漠“金光闪闪”的外表吸引、迷惑了,以为自己到那儿去能发财,能成为百万富翁)
相机指导朗读 (金光闪闪的,去那儿能变成富翁呢,真想马上就飞到那儿去!) ② “另一颗种子……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相机板书:波光粼粼) (这颗小种子以为波光粼粼的湖面能给它带来哪些欢乐呢?)
相机指导朗读 (波光粼粼的,又可能会带来这么多欢乐,比那些落在泥土里的种子快活多了,实在太想去了!)板书:自由自在
相机指导朗读 (那么大的湖泊,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多自由,多开心,难怪这颗小种子想去湖泊啦)
看,这两颗小种子想得多美,咱们一起读一读。
五、精读最后一小节
这些蒲公英种子落在了三处不同的地方,结果怎么样呢? 默读第四小节,边读边想。
读后回答问题 (相机板书:干死 淹死 茁壮成长)
那两颗小种子没有听太阳公公的话,被沙漠和湖泊美丽外表迷惑了,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再回头读读太阳公公的话,你一定会有更深的印象。齐读。
出示:“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
自已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不能看到那些茁壮成长起来的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
读后交流 (“竞相开放”:花很多,开得很旺盛;“更加美丽”:花很漂亮)
正是因为听了太阳公公的话,经住了诱惑,所以第二年春天只有它们才会长得这么旺盛、美丽。
让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体会三种小蒲公英种子不同的命运。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难怪太阳公公嘱咐它们的时候说,引读“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引读再下一张图片
六、拓展、说话训练
又是一年了,想想去年的两颗种子,太阳公公回怎样对他们说,说些什么?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词。(先说给同桌同学听)
再读读太阳公公的话,这一次你一定更有感受。
有一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本课中,发光的不都是金子。
续写故事“小蒲公英出发了”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 在熟读课文、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词语,感受蒲公英飘洒飞舞的姿态和孩子们与蒲公英欢快嬉戏的场面,进而感觉自然之美。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美妙的画面,感觉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方法:朗读 感悟 想象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入境
二、初读
1、配乐师范读,你给老师评价一下,你们想跟老师读的一样好吗?别急,看老师的朗读妙招。(课件出示朗读妙招)
2、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用最喜欢、最舒适的方式来读一读诗歌,圈画出生字新词,边读边思考:从诗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交流汇报。
(1)我会认读;花絮亲昵 睫毛 鼻翼 小绒球 茸茸的 裙子
(2)选择“绒”和“茸”填空:
春天,躺在绿( )的草地上真舒服。
妈妈今天买回来了一床鸭( )被子。
4、说说你读诗歌的感受。
三、赏诗
(一)学习第一小节( 课件展示诗歌第一小节。)
1、指名读 。
2、生生评价
3、生齐读诗歌一、二行。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蒲公英。(板书:飞舞)
4、学习三、四行。体会“茸茸的”“一一絮又一絮”
师:从这幅画卷中,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蒲公英?
师:“一絮”是什么样子的?(像棉絮一样纤维状的。)
师:我们听说过“一个”“一条”“一只”,有没有听说过“一絮”?原来“絮”也可以当量词用,不光表现出了蒲公英的数量,还清晰地描绘出了它的形状,诗人的这个“一絮”用得多好啊!(课件显示蒲公英花絮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絮,一絮又一絮就组成了这茸茸的蒲公英,多么可爱呀。来,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再读这两句。
5、生自由读诗歌三、四行。
师:几个朴素的词,几笔简单的勾画,一朵朵灵动的蒲公英便跃然纸上。让我们再美美地把这一节读一次。
6、生读诗歌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发挥想象,是创作诗歌的第一秘诀。诗人都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抓住本节诗歌中的哪个词展开想象,写出精彩的内容呢?(淘气)
师:在你的周围,谁有淘气的表现?
那你们想一想,蒲公英会和谁淘气?怎么淘气呢?
(二)学习第二小节(课件展示诗歌第二小节。)
1、指名读。
2、师:蒲公英有哪些淘气的表现?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的?
生读表现蒲公英淘气的句子,找出三个动词。
3、课件展示:落,染、碰、沾。
4、师:你最喜欢哪个词?为什么?
5、师:假如老师把这个“沾”换成米字旁的“粘”好不好?(板书沾 粘)(不好。米字旁的“粘”让人感觉它是牢牢地贴住,而这个“沾”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轻盈。)
师:同学们,这几个动词准确、生动,使整幅画面都活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蒲公英和孩子们嬉戏的场景。(板书:嬉戏)
6、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师描述画面)
7、试着仿照诗歌续写。
8、展示学生的小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难怪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其实写诗也不难,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瞧,我们的作品不是很精彩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自己的作品。
师:文字很美,画面也很美,但读起来没有音律的美感。问题出在哪儿?因为不押韵。诗歌在表现形式上的重点是押韵。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比如,诗中的“花季,行迹,鼻翼,裙子,不弃也不离”押(i)韵.
师:让我们回到诗歌中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8、生齐读诗歌第二小节。
师:美好的事物总是脚步匆匆,当盛夏来临的时候,蒲公英的花季也要结束了。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师:作者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当经历了一次次难舍的`离别之后,她忍不住面对蒲公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三)学习第三小节(课件展示诗歌第三小节。)(生齐读)
自由读第三小节,思考:为什么说蒲公英是个奇迹?我们可以从蒲公英身上学到什么?师评价。
(四)学习第四小节(课件展示诗歌第四小节。)
1、师:对于“我”的追问,蒲公英回答了吗?
2、师:亲昵,让你想到了什么?
师:是啊,“亲昵”的举止能代替一切的言语,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相处的这份美好、温馨、和谐。
3、、生与生应答读诗歌三、四小节。
师:蒲公英不说一语,却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漫天飞舞;蒲公英不说一语,却与我们快乐地嬉戏;蒲公英不说一语,却带给我们无尽的相思和回忆,与我们亲昵。就让我们带着对蒲公英的这份美好的情感,读读这首小诗吧!
4、指名配乐读文。(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轻松的语调朗读诗歌)
5、生配乐齐读诗歌。
师:让我们把这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记在脑海里,让这温馨的画面永远留在心中。
6、练背,指名背。
四、总结
师:同学们,在《蒲公英不说一语》这首诗歌中,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板书:拟人)让我们欣赏到了三幅画卷:飞舞、嬉戏、亲昵。它们诗中有画,诗画相融,这就是诗歌的“绘画美”。(板书:绘画美)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欣赏到了诗歌的美,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如此美好。让我们尊重一切,关爱一切,哪怕是一株草、一朵花。
五、拓展学习
1、推荐阅读韦娅的儿童诗《会飞的叶子》《阳光跳到窗台》。
2、作业:试着为心中所爱的事物献上一首诗歌!
六、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
声、文静、姿势、轮流”等词语。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述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
激发情趣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9课《掌声》
2、你希望得到掌声吗?在课堂上谁表现得最出色,我们将把掌声送给他。
二、初读感知
体味人物
1、自由读课文,想想英子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自卑、忧郁……)
2、从文中那些句子能感受到英子的忧郁?
3、
4、为什么英子怎么忧郁?(因为她是残疾儿童)
5、设想一下一个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有什么不同?(行动不便、性格孤僻、不合群)
6、同学们感受到了不同,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走进英子的世界。
三、深入课文
朗读体会
1、
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英子默默地独来独往)
(学生练习、齐读)
2、这天,班里开故事会。老师让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时……(教师引读)
你体会到她当时的心情吗?(紧张、有压力)
3、英子会怎样做?
4、了解一个人不难,走进内心世界却不容易,影子在犹豫什么?(该不该上台讲,心里十分矛盾)
5、谁能把这种矛盾到痛苦的地步的感情读出来?
6、a、当英子不得不走上讲台时,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b、同学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掌声)
c、四人小组读第三自然段,找找有几次掌声,每次掌声带给英子的是什么?
d、这掌声传达了同学们什么样的感情?(鼓励)
e、通过这掌声同学们想告诉英子什么?(英子你读得真好,真棒)
f、通过这些同学们都想表达对英子的称赞
7、有了这样的经历,英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替她高兴吗?(高兴)带着高兴的语气齐读第四自然段。
8、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变化?(掌声)
是单纯的两次掌声吗?让我们来看看英子的信。
掌声中还包括了什么样的感情(同学们不歧视英子)
英子从掌声中得到了什么?
(信心)
9、现在你对掌声有了新的了解吗?在生活中社会处处需要掌声,你会把掌声献给谁呢?
四、总结全文
申华主题
英子从掌声中得到了自信,同学们也将自己的掌声送给了需要它的人。让我们一起把掌声和鼓励送给英子。愿她的世界处处充满爱。
板书设计:
掌声
鼓励
称赞
自信
关文章:
1.《掌声》的主要内容
2.部编三年级《掌声》练习答案
3.关于掌声的作文600字
4.六年级上册语文《山洪一样的掌声》教案
5.《草房子》阅读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声、文静、姿势、轮流”等词语。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述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激发情趣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9课《掌声》
2、你希望得到掌声吗?在课堂上谁表现得最出色,我们将把掌声送给他。
二、初读感知
体味人物
1、自由读课文,想想英子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自卑、忧郁……)
2、从文中那些句子能感受到英子的忧郁?
3、
4、为什么英子怎么忧郁?(因为她是残疾儿童)
5、设想一下一个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有什么不同?(行动不便、性格孤僻、不合群)
6、同学们感受到了不同,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走进英子的世界。
三、深入课文
朗读体会
1、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英子默默地独来独往)
(学生练习、齐读)
2、这天,班里开故事会。老师让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时……(教师引读)
你体会到她当时的心情吗?(紧张、有压力)
3、英子会怎样做?
4、了解一个人不难,走进内心世界却不容易,影子在犹豫什么?(该不该上台讲,心里十分矛盾)
5、谁能把这种矛盾到痛苦的地步的感情读出来?
6、a、当英子不得不走上讲台时,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b、同学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掌声)
c、四人小组读第三自然段,找找有几次掌声,每次掌声带给英子的是什么?
d、这掌声传达了同学们什么样的感情?(鼓励)
e、通过这掌声同学们想告诉英子什么?(英子你读得真好,真棒)
f、通过这些同学们都想表达对英子的称赞
7、有了这样的经历,英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替她高兴吗?(高兴)带着高兴的语气齐读第四自然段。
8、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变化?(掌声)
是单纯的两次掌声吗?让我们来看看英子的信。
掌声中还包括了什么样的感情(同学们不歧视英子)
英子从掌声中得到了什么?
(信心)
9、现在你对掌声有了新的了解吗?在生活中社会处处需要掌声,你会把掌声献给谁呢?
四、总结全文
申华主题
英子从掌声中得到了自信,同学们也将自己的掌声送给了需要它的人。让我们一起把掌声和鼓励送给英子。愿她的世界处处充满爱。
板书设计:
掌声
鼓励
称赞
自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下一页更多精彩“《落花生》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三、情感与教育:
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咱们班有很多背古诗的小能手,谁来背一首?生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他背诵的怎么样?夸夸他,怎么表示?生给掌声;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同学们上课,你兴奋的小脸儿上透着一股欢迎的热情,打算怎么让老师们感受到你的心情?生给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的掌声不仅是一个动作,它更是一种语言,传递着表扬的信息,诉说着欢迎的话语。
师:准备好了吗?上课!问好。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掌声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 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课题。
三、检查预习: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预习的怎么样?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第一组词: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
师:谁来读?(一生读,相机评价,纠正字音)你再来读。这里有个字音特别容易读错,是哪个?(出示“落下了残疾”)
听老师读。谁也来读读这个词?(指生读)
师:这个字还有其他的读音吗?(la,luo)组个词试试,(课件出示“多音字组词”),大家一起读。
师:把这组词语放到句子当中,你能读准确,读流利吗?谁来试一试(出示带词的句子。)指生读。齐读。
师:“姿势”这个词语,还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要写好他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出示田字格生字“姿势”) 指生说。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这个词语。(师黑板写,生书空)下面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认认真真地写两遍。
师评价:(书写时注意头要正,身要直,握笔姿势要准确,这样写出 的字才漂亮。)××同学学习习惯真好,写完了就坐得端端 正正的。
2、师:接下来这组词语能难倒你吗?(出示第二组词“骤然间,热
烈,持久”)谁来读?(纠正,强化“骤”字读音:翘舌音)谁 再读?
师:它们回到句子中,谁来读读看?齐读。
3、(出示句子“从那以后„„那么忧郁。”)
师:这个句子谁想读?指生读。读好这个句子可不容易,哪个字
音需要特别注意?(似的)它还有一个读音是(si,
四声,组词“相似”)“忧郁”前个字读一声。齐读。
四、品读领悟:
(一)1、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读出,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生:忧郁。
师板书(忧郁)
2、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就具体的写了英子的忧郁。是哪一自然段?(第一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边读边想:段落中的哪些词语,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她的忧郁?
生自由读第一段。(自己读自己的)
3、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指生说。(出示句子“她很文静„„离开教室。”)
谁再来读这个句子?指生读。你从这句话的那几个词语体会到了英子的忧郁?
师: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
当同学们还没来到学校的时候,英子却„„(生说)
当课间同学们在一起尽情游戏的时候,英子却„„(生说) 放学了,同学们背起书包,飞奔出教室,而英子却„„(生说)
4、师: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语,句子体会出了英子的忧郁。
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她总是生活地躲躲藏藏,失去了本该拥有 的快乐,她总是觉得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的心里十分 地:
生:难过,悲伤„„
师:是啊!身体的残疾让英子的内心充满忧郁,让她的性格变得:
自卑(板书)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感受英子那颗孤单,忧郁,自卑的心。谁来读?指生读。(读的很流利。要想读好,老师还有一个小建议:抓住描写英子忧郁的词语和句子,读好了它们,就能读出英子的心理。听老师读。)师范读。谁也想来试试?指生读。(读出了英子的忧郁)刚才这位同学你再来带着感受读读好吗?(有了很大的进步,祝贺你。)
(二)师:可是后来,英子有了很大的变化,她变得怎么样了? 生:“从那以后„„那么忧郁。”(纠正“忧郁”读音)(课件出示) 师:以前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生说文中内容)
以前英子很忧郁,现在她变得怎么样了?你说„„你说„„ 生:活泼,开朗„„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英子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变得“活泼,开
朗”了,(板书:开朗)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卑,她变得“大胆, 自信”了,(板书:自信)
师:看到英子的变化,同学们替她感到高兴吗?谁来高兴地读一
读?指生读。(高兴)让我们一起带着高兴的心情,来分享英子 的转变。
师: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你知道吗?(指生答:掌声)
同学们请看黑板,你能不能试着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这 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1:英子很自卑„„(评价:把话说完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再来一遍。)
师:(说的不错,如果你能交待一下英子忧郁的原因,那就更
完整了,试一试)简洁地说。
生2:英子得过小儿麻痹症,她变得很忧郁,自卑,自从一次故事会 上同学们送给她掌声,他就变得开朗,自信了。
师:同学们,像刚才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就能很好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讲述了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 指生说。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描写掌声前英子的动作,神
态的语句。(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交流
师:谁找到了相关的语句?来读一读。(指生读。课件出示“轮到英
子的时候„„低了下去。”)想一想,她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 下去”?你能体会她在那一刻的心情吗?
生:她很紧张;
师:是呀,把你的体会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出示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英子立刻( )地把头低了下 去。”)
师:让我们体会着英子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出示原句:生 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句子?指生读第3段的句子。(课件出示“英 子犹豫了„„走上了讲台。”)
师:让我们静下心来,默默地读这两句话,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生 默读)
师:此刻,英子的心情怎么样?(犹豫)为什么犹豫?
生:她害怕;她不愿意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好吗?(指生读)谁也想读?
师:是啊!此时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害怕,多么恐惧啊!可她又不
得不当众走上讲台,这对于患有残疾的英子来说,是多么痛苦的 事情呀!她慢吞吞地站起来,急的都要哭了,当她终于穿过同学 们的集体注视,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作为同学的你,想对英 子说些什么?
生:英子,你太棒了!
师:是啊!她下了多大的勇气呀!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变成行动告诉
英子吧!
(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生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你们的掌声饱含着对英子怎样的感情?
生:鼓励、支持„„
师: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真诚地“鼓励”(板书“鼓励”)
师:掌声渐渐平息,英子的情绪也镇定下来。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课件播放英子讲的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为什么鼓掌?
生:她的故事讲得太好了;她的声音很动听,她的普通话说的很好 她的故事讲得很感人„„
师:是啊!英子只是身体上有残疾,可她也有自己的长处呀!这一次, 你们的掌声中还包含着什么?
师:是的,掌声里有鼓励,也有“赞赏”(板书“赞赏”。)
师: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这和她刚上台时的
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
生谈想法。
师:是啊!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爱
师:(手指板书)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他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生说:自信)。
师:所以她才能够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正如她给我的来信中所说:(课件出示“英子来信”)„„
生:齐读信
师:课文中,同学们用掌声给英子送去了关爱。生活中,你们还想用怎样的方式给别人送去关爱呢?
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当身边的人忧愁的时候,给他一个轻轻的拥抱;当别人
获得成功时,给以真心的祝贺,这些都是爱的表现。爱其实很简 单,也很真实。反复朗读课文以后,老师对爱有了新的感悟,写 下了下面这首小诗:(课件出示)
生读。
师:爱还是什么呢?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对爱有 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纸和笔,写一两句话谈 谈自己的感受。
交流:
生:爱是„„;爱是„„;爱是„„;
师:看来,同学们对爱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课后推荐大家阅读《爱
的教育》一书,继续感受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爱!
下课!
学习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习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一、检查听写,复习积累。
1.听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并能积累居然、开辟、成熟、吩咐等词语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3.抄写第10段父亲的话并能背诵。
二、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根据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文章简写和详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拓展提高,深化主题。
联系生活想一想,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还有哪些?它们各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师可以提示:粉笔、蜡烛表现一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青松、荷花表现做人的清高和坚贞不屈等)。
四、交流评价,习作修改。
1.自己先把自己的小习作轻声读两遍,争取用修改符号至少修改两处。
2.自己给自己评价等级星。
3.个别学生展示朗读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1.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完成课堂小练笔。
2.继续完成第一课时的阅读作业,并结合生活实践,写出对你的启发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于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等。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学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这部分的内容。
在设计这堂课时,首先我大胆地对对教材进行取舍,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其次,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求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最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还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
二、合作探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小组合作,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的问题,都由他们自己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方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再次领悟这种说明方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紧张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语言词不达意、引导学生读书不够等,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石榴是怎样成熟的?课文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5、指名接读课文,并交流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交流老师卡示:
①“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②春天和夏天,石榴树抽出新枝,长出绿叶,开出火红的花。
③秋天,石榴果成熟了。
④“我”非常喜爱石榴果。
再交流:石榴是怎样成熟的呢?
交流老师板书: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到了成熟的过程?(2、3自然段)
我们先来学第一自然段,了解一下我的家乡在哪里?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上述问题。
2、交流:
老师学词:枣(zao)庄
A:读准字音。
B:分析字形。(也是红“枣”的“枣”,枣有核,所以下面有两点。)
3、枣庄是个怎样的地方?
交流老师学词:驰(chi)名中外
A:读准字音。
B:“驰名”有著名、有名、闻名的意思。意思是“中外闻名”。
4、指导读。强调枣庄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5、过渡:石榴树是怎样抽枝、长叶、开花的呢?作者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让我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圈划出体现作者叙述顺序的词语。
2、指名读,并交流圈划情况。
①学习生词:抽(chou)出
②小结:作者叙述的顺序是这样的,石榴树先是抽枝、接着长叶、然后开花。完成板书:抽枝→长叶→开花
石榴树从抽枝到开花都在什么季节完成?
交流。老师板书:春、夏
③指导读1、2两句话,体会作者的叙述顺序。
3、石榴的枝条、叶子、花儿都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交流。老师圈划有关词语:新的、嫩绿、郁郁葱葱、火红的
学词:郁(yu)郁葱葱
A:读谁字音。
B:理解意思:长得非常茂盛。
C:填空:郁郁葱葱的
再次体会读1、2句话,强调枝、叶、花的情状和色彩。
4、师圈划“越……越……”、“不久”、“挂满”。这些词说明了什么?(花多)。指导体会读读。
5、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在写什么?(石榴花)石榴花长得啥样?文中用了什么方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词:小喇(la)叭(ba)
师谈话:石榴花那么小,作者却能形象又细致地写出它像小喇叭,说明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指导体会读读最后一句话。
6、过渡:石榴果是怎样成长成熟的呢,下节课再学。
7、齐读第二自然段。
8、完成填空,练习说话。
作者是按照这样的叙述顺序来写石榴的成熟过程的,春天和夏天,石榴树先________,接着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齐读生字词小卡片。
2、指导书写本课时所学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交流。
春天,石榴树有什么变化?夏天呢?
2、齐读1、2自然段。
3、过渡:秋天,石榴果是怎样长大成熟的呢?继续学第三节。
二、细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出示卡片:热闹。
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说明热闹?
3、展示课件,细致观察,石榴是怎样长大、成熟的?主要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外皮)
①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用了哪些词说明外皮的变化?
②展示文字灯片,交流。老师圈划“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指导读,体会石榴在逐渐长大、成熟,外皮发生变化的状态。
③师:如果把这些表色彩的词颠倒次序,行不行?再次体会到石榴是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
④圈划“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讨论:应怎样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用较慢的语速读,特别读好“一天天”三个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1――3句。
5、过渡: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呢?
①展示课件:观察、交流。(有的裂开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
②裂开了嘴,笑破了肚皮哪个程度更深呢?书中用了哪个词说明?学词:甚至(shen zhi)
③书中是怎么说的?交流:展示文字灯片,指导读。(你觉得这些石榴可爱吗?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④师:不光是这两只石榴,熟透了的石榴都急切地想处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呢?让我们看最后一句话。
⑤映示文字灯片,轻声读。找找哪些词说明了石榴急切地心情。交流。(急切地扒开、向外张望、报告……)
⑥师:这些石榴可爱吗?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6、总结谈话,果实的成熟都是有一定过程的,在成熟过程中,或者外皮发生变化,或者壳发生变化,这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本文的作者之所以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观察仔细的缘故。我们小朋友平时也要做到细致观察,有顺序地写下来。
7、齐读第三自然段。
8、过渡:石榴子儿又是怎样的?味道怎样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半只割开外皮的石榴,观察:石榴子儿是什么样的?
再出示玛瑙,比较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请先尝一尝,谈谈味道?
2、书中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指名读。
3、学习生词:玛(ma)瑙(nao) 紧偎(wei) 嚼(jiao) 甜津津(jin)
4、读词:红白相间、晶莹透亮、清爽无比
由这些词体会作者对石榴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无比喜爱)
5、再次指导读,读出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
《石榴》优秀教案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石榴成熟时的特征,感受秋季景物的变化。
2、让学生在“快乐读书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喜欢阅读。
3、认识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
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秋天石榴成熟时的特征,感受秋季景物的变化。
教具准备:
石榴,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谈话引入:
听说今天果宝特工们都去水果商场开会了,他们啊正准备一场演出呢。也巧,老师在来的路上就遇到一个水果宝宝,他呀,听说小朋友们在这儿上课,也想来听听。你们想不想见见他?用什么方式欢迎他呢?(生鼓掌)
师出示:石榴。你们认识他么?他叫什么?(石榴)你吃过石榴么?味道怎么样?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二,来学习一篇和石榴有关的儿歌。
师板书课题。
二、读文感知
1、看拼音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看着拼音多读几遍。
2、圈出本课要认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看着汉子再读儿歌,把句子读通顺。
4、有位魔法师听到了同学们的读书声,也想和同学们比试比试,想不想听听他的声音?(想)放范读录音。
5、魔法师读得好不好?你敢不敢向他挑战?
指名1读。
不仅吐字清晰,而且声音洪亮。谁能读得比他还好?指名2读。
6、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识字
1、同学们刚才读得这么认真,不知道文中的生字宝宝你认识了没有?现在它们可要出来考考你们了。(认字高亮)
第一关:带着拼音读一读词语。指名读,读对其他跟读。齐读
第二关:摘掉小帽读一读。开火车读词语。
第三关:一带多,对比读。
2、现在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文中,你还能认识他们么?指名读文。
四、解决疑难
1、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2、老师有一个问题还没弄明白,谁呢帮帮老师呢?
这个问题就是:石榴娃娃什么时候露出了小小的红牙?(秋风亲了亲石榴娃娃的脸颊后)为什么是秋风而不是春风呢?(秋天石榴才成熟)
你可真善于思考!
3、说话训练:秋风还会亲谁的脸呢?(出示片:丰收高梁、稻子、玉米、白菜)
例句:秋风亲了亲石榴娃娃的脸颊,石榴娃娃就笑了,露出一排排小小的红牙。
秋风亲了亲 , 就 了,露出 。
说得多好啊,想象力多丰富啊。要不怎么说想象是诗人的翅膀呢,看来咱们同学真有诗人的天分呢。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1、片出示石榴树。
看,这就是石榴树。石榴树美么?(美)
上面红色的果实就是石榴,石榴什么样?(红红的,大大的,圆圆的)能用“ 又、又、”说一说么?(又大又圆)
你用词很准确很形象。
2、这么多又大又圆的石榴可不可爱?(可爱)所以作者把它们称之为娃娃。你喜不喜欢这些石榴娃娃?(喜欢)
(1)能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吗?一生读。
不错,要是能读得再慢一点就更有儿歌的味道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2读。
(2)男女生轮流读。各读一句。
(3)读得真好,仿佛大家都是小诗人了。
六、拓展阅读与赏析
1、简介:
有一个老朋友想来看看这里是哪班的小朋友表现这么好,你们想见见这位老朋友吗?
出示:王宜振照片
他叫王宜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呢。出示简介。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诗人。在全国一百多家刊物发表诗歌多首、童话50多万字。有40多篇作品入选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正式教材。代表作有儿童诗集《笛王的故事》、《中国彩色童话》。
2、他呀,把咱们今天学的这首儿歌进行了改编,我们一起读一读。
你觉得王爷爷改编的和我们教材中的儿歌相比哪个更好?
应该说各有特色,但是我更喜欢第二种,因为句式更简短一些,而且4句一节的形式读起来更有韵律。可见,同样的题材,表现形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那么平时我们在写作、说话、做事时也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看来王宜振爷爷还真挺了不起,不过大家不用羡慕,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将来也一定能像王爷爷一样,成为一个不起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田老师在这里祝愿大家都能梦想成真。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初步体会用比喻、拟人的写法能够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3.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巧借报纸,激发兴趣
1.共读报纸
(1)出示刊登石榴园广告的报纸选段。
(2)借助报纸内容理解“驰名中外”,朗读课文开头。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认读二类字“榴”。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1.检查预习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2)随机出示含有生词的句子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随机指导学生确定多音字读音的方法,查字典明确文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字的字音。
(4)随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甚”和“至”。
2.理清文脉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理解第4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
(4)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出石榴的生长过程(课文2、3自然段的意思)。
(三)精读对话,体会表达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出示课文2、3自然段: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1)学生自读,谈谈对这段文字的整体感受。
(2)学生默读,寻找描写有趣的地方。
2.师生间互动对话
(1)组织学生交流描写有趣的地方。
(2)重点研读以下两个语段,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
语段一:第2自然段关于石榴树开花的描写
①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随机标记关键词语)
②图示感受本喻体的形似,学生朗读对应语句。
③引导学生感受本喻体的神似。
抓住“火红”一词,拓展科学书籍中对石榴花色彩的描述。
补充“火红”用于石榴花的根据(即相关诗句)。
让学生诗文对照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画面,深化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④发散学生思维,给喇叭吹奏的乐曲起个名字。
语段二:第3自然段中的两个拟人句
①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老师介绍“拟人”手法,随即标记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②引导学生体悟“甚至”的用法。
观察画面,讨论是否可以调整顺序。结合对“甚至”一次的体悟进行有感情朗读。
③带着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抓住“张望”一词展开想象,透过文字,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情感升华,课外延伸
1.情感升华
(1)让学生猜猜本文原作者。(揭晓:是一个孩子,后由编者适当改编)
(2)组织学生讨论小作者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预设:从观察、情感、修辞手法等角度寻找原因)
(3)随机引导学生再看课文开头,抓住“家乡”二字升华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课外延伸
(1)课后品尝水果,下节课学写一种水果。
(2)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拿《石榴》比对着读,在阅读中积累写好一种的水果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8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石榴的,能依照课文第三自然段,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及其特点。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演示实物“石榴”,问:这是什么?交流板书课题:石榴(简单识记“榴”字)
2、谈话,观察石榴,什么样儿的?什么颜色的?你对石榴还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
1、拼拼读读记记课后生字,读准一、二类字音。
2、初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检测读生字词的情况。
逐一卡示,开火车认读,老师正音。
读准词:甚至、喜讯、甜津津、郁郁葱葱、小喇叭、玛瑙
4、再读课文、思考。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爱听故事,那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郑人买履》《狐狸与乌鸦》),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大家都听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课文就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齐读课题,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明确:“守株待兔”是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到来。
为什么要等兔子到来呢?兔子真的会来吗?
2.播放名家范读,学生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3.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进行指导。
4.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想一想,这个种田人守在树桩旁,在想什么呢?
明确:兔子呀,你快来!
“不用种田了,可真舒服啊!”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
明确:
①农夫很懒惰,想不劳而获。
②农夫是等不到兔子的,会被饿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树桩上,只是一个意外。
3.你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农夫不会等到兔子的呢?
明确:“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懒惰,要有所付出。
5.这样简短的文章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文言文语言简洁,丰富。
(四)拓展延伸
你能劝一劝农夫吗?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将这个故事写成现代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文言词汇的记录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引导仍然不够完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如果时间充足,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
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
收获一:村民的热情
(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
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这里的酒菜虽然简单、淳朴,但包含了村民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2)再次齐声朗读,读出情感。
收获二:人生哲理
(1)从哪句诗获得哲理?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这里景色怎么样?
(3)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巩固提高
诗人出游获得了很多收获,那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作业: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同于以往沉闷的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而是从题目入手,设置疑问,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每次提问以及活动的组织都是围绕设疑的“收获”进行的。这样的环节设置能够带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及道理。在此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们的反应状况可以感知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可行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活中,我将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情用心设计教学,使学生乐学、好学。
小学语文《日月潭的传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了解故事的起因和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故事的起因和发展,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
【难点】
体会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方法
朗读品析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台湾是我国的一座宝岛,在宝岛上有一个著名的风景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你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
放课件:出示日月潭图片,欣赏日月潭的风光。
教师简介日月潭的形状以及日月潭在黎明、黄昏、晴天、雨天时的不同景象。
导入:多么迷人的日月潭呀,关于它的得名,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听听这个美丽的传说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日月潭、漆黑、拯救、聚集、躲、阿里山、剪刀、社、一筹莫展、翻山越岭、冒着、饿、荆棘、英雄
(1)指名读词,评议正音。
(2)开火车读词,及时纠正不足。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什么要去降伏恶龙呢?找出原因,勾出相关句子。
师导:太阳和月亮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决定寻找太阳和月亮,他们心地多善良,那他们是怎样找到太阳和月亮的呢?
2.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要想降伏恶龙,拯救日月,需要什么?为什么?
3.齐读文中人们说的话,理解两个关联词:“只有……才能……”体会降伏恶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就在人们一筹莫展、心急如焚,甚至有点绝望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1)你觉得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需要什么?(勇气,战胜恶龙的决心)【如果学生回答的是砍刀、火把等,就引导学生“他们更需要什么呢?”】
(2)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把这句话读好。齐读。
5.同学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的英雄气概,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那么这两位英雄是如何降服恶龙,拯救日月的呢?说说: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降伏恶龙做出了哪些努力?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6.学生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说说:降伏恶龙后,大尖哥和水社姐发生了什么变化?
7.为什么人们把这个潭取名为日月谭?
(四)拓展延伸
从此,人们来到日月潭就会看到这两座山。导游也会满怀深情的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各位小导游,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日月潭旅游时,你会如何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呢?
练习一分钟,指名讲述。(播放日月潭风光片)
(五)小结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教学反思
这篇美丽动人的传说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日月潭的秀丽风景、两位英雄的义举,还有那一处处留白带给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取得金斧头和金剪刀的来之不易,我也是采用了清风雅韵一样的说话训练内容,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把原来抽象的“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变成了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学生在理解时也更立体一些。
文中的训练点还可以挖掘,比如英雄在海底与恶龙决战三天三夜的情况,我想一定是充满了惊险和刺激;英雄变成两座青山后,乡亲们的感激场面;游客来到日月潭,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想法……课文中的留白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重点】
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案过程】
(一)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秋水》,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秋水》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城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2、《庄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现存三十三篇,后人将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书中多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1、学生先自由朗读,若有不会读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
2、喊生轮流朗读,出现问题教师喊其他同学纠正,师对生的朗读情况适当评价。
生可能出现的读音错误:泾jìng涘sì渚zhǔ旋xuán少shǎo殆dài难nán
生可能出现的停顿错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指导学生读出“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望洋向若而叹”时河伯的神态。
3、听一遍录音。
4、全班同学再齐读一遍。
(四)课文译讲
师:下面我们要解决课文的译讲,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在课文的译讲上遇到什么困难?
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喊其他同学回答,尽可能使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
2、学生质疑问难之后或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则老师叫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每人一句,先读原句,再讲重点字词,最后翻译整句话。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多让其他同学更正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⑴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⑵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洋向若而叹”引申出的成语:望洋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引申出的成语: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古义: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五)文言现象归纳
师: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可能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比较头痛,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也一应俱全,请大家一一归纳:
1、学生先自己逐一归纳;
2、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3、喊同学回答,师生一起明确;
4、投影出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⑴通假字泾通径辩通辨
⑵一词多义
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如,比得上,动词)
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学问,名词)
始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动词)
以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作为┅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认为
輮以(之)为轮把┅做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是┅
师: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所以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⑶词类活用:(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字词来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名词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⑷特殊句式:(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字词来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b、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c、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课文分析
师述: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寓言故事)庄子想通过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请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