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除法估算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除法的估算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2篇新人教版三年级除法估算教学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笔算除法(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5)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大家通过尝试试做、组内研讨、全班展示,得出了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结论: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并且对齐。

四、反馈练习,效果评价。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4÷2=      24÷2=         34÷2=     44÷2=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作业:练习四第1题下面4题

篇2:新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 ), 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篇3: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6除法的估算。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加减法估算”“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与“加、减、乘法估算”又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都运用“四舍五入”(学生有所感悟)法取出近似数再计算,而除法的估算要根据除数来选择被除数的近似数,不一定用“四舍五入”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轻松地算,合理地算。

教学目标:

①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②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策略选择

设计意图:

估算教学的意图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本课中,我创设了“走进校园”的情景串,让学生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人、事等问题展开有层次的讨论,在估算方法得到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估算意识的积累发展。

教学策略:

①从已知中学。虽然除法的估算方法与已学的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教学中,我没有另立门户,而把它放入估算大系统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探索、感悟除法估算的方法。

②在生活中学。创设体现需要估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③在思考、讨论、反省中学。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使学生能为每个问题提供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了解起点,创设情景。

1、揭示课题“估算”

2、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3、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走走,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4、我校是个半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89人,走读生251人,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学校大概共有学生多少人?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汇报各种计算方法,教师课件显示这些方法。

5、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图片播放走读生午餐的餐厅和学生公寓)251人分6排就餐,289人分住20个寝室,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比较,归纳方法。

1、探索解决“每排大约坐几人?”(围绕下列建议进行)

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52≈300③252≈2506≈5

300÷6=50250÷5=50

每排大约坐50人。每排大约坐50人。

②252≈240④252≈250

240÷6=40250÷6=41…4

每排大约坐40人。

[备选]如果学生提出260÷6等方法,要组织讨论,以明确其与250÷6思想方法相同而不必板书。

3、比较: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提出喜欢第一种,第二种都予以肯定

[备选]若学生以最接近实际结果为由提出第四种方法最好,可以通过“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怎样?”组织讨论。

4、总结: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三、联系实际,合理估算。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每个寝室大约住几人?”。

2、学生汇报(预计有两种方法):

①289≈300②289≈280

300÷20=15280÷20=14

每个寝室大约住15人。每个寝室大约住14人。

3、引发思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小结: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

4、(1)改题: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2)组织讨论:用280÷20=14估算为什么不可取?

(3)小结: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解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估算。

四、巩固知识,灵活应用。

1、比一比,谁算得更快?

①20xx年12月31日全校师生去距离学校2750米的瑞安广场冬游,同学们每分钟步行90米,从学校出发后,约分钟到达。

②教师口述:在冬游现场,每个同学发到了这样一张倡议书(课件显示倡议书)他告诉大家我们的结对学校湖岭镇三小孩子们窘困的生活情况,估一估这张倡议书共有()个字。

在学生提出“首先得知道每行多少字、有几行”以后,出示“每行32字,23行”学生估算。

③在倡议书的倡议下,20xx年2月26日我校12个班共捐资11362元,平均每班大约捐资()元。

篇4: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6除法的估算。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加减法估算”“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与“加、减、乘法估算”又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都运用“四舍五入”(学生有所感悟)法取出近似数再计算,而除法的估算要根据除数来选择被除数的近似数,不一定用“四舍五入”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轻松地算,合理地算。

教学目标:

①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②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策略选择

设计意图:

估算教学的意图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本课中,我创设了“走进校园”的情景串,让学生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人、事等问题展开有层次的讨论,在估算方法得到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估算意识的积累发展。

教学策略:

①从已知中学。虽然除法的估算方法与已学的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教学中,我没有另立门户,而把它放入估算大系统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探索、感悟除法估算的方法。

②在生活中学。创设体现需要估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③在思考、讨论、反省中学。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使学生能为每个问题提供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篇5: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估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估算”和“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教材将估算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培养学生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例2的估算,教材中给出了两个不同的估算策略,让学生明确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索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3   240÷6   250÷5   420÷6

270÷9   140÷7   120÷6   54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  4÷3=1……1

124÷3≈41(箱)

四、总结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的是估算意识,不强求方法的唯一性,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算法,从中掌握一种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算法。)

2、“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讲评。

3、练习三第八题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合适的估算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的用到生活中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呀!

篇6: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近似数和加减法、乘法的估算,还记得吗?

1、写出它们的.近似数。

75    996    204    2887

2、估算

98+203≈      965-329≈     88-69≈     79×21≈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的知识,在于帮助学生唤醒对估算的理解和经验,让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开始新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二、设置情境,探究估算

(一)理解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

1.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和问题:

①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②从学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③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请学生尝试列出解答上面各题的算式。

一般来说,学生都能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下列4个算式:124÷3≈、223÷4≈、100÷3≈、182÷4≈

3.体会除法估算是解答问题的一种工具。

【设计意图: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探究除法估算方法

1.一般方法

(1)从上面4个算式中抽出:124÷3≈,请学生尝试估算。

(2)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还

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估算223÷4≈。

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与124÷3≈的估算过程方法会基本相同。有以下几种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   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    平均每小时      平均每小时

约行50千米。   约行55千米。     约行60千米。

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4)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过以上两例、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2.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再现问题:

①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a.在解决问题①中,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b.在解决问题②中,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3)交流看法:

请学生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在班上进行思想的碰撞。通过研讨,让大多数人明白:在问题①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问题②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渡过困难期。

(4)估算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学生作业后,点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计算时需要怎样的近似数,并根据实际情况得出合理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面对第1题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面对脱离了具体背景的除法估算,请学生根据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确求出估算结果。完成后,可请学生简单说一说是将被除数看成多少来计算的。

3.补充练习:160人去春游,每辆车坐28人,6辆车够吗?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将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个问题之中,培养学生灵活解题能力。

解法一:28≈30     解法二:160≈180

30×6=180       180÷6=30

160<180        180>160

6辆车够。        6辆车够。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日记的内容是:

(1)举出2个生活中应用估算的例子。

(2)除法估算一般的方法是什么?举2个例子说明。

两个内容中任选一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住搜集所需材料,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和运用范围,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板书设计:

除法的估算

124÷3≈40

因为:124≈120

120÷3=40(或3×40=120)

223÷4≈50              223÷4≈50          223÷4≈60

因为: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篇7:除法估算(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240÷40 3500÷700 720÷90 5600÷80

(把被除数与除数分别划去末尾的(一)两个0,用 0前面的数相除.)

2、出示:241÷38 719÷92

与上面的口算相比,这两道题目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与除数都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但是都很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板书课题)

尝试讨论

1.根据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能试着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两道题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241≈240,38≈40,240÷40=6

719≈720,92≈90,720÷90=8

2.出示例题:

(1)有538箱酱油,每辆货车一次运62箱.如果一次运完,大约需要多少辆这样的货车?

(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成都到北京的铁路长2048千米,大约要行多少时间?

(3)彩色电视机的单价是1985元,收音机的单价是21元,彩色电视机的单价大约是收音机的多少倍?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上三道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538≈540,62≈60,540÷60=9(辆)或 60×9=540  540>538

2048≈2000,98≈100,2000÷100=20(时)

1985≈2000,21≈20,2000÷20=100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除数都是两位数)

3.这几道题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先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再用除法口算;或者用乘法口算.

不同点:除数取近似数都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把除数变成整十数;被除数取近似数有时是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有时是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

4.为什么被除数取近似数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考虑运算的简便,可以归结为表内除法)

5.试着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进行估算?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分别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用除法口算;分别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用乘法口算.)

巩固练习

1.一家电视台去年共播出教育节目1192小时,平均每个月大约播出教育节目多少小时?

2.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行28440千米。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940千米。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大约是飞机的多少倍?(根据学过的两位数除法估算类推)

3.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你有几种不同的检验方法?

4522÷51=88       7812 ÷88=92

4.估算:

(1) 一部电梯的载重量是1200千克,如果每个人59千克,这部电梯大约能承载多少人?

(2)一个大院一个月大约用水48吨,这个大院去年节水152吨,够用几个月?

(3)张大爷要给食堂买39袋大米,每袋48元,他带了2000元够不够?(你有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除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篇8:人教版小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68÷4 224÷4 252÷6 345÷15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任选一题说一说怎样算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图意。

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交流一下。

方法一: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方法二:

22.4×10=224

4×10=40

224÷40=5……24

3、师:

这样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时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更简便的算法,这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

5.6

4 22.4

20

2 4

2 4

0

二次备课:

思考:(1)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这个24又表示什么?

(2)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

(3)怎样在商上面表示六分之一呢?

师: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比较:224÷4与22.4÷4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师: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1) 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 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算一算,比一比,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3.完成练习三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五、作业:

课本第19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22.4÷4=5.6(千米)

答:王鹏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

因此本节课,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

篇9:人教版小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正确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故事激趣 (回顾商不变性质)

1.小故事:猴王分桃。(PPT课件演示)

花果山上桃子丰收了,猴王要给大家分桃子。他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嘟囔着:“那么点!”猴王听了又说:“那就给你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小猴!”小猴说:“真小气!”猴王把手一挥:“好,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满意了吧!”小猴子听了,高高兴兴地领桃子、分桃子去了。分完桃子,小猴又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PPT课件演示)

(1)7.53÷0.3=( )÷3;

(2)300.3÷1.43=( )÷143。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法,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师由复习题引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2.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情境图。(PPT课件演示)

提问:图中奶奶在干什么?

2.简单介绍“中国结”。

中国结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是我们祖先高度智慧的结晶,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民族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3.将例4补充完整,明确条件和问题。

(1)教师补充条件:大家知道编一个这样的中国结要多少丝绳吗?(0.85 m)

(2)用PPT课件补充其他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4.明确解答方法。

(1)学生独立列式: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7.65÷0.85。)

篇10: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教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 120654006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你们看,李叔叔他们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2、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后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3、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124340(箱)或124341(箱)(师板书)

4、小结: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三、实践应用,加深印象

做P16 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篇11: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 124=120+4 120÷3=40 4÷3=1……1

1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 “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篇12: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学设计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个性才最大地以得到张扬,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得到培养。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估算一打白纸的张数这一活动中,我先让每个学生自己估计白纸的张数,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算一算等操作实验活动,来验证学生最初的猜想。从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过程,同时让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要学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要学会交流与合作。学生学会了交流与合作,会让探索知识的过程充满了精彩,会让数学课堂成为百花斗妍、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才能的舞台。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