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奇偶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单的问题引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结论,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实际结论进行学生的实际应用。
一、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
(一)实际练习引入课题,并能去发现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看图,具体引入函数进行观察探索,包括图像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三)明确这是函数的一种性质,明确定义,并强调定义中的注意事项,怎样理解定义中的规定。
(四)教师具体以例题进行示范,学生们领会对函数奇偶性的`认识,并怎样进行判断
(五)同学们在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循序渐进,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在教学中体现和谐,教师的导和学生的练保证教学的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与解决方法是:
还缺乏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参与的调动,尤其是职业中学中部分在初中已经放弃学习的同学的参与问题。对配套练习要进一步细化,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精心设计相应知识点的训练,图像的认识上,要加大同学们对生活的感知和相关软件的使用,并能在电脑上实际体验函数图像的对称情况。
《函数的奇偶性》这节课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单的问题引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结论,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实际结论进行学生的实际应用。
一、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
(一)实际练习引入课题,并能去发现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看图,具体引入函数进行观察探索,包括图像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三)明确这是函数的一种性质,明确定义,并强调定义中的注意事项,怎样理解定义中的规定。
(四)教师具体以例题进行示范,学生们领会对函数奇偶性的认识,并怎样进行判断
(五)同学们在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循序渐进,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在教学中体现和谐,教师的导和学生的练保证教学的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与解决方法是:
还缺乏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参与的调动,尤其是职业中学中部分在初中已经放弃学习的同学的参与问题。对配套练习要进一步细化,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精心设计相应知识点的训练,图像的认识上,要加大同学们对生活的感知和相关软件的使用,并能在电脑上实际体验函数图像的对称情况。
《函数的奇偶性》这节课采用的是我校712课堂模式,主要给老师们展示教学环节。
在《函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奇偶函数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幻灯片的设计
幻灯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辅助我的教学活动,但是数学学科中应注意到幻灯片的设计,在出现某些字或者数字时应直接出现,而不要设计成动画的形式,以免学生分散注意力。
2、学生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活动,由单一的问答式转化为多方位的考察,可以采用学生板演或者把学生练习投影到屏幕上让全班学生纠正等方式,更好的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3、例题书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都要对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并书写解题过程,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模仿。在书写解题过程或定义时要认真板书,保证字迹清楚,便于学生仿照。
4、语言组织
在讲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到说话语速,语言组织等讲授技巧,应该用平缓的语气讲授,语言描述要简练易懂,不能拖泥带水。
5、教学环节的完整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到教学环节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有复习引入、讲授新课、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重要的环节,有时候可能因为紧张等各种因素往往忽略小细节,遗漏其中的某一环节,造成教学设计不完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环节。
6、教案设计的完整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因为考虑到有幻灯片而没有在教案中设计“板书设计”这个环节,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又用到了板书,所以一定要设计“板书设计”,以保证教案的完整性。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以后的教学反思,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完善,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这些错误,以便更好的适应教学,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多媒体使用的思考:
1.用:充分考虑多媒体的必用性和实用性,如实例引入,借助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形象的看到对称。例题展现、问题展现,节约了教师黑板抄题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本节课不需要动画展示,如果需要有动画演示的可以做在课件上,把一些无法言传的内容呈现在课件上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之“用”。
2.不用:如果要把课件带入每一节新授课,那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效率高,有一些内容就不用放入课件,如:例题的解题过程和在黑板上必须呈现的内容不用再搬到课件上去,否则学生也不知道该看黑板还是课件,增大了学生学习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我在课件制作中,注重内容与黑板板书不重叠。
在多媒体应用上,我们要注重区分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以确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追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点评优化学生的学习收获,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不变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合理的教学设计。放手给学生们自主学和研究就是我们应该大胆做的。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
三.做到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
如何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是教学技术、教学专业上挑战,我们在上每一节课面对这些问题时都必须精心设计,那样的课堂才能高效,学生才会喜欢。
在本节课中重点之一是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从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研究的必要性与趣味性,从图像对称的本质让学生给出概念,老师总结,再让学生回头感悟,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如何理解0再定义域内时,奇函数在0处的值为0时本节课难点之一,从一条辨析题到处问题,在研究问题,自然!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得深刻。
总之,要上好每一节课才能真正锻炼老师的教学素养、技术,才能真正提高咱们的教学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奇偶函数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幻灯片的设计
幻灯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辅助我的教学活动,但是数学学科中应注意到幻灯片的设计,在出现某些字或者数字时应直接出现,而不要设计成动画的形式,以免学生分散注意力。
2. 学生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活动,由单一的问答式转化为多方位的`考察,可以采用学生板演或者把学生练习投影到屏幕上让全班学生纠正等方式,更好的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3. 例题书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都要对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并书写解题过程,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模仿。在书写解题过程或定义时要认真板书,保证字迹清楚,便于学生仿照。
4. 语言组织
在讲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到说话语速,语言组织等讲授技巧,应该用平缓的语气讲授,语言描述要简练易懂,不能拖泥带水。
5. 教学环节的完整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到教学环节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有复习引入、讲授新课、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重要的环节,有时候可能因为紧张等各种因素往往忽略小细节,遗漏其中的某一环节,造成教学设计不完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环节。
6. 教案设计的完整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因为考虑到有幻灯片而没有在教案中设计“板书设计”这个环节,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又用到了板书,所以一定要设计“板书设计”,以保证教案的完整性。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以后的教学反思,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完善,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这些错误,以便更好的适应教学,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
(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
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初步验证刚才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有了刚才的“列举法”和“图示法”,你能自己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图示法。
(3)初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刚才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我们可以找一些大数再试试。
(2)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四)练习与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小题。
(1)猜一猜。
(2)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预设:奇数×奇数,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和仍然是奇数;奇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得到的是偶数;偶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小题。
(1)改编问题,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奇数+=偶数”;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偶数+()=偶数”。
(2)分析解答: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编问题情境,有效降低难度,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习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习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些,说出你的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你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情境二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
(图略)
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
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习用品呢?
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
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
学生交流,汇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学生举例子证明)
师:你们能修改一下规则,让这个游戏一定能等到学习用品吗?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三、解决问题: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合作中你的表现如何?自我评价一下。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情分析:本班现有学生65 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1人。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索。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学习中加强方法的理解与灵活运用。3、数学文化的渗透与感受。
教学重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使学生发现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难点:使学生应用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抽奖箱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而引出新课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做个游戏,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一共有8个小组,现在听好老师的口令开始做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好,偶数组的同学请举起左手。
师:奇数组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看来大家对奇数和偶数已经掌握,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没有信心?就让我们进入本节探索的内容:数的奇偶性(板书)。
二、开展活动,总结规律
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跑步
(1) 体育课里有一个项目叫50M往返跑,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合学生所说,课件展示示意图。
(2)如果我们把跑50米叫跑一次,现有我从南边出发,跑了11次后,想一想:我在哪边?为什么?大家都明白?我还是不太相信,我跑都没跑,你怎么就知道我在北边?我出去跑一下?这样,想想办法,把你们的思路直观地表示出来,让我心服口服。
(3)老师巡视提示(有人用画图的方法,也有列表的)
(4)全班汇报。师写算式,我也有一种方法,能通过这个算式解释吗?根据这个道理继续想一想:
(5)如果超人来回跑了100次呢?10001次呢?
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的位置?
看来,数的奇偶性决定了人的位置。怎么决定的呢?
当跑奇数次时,就在北;当跑偶数次时,就在南边。
如果从北边出发呢?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板:奇数次改变初始位置,偶数次回到初始位置)
2、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翻动杯子
(1) 利用上面的发现,请大家观察并思考;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 (教师演示)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005次呢?
(2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3)现在我想让杯口向上,可翻动多少次?如果想要杯口向下呢?
看来,这种规律在很多情况中都有
3、举例:感受只有两种运动状态才能用到今天学习的知识
(1 )你能举出和今天学习的类似的例子吗?
(2 )举例;开窗、开灯等例子。(注重确定第一次的状态。 )
总结: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家说得很好。虽然情况不同,但却有共同的特点,
(板书:奇数次改变初始状态,偶数次回到初始状态。)
(可提示,南北、南北正反正反)只有两种状态。今天学习的知识,其实就是周期为2的运动,正好能用数的奇偶性来判断物体最终的状态。
4、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我们对数的奇偶性是有特殊感情的,生活中,我们常把奇偶说成是单双或阴阳,比如好事成双。再比如,十二生肖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
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 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
三、巩固提高,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师:大家真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鼓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个抽奖箱,可不是随便抽的哦,听老师的规则,(投影)装有奇数和偶数2个箱子,你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2张,如果2个卡片上的2个数的和是奇数,你就可以上来转转盘,转盘停在哪,那的奖品就是你的哦!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来?(上来5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转转盘的机会)
师:是他们的运气不好吗?还是这里面隐藏着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有转转盘的机会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板书)。
师:现在大家发现了原因,你能不能修改一下游戏规则,保证能有转转盘的机会呢?
生:在2个盒子里各抽取1张,2张卡片的数字之和是奇数
师:是这样的吗?找同学验证一下
师:还真是,奇数+偶数=奇数(板书)。
四、实践、练习
1、停电了,正在教室过道上经过的37人每人都去按了解一下开关,请问来电后是开还是关,
2、冲锋舟每次可运送救灾物资1吨或群众20人,摆渡101次可运送多少物资和群众?
3、有16间屋子,能不能出去?请打开课本第15页,做一下填空题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其它问题能解决吗?掌握好规律,就能。老师希望大家能多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六、课后反思
“数的奇偶性”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质数、合数等知识,也认识了奇数、偶数概念以及特征,本节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知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数的奇偶性,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合生活情境,发现奇偶性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学生能明白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数的奇偶性。让学生通过翻杯子游戏,来感受数的奇偶性,这个活动学生很熟悉,很快能发现规律。用符合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发现规律:“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中,应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是较难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
(2)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实验研究: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
①题意不清,信息处理不当。
②选用哪种函数模型解题,判断不清。
③忽视取值范围的确定,忽视图象的正确画法。
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不易达到。
(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①反复读题,理解清楚题意,对模糊的信息要反复比较。
②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强对几何关系的探求,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③注意实际问题对自变量 取值范围的影响,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④注意检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因此我由课本的一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
学生学情分析
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 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 图像:
2. 定义域:
3. 单调性:
4. 最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
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
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 )
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tx-3, t∈R在x∈[-2,2]上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 ,t∈R上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
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 t∈R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
(1) 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2) 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3) 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 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结束语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六)课后作业
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
2. 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
3. 求函数f(x)=x2-2x+2在x∈[t,t+1], 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 ,k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2
=100(x2+2x+1)
=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 (2) s=3-2t2
(3)y=(x+3)2- x2 (4) s=10r2
(5) y=2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教学目标: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能较熟练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与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方程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特征。
难点:会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例题精析,强化练习,剖析知识点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根据下列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1),(1,3),(-1,1)三点。
(2)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3,0),(2,-3)两点,并且以x=1为对称轴。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3/2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且过(1,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把它化为y=a(x-h)2+k的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题目中的四个小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函数解析式?并让学生阐述解题方法。
教师归纳: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a≠0)(3)两根式:y=a(x-x1)(x-x2)(a≠0)
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y=a(x-x1)(x-x2)
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1,0)和B(2,1),且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m。
(1)若m为定值,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还有异于点A的另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二、知识点串联,综合应用
例:如图,抛物线y=ax2+bx+c过点A(-1,0),且经过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两个交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体会三种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各自不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3、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用函数表达式表示
☆做一做书本P56矩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的关系
鼓励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周长与边长、面积的关系。
比较全面、完整、简单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2、用表格表示
☆做一做书本P56填表
由于运算量比较大,学生的运算能力又一般,因此,建议把这个表格的一部分数据先给出来,让学生完成未完成的部分空格。
表格表示可以清楚、直接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
3、用图象表示
☆议一议书本P56议一议
关于自变量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难理解,讲解时,可适当多花时间讲解。
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做一做书本P57
4、三种方法对比
☆议一议书本P58议一议
函数的表格表示可以清楚、直接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函数的图象表示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函数的表达式可以比较全面、完整、简单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三种表示方式积压自有各自的优点,它们服务于不同的需要。
在对三种表示方式进行比较时,学生的看法可能多种多样。只要他们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y=ax2的关系式。
2. 使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3.让学生体验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用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或三个点的坐标,分别求二次函数y=ax2、y=ax2+bx+c的关系式是的重点。
难点:已知图象上三个点坐标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如图,某建筑的屋顶设计成横截面为抛物线型(曲线AOB)的薄壳屋顶。它的拱高AB为4m,拱高CO为0.8m。施工前要先制造建筑模板,怎样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呢?
分析:为了画出符合要求的模板,通常要先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再写出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这个关系式进行计算,放样画图。
如图所示,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过点O的y轴的垂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时,屋顶的横截面所成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为: y=ax2 (a<0) (1)
因为y轴垂直平分AB,并交AB于点C,所以CB=AB2 =2(cm),又CO=0.8m,所以点B的坐标为(2,-0.8)。
因为点B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人(1),得 -0.8=a×22 所以a=-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是y=-0.2x2。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函数关系式,画出模板的轮廓线。
二、引申拓展
问题1:能不能以A点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过点A的x轴的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让学生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以A点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过点A的x轴的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也是可行的。
问题2,若以A点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过点A的x轴的垂直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你能求出其函数关系式吗?
分析:按此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点坐标为(0,0),B点坐标为(4,0),OC所在直线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所以有AC=CB,AC=2m,O点坐标为(2;0.8)。即把问题转化为:已知抛物线过(0,0)、(4,0);(2,0.8)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ax2+bx+c,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跟以前学过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一样,关键是确定o、6、c,已知三点在抛物线上,所以它的坐标必须适合所求的函数关系式;可列出三个方程,解此方程组,求出三个待定系数。
解:设所求的二次函数关系式为y=ax2+bx+c。
因为OC所在直线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所以有AC=CB,AC=2m,拱高OC=0.8m,
所以O点坐标为(2,0.8),A点坐标为(0,0),B点坐标为(4,0)。
由已知,函数的图象过(0,0),可得c=0,又由于其图象过(2,0.8)、(4,0),可得到4a+2b=0.816+4b=0 解这个方程组,得a=-15b=45 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15x2+45x。
问题3:根据这个函数关系式,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其图象是否与前面所画图象相同?
问题4:比较两种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你认为哪种建立直角坐标系方式能使解决问题来得更简便?为什么?
(第一种建立直角坐标系能使解决问题来得更简便,这是因为所设函数关系式待定系数少,所求出的函数关系式简单,相应地作图象也容易)
请同学们阅渎P18例7。
三、课堂练习:P18练习1.(1)、(3)2。
四、综合运用
例1.如图所示,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分析:观察图象可知,A点坐标是(8,0),C点坐标为(0,4)。从图中可知对称轴是直线x=3,由于抛物线是关于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此抛物线在x轴上的另一交点B的坐标是(-2,0),问题转化为已知三点求函数关系式。
解:观察图象可知,A、C两点的坐标分别是(8,0)、(0,4),对称轴是直线x=3。因为对称轴是直线x=3,所以B点坐标为(-2,0)。
设所求二次函数为y=ax2+bx+c,由已知,这个图象经过点(0,4),可以得到c=4,又由于其图象过(8,0)、(-2,0)两点,可以得到64a+8b=-44a-2b=-4 解这个方程组,得a=-14b=32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y=-14x2+32x+4
练习: 一条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0)与(12,0),最高点的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五、小结:
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有几种形式,函数的关系式y=ax2+bx+c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二次函数关系式的确定,关键在于求出三个待定系数a、b、c,由于已知三点坐标必须适合所求的函数关系式,故可列出三个方程,求出三个待定系数。
六、作业
1.P19习题 26.2 4.(1)、(3)、5。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精选8篇)】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近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近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近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近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近似解。
Ⅲ.练习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习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习: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习: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习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幻灯片显示交通事故、紧急刹车)
师:你知道两辆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甲、乙两车在限速为40km/h的湿滑弯道上相向而行,待望见对方。同时刹车时已经晚了,两车还是相撞了。事后经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是12m,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m。根据有关资料,在这样的湿滑路面上,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乙= 。
教师提问:1.你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吗?甲车是否违章超速?
2.你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在什么范围内吗?乙车是否违章超速?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于二次函数S甲=0.1x+0.01x2:
(1)当S甲=12时,我们得到一元二次方程0.1x+0.01x2=12。请谈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2)当S甲=11时,不经过计算,你能说明两车相撞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吗?
(3)由乙车的刹车距离比甲车的刹车距离短,就一定能说明事故责任者是甲车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能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甲车的刹车距离,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所以车速很容易求出,求得x=30km,小于限速40km/h,故甲车没有违章超速。
生乙:同样,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乙车的刹车距离的取值范围,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求得x在40km/h与48km/h(不包含40km/h)之间。可见乙车违章超速了。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二次函数y= (a0)的某一函数值y=M。就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 =M,确定它所对应得x值,这样,就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下面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当路况良好时,在干燥的路面上,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v/(km/h) 40 60 80 100 120
s/m 2 4.2 7.2 11 15.6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每对(v,s)所对应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2)利用图像验证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是否有如下关系:
(3)求当s=9m时的车速v。
学生思考,亲自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
课上练习:
某产品的成本是2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量为(200-x)件。
(1)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2)当日销量利润是1500元时,产品的售价是多少?日销量是多少件?
(3)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日销量利润最大?最大日销量利润是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的范围内画。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3)
一、案例 二、例题
分析: 练习:
总结:
数学网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5.1A)
第二张:(记作5.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B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则t= 中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揭开的奥秘.
Ⅱ.新课讲解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反比例函数,它是函数中的一种,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函数?
1.复习函数的定义
[师]大家还记得函数的定义吗?
[生]记得.
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若给定其中一个变量x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
[师]大家能举出实例吗?
[生]可以.
例如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的关系是y=0.4n.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的关系为y=180-2x,y是x的一次函数.
[师]很好,我们复习了函数的定义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后,再来看下面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若是函数关系,那么是否为正比例或一次函数关系式.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并能类推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
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20406080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请大家交流后回答.
[生](1)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
由IR=220,得I= .
(2)利用上面的关系式可知,从左到右依次填11,5.5,3.67,2.75,2.2.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电阻R越来越大时,电流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3)变量I是R的函数.
由IR=220得I= .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精彩,下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
舞台灯光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的?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
[生]根据I= ,当R变大时,I变小,灯光较暗;当R变小时,I变大,灯光较亮.所以通过改变电阻R的大小来控制电流I的变化,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
投影片:(5.1A)
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师]经过刚才的例题讲解,大家可以独立完成此题.如有困难再进行交流.
[生]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可知1262=vt,则有t= .当给定一个v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t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t是v的函数.
[师]从上面的两个例题得出关系式
I= 和t= .
它们是函数吗?它们是正比例函数吗?是一次函数吗?
[生]因为给定一个R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的值,所以I是R的函数;同理可知t是v的函数.但是从表达式来看,它们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
[师]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kx(k≠0),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kx+b(k,b为常数且k≠0).大家能否根据两个例题归纳出这一类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可以.由I= 与t= 可知关系式为y= (k为常数且k≠0).
[师]很好.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3.做一做
投影片(5.1B)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和y 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3.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x-2-1
13
y
2-1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生]由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可得xy=20.则有y= .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因为给定一个x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的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可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
[生]根据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等于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数得m= .给定一个n的值,就相应地确定了一个m的值,因此m是n的函数,又m= 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形式,所以是反比例函数.
[师]在做第3题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如何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y=kx中,要确定关系式的关键是求得非零常数k的值,因此需要一个条件即可;在一次函数y=kx+b中,要确定关系式实际上是要求得b和k的值,有两个待定系数因此需要两个条件.同理,在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时,实际上是要确定k的值.因此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也就是要有一组x与y的值确定k的值.所以要从表格中进行观察.由x=-1,y=2确定k的值.然后再根据求出的表达式分别计算x或y的值.
[生]设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1)当x=-1时,y=2;
∴k=-2.
∴表达式为y=- .
(2)当x=-2时,y=1.
当x=- 时,y=4;
当x= 时,y=-4;
当x=1时,y=-2.
当x=3时,y=- ;
当y= 时,x=-3;
当y=-1时,x=2.
因此表格中从左到右应填
-3,1,4,-4,-2,2,- .
Ⅲ.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P131)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并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k为常数,k≠0),自变量x不能为零.还能根据定义和表达式判断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是什么函数.
Ⅴ.课后作业
习题5.1
Ⅵ.活动与探究
已知y-1与 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求y与x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是哪类函数?
分析:由y与x成反比例可知y= ,得y-1与 成反比例的关系式为y-1= =k(x+2),由x=1、y=4确定k的值.从而求出表达式.
解:由题意可知y-1= =k(x+2).
当x=1时,y=4.
所以3k=4-1,
k=1.
即表达式为y-1=x+2,
y=x+3.
由上可知y是x的一次函数.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新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墙长18)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x(m) 1 2 3 4 5 6 7 8 9
BC长(m) 12
面积y(m2) 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 y=x(20-2x)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书第二页 问题一、二
2、观察 概括
y=6x2 d= n /2 (n-3) y= 20 (1-x)2
以上 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含有二次项)
3、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4、课堂练习
(1) (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六、作业:课本第14页习题1.2
七、板书
第二课时:26.1 二次函数(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教学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新
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什么?
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
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二、学习新知
1、例1、画二次函数y=2x2 与y=2x2的图象。(有学生自己完成)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
(2)描点 (3)连线
x … -3 -2 -1 0 1 2 3 …
y … 9 4 1 0 1 4 9 …
找一名学生板演画图
提问: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它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2、归纳:
抛物线概念:像这样的曲线通常叫做抛物线。抛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顶点坐标(0,0)
3、运用新知
(1).观察并比较两个图象,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2).课件出示: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y=2x2与y=-2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
(3).将所画的四个函数的图象作比较,你又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
让学生观察y=x2、y=2x2的图象,填空;
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______,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______是抛物线上位置最低的点。
当X<0时,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______,当x>O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______;当X=______时,函数值y=ax2 (a>0)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______
三、总结: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坐标是(0,0)。
四、课堂练习:练习册P 练习1、2、3、4。
五、作业: 1.画出函数y=1/2x2的图象?
2.写出函数y=ax2具有哪些性质?
第三课时:二次函数(3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ax2+b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b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
教学重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函数y=ax2+b与函数y=ax2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抛物线y=ax2+b与抛物线y=ax2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具有哪些性质?
2.猜想二次函数y=2x2+1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是否相同?
二、学习新知
1、问题1:画出函数y=2x2和函数y=2x2+1的图象,并加以比较
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吗?
同学试一试,教师点评。
问题3: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既y)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观察两个函数图象,说出函数y=2x2+1与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相同,顶点坐标,函数y=2x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0),而函数y=2x2+1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1)。
师:你能由函数y=2x2的性质,得到函数y=2x2+1的一些性质吗?
小组相互说说(一人记录,其余组员补充)
2、小组汇报:分组讨论这个函数的性质并归纳: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1。
3、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2与函数y=2x2的图象,再作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小结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具有什么关系? 2.你能说出函数y=ax2+k具有哪些性质?
四、作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1)y=-2x2与y=-2x2-2;的图像
五:板书
第四课时26.1 二次函数(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h)2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其性质,理解二次函数
y=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
重点:会用画出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理解其性质,理解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y=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二次函数y=-12x2,y=-12x2-1的图象,并回答:
(1)两条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2)说出它们所具有的公共性质。
2.二次函数y=2(x-1)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顶点坐标相同吗?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探究新知:学生画出二次函数y=2(x-1)2和y=2x2的图象,并加以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分组讨论,交流合作
2.、学生汇报:函数y=2(x-1)2与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函数y=2(x一1)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函数y=2x2的图象怎样平移得到的。
师:由函数y=2x2的性质总结函数y=2(x-1)2的性质
3.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当x______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______时,函数取得最______值y=______。
4、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1)2与函数y=2x2的图象,并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
让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归纳:在y=2(x+1)2中,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一1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0。
4、课堂练习: P11练习1、2、3。
三、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四、作业
1.P19习题26.2 1(2)。
五、板书
第五课时26.1 二次函数(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函数y=a(x-h)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2.会确定函数y=a(x-h)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让学生经历函数y=a(x-h)2+k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函数y=a(x-h)2+k的性质。
重点:,理解函数y=a(x-h)2+k的性质以及图象与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难点:正确理解函数y=a(x-h)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函数y=a(x-h)2+k的性质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函数y=2x2+1的图象与函数y=2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函数y=2x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2.函数y=2(x-1)2+1图象与函数y=2(x-1)2图象有什么关系?函数y=2(x-1)2+1有哪些性质?这就是本节要学习得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画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1)2与y=2x2 y=2(x-1)2+1的图象,看看它们之间有何的关系? 在学生画函数图象时,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例3:你能发现函数y=2(x-1)2+1有哪些性质?
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让各组代表发言,
函数y=2(x-1)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1)2的图象向上平称1个单位得到的,也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1。
2:出示4 (P10)
3、课堂练习:不画图像说说函数y=2(x-1)2-2与y=2(x-1)2的异同点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存在什么困惑?
2.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四、作业:
1.巳知函数y=-12x2、y=-12x2-1和y=-12(x+1)2-1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三个函数的图象;
(2)分别说出这三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试说明:分别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抛物线y=-12x2得到抛物线y=-12x2-1和抛物线y=12(x+1)2-1;
思考:函数y=2(x-1)2+k的图象与函数y=2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五、板书:
第六课时26.1 二次函数(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使学生掌握用图象或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让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性质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重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性质以及它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x=-b2a、(-b2a,4ac-b24a)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函数y=-4(x-2)2+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具有哪些性质?
2.函数y=-4(x-2)2+1图象与函数y=-4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3.不画出图象,你能直接说出函数y=-1/2x2-6x+21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
二、学习新知
1、思考: 像函数 y=-4(x-2)2+1很容易说出图像的顶点坐标,函数y=-1/2x2-6x+21能画成y=a(x-h)2+k 这样的形式吗?
2、师生合作探索: y=-1/2x2-6x+21 变成 y=a(x-h)2+k的过程
3、做一做
(1). 通过配方变形,说出函数y=-2x2+8x-8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这个函数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值是多少?
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总结配方的方法;思考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有什么关系?这个值与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有什么关系?
以上讲的,都是给出一个具体的二次函数,来研究它的图象与性质。那么,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a≠0),如何确定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你能把结果写出来吗?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y=ax2+bx+c(配方变形的过程略)
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2)、P12练习第1、2、3、4题
4、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引导学生自学看书12页)
5、练一练 P13练习第1、2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何体会?
四、作业:
1.填空:
(1)抛物线y=x2-2x+2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
(2)抛物线y=2x2-2x-52的开口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
(3)二次函数y=ax2+4x+a的最大值是3,则a=_______.
2.画出函数y=2x2-3x的图象,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3. 通过配方,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y=3x2+2x; (2)y=-x2-2x
(3)y=-2x2+8x-8 (4)y=12x2-4x+3
4.求二次函数y=mx2+2mx+3(m>0)的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该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五:板书
第七课时26.2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重点: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看书16页 导入新课
像书中这样的问题,我们常常会遇到,如拱桥跨度、拱高计算等,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本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研究,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二、探索问题,学习新知
1、问题1:某公园要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竖一根柱子,上面的A处安装一个喷头向外喷水。连喷头在内,柱高为0.8m。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如图(1)所示。
根据设计图纸已知:如图(2)中所示直角坐标系中,水流喷出的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y=-x2+2x+45。
(1)喷出的水流距水平面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2)如果不计其他的因素,那么水池至少为多少时,才能使喷出的水流都落在水池内?
思路如下:
(1).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出问题(1)就是求函数y=-x2+2x+45最大值,问题(2)就是求如图(2)B点的横坐标;
(2)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一两位同学板演,教师点评。
2、出示例题:画出函数y=x2-x-34的图象。 如图(4)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图象与x轴交点的坐标分别是(-12,0)和(32,0)。
让学生完成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讲评。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选派代表发表意见,全班交流,从“形”的方面看,函数y=x2-x-34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x2-x-34=0的解;从“数”的方面看,当二次函数y=x2-x-34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x2-x-34=0的解。更一般地,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ax2+bx+c=0的解;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ax2+bx+c=0的解,这一结论反映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3、应用新知
根据图(4)象回答下列问题。
(1)当x取何值时,y<0?当x取何值时y>0,?
(当-12<x<32时,;当x<-12或x>32时,y>0)
y<0 即x2-x-34<0的解集是什么? y>0 即x2-x-34>0的解集是什么?)
想一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类比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方程的关系,讨论、交流:
(1)从“形”的方面看,二次函数y=ax2+bJ+c在x轴上方的图象上的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在x轴下方的图象上的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
(2)从“数”的方面看,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函数值大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函数值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c+c<0的解。这一结论反映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困惑?
2.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试说明,元二次方程
ax2+bx+c=0和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x2+bx+c<0的解的情况。
四、作业:
1. 二次函数y=x2-3x-18的图象与x轴有两交点,求两交点间的距离。
2.已知函数y=x2-x-2。
(1)先确定其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画出图象
(2)观察图象确定:x取什么值时,①y=0,②y>0;③y<0。
五、板书:
第八课时:26.2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函数y=ax2+bx+c的图象求方程ax2+bx+c=0的解。
2.让学生体验函数y=x2和y=bx+c的交点的横坐标是方程x2=bx+c的解的探索过程,掌握用函数y=x2和y=bx+c图象交点的方法求方程ax2=bx+c的解。
3.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重点;用函数图象法求方程的解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导入新课
1.如何运用函数y=ax2+bx+c的图象求方程ax2+bx+c的解?
2.画出函数y=2x2-3x-2的图象,求方程2x2-3x-2=0的解。
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讲评。 (解:略)
二、探索问题 学习新知
1、问题1:初三(3)班学生在上节课的作业中出现了争论:求方程x2=12x十3的解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将方程化为x2-12x-3=0,画出函数y=x2-12x-3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唯独小刘没有将方程移项,而是分别画出了函数y=x2和y=12x+2的图象,如图(3)所示,认为它们的交点A、B的横坐标-32和2就是原方程的解.
思考:
(1). 这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吗? 小刘解法的理由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不同意见,并进行归纳。)
(2).函数y=x2和y=bx+c的图象一定相交于两点吗?你能否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3)函数y=x2和y=bx+c的图象的交点横坐标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x2=bx+c的解吗?
(4).如果函数y=x2和y=bx+c图象没有交点,一元二次方程x2=bx+c的解怎样?
2、做一做(验证一下问题1的思路是否正确)
利用图像解下列方程的解,并检验小刘的方法是否合理。
(1)x2+x-1=0(精确到0.1); (2)2x2-3x-2=0。
注意:①要把(1)的方程转化为x2=-x+1,画函数y=x2和y=-x+1的图象;
②要把(2)的方程转化为x2=32x+1,画函数y=x2和y=32x+1的图象;
3、运用新知
已知抛物线y1=2x2-8x+k+8和直线y2=mx+1相交于点P(3,4m)。
(1)求这两个函数的关系式;
(2)当x取何值时,抛物线与直线相交,并求交点坐标。
解:(1)因为点P(3,4m)在直线y2=mx+1上,所以有4m=3m+1,解得m=1
所以y1=x+1,P(3,4)。 因为点P(3,4)在抛物线y1=2x2-8x+k+8上,所以有
4=18-24+k+8 解得 k=2 所以y1=2x2-8x+10
(2)依题意,得y=x+1y=2x2-8x+10 解这个方程组,得x1=3y1=4 ,x2=1.5y2=2.5
所以抛物线与直线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3,4),(1.5,2.5)。
三、小结: 1.如何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求方程韵解?
2.你能根据方程组:y=x2y=bx+c的解的情况,来判定函数y=x2与y=bx+c图象交点个数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四、作业:
1. 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
(1)x2+x-6=0;,(2) y=x2+xy=5x-4
2.填空。
(1)抛物线y=x2-x-2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
(2)抛物线y=2x2-5x+3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
4.已知抛物线y1=x2+x-k与直线y=-2x+1的交点的纵坐标为3。
(1)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2)求抛物线y=x2+x-k与直线y=-2x+1的另一个交点坐标.
五、板书:
第九课时26.1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函数关系式、
2.使学生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确定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通过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应用函数的性质解答数学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并确定二次函数自变量的范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y=6x2+12x; (2)y=-4x2+8x-10
以上两个函数,哪个函数有最大值,哪个函数有最小值?说出两个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多少?
有了前面所学的知识,现在就可以应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应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例1、要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的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当L是多少时,围成的矩形面积S最大?
解:设矩形的一边为Lm,则矩形的另一边为(30-L)m,由于L>0,且30-L>O,所以O<L<30。
围成的矩形面积S与L的函数关系式是
S=L(30-L)
即S=-L2+30L
(有学生自己完成,老师点评)
2、引导学生自学P23页例2 质疑 点评
3、练一练:
(1)、某商店将每件进价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约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请同学们完成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解:设每件商品降价x元(0≤x≤2),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
商品每天的利润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 y=(10-x-8)(100+1OOx)
即y=-1OOx2+1OOx+200 配方得y=-100(x-12)2+225
因为x=12时,满足0≤x≤2。 所以当x=12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225。
所以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0.5元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小结: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讨论、交流,归纳解题步骤:
(1)先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
(2)研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研究所得的函数;
(4)检验x的取值是否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并求相关的值:
(5)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
4、综合练习:P26习题第1、2、3题。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存在哪些困惑?
2.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四、作业:
1.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24cm。(1)写出矩形面积S与一边长a的函数关系式。(2)当a长多少时,S最大?
2.填空:
(1)二次函数y=x2+2x-5取最小值时,自变量x的值是______;
(2)已知二次函数y=x2-6x+m的最小值为1,那么m的值是______。
3.如图(1)所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如果用50m长的篱笆围成中间有一道篱笆的养鸡场,没靠墙的篱笆长度为xm。
(1)要使鸡场的面积最大,鸡场的长应为多少米?
(2)如果中间有n(n是大于1的整数)道篱笆隔墙,要使鸡场面积最大,鸡场的长应为多少米?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选做题:用6m长的铝合金型材做一个形状如图所示的矩形窗框。应做成长、宽各为多少时,才能使做成的窗框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透光面积是多少?
五、板书
第十课时26.1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函数关系式、
2.使学生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确定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通过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不同的数学模型,应用函数的性质解答数学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并确定二次函数自变量的范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建造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花形柱子OA。O恰好在水面中心,布置在柱子顶端A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且在过OA任意平面上的抛物线如图(5)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6)),水流喷出的高度y(m)与水面距离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y=-x2+52x+3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形柱子OA的高度;
(2)若不计其他因素,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不至于落在池外?
(2).如图(7),一位篮球运动员跳起投篮,球沿抛物线y=-15x2+3.5
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自学P24页例2(既探究2) 质疑 点评
出示例3 P25 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去构建数学模型
重点讲解例3
2、练一练:
(1).如图是抛物线拱桥,已知水位在AB位置时,水面宽46米,水位上升3米就达到警戒线CD,这时水面宽43米,若洪水到来时,水位以每小时0.25米速度上升,求水过警戒线后几小时淹到拱桥顶?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存在哪些困惑?
2.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四、作业:
一个涵洞成抛物线形,它的截面如图(3)所示,现测得,当水面宽AB=1.6m时,涵洞顶点与水面的距离为2.4m。这时,离开水面1.5m处,涵洞宽ED是多少?是否会超过1m?
五、板书
第十一课时《二次函数》小结与复习1
教学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与性质;
2、会用描点法画抛物线,能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
3、能较熟练地由抛物线y=ax2经过适当平移得到y=a(x-h)2+k的图象。
重点: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对称轴,由图象概括二次函数y=ax2图象的性质。
难点: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教学过程:
一、结合例题,强化练习,梳理知识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y=ax2 (a≠0)的图象性质。
例1:已知函数 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求:(1)满足条件的m值;
(2)m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求出这个最低点.这时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m为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什么?这时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回顾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代表发言分析解题方法,以及涉及的知识点。
抛物线的增减性要结合图象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画出草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行观察分析。
2.强化练习;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其图象开口方向向下,则m=_____,顶点为_____,当x_____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_____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抛物线的画法,平移规律,
例2:用配方法求出抛物线y=-3x2-6x+8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并画出函数图象,说明通过怎样的平移,可得到抛物线y=-3x2。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配方方法,确定抛物线画法的步骤,探索平移的规律。充分讨论后让学生代表归纳解题方法与思路。
4.教师归纳点评:
(1)教师在学生合作讨论基础上强调配方的方法及配方的意义,指出抛物线的一般式与顶点式的互化关系: y=ax2+bx+c————→y=a(x+b2a)2+4ac-b24a
(2)强调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进行画图,先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利用对称性列表、描点、连线。
(3)抛物线的平移抓住关键点顶点的移动。
5.综合应用。
例3:如图,已知直线AB经过x轴上的点A(2,0),且与抛物线y=ax2相交于B、C两点,已知B点坐标为(1,1)。
(1)求直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果D为抛物线上一点,使得△AOD与△OBC的面积相等,求D点坐标。
6. 强化练习:
(1)抛物线y=x2+bx+c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抛物线y=x2-2x+1,求:b与c的值。
(2)通过配方,求抛物线y=12x2-4x+5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再画出图象。
(3)函数y=ax2(a≠0)与直线y=2x-3交于点A(1,b),求:
a和b的值
抛物线y=ax2的顶点和对称轴;
x取何值时,二次函数y=ax2中的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求抛物线与直线y=-2两交点及抛物线的顶点所构成的三角形面积。
二、课堂小结
1.让学生反思本节教学过程,归纳本节课复习过的知识点及应用。
三、作业:
填空。
1.若二次函数y=(m+1)x2+m2-2m-3的图象经过原点,则m=______。
2.函数y=3x2与直线y=kx+3的交点为(2,b),则k=______,b=______。
3.抛物线y=-13(x-1)2+2可以由抛物线y=-13x2向______方向平移______个单位,再向______方向平移______个单位得到。
4.用配方法把y=-12x2+x-52化为y=a(x-h)2+k的形式为y=_____,其开口方向______,对称轴为______,顶点坐标为______。
第十二课时《二次函数》小结与复习2
教学目标:
1、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
3、能较熟练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与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方程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特征。
难点:会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结合例题,强化练习,梳理知识点
1、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1),(1,3),(-1,1)三点。
(2)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3,0),(2,-3)两点,并且以x=1为对称轴。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3/2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且过(1,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把它化为y=a(x-h)2+k的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四个小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函数解析式?并让学生阐述解题方法。分组完成,点评解题要点。
教师归纳: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y=ax2+bx+c (a≠0)
(2)顶点式:y=a(x-h)2+k (a≠0)
(3)两根式:y=a(x-x1)(x-x2) (a≠0)
2、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1,0)和B(2,1),且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m。
(1)若m为定值,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还有异于点A的另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二、综合练习
1、出示例2:如图,抛物线y=ax2+bx+c过点A(-1,0),且经过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B、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3)若点M在第四象限内的抛物线上,且OM⊥BC,垂足为D,求点M的坐标。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
2、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y=2x2-(m+1)x+m-1。
(1)求证不论m为何值,函数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并指出m为何值时,只有一个交点。
(2)当m为何值时,函数图象过原点,并指出此时函数图象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
(3)若函数图象的顶点在第四象限,求m的取值范围。
三、课堂小结
同位同学相互说说二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归纳二次函数三种解析式的实际应用。
四、作业:
一、填空。
1. 如果一条抛物线的形状与y=-13x2+2的形状相同,且顶点坐标是(4,-2),则它的解析式是_____。
2.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对称轴为x=2,且过(3,0),则a+b+c=______。
二、选择。
1.如图(1),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a>0,bc>0 B. a<0,bc<0 C. a>O,bc<O D. a<0,bc>0
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函数解析式为( )
A.y=-x2+2x+3 B. y=x2-2x-3
C.y=-x2-2x+3 D. y=-x2-2x-3
3.若二次函数y=ax2+c,当x取x1、x2(x1≠x2)时,函数值相等,则当x取x1+x2时,函数值为( )
A.a+c B. a-c C.-c D. c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中: ①abc>0,②b=2a;③a+b+c<0,④a-b+c>0,正确的个数是( )
A.4个 B.3个 C. 2个 D.1个
三、解答题。
已知抛物线y=x2-(2m-1)x+m2-m-2。
(1)证明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相同的交点,
(2)分别求出抛物线与x轴交点A、B的横坐标xA、xB,以及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yc(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3)设△ABC的面积为6,且A、B两点在y轴的同侧,求抛物线的解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