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例题五(人教版乘法交换律优质课视频)(人教版乘法交换律优质课视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7篇人教版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例题五,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小数乘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 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100倍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1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0.7×425×7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3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

1

3.5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记:

篇2:《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7)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 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习: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作业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篇3: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a。b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2出示情景图(书54页)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说说估计的方法)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生举手汇报,师追问:怎样想的?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师:这个算式可以写成 (5×3)×4 吗?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个物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师:出示4×(5×3) 可以这样写吗?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正面:(4×5)×3

师:你还可以怎样写?根据是什么?

生:(5×4)×3 3×(5×4)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的'变换,巩固乘法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2、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象这样的三个乘数的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

3、概括规律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举完呢?(生:不能)那么从中你又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什么规律吗?

生思考概括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写出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2、运用乘法结合律很快算出38×25×442×125×8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对所学的

知识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运用。)

五、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5×44×5 (3×5)×4 =3×(5×4)

生举例略 生举例略

篇4: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篇5:《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33页主题图。

2、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3、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

(挖坑、种树、抬水、浇树)

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算,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425=100(人)

生乙:254=100(人)

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例:75=57 2010=1020

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

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

生乙:ab=ba

师:乘法交换律,以前我们已用过它,在什么地方呢?

生丙:交换因数的'位置相乘,验算乘法。

师:对。试一试,好吗?

2416 1517

指名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

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5)2

=1252

=250(桶)

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52)

=2510

=250(桶)

②师:那么(255)2○25(5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2) 2=25(22)

生乙:(lO5) 5=10(55)

生丙:1O(25)=(lO2) 5

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仿照加法的运算定律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乙:我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同意这种叫法吗?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丙:(aXb) Xc=aX (bX。)

3、比一比,议一议。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乙:我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题里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好极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做,并汇报。

生甲:2245

=485

=240(元)

生乙:2(245)

=2120

=240(元)

师:他们做得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篇6:《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 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

(27+138)+62=27+( + );

35+ = +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 (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来,促进主动学习。】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学生列式:3×5=15(人)或5×3=15(人)。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板书:3×5=5×3。

【说明:充分运用例题资源,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人踢毽子,就是求3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法的交换律,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板书:a×b=b×a。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等式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说明: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交换律,同时使学生体会学习乘法交换律的价值。】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板书:(5×3)×4=5×(3×4)。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说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教师引出一个实例后,就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鼓励学生同桌共同研究,既可以避免学生因计算复杂而影响规律探究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三、尝试运用理解规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略)

2.尝试简便运算。

谈话:根据我们学习加法运算律的经验,想一想,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什么帮助呢?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乘法运算律来进行简便运算吧!

出示第62页的“试一试”,学生尝试简便运算。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你能说出计算时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律吗。

小结。(略)

【说明: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谈话,引导学生自觉推想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并通过实践获得体验,使学生顺利地把在加法运算中学到的简便方法迁移到乘法的简便运算中来。】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想做做做”第2题。

观察:你发现每一组题的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谈话:每组的两道题,你可以任选一道题进行计算,看谁既会选又会算!

提问:你能说出算得又对又快的理由吗?

【说明:让学生不计算发现上下两道题的异同,并给学生选择算一道题的权利,既顺应了学生自觉“求简”的学习需要,又使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你运用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组织交流。

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6×4×15 25×125×32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

五、引发联想,鼓励探究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既然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你有没有想过减法和除法会有什么运算规律呢?你可以选择下面的一组或几组算式先计算,然后再观察、比较,看你能不能有新的猜想?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127-53-27 218-69-31

127-27-53 218-(69+31)

72÷3÷8 54÷3÷2

72÷8÷3 54÷(3×2)

【说明: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同时激励学生选择一组或几组算式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猜想,来进一步探究减法和除法中的运算规律。不但让学生学生享受到了“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带着数学思考走出课堂,实现了课尽而思考犹在的生动局面。】

篇7: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            )           20+30+40=20+(30+40)(             )

3.通过预习,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            )         (2×3)×4=2×(3×4)(            )

引出课题:乘法运算律。

二、新课讲授

1、讲解

2×3=3×2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习: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                     26×37

学生独立做,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2讲解

(2×3)×4=2×(3×4)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                        17×(125×4)               17×125×4                       39×(25×8)                   39×25×8                        23×(15×2)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篇8: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是什么?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2、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3、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二)学生自学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345 8(125+11) 22895

二、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1)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4512 12516 25064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9100 218=218 a+b=b+a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6+4)5 64+45

(8+12)4 84+124

8(7+3) 87+83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3、在下列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067=30(□□)

125840=(□□)□

4、用简便方法计算。

691258 25434 13504 25166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疑问吗?

四、堂清检测

1、判断。

(1)4(253)=(425) 3 (  )

(2)7(1840)=7(4018) (  )

(3)(78)12515=7(8125)15 (  )

2、计算。

(1)13504

(2)251664

(3)8512540

(4)125325

3、解决问题。

每袋有5个乒乓球,每排有4袋,放了2排,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篇9: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页例3.

【教材与学情定位】

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导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提炼,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

×14

100 25×4

25 25×1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 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

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现在还想等吗?

15×12=(10+2)×25=10×15+2×15

23×14=(10+4)×23=10×23+4×23

16×25=(10+6)×25=10×25+6×25

生:相等。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导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习题目,(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屏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想等?引导学生发现,屏幕红色字体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设计意图】

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仿制,说明这个内容孩子们真的掌握了,明确了,可以使用了,意思能够说明白了,但是仅仅是不能语言描述而已。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导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屏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 )

(2)(13+79)×12=13+79×12 ( )

(3)(34+61)×43=34×61+43 ( )

(4)(2+4+3+1)×5=2×5+4×5+3×5+1×5 ( )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学生判明乘法分配律易错题目的认知,避免今后的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5、情景剧:生活中的握手问题:

两个学生到老师这里来看望老师,进门需要握手,通过握手分别对以上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对,把知识做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设计意图】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如何更加有效地突破其难点,设计一个小情景剧,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算式才符合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你会应用了吗?

师:透露个小秘密,这是我们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距离我们还很远,而我们却掌握了这个规律,最后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篇10: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在全校领导和数学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乘法分配律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和展示,课堂中展示了如下几个亮点:

一、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渡到乘法分配律是可行的。

自我感觉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乘法分配律问题完全可以退一步,来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譬如学生碰到101×37 99×26等等类似的题目计算起来将更加游刃有余,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的自然过渡。

这样的设计与执行,教师的导引学生的观察,而后的给左写右,然后的仿写,说一说。整整操作过程以庞大的数据说明问题,很大程度上自然有序的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这个阶段奠定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基础的理解和其字母形式的最初也是最真实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连续性的发展和练习中的应用。

三、情景剧的适时引入,促使学生认知更上层楼

生活中的握手问题与乘法分配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在判断部分加上情景剧,其主要目的是提前的预见性,在学生没有形成问题的时候,我们预感到这里会出现问题而提前预设,从而生成学生的纠错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四、评价给力,激发学生思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肯定性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给力的动作都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教师的鼓励,给自己的鼓舞。正是这样的兴奋才能促使孩子又不断地想法不断迸发出来,去发展,去实现教师所希翼的内容甚至还能出现更高的突破性发展,这正是良性评价的优点,也正是我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这只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适度的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良性的评价,而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评价而评价。

存在不足:

一、细节之处仍存有瑕疵。

个别之处感觉总是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感觉放不开,不敢放开,这样的感觉制约了课堂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做好积淀的同时,给学生一个个升华的机会和时间以及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能够当家作主,用他们的语言进行阐述,进行思考。

二、落实上面书写部分尚显弱化。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不听课现象,我大力落实学生听课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关注黑板,关注教师,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确实提高了学生听得质量,课下反馈,学生听得不错,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长此以往对学生反而会造成另一个极端的不良现象,这更不是我想要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提高自己课堂组织能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能够玩的开心,听得进去,说得出来,写的正确。保证人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研修将全面结束,磨课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们的教学却在新的平台上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我们以研修的精神为引领,以磨课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每一节课,使我们的每节课尽量精品化,教师和学生能力增长化。让进步成为一种习惯,让成功一次次倍增叠加。

认知不当之处万望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谢谢!

篇11: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 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篇12: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的:

1、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2、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1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5×1=5)

2)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5102×5=10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5=5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1)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2)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5153×5=155×3=15

3)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5204×5=205×4=20四五二十

20+5255×5=25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口诀,再打乱顺序。)

2、教材51页《做一做》3、教材52页3、4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有较浓的积极性。

四、拓展性练习

1、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2.教师出示。教师任意指圆中的一个数,让学生回答5乘以这个数等于多少。例如,教师指4,要求学生回答“5乘以4等于20”。开始练习时,可以全班学生集体回答,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3.让学生做练习十的第l~3题。

[设计意图]强化练习有利发挥学生积极动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篇13: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上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制8的乘法口诀。

2、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寻找规律编制记忆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教学准备:小棒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今天,小凯蒂又来到了同学们中间,看看她在向大家学什么手艺?

(出示情景图)

原来凯蒂来到教室里学习编中国结。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2:做2个中国结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3:每周要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凯蒂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编儿歌,填填表(教学红点)

我们一起来看“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这一问题在老师送给小凯蒂的儿歌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出示儿歌)

小小凯蒂志气高

编起结来手儿巧

中国结儿传友谊

我们一起瞧一瞧

一个结上8个环

……

谁能接着往下编?2个结上……?3个结上……?……

(以小组为单位,可借助小棒,把儿歌编完整)

学生按照共同编好的儿歌,边说边完成38页“填填表”

2、读儿歌,编口诀

同学们数得很好,你是怎样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交流方法)

同学们猜想一下,根据以往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8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们能编出口诀吗?

(学生试着编口诀,并将整理好的口诀进行板书)

3、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1)来看一下我们编出的8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读。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规律)

(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

(4)如果忘记了“六八”这句口诀,怎么办?

(5)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记忆口诀。

三、解决问题走进生活(教学绿点)

1、一周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能很快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计算解决,然后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谁能代表你们小组说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想的?用到了哪句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

生1:就是求5个8是多少?

生2:可以列成5×8或8×5,用到的口诀都是五八四十。

……

四、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自主练习1“对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师说上半句,生说下半句。再轮换,增加趣味性。)

练完之后再由同桌两人继续练习。

2、7个8比6个8多,比8个8少()

提问:7个8比6个8多几个8?

你能照样子说一句吗?

3、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

4、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看得数、讲算式)

五、拓展应用

班上共有多少名学生?(42名)

除了用数字告诉大家用,你还能用算式来告诉我们吗?

可能会出现:5×8+26×8-24×10+2

六、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学了这节课,你有新的收获吗?(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呢?

如:一只螃蟹几条腿?两只?三只?你能编首儿歌吗??(学生做拍手游戏)

同学们编儿歌的兴趣真浓厚,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只要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的更多。

篇14:《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设计者:张吉林           工作单位: 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年级 四 册  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  (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

(a+b)×c               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  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4+2)×25   =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学生举例;……

……

……

篇15: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    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  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  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10)×24 =5×24+10×24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25)×4=32 ×(   )+25 ×(  )

2、(64+12) ×5=(     ) ×5+(     ) ×5

3、(7+6) ×8=7         8       6        8

4、(43+25)×2=

5、 3×6+7 ×6= (      +       )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28) × 56=19 ×56  +28      (        )

(7 × 3)× 32 = 7× 32 + 3 × 32  (        )

64×64+36 × 64=(64 +36) ×64    (        )

篇16: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 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 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

部分组成?                       6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14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 - 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 ?   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篇17:分数乘法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法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__个蛋糕,你知道这表示的意思吗?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____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____表示什么。____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实际上就是求3个是多少。)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____++==(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启发学生得出:3个相加,用乘法表示是×3或3×。)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3个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3,那么×3    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是        个,2个乘3就是6个,所以就是。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3=++====(个)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3,而分母是“9”,也含有因数3,所以将“3”和“9”进行约分,即: ____×3==____(个)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5)提问:如果把算式“×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3×__”

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交流。

(6)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指名回答,多让学生参与交流。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5.练一练。

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交流。

教师强调:分数与整数相乘时,一定是整数与分母约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第三小题是整数乘分数,通过这道计算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也可以借此来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kg的衣物就需要5个洗衣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分数乘法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    ×4=    9×    ×4=    1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14×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例题2。

(1)问题一:3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想:求3个12L,就是求12L的(  )倍是多少。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        的计算方法。         桶是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

(2    提问:根据什么列式的?        想:求12L的一半,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启发学生思考:桶就是半桶,求“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        是多少,也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桶是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

(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想:求12L的是多少。            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和“12×        意义分别是什么吗?

(12×表示12的是多少;12×表示12的是多少。)

3.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小组交流: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指名汇报: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例题3。

李伯伯家有一块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            是多少千克。     。

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呢?    (实际上就是求(2    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列式是:×。)         ×的计算方法。     ,表示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表示1公顷,先画出它的公顷。        公顷的。         引导理解: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        的1份。    ③观察交流。            公顷的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得出: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            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即        1==。         板书:×==(公顷)

2.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提问:“×”等于多少呢?你能涂色表示的吗?(投影出示)                公顷的是?公顷                            (3)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5)份,不同的是要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公顷)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2)组织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板书)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练习。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在教材上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这是一道看图计算的练习,旨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对分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深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4.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这道题中喷洒1公顷菜地需要农药kg的,所以列式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2.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算一算。    ×30=    12×=    ×=    ×=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1)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4。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2.解决问题一: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1)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交流对题意的理解,得出:        ①乌贼的速度是千米/分。            ②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千米/分的。    (2)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km)     (3)启发思考。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4)交流讨论。    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约分。

3.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2)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直接约分。    强调:分数和整数相乘,整数可以和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4.试一试。 ×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     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5.小结。            千米/分。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算简便,如果同学们选择了较简便的约分方法,那计算就更简便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法计算的练习,三个小题都可以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的。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问题1: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根据“速度×时间=        关系列出算式:×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

问题2:让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注意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约分。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阅读与理解:求这个人的身高是多少米,就是求28米的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分数乘法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3题。        m,50年就上升50个m,        也就是×50;100年就上升100个m,也就是×100。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相关练习。每年上升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这道题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这是道改错题。第一个算式错在将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约分,第2个算式错在将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计算混淆,把约分后的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还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纠正。

4.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5.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8题到第13题。    这6道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目,然后再独立解答,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反思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小结。    在计算分数乘法时,要先观察题目,想一想能不能约分;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课堂作业

课题:分数乘法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5=    21×=    ×=    ×=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    3.5    1.25                让学生说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5。    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欢欢:我身体长2.1dm。 乐乐:我身体长2.4dm。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图中的信息。    。     (2)组织交流。    提问:大家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解决问题一。    (1)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1×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由题意可以知道松鼠欢欢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2.1dm的乘分数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2.1    ,根据一个数    。)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是分数和分数或分数和整数相乘,而这个算式是分数和小数相乘。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 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        化成小数。     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2.1×=×=(dm)        分数化成小数:2.1×=2.1×0.75=1.575(dm)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明白: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使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8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小数乘分数的计算练习,旨在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交流解题思路。 (3)独立解答,讲评订正。 3.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可以先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算式,再按照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5和25可以进行直接约分,将分母化成1。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分数乘法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

2.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1)观察下面各题,说说运算顺序。 21×3+25    6×8-5×4    21×(36-14) (2)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分数混合运算。 投影出示例题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得出:

(1)画框长m,画框宽m。        (2)求“需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画框的周长。 2.学生独立列式。        (+)×2或×2+×2 3.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4.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    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1.出示算式。 ×○× (×)×○×(×) (+)×○×+×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并启发学生思考:每行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2.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右边是先算后两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相加。    3.总结规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题7。     ×(×5)    (+)×12     (2)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5)            (+)×                 =×(5×)            =×12+×                 =(×5)×     =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应该如何计算才会比较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 (第3小题可以通过变形转化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87×        =(86+1)    )     2.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在计算过程中,先算“×100”会使计算更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分数乘法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    (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数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    这道题包含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各种计算,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改错练习。

3.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1题。

这道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这道题中的每个小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其中连乘的运算可以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而混合运算则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如“-×”可以先转化成“1×-×”在计算。)        4.出示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14、15题。    这三道都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都是与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问题,前两题是连乘的问题,第三题是乘加混合计算的问题。    第13题可以先求出每箱糖果的质量,再求4        ×    25×4;也可以先求4箱一共有多少袋,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式是:4×25×。 第14题可以先求每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再求15        圾有多少,列式是:70××15;也可以先求15            求这些垃圾有多少可以回收利用,列式是:70×15×。            第15题先求尼罗河长度的有多长,再求长江的全长,列式是:6670            +297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