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简单的计算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四年级计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3篇人教版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简单的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主备人 张国强 修改人 张国强

教学内容:

教材例7、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10、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重点、难点:

1.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及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教学挂图,视频仪。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星期天,小红和小丽去公园去玩,看到门口卖了那么多的气球 ,她俩很想买两个漂亮的气球,可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例7中的气球图。)怎么买呢?她们俩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她们俩选购气球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7。(求购几个物品的总钱数)( 出示例7挂图。)

1.学生说出每种气球的价钱。先让学生对着说,再点名说。

2.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

(1)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帮她俩选购气球。能选几种就选几种,并写出每种选法的算式和结果。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方案和结果。每小组的选择方案和结果基本上是无序的。对方案多的小组加以鼓励,让学生有成功感。

(3)引导学生将无序的选择过程引入有序。教学生作如下思考:

先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这样有3种选法。老师板书。

每种选法的结果如下:

(a)小红买一个心形气球和一个圆形气球一共要付多少钱?

5角+8角=13角=(  )元(  )角

(b)小丽买一个毛毛虫气球和一个心形气球一共要付多少钱?

1元2角+8角=20角=(  )元

(c)买一个圆形气球和一个毛毛虫气球一共要付多少钱?

5角+1元2角=(  )元(  )角

式中留下的空白请学生填,并说换算的过程。

生1:单位相同的直接相加,再变换。

生2:单位不同把它们变成同一单位再进行相加,“1元2角+8角”,先把“1元2角”换成“12角”,再与“8角”相加得20角,20角就是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

生3:“1元2角+8角”我是这样想的,先不看“1元”,2角加8角等于10角,10角就是1元,再把1元加1元等于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

(强调:如果算得的钱数师10角以上的,应将其转化为几元几角。)

(4)再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一样的,这样也有3种选法。每种选法结果如下:

(a)买2个圆形的气球一共要付多少钱?

5角+5角=10角=(  )元

(b)买2个毛毛虫气球一共要付多少钱?

1元2角+1元2角=(  )元(  )角

(c)买2个心形的气球一共多少钱?

8角+8角=16角=(  )元

(5)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把所有的办法都说出来?

(二)将教学例8。(已知购物的钱数和付出的钱数,求剩下的钱数。)

1.模拟购物活动。

(1)师:现在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购物,王阿姨新开了一家玩具店,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2)师:超市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3)师: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4)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些玩具的价钱。生汇报。

(5)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提问:如果有10元,你想买那件东西?王阿姨应找回多少元?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1)我买1个皮球。        10-6=4(元)。

(2)我买1个乒乓球拍。    10-8=2(元)。

2.如果有20元,你能买那件东西?要买一架小飞机,手中的钱够吗?还差多少元?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进行汇报,交流。

小结:8元,15元、6元、20元这些少于20元或者正好是20元的东西都能买到。

要买一架小飞机,手中的钱不够,还差20元,即:40元-20元=20元。

3.比一比,说一说,一个玩具比另一个玩具贵(或便宜)多少元?

如:机器人比飞机贵多少元?该如何列式计算?(生汇报,师板书。)

机器人比飞机贵多少元?还可怎么说?

4.你还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问题。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提问题,并说明解题思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创设情景出示教科书P51的“做一做”并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师:小明、小红和小军三位好朋友在周末的时候结伴到商店买了一些日常用品。

(出示P51的“做一做”)他们都买了些什么?各用了多少钱?

学生抢答,师出示答案。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校对。

3.各要找多少钱。

冬冬和丁丁分别带了5元和50元去商店买东西。冬冬买了一枝3元钱的牙膏,要找回多少钱?丁丁买了一个30元的热水瓶,要找回多少钱?

同桌互说互评,然后校对。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www.xkb1.com

1.谈谈这节课的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们的表现怎么样?

2.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回家每人与爸妈一起到商场购买一次,并与爸妈说明钱由你拿并由你结算。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例7、例8)

例7:     5角+1元2角=(  )元(  )角

5角+8角=13角=(  )元(  )角

1元2角+8角=20角=(  )元

例8: 10元钱买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多少元?

10-6=4(元)

作业设计:

1.填空。

4.5元=(  )角              5元零8分=(  )元

4元5角比5元少(  )角      5元零8分比5元2角少(  )分

2元比(  )元(  )角少1元5角(  )元比8元8角多1元2角

2.你会买东西吗?

18.5元        15元       38元   2.8元   12.2元

(1)买1个玩具车和1个玩具坦克一共要付多少钱?

(2)买2支钢笔一共多少钱?

(3)买1个文具盒比1支钢笔要多用多少钱?

(4)玩具车比蓝球便宜多少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解答出来。

※3.想一想新课标第一网

只购两种商品,使结果是整元数,应购哪两种?有几种购法?

(铅笔盒6.70     三角尺2.00     书5.40

橡皮0.30       铅笔0.60     铅笔刀7.00)

教学反思:

篇2:人教版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96、97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3、能灵活运用所学面积知识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清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相同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知识

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问: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回答。

师: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今天这节课就来复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2、整理知识

运用流程图的形式边回顾边整理。

问:请同学们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来的?

三角形呢? 梯形呢?

并作简单演示

比一比: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它们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得出: 已学过的图形 ←转 化 新的图形 ( 板书 )

师:运用这种流程图的形式把所学过的多边形面积公式进行了整理,除了这种用图示整理知识外,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进行知识整理呢?

出示表格形式的知识整理

师小结:以后每学完一单元后,都要像这样用流程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整理,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知识回顾: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同位互批,错误自己订正。(课件出示)

(2)下面4个图形哪些图形的面积相等? 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

(3)在下面的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都和图中

的长方形面积相等。想一想,小组讨论可以怎么画?(课件出示)

(4)哪些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为什么相等?(课件出示)

(5)知识应用,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会学习数学好处。

二、比一比我最棒: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回顾与整理,下面我们要进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 —比一比我最棒:

首先进入第一模块 —— 比一比我最棒:

1、下面4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计算梯形的面积提问你怎样想的?

问:在解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

4、等腰梯形面积的应用

5、求花坛的面积。

第二模块 —— 巩固练习: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关图形面积的问题,看,这五题你能帮忙解决吗? 出示五道应用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校对。

比一比:比较这三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呢?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第三模块 —— 比一比考考你:。

1、下面4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2、在下面的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都和图中的长方形面积相等。

学生画后进行交流。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整理与复习。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3:三步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实际用了多少天?

2、,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3、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篇4: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例7。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

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

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

(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

三、知识整理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

四、课后练习

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设计意图:

一、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 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三、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五、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带动。

六、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教材,同时通过完成填空回忆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篇5: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页复习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会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人”法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用“四难点: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本册教村的内容.从今天起进行期末复习,整理归纳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这节课先复习多位数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多位数读法和写法。熟练进行整万或整亿数的改写,并会用四舍五人法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则及大小比较

1、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的数位顺序,以及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个级、万级和亿级各有哪些数位?

3、做期末复习第1题第一横行3题。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读出这几个数的?

(2)问:谁能概括一下怎样读出—个多位数?

4、做期末复习第2题第1竖行3题。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写出这几个数的?

(2)问:谁能概括一下怎样写出一个多位数。

5、在下面○里填上“>”、“<”或“=”。

68700○101000 487000000○486000000 70000000○7000万

(1)学生练习。

(2)问: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复习多位数的改写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4800000 37000000000 12800000000 1370000

(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把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做期末复习第(3)题两组题。

(1)用“万”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还可以怎么问?

(2)做每组中的第一题,指名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比较多位数的改写与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

四、复习积和商变化的规律和口算

1、什么是积变化的规律?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

2、填空。

(1)①甲数×乙数=40,如果甲数不变,乙数扩大4倍,积是( );如果甲数不变,乙数缩小4倍,积是( )。

②甲数×乙数=40,如果甲数扩大10倍,乙数缩小5倍,积是 ( )。

(2)①甲数+乙数=40,如果甲数和乙数都扩大10倍,商是( )。

②甲数÷乙数=40,如果甲数和乙数都缩小100倍,商是( )。

3、口算:

(1)360+280 540-170 48万+32万 48万-32万

200×130 400×120 500×160 800×500

8400÷200 8400÷20 3000÷50 3000÷500

①说一说整百整十数的加威法的口算。

②说一说200×130和8400÷200是怎样口算的?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40×140 5980+130 75700+210

小结:应用积变化及商不变规律可以使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简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要注意什么?用“万”或“亿”作单位求近似数要注意什么?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期末复习第l~4题剩下的题目。

二、补充。

1、把400800 400080 480000 40800 408000按从大到小排列。

2、用3个8和两个0组成一个五位数,一个零都不读是( );只读一个零是( );读出两个零是( )。

3、一个长跑运动员20分钟跑2800米,照这样计算要跑42000米,要跑多少分钟?

篇6: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2、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简便算法的算理。

2、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题图

学生准备: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质疑

(出示主题图及题目: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师:在昨天的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难题?

生1:“12×25”中,我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数进行改写。

生2:我想知道数的改写有什么好的方法?

……

师: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是了不起!

二、解疑

师:计算“12×25”时,谁有妙招教给大家?谁能帮忙解决刚才同学们遇到的难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组能帮忙解决第一个难题。只要记住以下几组常见凑整的数就容易了:5×2=10,25×4 =100,25×8=200,125×8=1000……

计算“12×25”时可以为25找朋友4凑整,就是把12改写成3×4,即:

12×25

=(3×4)×25

=3×(4×25)

=3×100

=300

师: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难题解决了。真羡慕你们的小集体!

小组2:也可以把25改写成100÷4,就是: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

师:这种方法也很巧妙!

小组3:我们组把12改写成60÷5:

12×25

=25×(60÷5)

=25×60÷5

=1500÷5

=300

师:你们的回答同样精彩!

小组4:我们组把25改写成5×5:

12×25

=12×(5×5)

=12×5×5

=60×5

=300

师:真不错!

小组5:我们组把25改写成50÷2:

12×25

=12×(50÷2)

=12×50÷2

=600÷2

=300

师:有自己的见解,很好!

小组6:我们组把12改写成2×6:

12×25

=(2×6)×25

=2×25×6

=50×6

=300

师:独具匠心,好!

小组7:我们组把12改写成6+6:

12×25

=(6+6)×25

=6×25+6×25

=150+150

=300

师:妙极了!

小组8:我们组把12改写成4+8:

12×25

=(4+8)×25

=4×25+8×25

=100+200

=300

师:真是绝了!

小组9:我们组把25改写成20+5:

12×25

=12×(20+5)

=12×20+12×5

=240+60

=300

师:真行啊!

小组10:我们组把12改写成10+2: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

师:了不起!

小组1: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把12改写成4+4+4:

12×25

=(4+4+4)×25

=4×25+4×25+4×25

=100+100+100

=300

师: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你们真行!

小组3:我们组也还有一种方法,把25改写成5+5+5+5+5:

12×25

=12×(5+5+5+5+5)

=12×5+12×5+12×5+12×5+12×5

=60+60+60+60+60

=300

师:你们组的想法很独特,老师佩服你们!

……

师: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同学们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打倒了学习上的“拦路虎”,个个都是好样的!

三、拓展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生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

(同桌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列式。)

第一个问题:330÷5÷2

第二个问题:32×25

师:光学不练假把式!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计算这两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点评。)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感想)!

篇7: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理解元、角、分的加、减法的计算的算理。

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助学)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售货员,不过我要考考你们,看你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售货员。(出示课件)

1、课件出示人民币面值图片,说出人民币币值。(学生举手抢答)

2、填空:(指定小组一个个回答)

1元=(10)角,10角=(1)元

2元=(20)角,20角=(2)元

7元=(70)角,40角=(4)元

5元=(50)角,80角=(8)元

9元=(90)角,60角=(6)元

(二)例5(以趣激学)

1、彤彤要买一袋牛奶,牛奶是1元两角,可是彤彤没有面值一元的人民币,只有一些面值1角的人民币,他该怎么给钱呢?

2、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发言,说出方法。(板书: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3、教师再次根据学生描述的方法进行课件直观演示。

1元2角=12角(板书),让同学齐读一遍,并让几个后进生复述。

4、彤彤转天又买了一杯酸奶,给售货员18角,你们知道酸奶是几元几角吗?

18角=1元8角(板书)

5、点名回答,说出原因,并让后进生复述。

6、练习(指定小组一个个回答)

1元3角=(13)角,15角=(1)元(5)角

4元6角=(46)角,24角=(2)元(4)角

6元1角=(61)角,53角=(5)元(3)角

5元7角=(57)角,89角=(8)元(9)角

9元5角=(95)角,67角=(6)元(7)角

7、书写反馈:

数学书第57页做一做第一题,注意书写姿势,比一比谁书写最快、最工整。写好后立刻坐好。

(三)例6(顺思导学)

1、出示图片。

2、提出问题1: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桃心气球,要多少钱?

(2)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方法。

(3)出示课件,并提示: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板书:5+8=13角,13角=1元3角)

3、提出问题2:

(1)笑脸气球比粉色气球贵多少钱?

(2)让同学描述“贵”是什么意思?

(3)同位讨论,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

(4)同学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纠正和引导。

(5)教师再度用课件演示同学们的方法,并提示: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名称,再计算。

(板书:1元=10角,10—6=4角)

4、提出问题3:

(1)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鸭子气球,要多少钱?

(2)让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然后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写在小纸条上,教师巡视。

(3)利用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共同讨论他们是否做的正确,让同学说理由。

(4)利用课件展示做题过程,(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四)练习:(应用促学)

数学书第57页第二题1、2问。

(六)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售货员,帮顾客解决了,买两样东西如何计算一共多少钱?一个商品比另一个商品贵多少钱?顾客们认为你们态度满分,服务满分,下课后,由组长为所有的售货员们发放优质奖章。

板书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18角=1元8角

5+8=13(角),1元=10角

13角=1元3角,10—6=4(角)

1元+3元1角=4元1角

篇8: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理解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2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2.3考点分析: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特别注意的是进行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模拟人民币、商品标价签。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出示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复习。)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2.人民币按质地分为哪两类?(纸币和硬币)

3.1元=(10)角,1角=(10)分

师:孩子们,你们回答太精彩了!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例5。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谁来帮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拿出1元2角,然后悄悄的举起你们可爱的小手?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会拿出1元2角,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人民币样本放在抽屉里,然后用端正的姿势来告诉老师?

1.出示例5的主题图

师:老师是这样拿出1元2角,请看大屏幕。

1元2角=角。(板书)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老师引导学生: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2.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18角=()元()角。(板书)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1)元(8)角

3.即时练习

1元=(10)角

5元=(50)角

23角=(2)元(3)角

90角=(9)元

4元5角=(45)角

3元5角=(35)角

56分=(5)角(6)分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例6的.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起来说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

师:刚才你们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挑出三个问题来解决。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汇报。)

板书:5+8=13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元()角。

板书:13角=1元3角

小结: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读题目?

师:“贵”是什么意思?(贵是多的意思,贵多少就是多多少。)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汇报。)

板书:1元=10角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名称!(全班读一读)

(三)解决问题(例7)

课件出示主题图:

模拟购物活动。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知道了每本书的价钱。

老师提问: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种杂志?

“正好”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发表,最后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老师总结出答案:

通过随便拿出2本来试一试的方法得出答案——画报和连环画。6+7=13(元)

通过先选定一本,然后和其它的三本逐一试得出——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5+8=13(元)

巩固提高

1.57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2.57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先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教师针对每一个问题分别请学生做答。

3.练习十三的第2题。

提示学生先看清买的是什么物品,同时要注意单位。

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派代表轮流给出答案。

教师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订正。

4.练习十三的第4题。

教师提示,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讨论。

请一名同学说出答案,并说说自己做题的思路。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同学们要明确:进行关于人民币计算时,只有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元和元、角和角再计算的原则。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板书

第2节:简单的计算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1元2角=()角。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18角=()元()角。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1)元(8)角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篇9: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例题,及62—63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运算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师应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和迁移能够猜出: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2、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3×5=5×3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6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6×8=48,也可以用8×6=48。这就说明6乘8等于8乘6。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你们真了不起!看样子大家已经初步的了解和探索出乘法的交换律了,那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3、学习乘法结合律。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4)×6=3×(4×6)。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4、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

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 (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律,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p62页第4题。

篇10: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简便计算带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么能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运算定律呢?(学生自由说)

归纳整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回忆你所学习的运算定律,并把它整理下来吧。小组内交流。回报。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 c

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性质:a b c=a(b c)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总结了这么多。那来看看同学们应用的怎么样呢?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75+29+25+171连续加,结对子

25134 2连续乘,找朋友

2、减法性质的应用。

221-35-65

221-35-21

221-(21+24)

连续减,减去和减去和,可连减

3、除法性质的应用。

4700 25 4

4700 25 47

4700(475)

连续除,除以积除以积,可连除

4、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8(125+7)

8896+88 4

88102-88 2

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公因数,提出来

5、特殊数的拆分。

75102

7598

1253225

特殊数,巧拆分

6、总结简便计算的记忆方法(三字经)。

做简算,是享受。细观察,找特点。连续加,结对子。连续乘,找朋友。连续减,减去和。连续除,除以积。

减去和,可连减。除以积,可连除。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公因数,提出来。特殊数,巧拆分。合法理,任我行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请你做法官:

3516=3528

326-72+28=326-(72+28)

8899+88=88100

73 37-73 37=0

73+37-73+37=0

8399=83(99+1)

2、解决问题:

学校准备为田径运动会购买一些奖品。

玩具三轮车25辆,每辆24元,摩托车25辆,每辆26元,小汽车25辆,每辆80元。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是运动会跳绳比赛的场地,每块小方形的长都是15米,宽都是8米。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4、评价完善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我学得开心吗?

篇11: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P43页例3,p43页的“做一做”,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根据例3题中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试一试。

3、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3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 )。

2、试计算:20xx÷125÷8 1200÷25÷4

二、协作学习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学生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计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3、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加上小括号)

6、两种方法作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算式相同可以结合数字特点,改变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三、达标训练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0xx÷125÷8 1200÷25÷4

25×(4+8)

2、5×99+5

3、我用了3个星期才把这本习字本写完。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她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怎样简便怎样算:3200÷25÷4 20xx÷25÷8

2、80÷16

3、我校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全校共有14个班,平均每个班

可以分到多少册?

作业布置

教材P46页1、2、3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简便计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篇12: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出示一组式题,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师:在加法和乘法运算都有一些定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其实,减法式题也有一些运算规律使计算简便。大家想不想快速地的计算出题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的简便计算,只要理解、掌握了减法的不同算法,并能灵活运用,相信大家一定能又对又快的算出这些式题。

民主导学

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也没看?

(3)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3)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板演计算过程,并说明解题思路。

观察不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234-66-34 = 234-(66+34)= 234-34-66

这个小组的同学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都很有道理。那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是不是像这样的减法算式都能用这3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呢?

小组举例验证。

2.小结简便计算方法。

生:(出示幻灯片,生填空)

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

(1)、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

(3)、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的简便计算

3.用字母表示a-b-c=a-(b+c) =a- c – b

4.射击游戏: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你真棒。那到底用哪种方法计算简便呢?

同学们:进行连减简便计算时,一定要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合适的算法。

5.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练习七的2.4题

2. 结果反馈:同桌互判,自己改错,教师统计反馈结果。

3. 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篇13: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P44,例4

教学设想:

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通过一些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后,新教材所特有的。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算法及算理的经验支撑。

在问题一“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的解决中,象12×25=12×100÷4这种算法,学生可能较难理解,这时候我认为就应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借助情景意义的支撑,用实物来向学生展示每一步的算理,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这个难点。

2、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问题一的解决,我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见解,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

3、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在问题的解决中,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体现集体的智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这个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简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及算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

12×25 = 12×100÷4的算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2、解读信息: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解读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一共有几个羽毛球?”

(1)列式

(2)你能算得又对又快吗?生自主探究,独立计算。

(3)交流各种算法。重点说说这样算的理由。

2、揭示课题。

3、解决问题二和三,交流,说理。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提供学生充分的交流的机会,呈现各种不同的算法,借助情景意义的支撑,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算理。

三、延伸拓展

1、灵活运用

2、拓展运用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方法的迁移,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学会灵活、合理的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回顾,有利于知识的梳理,方法的掌握。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