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共含1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呈现:速度×时间=路程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

2、创设“送材料”的情境。

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的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离村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与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两辆车行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是什么车行驶的”,从而分析得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

三、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第3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第5题,先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数学信息,可以设牛的体重为x千克,大象的体重就是10x千克,再根据“大象比牛重4500千克”的数量关系了出方程并求出解。

板书设计:

相 遇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

40X + 60X = 50

100X = 50

X = 0.5

答:经过0.5时两车相遇。

篇2:数学与交通/旅游费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引人课题,导思设疑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师:如果王阿姨一个人送材料遗址公园到天桥需要多少小时?

生:50÷40=1.25小时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 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刚才演示的问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有两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生: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 引思解疑

1、 观察思考 完成图表

师:出发后几小时相遇?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可以用学具、自己演示、画线段图等方法解决

教师利用媒体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表:

2、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1)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先独立试做在小组交流)

2)大组反馈汇报

师:怎样求出发后几小时相遇?

(学生汇报)

①          用解方程的方法

依据: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 =总路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 千米。

60X+40X=50

100X=50

X=0.5

40X=40×0.5=20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20千米。

由上述方法学生自然总结还可以依据: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即:(60+40)X=50

②          用算术方法

50÷(40+60)

3、引思解疑

比较用解方程的两种算法。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综合运用  拓思创新

1、只列式,不计算。

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从甲地开出的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乙地开出的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1.2小时相遇,甲地到乙地路程是多少千米?

2)、两艘轮船同时从同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6千米,乙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问题再解答

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智力陷阱

1)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相对行驶,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客车开出1小时后,货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甲、乙二人相向而行,相距80千米,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每小时行5千米。小狗同甲一起出发,遇到乙后返回,遇到甲后返回乙,总是这样往返,直到甲、两人相遇。这时小狗走了多少米?

五、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谁吗?

生:比尔.盖茨。

师:对,他就是美国的电脑大王比尔.盖茨。据有关资料统计,他的资产达两千多亿美元。有一次他参加一个世界经济会议,当他的车到宾馆门口,宾馆的门卫把它的车引向贵宾停车场,可是比尔.盖茨却让自己的司机把车停在普通停车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普通停车场只需3美元,而贵宾停车场却需要5 美元。你们说比尔盖茨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生:他会精打细算

师:对了,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既因为他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还因为他善于精打细算。我们班的同学也都聪明能干,如果能学会精打细算,一定会获得成功。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同学既聪明又能精打细算!

生:好!(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

(二)、活动一:“购买门票”

师:同学们,在“十一”长假时,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老师一家也去了。可是在旅行社门口我却遇到了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老师解决一下!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出示情景课件: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师: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师: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4个大人,2个孩子 2个大人,4个孩子

方案A(票价)

方案B(票价)

哪种方案省钱

(学生小组讨论)

师:那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1个大人,7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

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二)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 ,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太明白可以提问?

生:什么是每车限乘40人 ?

师;就是最多座40人。还有疑问吗?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可使用计算器)。

大客车(辆)

小客车(辆)

乘客(人)

租金(元)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五、教学反思

篇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打扫卫生

[教学内容]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篇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打电话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篇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

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比如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认识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1.5×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了沉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沉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研究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1.5不是自然数,所以不可以说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真正认识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第二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采取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行处理:一开始我就直接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 这个算式,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一个游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生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 12 的因数,6也是12 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认识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而12 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内涵;最后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任意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则找出它是谁的因数,谁的倍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由于答案不,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篇6: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教学设计

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教学设计

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数学与交通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林向阳

课题:相遇

教学内容:56―57页

学习目标:

1. 会分析实际生活中简单的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会绘制线段图并会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3.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

1. 创情板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行程问题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你还能回想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行程问题中的一个新问题-----相遇,板书课题.

2. 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过渡: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3.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6页内容,重点看方框里的内容. 思考:(1) 什么是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有什么特点?(2) 题目中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3)怎样估算张叔叔与王阿姨相遇的大致位置?依据是什么? (4)你能用其它方法来解答吗?

5分钟后 比一比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二.学生自学

1. 过度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

2. 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教师目光巡视,督促学生自学。

三.交流探究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1. 同位交流: 把你自学的收获和困惑在组内交流一下

2. 全班汇报质疑

过渡:通过自学,谁能把你的学习收获介绍给大家?

3. 汇报学习内容.

(1)什么是相遇?相遇问题有什么特点?

(2)题目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怎样表示出这样的数量关系?

(3)你会用几种方法解答?

4.其他同学补充.

5.学生质疑讨论.

6.教师适时点拨.

四.考一考

1.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好不好?

2.出示检测题: 课本57页 “试一试”

2名学生在指定位置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五.议一议

1.更正: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意见不同的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再错题旁更正,不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谁做的对,为什么?谁错?错在哪里?说出错的原因.

3.师生评价

4. 同桌互改:

(1)同位交换一下作业本,互改.

(2) 全对的请举手.

(3)做错的请举手,并说一下错在哪里?

5. 师生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达标

过渡:同学们有信心正确完成当堂达标吗?

1. 作业: 57页“练一练”第1题

2. 练习: 57页“练一练”第2___5题.

教学反思:

课题:旅游费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58页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

1. 创情板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经常去旅游,在景点购票时往往有许多优惠方案,现在长城旅行社推出了两种优惠方案, 为了节省费用,你能帮着算一算哪一种方案更省钱吗?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旅游的问题-----旅游费用(一).导出并板书课题.

2. 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过渡: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3.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8页内容,重点看A 、B两种方案的优惠方法. 思考:(1) 如何比较大人和小孩人数不相等时两种方案的费用哪一种最优惠?(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5分钟后 比一比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二.学生自学

1. 过度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

2. 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教师目光巡视,督促学生自学。

三.交流探究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1. 同位交流: 把自学的收获和困惑在小组内交流

(1) 说方法 :

(2) 问困惑: (有什么规律?)

2. 全班汇报质疑

过渡:通过自学,谁能把你的学习收获介绍给大家?

(1) 汇报学习内容.如:你是怎样判断大人、小孩人数不同时两种方案哪种更省钱的?通过这两个题你发现什么规律?

(2)其他同学补充.

(3)学生质疑讨论.

(4)教师适时点拨.

四.考一考

1.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好不好?

2.出示检测题: 课本58页 “试一试”

2名学生在指定位置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五.议一议

1.更正: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意见不同的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再错题旁更正,不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谁做的对,为什么?谁错?错在哪里?说出错的原因.

3.师生评价

4. 同桌互改:

(1)同位交换一下作业本,互改.

(2) 全对的请举手.

(3)做错的请举手,并说一下错在哪里?

5. 师生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达标

过渡:同学们有信心正确完成当堂达标吗?

1. 作业: 60页“练一练”第1题

2. 练习: 60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反思:

课题:旅游费用(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59页

学习目标:

1. 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租车方案问题.

2.让学生体会到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租车方案问题比较简便.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

1. 创情板题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购票的优惠方案,如果租车去,又会有哪些优惠方案呢?现在育才小学租车去秋游, 为了节省费用,你能帮着算一算哪一种方案更省钱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旅游的问题-----旅游费用(二).导出并板书课题.

2. 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过渡: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3.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9页内容,重点看大车 、小车几种租车方案及每种方案租金的计算方法. 思考:(1)共有几种租车方法? 如何计算每种方案的租金?哪一种更省钱? (2)怎样用列表的方法设计租车方案?(3)以上几种方法, 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5分钟后 比一比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二.学生自学

1. 过度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

2. 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课本59页内容,教师目光巡视,督促学生自学。

三.交流探究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1. 同位交流: 把自学的收获和困苦与小组的其它同学分享一下

2. 全班汇报质疑

过渡:通过自学,谁能把你的学习收获介绍给大家?

(1) 汇报学习内容:课本上介绍了几种租车方案?如何计算每种方案的租金?哪种方案更省钱?给同学说说。如果把上面的方案用表格体现出来你会吗?

(2)其他同学补充.

(3)学生质疑讨论.

(4)教师适时点拨.

四.考一考

1.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好不好?

2.出示检测题: 课本59页 “试一试”

2名学生在指定位置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

篇7:分数与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20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 = 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       和4÷9=   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

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          40个        47           40÷47

饮料          39瓶        47           39÷47

花生          8千克       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

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    表示了,

即:1÷3=   (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    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

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 40÷47=?   39÷47=?   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  (张)

答:每人分得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

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7÷13=           =(   )÷(  )

(  )÷9=    (  )÷26=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12÷25=  36÷57=  30÷37=   33÷78=

7÷13=  74÷14=  77÷13=   78÷97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 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   (张)

答:每人分得  张饼。

篇8:队列中的数学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75页中的《体育中的数学》--《队列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尝试数学与多学科的整合。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演示课件)

师:这段视频展示的是我国庆祝建国60周年时所举行的隆重的阅兵仪式。就在这些整齐的队列中蕴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队列中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动手设计

师:笑笑她们班正在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队列比赛,老师为了编排队形伤透了脑筋。她们班共有48名同学,聪明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帮她们设计一个队形吧!

师:请听要求:1、用小圆代表同学;2、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听清楚了吗?动手画一画吧。

师:孩子们,都画好了吗?我们邀请几位设计师来展示一下他的作品吧!(投影展示)

师:说说你设计的队形吧。

师:6×8和8×6排法相同吗?

(板书:每行人数   行数)

2、完成表格

师:3(4)班的孩子可真踊跃,都想发表意见。这样吧,我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你们这组能写出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课件出示活动要求:4人小组交流排法,组长记录完成表格。

3、汇报交流

师:王老师刚才收集了几个小组的表格,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展示)

师:能说说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师:是呀,我们在找寻排列方法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这样就不会出现漏数了。

4、理解方队

师:刚才笑笑给我打电话了,说学校有一项加分要求,就是排成方队的话可以加2分。(课件出示)

师:你知道什么叫“方队”吗?(课件出示方队概念)

师:那48人能正好排成一个方队吗?笑笑她们也正发愁呢?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请先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吧!

(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至少应该增加几人!或者至少减少几人呢!

(板书:至少增加1人         至少减少12人)

师:那么,哪两个相同数相乘的积最接近48?对,那我们就排成7×7的方队。

三、课堂反馈:

1、师:孩子们,咱们班有多少人?那如果我们想要排成方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师:增加的人从哪儿来?那我们就邀请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起组成方队吧!那减少的人呢?就去做小老师吧!

师: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给我们班出了这么多的好主意,我代表我们班的同学谢谢你们!

2、(课件出示)师:笑笑在队列的变换时站在一个小方队的中间,她的前、后、左、右都各有2名同学,你知道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吗?请你在本上画一画吧。(生动手)

师:谁来展示一下?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班上的孩子爱动脑,会思考,而且遵守上课纪律,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录像。(视频展示)

师:看了这个有创意的队列表演,大家感兴趣吗?如果你们对这回家们也试着设计一个有创意的队列吧。

板书:

队列中的数学

每行人数                行数

6 8

8                        6

…                        …

至少增加1人                    至少减少12人

7×7=49                        6×6=36

48+1=49                        48-12=36

篇9:一、倍数与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课题:数的世界

教学内容:书2-3页

教学目的:

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

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5、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

6、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因数与倍数。

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数的世界。

2、呈现情境图。(略)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看一看:

1、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

(1)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指名汇报。

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

(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

3、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5=20(元))

(二)活动二:试一试:

1、看书自学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

(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个数。

(3)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

2、自学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

3、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三)活动三:说一说

1、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

(2)指名汇报

25×3=75   14×6=84   20×5=100

(四)活动四:找一找:

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

14   17    25  77

(1)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呢?

(2)生答:14÷7=2   14是7的倍数

17÷7=2……3,17不是7的倍数

(五)活动五:练一练:

1、你写我说:

45×2=90   45和2是90的因数,

90是45和2的倍数。

(同桌2人,一人写算式,一人说倍数和因数。)

2、看谁找得快。

(1)2  4  6  9  12  18  20  30   48

师问: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

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

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2)请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

师:100以内6的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不限制在100以内呢?

你发现6的最小的倍数是几呢?能找到最大的6的倍数吗?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世界

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4×5=20(元)

答:需要20元钱。

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4的倍数:4   12   20   48

6的倍数:6   12   18  30   48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12  48

课题: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书4-5页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0-9的数字卡片、信封等。

篇10:课题:分数与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书第36、3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2、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进行带分数和假分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进行带分数和假分数的互化。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

(一)活动一:探索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1、把两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同学们都知道每人可以得到1块,谁来写一写算式?

2、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

所以1÷2=1/2,教师板书

3、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你能像这样再写几个算式吗?

4、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5、板书: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让学生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同桌讨论: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6、小结。

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除数做分母,被除数做分子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5=(  )/(  ) 8÷7=(  )/(  )5/6=(  )÷(  )12/7=(  )÷( )

(学生独立完成)

2、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

(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

(1)7/3=6/3+1/3=2+1/3=

(2)7/3=7÷3=)

3、怎样把2又3分之1化成假分数?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把2又3分之1化成假分数?)

(三)活动三:练一练

1、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

每人得几块?平均分给5个人呢?

(先写出算式,再写成分数)

2、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27/5   18/6   1又3/8   8又1/49

(找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学生先独立写在作业本上,找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一共有15个桃子,共4千克,要平均分给5个小伙伴。

(1)    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

(2)    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注意:这两个问题的单位不一样

*(独立完成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5、同桌讨论:

(1)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

(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6、学生汇报:

(1)15÷5=3(个)

(2)4÷5=4/5(千克)或0.8千克

(3)    每只小猴分到3个桃子

(4)    每只小猴分到4/5千克桃子)

(四)活动四:实践活动

制作一个长方形纸条,以它为单位测量教室中某些物品的长度。

(测量前先估计,再用整数或分数表示实际测量的结果。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中。)

三、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与除法

1÷2=1/2                      7÷3=7/3

篇11: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折纸》教学设计

折 纸——不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学内容:折纸(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中培养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1/3和4/9 3/4和5/6

2、回顾,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想的?

1/5+2/5= 3/7+2/7= 1/9+5/9=

4/7-1/7= 11/15-11/15= 7/12-5/12=

二、揭示课题

1、出示例题:小华要用一张正方形纸的1/2折小船,用它的1/4来折小鸟,那么小华一共用了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呢?

2、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4、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5、请你估计一下,两次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想一想,这个算式要怎样计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板书)

三、自主探索。

1、认真看书自学p66页,然后在练习本上完成p66的试一试。

2、同桌互相讨论、交流“如何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

3、交流汇报。

(1)“1/2与1/4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归纳总结方法:

1、指名板演,试一试,并根据计算发现什么?

2、归纳计算方法:

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看图填一填。

2、数学小医生。

3/4+1/6=4/10=2/54/9-2/5=2/4=1/2

六、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七、作业:课本 p67第3、4、5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折纸》教学课件1124788125.ppt

篇12: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读文音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师: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读文、自学情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

(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B.师:难过之余,小海音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她怕同学看见了会耻笑她。她是多么委屈呀!再读

C.师:伤痕刺痛着小海音,当她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爸像宝贝一样宠着孩子,而她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她真是有些怨恨父亲了。再读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2)师: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促小海音去上学时,她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爸爸瞪着眼,让小海音快起时,她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可小海音还是没挪动。同学们猜一猜,小海音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

--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

--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师:父亲狠狠地打了小海音,后来又赶到学校来给她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读一读。思考: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3)师: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当父亲想起我红肿着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的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小海音,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小海音能发生如此的变化,受父亲的影响很大,除了父亲的影响,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二、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三、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1.师: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体会林海音后来能取得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与父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3.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老师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接受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3: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出过成都,见闻比较狭窄。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例如语文配套的拓展阅读课本、有条件的上网查阅等,尽可能地了解红树林,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但不要求掌握该术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说说你所知道的红树林。

二、回顾课文提纲,引入课文赏析。

抽学生回答: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先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第3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4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教师可以用通俗的方法说说胎生、卵生的特点,也可以把红树林的生殖方式和其他树种、人的生殖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容易明白红树林胎生的特点更适合其生长环境)

第5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并回答思考题。

四、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红树林为什么称得上奇观吗?

五、拓展思考:

在我们身边,是否有像红树林一样的人?为什么?

先讲给同学听,再请学生代表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预习“语文天地”中的《海市》,至少读课文2遍,摘抄好词佳句,写出阅读提纲。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4:鸡兔同笼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屏幕。出示题目:

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2)师:你们愿意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教给你们方法你们做?好,那就请你们小组合作交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

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1)列表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

先假设有8只鸡,0只兔子,腿就有16条。腿太少,然后又假设有7只鸡,1只兔子,腿还是太少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师:学生说出“7只鸡,1只兔子”,问“怎样计算出的腿数?”7×2+1×4=14+4=18

问“结果就是3只鸡,5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3×2+5×4=6+20=26(条)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

(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

师:评价“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

师:他们是先考虑鸡,还可以怎样列表呢?假设有8只兔,0只鸡,又假设有7只兔,1只鸡,……这样做和刚才的道理一样,也是可以的!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小组3:从中间确定。如果没有教师介绍。受到这些同学的启发,我是这样做的:假设鸡兔各有4只,

4×4+4×2=24,少了。就增加兔子只数,减少鸡的只数。5只兔子,3只鸡。5×4+3×2=26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B、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安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问: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C、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还有什么方法吗?

(3)算术法。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屏幕演示

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课件演示(4)拓展延伸:解答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启发学生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解法并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

(5)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5、了解鸡兔同笼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刚才的题目(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书中给出了一种巧妙的解法,今译为:

94÷2-35=12(头)  ……  兔的头数

35-12=23(头)  ……   鸡的头数

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6、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那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7、下面我们用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讲评订正时,选一个做的最快的同学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问动作慢的:你为什么没做完呢?

8、再次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看来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鸡兔问题上。(如果时间不够,就给学生介绍一下)

龟:我们和鹤一共有6个头。

鹤:我们和龟一共有16条腿

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样的“鸡兔同笼”题目呢!

2、学生乒乓球比赛,有8个球案在进行单打、双打比赛,一共有22人正在比赛。单打的球案有几张?双打的球案有几张?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也有鸡兔同笼问题呢?

3、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教学反思

本人在教学《鸡兔同笼》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设计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课前调查,我发现班级中很多学生在中年级就已经通过作智力题,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有的会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有些学生还会用方程解决。这样,学生之间的层次是不一致的。如果这节课只是一味地教学课本上要求的列表法,学生会觉得很乏味。于是,我决定在这节课进行多种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高效率,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题方法。这样,即使是没有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的学生,也不会在课堂上感到措不及手。其实,多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有密切联系的,举一可以反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画图、列表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学会了假设、折半、金鸡独立、兔子起立等巧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思维水平。

2、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没有教师正确引导的课堂未必是高效率的,因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但是给每个组下发的探究思考题是有一定指向性的。因为,如果没有指向性,学生所想出的方法未必会多姿多彩。当然,课堂上,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使课堂出现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场景。

3、师生交流充分,交流作用发挥明显。课堂上,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渠道畅通,课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学生的交流如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4、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难点亦有突破。课堂上,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是画图法、列表法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让学生展示了这两种方法,并进行了师生质疑,使基本方法人人都会,其他方法作为开阔学生的思路,简化处理。使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篇15:《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 包括:拓展阅读《海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金钥匙。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www.cn910.net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主题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第四课时

学生誊写教师认真巡视指导。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6: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

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

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

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

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

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三、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

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7:北师大新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

教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学目标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体会除法的意义。

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一、出示情1、学生尝试解决,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境图:明确先独立尝试,再汇报交流,提出疑问。

2、交流方法:

问题。二、总结三、巩固练习。

(1)、估算:11.2<8×2(2)、积的小数位数×8=11.2一位小数(3)、元转为角化整数乘法。(4)、商不变的规律。

3、讨论:问题1、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办?问题2、除不尽怎么办?

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P65,试一试。

1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

教1、通过“打扫卫生”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整数除法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目标

3、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4、正确掌握已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自主探索整数除法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发展估算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通过“打扫卫生”的情境:,提出两个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

境二、自主探究三、巩固四、总结。

创建数学模型在组织学生探索时,由于学生已学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算,再组织交流。在试算前,可以估计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最后与得数进行对照,既检验了结果的正确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习惯。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教材中用红色表示补0的地方,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尝试做书P67/试一试

集体校对。并让学生提出在计算时问题。书试一试第2,3,4把手作为回家作业。

2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打电话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除的尽吗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表示循环小数。

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会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5

篇18:北师大新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

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重视结合已有知识和折纸、画图等经验,进一步学习轴

篇19:北师大新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第一节精打细算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反思]

第二节打扫卫生

[教学内容]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教学反思]

第三节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教学内容]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第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景,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法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去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法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教学思想。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认识小数除法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确定。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