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榜样 教学设计(心中有榜样的作文)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16篇心中有榜样 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心中有榜样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引导的形式,通过学生身边一些熟悉的典型事例,进行辨析学习,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应在心中树立自己的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妒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应该向他们学习.

(二)能力目标

心中有自己的榜样,能在榜样的鼓励下,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重点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心中有自己的榜样,能在榜样的鼓励下,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教学难点

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2个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搜集他们的优秀事迹.

2.通过网络,图书馆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好人好事,表现优秀方面的素材.

【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欣赏音频“学习雷锋好榜样”,让同学们一起唱.)

老师:同学们,大家心目中有自己的榜样吗

学生:(略)

老师: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是不是

学生:(略)

老师:除了雷锋,还有好多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过渡)

【讲授新课】

一,孟晴的故事(板书)

老师:同学们,大家先打开课本第四十八页,认真看一看,图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孟晴同学的成绩是怎样获得的

学生:(略)

老师: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克服身残带来的种种艰难,取得了“学习标兵”的优异成绩,我们应该学习她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略)

老师:我们作为身体健全的学生,应该以孟晴同学为榜样,学习她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对不对

学生:(略)

老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过渡)

二,身边的榜样(板书)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四十九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都在做什么呢 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像图中同学那种拾金不昧,尊敬老人,爱护树木,保持环境卫生和帮助同学等,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在我们同学间也有好多的榜样,大家赶快找一找,说一说吧!

学生:(略)

(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优秀学生”;图片“帮助同学”,“光荣的护旗手”,“获奖的同学”,“身边的榜样”,“认真听讲的同学”,“热爱劳动”,“慰问老人的同学”等.)

老师:我们大家自己都有哪些方面值得别人学习呢

学生:(略)

老师: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看——(过渡)

三,说一说(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五十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都遇到了什么事情

学生:(略)

老师:你对这几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呢 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最好让同学们逐一讨论四幅场景,老师总结:要热心帮助同学,不畏艰难,不妒忌别人的优点等.)

学生:(略)

老师: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对不对

学生:(略)

(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老师最后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同桌的优点.)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心中要有自己的榜样,应该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步,健康,快乐成长.

篇2:《心中有榜样》班会教案

《心中有榜样》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1. 教育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应该向他们学习。

2.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养成教育训练点

使学生心中有自己的榜样,能在榜样的鼓励下,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心中有自己的榜样,能在榜样的鼓励下,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教学难点:

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欣赏音频“学习雷锋好榜样”,让同学们一起唱。

师:同学们,大家心目中有自己的榜样吗?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是不是?除了雷锋,还有好多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过渡)

一、孟晴的故事(板书)

1.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说一说。

2.学生说说。

师:孟晴同学的成绩是怎样获得的`?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克服身残带来的种种艰难,取得了“学习标兵”的优异成绩,我们应该学习她的哪些方面呢?

3.学生交流。

师:我们作为身体健全的学生,应该以孟晴同学为榜样,学习她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对不对?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过渡)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中国最美的100句古诗词

二、身边的榜样(板书)

1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都在做什么呢?

2.学生说说。

师: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3.学生讨论交流。

师:像图中那种拾金不昧、尊敬老人、爱护树木、保持环境卫生和帮助同学的同学等,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www.在我们同学间也有好多的榜样,大家赶快找一找,说一说吧!

4.学生说说同学中的榜样。

(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优秀学生”;图片“帮助同学”、“光荣的护旗手”、“获奖的同学”、“身边的榜样”、“认真听讲的同学”、“热爱劳动”、“慰问老人的同学”等。)

师:我们大家自己都有哪些方面值得别人学习呢?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看——(过渡)

三、说一说

1.师: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都遇到了什么事情?你对这几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呢?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2.学生讨论交流。

师: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对不对?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同桌的优点。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心中要有自己的榜样,应该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步,健康、快乐成长。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自己每天都在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能没有榜样。当自己心中有了学习的榜样,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自己应该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妒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步,健康、快乐成长。

篇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

1组-4组砂土、5组-8组粘土、9组-12组黑土、湿抹布、小盘

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示泥塑图片】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1-4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5-8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用眼睛观察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发记录单1)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腐殖质。

(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他的物质成分吗?

2.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随学生回答板书】

3.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4.学生交流:

生1:查电脑【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验证这些猜想,但课堂上老师没给大家准备,我们怎么验证这些猜想?】

生2:做实验。

5.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认识实验材料】

1.谈话: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土壤和实验材料,看一下,认识它们吗?【生:认识】谁来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

1.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要动手去操作,讨论开始。

2.学生分组商量实验方案、记录:

3.学生交流: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

【验证空气: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空气,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气泡,就说明没有空气。这个实验方案有没有道理?生:有道理。师:好!实验方案通过!】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水: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水。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热,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说明含有水,如果没有,说明没有。师:其实,这个同学的方案没问题,但是描述的有点问题,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气凝结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里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含水少怎么办?】

【验证腐殖质:我们想知道土壤里是不是有腐殖质,我们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里,用酒精灯烧,如果有烧焦的气味,说明里面有腐殖质,如果没有那种气味,则说明里面没有腐殖质。师小结: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砂和黏土:师:哪个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砂子和黏土。我们想把土壤放在烧杯里,加入水搅拌均匀后,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师:也就是说看看土壤会不会分层。老师提醒你——等待一会儿,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验证养料、养份:师:养料、养分的验证实验比较难,这样吧,我们先来验证前面的四项内容,最后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层沉淀(dian)需要一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先做分层沉淀的实验,把它放在一边沉淀着,再做其它实验,等其它时间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进行观察。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后的实验材料,防止烫伤!

3.观察时,要及时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4.谈话:那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同学们交流的都很好,老师也有几点提示请看大屏幕(投影)

【实验探究】

1.谈话:大家听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实验时先做哪个实验?为什么?做土壤分层沉淀实验时,一直不停的搅拌吗?那应该怎么样呢?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与交流:

解决难题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气。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土壤里是否含有养料、养份。

2.师边演示,边讲解:我们知道养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一些比较大的杂质或腐殖质等,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过滤装置过滤掉这些杂质,由于时间的关系,上课前,老师已经过滤好了土壤的溶液,在这。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将玻璃片夹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待溶液蒸发后,观察一下玻璃片会出现什么?怎么样,会做了吗?注意不要用手接触加热的玻璃片,下面请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器材,其他组员点燃酒精灯,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学生操作:

4.学生交流: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家发现了吗?

5.教师小结:这层白色的污渍就是养料的一种,我们把它统称为无机盐。(板书:无机盐。)土壤里的养料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让植物生长的更好,农民伯伯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土壤施肥、补充养料。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播放视频。

2.学生观察:

3.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黏土、无机盐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长才会更加茂盛,任何一种物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实关于土壤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土壤与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与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土壤里有什么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树叶、草根腐殖质

空气

养料、养分

篇4:《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土壤里有什么》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使学生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并学会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从讨论他们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和他们想得到的知识开始。当学生学会了预测和观察后,就让他们预测一下土壤样品里可能包含什么;然后让他们观察、检查土样,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里面有一些植物和动物、动植物的遗留物以及杂物,适时对学生进行土地保护教育。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教学难点是: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本课注意了对学生探究技能的训练,科学探究一般要通过这么几个环节:问题——预测——证据收集——得出结论——交流共享。这节课的新授部分就是按这个环节来设计的。而“动手做”又是科学探究的灵魂,为此,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对土壤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土壤的亲近感。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杯子、干湿土壤、放大镜、白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选好组长、记录员、材料员。

2、关于老师,你想知道什么?

3、从进教室到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4、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我们方川小学的学生特聪明,特爱动脑筋,特爱观察,相信这一节课大家也能学得更好。

二、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庄稼都生长在哪呢?

2.板书: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识?

3.出示课题

三、寻找土壤的成分

(一)观察新鲜的土壤

1、预测土壤里有什么

2、如果给你一包土壤,你准备怎样观察?

3、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教师自己准备一套)出示:纸、筷子、放大镜

4、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用处吗?你现在又准备怎样观察?动手之前强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5、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6、你们组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汇报,其他组补充,教师写上。

7.你能给这些东西分分类吗?指导分类:水分、动物、动物遗留物、植物遗留物、杂物、土壤颗粒等。(它们腐烂后就成了腐殖质)

4.像小石子、沙这样的颗粒,我们称为土壤颗粒,那你们在观察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比沙更小的颗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地质学家)是怎么分类的,课件出示。(沙砾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积实验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沙砾、粉砂和黏土吗?

2.说说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学生:

温馨提示:

1、将土块放入杯中时动作要轻,以免溅起水花弄湿桌子;

2、土块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搅拌,注意观察水中土壤发生的现象,再搅拌;

3、搅拌的动作要轻、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看见,土壤颗粒是分成一层一层的,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杂物。

4.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板书: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补充:此外土壤中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出示,读一读,记一记。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学们,道在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命,有(学生举例子:蚯蚓、蚂蚁、蜗牛、植物的根……)

2.课件出示,从图上可见,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接着小组内讨论: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

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

3.交流反馈

4.进行爱土壤的教育:是的,人类没有土壤,我们将----,动植物没有了土壤,就无法存活,那么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人类和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板书: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四、课外拓展活动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写了一首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详细地介绍了土壤的作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65—66读一读。

篇5:《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

【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

(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

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5分钟)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

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沙砾(小石子)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6:《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篇7: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

(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

(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

(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学生做介绍。

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篇8:《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

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

(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

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5分钟)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

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篇9:《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篇10:《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塑料盒、A4纸、放大镜、烧杯、镊子、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受到水、大气、气温或者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是什么?

生:岩石风化

师: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土壤中有什么,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用简单的几幅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从岩石的分化自然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平常对土壤的了解,你们认为土壤中有什么

生:猜测(水,树叶等等)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注:实验时边观察边完成实验记录表格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新鲜的土壤,期待学生能够借助手捏、放大镜和镊子等工具,发现土壤中是有水分、动植物的。)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土壤需要特殊处理,教师先将土壤里的水分去除,学生实验时尽量将土壤弄碎,最好是能看到大小不同的颗粒。学生借助肉眼观看,放大镜看,用手触摸等方法,让学生明显高手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土壤颗粒的轻重不一样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土壤的量非常重要,大概装到容器的1/3处最好,观察的重点是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现象。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的轻重不同;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沉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用学过的只是解释:岩石分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内容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观察新鲜土壤;(2)、观察干燥土壤;(3)、沉积实验。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较多,如何确定重点呢?在上课之前,我分别做过三个实验,计算过每个实验的大概时间,1和2两个实验,学生能够很快看到观察结果,水分、动植物残体甚至是大小不同颗粒也容易发现。但是第三个沉积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能顺利搅拌玻璃棒,但是真的要清清楚楚的看到土壤分层却比较麻烦,因为静置一节课根本不够。所以在这个实验的选择上我放弃了让学生们亲自观察实验结论,而是教师课前几天做好实验,上课时让学生们观察老师的分层现象。

2.通过认真研读教参,将“寻找土壤成分”的活动,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操作层面上讲,主要是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成分。通过综合分析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能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不足之处

1. 实验表格设计有待改进,这三个实验室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过程,但是在表格设计中,把干燥和新鲜土壤的表格设计成了两个对比实验的表格,增加了学生们书写的压力,也没有达到教材本身的意图。

2.在“土壤和生命”这部分内容上,我只是粗略的带领同学们阅读了课本的图片和资料,而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更好的是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来了解“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这一部分还是有待加强的。

3.由于时间的限制,腐殖质这部分内容没有设置实验。

三、改进措施

首先,对于时间掌控上还是需要不断加强,整节课出现了跑课现象,担心时间来不及,这个归根结底还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缺少时间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自己的一些环节记下时间。

其次,实验表格的设计也需要多参照一些优秀教师的学习记录单,以避免设计不当增加学生的压力。

最后,科学课主要是学生的实验探究为主,教师只是做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相信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就会使本节课更加优秀。如果有必要,还是需要把腐殖质这个实验还给同学们,让他们亲自感受腐殖质的存在。

篇11:《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杯子、干湿土壤、放大镜、白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选好组长、记录员、材料员。

2、关于老师,你想知道什么?

3、从进教室到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4、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我们方川小学的学生特聪明,特爱动脑筋,特爱观察,相信这一节课大家也能学得更好。

二、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庄稼都生长在哪呢?

2、板书: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识?

3、出示课题

三、寻找土壤的成分

(一)观察新鲜的土壤

1、预测土壤里有什么

2、如果给你一包土壤,你准备怎样观察?

3、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教师自己准备一套)出示:纸、筷子、放大镜

4、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用处吗?你现在又准备怎样观察?动手之前强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5、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6、你们组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汇报,其他组补充,教师写上。

7、你能给这些东西分分类吗?指导分类:水分、动物、动物遗留物、植物遗留物、杂物、土壤颗粒等。(它们腐烂后就成了腐殖质)

4、像小石子、沙这样的颗粒,我们称为土壤颗粒,那你们在观察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比沙更小的颗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地质学家)是怎么分类的,课件出示。(沙砾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积实验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沙砾、粉砂和黏土吗?

2、说说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学生:

温馨提示:

1、将土块放入杯中时动作要轻,以免溅起水花弄湿桌子;

2、土块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搅拌,注意观察水中土壤发生的现象,再搅拌;

3、搅拌的动作要轻、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看见,土壤颗粒是分成一层一层的,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杂物。

4、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板书: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补充:此外土壤中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出示,读一读,记一记。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学们,道在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命,有(学生举例子:蚯蚓、蚂蚁、蜗牛、植物的根……)

2、课件出示,从图上可见,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接着小组内讨论: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

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

3、交流反馈

4、进行爱土壤的教育:是的,人类没有土壤,我们将――――,动植物没有了土壤,就无法存活,那么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人类和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板书: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四、课外拓展活动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写了一首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详细地介绍了土壤的作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65―66读一读。

篇12:心中有他人教学反思

心中有他人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们出示了一组画面:一同学在帮其他同学补习功课,一同学在另一同学受伤后,背着她往医院赶。提问学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想引导学生回答出心中有他人。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这个学生很傻,有的说这个学生爱管闲事,不过大部分同学回答帮助同学,关心同学。针对学生们回答,我又接着提问,如果你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导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心中有他人。

我们的集体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组成的,没有了他人,也就没有了集体。小到一个班集体,大到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在集体中,我们必须心中有他人,言行顾他人,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才会更好地存在和发展,才会永远温暖、团结。

课本上给出了三幅图画,我先汤学生们分组讨论图上的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再看小故事《班上四十个人,一个也不少》讨论问题:是什么力量鼓舞着这些小英雄们敢于面对危险去援救别人?他们完全可以不管其他同学而自己逃离危险,但是他们却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其他同学,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们开始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心中有他人。

在我们的集体中,每个成员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好伙伴,我们一起分享喜和乐,一起承担苦与忧!

为了巩固学生们理解能力和处事能力,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模拟故事,让学生们讨论交流。我该怎么办?

情景一:班级组织活动,到了规定的集合时间,小明迟迟没有来,这时你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

情景二:同学们都很喜欢荡秋千,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像坐在摇篮里,像飞一样,真是玩不够,大家都想多玩一会,可是小红同学额只玩了一会就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样做?

情景三:新学期开始发新书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拿到一本崭新的书,课时小兰却主动要了那本破了皮的书,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换做是你,你会怎样做?

通过这些小情景,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心中有他人,让学生们从现实学习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

篇13:《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土壤里有什么

【作 者】

毕红叶

【单位姓名】

稼依小学

【教材依据】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课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利用放大镜观察,再用沉积和加热土壤的方法,来探究土壤的成分,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亲历,体验科学探究后,了解土壤的组成,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设计思想】

本课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预测猜想——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对岩石风化及风化的结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常见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探究,了解自然中土壤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是学生掌握记录观察试验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在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物。

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对于土壤他们司空见惯,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可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那里来,更不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土壤的成分,他们对土壤既熟悉又陌生。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了解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依据收集到证据后得出结论;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观察探究为核心,采用设疑—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情景教学及多媒体辅助等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真实的实践中学习新知。

【学法指导】:

以观察实验活动为方式,变课堂为生活,坚持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一袋、干燥土壤一袋、一个放大镜、一个烧杯、一把药匙、一根筷子、一杯水、一张记录表,一个纸盒,一张报纸,五根牙签等。

演示材料 :酒精灯、火柴 铁勺、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土地图片

1.土壤为什么会使植物茁壮成长,土壤中有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猜测:

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大胆的说说你的猜测。

实验(一):观察新鲜土壤

1.请同学们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花园里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

2.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

3.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

5.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

6.阅读资料:(课件呈现)

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

实验(二):用沉淀法了解土壤大成分

1.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2.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3.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

4.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5.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

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6.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说说土壤中有什么?

课件呈现: 放大后得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演示实验:用加热土壤, 验证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1 .师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闻到了什么气味? 这说明了什么?

2.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3. 结论: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焦的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三、土壤和生命:

课件呈现图片:

1.观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土壤里有青蛙,花栗鼠,蚯蚓,昆虫 等等。)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

3.自由交流。

4.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5.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6.小组内交流汇报。

7.小结: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阅读课本65页内容。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呈现本课小结内容)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

吧!阅读课本65页内。

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家园就要靠我们所有人。

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寻找土壤的成分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板书设计:

动物

生物

土壤 植物

组成 水

非生物 空气

腐殖质

矿物

体会与反思 :

根据科学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课要进行科学探究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都有好处,我本着这一理念设计了此教案。把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使学生能在自己操作的实验中,增加科学兴趣,获得科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实验探究这一环节分了两部分:观察和实验。首先,通过

篇14:《心中有阳光》教学教计

第三课:心中有阳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体验自我实现的愉悦。

2、引导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寻找能发扬自己优势,提高自我的生角色。3、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完善,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亮出我自己

展示“我自信吗”小卡片。

小活动: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

二、毛遂自荐

听“毛遂自荐”的故事

讨论,这个故事给大家什么启示?

阅读教材,这些同学在什么情况下勇敢地亮出自己?你喜欢他们吗?

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尝试、锻炼自己?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小卡片。

三、阳光计划

和自己比进步:

阅读教材中的故事,思考:爱因斯坦的板凳做得并不太好,但老师为什么还夸奖他呢?说这学期你哪些方面有进步?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希望自己哪些方面有进步?

阅读教材中的个案,学习男孩的决心和勇气。学生交流:怎样才能让计划顺利实施?

四、总结号召

自信是我们快乐,自信使我们成功,希望同学们把自信的秘诀记在心里,愿你们的心中充满阳光,愿你们的生活充满快乐!

篇15: 劳动有榜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我们爱劳动》是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学唱《人人叫我好儿童》,听赏《劳动最光荣》以及歌表演《粉刷匠》三部分内容组成。《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并且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本课我拟以“我们爱劳动”为情景主题,从欣赏学生最喜欢的歌曲《劳动最光荣》入手,让学生模仿家庭劳动场景,在音乐声中表现家庭生活的幸福,体验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收获,然后让孩子们在表演中熟悉歌曲,从而学会新歌。最后通过合作完成“粉刷匠”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社会的多种劳动方式,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光荣以及与他人合作表演的乐趣。另外,让学生给“小房子”图片涂颜色的环节,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整合了学科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终让孩子们明白“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形象,体会本课“爱劳动”的主题。

2、学会与他人一道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人人叫我好儿童》。

3.通过复习歌表演《粉刷匠》,学生能够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劳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在学习中懂得“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愉快地与他人合作。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小房子图片、彩笔、爱劳动星。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兴趣导入——《劳动最光荣》

1、随着上课音乐《铃儿响叮当》做律动。

2、欣赏《劳动最光荣》,导入主题。

师:欢迎小朋友们走进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们来听一首歌,看谁听得认真,听得仔细,能够听出歌曲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谁爱劳动,谁不爱劳动?(播放音乐《劳动最光荣》)

师生围绕以下问题对话:

(1)歌曲中都有谁?

(2)歌曲告诉我们谁爱劳动?谁不爱劳动?

(3)它们是怎样劳动的?

(4)我们该向谁学习呢?

(5)在你们家谁最爱劳动呀?他是怎样劳动的?能学学吗?

生自由说,边说边做动作。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和他们一起,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吧!

3、播放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旋律(反复播放),学生在旋律中做拖地、洗衣、切菜等劳动动作。)

4、师:和家人在一起劳动是多么快乐的事呀,有人还把它编成了一首歌曲呢,老师唱给你们听!(范唱。)

(歌曲《劳动最光荣》首先从思想上启发学生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应该像热爱劳动的人学习,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场景的表演自然地进入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的音乐氛围中去,并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起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二、学习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

1.读一读(出示歌单,熟悉歌词)

(1)教师按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2)学生跟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3)分小组边拍手边接龙读。

2.唱一唱

(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模唱旋律。

(2)齐唱、各组接龙唱。

(3)指导演唱。

师:这首歌曲该用什么情绪演唱呢?

生:欢快、高兴……

(4)齐唱——分组唱——个人唱。

(5)评价。

3.演一演

师:除了演唱之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呢?

生:加上动作,拍手,跺脚,用打击乐器……

师:那就让我们先用自己喜欢的动作随音乐边演边唱吧。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教唱歌曲的环节,巧妙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唱歌,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愉悦身心,并能用正确的情绪表现歌曲,最后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感受美、表现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编一编

师:你们还能帮大人们做什么事呢?

生:洗碗、扫地、关灯、……

师:把你们能帮大人们做的`事编成儿歌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好吗?

要求:学生先尝试独立创编,然后组内分享,最后全班交流。

(1)学生创编,教师指导。

(2)交流汇报。

(3)师生共同演唱新创编的歌词,并评选出最佳作品。

(该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编活动,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互相交流、一起表演,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从小应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也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综合活动——做一个勤劳的“粉刷匠”。

1.师:有的劳动我们可以一个人干,有的劳动我们却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老师这里有几栋漂亮的房子,可是还没来得及粉刷呢,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当“粉刷匠”,把我们的小房子刷得漂漂亮亮的,好吗?刷的又快又好的小组,老师颁发“爱劳动”星。

2.小组合作,给事先准备好的“小房子图片”涂上颜色,感受大家在一起协作劳动的快乐。

3.播放《粉刷匠》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完成作品。

4.教师评价,发“爱劳动”星星。

(提倡学科的综合是新课标的一大理念,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进而理解音乐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协调精神,这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该活动的设计既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师:是啊,我们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不但要为爸爸、妈妈做事,还要为社会、为我们的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我们用勤快的双手,一起将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加美丽吧。

在音乐声中,将自己的作品展在教室四周。

(将学生引到为家庭社会做贡献的道路上来,实现了音乐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篇16: 劳动有榜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爱劳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本课主题——爱劳动.

2.以喜悦的心情演唱歌曲《洗手绢》

重点、难点

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洗手绢》“哎喽”要唱得俏,结束句要唱得干脆利落,轻松柔和。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听《摇篮曲》导入新课

小朋友长大都靠父母亲的辛苦培养,那么我们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三、聆听《劳动最光荣》

1、教师导入:“你在家里帮妈妈做些什么家务活呢?”

2、学生回答:“拖地板,擦桌子,洗衣服,烧饭……”

3、聆听音乐

小动物们很爱劳动,听听哪些小动物很勤劳啊?

4、学生跟音乐进行律动

可以是模仿小动物的劳动,也可以是模仿在家中帮妈妈做家务时的动作

5、复听音乐

四、表演《洗手绢》

1、导入,讲讲一个热爱劳动的小朋友的故事。

2、学念儿歌《洗手绢》

教师边简笔画,边念歌词

3、做律动

洗衣服的动作,念“哎喽哎喽哎喽哎”“哎喽哎喽哎喽哎”“哎喽哎喽哎”

4.聆听音乐做律动

5.演唱歌曲《洗手绢》

师生对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教学随笔

教学内容

《爱劳动》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

2、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的生活,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来聆听《三个和尚》。

重点、难点

难点:《大家来劳动》演唱时注意强调第一拍,使歌曲富有动力感,并用坚定有力的音调来演唱歌曲。

重点:懂得劳动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组织教学

1、跟师律动《洗手绢》

2、师生对唱《洗手绢》

3、学生演唱歌曲《洗手绢》

三、表演《大家来劳动》

1、导语:“劳动时小朋友会发出怎样的鼓劲声”

2、嗨呦加把劲呦学生念这句词

3、听音乐带学生在教室中进行劳动的律动

4、跟音乐演唱歌曲

5、提示学生用坚定有力的音调演唱歌曲

6、复唱歌曲并律动

7、让学生打节奏××|××××|×-||

走走跑跑跑跑走哦

8、跟老师唱唱歌曲的歌名

四、聆听《三个和尚》

1、聆听音乐老师做音乐的解释,讲述三个和尚的故事

2、提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呢?

3、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和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