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依据】:人教版重庆市实验教材《高中生心理学》第五章第二节
二、【教材分析】:《意志力训练》是意志力中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意志力的概念,意志力分类;意志力强弱的集中体现在那些方面;意志力与学习,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锻炼和培养较强的意志力;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中考 ,身智发育都不完全,思维模式和学习生活都不太稳定,都还处于学习阶段,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们大部分都还依靠父母,事事都是靠父母包办,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模式,在他们进入高中后将面临着更大更多的问题,例如:感情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生活问题,社交问题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基于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我们将设《意志力训练》这堂课,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意志力的概念,以及意志力分类,及其产生影响。
⑵联系自己,并判断自己当时处于意志力分类中的那个阶段及其思维模式。 ⑶重点是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一个培养和提高意志力的方法以及在这种意志力的培养对未来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根据意志力分类来判断自己的位置并对自己未来如何培养,锻炼意志力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方案。
⑵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联系实践,运用到自己身上去,并让学生学会一种自我评价及自我改正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自我内心调节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一种自我评价并利用为自己设计的意志力模式来约束和调解自己。
⑵培养学生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并让他们时刻受到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效果及对未来展望对自己人生前景一种憧憬。
五、【教学重点】:联系自身,如何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六、【教学难点】:联系自身,自我评价是,学生不能全面地准确地评估自身,不能很好地切合实际地把自己的意志力分类,不能准确的判断自己属于意志力分类中的哪一等级。
七、【教学方法】:观看视频,讨论,分析,联系,对比,辩证。
八、【教学课时】:两课时
九、【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屏,板书。
十、【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分析讨论视频】 播放视频《高中生缺乏意志力,深陷网络》,视屏内容介绍了一个高中生缺乏意志力深陷网络,不能自拔,屡屡发誓要戒掉网瘾,都不能成功的故事。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判断分析这个视频的主要内容及其主人翁存在问题并联系中国现代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后引入意志力主题。 【互动教学、拓展思维、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一、意志力概念 :意志力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
1、首先讲解意志力在心理学中的准确概念。
2、让学生从这个概念总找出关键词,并现场理解,
二、意志力分类及其强弱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意志力的分类:意志力大体上分为强、中、弱三类。
2、意志力强弱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习惯,生活的态度,以及社交,交际能力等方面。
强: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能承受挫折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有较强上进心,自信,坚持不懈,果断,深思熟虑,有决心等。
中: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不能承受过大的挫折,对自己自信不是很强等。
弱:学习,生活很茫然,行为顽固不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没有上进心,容易放弃,懦弱无能,优柔寡断,见异思迁。
【教师总结】:根据罗列的意志力分类,再对视频中的主人公,进行判断,属于哪个阶段并分析,以及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并做自我评估,自己属于哪个阶段。 【设计意图】:根据理论,学习一种对比,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地一种学习方法,并学会评介自己一种思维模式以及辨出影片中主人公意志力薄弱的原因,引入下一个内容。
三、意志力薄弱的原因以及与成功的关系:
1、主观原因:从小到高中所了解的事。
2、客观原因:
(1)、背景(家庭,社会,生活,学习,交际圈) (2)、语言,思维学习,生活的模式。
3、意志力与成功的关系:
(1)、一个成功的人,在身上的意志力那些意志力体现
(2)、意志力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三种重要角色:强大的意志力是身体的主人,正确的意志力是心智功能的统帅;完善意志力是个人道德的导师。 【教师总结】:根据名人,成功人事迹更能准确说明:意志力与成功的关系密切,意志力强的人往往是成功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一种用例证的方法说明一种理论的一种学习模式,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学习一种分析问题的两种方式,主观和客观。然后再引入,如何培养和锻炼较强的意志力这一主题。
意志力训练(如何培养和锻炼、较强的意志力):
1、先“病”后“治”的方式:
(1)意志力不能支配大脑的活动。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保持健康,充实生活,积极行动来治疗。意志处于僵化停滞状态的人,只有规划具体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去实现每个计划才是唯一的治疗方案。
(2)优柔寡断。治疗方法:对手中正在从事的工作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不管这工作有什么利弊之处;锻炼总结的意志力,无论如何要从乐观的一面迅速地考虑事情的发展。
(3)游移动摇的意愿。治疗方法:精神方面应当培养一种专注的态度——我一定要做到!时时审查,把自己意志力的薄弱看作成培养坚定意志的首要敌人,全力以赴的客服它。
(4)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治疗方法:一旦选定就要把自己的事业干下去,一直做到最后。在某些过程中,心理应该有所准备,那就是要把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坚持到底。培养坚持到底的精神,不要做可耻的逃兵。
(5)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治疗方法:一定克服这种习惯并保持警惕;积极激发自己的动力和兴趣,你应该尽可能地重新满怀热忱地投入工作的新动机,激励你的意志力重新培养理解,理智和连贯持久的精神,发掘新动力和热忱。
(6)突然爆发的意志。治疗方法:树立健康的个人主义观点,养成镇定自若的气度,有效的遏制自己的怒火;培养自制力,培养理智的精神,养成冷静的习惯等等。
2、结合第三个知识点从正面论证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较强的意志力:
(1)意志力是有限的; (2)习惯成自然; (3)避免诱惑; (4)计划在先; (5)关键字眼;
(6)不要分散注意力; (7)控制自己的思想; (8)学会分解;
(9)利用早晨时光;
培养:(i)每天的时间要适度,找到适合自己强度的时间。
(ii)把每天的学习计划放在首要位置。 (iii)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来完成你的计划。
【教师总结】:较强的意志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力,他对于我们的未来成才奠定了基础,为我们培养未来接班人提供了保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一种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学习一种承前起后的思维模式,学生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两个方面:正面论证和方面论证的一种方法。
【归纳总结、巩固知识、掌握重难点】:
1、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的形式重现难点,重点,用数学模式图来描述。
2、强调在这两节课中学习到的几种重要的方法和最常规,实用的思维模式。
3、练习题、思考题。
【板书设计】:
意志力训练
一、观看视屏并简单讨论分析视频: 1.从视屏中提取主要信息。
2.讨论分析外部环境对主人公意志力的影响。
二、意志力的概念
意志力是将人们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它是一个人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意志力的分类及其强弱的体现:
1、分类:大体上分为强、中、弱三个方面
2、主要体现:
强: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能承受挫折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有较强上进心,自信,坚持不懈,果断,深思熟虑,有决心等。
中: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不能承受过大的挫折,对自己自信不是很强等。
弱:学习,生活很茫然,行为顽固不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没有上进心,容易放弃,懦弱无能,优柔寡断,见异思迁。
四、意志薄弱的原因及与成功的关系:
1、主要原因
2、客观原因
3、与成功的关系
五、意志力的训练(如何培养和锻炼较强的意志力)
1、先“病”后“治”的方式(举 10个简单的“病症”并“治疗”)
2、结合之前,从正面论证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较强的意志力。
【总结并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准确评估自己,准确判断自己属于强中弱中的哪一种,并对自己在今后的人生中如何来提高自己的较强的意志力,制定方案和如何实施方案以及准确地规划自己的前景与未来,做一个成功的人,为做一个21世纪优秀的接班人而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雍守喜
实验内容: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
(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
(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加观察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教学环境及实验准备
学校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玻璃杯子、沙子、豆子、筛网、搅棒、白纸;长柄金属汤匙、一小包白糖、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教师出示几种物质图片,看它们发生怎样的变化。(图1)
图1
2、导入:今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发现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动机
二、探究与归纳
探究活动
(一):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混合
1、[出示沙和豆子] 在桌子上我给大家准备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都认识吗?我们要用它们完成一项探究活动——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
观察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预测:你们觉得会发生变化吗?
2、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3、混合实验(图2)
沙 子
豆子 混合
图2 (1)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记录在表格内。
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看、摸、闻??)
(2)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中进行混合,轻轻搅拌。
观察:在混合过程中,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
4、实验后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5、总结提升;我们发现,混合后沙和豆子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是豆子还是豆子,沙还是沙,没有变成其它的新物质,这是一个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探究活动
(二):
加热白糖实验
1、刚才我们做的实验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大家可能有些失望。下面,我们接着做一个更有趣的实验——加热白糖
2、讨论、想想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3、观察预测:给白糖加热,白糖会有什么变化?·请小组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本的实验记录单的预测栏中,并把观察到的白糖特点写下来。
4、教师讲解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糖要少些。
(2)加热的同学最好戴上手套,手持汤匙最外端,用外焰加热。
(3)观察时不要凑得太近。
(4)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汤匙放回盘子里冷却,小心烫手。
5、学生实验(图3)
(1)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讨论汇报(白糖颜色、气味等方面的变化)
图3
6、归纳小结
通过实验,白糖经过了以下的变化过程:先是由透明的颗粒熔化成液态(透明的液体),继续加热颜色变成黄红、褐红,直至变成黑色,并且可以闻到有焦糊味,再接着加热,黑色的物质就燃烧起来。
【设计意图】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三、巩固辨析、拓展延伸
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我们把白糖加热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像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物质,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那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2、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说依据。
3、出示一些常见的活动。自由选择实验、判断。汇报、交流。
4、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总结: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去观察身边的变化属于哪种变化,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一步去观察。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板书展示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混合沙和豆子 物理变化
加热 白糖
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实验反思
1、整个教学实验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实验效果良好。
2、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
3、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实验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热情。达到了引导学生尊重实验现象,养成他们细心观察良好习惯的目的。
4、这节实验课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的评价,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及课程的延续性上还有待改善,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科学的实证意识、尊重课堂的时效实效”等方面来说,做的比较到位了。做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科学教师,给学生一个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间,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5、由于平时实验课上的较少,在本节实验操作中,看到了个别小组的学生在搅拌沙、豆子时动作不到位,学生不够大胆,放不开手脚,合作意识不够强。这还须我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加强训练和指导。
高三的写作训练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太多的考试冲淡甚至代替了写作训练课,使其显得随意、无序、目的性差,学生往往是写的不少,收获不大。为此,高三语文组成立了专门的写作备课小组,集中研究高考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制定写作计划,命制训练题目,组织反馈讲评,准备范文素材,开展写作兴趣小组活动。
一、高三学生作文问题剖析
1.许多学生写作的热情不高,平时积累少,作文内容往往显得狭窄、空泛;作文模式化,生硬地模仿某些“范文”的体式,甚至出现不顾内容的套用;套话、空话的侵袭仍很明显,语言缺乏思维的活跃和青春的活力;语言功力欠缺,标点的使用也很随意,有的书写欠规范。
2.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综合分析话题、材料尤其是挖掘话题、材料深层含义的能力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立意上容易宽泛,作文显得空疏、散漫;罗列材料的现象非常典型,不能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思想内容,分析流于表面化、零散化,甚至是游离化;选材分析不能紧紧围绕中心,想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或者浮光掠影,堆砌材料,难以体现一篇成型文章应该具备的整体性。
3.许多学生不能认真审题,偏题现象仍较严重;不能紧扣题目中心,而是另起炉灶;不认真阅读材料,没有抓住重要信息而瞎编乱造,没有就表象作深层次的思考。
4.作文不够精练和文雅,不能提升作文的档次。
5.文体意识淡薄,文体特征不够鲜明。文体单一化的趋势明显,选写记叙文的很少,能写规范的议论文的也不多,散漫、随意的散文体盛行。
二、训练目标
1.指导学生针对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进行目的性明确的有效写作训练。
2.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写作训练(特别是议论文),逐步实现作文单项达标并有大量优秀作文涌现出来。
3.借助训练推动学生平时多读书,勤思考,写时讲真话,求创新;引导学生务实求新,把内容的充实、表达的丰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倡导求实文风,扭转空浮的文风。
三、训练的步骤和方法
1、训练重点:作文审题、构思训练。分三步:第一步练审题;第二步练切口;第三步练思维。思维训练的最佳方式是进行写作提纲的训练。要求根据命题拟一个恰当的标题,确立一个中心,列出文章的大体结构。训练时间为一节课完成:审题——写提纲——交流评价——总结提高。
2、研讨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这三种常见的作文命题形式。
3、进行结构章法训练,包括题目、开头、结尾训练。精心营造文章的章法结构,安排好开头、结尾、过渡、层次等。
4.作文中材料的合理运用 5.考前综合写作训练。
四、训练时间安排
时间:每周1次小作文专项训练,每两周1次大作文训练,将考试的写作纳入作文训练计划;每周两节课(语文老师根据各班情况自行安排);每种作文分类训练基本上用一个月左右。
地点:有关班级教室。
五、具体活动形式
1、以自愿的形式组织5—6名同学组成一个作文兴趣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并为该组取一个具有语文特色的小组名字。
2、每周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课堂演讲会、讨论会;一月一次优秀习作展评活动。
3、建立学生读书笔记(摘抄本)。
4、适时开展阅读与写作能力比赛活动、开展作文佳作欣赏活动。
5、印制写作专用纸,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装订成本,制作自评反思卡和互评反馈卡。将鼓励和赞誉贯彻始终,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让他们相信付出就有收获,在鼓励中见证自己写作的进步。
6、采取师评、组评、互评、自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批改作文。
六、活动原则
单位时间限时训练,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评互评想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审视自己作文的能力,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七:操作流程
1、“90分作文训练法”:作文课两节课连排,中间不下课,计时90分钟;
2、60分钟写作,30分钟自评、互评、组评;
3、自评作文操作流程(15分钟):大声阅读自己的作文,初步修改病句和错字;勾画文中主旨句和中心句;标明段落大意、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简要自我评价。
4、互评作文操作流程(15分钟):组员交换批阅,大声朗读作文,帮助修正字词错误,写出至少两个优点,向对方学习,写出至少一个缺点,帮助提升。
5、自评互评期间,教师巡视并面批约10人次,并在最后时间做简要点评总结。
6、后续工作:收交所有作文,教师复评和总结;小组交流,各组推荐一篇优秀范文,并在班内交流学习后,把优秀范文张贴于班级文化栏展示欣赏,以资鼓励。
科学探究题专题教案
1.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类 龙文教育·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解答与分析】:解:[实验探究]根据题目信息可知,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有色布条,所以若观察到有色布条不褪色则说明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设计方案] 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而小立的猜想中没有碳酸钠,所以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小立的猜想是否成立.
步骤①氯化钙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且碳酸钠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为了防止碳酸钠干扰步骤②的实验,所以加入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并除去碳酸钠;
步骤②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若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则说明小洁的猜想成立. 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
例3: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帮助完成下 列内容:
该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包白色粉末.他将该粉末取少量放入试管中,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1)【提出问题】该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该气体可能是co2 2 (5)【实验探究】实验步骤:
①取白色粉末少许于试管中,再注入适量水,振荡,粉末全部溶解。 ②在①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结论:该白色粉末是。请你思考判断:该同学做的上述实验中,是否有必要做第②步?;为什么? (6)【计算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该同学为确定白色粉末为何种碳酸盐,进行定量探究。他称取白色粉末6.9g,与20g稀盐酸混合,刚好完全反应,此时称量溶液质量为24.7g。求:①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②计算确定白色粉末是碳酸盐还是碳酸钾;③反应前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
4.分析结果、反思与评价类
例4: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报溶质只有cacl2.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①小红取少量cacl2溶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你认为小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拓展与应用] ①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成后过滤.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人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解答与分析】:废液中还可能含有未反应的盐酸。无色酚酞试液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故不能认为小红的实验正确。根据酸的性质,可用活泼金属、碳酸盐、紫色石蕊试液等设计实验,证明hcl的存在。 3 答案:hcl ; 不能酚酞遇盐酸不变色,故无法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hcl ; 紫色石蕊试液(或碳酸盐或较活泼的金属)溶液变红(或产生气泡); caco3 ; 可能腐蚀铁制下水管道或污染水质 5.综合性探究类
例5:(?成都)葡萄糖是生命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提出问题】葡萄糖的燃烧产物是co2和h2o,由此能否证明葡萄糖是只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实验设计】为了确定葡萄糖的元素组成,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浓硫酸、无水cacl2均为常用干燥剂,部分固定装置省略). 【实验设计】(1)
(2)吸收从a中溢出的水蒸气
(3)将葡萄糖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少量co氧化成co2,保证葡萄糖中的碳都转化为co2 4 【方案评价】
(1) 否 空气中的co2会干扰实验结果的测定
(2) 在密闭体系里燃烧(或反应物均为纯净物或用酒精灯隔着玻璃管加热,达到着火点等) 【数据处理】若葡萄糖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则需o2:2.64g+1.08g-1.8g=1.92g,而2.64gco2中氧的质量为2.64g×32÷44 = 1.92g,1.08g h2o中氧的质量为1.08g×16÷18 = 0.96g,因为产物中共有氧
1.92g+ 0.96g= 2.88g>1.92g,所以,葡萄糖含有c、h、o三种元素 【讨论交流】
(1) 先通氧气再加热(或通过b中气泡的多少来o2控制产生的速度,防止气流过快,冲走葡萄糖和氧化铜,堵塞导气管或控制反应物的量,防止反应过快热量来不及散发而引起试管炸裂或氧气足量防止燃烧不充分或反应结束,待冷却后再称量d、e的质量等)
(2) 将f换成装有naoh的干燥管,同时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减少实验误差(或a、b间加一个空集气瓶,用导气管连接等
“小组合作学习” 片段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乌塔》是人教版语文第7册第7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段落原文】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学习任务】
通过本段中乌塔的所作所为,你们认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小组在A4纸上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活动步骤及意图】
1.自己默读段落,思考:通过乌塔的一系列做法能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可以进行批注。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要有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自己要对乌塔的行为有所认识和判断,树立自己的观点,为交流做好准备。) 2.四人小组进行交流,统一观点后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呈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对本段中乌塔所反应出来的各种能力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小组成员经过商议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提炼关键词语,对乌塔的行为进行梳理,并用词语概括出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3.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各小组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小组代表通过大屏幕和大家进行汇报,说一说他们眼中的乌塔。同时,也是对其他小组有所启发,怎样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统一小组成员意见,用一种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小组学习成果。)
【设计反思】
本片段的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任务并不难,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基本能感受到乌塔是一个独立性强,计划性强,做事有条理、有责任感的小姑娘。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小组成员间统一一种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平时本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多是口头交流,口头汇报,落实在笔头上的次数并不多。每个小组一张A4纸,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等同于小白板的作用。有的小组能够迅速统一意见进行分工,落实表达;有的小组则把时间都花费在了讨论上;还有的小组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呈现内容的装饰上,甚至有的小组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呈现小组交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在不断巡视,发现一些问题及时提醒。最后的小组汇报环节,只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成熟的小组,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学习和评价,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说优点说不足。在交流学习中相互启发,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快速、清晰地呈现小组的学习成果。
对于我,对于班里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刚刚起步不久。我们想改变,想进步。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尝试、改进,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效的“忙起来”,让自己学会好好“休息”。
蓝天小组教学设计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设计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即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和步骤,引出重点句子祈使句,以及下节课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顺序副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设计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本设计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即Section A(1a-1c)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和步骤,并以这一主题引出重点句子祈使句,以及下节课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How many---/How much---?问句,顺序副词等语言知识。根据以上内容及《英语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词汇:milk, shake, blender, turn on, cut up, peel, pour,into
B.语言结构:祈使句
2.能力目标
A.学会制作香蕉奶昔。
B.用英语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和步骤。
3.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学会制作并多吃健康食品。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A.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
B.祈使句的结构和用法。
2.难点:用目标语言描述奶昔的制作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及小组合作学习法,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及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任务的设计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多说英语,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四.教学过程
课前我让部分学生准备一些香蕉和牛奶,老师准备搅拌机上课时用。让他们带一些生活中的食品并告诉他们下节课我们来学习制作水果奶昔,这是一些健康的绿色食品,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好奇心。
StepI. Warming up
Play a piece of music 《Food and drink》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放松自己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
StepII. Leading in
用幻灯片呈现一杯奶昔,问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It’s a milk shake.让学生明白奶昔是一种水果和牛奶混合搅拌至起泡的饮料。接着呈现香蕉以及香蕉奶昔,引出主题: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1.Dscribe a proce.2.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用幻灯片导入主要是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StepIII. Pre-task
Introduce new words.逐一呈现生词,引导学生拼读单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及词义。为下一步活动1a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StepIV. Four Task
Task1.1a根据图片选择正确的动词完成课文图中的句子。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派出代表回答。
Task2.1b听录音并给以下操作指令排序。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录音,然后根据听到的顺序给句子排序。
Task3.小组合作,讨论制作香蕉奶昔并用英语描述制作步骤,然后派出代表复述制作过程,巩固知识。设计以上三个任务主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先听后说,为接下来的活动作铺垫,并遵循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Task4.将学生分为小组,自己动手制作香蕉奶昔,并阐述制作过程。设计这一任务的意图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多说英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检查好学生是否已掌握好已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StepV.Grammar focus点拨祈使句的结构及用法,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总结归纳,掌握祈使句的结构及用法。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子的结构及用法。
Step VI
Summary and Homework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在家可自己制作各种水果奶昔。并建议同学们多吃健康食品。让同学们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Homework:找尽可能多的水果名称并写下来,为下节课准备。因为其主题是制作水果沙拉,语法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五.教学后记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这节课非常新颖,例如在制作香蕉奶昔时,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英语描述,即动手又动口,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句子:祈使句。而且课后他们还会感兴趣继续动手制作其他水果奶昔,这样他们可以亲自体验生活又可以练习用英语描述活动过程,对他们今后学习英语产生很好影响。
《美妙的杯琴》苏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下)20—21页敲敲打打,编编唱唱和你知道吗
[教材简析]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这个为目标,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深入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然后设计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所以在教学这节活动课时,我们充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升与毫升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敲敲听听,发现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再让学生量量填填,测试、调整发出的音,制成杯琴,然后让学生敲出乐曲并唱一唱,让他们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体验,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容量知识科学的制作杯琴,并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重点]制作杯琴,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教学准备]筷子,不同质料的容器若干件,相同的玻璃杯7个
[教学过程]
一、音乐欣赏,引入新课
1.视频播放教师事先录制的乐曲(用杯琴敲出的音乐),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乐理知识,猜测一下是什么乐器奏出的声音。
2.在学生猜测答案不一的情况下,教师宣布答案,学生惊讶不已。
3.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杯琴演奏乐曲
谈话:教师刚刚学了一招,你们想看看我的表演吗?
教师弹奏,学生听。
谈话: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学生可能问到用的杯子是相同的吗?各装入多少水才发出这样的声音。
4.谈话: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尝试着制作这样声音动听的杯琴呢?
[设计说明:课前,让学生猜测出是什么乐器,学生兴趣很高,当老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所谓的杯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外,教师的表演使这种气氛达到高潮,引发学生思考,充分这为后面杯琴的教学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实验操作,体验琴声
1.不同质地不同的杯子
提出要求:先拿出质地不同的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发出的音是否相同。
学生小组活动
引导小结:不同质地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水,发出的音不同。
2.质地相同的杯子等量的水
提出要求:再拿出质地相同,大小相同的7个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声音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
引导小结:相同质地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水,发出的声音相同。
3.质地相同的杯子不等量的`水
在这7个杯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再敲一敲,你们会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
引导小结:会发现杯子里水越多,音越高
4.提问: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学习你知道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5.二次合作,量量填填。
提出要求:给杯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音阶(高或低) do re mi Fa so La ci
学生动手操作:边敲边量,杯子里水的多少与音量高低有什么关系?把水的毫升数记录下来。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美妙的“杯琴”》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美妙的“杯琴”》教学设计谈话:水是多少毫升的杯子,敲出来的声音比较像我们音乐中的DO?你们往1号杯里倒水敲一敲,听一听,等把声音调整好以后,再倒出水量一量有多少毫升,量过以后再倒入杯中。
谈话:再在2号杯里加水,敲出声音RE,量量2号杯加水多少毫升。照这样依次做下去,请同学们观察并且讨论,相邻的两个杯子中的水相差多少毫升,它们的音比较准确动听和谐。
提出要求:你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杯琴的制作原理,下面就小组制作杯琴。各小组完成后,选派代表展示。。
教师弹奏音1,2,3,4,5,6,7,学生听音后根据音的高低加水或减水。
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直到把音调好。
制作成功,分组演奏后集体合奏《小星星》。
教师敲击杯琴,学生合唱。
指定几人轮流敲击杯琴,学生合唱。
三、总结:我们把这些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
[设计说明:敲敲听听环节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子倒入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的音也不同。还知道杯中放的水少,敲出的声音高,杯中的水多,敲出的声音低。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调整容器里盛放的水的多少,使敲击发出的音不同。学生初步掌握了杯琴的制作方法,并且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来演奏,学生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并且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极点。]
四、编编唱唱,奏响欢歌
才艺大比拼。
赛前布置,说明比赛规则。
小组排练。
评选最佳才艺组,颁发奖状。
[编编唱唱环节让学生现在不同的杯子倒入水,通过敲击了解发出音的高低,再通过调整,制成一个杯琴;先分组让学生试敲,再组织敲得好的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发表意见,评出最佳,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知识大储备
提问:上完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同样发声原理的乐器
结束语
学生说说各自的见解
学生可能:用的杯子是相同的,装了多少水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活动,发现音不同。
学生活动,发现水越多,音就越高。
学生将本小组的作品展示
每个小组把本组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
让学生说这节课所学内容
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体验美感受。为下面的学习埋下 伏笔。
刚才的一次实验,学生不能把水的多少与音的高低联系起来,他们的发现只是表面的,粗浅的。所以安排第二次操作。
让学生在数学课上适当的玩,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自编乐曲,体验快乐
1.尝试敲出简单的乐曲。
2.小组里一起唱一唱。
3.小组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合作小组。
结束语:
学生说说各自的见解
学生可能:用的杯子是相同的,装了多少水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活动,发现音不同。
学生活动,发现水越少,音就越高。
学生将本小组的作品展示
每个小组把本组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
让学生说这节课所学内容
播放排箫和编钟的影像资料。解释基本原理。
[资料链接]杯琴是通过在杯子中放入一些水来决定发出的声音的。放入的水越多,发出的音就越低。相反,水越少,音就越高。做杯琴,需要八个一样的杯子,把它们排成一字形。在放杯子时,一定要保持杯子与杯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发出的声音才不会被另一个杯子而吸收。最左边的是一个满水杯子,它是基音Do,依次向左边减水,音阶应该为Do, Re,Me,Fa,Sol,La,Se。刚开始音肯定不准,这样就要调整另外七个杯子中水的多少,我们可以用滴管来做加水和减水的工作。慢慢的调整好水的高低音后,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就可以演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了。如果你没有7个同样的杯子,也没关系,只要用滴管少量调整。不过,不一样的杯子就不能再按照前面杯子的规律来放水了。
教师弹奏音1、2、3、4、5、6、7,学生听音后根据音的高低加水或减水。
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直到把音调好。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前一课《琥珀》“提出不懂的问题”基础上,本课要求“写下不懂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记录和梳理问题。
关注体裁特征: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性文章。语言特点是逻辑清晰,准确严密,形象生动,常常综合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本文在逻辑讲述上,最典型、最鲜明的是采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说”的“总分”结构。如第四自然段,围绕“形态各异”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从体态、体表、习性等方面,讲猎食性恐龙身体发生变化。
语言表达准确、严谨是本文的又一特征,作者多处使用了表程度、表估计、表范围的副词,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中的“一支”和“漫长”,“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中的“一些”,“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全面”等,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辨析。
文本涉及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作比较(它和小狗一般大小……)、列数字(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打比方(……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使得描述对象形象具体,生动传神,更具说服力。
关注策略指导: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一方面还要引导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
关注学法指导:
本文就是一篇训练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复述讲解能力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句,圈画关键词,从而理解每一段的意思;还可以借助关键词这一“支架”,条理清晰地进行讲述,从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
【教学难点】
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记录整理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并试着解决。
3、通读全文,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话题导入:同学们,提到“恐龙”,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谁来说说你对恐龙有哪些了解?
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作答。
2、教师追问:那你听说过“飞上天空的恐龙”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题目叫作《飞向蓝天的恐龙》。
出示课件1:
3、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出示课件2:
学生思考,提出质疑。 板书(提出问题)
预设:恐龙怎么会飞上蓝天呢?板书(恐龙?鸟)
如果是真的,它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发生了什么事情,促使恐龙要向天上飞?
恐龙若想飞上蓝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最后飞上了蓝天的是哪种恐龙呢?
恐龙为什么要向天上飞,难道不可以向海里游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入手,通过对比、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看你能不能通过自读找到答案,或者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出示课件3:
2、学生默读全文,进行独立思考,并将问题写在学习纸上。
3、小组合作交流,互助解决问题,把仍旧无法解答的问题标注出来。
出示课件4:
4、全班汇报:
(1)你提出的疑问,哪些解决了,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预设1:“中生代”“后裔”“茹毛饮血”这些词语不理解,我们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了它的含义。
预设2:读课文时,我对那只那只长羽毛的恐龙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它叫什么。后来通过翻阅课后“资料袋”,知道了原来有羽毛的恐龙不是一种,而是许多,例如“小盗龙”和“中国龙鸟”。
预设3:我想知道经过了多久,恐龙才最终变成了鸟呢?我们是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课后“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找到答案。其实在平时,到互联网上搜索或向身边有经验的人询问,也是不错的方法。 板书(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5:
(2)哪些问题虽然同伴间进行了互助讨论,但也没能找到答案呢?
出示课件6:
预设:
①作者想说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可为什么开头却说它们似乎“毫不相干”呢?
②为什么猎食性恐龙会逐渐演化成鸟类,而植食性的恐龙不行呢?
③在树枝间跳跃、滑翔,我能想象,但奔跑的时候学会飞翔,我还是难以理解……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提问的角度单一指向“内容”,教师要适当启发,如写作方法、探究启示等。】
教师小结:从大家提出的问题就能看出,你们真的是在用心思考:有的问题指向词语理解,有的指向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作者的表达方式,还有的则辐射向课外。大家还能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非常了不起!板书(多角度)
出示课件7:
相信随着我们深入地学习,你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不同方式解决”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提问的具体内容,更要关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合并整理,去粗取精,帮助学生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筛选保留最具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字词。
1、通过几次读文,你发现作者介绍了关于“恐龙飞上蓝天”的哪些内容呢?
(1)出示学习提示,明确任务要求。
出示课件8:
(2)指导点拨学法,梳理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9—12:
第1段:先找到关键句,再圈画出关键词“恐龙、演化、鸟儿”——点明鸟儿是从恐龙演化而来。
第2段:同样采用找关键句、圈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意为——介绍观点的提出者,举例说明科学家找到了化石证据。
第3段:(过渡段)引发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4段:(学法同上)科学家假想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
第5段:(学法同上)科学家希望全面揭示演化的历史过程。
(3)追问:请同学们思考,以上5段哪些内容联系比较紧密,可以放在一起呢?
师生一起归纳合并,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出示课件13: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宏观再微观:找到重点句,再找关键词,从而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以此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掌握基本概括方法的能力。)
2、学习字词,交流方法。
(1)朗读课文,识字学词。
出示课件14:
(2)带拼音读词语。
出示课件15、16:
(3)去拼音认词语。
出示课件17:
3、认读生字,交流方法,强调书写:
出示课件18—24:
【比一比】钝——吨
【加一加】太+心=态
【形旁表意】肉月旁膨、肢
【字理识字】颅(页字旁,表示人的头部)
隧(左耳表示山,引申为崎岖不平的地方)
【书写规则】翼上面的“羽”去掉勾,下面主笔横拉长。
视频演示书写过程,学生在字帖上描一写二。
(设计意图:朗读全文,纠正字音,识记字词,点拨方法,有效地为下一步的细读、品读扫清障碍,做好铺垫。在认读字词环节,适当对某些词义进行解释,可以减少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的压力。交流记字方法,既夯实了生字学习,又触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科学识字的思维品质。)
【补充说明:如果在第一板块学生提出了字词方面的疑问,可适时随机解决,不强求集中识记。】
四、课后作业
1、生字描一写二,每个字再组两个词语;
2、阅读“资料袋”,结合本节课所学想一想:关于“恐龙飞向蓝天”,你都知道了哪些?还有什么困惑?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出示课件25:
五、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多角度提出问题
恐龙?鸟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质疑。
1、明确研究方向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集思广益,提出了不少问题,也通过同伴互助、查阅资料或研读上下文解决了一部分,但大多是围绕“内容”的一些知识性问题,对于“写法”有所忽略。这节课就让我们聚焦“写法”,深入研究——作者是怎么把这样一个专业学术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又生动有趣的?
出示课件26:
2、教师示范启发
出示第1自然段并提问:作者想说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可为什么开头却说它们似乎“毫不相干”呢?
预设1: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恐龙”和“鸟类”放在一起,强调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人感觉“毫不相干”。板书(对比)
出示课件27:
预设2:“似乎”一词非常重要,它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少了这个词,意思变成绝对的'就错了。只有加上“似乎”,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板书(准确)
出示课件28:
(设计意图:提问只有多角度,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写法”并进行提问,力求读出作者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二、学生思考,自主探究。
1、过渡:请同学们细读全文,找找看在“写法”方面你有什么发现,或是产生了哪些困惑?简单记录在学习纸上,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出示课件29:
2、学生读文,记录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组内交流,研讨收获;教师参与,适时点拨。
4、全班汇报:本组内的阅读发现,问题思考以及研讨结论。
要点(一):恰当的说明方法
预设1:第2自然段“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引出了“假说”,第二个例子增强了“假说”的可信度。板书(举例子)
出示课件30:
预设2:第4自然段“它和小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和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小狗”作比较,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和外形,让人感觉形象又生动。板书(作比较形象生动)
出示课件31:
预设3:第4自然段“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体重只有几千克。”——用列数字的方式,对比介绍了两种恐龙的身形、体重。板书(列数字)
出示课件32:
预设4:第2自然段“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就是打比方,会让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板书(比喻打比方)
出示课件33:
要点(二):用词的准确严谨
预设1:第1自然段“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为什么非要说“一支”和“漫长”,直接说“恐龙经过演化”不可以吗?
出示课件34、35:
不可以。“一支”指的是恐龙中的某一个分支,不是全部;“漫长”指演变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是一下子就变化而成的。这两个词语都不能去掉,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不准确了。这两个词语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板书(准确)
预设2:第2自然段作者在写科学家的推测和努力时,用了“很可能”和“应该”这样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3:第4自然段开头作者说第一只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为什么要说“大约”?
出示课件36:
——可能、应该、大约是表“估计”和“推测”的词语,加上它们,反而体现出作者的严谨。板书(严谨)
要点(三):“总分”结构句段
预设1:我们小组发现,作者在第4自然段,使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述”的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课件37: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两张表格,理清内容,体悟作用。
表格《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作者连用六个“有的”,分三组介绍了庞大而多样的恐龙家族:第一组是从形态、行走方式写的;第二组是从身型、体重写的;第三组是从性情和食性写的。
出示课件38、39:
预设2:猎食性恐龙——关注“标点”,即冒号前面是总说,冒号后边是分述,并用分号隔开,是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猎食性恐龙身体发生的变化。
出示课件:40:
教师小结:总分结构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角度更多元、更具体、更全面。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
【补充说明:以上预设应以“链接”方式随同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出示,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和梳理归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说明的准确、表达的生动,从而对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更深的认知和感悟,渗透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创设情境,介绍演化。
今天,恐龙博物馆正在招收“红领巾志愿解说员”,负责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彩排,一会儿可以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讲述。
出示课件41:
在进行解说时,还有一些事项提醒大家注意。
出示课件42:
(设计意图:本段是全文最核心的重点段,信息量大,让学生一下子把四百余字的段落,条理清晰地讲述出来,难度实在不小。有针对性的建议,将任务分化,学生的常识认知和思维逻辑清晰而有条理,讲述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再次质疑,引向课下
1、提问:看来鸟儿是由恐龙演变而来,这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但是请你仔细读读最后一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前文说已经找到证据,可为什么结尾处说“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越来越近”呢?难道愿望还没实现吗?
出示课件43、44:
这说明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搜索更多、更充分的证据,漫长的演化过程并没有完全揭示。许多未解之谜也等着我们去探寻、去发现……
(设计意图:文章末尾不是盖棺定论、板上钉钉,而是延伸出一个发散研究话题,设计拓展延伸形式的学习最和谐、最“般配”。)
2、既然有飞向蓝天的恐龙,那有没有潜入水底的恐龙,有演变成其他物种的恐龙吗?更多关于恐龙的猜测、推测,等着你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出示课件45:
六、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对比)(比喻)
准确严谨形象生动
先总后分
【课后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介绍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得问题,并试着解决”。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二课,是建立在上一课《琥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写下不懂得问题”。
根据以往经验,“恐龙”话题在学生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学们不但不陌生,而且有一部分甚至是超级发烧友,对恐龙知识几乎如数家珍。
然而,本篇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是有难度和障碍的:
一、进化知识远不及恐龙故事吸引人;
二、学生普遍缺乏考古认知;
三、课文较长,以点带面不易把握;
四、质疑提问的思维训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是学生的弱项。
基于以上认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力争体现三个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原则。即学生思,学生说,学生画,学生演,学生写,尤以学生“思”更为明显,且贯穿始终:从开头的对课题提问,预习时对课文提出并写下不懂的问题,结尾处首尾关照引发质疑,处处将学生思维推在前面,力求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第二,“文体特征”原则。科普说明文既不同于童话故事以情节取胜,又区别于一般的科学论著,它兼具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生动。所以第二课时每一部分都在双线并行,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获得感性感受。
第三,“能力训练”原则。本篇文章在中年级属于偏长的课文,课上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全文要把握重点段,段内要关注重点句,句中要提取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反复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从而形成准确理解和整体概括的能力。
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本节课遗憾有二:朗读进行得不够充分,读写结合没能有效开展。“读”和“写”这两点,如何自然融入教学流程之中,不显突兀不割裂,是需要继续思考和实践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感悟文章有条理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视频《龙鸟之争》
2、这究竟是恐龙还鸟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化身为小小科学家去做一翻科学探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
过渡:小小科学家们,扫除了字词的障碍,我们今天的探索旅程就要开始了。
三、研读第4自然段
1、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信息填入表格(课件出示)
2、句子理解:
句1: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预设问题: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a.什么是“形态各异”?
b.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配合读
c.“:”表示一个总起句,“;”表示各分句是并列的,并列的句子间用词有什么要求?
d 请你也试着造一句
句2: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预设问题:恐龙飞向蓝天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3、浏览第四自然段,划出关于恐龙飞向蓝天的原因不同说法的句子。
4、句子理解: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预设问题:“毋庸置疑”怎么理解?
破折号的作用
四、设疑总结
1、是不是所以的恐龙都变成了鸟类?在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
1、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类?(不是)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小结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15篇)】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体验了电脑住宅的神奇,体会了小小种子在一番太空旅行之后的美妙变化和神奇用途,深刻感受到科学家们的魔法神通广大。今天魔法大门再次为我们打开,让我们在科学家们的指引下,打开中生代的大门吧!那里的主宰者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知道的叫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恐龙图片)。
但是如此庞大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雄霸一时的恐龙们今天却不见踪影,它们难道无一幸存吗?(变成了鸟类)。展示鸟类图片
我们的科学家们已经揭开鸟类的神秘面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1课《飞行蓝天的恐龙》。
二、自读课文
1、找出描写恐龙和鸟类的有关词语。(凶狠、笨重、迟钝、茹毛钦血、轻灵、敏捷、轻盈、五彩斑斓、凌空翱翔)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三、检查反馈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过渡语:凶猛、笨重的恐龙与轻灵、敏捷的鸟儿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生活习性上,我们都觉得它们两者之间怎么样?读课文第一节第一句话。(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指名读。
但是这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却有着亲密的关系,读课文第二句话。(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作者的用词准确性。
五、学习第四段
1、恐龙是如何飞行蓝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段,想想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板书 ↗
第一种恐龙→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其中)猎食性恐龙→鸟类
↘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根据板书简单说说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自由说,指名说。
2、书上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形态各异的恐龙家族,请你把它用横线画出来。指名读
我们发现这是一句很长很长的句子,有几部分组成?(三部分)男女师分读
每部分告诉我们什么?(行走方式 、体形、性格)分小组读
我们再看每一部分的,发现什么?指名6人朗读
小结:我们发现,作者在描写运用了对比,是多么生动;分三方面来写,条理又是那么清楚,我们男生先,女生后再来读一遍!
3、所有的恐龙都飞上蓝天了吗?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知道?
这些恐龙有发生了那些变化,你能找出来吗?用波浪线划下来。口头说说表格内容。
指名交流
读表格内容。
4、再次细读,完成填空。
但是这也只是科学家的一种推测,这有羽毛的恐龙是怎样脱离同类,飞向天空的还有不同假说,正如课文说的“不过……飞翔”。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有科学家发现点睛之笔,为我们重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鸟类是恐龙的后裔一样。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鸟类是恐龙的后裔。
设计意图: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而“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好奇心。因此,在设计中,我抓住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以自主学习唤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在设计中,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反复诵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并在这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相关的原始恐龙图片影像、恐龙化石、文字解说、课文重要句段等。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交流资料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恐龙)
看到“恐龙”这个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 的恐龙(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2、补充课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样的吗?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简说
(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词语:
中生代 化石 演化
凌空翱翔 迟钝 描绘
毋庸置疑 敏捷 崭新
脑颅 骨骼 鸟翼
A、正音--崭 翘舌音 ;“凌、恐、盈”后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笔顺--捷 ;辨析“顿-吨”
第四组:都指身体的某个部位。
B、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预设:
(中生代: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中生代属于地质年代的第四代,延续约一亿年,这一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个时期主要的脊椎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
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C、“听意猜词”游戏
三、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练。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讨论,试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四、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读后,选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测学情
1、检测生字词。
2、回想课文内容,说说最感兴趣的地方。
二、精读品位重点段落(第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阅读第二段
1、优秀调查员了解演化过程
(1)学校科研组需要招聘一批优秀的调查员,入门考试就是:
自主阅读这两小节,小组研讨合作填写表格:
庞大恐龙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代恐龙
两足奔跑
许许多多年后
根据表格,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恐龙这一大家族?
(2)汇报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可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恐龙相关知识,清楚有序地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出示课件)
如:(1)比较句子:
A、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B、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长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3)“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三、细读感悟其他段落。(第1、2、5自然段)
1、科学家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呢?让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1)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2)又是什么让科学家“欣喜若狂”?结合课文说说。
(3)理解“点睛之笔”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做“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4)想象古生物学家们听说辽西的发现后惊喜的心情、样子;读好课文中的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阅读,了解科学家心中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
(2)说说你们心中关于恐龙的愿望。
四、熟背积累语言文字
1、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五、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条件允许的话,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这篇说明性文章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感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朗读比较等形式,了解恐龙的演变过程,感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及有序的表述。在此基础上依本拓展,引导质疑深入探究,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文字、影像等)。
2.学生准备:课前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出示课件:恐龙和鸟儿的图片)
小结:从交流中,我们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了解,启发谈话,丰富学生的认知。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用完整的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2)学习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从音形义上交流巩固。
①认读词语。
正音:“凌、恐、凶、盈”都是后鼻音,“笨、仅、敏”是前鼻音,要准确,“崭”的声母是翘舌音。
②辨析字形。
巩-恐、会-绘、顿-吨等。
③猜测词语。
颜色多,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 (翱翔)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获得初步感受,训练阅读概括的能力;运用已经学习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教师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教学活动目的性。
三、理清层次,分析结构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与同学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3.交流概括,渗透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四、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设计意图:再次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导入,了解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凶猛、笨重、描绘、敏捷、崭新、顿时、轻盈、欣喜若狂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了解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阅读重点段落,领悟文章写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理解课文第二段。
1.了解演化过程。
(1)自主阅读,想一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2)小组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提示,与同学合作填写表格。(如下表)
繁衍情况
时 间
特 点
第一代恐龙
和狗一样大小,像鸵鸟
数千万年后
两足奔跑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许许多多年后
讨论:根据表格,看作者是怎样清晰有序地介绍这样一个庞大家族的。
(3)学习汇报:
①在恐龙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学习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小结:恐龙演化过程是以时间为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顺应学生阅读心理,引导学生直奔学习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合作填表、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特点,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2.感悟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去掉句子中的横线部分,比较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如:①“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②“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③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3)感情朗读生动的句子,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比较朗读等形式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学习锤炼语言。
三、学习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内容
1.第1、2自然段。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谁?去掉“似乎”行吗?
找出介绍恐龙的句子和鸟类的句子,读一读。
(2)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3)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课件出示)
“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 “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学习思考,发现问题。
2.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样的愿望?
(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说说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希望”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重现,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概括全文,引导质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2.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深入探讨: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感情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汇报学习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所学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总结课文,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课后作业,升华学习内容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2.对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问题可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交流收集的资料,举办一次“恐龙世界”展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设计意图:突出课文重点,呈现演化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说恐龙的演化过程。
特别建议
1.“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知识,以自主学习唤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与发现,开启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2.恐龙演变成鸟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清演变步骤,在反复诵读中学习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与生动有序的表述,从而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3.这篇科普文章语言生动,特别是用词十分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形式细心体会,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设计思路: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地学习。在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抓住了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去探究、去发现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以及作者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体会,然后再让学习通过图片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并利用课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2、《与龙同行》DVD光碟;
3、课前分好小组,推荐组长,打印好表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DVD《与龙同行》中时空转换画面,师解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呢!
二、学习重点段落
1、整体感知
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庭),指名答。
2、填写表格
①屏显表格: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在课文中划出写恐龙特点的关键词句,并填在表格内,并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②生默读课文,根据提示自主学习,先划出关键词句并思考作者表达的方法。
3、合作填表(抓住关键词句简要地填写)
①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内一人负责填写,一人负责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②教师在巡视中询问指导;
③鼓励表扬会学习的个人、小组。
4、全班交流
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在汇报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和表达方法,并指导朗读。
①第一种恐龙的特点--作者说明的方法--指名读部分课文;
②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的特点--作者说明的方法--男女生对比读这部分课文;
③猎食性恐龙的特点--作者说明的方法--生齐读这部分课文。
师评价小结: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5、直观感受
师: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楚详细的介绍拉近了恐龙与我们的距离,现在就让我们再近距离地欣赏一下各种类型的恐龙吧!
师大屏幕投影,按作者介绍的顺序出示不同类型恐龙的图片,并抓住要点进一步介绍。
6、学生复述
师: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根据课文展开丰富、合理的现象,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指名说。
7、体会表达特点
①师设问: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呢?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这个演化过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指名说。
生齐读课前板书: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师:从这一句中带点的词,同学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这个特点?指名答。
三、总结全文,激发探索精神
师: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你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说说你的想法。指名答。
师总结:同学们对未来寄予了厚望,你们说得好,随着越来越多恐龙化石的发现,给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他们不断探索,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现在已经能够形象直观地再现恐龙生活的画面、演化的过程、灭绝的原因。让我们一起走进恐龙世界去感受科技的魅力吧。播放DVD《与龙同行》片断。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重点词和句子。
2、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4、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恐龙与鸟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词语:笨重、迟钝和轻灵、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龙与小鸟无论从外形或是生活习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异极其悬殊的动物,万万没想到小鸟竟然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吗?让我们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
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
(设计意图:揭示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同时也向学生开启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看谁读得准:
“凌”读 línɡ,不要读成 lín;“崭”读翘舌音。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⑴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⑵ 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①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②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即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局部,品读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⑴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的发现: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者们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上相似的地方展示。恐龙与鸟类有亲缘关系及恐龙应该长羽毛的证据作一一展示。
⑵ 读句子,体会研究者们的喜悦:
自己小声读句子,结合课文想想,你认为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理解句子: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知认真、细心、不懈的努力会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喜悦。)
2、品读感悟,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⑴ 同桌采用对比朗读法朗读第四自然段。
⑵ 在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相机进行教学: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恐龙变化的时间是漫长的;恐龙的特点是多样的;繁衍生息的情况看恐龙家族是庞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表格内容: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恐龙的庞大家庭 时间顺序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方法 两亿三千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大小似狗,形态如鸵鸟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的
庞大家族 有的两足奔跑 有的四足行走 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
猎食性恐龙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羽冀,会拍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⑶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根据课文展开丰富、合理的现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① 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② 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
③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⑷ 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呢?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这个演化过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理解句子: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从这一句中带点的词,同学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这个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四、总结全文,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
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呢?
1、齐读最后一段。
2、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你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说说你的想法。
3、讨论: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篇说明性文章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感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朗读比较等形式,了解恐龙的演变过程,感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及有序的表述。在此基础上依本拓展,引导质疑深入探究,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文字、影像等)。
2.学生准备:课前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出示课件:恐龙和鸟儿的图片)
小结:从交流中,我们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了解,启发谈话,丰富学生的认知。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用完整的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2)学习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从音形义上交流巩固。
①认读词语。
正音:“凌、恐、凶、盈”都是后鼻音,“笨、仅、敏”是前鼻音,要准确,“崭”的声母是翘舌音。
②辨析字形。
巩-恐、会-绘、顿-吨等。
③猜测词语。
颜色多,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 (翱翔)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获得初步感受,训练阅读概括的能力;运用已经学习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教师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教学活动目的性。
三、理清层次,分析结构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与同学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3.交流概括,渗透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四、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设计意图:再次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导入,了解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凶猛、笨重、描绘、敏捷、崭新、顿时、轻盈、欣喜若狂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了解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阅读重点段落,领悟文章写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理解课文第二段。
1.了解演化过程。
(1)自主阅读,想一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2)小组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提示,与同学合作填写表格。(如下表)
繁衍情况
时 间
特 点
第一代恐龙
和狗一样大小,像鸵鸟
数千万年后
两足奔跑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许许多多年后
讨论:根据表格,看作者是怎样清晰有序地介绍这样一个庞大家族的。
(3)学习汇报:
①在恐龙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学习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小结:恐龙演化过程是以时间为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顺应学生阅读心理,引导学生直奔学习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合作填表、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特点,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2.感悟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去掉句子中的横线部分,比较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如:①“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②“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③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3)感情朗读生动的句子,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著的工作作风。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比较朗读等形式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学习锤炼语言。
三、学习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内容
1.第1、2自然段。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谁?去掉“似乎”行吗?
找出介绍恐龙的句子和鸟类的句子,读一读。
(2)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3)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课件出示)
“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学习思考,发现问题。
2.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样的愿望?
(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说说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希望”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重现,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概括全文,引导质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2.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深入探讨: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感情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汇报学习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所学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总结课文,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课后作业,升华学习内容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2.对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问题可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交流收集的资料,举办一次“恐龙世界”展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设计意图:突出课文重点,呈现演化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说恐龙的演化过程。
特别建议
1.“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知识,以自主学习唤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与发现,开启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2.恐龙演变成鸟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清演变步骤,在反复诵读中学习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与生动有序的表述,从而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
3.这篇科普文章语言生动,特别是用词十分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形式细心体会,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潘艳冰来源:www.newxue.com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重点词和句子。
2、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4、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恐龙与鸟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词语:笨重、迟钝和轻灵、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龙与小鸟无论从外形或是生活习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异极其悬殊的动物,万万没想到小鸟竟然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想知道www.newxue.com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吗?让我们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