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学情分析)

篇1: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注重生活经验

“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在课前,我亲自带领学生估一估,走一走100米的路程,并量出绕操场200米走一圈的时间,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前活动,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在课中,我又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我还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估计1千米的路程,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为学生学习“千米”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依据.

(二)重视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中,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后,我先让学生初步估计1千米的路程,再播放录像,跟着录像走一走1千米的路段,这样,学生想象中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观念.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让学生进一步估计,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念后,在进一步估计中对1千米就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在练习中选择交通工具时,我又安排了估算时间的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培养.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看似热闹,效果平平.这节课我让学生“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等.所以我在这里让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但是虽然我这样说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马上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以至于浪费了一些时间,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思考.

篇2: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观摩课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观摩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对千米的认识;本节学习对长度的客观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与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认识难度较大。

2、本节主要学习对千米长度的具体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学情分析

1、通过作业练习和复习课对学生的了解表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经完全掌握。

2、学生已经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和实际长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实物,所以要多借鉴现实中的具体情境认知千米的观念。

3、本节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是不能最直观的认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是系统学习长度单位在小学阶段的结束,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对米的认识上,通过学习,找到米与千米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汇报课前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走、跑、看等),经历想象、推测等思维过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通过录象、照片,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较长的长度引出千米。接着,再次展示录象中10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距离大约是1千米,怎么估计或是计算的,从而在学习4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新的千米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在旧知的回顾中找到新理知识的连结点。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图片出示,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千米的空间认识。

教学难点:千米的简单换算。

篇3: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中国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篇4: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通过观察、推测、操作等学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懂得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回忆体育课100米跑步比赛,熟悉平小周边环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2月28日晴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注册。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买

了一个长2米,宽6分米,高3厘米的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笑了,你为什么笑了?

生:这个同学将单位搞错了。

师: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适合?

师: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来,比划一下?大家一起来比划比划。那2米就是?从教室门口到讲台桌就有2米,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吗?你认为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

二、新授:

师:感谢这位同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课题。我们能用双手比划1米有

多长,能比划1千米有多长吗?

a、师:不会比划也没有关系,生活中,你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吗?

b、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长度单位了吗?你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由课本老师来告诉我们。

生阅书齐读: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来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师:计量比较长的长度就需要用千米,那你认为这里的2米应该改为2?

1、通过观察、猜测感知1千米有多长。

①、师:千米在生活中运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②、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同学们请看:

演示:校园操场每圈大约是250米,2圈就是500米,3圈是750米,4圈是1000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读,师强调读法的注意事项,齐读。

③、推测:

师:假如操场每圈是200米,跑几圈是1千米啊?400米呢?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

①、体育课你跑过100米,跑完后你感觉怎样?几个100米是1千米?要让你跑完1千米,想想你会怎样?老师对着1千米外的你很大声地说话,你可能听见吗?将1千米与1米对比,你想说什么?

②、出示课件图片:

Α、从学校大门到哪个地方大约是1千米?

Β、生活中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

③、课件:

平小到农行是570米,农行到商业街是430米,商业街到新市场是240米,新市场到平小是190米,平小到哪里是1千米?还有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

3、回归生活,应用千米。

①、师: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运动的好时节,这不,小华来我们的学校

来锻炼身体了。

小华绕着操场跑了8圈,他跑了多少米?是多少千米?

②、师:2千米=2000米,那么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教师注意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③、师:看来同学们对米和千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老师就来考

考大家。

A、给下面的数据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B、先估计世界三大河流的长度,再比较长短。

三、小结:

①、师:长度单位家庭又添了一个新成员,它是?,说说你知道的“千米”的知识!

②、作业:多渠道查资料: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是()千米。

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

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

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1、情境的“巧设”:

在本课实际教学中,我主要创设两大教学情境,一是引入校门口到加油站距离1千米的录象,二是在练习设计中引入“‘数学大餐’菜单”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录象的引入,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已经对1千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引入来源于生活实际—校门口至加油站的录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更具体的1千米,学生可以进一步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加深和明确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样,也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参照,懂得多长的距离就是1千米,这样情境的创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具体的、持久的;对于“‘数学大餐’菜单”教学情境的设计,我的想法是,三年级孩子都是比较活泼的、好动的,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感官刺激,一定的视觉冲击,基于这节课孩子们已经接触过了,所以我不再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而在练习设计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方面下工夫,我设计了5道练习,并以“‘数学大餐’菜单”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由学生来“点菜”,“点”到什么,就“吃”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同时,很认真地完成了相关的练习,明显看得出,这样的“数学大餐”很适合孩子们的口味!

2、结构的前后呼应:

在课始,以“马虎小子的数学日记”来引出千米,课末布置学生完成数学日记,并提醒学生不要犯马虎小子的错误,这样的设计让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3、教学的有效实在:

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孩子们的学习结果来看,这节课还是挺有效、很实在的,孩子们“三维目标”方面掌握还是相当不错的。

教学缺失:

1、关于课前调查:

在课前,我发给孩子们一张调查表,要求学生配合父母调查你走?步大约是1千米,你走?分钟大约是1千米,摩托车中速行驶?分钟大约是1千米,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走1千米,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于是就出现了走200步是1千米,走3145步是1千米的答案,我想,这应该算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吧!

2、关于预设与生成:

一直以来,总是认为不需要太多的预设,看到很多老师写一课时的教案就达8、9页,自己很是不解。这次教学让自己有了深刻感触,预设是根本,有了精心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因为在“‘数学大餐’菜单”练习方面根本没有去预设,结果出现了很多诸如重复、罗嗦、遗漏等问题。希望引以为戒。

3、关于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教学语言,需要精炼、简洁、准确、有逻辑性,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在预设上面下些工夫,注意数学语言的逻辑、精炼。

4、关于教学评价:

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应该进行适时、有效的评价。在这方面,自认为做的不够好。我想,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单纯的一节公开课中是无法一躇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要注意积累评价语言,结合课堂实际灵机应变、

篇5: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 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 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步行 汽车 飞机 自行车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1800千米 5千米 16千米 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篇6: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天安门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篇7: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准备: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操场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激活已有的数学经验。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1)师随手拿起一个文具盒,问: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3)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师:刚才我们都讲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单位),从你们响亮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对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扎实,同时,我也了解到你们非常关注身边地一些事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接着出示:中宁一中的占地面积约5( )。师:能填我们学过的单位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物体表面面积切入,复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个较小的面积单位。通过感知中宁一中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产生需要运用更大面积单位表示的需要。】

2、揭示课题

师:表示一些较大的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顷

(1)自学公顷,初步感知

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学生看书)

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3)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4)感悟1公顷。

师:从推算结果来看,说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a、带学生到操场,汇报操场面积,再估计1公顷相当于几个操场的面积?使学生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

b、8名学生手拉手为一组,4个小组围成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10米,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推算: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合起来就是1公顷?

想象: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体验1公顷的大小。通过推算、想象让学生深刻体会推算更大的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要关注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5)领悟公顷

师:关于公顷,老师也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有关资料的图文信息)

a、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是( )平方米。

b、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面积大约400000平方米,是( )公顷。

c、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建筑面积约为26公顷,是( )平方米。

师:欣赏过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利用网络提供和公顷有关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通过富有思想内涵的文字信息,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对祖国的自豪情感,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量。】

2、认识平方千米

(1)师:你知道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确: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3)带学生到室外目测距离学校大约1千米。懂得以这么长线段围成的正方形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使学生感知1平方千米大约是多大。

(4)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

揭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5)延伸a、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7037平方公里。

b、中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

c、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3、阅读教材84页(生活中的数学)

三、课堂练习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3公顷=( )平方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0平方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千米

四、总结整理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师生共同整理面积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 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五、课外实践

1、调查所在城市广场占地多少公顷。

2、调查所在城市占地多少平方千米。

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1、准确把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不同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我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认识公顷,不仅让学生认识其含义,而且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对于平方千米,则重点让学生认识其含义,并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时,通过室外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如,通过观察一个面积接近1公顷的操场或的大小,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观察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并通过推算和想像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土地面积单位,进一步丰富感知,并逐步明晰1公顷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平方千米,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常用单位。

2、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

出示:中宁一中占地面积约5。学生在填空时发现这道题不能填已学的单位,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还有更大的单位。在此基础上揭示:表示一些较大的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的认识,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接着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由此,引导学生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在交流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如下的简单推理:因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3、帮助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课堂总结时让学生比划或描述学过的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要求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面积单位排列起来。在此基础上,说说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除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之外,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对面积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篇8: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万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2()。

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36()。

一块黑板它前面的面积大约是4()。

校园占地面积大约是2()。

小结: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像它的实际面积以什么为单位最合适。

2、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知道了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么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说说看。

(2)出示例2情境图。

欣赏图片并读一读图中的文字。

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内容?

今天我们共同认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教学新课

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1)九寨沟、三峡书库、杭州西湖这些旅游景点有同学去过吗?面积大吗?说说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平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m2”表示。(板书:km2)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总面积有多大吗?(960万平方千米)

我们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2)猜测1平方千米的含义。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1公顷是多大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能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

指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演示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尝试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在小组里算一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汇报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

3、教学试一试。

读题、理解题意。

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呢?单位是什么?

那么求出的面积单位就是什么?

指出:与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独立计算面积,并讨论应怎样将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

平方千米前面的数是小数怎么办呢?(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方法。

4、练一练第1题。

独立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将平方米换算成平方千米?

2000×1500=3000000(平方米)、3000000平方米=3平方千米

指出:无论怎样换算都要细心,不能数错位数或移动小数点时多移一位或少移一位。

5、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巡视指导。

指名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350公顷=3.5平方千米、1.39平方千米=139公顷

在小组中说说公顷与平方千米互相换算的方法。

6、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讲。

说说错误的原因。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怎样把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又怎样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怎样把平方千米换算成平方米?又怎样把平方米换算成平方千米?

互相说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在小组中估算,布置课后查找资料。

2、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100、100、10000、100

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想象一下这些物体表面或占地面积的实际大小,再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4、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km2)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100、100、10000、100

篇9: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篇10: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篇11: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P7页例3,P8页例4,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1、2题,P10页第4题)

教材分析:

例3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建议:

例3的教学可以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

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例4这部分内容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

①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

②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

③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练习二的第4题安排了三组情境(见下图),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应该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对应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篇12: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篇13: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篇14: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篇15: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 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但是,课堂中尽管体验过他们的推导过程,还相当一部分学生体会不到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究其原因学生的年龄小,另外像1000000这样的数学生还没有学到,根本不会读,再者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单位太大了,学生想象不到它们的大小。比如:我们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平方千米?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换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气去讲和练。

篇16:关于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大门水泥电线竿,提问:“这根高高的电线竿什么形状的,它为什么可以竖得这么高呢?(简单地让幼儿议论),师:“老师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吧。”

2、重点:尝试用纸把书支撑起来的方法。

(1) 寻找方法:出示纸和书,提问:“这是什么和什么;谁能用一张纸把书高起来,幼儿思考回答。每人各取一张纸试验。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

(2) 师提示方法:小朋友认识过那些图形,可不可以把纸变成那些形状再试试呢,幼回答并动手做。师出示几种范例让幼儿说它们的形状。

(3) 讨论:那种形状能把书架高起来,幼儿选中图形

(4) 师出示范图讲明制图方法,幼儿根据图示进行制作,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做。

(5) 将制成图摆放好,轻轻将书放上去,试验。讨论自己选择的方法和结果。

3、教师试验,小结圆筒形的力量最大。师再逐一演示,确认试验结果。

4、小结:同样的一张纸,做成不同的图形,它的力量不同。有的把书架高了,有的不行。我们发现圆筒形的力量最大。

5、给予幼儿信息,发现在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1)观察试验:波纹纸板做成圆筒形它的力量有多大(将波纹纸筒竖放+小硬板再站一名幼儿――下面的波纹纸筒可以支撑住)

(2)撕开硬纸板,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里面的波纹纸有什么用。

(3)小结:在圆筒形的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6、自由活动:让幼儿都来站在小硬板上,感受硬板下圆筒形硬纸板的承受力。

7、观察多媒体:用各种材料做成圆形物体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电杆、纸杯、高压锅等);他们都有用材料最省、受力最大、容量最大的特点。

[关于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17: 小学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篇18:小学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讲什么是面积,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

一、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是面积”,面积的本质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本节课是属于概念教学,学生获得概念一般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两种方法。这节课既利用概念同化的方法学习周长的概念,即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大小)与新概念(面积)建立联系,又利用概念形成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什么是大小,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概念。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对教材进行补充

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只有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缺乏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我增加了三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大小,丰富教学素材。

实际生活中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时,有时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目测法);有时不能,可以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就能比较出大小;有时把图形重叠在一起也比出大小,我们就可以借助统一的单位进行比较。而教材只提供了一组图形的比大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三种情况)。因此,我又提供比较图形大小的第一、二种情况,丰富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

2、对教材的调整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我把课本第40页“画一画”这一活动,两组图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基于以上的想法,这节课我从三个层次来教学“什么是面积”:

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观察比较大小的活动,直观感受和认识什么是面积。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体验比大小的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面积的概念。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区分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比如有的学生说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等,初步形成周长与面积正确表象。

篇19: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米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离,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学校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策略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其次,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环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交流导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问: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温州到杭州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引出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xx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建设银行,又经过镇政府门口,一直向北就来到了瓯海第三人民医院门口。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向西至蟠凤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西经一幼门口,再向北至经梧田高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十字路口,再一直向南至温州中学门口。

……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瓯海实验小学距温州世纪广场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6、(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篇20: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