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高中几年级学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3篇人教版高中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高中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电表,会用滑动变阻器,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学会科学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感受欧姆得出欧姆定律的不易,学习科学家为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2.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思路

欧姆定律是把电学中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得出欧姆定律,在探究活动开始时,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实验的探究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电学知识,并通过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降低了难度,达到启发学生正确设计实验的目的,从而突破本节的一个难点。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关注探究过程的细节,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同时要善于发现其闪光之处,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另外要充分利用好交流和评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修改完善自己实验方案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干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10Ω 1A)、定值电阻(5Ω、10Ω、15Ω)、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教师演示器材:家用调光台灯、实物投影仪、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五、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取出家用调光台灯,插入插座中,闭合开关,调节旋钮,让学生观察灯的亮度变化)

向同学们介绍了滑动变阻器在家用调光台灯中的应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分析,画出家用调光台灯的电路图。

请几位同学把自己所画的电路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二、提出问题

如果想知道通过灯泡的电流是多少,那么在这个电路要接入哪个仪器呢?该怎样连接到电路中呢?请画出电路图。

把错误的和正确的电路图放在实验投影上展示,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请2位同学按照电路图把讲桌上器材连成电路。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请同学们观察灯光的亮度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调光台灯的亮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生活与生产中,很多地方需要改变电流的大小,那么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三、新课教学

PPT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4.5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1.通过导体电流与有关,而且越大,电流越。

2.通过导体电流与有关,而且越大,电流越。

(如果有的学生猜想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比如通过导体电流大小与导体的长短、横截面积等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把其归类到电阻中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刚才这几位同学的猜想非常好,但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怎么来证明呢?

我们在设计实验前,请同学们先议一议下面几个问题:

1.探究电压、电阻的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应该用什么方法?

2.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时,哪个量不变?哪个量变?如何改变?通过什么显示变与不变的量?画出你们所设计的电路图。

3.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时,哪个量不变?怎么样保证其不变?哪个量变?如何改变?画出你们所设计的电路图。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这几个问题,然后组长或其他成员代表你们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师生互动部分:

小组汇报时可能会出现如下所述的一些现象,教师要做好分析引导工作。

第一小组:可以通过在电路中串联电流表知道电流的大小,根据干电池的节数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电路图1所示:

教师:你们这个小组所设计的电路图是用来研究电流与哪个物理量的关系的呢?

第一小组:我们所讲的是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教师:很好。除了他们这个小组设计的,有没有与这组不一样的设计方案呢?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也认为应该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比如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时,就应该保持电阻不变,但我们组与第一组不同的是在第三次实验时,电压较大,为了保护电路,我们加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如图2所示。

教师:那对于图2中的最后一个电路图,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5V吗?你们小组能想一个办法确定吗?

学生:

第三小组:老师,我们组认为在他们小组设计的电路中都有问题,虽然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但使用时间长了以后,干电池的电压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为了知道导体两端电压,我们建议在导体两端并联上电压表。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同意第三小组同学的看法,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第四小组:老师,在前面几组同学所讲的基础上,我们组认为再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才更好,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表,记录其示数,从而知道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在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时,换用不同的电阻值,但我们不知道怎么保持电压不变了。

教师:你们小组不但自己说的非常好,还有一个问题,给其它组留下表达的机会.对他们组留下的这个待解决的问题,哪个小组能伸出“友谊之口”啊?

第五小组:老师,我们组认为这其实也挺简单的,比如在把5Ω电阻换成10Ω电阻时,导体两端电压肯定会变化,那么我们只要观察电压表,通过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恢复到原来即可。

教师:同学们,这组同学讲的好吗?请大家用掌声的热烈程度告诉我吧。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几个小组汇报的结果,结合自己组更好的想法,画出你们所设计的电路图。过一会我们邀请几个小组代表把你们组设计的电路图在实物投影上向全体同学展示。

几个小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组所设计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

下面我们就要进行实验。请同学们先回想我们前面所学的电学有关知识,思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一下分工,前面小组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后面小组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按照你们最终设计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探究,把有关的数据填写在的表1和表2中。

同学们实验已经结束,下面请各组同学先仔细研究你们自己的实验所得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然后再与邻组同学交流一下,他们所得到的结论与你们的一致吗?最后我们请几个组同学把你们的实验数据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并汇报你们组的发现。

第六组:(结合实物投影展示的数据)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电压增大,电流也增大。

教师:那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时,电压增大,电流也增大呢?

第六组:应该是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增大,电流也增大。

教师: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第七组:我们组得到的结论是:在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教师:还有不同的结论吗?刚才几组同学都是从变化趋势上谈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研究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把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课本图14-14的坐标中描绘出来,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能仿照图14-14画出电流、电阻图像吗?

学生:我们发现在电流、电压图像中,得到的是一条直线。

教师:所有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吗?另外,一条直线在数学的函数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

教师:同学们认为他们这个小组说的对吗?好,另一种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

教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吗?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我为你们鼓掌,因为你们今天所发现的规律,很多年前是由一位大物理学家发现的,这个物理学家的名字叫欧姆,这个定律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公式:

公式中U为导体两端电压,单位为伏(V);R为导体的电阻,单位为欧(Ω);I为通过导体的电流,单位为安(A)。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公式与欧姆定律的公式比较象呢?

学生:……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欧姆定律的有关内容及课本中的例题,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你所学知识。

教师:好,同学们都已经自学完毕,请几位同学来谈谈你自学到哪些知识?

学生:……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辨析题:

根据欧姆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R=U/I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B.从R=U/I可知,对于某一确定的导体,通过的电流越大,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

C.从I=U/R可知,导体中的电流跟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D.从R=U/I可知,对于某一确定的导体,所加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之比是个定值

教师: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到黑板这边完成课本习题第2题的求解过程,其他同学在下面单独完成。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下面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这节有关内容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来,然后谈谈本节课你所学到知识。

教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

教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哪些做法引入的误差会比较大?怎样才能尽量减小?请同学们课后再回想一下探究过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动脑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电学知识,画出家用调光台灯的电路图。

小组间交流、讨论得出在这个电路中串联电流表。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行交流、讨论,得出调光台灯亮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日常生活现象或理论大胆进行猜想。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汇报: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压、电阻有关,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越大,电流越小,因为电阻阻碍电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汇报。

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出各种办法,设计电路。

学生思考,想出办法,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学生回想片刻后交流、讨论、可能有以下一些回答: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

2.电表要先试触,要选择适当的量程。

3.刚开始连线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处在电阻最大位置。

4.闭合开关读数后要迅速断开开关。(教师追问为什么)

5.读数时视线要正视。

6.要多测几组数据,以便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尊重事实,得出实验数据,不得拼凑。同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及时讲评,比如读数时视线没有正视会造成什么结果等。

[高中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篇2: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板书设计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电压U、电阻R。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UR、I=U/R、I=U—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

记录表格:

结论:(欧姆定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复习提问

①我们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

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部分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行纠正。

导入新课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式。

学生大胆猜想。

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同时可将所有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这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作用。

进行新课

一、设计实验

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

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

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

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

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巩固练习

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

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

这个练习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篇3: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2.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什么叫伏安法;

4.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具

写有课堂练习题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回答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定律用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很必要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用公式来表述,请大家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看书,教师板书)

现在请大家解答下面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或幻灯片.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两个问题均有两种解法.例如,可以先用欧姆定律解出电阻值,再用欧姆定律解电流值;也可以直接用前面比例式(1)求解.)

问题①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0.25伏时,流过它的电流是0.13安.如果流过它的电流变为0.91安,此时它两端的电压多大?

问题②一个电阻箱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把它的电阻调到350欧时,流过它的电流是21毫安.若再调节电阻箱,使流过它的电流变为126毫安,此时电阻箱的电阻应是多大?

教师:在解答问题①时,除了黑板上的解法外,有同学还用了另一种解法(教师板书出来)大家看都对吗?(学生答)欧姆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律.但在涉及只求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问题中,直接用比例式解通常要简捷些.

3、让大家阅读“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议论一下.(学生阅读,分组议论)

教师:为什么安培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去?(学生回答,教师订正)伏特表接到电源两极上为什么不会被烧毁?(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4.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实验得出的规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刚才大家看到,应用欧姆定律,不仅可以定量计算各种电学问题,而且还能简单明了地解释像安培表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这类物理问题.今后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这一电学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今天的复习任务首先是把定律的物理意义真正理解清楚.在作业中一定要注意解答的书写格式,养成简明、正确表达的好习惯.

5.布置作业

(1)工厂中车床照明灯采用36伏的安全电压,某车床照明灯工作时灯丝电阻是32欧,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导体中的电流多大?

(3)电压保持不变,当接电阻为242欧的灯泡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91安,如改接电阻为165欧的电烙铁,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四)设想、体会

1.本课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第一节的实验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关系,使学生易于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什么那样表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再令=1的办法引出,超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是不可取的;直接把公式抬出来,不说明它为什么综合概括了实验规律,就急急忙忙用公式去解题的办法,给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留下悬案,也是不妥当的.本教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实验规律出发,引出定律内容,再把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的结论对比理解,说明定律既概括了实验的结果,又比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引出公式后,由公式导出两个实验的结论,说明公式也的确是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对课文开头提出的欧姆定律是“实验结果综合起来”的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样做的前提是在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先通过实例运用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数学学习中已较熟悉的比例知识导出本教案中的(1)(2)两式,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和课时实际,不难做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表达物理规律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设计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2.本课题的另一重点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能力.“掌握欧姆定律”的教学要求是本章以至电学学完后的最终要求.这节课只应是既简单又基础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较长时间没有涉及到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在这一节课对解题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教案中采取学生先阅读课文例题,再一起概括小结解题思路方法;在本课小结中再次强调,对学生提出要求等措施来实现.

3.由于采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措施,这不仅有力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板书,节约了一些教学时间,有条件加两个课堂练习题.这两个练习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调在涉及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时,可以用比例法巧解,而且也再一次强化了欧姆定律与实验所得的规律的一致性的认识.但对U、I、R三个量同时变的问题,仅在教师阐明定律的意义时提及,在练习题中没有涉及,留待后续学习中去深化,以免加大学习的难度.

4.定律中的U、I、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在本节课只需提醒学生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去讲不同导体的U、I、R要用下标区别的问题。待学习电阻的串联时,有了这种需要再提出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诗》高中优秀教学设计

《诗两首》高中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只要大体了解一下,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三、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可采用课堂发言的形式,互相补充指正,作出解答,并说明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明确: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问题探究

这首诗歌虽文字不多,但却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问题(教师备案):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

1、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对以上问题,教师可根据学情加以取舍。

五、朗读背诵

试着当堂背过这首诗。

六、体验与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后者则告诉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们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三、问题探究

思考题: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篇5:人教版《西门豹》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4.天灾使百姓苦,人祸更是给百姓带来了灾难。看到这一切,你心疼吗?你气愤吗?那怎么办?

5.西门豹呢?出示9段

西门豹,你关心百姓难道是假的吗?那为什么不马上行动?(梳理图示:百姓信迷信、怕巫婆官绅,不敢反抗)如果马上行动,后果可能是遭到巫婆、官绅的……连百姓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坏家伙会……胆小怕事的会……要想把对百姓的爱化成惩治恶人、破除迷信的行动容易不容易?是呀!在当时,这需要多么无畏的勇气。(板书:勇敢)想想西门豹的决定,再读9段,你一定有和刚才不同的感受。

四、精读惩恶部分

(一)对百姓之爱、向迷信、恶势力挑战之勇,都转化为给河伯取媳妇这天的行动。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标画西门豹的表现。

2.自己读一读,想想句中之意、话外之音。

3.同桌说一说,体会(认识)到什么。

4.再次读一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5.努力在6分钟内完成。

(二)学生自己阅读

(三)集体交流

1.他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指名读、谈理解;

投影出示: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1)“不行,不漂亮,”为什么这么说(救新娘)

(2)西门豹相信有河伯吗?(找借口)

(3)“麻烦你”是什么意思?(很客气,惩恶人)

引导理解说话客气、做法强硬,使巫婆无法拒绝、也无法反抗。你觉得西门豹怎么样?这样一来,就顺势把巫婆投河淹死了。这就叫……(将计就计)

2.就这样,谁接着读西门豹的表现?指名读、谈理解(客气中的强硬)

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也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了漳河。自己读一读。

3.出示下文引读: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员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他们在想:。

4.这时,西门豹(显得不耐烦了)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师接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指名读)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指名读)

5.连读10-12,想像当时情景。

6.漳河边上这些老百姓,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刚刚被救的女孩一家人,也有女儿已经被害的百姓,此时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写一写、交流。

7.是呀!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引读)人祸解决了,此刻,你又认识了怎样的西门豹?

8.天灾呢?齐读14段。

五、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故事读完了,你喜欢他吗?佩服他吗?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思是:具备这三方面品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西门豹正是有对百姓的仁爱之心,有向迷信、恶势力的挑战之勇,更有行动之智,(板书)因此他的故事被写进《史记》,流芳千古。六、作业

篇6:人教版《西门豹》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讲一讲西门豹的故事

《西门豹》教学自评

《西门豹》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认识西门豹是一个具备“仁、智、勇”三种可贵品质的人才,即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三达德”;学习抓住人物表现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意识。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为什么要将计就计。教学过程中我有三点主要做法力求达成目标。

一、抓语言文字读书感悟

在给河伯取媳妇这天,西门豹以新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扔进了漳河。我抓住三个“不”和“麻烦”一词引导学生揣摩西门豹的语言,体会人物说的话在语气上很客气、在做法上又很强硬,使巫婆无法拒绝、也无法反抗,将计就计除掉了这个首恶,从而认识西门豹所具有的智慧。

二、抓想像训练表达

教学中设计了两处想像:一是巫婆、官绅头子被投进漳河之后众多官绅的想法;一是事件结束后百姓的想法。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把读懂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加深对西门豹这个人物的认识。

三、用板书突破难点

通过板书整理的关系图,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百姓迷信思想严重,所以任由官绅、巫婆摆布,西门豹没有马上采取行动,正是为了破除迷信、惩治恶人、教育百姓。

不足之处是事件结束后百姓的想法这一处想像设计了写的训练,但课上由于时间所限,没有落实。

更新相关教学设计推荐:

1、《西门豹》教学设计(优秀篇) 2、小学语文《西门豹》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3、西门豹优秀教学设计(二课时) 4、《西门豹》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5、小学语文优质课《西门豹》教学设计 6、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西门豹》精选 7、《西门豹》教学设计 8、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优秀篇)

篇7:人教版《四个太阳》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感悟。

篇8:人教版《四个太阳》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客人,放课件:

小男孩:大家好,我叫丁冬,希望和你们交个好朋友,我给大家猜个谜语。猜谜语:(谜底:太阳)

2、你见过什么样的太阳?

3、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太阳的图,看图、动画(媒体演示):夕阳图、旭日东升图、夏天烈日图、冬天太阳高照图等。

二、学习课文

1、配乐、配课文内容相符的动画、师范读。

2、谁来当小老师,评论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论。

3、你想怎样来读这篇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 四个太阳优秀教学设计

4、出示生字课件:

(1) 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上台当小老师读生字。

(3)齐读生字。

5、开火车读这篇课文(一小组,每人读一段)。评论:他们读得怎样?

6、我画了四个什么样太阳?板书:(贴图)

绿绿的太阳 金黄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 彩色的太阳

三、朗读感悟

1、学习小组同学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画画、即兴表演<配上动作>、朗读)师下位巡视,指导,给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画画组上台汇报,展出图画,并说明图画内容。如:画了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这样画?

(2)即兴表演组上台汇报。上台表演,配上动作。学生评论,师点拨。

(3)朗诵,一人朗诵一段,配上音乐。

四、指导背诵

1、媒体演示图,同时出示课文填空。学生看图,看填空题背诵课文。

2、出示图,分组背诵不同的段落。背诵时站起来,可配上动作。

五、指导写字:

电脑出示:园、因、为、脸、阳、光

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该注意什么?学生说到的字就通过电脑演示笔画。

1、重点指导写“园”、“因”两个全包结构的字。

2、在田字格中范写,注意被包围部分的大小要适中。

3、学生说笔画,书空。四个太阳优秀教学设计

4、练习写字。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篇9:人教版《四个太阳》优秀教学设计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一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刮风就下雨。”猜出来了吗?

2、书写“阳”,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写阳字

3、当太遇到阳,阳就要怎么读?(轻声)跟老师读一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四个太阳》。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都是什么样的?这四个太阳都有什么用?)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小声地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注意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谁来说说这是四个什么颜色的太阳?

3、你喜欢哪一个太阳呢?把他所在的段落找出来,自己读一读罢。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

A、绿色的太阳

1、文中哪一段写了绿绿的太阳,大声的读一读。

2、学“街”

(1)这段文字有个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喊出他的名字吧。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的?

(3)你能用它组组词吗?

3、提到夏天,你想到了什么?

5、现在呢?

6、是呀,看到这绿绿的太阳,小花觉得清凉,小草觉得清凉,还有谁也觉得清凉?

7、对了,在炎热的夏天,有了这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文第一段话)高山上的树会说( ),田野里的庄稼觉得( ),街道上的人们想( ),校园里的小朋友也会说( )

8、真是到处一片清凉啊!

9、你能从你的朗读中让老师体会到夏天的清凉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同桌互读)

10、跟老师合作把清凉送给大家吧。

11、完成填空

我画了个( )的太阳,挂在( )的天空,( )、( )、( )、( ),到处一片( )。

12、指名填,集体读,集体背诵。同学们,其实背书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词句,你一定能成功的。

B、金黄色的太阳

1、喜欢金黄色太阳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板书丰收)

2、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这段。

3、这段有三个生字宝宝,跟老师认识认识。

(出示熟、伙伴)

(1)谁来说说熟的反义词

(2)用伙伴造句。

4、果园里,果子熟了。到处都弥漫着香甜的气味。那到底是哪些果子熟了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果园里,果子熟了,有( )、( )、(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从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来说)

6、请女生带我们一起走进那金色的秋天去感受那丰收的喜悦吧!

C、红色的太阳

过渡:金色的秋天很快就过去了,随后来的是猛烈的北风和满天的大雪(课件出示冬季图),在这寒冷的冬天,你有什么感觉?(引导理解冻僵)

1、小明画了一个怎样的太阳送给寒冬呢?

2、出示:红红的太阳升起

3、现在是什么感觉?

4、老师也想通过朗读让大家暖和暖和,该怎样读?谁来教我?

5、生自由练读,师学读

6、结合老师出的填空题,用刚才教你们的办法背背课文。

我画了个( )的太阳,照亮( ),阳光( )着小朋友的手和脸。

7、指名背、男女赛背

D、彩色的太阳

过渡:小画家给夏天送去了凉爽,给秋天送去了丰收,给冬天送去了温暖,那它给春天送去了什么呢?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提供句式: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 , 变成了 色。

小画家画了个多彩的太阳送给春天,是他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就让我们跟随音乐,去感受春天。(边放音乐边读,你觉的春天怎么样?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词来赞美春天吗?)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泉水丁冬……)

春天真美啊?就让我们沐浴着彩色的阳光去感受这迷人的春天吧!自己练习读读。

小结:是啊,这位小男孩真是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了爱心的小朋友,让我们带上自己的爱心,一起来个配乐朗诵吧!会做动作的也请你做做动作!

三、拓展

1、(播放《种太阳》)静静的听听这首歌,说说看唱了什么?

2、其实每位同学都有种太阳的愿望,就请你把心中的太阳播种到卡纸上,将你心中的话以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吧!

3、出示句式:我画了个 太阳,送给 ,让他 。

(生写诗)

展示学生作品。(投影)

4、就让我们将温暖的种子洒遍大地,让所有的生灵都能幸福健康!

篇10:人教版《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 (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篇11:优秀名师人教版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走近老王(投影画像)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不错。这幅画中的主人公叫老王(板书课题作者),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刚刚对他的描述是不是和作家杨绛写的相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王》去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

2、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二、认识老王:

生速读课文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中有没有留下了新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1、老王是苦人。学生迅速浏览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多媒体展示)

⑴生活艰苦。明确:课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一辈子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这些说明他的生活艰难。(板书:生活上--条件艰苦)

⑵精神凄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明确: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不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

2、老王是善人。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艰难与辛苦,不只是反映在生活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可以说,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苦人--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留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确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于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同情和关心。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纯朴,关心人,讲仁义,他需要钱,但他更重感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板书:关爱尊重)

三、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有些事一带而过,有些事却要具体写详细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写”和“略写”?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要详写。课文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老王的哪件事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指名读。(注意读出感情)

2、学生听读,并思考: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外貌、行动)这两种手法课文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3、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A、对老王的形神描写语句进行分析及“镶嵌”、“强笑”“攥”“直僵僵”等主要字词的理解;

B、体现作者感情的字词)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善待老王: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表现如何?学生谈谈对'我们一家'的看法。

明确: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说明'我们一家'也是善良的。(投影)

教师小结:大家的理解都很好。作者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所以她才会用一颗善良关爱之心去对待老王这样的普通人。我们常说,理解是相互的,善良也是相互的。你宽容、慈爱,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宽容和慈爱,才会用平等的、尊重的目光,去对待你周围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2、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

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 '愧怍'。

五、关注'老王':

师:老王生前,杨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但她仍感到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深感愧怍。而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图片)

说话训练:任选一张照片准备两分钟发言,角度自选。

教师总结:在这个世界,人只有身份不同,谋生方式不同,但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并且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因此人只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之分,而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社会需要爱,社会呼唤爱,我们要尽可能关心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有不幸遭遇的人和处境艰难的人。我们应当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多媒体展示)

六、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感受生活。

七、课外练笔:请赶快拿起你的笔,把发生在你周围的“爱”的故事真实的描述出来,让“爱”的主题永驻人间,让人们体会到人间的那一份真情吧!

篇12:优秀名师人教版老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2、品味作者朴素、含蓄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愧怍之情,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不幸者。

课型:

精读课

学习方法:

质疑问难,品读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感悟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老王”,我们常把文章的标题比作文章的眼睛,同学们往往挖空心思去想一个非常漂亮的、新颖的标题,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你会有哪些感受?

生:是写人的文章;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与作者关系好

师:的确,如普通的标题一样,老王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人,而著名的作家杨绛为什么会在73岁高龄时还对时期与老王的一段交往记忆犹新,并为他作文?她对老王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下这篇文章的,请在文中找出来。

生:心上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愧怍。

师:杨绛为什么对老王愧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王。作者称老王是不幸者,请同学们找出老王不幸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生:他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有夜盲症;

住在塌败的小屋

身边没有亲人,孤独无依

师:老王是不幸的,除此之外,老王还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生:老实、善良

师:请找出表现老王善良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老王为我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王送钱先生看病,拿了车费心不安;

老王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学生概括应能充分体现“善良”)

师: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件事都和车费有关,老王需不需要钱?

生:需要。

师:那老王为什么不肯要钱?拿了钱还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请前后四人小组讨论。

生:

1、老王出于真心,想要回报杨绛夫妇

2、老王做人做事本分,不会因为贫穷而多收一分钱

3、杨绛夫妇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要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没有工资拿,处境十分艰难,甚至作者自己说:“人人可以起来起来欺凌戏侮”。而老王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里,没有受到邪风的影响,照样尊敬关心夫妇俩,闪现着最美最善的人性之光。(老师引导分析)

师:这几件事都让人感动,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件事?

生:老王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三、赏析细节,品味老王。

师: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8—16段,注意哪些词、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齐读8—16段。

师:哪些词、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肖像描写“他面如死灰……一堆白骨”写出老王因病痛折磨而变得瘦弱、丑陋、恐怖的特点,他的身体情况很差了,还坚持送香油、鸡蛋,体现他心地极其善良。(根据情况补充)

生:“镶嵌”一词用得极有表现力,可以感受到老王身体僵直的状态,读到这的时候不禁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生:我强笑说:“……”强笑一词用得含蓄而准确,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悲酸和感动。(根据时间举例)

师:在同学们对词句的品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绛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她不用一个“善”字,却让老王的善良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根据时间提问)

(生:语言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对人物描写细腻、传神;

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师:老王是善良的,文中还有一位善良的人,她是——杨绛。请快速找出体现杨绛善良的地方。

生:照顾老王的生意,从经济上给他帮助;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香油、鸡蛋也给了钱;关切的询问老王的生活状况;女儿送鱼肝油(言传身教)

四、理解“愧怍”,怀念老王。

师: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老王的关爱和帮助,可她为什么事隔多年还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请按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生:杨绛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她认为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爱、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关爱不够举例如:老王病了几个月她都没有去看望;老王送香油、鸡蛋是真心的,她不了解老王的心意硬给老王钱;老王死了十多天,她才得知……

师:关爱不够的地方越多,我们越能感受到作者的反思自责。杨绛在经历了劫难之后,没有怨天,没有怨人,更多的在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我想这正是杨绛最善良之处。

五、延伸拓展,关注“老王”。

文中的老王离去了,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像老王一样不幸而善良的人们,让我们一起去关注他们。(点击照片,控制音乐)

1、这是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小伙子,他以背煤为生,一筐煤重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挣1元钱;

2、这是同在一片天空下的两对母子;

3、这是一对在严寒中相依偎卖菜的父子;

4、拾荒的老妈妈;

5、雨中的三轮车夫;

6、在耕田的两兄弟;

就其中的一张照片或这一组照片谈谈你的感受?

生:他们处境都很艰难,都在辛苦的赚钱,努力的生活着,我感到自己很幸福,以前却还不知足,我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幸运,去关爱帮助那些不幸的人。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和爱心,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那些不幸而善良的人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篇13: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正音:

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二.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1.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2.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3.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教学回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5.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6、教学回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读准下列字词,掌握它们的写法: 褒禅 窈然 仆 碑 怠 胜 相 观

2.学习本文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以事明理的写法及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重点: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

1. 一词多义----观  得  其  然           文言实词    者 夫 盖

2.学习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2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背诵一、二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 说说有哪些`记'文,这 些`记'文有什么特点. 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 核舟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 你都了解些哪些?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

集><临时川集携带遗等.

2.<游>文是王安石矢职回家时,浏览此山后所记.

二.熟悉课文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 庐 谬 窈 怠 惑 相 胜 圭 父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

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尖情况.

三.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⑵虚词

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

短语后置.

四.作业   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

五、教学回顾:

第 二 教 时

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一.检查复习

1.默写生字词;

2.请生背诵1-2段.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

1.请生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⑴ 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对于这件事".

⑵ 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3.讨论:

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 、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 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4.第四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三.总结全文

1.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秘书的感想: 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从今天来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四.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点.

关于"其"的几种用法:

"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作代词和语气助词.具体用法如下:

1.用作代词:

(1) 代第三人称: 可译作 “他的” “他” “他们” “它” .例: 安求其能千也?<马说>

(2) 作物主代词, 表领属关系,可译作 “他(它)的” “他(它)们 的” .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又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作"这""这些";远指,可译作"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 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2.用作副词.

(1) 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例: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3) 表示祈使,可译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 表示未来,可译作"将""将要".例: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词,表示加强语气.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学习掌握"观、名、文、求"等实词的用法.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五.

2.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七、教学回顾: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叙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学习盛、兴、亡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理解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  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六、教学回顾: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翻译全文。

3、学习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时间、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读准句读。 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翻译全文。

教学要点: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豪级的作家,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其人。

1、苏轼简介:(阅读《创新课时训练》①第143页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摘记:①苏轼的基本资料;②苏轼文学成就的具体表现。读完进行交流、明确)

①基本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

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送他的长子苏迈赴任经过九江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一篇游记。

三、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一读)

1、提出要求:

⑴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遇到疑问可同座交流、讨论。

⑵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句内停顿。

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及时正音、指导句内停顿。

下列句中的停顿必须注意:

⑴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⑵然/是说也

⑶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⑷舟回/至两山间

四、再读课文(二读)

1、提出要求:

⑴结合“课文思路剖析”②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⑵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句内停顿,争取读出语气。

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再读效果,及时指出缺点。

3、讨论问题,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⑴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⑵谁在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时候,犯了臆断的错误?(李渤)

⑶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嘲笑)

⑷对郦道元是什么态度?(惋惜)

⑸作者对于自己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由来有何感触?(得意、骄傲)从何处可以看出他的得意与骄傲?(“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中的两“笑”)

⑹他为什么有这种得意与骄傲?(1、众人皆错我独对 2、“终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我独于月夜绝壁之下探寻原因。)

五、齐声朗读课文。(三读)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1、2两段,试着进行翻译,标注出有疑难的地方。

七、教学回顾:

[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