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两课时(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月光曲教学设计两课时

月光曲教学设计两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跟父亲学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岁举行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 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5、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6、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学习生字。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后思考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2-7),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8-结束)

篇2:《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张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6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认会生字,重点理解“清幽、恬静、霎时间、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以及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贝多芬及兄妹俩高尚而真挚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26课《月光曲》,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把字写得大方美观。“曲”字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两竖。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情。

2.检查词语的读音。

师:文中有一些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词语意思,并会在合适的语境下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积极自主识字,充分交流,有效调动识字热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概括主要内容。强调准确、简洁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两个要求。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注意做到准确、简洁。

[设计意图:在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教师要给方法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读中感悟,深入人物内心

师: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清楚了。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后第一题),读一读。

师:从问题中我们明白了,贝多芬弹了几首乐曲?(两首)

(板书:弹一曲,又弹一曲)

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请大家静下心来,认真读读相关段落。

师:不仅是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更因为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设计意图:抓住课后题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让课堂学习简单化,使学生由此及彼,以最快的速度触及文章的中心及学习重点。]

1.读中感悟,学习第3自然段。

预设:

(学生读)“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非常懂事。

教师指导朗读,感受盲姑娘内心。

(学生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

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哥哥的难过和无奈之情,以及哥哥对妹妹的愧疚。从“是啊”这两个简单的字中,体会到哥哥对妹妹那深沉的情感。(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想听贝多芬音乐会的渴望。

(教师相机板书: 弹一曲感动)

2.反复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学习需要,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细细品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语言――内心)

四、利用学法,品读6、7自然段

1.学生自学第6、7自然段。可以和旁边的同学简单交流,也可以在书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

2.集体交流。

预设: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从这里能感受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十分懂音乐。从两个“您”看出了,当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这是在繁华时尚的大都市吗?这是在贵族名流云集的音乐会上吗?这是在灯光璀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吗?这仅仅是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茅屋里)

师:此时此刻,贝多芬会怎样想呢?

预设: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了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是他的知音,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其激动、幸福的复杂情感,促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教师相机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感受音乐家的高尚人格。)

(教师相机板书:走进 又弹一曲 激动幸福)

[设计意图: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并且引用贝多芬名言,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在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在发现中比较,在发现中品味,深刻地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再次创设情境,引起阅读期待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在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美,贝多芬望了望身旁的兄妹俩,按起了琴键,此情此景下,他会弹出怎样的旋律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这儿与其说是结尾,不如说是一个延续,希望能掀起一个新的学习高潮,为下节课学习第9自然段做好铺垫。]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迎泽区责都小学)

篇3:《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 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 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 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三、据题提问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 《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四、学习课文2~8自然段,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 情(遇知音):

①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 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 景(清幽、幽静):

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 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堂,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篇4: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普K小学 陆世雄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

课前准备: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师生静静欣赏。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

1.同学们,刚才这首曲子好听吗?那谁来说说你听后的感受?(生汇报)

老师也深深地被这首曲子感动了。其实这首曲子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关于这首曲子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39页,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你了解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引出对贝多芬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谈话:《月光曲》是贝多芬的成名作,那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关于《月光曲》的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交流反馈

好,课文读到这。能读通课文了吗?那这些字你们会读了吗?

好,读得真好。那这些词语呢?(课件出示词语)

3、整体感知

看来字词考不倒你们了,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关于《月光曲》的'什么内容呢?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说得真好!可见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真会读课文,那谁知道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生汇报)

那么,贝多芬共为盲姑娘兄妹演奏了几首曲子?

对,是两首。第几首是《月光曲》?

是的,是第二首。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月光曲》,那么第几自然段是《月光曲》内容的具体描写?带着着这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反馈。

课文读到这儿,谁来说是第几自然段?(引出对第九自然段的学习)

3、品读第九自然段。

①听着贝多芬的弹奏,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②本段描写中哪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哪些是人物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感觉?(引导学生学习本段虚实结合的写法)

③从本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是贝多芬演奏技艺的高超。(www.fwsir.Com)(或贝多芬演奏得很好)

④演奏完这首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

四、品读课文,提升认识

1、谈话: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兄妹演奏曲子?细读课文,找出贝多芬是怎样遇到盲姑娘兄妹的?

(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

2、从文中的描写你能看出这对兄妹的家境吗?

对,贫穷。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朗读兄妹的对话,体会这对穷兄妹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品性)

3、听到兄妹的谈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动者的同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本文的学习中,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帮助学生梳理出: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听一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贝多芬

对音乐的热爱

篇5:《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传说:贝多芬 盲姑娘

散步 想听

弹奏 入神 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 陶醉

记录

篇6:《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有关《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

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相机教学第一自然段。)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相机教学最后一自然段。)

4、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⑴ 这段写了什么?

(大海和月光的变化。)

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⑶ 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 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在前面写上:

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⑸ 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 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

(音乐欣赏。)

⑺ 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 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 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出示朗读第8自然段。)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练说。

四、课外延伸

1、教师: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介绍:

他的乐曲热情激昂,像一团熊熊的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篇7:《月光曲》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2、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4、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贝多芬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光的词语或句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它的作曲者贝多芬是100多年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谱写出许多著名的乐曲。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最想要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快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来交流你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吧!

三、研读课文

任何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有它不平凡的经历,贝多芬的《月光曲》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钢琴曲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我想,假如贝多芬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默读课文,提出假设,并在书上圈圈点点来印证你的假设。

1、盲姑娘热爱音乐:

哪些词句印证了你的假设?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是呀,这首曲子很难弹奏,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这是盲姑娘一个美好的愿望。能读出她对音乐的这种向往吗?

她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是这样的吗?联系上下文,他们家真的那么穷吗?

是呀,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于是,她只能对她的哥哥说

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听到这儿,贝多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这位穷苦的盲姑娘弹起了刚才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读读这段话,从哪些字词中,你读出了她对音乐的热爱?

这是她对音乐诚挚的热爱啊!谁能读出这份激动?

贝多芬没有回答,而是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这是为什么?

是呀,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更是倾注了自己的深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遇到了一位知音,激发出了他的创作灵感,谱写出了这一首著名的《月光曲》。

2、环境幽静: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读这句话,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是呀,这样的环境就叫做幽静!课文哪里也让你有这种幽静的感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

读出幽静的感觉来!

的确,假如没有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贝多芬同样可能创作不出《月光曲》。

四、小结

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小镇上的一对兄妹激起了音乐家贝多芬的灵感,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下节课,我们再来好好地、仔细地欣赏这一名曲!

篇8:月光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环境特点,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创作了一首曲子叫做《月光曲》,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音乐,师配上朗诵。)

师:听了这么优美的曲子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穷兄妹俩的感受的呢?找出文中相关内容,用笔划一划。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1、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

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4、交流:

月亮的变化(声升起到升高到穿行)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如何朗读:

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又轻柔到激昂。

5、指导朗读:

⑴ 请一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变化。

⑵ 学生自评,边评老师边指导朗读。

⑶ 配乐自由读,请个别学生读,全班分部分读。

(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全班齐读最后两句。)

三、学习2~8自然段

师:学完了这部分内容,我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旋律的变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提问。

师归纳三个主要问题:

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这样的变化?

3、为什么穷兄妹俩听了曲子后会联想到月亮和大海,而不联想到其他事物呢?

小组学习2~8自然段,讨论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4、交流:

解决问题一:

生: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哦,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有天晚上去散步听到别人正在朗诵你的一篇作文你的心情如何?(惊讶,心里产生了一点触动),所以弹出的曲子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景象,是不是这样?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说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生:因为窗外有月光照进屋子,在那么美的环境下才能创作出曲子来。

解决问题二:

引导学生曲子的创作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关系,因为触动所以曲子是轻柔的后来有了感动曲子升高了一点再后来贝多芬情绪激动曲子就变得激昂起来。

解决问题三: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第七、八自然段),用找重点词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

师小结: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9段,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出示课件,让学生配乐朗读。)

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

(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

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课件)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看到了”,两句的意思不一样。)

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也看不见。)

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我仿佛──。

四、听音乐练习写话

师:可见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音乐同学们也来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

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音乐。

师:我发现不少同学被这动听的旋律陶醉了,能告诉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用笔记录下这美妙的一刻吧。

学生写片段。

五、总结

同学们,《月光曲》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大师的音乐,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壮美,更感受了贝多芬那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9自然段

2、完成“听音乐写话”。

【反思】

本堂课总体效果较好,但是还是时犯老毛病,即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仍表现为对该点评的学生不置予否,尤其是对思路正确,语言表达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没有应有的鼓励或一味鼓励,致使学生没有在原来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而好不容易放开胆量尝试回答的学生,又一次被冷落,这些孩子又一次失去了自信,不敢开口说话也不屑开口说话了。

篇9:课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法与学法】

本课通过优化和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先进教学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直观形象的图案、五彩缤纷的荧屏、不断变化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设境引读──悟境品读──入境演读──越境拓展四个教学环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直观可感的形象,从而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阅读、音乐欣赏等多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教学过程】

-、设境引读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初步阅读,了解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穷兄妹俩由《月光曲》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而且刚才我们也聆听了《月光曲》的优美曲调,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即兴创作的?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来探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

月光曲

(设计意图: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文要求,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悟境品读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⑴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① 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② 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

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A、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B、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⑵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① 贝多芬心情十分激动。

② 他有卓越的音乐才华。

③ 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⑶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①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② 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③ 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研究、发现、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加深对课文的了解,从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令孩子的心灵之花尽情绽放,进而突破教学难点,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入境演读

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人物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

(设计意图:在认真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更深层次的对课文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真正学会学习。)

四、越境拓展

1、听一段钢琴曲,展开联想,用一段话把听到的描绘一下。

2、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3、课后欣赏一些音乐,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法。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拓展思维空间,丰富想象能力,提高对资料的收集、优化和整合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篇10:《月光曲》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辨第九自然段中的事物与联想。

2.弄清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理解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3.发挥想像,进行写作练习。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对于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讲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及写作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所以在教学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设计了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难点:

感悟《月光曲》的内容与旋律的关系以及和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弄清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理解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人物是怎样的。

2.文中人物的心灵是美好的,就像《月光曲》一样美。那么课文中到底哪一段描写了《月光曲》的内容呢?找出来。

二、讲读第9自然段。

1.这一段中哪些是想像的?哪些是事实?请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想象的句子。(交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月光曲》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呢?美吗?朗读。

3.练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再读。

4.过度:艺术家创作作品,一般都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从而产生了灵感。那么贝多芬的灵感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三、弄清《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理解贝多芬的心情。

1.他能创作《月光曲》,首先是因为什么?(听到了琴声)你猜贝多芬当时会怎么想?

2.然后他听到了什么?(对话)分析兄妹俩的对话,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与对听贝多芬弹琴的渴望和妹妹对哥哥劝慰时表现出来的善良。

3.听到这里,如果你是贝多芬,当时会怎样想呢?(写话练习:贝多芬听到这里,心想 )

4.于是贝多芬弹了一曲给盲姑娘听,盲姑娘是怎样的?

5.分析句子:“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理解姑娘的激动和对音乐的喜爱与理解。

6.“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让学生提问。(为什么用“您”?)体会当时贝多芬的心情。

7.是啊,听姑娘的话,贝多芬一阵激动,这下遇到知音了,当时,贝多芬会怎样想呢?(写话练习:贝多芬听,心头一阵激动:)

8.引读《月光曲》描写的内容(第9自然段中第2句到第6句)

9.到现在,你对这段内容的描写,还有其它的理解吗?(是贝多芬当心情变化的写照。)

10. 练习朗读。

11. 这么美的乐曲让兄妹俩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时,兄妹会说些什么呢?(写话练习: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12. 而此时,已获得灵感的贝多芬却在干什么去了?

13. 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14. 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四、作业(选择一题目来做)

1.贝多芬回到客店,是怎样把《月光曲》写下来的.呢?发挥你的想像,把它写下来。

贝多芬回到客店,

2.书上《月光曲》的内容是想像出来的,请你发挥想像,根据《月光曲》优美的旋律描写出《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反思:

品课:陈老师的课体现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一是比较合理地处理教材,即在教学中,陈老师先让学生感悟体会描写月光曲内容的的段落,在学生对月光曲所描写的内容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月光曲创作的过程。这种样处理教材,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研究。二是抓住文本不放松。即让学生通过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感悟体会,揣摩贝多芬的心里活动,贝多芬心里想得就是他要为肓姑娘弹两首曲子的原因。教学中陈老师采用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等多种方式,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值得探讨的是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已经有了一条线,但这条线还不够清晰,如何使课堂的教学主线更显得清晰,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文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可以更集中些,避免一些零碎的小问题过多。(平平淡淡)

篇11:《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

《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

一、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进行整体阅读。请同学们回答:《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交代了什么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是“送别”。古人写送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中国人的传统,喜欢团圆。 “何事长向别时圆”,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所以读古诗,要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敏感。更何况诗人当时的处境:被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本来心情就很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更是雪上加霜。按照唐朝规定,被贬人员接到皇帝命令,必须马上动身。当时白居易来不及向朋友告别就起身了,所以他来到九江,对这难得的朋友格外珍惜和留恋。

二、第一小节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事要素外,还写了什么?

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一个“秋”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环境也是悲凉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举酒欲饮无管弦”点明了话别时的孤寂无聊。一个“惨”字告诉我们“以酒浇愁愁更愁”,这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动这许多愁!分别之时,只有那一轮明月浸泡在江水中,冷月无声,诗人内心悲痛、伤感、凄凉。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一个“忽” 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理解作者创造的艺术氛围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抓关键词语,体会感情色彩。

三、第二段描写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

解决三个问题:1.大量地使用比喻。2.运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诗人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之中,音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3.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经历了一个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的复杂多变的过程。音乐的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回肠荡气。更为动人的是,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紧抠住一个“情”字:“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让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变化,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才能显示出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句子,课堂就活了。学生喜欢的句子如何与“三个问题”对接?顺序不是主要的,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喜欢的句子中引到“三个问题”上来。这是接榫的艺术。

四、自古以来,描写音乐的诗词歌赋很多,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是描写音乐的'绝唱。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白妞说书”的一段,请大家欣赏: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白妞说书”也写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改成“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好不好?

不好。即便改成“掌声响起来”也不好。特定的艺术境界决定了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才是最好的。贾岛的“敲”好还是“推”好?恐怕也是这个道理。进入到艺术欣赏的深层领域,估计学生比较感兴趣。

五、请同学们读第三小节,然后思考问题: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是什么关系?

有对应关系。教师板书:“描写音乐”――“自叙身世”。教师请同学们先交流,然后找几位同学回答。教师说上句:“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优美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坎坷的身世。”请同学们接下句:“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但那悲惨凄恻的身世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这种对联式的语言训练,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程度,又可以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一举两得。

六、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你们对此如何看待?

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说。引出这样的话来:“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可以采取说半句留半句的方式。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报效国家,满腔热情――不料遭此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经历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控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口哲难为听。”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遇到了别人的施舍,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他欣喜如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他更像一个乞丐,用真诚又可怜的眼光恳求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个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首。诗人痛哭流涕,泪洒青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两颗心连在一起。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这就是《琵琶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就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课堂如潮,汹涌澎湃。这是一种课堂境界,学生在这种境界中,心灵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教师也陶醉在这课堂艺术境界之中,体验人生,感受幸福。

七、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捧读这首诗仍然心潮澎湃,情不自已。为什么?

因为我们同情诗人的遭遇,因为我们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因为我们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我们感谢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精神食粮。“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无限崇敬之情,把这首诗再朗读一遍。

教学后记:每次教学《琵琶行》,我内心都难以平静,备课时两眼闪着泪花,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平静一会儿。我太喜爱这首诗了,它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我的心。

篇12:《落花生》教学设计两课时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篇13:《锄禾》两课时教学设计

《锄禾》两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每个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一幅彩色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很多同学都会背诵这首诗了,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锄禾》

二、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看书,然后在书上划出生字来,指名读生字。

三、讲读课文:

(一)板书: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1.讲解字意:

锄:给禾苗锄草松土,是在劳动,指动作。

禾:指禾苗或庄稼。

日:太阳。

当:正是什么时候的意思。

午:中午。

2.请同学们讲解上述字的意思。

3.说说前半句话的意思:

(参考: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时候,农民顶着烈日给禾苗锄草松土。)

4.理解字意:

滴:滴到的意思。

5.说说后半句诗的意思。

(参考:汗水滴到禾苗下边的土里。)

(二)看图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农民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擦汗,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三)板书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理解字意:

盘:盘子

餐:饭食

皆:都的意思

2.第2句诗的意思:

(提示: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说。)

(参考: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四)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2~3人)

(五)指名背诵全诗。

四、小结: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作者看到农民辛苦劳动,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艰辛的同情。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指名3~5人。

二、学习生字:

(一)辅导学习:

dāng当

1.分析字形、上边当,下边彐。

2.组词:当中、当时。

3.指导书写:

pán盘

1.分析字形:上下结构,上边舟,下边皿

2.组词:盘子一盘菜

3.指导书写:

(二)自学生字:

wǔ午 hàn汗 lì粒 xín辛 kǔ苦

要求:分析字形结构并组出词语来,然后自己在田格里各写一个。

(三)读词语

当中 当时 中午 下午 汗水 盘子 米粒 辛苦

苦瓜 饭粒 汗珠 一粒米

(四)组词练习:

汗( ) 午( ) 粒( ) 苦( )

(五)读读作者写的另一首诗,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篇14:《落花生》教学设计两课时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篇15:《景阳冈》两课时教学设计

《景阳冈》两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等词的意思。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朗读训练。

3.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晌(sh3ng)午

咆哮(xi4o)

请勿自误(w))

脊梁(li2ng)

(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

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你能给每个小故事写出小标题吗?

①喝酒②上冈③打虎④下冈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①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

(a.谈酒b.谈虎。)

②分角色读这一段。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

④讨论。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与打虎一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

⑤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5.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徒手打虎做了铺垫。)

6.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

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3.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述。

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五)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深深地喜欢他?

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描写,加以体会。

篇16:《童趣》两课时教学设计

《童趣》两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象,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文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象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象,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象,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象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文言文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具有简洁、典雅的特点。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我们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异流,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继承祖国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学好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用心领悟,能见言而知其意;三要积累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三、朗读课文

第一遍,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藐(miǎo) 项为(wèi)之强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为壑(hè) 癞(lài)虾蟆

四、感知课文

1、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我们要联系上下文,用加字的方法,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成语一类,可以采用讲述大意的方法,如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讲解第一段,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教师启发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疏通字词意思,领会课文大意。学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⑴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⑵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⑶ 以丛草为林(把)

⑷ 兴正浓(兴趣)

⑸ 方出神(正)

⑹ 驱之别院(赶、驱逐)

⑺ 明察秋毫:比喻最细微的事物。表现视力极佳。

⑻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⑼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

⑽ 夏蚊成雷:夏夜,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更好地理解文意。

五、小结

理解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掌握句内停顿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而对句子停顿的掌握,又必须通过反复朗读,用心品味才能有所得。

六、作业布置

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研读与赏析

1、学生背诵课文(检查布置的作业),回答以下问题:

⑴ 文章围绕什么回忆了几件趣事?

⑵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⑶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⑴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⑵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作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台小草丛杂处看作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作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⑶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象,才会得到。

2、分析第一自然段:

讨论: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是观察的收获。

3、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三件趣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心情如何?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为之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作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吞二虫,不觉呀然一惊。

二、体验与反思

1、讨论:

问题1:我为小虫打抱不平,只是驱之别院,为何不将它处死?鞭是怎样的鞭?

明确:鞭子可能是草,也可能是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忍心将癞蛤蟆打死,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象,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的一件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2、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象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小结

本文用追忆的口吻,生动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表现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天真浪漫的情趣,给人以启发──观察能为生活增添乐趣,学习也如此道理,多观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同步作业;

2、丰富的联想想象,能让人产生愉悦。你也来做一次观物游戏,从以小见大的角度,以细流为江河、以小池为大海、以寸土为平原、以猫为虎、以蚯蚓为巨蟒试写三百字左右的短文。(家庭作业)

五、教后反思

篇17: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篇18: 《月光曲》教学设计

1、字词教学。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读对话,思考姑娘说话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4、交流,伺机板书:热爱、家贫、手足情深

5、板书失明。贝多芬给这个失明的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小姑娘激动不已。

6、读好句子,说体会。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7、思考交流:本为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贝多尔为什么要给盲姑娘一而再地弹曲子呢?

8、“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思考交流:他们真被陶醉了吗?(联想和想象)

9、多种方式读第9自然段,熟读成诵。

篇19: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情感目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初读感知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谱成清幽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陌生人霎时间

波涛汹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领读新词

2、说说词的意思

3、由“茅屋”一词进行联想。

训练语感,体会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穷人。

四、读中感悟“盲姑娘”,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品读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外貌、神态,

感受盲姑娘立体丰满的形象。

这位姑娘是一位贫苦、懂事、热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五、展开合理联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渐明晰贝多芬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

好奇——心里一震——感动——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2、尝试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为盲姑娘再弹一曲的情感因素——为音乐上的知音演奏

六、归纳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2、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

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二、学习新课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一般,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4)你能把这样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吗?背诵9自然段。

三、阅读拓展

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势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人“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放律变化一致。

月光曲

琴艺高超

贝多芬即兴作曲乐圣

情感真挚、细腻

高尚的品格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