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方案(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观潮-教学设计方案(共含1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观潮-教学设计方案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

【地位作用和总目标】

《观潮》一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段,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本课的特点,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我设计了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体会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意词“观”的不同用法。

(3)学习作者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4)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给课文分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通过本课学习,训练学生按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叙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善于倾听、善于交往,养成良好的协作品质。

(4)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

(1)能通过网络了解、收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获得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交往、合作的技能。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自古有名。

第二段(第2--6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整个经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自制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2.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描写潮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3.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课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感知少,本课所介绍的自然现象又比较复杂,地域性、空间性强,因此,学生很难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总结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教

学中,我力求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自制CAI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导学“潮来之前”这一段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大潮到来时那惊心动魄的情景,侧耳倾听大潮到来时那震聋发聩的声音,引导学生自学“潮来之时”这段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引深,帮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合作交流,动手勾、画、圈、点,动脑积极思考,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务实、有效,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教师教的需要和学生学的需要,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我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自制CAI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多种优越功能,达到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还采用了激趣导入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指导分析朗读法、板书总结法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法的运用中,突出自读自悟,以“读”贯穿始终,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也可以列提纲读、感情朗读、边读边画或抓重点读。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突出合作学习。主要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全作中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探究,以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不仅培

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产协作能力,也真正作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力争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并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治学生的情趣, 自主、多元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媒体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媒体运用主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CAI课件为主,多媒体计算机和CAI课件的运用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让学生通过看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听大潮到来时的声音,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教学过程流程图及简要说明】

1. 流程图的简要说明:

2.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启发谈话,质疑激趣:

1.板书“奇观”,分析“观”的意思,“奇观”呢?你们亲眼见过奇观吗? 农历的八月十八是我国钱塘江的观潮日,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那著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板题:观潮

比较:“奇观”和“观潮”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自读,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追问:课文那几部分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

2.自学,汇报。

篇2:观潮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二课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三、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2、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还记得课文为我们都展示了哪几个画面吗?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画面。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领略这“天下奇观”吧!

你们要去找找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设计理念: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读书欲望)

(二)感悟文本

1、自读感悟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并简要写下你的体会。(课件出示)

(设计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读书师要有适时的读书笔记)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预设:

A我从这句感受到大潮的奇“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见到潮水,就听到了声音,真“奇”!

师:我们先听到了声音,声音是什么样的?书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的?

生:书中是用“闷雷滚动”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的。

师:闷雷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轰隆隆的声音,不响亮。

师:是啊,比较沉闷的雷声,那快来读一读吧,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有感情读文。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才看到一条白线就有那么大的声音了,而且浪潮还是那么的整齐,好像训练过一样。

师:是啊,一条白线出现了,响声也————越来越大!这时候人们也跟着潮水沸腾起来了!你快把这时的情景读出来吧!

C“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谁再来把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文。

D“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对面那排房子那么高,想象一下那排房子就是浪潮,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设计理念:用身边的事物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更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E“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太壮观了,那样的场景怎能不叫人称奇呢?

师: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这样的气势可真是奇观啊,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生有感情读文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让我也有些忍不住去感受这奇观了!

(师范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把你们的感受用你们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吧。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F让我们近距离的去看看这“奇观”吧

播放幻灯片,师引读。(设计理念:有声音和图像的展示,更容易带动起学生的激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

师:谁能再来把这壮观大潮读一读?

(生再有感情读文)

读得多好啊,让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请注意:潮来了!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设计理念:之前的是静止的图片和声音,再到动感的视频,让课堂有层次性,也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好的去理解课文。)

今天,我们观看了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如临其境,我们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同学们,让我们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吧!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师:你认为哪个词更能展现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适时板书:风号浪吼)

师:你能再把当时的气势展示出来吗?

指导学生朗读。

B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当时的壮观,文中的“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设计理念:这个小题的出示,从而引出下文,使课堂更有连续性,还培养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生:不能去掉,因为潮来之前,江面也是很平静的,潮水去了,江面还是很平静,所以“恢复”一次不能去掉。

6、品读“潮来前”的“奇”。

师: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谁来把潮来前的美景给我们读一读?

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相机板书:风平浪静)

(三)回归整体,拓展升华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神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这样的壮观之景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感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作者不仅带我们观赏了这神奇的壮观之境,还让我们学会了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整体上潮来钱。潮来时,潮来后为写作顺序。在描叙潮来时的壮观时,作者又是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为线索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大潮的神奇!

(四)作业布置

小练笔:课下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仿照课文中潮来时的景象,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

篇3:《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篇4: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

]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篇5:《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钱塘江大潮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将场面描写写的精彩引人。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促讲,重在养成学生积累习惯,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由读到思再到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说明]要求学生说作者和钱塘江大潮成因知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

教师简介背景: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略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探究学习]

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

〈1〉、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学生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4〉、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设计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结合课文内容为钱塘江大潮写解说词,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

教学后记

新课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魏书生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让学生自己做。”因此,在教学上,我牢记三句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导读、导疑、导思、导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确定的三项教学目标,体现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观点。教学过程主要设计朗读、释意、积累、思考、质疑、点拨、练习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导语设计注意了学习兴趣的激发,补充的课后活动设计同样注重兴趣培养,注重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设计使教与学交融,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师生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6:《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①和②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和③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__,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

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家长听。

《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7:《观潮》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①和②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和③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_,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

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家长听。

篇8:《观潮》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

《观潮》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切入

1、教师背诵一首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的学习。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景象吗?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

2、板书课题:

观潮

(指导写潮字。)

二、检查学生预习

1、检查生字(音难字):

罩、薄、沸、踮、崩、霎。

2、检查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

识字游戏(借助PPT课件完成)。

三、自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

2、初步理解:

天下奇观。

(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

3、再默看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

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

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现在我们先读一读写潮来之前景象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江面:平。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四、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读书:

⑴ 理解: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体会:

两丈多高,六米多高。

(学生体会感受壮观,用读书来表现。)

⑵ 理解: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感受这种气势。

体会:飞奔。

(速度快。)

体会:浩浩荡荡。

(横贯江面,潮水奔涌。)

体会:山崩地裂。响声巨大。

体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导学生读好。)

3、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肯定学生的读书,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读好,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

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

4、男生读、女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读书来让听的人身临其境。

读完之后学生看视频资料

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过渡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观的进一步体会。再读课文。

5、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读钱塘江大潮潮头过去的段落。体会潮头过去时景象的壮观,人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吸引了。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才注意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看什么去了?)

6、开课的时候,我们对天下奇观有了初步理解,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一定对天下奇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理解天下奇观。说说自己的心情。

7、教师介绍:

钱塘奇景古已有之,感受这种雄壮。再一次地读课文的第一段,再一次品味天下奇观。

8、分享感受:

教师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用一首小诗的形式和学生分享。

五、积累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潮头过后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篇9:《观潮》教学

《观潮》教学

教学设想

钱塘江大潮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将场面描写写的精彩引人。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促讲,重在养成学生积累习惯,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由读到思再到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说明]要求学生说作者和钱塘江大潮成因知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

教师简介背景: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僦赁(jiù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西蒙诺夫《蜡烛》教案设计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gōng):弯身行礼.瓦砾(wlì):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gōng):弯身行礼.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西蒙诺夫《蜡烛》教案设计精选”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略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探究学习]

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

〈1〉、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学生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4〉、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设计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结合课文内容为钱塘江大潮写解说词,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最好。

教学后记

新课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魏书生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让学生自己做。”因此,在教学上,我牢记三句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导读、导疑、导思、导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确定的三项教学目标,体现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观点。教学过程主要设计朗读、释意、积累、思考、质疑、点拨、练习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导语设计注意了学习兴趣的激发,补充的课后活动设计同样注重兴趣培养,注重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设计使教与学交融,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师生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观潮》教学设计案例”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郦道元《三峡》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篇10: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四,本课介绍了中职生的创业优势,强调了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从职业生涯教育的本质特点出发,对创业有关内容的学习着眼于“准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创业对本人、社会发展的作用,明白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的,明确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优势,要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为创业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明确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优势,了解在校期间应做的创业准备。

2、运用

构思商业计划。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为创业做准备。

三、教学流程

1、熟悉创业流程(2分钟)

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创业流程:

(1)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经营环境

(2)确定具体目标

(3)准备创业条件

(4)进行工商登记

(5)开始生产经营

(设计意图: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流程图,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五个重要环节。)

2、了解市场行情(3分钟)

教师出示市场调查的五个方向,各组根据自己的创业梦想,选出调查的主流方向。

四、总结(1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和各团队的学习表现做以总结,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毕业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各团队课后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结合创业梦想完善商业计划。

篇11: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马的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包括四项内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是关于马的四个层面的文化研究或曰文化追踪。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积累有限,可以主要侧重于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两项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其他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 及教学设想

1.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马的世界的精彩博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谈、说讲、论辩)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尊重别人的习惯,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①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

会听:要认真听,能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才能积极应对,更好的与别人交流

认真、耐心的听:养成尊重、关心别人的习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际。

②其次是教会学生说。

敢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通过展示图片、教师亲切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活动

会说: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培养学生描述的能力,力求语言生动,感情充沛。通过辩论、互评、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③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双向互动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真正交流起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能使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本堂课想通过小组合作看图说话、辩论、互评等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

3、通过讲名马的故事,了解名马的成语,学习马勤劳、忠诚、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导入

提问:1、那中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马。2、中国旅游局将哪一件艺术作品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甘肃出土的东汉时代的雕塑作品马踏飞燕。3、国际标准的铁路轨距是1。435米,你知道这个数字从何而来?是古罗马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马屁股的宽度是国际标准铁路轨距的祖先。

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却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有一种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这种动物就是马。我们一起来读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

二、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

(一)导语 :马的世界丰富多彩,先让我们在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认识马这个字。全班同学从中间分开,分为两组。A组和B组。

A组任务:1、列出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并了解其意思。2、想一想,这些字与马有什么关系?

B组任务:1、至少列举八个含马字的成语。2、明确这些词语的含义,思考它们表现了马的什么特点?

有关马的成语中,褒义词多,还是贬义词多?为什么?人们就在马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感情:勤劳、聪慧、忠诚、憨厚、善良,还有我们民族精神:奔腾不息,勇往直前。

(二)一分钟速记成语,看谁记得多!

(三)列举生活当中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习惯用语

三、历史中寻找马的足迹

讲一讲能体现马的精神的故事

1、你知道哪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欣赏《三国演义》中的卢马救主人的录像。学生复述。教师引导。

怎样能把故事讲的吸引人,感人? (板书:讲故事:抓要素+细节+想像+投入感情)

2、作文也应该注重细节描写,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下面请同学们再准备一下,根据以上方法把其他的名马的故事讲个大家听。你喜欢哪一个,就重点准备哪一个。

3、请学生讲故事。

这些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马的这种忠贞、诚信、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所傲视的,就不仅仅是它的同类了。

四、艺术中寻找马的俊美

1、有关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最喜欢哪一件作品?

2、欣赏一下徐悲鸿的《六骏图》。

你看到的是一群怎样的马?你联想或想象到了什么?

3、来欣赏一下不朽的艺术作品,回顾一下马不平凡的历史。(看图片)

五、讨论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马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你认为,它的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自由发言。

作业 :

以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一些自己收集的资料,文章应不少于500字。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8篇】

篇12:教学设计方案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

1、导入

师:同学们,课间你们都玩些什么游戏?

生:“打乒乓”;“跳绳”;“贴大饼”;“捉迷藏”;“抓人”……

[从学生最贴近的生活入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

2、初听

师:现在老师播放一段音乐(《陀螺》),听完告诉我,你认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你玩的什么游戏,并说出原因。

生1:我认为是跳绳,因为音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生2:我认为是在打乒乓,因为音乐比较活跃,打乒乓时要来回走动。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下一首(《骑竹马》),听听看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当然也要说出原因。

生:我认为是骑马,因为音乐像马蹄声。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首乐曲(《跳绳》),听听看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认为是跳高,因为音乐一会高一会低。

生2:我认为是捉迷藏,因为捉迷藏要逃来逃去,我觉得音乐像。

……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下面我们来听最后一首乐曲(《捉迷藏》),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同样请你说出原因。

生1:我认为是“贴大饼”,因为“贴大饼”要跑来跑去,音乐比较快,很象。

生2:我认为是“捉迷藏”,因为“捉迷藏”也要跑来跑去。

……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复听分析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打开书本,看着书上的标题和插图,我们再次把刚才的音乐欣赏一遍。

(1)听《陀螺》

师:你认为老师播放的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生:是《陀螺》。因为音乐上下跳动,好象陀螺在旋转,开头的响声好象是在抽陀螺。

师:回答得很好!谁来说一说这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这首乐曲的节奏比较跳跃,速度是快速。

师:很好。老师这里有陀螺,请一位同学玩一玩,体验一下。

师: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模仿玩陀螺。

[在聆听中体验。]

(2)听《骑竹马》

师:这首乐曲你们刚才已经听出,是《骑竹马》。那么这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这首乐曲的节奏是比较紧凑的;速度也是快速。

师:好的。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一玩“竹马”。(播放《骑竹马》)

[在聆听中体验。]

(3)听《跳绳》

生:这首乐曲是 《跳绳》。

师:对。这是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为我们小朋友写的,表现小朋友跳绳时的情景。音乐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

生:音乐的节奏也比较紧凑,速度是稍快。

师:你们平时跳绳有几种跳法?

生:有“双飞”、“跳长绳”、“双人跳” ……

师:我请同学们上来示范一下。

师:现在老师分四大组,你们自己商量一下,然后老师播放音乐,你们边听边跳绳。

[在聆听中体验。]

(4)听《捉迷藏》

师:这首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生:是 《捉迷藏》。因为音乐忽快忽慢,比较快,好象一个小朋友在抓,其他小朋友在逃。

师:音乐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

生:节奏很连贯,紧凑,速度较快。

师:现在老师再播放一遍,你们藏好了,老师可要来抓你们了!

[新理念提出:应让学生掌握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师生之间应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互动,相互提高。]

4、小结:《跳绳》的作曲者是丁善德,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写过许多反映儿童生活、学习的钢琴小品,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捉迷藏》的作曲者是德国的舒曼,也是一位有名的作曲家,写过《梦幻曲》等有名的作品。

5、总听:颠乱乐曲次序,让学生听辨乐曲,并模仿游戏。

[遵循聆听——聆听——再聆听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加深对乐曲的记忆、理解]

三、总结:

这四首乐曲组成了《快乐的童年》的组曲,这几首乐曲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我们游戏时的情景。音乐可以通过节奏、速度、音色、音区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所以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听辨、想象、思考来理解乐曲。

篇13: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家的乐园罗布泊?”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⑴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训练复述能力)

⑵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讨论后明确:

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2、组织学生讨论:

⑴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⑴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⑵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⑶强烈的对比效果。

⑷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

(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

(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

(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篇14: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

2、会比较形近字,并用形近字组词。

3、会仿照“ABB”“AABB”两种组词形式写词语。

4、会体会感叹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5、会用关联词语“只有……才能……”只要……就……“写句子。

6、会独立给一篇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独立运用提出问题,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式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的不同之处;比较正确地提出问题,连接问题答案,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1题。

1、比赛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

2、写出带点字的读音。

3、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些带点字大多是词语的关键字。

栖息:多指鸟兽歇宿,也指人暂居住。

腮边“两颊的下半部脸。

山峦:连绵的山。

银发:白发。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

悬崖陡坡:山崖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十分险要。

身躯矫健:身体强壮有力。

二、第2题。

1、抄写这些字。

2、独立确定部首。

3、验证。

4、小结:像这样比较特殊的字应该重点记忆。

(1)同桌讨论交流方便快捷的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

(3)有多余时间的同学或小组,可以在字典中找一些类似的部首记一记。

三、第3题。

1、比较这些字,说说部首与字义的关系。

2、组词。

3、比一比上下两个字,说说比出了什么。(字的意义和字的部首有关,我们记字要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记一个部件,加上不同的部首,记信许多字,比如:“槐、愧”以外,还有“魔、魁”等。)

4、自己再列举一些字给同桌做一做。

四、第4题。

1、读这些词语。

2、归纳构词形式。

3、照样子写几个。

4、说说这样的词语和作用(这些词语形容事物的外形、色泽、质地等,起到了强调、渲染的作用。)

5、各挑选一个词语造句。

五、第5题。

1、读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

2、每组第二个句子,我们叫它感叹句,它的标志:感叹号和感叹词。

3、在句子中找一找,圈注出来。

4、带感情读,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和感情跟一般的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的第2句表示称赞的感情。

第二组的第2句表示喜爱的感情。

第三组的第2句表示自豪的感情。

5、学写几个感叹句,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6、小结:感叹句贵在“有感而发”,切忌随便就发。

六、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第2课时

一、第6题。

1、读句子。

2、把句子分成两句话说,懂得两者的条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3、仔细比较两个句子,哪一名的条件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达到后面的结果只要这一个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就……)

4、这是这两个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词的主要区别,同学们要牢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准确。

5、用这两个关联词造句,留心区分不同。

二、第7题。

1、复习运用“提出问题,连接答案,概括段意”的方法。

2、读短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3、提出问题(“我”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留下什么印象?外宾对农民的西瓜感到怎么样?人群里为什么会响起掌声?掌声赞扬什么?

4、概括段意。

第一段:“我”到北京旅游,到八达岭见到的一件事,留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农民卖的瓜外宾感到很满意。

第三段:农民卖瓜买卖公平,受到周围群众的掌声赞扬。

三、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篇15: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安徒生)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上。)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4、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徊去还要挨打,真可怜。)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一段。

2.按照思考·练习第二:三题,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

二、自学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不敢擦火柴。从第二句的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抽出一根火柴来擦的。)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因为擦燃第一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正想暖和暖和,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紧接着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火炉。擦燃第二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一只烤鹅在向她走来,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她马上又擦燃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只烤鹅。擦燃第三根火柴时,小女孩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火柴灭了,圣诞树又不见了,小女孩为了留住美丽的圣诞树,就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因为小女孩在擦燃第四根火柴的时候,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小女孩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也没有人疼爱,她想要暖和暖和,想要吃点东西,想要和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有人疼爱,所以就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些东西,这是个原因。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擦根火柴,在火柴光里,能不能看到这样东西?(不能看到)小女孩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见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还有什么原因?(小女孩看到的是一种幻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整整一天受冻挨饿,这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平时渴望得到的东西)是啊,弄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更觉得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看看插图,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有的读整段,有的可自选其中的一部分朗读。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的第三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看看本课砒生字,注意生字的写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导人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这两段讲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课文里说,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段。自学第三段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三段,试着回答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问题。

3.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小女孩冻死了。)前面说的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五、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的呢?(作者是根据想象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童话乙童话的内容来之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是根据他平时见到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和穷苦孩子冻死街头的情景来想象的。)

六、巩固生字词

1.仔细看看生字,想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同座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穷人》。

篇16:教学设计方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它们有关的课文,第30课《我是什么》。

读课题(板书)。谁能用提问题的语气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识字,感知内容。

1.这神奇宝贝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快打开课本144页读一读吧。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1)把新词、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顺。

(2)圈出文中新词语,生字,不会的生字可以找书上的树叶来帮忙或者标记出来。

2、读词语。神奇宝贝给我们带来好多词语朋友,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请看大屏幕。(领读,指名读)

稼,读四声,但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相机指出)

3、带音节学生字:

师:现在我们把书上的树叶请出来,帮我们读准每个字。(领读,指名读)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字中,那几个字读平舌音?(躁,灾),那些字是前鼻音?(淹),那些字是后鼻音?(碰)

4、去音节读生字。这回你们还能读吗?(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趣味识字。(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师伺机引导)

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他们都能记住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识字规律)

换偏旁:躁----操,澡(伸手能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

熟字加或换偏旁雪-----雹

三点水旁的字大多和水或液体有关如:浮、灌溉、淹(出示课件)

谜语:房中着了火(灾)四只小狗张口吃骨头(器)

6、巩固识字: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来玩走迷宫游戏,把它们记得更熟。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从总体了解课文,再合作探究用各种方法识字,记字,用适当的游戏增强识字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品读课文第1段。

1、同学们,你们刚读了课文,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生说:水)

2、老师出示水娃娃图:多么可爱的水娃娃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水娃娃都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自然段,用笔划出来。

学生回答,师板书:汽云

3、水娃娃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A、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它要谁的帮忙,才能变呢?)

B、“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师生问答,一个小水珠能变成云吗?它变成汽或云我们能看见吗?多么神奇呀,再读),引导学生用一什么就什么说话。

C、“云姑娘”又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你知道吗?

生:白衣服,黑衣服,红衣服

师:那它分别是什么时候用到这些衣服的呢?欣赏图片

(晴天时,她穿白衣,下雨的时候,她穿黑,早晨和傍晚,她披红袍,是谁给云披红衣服的呢?对,是阳光让云披上了红袍。)

师:有了这不同的衣服,云可美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漂亮的云吧!

同学们,你喜欢云的衣服吗?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最美?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相信我们会写得更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生字。

四、指导写字:

“冲”字的两点水,点和提写时位置要直上直下,写在横中线两边,右边“中”的竖要直而长。

“晒”字的书写:日字旁要写的窄一些,右边第五笔是竖弯,没钩。

“池”字,注意:“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的提要低。池字右边的“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仿照池的写法,写好“浮”字的三点水旁。(学生线描红后书空)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水善变。变成各种云,多姿多彩。初步了解了水的变化。那么它还会变成什么呢,他为人们做了些什么等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讲。

(设计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图文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理解文章内容,懂得水的变化)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思考水还能变成什么?

2、在生活中找找,水还能变成哪些事物,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和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水的认识)

篇17: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画自主认识“酸、葡”等9个生字。会写“串、兔”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篇童话故事原自于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是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针对孩子们喜欢故事的特点,要充分利用起班内的插图,把插图做成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图中动物们的神态、动作,想像它们的语言,猜猜它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趣的文章孩子们都喜欢读,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在尊诶分角色、比塞读等方式多读。在仔细的观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中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说葡萄是酸的,有的人说葡萄是甜的?”最后,模仿小狐狸的样子演一演,读一读它说的话,把故事演一演,在学生朗读、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葡萄”,学生认读。

2、说说葡萄的味道。

3、揭示课题,齐读。

结合课题认识“酸”。

二、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连环画认读生字,不会的可以找同学一起商量、交流,可以借助文下的“树叶”中的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读、互查。

3、我会讲:

借助连环画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可以照课文讲,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

4、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

酸葡萄 狐狸 一串 硬币 迫不及待

⑴ 自己读读,不认识的问同桌;

⑵ 同桌检查;

⑶ 小老师教;

⑷ 齐读。

过渡: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到课文中,你的课文是不是读得更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帮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3、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4、讨论:为什么狐狸、小松鼠、小兔子都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重点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通过表演、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迫不及待”,并读好带有“迫不及待”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那个小动物,为什么?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商量去找狐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

在小组内复习巩固生字,组长检查。

2、老师抽查,遇有较难读对的字,请小老师来教一教。

3、扩词。

二、演故事

1、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编演课本剧:

以小组为单位,分出各种角色练习表演。

指名一组表演出来,全班同学当“导演”。

三、讲故事

讲讲自己续编的故事:

1、在小组内讲;

2、讲给全班同学听。

四、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串、兔、告、诉、狐、狸、猴、颗”:

1、练读,扩词练习。

2、同位互说那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你的同桌注意些什么?需要注意哪一笔?

3、集体交流。师范写。

4、生练写,师巡视。

五、扩展活动

1、生活中,你犯过像小松鼠、小兔子这样的错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2、把这个寓言故事说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板书设计】

酸的 和 甜的

狐狸 松鼠 小兔 小猴

吃不着 听人说 自己尝

就说是酸的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插图,学生理解起这个小故事很容易。抓住了重点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葡萄,有的人说甜,有的人说酸?”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说得也不错,我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自己找伙伴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或加入自己的话,学生的兴趣相当高,在教学生字时,对容易出错的“猴、狐”等字,请学生想自己有趣的办法来解决,出错较少。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