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只有一个地球中心思想)

《只有一个地球》介绍了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优秀6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同桌。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枯竭的威胁。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学情分析

教学本篇课文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以及习作训练,引导学生认识开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行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材料的巧妙组合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具备查找资料补充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使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设计小练笔,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难点:对宇航员的感叹的理解。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教学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理清思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通过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2.体味《声声慢》的“愁”情。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及变化。

3.自查资料,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4.自读课文,读懂大意,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一、导入:

积累李清照名句,导入新课。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7、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10、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

11、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12、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13、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15、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3.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4.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5.叠词:

叠词是指词和词连起来用,叠词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性;诗词中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词可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三、背景及解题

1.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2.解题:

“声声慢”是词牌。

3.名家评论: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明杨慎《词品》卷二: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略)……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馀》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四、内容研读: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2.《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愁”。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

(二)诵读体味:

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

明确:朗读节奏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分析结构:

自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请简要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

感情基调:悲凉。

内容:开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着从秋天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下片写黄花满地枯萎,再也无人摘取。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再加上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怎样熬能到天黑,正值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体现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四)赏析内容:

1.思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表达效果:

①增加形象性;

②表达更确切;

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

(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思考: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

(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

(2)①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思考: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

4.“梧桐更兼细雨”中“更兼”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更兼”表明了词人脆弱不堪的心境。梧桐叶落即已不堪忍受,又加上“细雨”伴唱,秋韵更浓,词人的愁苦也就更深。

5.思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次第”?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

(1)“次第”意为光景、状况,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2)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五)鉴赏形象:

1意象:

思考:词人围绕词眼“愁”字,都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黄花: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酒:词中的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淡酒”,并非酒淡,而是因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风:词中的风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风急”明写天气恶劣,实写词人愁重。词人六神无主,茫然若失,竭力寻找却遍找不到。亡国之愁,沦落之苦,丧夫之痛,家国之思全部压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年老妇人身上。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雁会联系到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感叹独自身在异乡的悲凉,作者当时身处南方,看到北雁归来,或许她只是听到了那呼朋引伴的声声雁鸣,不禁想起如今雁在人亡,曾经心意相通的夫君早已撒手人寰,无由再寄锦书去,无人再捎锦书来。

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2.意境:

思考: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3.词人形象:

思考:词中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明确: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以悲秋入笔,与丈夫在一起和丈夫去世的对比,反衬自己孤独一人的孤寂,离别家园的离别愁苦,以及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悲惨。展现了一个的对生活的绝望的落寞孤寂的女词人形象。

(六)归纳主题:

1.联系词人经历及写作背景思考,词人为何生愁?

明确:

《声声慢》是词人后期的作品。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家庭美满。因此词风较明快,即使写愁,也只是“闲愁”。而后期因靖康之变,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又因丈夫病卒,饱受国破家亡之痛,晚年生活孤独凄苦,因此词风哀婉,凄凉。

引入背景资料: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情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抒发的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2.归纳主题:

本词选取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七)总结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缘愁选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2.直接抒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叠词运用: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寻寻觅觅”写动作,表现出词人茫然无着的心情;“冷冷清清”既写环境,又写出内心的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词人凄凉惨淡的内心感受。加强情感。

(八)课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平生”,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的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他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的越高。

五、拓展探究:

1.阅读下面一段关“百脉泉公园”的介绍,请你为其拟一则广告词,不超过15字。

百脉泉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明水境内,这里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故里。景区以群泉自然喷涌成湖而著称。景区内群泉鼎沸,杨柳染烟,画廊奇阁,宛如画卷,其中百脉泉、梅花泉、墨泉、东麻湾(万泉湖)被评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为纪念生于百脉泉畔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而修建的清照园,以自然景观最美、建筑规模最大、文化品位最高、馆藏资料最全居全国四座李清照纪念馆之首。始建于明景泰元年的龙泉寺内,“品”形百脉泉涌珠浮翠,梵王宫大殿庄严雄伟,是泉水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名胜景点。

明确:

示例:品清照婉约词 赏章丘百脉泉

2.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语材料的内容。

材料:

①李清照,祖籍山东济南,

②她是我国文学史上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最擅长词)的杰出女作家。

③其父李格非乃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④其配偶赵明诚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金石专家。

要求:①内容完整。②表达得体。⑧符合口语特点。

作为导游,你在带领游客参观李清照故居时,向大家介绍说:

明确:

示例:①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

②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并且特别擅长写词;③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④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金石专家。

六、课后作业:

自读李清照其他词作,自选一篇写出鉴赏体会。不少于300字。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正确读写9个生字及新词。

3、正确通顺的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学具:课本,字典。

教学设计:

一、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互相交流)

3、听写难点字词:赤脚 火柴 纠缠 轧

学生互相检查,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要求:当堂记牢。

二、了解课文内容。

1、全文围绕小珊迪见了哪些内容?

生:(1)分段读一读,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2)提出不懂的词语。

(3)互相交流,解决。

2、汇报:

师:引导学生注意地点的变化。

旅馆前,乞求买火柴。

旅馆里,小利比送钱。

珊迪家,放心地闭眼。

3、指导朗读:

(1)分自然段指名读一读。

(2)再读中出不理解词意。(也可查字典,再结合句子)

猜想:猜测估计的意思。试着用这个词说个句子。

(3)评读。

三、巩固练习。

1、读读你喜欢的段、句子。

2、谈谈你的收获。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小珊迪,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我们下节课会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情。

1、导语:在美国爱丁堡的大街上,一个衣衫褴褛、手捧火柴的小男孩,那么可怜,他是谁呢?(板书:、小珊迪)

2、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书中句子谈一谈。

(1) 对珊迪命运的同情。

(2) 对珊迪品格的称赞。

二、自渎感悟。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来?

2、汇报:(生活贫困、性格诚实)

三、重点朗读。

1、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为什么?

3、汇报: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

① 外貌描写,从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导:这时的他多么可怜!多么需要一件衣服、一块面包……

② 4次语言的描写,你有什么新发现?新感受?

师生对读:

而那位先生的态度呢?(无动于衷,不耐烦)。

③ 小利比的语言应怎样读?

(边读边想象,体会小利比悲伤的心情)

4、引导学生感受的诚实品质

① 珊迪和弟弟的对话(学生两人一组对话)、

② 他临死最挂念什么?(结合人物性格)

③ 那位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我的感情变化)

四、巩固练习 。

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

可怜的小珊迪,也是可敬的小珊迪,他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四

教法a:中心突破

中心思想外露,是课文特点之一。结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不妨直奔中心,再以中心统揽全文,这就可以居高临下,提高阅读效率。

1.直奔中心,把握概要。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①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读了这个故事后,最使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一点?(让学生自由讨论。)

③“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指什么品质?(指诚实、善良)是通过哪一件事反映出来的?(通过找还零钱这件事。)

④这美好的品质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此题不要求学生马上作答,可作悬念,激起学生精读深思的兴趣。)

2.抓住中心,精读深思。

以中心为指导,统率全文,引导学生精读深思。

①教师导言:小珊迪的诚实、善良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与我们一般人的诚实与善良比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让我们通过熟读课文后找出答案。

②读“卖火柴”部分。读了这部分课文后会引起你对小珊迪有哪些思考?a.从小珊迪的外貌描写你思考了些什么?b.从小珊迪几次三番要“我”买火柴的言和行,而且在态度上从“请”到“请求”最后“乞求”你思考了些什么?c.从“我”的猜想中你又思考了些什么?(通过对以上一些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领会小珊迪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即使一便士也将关系到他的生死问题。而他,就是在这样穷困的处境中将钱找还给买主的。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

③读“找零钱”部分,读后提问:a.小珊迪是怎样受伤的?伤势严重到怎样的程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利比和珊迪叙述受伤经过的语句。)b.珊迪受伤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在伤势极其严重,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把应找回的零钱给买主送去,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c.在珊迪临死之前,他最挂念的事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他最挂念的事是弟弟无人照顾,即使这样,珊迪也没有把钱留给弟弟,而是让弟弟把零钱找还买主。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

教法b:定位设疑

课文的特点之二是中心事件明确。分析时可以“找还零钱”这一中心事件为思维支点,由此定位设疑,让学生通过“有疑”“存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领会全文。

1.确定支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主要是通过哪件事反映出来的?(通过“找还零钱”反映出来。)

2.定位设疑。

以“找还零钱”为思想支点定位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还零钱”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小珊迪要“我”买火柴的过程中,态度是怎样一次次改变的?这说明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卖火柴”部分,领会当时小珊迪饥寒交迫的处境。)

②在换零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小珊迪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找还零钱的?(指导学生读“换零钱”部分,了解找还零钱的经过,领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③为找还零钱,给小珊迪带来怎样的后果?(自己被轧断双腿后悲惨地死去,留下弟弟无人照顾。让学生体会在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儿童的悲惨命运。)

④“找还零钱”,在我们生活中应该说是件平常的事,但小珊迪的“找还零钱”为什么“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深受感动”?他那美好的品质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引导学生思考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非同寻常之处。)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珊迪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感,教育学生学习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2、继续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生字新词,并会用“诚恳”、“目不转睛”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3课时

一、导语入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珊迪”的命运,要通过珊迪的悲惨遭遇,激发起我们的同情感,学习珊迪的美好品质。课文分哪三段?请三人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

2、读句子,谈体会;(投影1)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只”什么意思?小珊迪的生活处境如何?)(“只”是仅有,惟一的意思,看出小珊迪饥寒交迫,生活无指望,贫穷,艰难。)

3、带着对小男孩的同情读读这一段。轻声读,指名读。

4、这个穷苦的孩子卖火柴时说了些什么?指名读2--7自然段。再读小珊迪的四次话,体会“请求”、“乞求”时孤苦无援,可怜辛酸的困境。

5、“我”是怎样做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

6、读句子,谈体会。

(投影2)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表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猜想”、“断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议:“猜想”":猜测,估计。“我”根据他面容诚恳真诚,表情使人信任,断定他不是骗人的。)

7、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8、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

(“我”花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是卖火柴的小男孩没有把找的零钱送回来。)

三、学习第二段:

1、小珊迪到底是哪种人呢?指名读,

思考:“我”从小利比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我”接过那四便士时,心里会怎样想?

(“我”知道珊迪身受重伤,帽子、火柴、另几个便士全丢了,面临死亡,可他还让弟弟把保存的四个便士还给“我”,“我”为他的诚实守信感动,没想到小男孩有这样美好的心灵;同时“我”为他的悲惨命运担忧,他的遭遇撞击着“我”的心灵。)

2、带着对小珊迪的敬意和担心读读这一段。自己读。

3、这几个自然段哪些内容是主要的?指名分段读,说说大意。

4、归纳段落大意:卖火柴的孩子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的零钱。

四、学习第三段:

1、小珊迪的命运究竟怎样呢?默读课文,思考;小珊迪要死了,他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怎样做的。?

2、指名读小珊迪的话,体会他善良、诚实的本性。再读,读出伤势很重的珊迪内心的极端痛苦。

3、读句子想问题。(投影3)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主动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心灵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对他的悲惨遭遇充满了同情,“我”在他美好心灵的感染下,主动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

4、小结;一个多么可怜的小珊迪!一个多么善良诚实的小珊迪!他为了守信用还零钱被马车轧成重伤,他为了可怜的小弟弟而死不瞑目,谁看到这一切,会无动于衷呢?谁能不为他虽然贫穷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感动呢?让我们读出对他的同情,对他的肃然起敬。自己轻声读,指名读。

5、归纳这一段的段意:可怜的小珊迪死了,“我”愿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五、总结;

1、这一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小珊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想。

课后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an di jiu chan cai xiang cheng ken dua ding zhao gu gan ji huo chai

()()()()()()()()

you hong you zhong mu bu zhuan jing chi jiao xin ren ya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帽子一( )裤子一( )跑道一( )钢琴

一( )窗户一( )油画一( )丝线一( )电话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我们并不( )要火( ),为了使他不( )纠缠,我只好( )一盒。

四、造句;

1、诚恳--

2、目不转睛--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感情,是诗词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悲伤、孤独……

问: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愁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PPT展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问: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答: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

问: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问: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答: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问:寻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

问: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

“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PPT展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PPT展示)(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PPT展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PPT展示)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PPT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PPT展示)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愁还可形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示: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答: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