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次为您整理了《看雪》教学设计【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看雪》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看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11个自然段,通过一个在中国台湾教书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冬天玩雪的情境,以及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通过中国台湾孩子渴望看雪玩雪的心情表现了中国台湾儿童与祖国大陆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背后却蕴含了丰富真挚的情感。全文以“盼”贯穿,中国台湾小朋友盼望去北京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和中国台湾小朋友一起玩,其中体会文中老师和小朋友对北京,对北京的雪的向往是本课重点之一。体会中国台湾与大陆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4、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三、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中国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又因为二年级学生好奇,正处于识字和词汇语句积累阶段,因此生字学习,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根据儿童的已有认知规律,把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爱动脑筋,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采取了“自主识字、自读体验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等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在“学法”上,我一直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固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激情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贴近,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这样导入的:因为我们这里也会下雪,学生对雪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刚开始上课,我就对学生说:“ 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盼望什么?说说你看到的雪是怎么样的。冬天里,你们会怎样玩雪呢?联系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雪,说说对雪的印象。当教学的内容和生活相连,当触及的话题与学生的兴趣相通,学生的话匣被打开了,在学生畅谈了对雪的感受后,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此板块,我安排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第一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并交流方法。如:既是后鼻音,又是第三声的“省”;既是前鼻音,又是第三声的“毯”;是前鼻音,又是第二声的“银”。尤其是猜谜语这个认字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乐于识字,善于识字。第二次,请个别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将字音教学和难读句子的突破与文本感知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充分了解学情,立足学生真实的水平,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
(三)感悟课文,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并标出自然段。第二步:思考问题,谁在看雪?在哪看雪?看到真的雪了吗?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第三步:出示中国地图,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后,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并相机介绍中国台湾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四)指导写字
本课的教学,我预留了七分钟进行生字的教学和书写的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主要有三种结构:左右、左中右、上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说说这些字在间架结构安排上的一些特点,如“故”字左右相当,而“讲、打、指、接、惊”等则都是左窄右宽。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千万不能忘记“候”中间的一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有意义的识记。真正立足学情,有重点地突破。
(五)拓展延伸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下课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 商 堆 仗 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和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做的雪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雪》。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了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我知道了中国台湾是我国的领土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地貌复杂,那里物产丰富了,我们称它为宝岛。那里属于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气温在12~18度,很难看到雪的,不像北方气候寒冷,冬天有雪花飞舞。
2、出示动画图1,师:是啊。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板书:中国台湾
生:雪景真美啊!雪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们怎么从来没看见过雪呢?到底哪儿可以看到雪呢?
二、读悟课文3~11自然段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所想的所说的和同学们一样了,请大家打开书p52页,自由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课文中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大家边读边想:他们的话该怎么读呢?
1、检查初读:(1)师:老师也找了找,是这几个句子吗?大屏幕出示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试探性问)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惊讶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好奇、猜测)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迫切希望、无限向往)
(2)生齐读四个问句。
(3)师:怎么才能把这几个句子读好呢?
生:我认为读句子时要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读错字,不数读。
生:我还认为,读书时要注意长句的停顿,问句要注意语气上扬。
(4)师:你们的建议真好!现在我们就把他们放回课文中,注意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联系上下文再边读边想,他们的话到底该怎么读呢?还可以和同伴商量商量。
(5)指名读,生评议交流。
2.创境朗读。
(1)师:孩子们,现在我们都来做做演员,好吗?你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呢?就是那位“老师”,现在,我们正式登台表演了。谁先来问问老师?
(2)指名读第一个问句。
师:请生评议。你们觉得他读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读出了好奇、试探性的语气。我们是想从老师那知道哪儿有雪。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指名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师:看见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孩子们很惊讶,很奇怪,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还有谁也想问问老师?
师:你读得不错,说说你现在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真没想到老师看到过了!
再指名读,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弄清问题,老师是不是真看到雪了。会不会是撒谎吧
生练读,让生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问句“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老师出示地图,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回答:小时候,在我的故乡。板书:北京
(4)接着问第三个问句。
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您的故乡在哪儿?很远吧?雪景一定很美吧?……
谁想问呢?指名读“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这儿”指哪儿?(中国台湾)
师:北京离中国台湾很远吗?谁能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
生:远。我查找过资料,有一两千公里。坐飞机也要飞两个多小时。
师:谁还想问?大家齐问吧“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回答:不算太远。
师:可这位老师为什么说“不算太远”?
生:因为那位老师的故乡在北京,他走过这条路,所以觉得不算远。
生:因为老师很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去北京看雪,所以说不算太远。
生:老师知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到北京看雪,再远的路也应该不算远。
师:说得真好!老师说完,就接着给孩子们讲起玩雪的情景……
①师描述:冬天的北京,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②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你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第9自然段有几句话?喜欢其中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为什么画这些词语呢?
生:我画了“飘、铺、披”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我看出来,老师特别喜欢雪哩!这美丽的景色是雪花带来的啊。
生:我画了“银装、雪毯、洁白”,我觉得这些词把雪景写得很美。
生:我喜欢“洁白”这个词语,但是和他们的感受不一样。因为看到这个词,我就想起了“白鸽”,因为白鸽不是象征和平吗?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我希望世界和平,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就能早日来到北京看雪了。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真会读书。你们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体会)读出来。
全班同学齐读一遍,注意: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了。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在这儿了。
④出示动画雪景2
师:请生看大屏幕,你们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
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就是银装。
师:哦,原来这样啊,白雪落在树上,厚厚的一层,就像给树木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真形象,那雪毯呢?又藏在哪里?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就像毛毯一样。
师:哇!你真棒!掌声欢送他上位。
师:这下老师可有一个新问题,你们看课文中说天上“飘”着雪花,我能不能用“落”下雪花,也很美啊?可以吗?
生:不一样的,飘是轻轻的飞扬,落是掉下来。
师:飘是轻轻地飞扬?我要拿朵小雪花来试试看,是不是像你的那样(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纸雪花演示)
师:嗯,你们看他说的对不对啊?生:对
师:那如果是雨点,我们还用雨点飘下来吗?
生:不是,用落下来,雨点速度很快,不能用飘。
师:真不错,既然雪花是轻轻地,随风飞扬着飘下来,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读这句话呢?
生:声音要轻,还要读得慢
师:你读读看,生读
师:真动听,那我们就连起来把这一句读一读
⑤学习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
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去年冬天,那罕见的大雪持续半月之久,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一夜间,大雪把大地上的一切都覆盖了,清晨,当你推开窗子看着洁白的一片时,你和家人,或者和小伙伴做过什么呢?指名说。
说说你现在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再练习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读。
同学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边读还可以边加上动作。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请站起来再读读,边读边想象边做动作。
师:你们读得真好!从你们的动作表演,感情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粉装玉砌的冰雪世界。老师也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代,我们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耍,嬉戏,我们是多么开心,多么快乐!现在,让我们想看雪吗?
⑥出示雪景,生欣赏
师:说说欣赏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
(5)此时此刻,你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们也想看到真的雪,你能带我们到您的故乡去感受一下吗?那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师:是啊。那我们去看看同学们怎么问老师的,出示问句4: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哪位同学想把这里读读?谁还想读呢?
师:孩子们为什么要“争着问”?你们也学学“争着问”吧。
(6)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师范读。师:“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全班交流讨论解决:“深情”是什么意思(感情深厚)?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她心里在想什么?
生:老师也是生在北京,长在中国台湾,时隔多年,祖国大陆的变化日新月异,老师多想回去看看,远在北京的亲人也在无时不在思念着她,但因为海峡阻隔,他们久久不能团聚。
生:今年,我们国家成功举办两个盛大的奥运会,全新的北京让世界人民耳目一新,中国人的热情更是让外国人难以忘怀,而祖国宝岛台湾迟迟不能回来,因此,老师心中充满热切的期盼……板书:盼望
3、师生合作表演读。
师:刚才我们扮演的角色还比较到位,现在我们再合作表演读读3~11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叙述的部分。
师:这次我们合作成功,让我们表扬表扬自己吧!
4、角色朗读。
现在,同桌分角色读读课文,两人分别读老师和孩子们的话,试试看谁读得最好。
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男生当“老师”,女生当“中国台湾小朋友”。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师:同学们,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国宝岛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他就像祖国妈妈失散多年的孩子没有回到她的怀抱,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向往北京,我们也盼着中国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看飘飞的雪花、可爱的雪人和迷人的北京风景,我们还想和他们一块玩儿哩!同学们,我们和中国台湾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2、说话练习
(1)同学们,你们想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来北京吗?把你要对他们说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写下来好吗?
(2)也可以把你玩雪的的快乐情景写下来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歌曲《北京欢迎你》,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那带上我们的热情一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我们的真挚的邀请吧?(播放《北京欢迎你》乐曲)
四、板书设计:
12看雪
中国台湾 北京
盼望
教学反思:
上完课,我的心里重担也全部卸下,疲惫也随之而去。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
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你心中雪景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开始。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试译课文。
(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参考。)
三、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四、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所用的白描手法。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五、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结束课文:
《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www..cn[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写中国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摩能力不够,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生活基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今年是个“暖冬”年,估计没有雪下,按教学进度推算,本课文的教学虽然已接近农历年末,但估计还是没有现实情景作支撑。
【教学资料及教具】
〖课件〗
1、瑞雪图景;2、分动态和静态处理的课本第一幅插图;3、本课字词中故意出错误的字、词语;
〖教具〗
中国地图。
〖课时〗
2课时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感悟中国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中国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中国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向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帮助老师”的机会,激活每个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主动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使字词句的教学具有持久活力;
创设“比一比”的活动,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字写好。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会认“橱、盼”;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中国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中国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到了,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是起示范作用。)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1、谁看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雪)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 略)
(这样一来,学生在发现老师的错误并帮助老师纠正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后继学习因帮助产生的成就而快乐起来,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还巩固了对字词的认读)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在比赛中练习读书,给了学生一种外在动力。为了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赞扬而努力,这是小学生内驱力中的主要成份)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中国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⑴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⑵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⑶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中国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中国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 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中国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
(这种合符学生心理的“邀请”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邀请”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这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运用,对今后将产生持久的活力)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中国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中国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中国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此举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估计学生能说出一些办法来,如果说不出,教师可引导:写信请学校转交、寻找身边的台属帮忙打电话、网上求助等)
师:好,我现在来当一回学校校长,你怎样向我请求帮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中国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了不起,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我向你们学习!愿意帮助我吗?(引入字词练习)
三、字词句练习
1、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
(学生组词 略)
2、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
(待学生认读字词约5分钟后,大屏幕出示故意写错的字,比如:“省”字少一横,“商”字“冂”里写成“古”,“洁”字的“士”写成“土”)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
(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写字,重点提醒学生“商”的“冂”里面是“八”下面一个“口”,而不是“古”;“洁”的右上方是“士”而不是“土”;“毯”是半包围结构,左边的“毛”的最后一笔要向右边伸长一些,好包住“炎”。另外,教师还应该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是要讲究时机的,当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时,“教”如同隔靴搔痒,只有当学生进入了状态,有的放矢地“教”才能事半功倍)
师:刚才我发现你们个个都写得很认真!老师向你们学习!下面是一个同学做的第三题,请你们帮助检查,看对不对?
大屏幕出示: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4、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5、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生改,并评分 略)
6、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最好听?(生自主选择,略)
7、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8、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 略)
(练习是枯燥的,给枯燥的东西注上滋润剂,使它变得有弹性、有粘性!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期望自己是最好的,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做外力强迫的事是劳役!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应该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事,在“自己选择”的空间里,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这样的学习即使任务重些也不觉得累!)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问题预设:为什么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知道中国台湾在祖国的南方;2、复读本册第七单元的《我是什么》;3、让学生将这两种情况放到一起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 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无顾忌,留个空间给他们,他们的神必定无拘无束驰骋纵横,教师此时的职责不是强迫“千条江河归大海”,而是用智慧、用爱心去“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视界不是盯住预设的教学程序完成与否,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度量课堂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 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知道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播放动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三个中国台湾小朋友面向大家招手,配乐《友谊的歌儿传四方》,下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互相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铺”在课中表示一种动作,读pū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识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四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3.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五)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三个提手旁(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知识指导书写。
“指”字右上是“匕”不要写成“七”;“接”字右下的“女”横要长些,“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候”不要漏写中间的“竖”;“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祖国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教学本课,教师应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体会句子的意思,弄清中国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日月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转入课题:中国台湾四季常青,很少见雪,只有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美丽的雪景。
2、运用课件展示北方雪景图,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下雪的景致,及孩子们在雪地里嬉闹的情境。
二、初步感知,情感体验
1、教师配音范读课文,学生闭目想像课文再现的画面。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帮助对方纠正误读的地方。
4、圈出生字,同桌交流记住字音和字形。
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同学们听,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三、融入情感,愉快教学
1、自学课文,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谈一下自己明白了什么。
2、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同学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如何解决难点。
3、引导学生品析词句:第*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在这段中你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4、学习第3~11段,看看孩子们向教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把他们提的问题用横线画下来。指导学生在读中设疑、质疑、逐步解疑。你看见过真的雪吗?你是在哪儿见过的?北京离这儿很远吧?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5、请同学们看课件雪景图,然后闭上眼睛想像雪景,听教师描述第9自然段,让学生进入情境。(看到雪花纷纷扬扬,看到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白雪,看到孩子们在堆雪人、打雪仗的开心世界。)
6、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境,想像中国台湾孩子们的心情会怎样?(羡慕,想到北京去看雪。)
7、老师是怎么说的呢?“盼着”是什么意思?(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能到北京来。)
8、让学生提出问题,品析词、句、段。在这几段中你喜欢哪些段落,为什么?喜欢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为什么?
9、分组讨论:你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意见。)
10、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中学生的四问和老师的三答。
四、加深理解,情感升华
教师小结:是啊,台湾省是祖国的宝岛,它在大陆的东南端,中国台湾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的小朋友一定会相聚在北京。
五、拓展训练,表达心声
小朋友们,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你们想对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创造性想像,把各自的心里话说出来。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更是神奇的,教学《看雪》这篇课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更好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肯定。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字词解释的那张幻灯片应该给重点字词加点,否则就会造成歧义。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3、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的讲评一定要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