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5篇)(滴水穿石的启示答案暑假生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同学们带来了《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滴水穿石的启示》语文教研研讨实录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通过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介绍,说明事理: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想要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从正反两面证明这一观点。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从正面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三段(第五自然段),揭示“滴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年级上册15课《说勤奋》等说理性文章。编者在本册中安排《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说勤奋》等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说理方法和表达方式,螺旋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说明了阅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课时要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到想要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3)学会根据需要搜集、整理和交流有关资料,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初步感受从正反两方面说明问题的方法)。

(4)学写读后感。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水滴那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出示关键词语、配乐朗读、出示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二、说教法:

小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同时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事物的认识仍需要感性材料来辅助,因此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1、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利用农远资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融会声、图、文并茂诵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以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在诵读中感悟到要想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可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都设计了一些问题,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任务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

3、朗读感悟法(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在读中酝酿情感、激发情感,升华情感,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语句,感悟语言美的作用,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喜爱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说勤奋》等说理性文章,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如: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结合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读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互助,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协作精神。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理解精神。

1、认识奇观、分析原因、找出观点。

(1)创设情境,激起欲望。

课件出示奇石图,问学生:你知道上面画的是什么吗?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由读第1、2自然段。

(2)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形成原因:“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着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3)齐读并找出反映水滴品格的词语:接连不断、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等。

(4)理解“锲而不舍”、体会“不容易”。

(5)用自己的话说说“滴水穿石”形成的原因,用上“因为……所以……”。

(6)出示滴水穿石课件问:同学们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7)学生汇报后提问:水滴有个自然的兄弟——雨水,它的力量要比水滴大得多,它能把石块滴穿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再问:雨水有什么缺点?(告诉学生有时为了更加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可以从相反的方面进行说明,形成对比。)

(8)指导朗读:雨水和水滴,你更喜欢谁?用喜欢的语气齐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认识反问句并改写成陈述句。

(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动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这时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带着问题读书,调动学生的看、听、想、读、说能力。同时对教材进行重组,把“水滴”与“雨水”进行集中与对比,这是“用教材”,而不是 “教教材”的具体表现。)

2、学习典范,寻找共性,体会精神。

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就什么事情都做得成。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像水滴那样,他们取得成功了吗?学生带着问题小组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汇报。

(1) 学习李时珍事例。

学习流程:读课文——交流资料——找关键词语——体会经过努力取得成就——感情朗读。

(2)分组合作学习爱迪生、齐白石事例。

①用学习李时珍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爱迪生、齐白石部分,填学习卡。

人 物

理 想

成 功 秘 诀( 词 语 )

取 得 成 就

②、学生填表、交流汇报。

(3)从填好的学习卡中找出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共同点?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水滴精神。

(4)评价激励: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5)把你知道的有“滴水穿石精神”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6)课件出示马克思和贝多芬的故事进行交流。

(7)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边看、边听边体会。

(8)课件出示并学习反问句: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要求:理解“滴穿” 、“顽石”、“滴水穿石”的精神,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完第一个例子后,让学生自学其他两个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媒体,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读、找、交流、讨论、对比等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铭记启示,感情升华。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攻克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课件出示)

1、理解“铭记”,读读背背。

2、带着对伟人和水滴敬佩的心情,齐读全文。

3、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要做水滴那样的人还是雨水那样的人呢?再读第5自然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还应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感情地读背,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学做水滴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名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已想怎样做?联系实际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2、课后搜集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名言、故事等和大家交流。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阅读教学与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

雨水

水滴

李时珍

爱迪生

齐白石

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失 败

取得成功

铭记: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特级教师斯霞曾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精心设计。”我设计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理清了教学内容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

六、说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缩短了地区教育的差距,改变了农村小学长久以来形成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课堂,“填鸭式”、 “满堂灌”的陈旧的教育模式。我校在“远程教育工程项目”配备中属于模式二的加强型,加上学校原有的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我校就成了模式三的配备,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远程教育资源。本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质疑,交流信息等。远程教育资源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中外名人事业的例子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通过雨水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2.了解本文主要写作特色: 正反说明,全面清楚;举例说明,令人信服。

3.使学生明白:在坚持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失败,那是一次积累经验的机会,只要坚持下去,一定有更大的成功。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话题正反论证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1.出示“奇观”

2.学生读文

3.读几组成语(找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

二、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              观点:1、同学们,石头无比坚硬,水滴力量微弱,后者为什么能将前者穿出一个洞来?看似不可思议,实则道理简单,你能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吗?

2、指名说说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指名说一说

课件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李时珍的“坚持”

指名读描写李时珍的部分,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到了他的坚持:说说为什么?

1、              指名说说。

想象李时珍的坚持(结合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尝草药是件危险的事;访名医也不容易。(二十几年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和山素岖坎坷,他都走过来了。人生有几个二十年? 可以说,他毕生在努力,二十几年专注地做一件事,一定能做的很好,也一定能成就一个人。)

2、              李时珍的坚持就是这些吗?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课件出示:李时珍治学不畏强权

(1)学生阅读资料,交流感受(反对不仅仅是深受皇帝信赖的  ).

(2)师小结:出示课件:你看  取得成功的吗?(不怪写作者发出了的感叹).

爱迪生的“坚持”

1、学生自由读爱迪生部分,谈一谈

2、拥有1093项发明专利权

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基础薄弱,起点低。

幼年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说明生活的艰辛。

“迷恋”电学实验研究

3、出示“爱迪生坚持试验的事例”

学生读资料,交流感受

课件出示爱迪生的名言:

(1)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2)人生太短,要干的事太多,我要争分夺秒。

(3)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4)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 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5)我始终不愿抛弃我的奋斗生活,我相端重视奋斗而来的经验。

集体读一读

这一切也是作者发出由衷地感叹

课件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

齐白石的“坚持”

大器晚成的画家齐白石的坚持又是什么呢?

1、指名说说:

2、老师:提示:其实,齐白石的“坚持”最集中,也是最细致的体现在哪儿?

3、理解“不教一日闲过”

指名说说,表面含义,具体表现。

出示“不教一日闲过”小资料

4、齐白石老人“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地创作,使他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5、课件出示:欣赏白石老人的画(蚱蜢好像会跳,小鸡好像会眨眼睛,最有趣的是这些透明的小虾,好像轻轻一碰就会游走)。

6、出示课件: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小结:滴水穿石的精神,使李时珍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滴水穿石的精神,使爱迪生拥有了1093项发明专利权;滴水穿石的精神,使齐白石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实,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三 、了解本文主要写作特色:

同学们,学完了这部分内容,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1、为什么课文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古今中外的三个人物事例来论证?组织学生交流

2、现:同学们说的真好。

3、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指名交流

4、铭记?铭记什么?

5、读一读,记在心里,勉励自己。雨水部分的例子,正反两面进行论证。

6、挖井人:在人的一生中,坚持不用多,有一次坚持到底就算是成功,而放弃一旦开了头,就会步入一而再,再而三的恶性循环当中。

《滴水穿石的启示》语文教研研讨实录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3、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 离 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漫画“挖井人”,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一、揭题导入

普普通通的水(板书:水),

平平凡凡的石(板书:石,书写较大),

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板书:滴、穿;穿字长些),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板书:的启示)

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请大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小黑板:我们要铭记……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大家读一读,自己体会体会。 。

2、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3、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要的启示呢?

二、初识奇观,浅悟“启示”。

让我们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大家细读第一节,思考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1、谁愿意做个导游,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读第一节,很有感情。

2、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谁来说说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的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一大奇观。

3、你再读读这部分,看能不能让大家听出来水滴是如何滴穿石头的。

4、停,打断一下,老师感觉水滴着滴着停了,你再读一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觉。

5、谁听出来了,滴水是如何穿石的,

6、哪些词语表现了水滴的品格?

因为水滴接连不断的滴,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

水滴靠的是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精神。

7、的确,功到自然成。大家能不能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水滴穿石的精神呢?先自己自由读这部分,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看你的同桌有没有与你相同的感受。

互读这一部分。

三、将雨水和“水滴”比较,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雨水同样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从高空落下来,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

1、雨水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2、水滴和雨水比,我们更喜欢谁?

3、我们带着喜欢水滴的感情,再来朗读第二节,注意突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有感情朗读第二节。

4、刚才我们读到了一个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原来的意思,能将反问句换一种说法吗?

5、“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起什么作用?

第二节在全文起——

6、其实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在小黑板上用“——”标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创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迹,让我们再读一读需要我们铭记的启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

再读启示。

四、解读名人,深悟“启示”。

不光自然界的\\水滴是这样,人也一样,如果谁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将取得不凡的成就。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你找出有关内容,边读边想想从这些名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最佩服哪一位,把有关语句画下来,反复地读读,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思考,或把你想对这些名人说的话写下来。

老师刚才和大家一起,先读一遍李时珍的故事,然后抓住“不懈努力”这个词来理解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读。现在各学习小组按照这个方法来选学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好吗?

1、在品读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我先不找同学说,看谁能把你最佩服的人通过朗读,让同桌也拥有和你一样的感受。

同桌互读。

2、我看有些同学已迫不及待地想说自己的感受了,先别急,你们小组内先互相说说,交流交流。

小组内交流看法。

3、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读书体会、个人感受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李时珍

“不懈努力”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表现出李时珍很努力“不懈”呢?

①是啊,为了完成巨著,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努力,人生有几个二十几年啊!

②说出启示,你的回答很精彩,我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③访名医、尝草药,一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才使他坚持到最后!

④出示文本框:谁能通过板书提示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⑤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来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呢?

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吧,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 爱迪生

①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心人鼓掌!

③“孜孜不倦”理解了吗?爱迪生孜孜不倦的结果怎样呢?

④出示文本框:我们把前面的填空再做一下好吗?先说给自己听听,然后再举手回答。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我们再来朗读爱迪生的故事,体会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 齐白石

①的确,时间就是生命!

②老师问一下,白石老人小时侯的事你是如何知道的?不错,书是知识的海洋

③精辟,老师想到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④哪个词更能反映齐白石老人的深厚功底?

炉火纯青什么意思?相传道家炼丹炼到炉里的火发出青色的火焰时就成功了,后来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那所谓的炼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齐白石炼的是什么?

⑤故事里哪些词语能表现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⑥对啊,齐白石老人用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所以他画的虾像在水里游动!所以他画的虾叫人垂涎欲滴!

⑦老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刚才学习三个故事的时候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书读不成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齐白石的故事吧。

五、联系实际,体悟“启示”。

1、访名医,尝药草,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毕生孜孜不倦给人类留下了1093项发明的爱迪生,还有“不叫一日闲过”的白石老人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①对,靠的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2、是呀!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咱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3、嗯,说的好!我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启示,我想此时此刻你的感觉一定更不一样了。

生:读启示。

4、我们讲了这么多故事,概括起来说就是——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5、引号中的三个词语理解吗?

出示文本框:能把你的理解溶进填空里去说一段完整的话吗?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 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才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6、所以我们要铭记——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7、找出两组反义词。

目标专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

8、刚才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名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是个挖井人。(师出示漫画《挖井人》,介绍: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着一把半途而废锨,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劳,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水)通过这幅漫画,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说的好,要想成功,持之以恒和目标专一这两者缺一不可的。

经典!

的确。有时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使他尽快的挖到水?

9、同学们,对于你们的思维、你们的回答,老师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精彩。

六、领会特色,赏悟“启示”

这篇课文先给我们呈现太极洞奇观,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接着举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给我们提出希望。我们再来回眸太极洞奇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奇观!

有感情朗读太极洞奇观。

七、布置作业

咱们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这还有项作业(小黑板出示)。

板书: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爱迪生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一千多项发明

齐白石 炉火纯青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并由此引出本文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接下来从正反两面说明这一观点。正面是用中外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说明他们的成功都是靠了“滴水穿石”的精神;反面是从“雨水”不能“穿石”说明目标不专一、不能持之以恒就办不成事。最后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考虑到课文的这一脉络,我分几步设计了教学程序:第一课时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分清课文层次。并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与雨水对比,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第二课时:首先通过学习文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们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因为三个例子浅显易懂,我就让学生分三种形式学习,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小小交流会”,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这就照应了本册教材习惯篇里的“随时使用工具书”,既是对知识的拓展,又是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然后,让学生读书,并做读书笔记,把最有感触或是与疑问的地方找出来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突破本文的难点“启示”以及自己从启示中得到的收获。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后联系中最后一题:读后感的写作,在这一环节时,进行写作上的指导——读后感的基本写法。整节课是想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在读中质疑,从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2、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教会学生读后感的写作。

3、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使用工具书及做读书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

2、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及读后感的写作。

教学准备:

搜集事例,用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课件出示,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到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游览了一番,见到了一块状如玉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洞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够给我们介绍一下?(课件出示图片及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复习“滴水穿石”的成因 。)

二、自读质疑,探究写法。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不是的,它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这种精神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学情况,检查。

⑴李时珍事例:请同学和老师比赛读,齐读。

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经历二十几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

⑵爱迪生事例:男女同学分角色读。

他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为了对电学实验的这个目标的专一,当小贩、报务员,克服生活的艰难,终于有了许多发明。

⑶齐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齐读。

a、“不教一日先闲过”就是不让一天不做什么事就过去了

b、“就是到晚年,他也仍然坚持每天做画三副”,可以看出他虽然年纪老了,却仍然持之以恒,为了把画技提高的目标努力。

(4)、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齐读。

目标不专一,不能持之以恒。

4、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写法:在汇报过程中得出正反对比说明的方法。

三、拓展迁移,强化巩固

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从书上的哪个标点符号可以看出:(省略号)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一些名人的事例。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好不好?

(课件出示:“小小交流会”)

4、学生交流。

a名人

b我们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见过一些这种例子,你能说说吗?

5、(课件出示贝多芬头像及《命运交响曲》背景音乐)老师也去搜集了资料。大家看,这是谁?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可是,你知道吗,贝多芬从28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最美的音乐。他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呃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乐章。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乐坛掀起狂澜,他的作品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珍品。(音乐渐响再渐弱)

6、听了这么多事例,你有感触吗?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如果今后你也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7、这就是你们从“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的启示。这段话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持之以恒而不——,就一定能够——。

这段话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富有哲理的话,再读记忆。记住的站起来告诉大家。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写读后感。、

1、简介读后感的写法。

读后感可简单归纳为三段法。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我们读书看报看电影是视剧等都有一个过程,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接受的。这第二部分就是要说这个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电影电视剧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电影电视剧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结论部分。

2、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语文教研研讨实录 篇五

作者:徐州庞庄小学 朱红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5

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徐州庞庄小学     朱红

前不久,我参加江苏省课题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2次执教同一课,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年龄的学生,但因调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第一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介绍了哪三个人?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作者单单写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因为爱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为他们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后来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时出现冷场)

师(着急地):请同学们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话,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因为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举了。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对“滴水穿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这三个人物你对谁最感兴趣?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我对李时珍最感兴趣,特别是“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令我感动。

生:“访名医,尝药草”也令我感动。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十几年”说明时间之长,令我感动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

师:“二十几年”读得慢一些,这是坚持了多么长的时间,二十几年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仍然坚持下来。

(学生重新读,还是读得没有任何情感,又有几个同学读还是缺乏语感)

课,就这样“顽强”地坚持下来

课后,开始埋怨学生--文化底蕴浅薄,表达能力欠缺胆子太小,遇到有许多人听课,就吓得“呆若木鸡”。

可是我们又拿什么责怪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注重平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了吗?注重在每时每刻让学生去积累语言、博览群书了吗?新课标表述的具体要求,我们真的做到了几点?我们真在平时的每时每刻尽到了语文教师的责任了吗?再说说我吧,在这节课上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为什么看到学生“冷场”的时候,不马上想出策略采取小组或同桌相互交流,缓和缓和气氛,再点拨学生指名发言呢?在学生读得淡而无味时,为什么不创设一种对话情境,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这样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读书自然而然就声情并茂了,钻研教材,吃透文本,设计有深度的,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设计固然是好,可是课堂上做不到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因地制宜”或“因材施教”是不是缺乏应变能力的一种表现?没有任何“教学设计”能“包打天下”!只有自觉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应对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啊!看来,自己要很好地感谢这次教训--必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位学生。

第二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单单介绍这三个人物?这三个物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师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因为我们熟悉爱迪生

师:再默读写爱迪生的句子,说说看你们熟悉爱迪生的什么?

生:我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家,他拥有1093项发明专利

生:爱迪生之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他毕生孜孜不倦

师:“毕生”指多长时间?他毕生都在干什么?爱迪生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师:李时珍、齐白石与滴水穿石有什么关系?

生: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这三个人成就事业,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的,

师:李时珍是什么朝代人?

生:明代

师:是古代的

师:爱迪生是哪个国家的?

生:美国的

师:是外国的,齐白石是哪个时代的?

生:现代

师:也就是今天的,谁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选这三个人?

生:他们是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

师:写这三个人是因为他们

生齐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二是因为作者想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这三个人物跟“滴水穿石”有没有关系?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比刚才读景观内容,你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对“古今中外”这个关键词语的点化,使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具体含义,知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人物与滴水穿石勾连,这不就是启示吗?)

师: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付出艰辛的劳动,这三个人你对谁最感动,圈画出最能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生: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生:我最佩服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途中,会遇到许多危险还是坚持药学研究。

生:二十几年都不间断,这种持之以恒令我感动

师:我们班有同学参加比赛或演出的吗?

生:今天早上我班参加市运动会,获得短跑第一名

师:我能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吗?

请问:,为了这次比赛你训练了多长时间?在训练时有过放弃的念头吗?你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生:……

师:因为这一段时间,你的持之以恒,目标专一,你终于取得成功,祝贺你(和握手)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坚持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二个月都行,但让你坚持二十几年你能做到吗?李时珍为了研究医药,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想象一下,这几十年间他会经历哪些考验?

生:……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次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会读得有滋有味。

(学生练习朗读,小明读得非常投入,声音凝重,不住地摇头和点头还伴有手势)

师:请大家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小明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的愉悦

(该生读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如果读文章能像小明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

两次教学同一课,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没变,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没变,变化的只是为了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和手段,依学情而变,却变出有生命力的课堂,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深深地思考:

一、软性的设计

上好一堂阅读课,课前,教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教学方案,“凡事预则立”但课堂上教师完全按预设进行,而忽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东西,就会使上课成了教师演示编制得十分精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所以著名教育大师周一贯提出:课堂教学的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应变化并为此留下最大的调适空间。

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变化可言的话那么完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型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柔性的“软性设计”为主。本案例中两次执教的教学目标没变,片段一:用告诉启发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片段二:用唤醒、疏导策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统得过死,上课时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第二次的设计为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调整教学的手段、方法、途径等。这样的软性设计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师除了更高层次的把握文本备好教材外,还要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它要求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二、生成的课堂

教师的预没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滴水不漏的,它有时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本案例1中,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诵读,可学生就是呆呆地,对再感人的精神也无动于衷。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很好的反馈资源,在片断2中,我做个有心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明代的李时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中人物的经历和学生的经历形成共鸣,正巧班中有一个学生在早上7:00多参加市运动会,100米比赛,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于是我就随机应变,抓住这个资源,“人物采访”“想象李时珍二十几年经历的考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为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研究》,12)

搜索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