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计算(体积计算公式物理)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为同学们精心整理了体积计算【优秀7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篇一

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锥高的概念仍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储备,因而有必要在复习阶段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切、摸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学生分组操作时,肯定能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隐藏在实验中的等底等高的这一条件,这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盲点。为凸现这一条件,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信息加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

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评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例2和例3。例2是以探索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例3则是在例2的基础上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核心能力

在探索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发展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探求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发展推理能力。

(四)学习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五)学习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圆锥的体积》名师课件、若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习任务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你整理出来。

(2)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请整理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物体的体积公式以及圆锥体积的`推导,深化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圆锥体积的推导埋下伏笔。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出示沙堆)

师: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个沙堆的体积吗?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各种办法。

预设:把它放进圆柱形的容器里,测量出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知道等等

师:能不能像其它立体图形一样,探究出一个公式来求圆锥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出求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

2、问题探究

(1)观察猜想

师: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可能有关?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圆柱,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师: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出示圆柱、圆锥的教具)

学生猜想。

(2)操作验证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亲自验证。

实验用具:教师准备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模具,一些水。

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先上台选用实验用具,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号圆锥2号圆锥3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学生选过实验用具后进行试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收集有用信息。

(3)交流汇报

①汇报实验结果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②分析数据

师:观察全班实验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大部分实验的结果是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多或四次等)

师: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自的圆柱和圆锥,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它们的体积之间都具有这种关系呢?

老师用标准教具装沙土再演示一次,加以验证。

③归纳小结

师:谁能来总结一下,通过实验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4)公式推导

师: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S=sh

师: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猜测,让学生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渗透转化的思想。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感知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考查目标1、2

(5)实践应用

师:还记得这堆沙子吗?如果给你了它的高和底面的直径,你能算出这堆沙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5t,这堆沙子大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

(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试做后交流汇报。

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π()h来求圆锥的体积。

师: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注意要乘以,因为通过实验,知道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3、巩固练习

(1)填空。

①圆柱的体积是12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m。

②圆锥的体积是2.5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m。

③圆锥的底面积是3.1m2,高是9m,体积是()m。

(2)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②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倍。()

(3)课本第34页的做一做。

①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cm2,高是12cm,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②一个用钢铸造成的圆锥形铅锤,底面直径是4cm,高是5cm。每立方厘米钢大约重7.8g。这个铅锤重多少克?(得数保留整数)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V圆锥=V圆柱=Sh。

(三)课时作业

1、王师傅做一件冰雕作品,要将一块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雕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雕成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答案:30÷2=15(厘米)

×3.14×152×30

=235.5×30

=7065(立方厘米)

答:雕成的圆锥的体积是7065立方厘米。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题,要在正方体里面雕一个最大的圆锥,必须满足圆锥的底面直径等于正方体的棱长,圆锥的高也要等于正方体的棱长,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同时为下面在长方体里放一个最大的圆锥做了铺垫。考查目标1、2

2、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可以怎样放?怎样放体积最大?(测量教室长12m,宽6m,高4m.先计算,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考察学生对圆锥体积理解的基础上,又综合了长方体的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

①以长宽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4m,底面圆的直径为6m.

②以宽高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12m,底面圆的直径为4m.

③以长高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6m,底面圆的直径为4m.

以上三种情况计算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体积计算 篇三

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的例5,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八的第3—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一个圆柱形物体,一个圆柱形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出示练习八的第3题

4.5 十 0.37          0.25×8             4.8十 2.9

7.2÷9           6.1—4.8

2,复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叙述一下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面积×高”,即:v=sh.

二、新课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应该怎样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底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可以知道:s=∏×r × r,所以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v=∏×r×r×h。

2、教学例5。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捅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水桶的容积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公式?为什么?

要使学生理解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内部的体积。所以可以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⑧要求水桶的容积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确,水桶的底面积在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再求水桶的容积。

①水桶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2)让学生叙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求出水捅容积之后,教师提问:最后结果应该怎样取值?

使学生明确要把计量单位改写成立方分米,取近似值时要采用去尾法。

(3)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八第4题。

这是一道实际测量、计算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每组的茶杯可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一下自己的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学生测量时,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正,要注意强调不能只计算出茶杯的体积,还要计算出可以装多少克水,以及取近似数的方法。

2、做练习八的第5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题目只告诉了圆柱形粮食囤的底面半径和高,要求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强调得数的取舍方法。

3、做练习八第6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应该怎样求?

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入手,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计算,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做练习八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已知条件求出这个油桶的容积?”

“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改写更简便?”分别指名学生回答。要使学生明白,这里可以先将40厘米和50厘米分别改写成4分米和5分米计算更简便。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是否掌握,计量单位是否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改写,最后得数的取舍是否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体积计算 篇四

一、 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 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是教师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观念就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体积计算 篇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页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公式,进一步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

教具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

二、复习

1.复习体积的意义。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

2.复习体积的计算。

(1)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推导出其他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2) 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第10题。

体积计算 篇六

——桃源县郝坪乡中心小学  陈集平目   标: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乐于与人合作的情趣。重   点:掌握圆锥体积的方法                            难   点:公式的推导准   备:沙,圆柱教具若干个,圆锥一个,其中要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   程:一、准备同学们,我们以前研究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呢?二、诱发课件演示稻谷丰收的景象。师述:稻谷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稻谷,他们把收好的稻谷堆成一个这样的图形(圆锥形谷堆),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你能算出这堆稻谷的体积吗?它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三、探究释疑1、初次猜想⑴根据我们所学过的内容,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⑵圆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底面积×高”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2、再次猜想⑴通过模型演示,⑵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得到如下结论:              (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3、分组实验进行验证⑴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其中必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进行实验。⑵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1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3用字母表示:V=1/3Sh4、联系实际,进行运用⑴出示例1,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⑵教学例2、课件出示:麦收季节,张小红把她家收的小麦堆成一个近似圆锥的麦堆,又给出测量的数据,让学生看图编一道求小麦重量的应用题。编好后,分组讨论计算学生自己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四、转化1、基础题⑴下面有四组图形,你能根据每组图形中左图的体积,求出右图的体积吗?为什么?

24立方米                 9立方米              12立方米⑵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提高题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材,它的棱长是9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被削去的体积是多少?3、思考题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和底面直径、高都是6厘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一个直圆锥体,如果这个直圆锥体和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这个直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数)五、应用1、  基础题:P44-T3、42、  提高题:P45-T103、  思考题:P45-T11、12

教学重点 篇七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