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同学们带来的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同学。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 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60020400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读出这个数?

2、三百零八万零四十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知识迁移,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主题图,简单讲一下此图的教育意义

2、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3、揭示课题

4、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10040002000400305000000

5、总结读法

6、练习

三、依据读法、探究写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2、总结写法

3、练习

四、总结大数的读写法

五、拓展延伸

六、课堂总结

教学亮点:

1.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及数的改写掌握得比较扎实,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独立完成。

2、课堂上练习对应例题,做到了全员参与学习。利用孩子自己的小结及时巩固,很好的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3、老师课堂上风趣幽默,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做到了“蹲下身”与孩子交流。

教学建议:

在写数时如果能够提供不同学生的不同写法,给予融错教育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可能就更深刻。

主题,数学,教学,课堂,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探索活动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要有图例

2、找好间距

3、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制图名称

四、完成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3 篇四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做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又对又快。你要仔细肯定能实现你的愿望,对于有些题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有兴趣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9页情景图。

②师: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③生看题,理解题意。

④师:看到第66页,是什么意思?

生:看了66页。

师:请你帮忙算算,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演算,小组里交流。

⑤生汇报。

生甲:234—66—34

生乙:234—66—34

=168—34 =234—(66+34)

=134(页)=234—100

=134(页)

生丙: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⑥师: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甲: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的。

生乙:我发现两个减数相加得100,再用234减去100,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丙:我发现234—34,刚好得200,200—66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算得对。

⑦议一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自由讨论。

⑧师: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可以采用生乙、生丙的简便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  连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2、完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生汇报。

生甲:528—53—47

生乙:470—254—46

=528—(53+47)=470—(254+46)

=528—100 =470—300

=428 =170

生丙:545—167—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教学例20。

①出示教材第40页例2图。

师:看图,说说你所见的。

②师:看左图,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生甲: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就知道了。

列式:56+31+19 56+31+24

56+19+24 31+19+24

生乙: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再与100元比较,多的钱与哪本书的价钱接近,把它除去,那么另外三本书的总价钱在100元左右。

生按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师:哪一种方法最简便?

生丙:生甲的`方法要算四道式题,生乙的方法只算一道式题,都能解决向题。

生丁:我认为生乙的方法好。

师:生甲、生乙的方法都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认为生乙的方法比较简便,具体做题时,多动脑,想出好办法来。

③师:看右图,我付100元,买这两套书,找回多少钱?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100—48—47

生乙:100—(48+47)

=52一47 =100一95

=5(元)=5(元)

生丙:这两套书的价钱小于50,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50—48和50一47,还剩2+3=5(元)。

师:讨论一下,谁的方法最简便?

生丁:生丙的方法最简便。

师:生丙的方法简便。做具体题时,多分析,想出恰当的办法解决。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你会填。在0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

1500—28—272=(28○272)

415—74—26= ○(○)

2、教材第41页第2题,第39页“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清楚?能和大家交流吗?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

利用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计数器)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计数器)

1、复习计数单位:

提问:计数器上的个、十、百、千、万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对,计数单位!

2、复习“满十进一”:

提问:在计数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拨几颗珠子?强调:满十进一。

3、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

提问:在屏幕的计数器拨出3003,怎么拨?

回顾拨法: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

追问:2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指出:3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沟通联系,建构知识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例题图,提问: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觉?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认识计数单位

(1)提问:在屏幕上的这个计数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数吗?为什么?

谈话:看来,要表示出比万还要大的数,计数器要进行拓展。

(2)我们一万一万地数,这是2万、3万、4万……9万再添一颗珠子就是多少?满十进一,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是什么?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继续十万十万地数,二十万、三十万……九十万,再添十万,一百万!满十进一,1 0个十万是一百万,现在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两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十个一千万是一亿。

(3)通过拨珠数数,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4)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满十进一。

2、认识数位顺序表

(1)谈话: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相应地要进行拓展。

(2)拓展数位顺序表

提问:根据新增的几个计数单位,说出它们对应的数位?

填好后一齐读一读。

(3)提问:学了这么多数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呢?

(4)介绍数级:利用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方便计数,人们把从右往左数每四个数位分为一个数级。

追问:你知道个级包括哪些数位吗?万级呢?亿位等4个数位分为?

3、拨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谈话: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进行了拓展,我们再来研究刚才的数。

(1)你能在拓展后的计数器上拨出北京市的人口数了吗?拨之前先想一想,根据以前的经验,怎么拨?对,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颗珠子。

动手拨一拨。

(请你来,一边拨一边说你是怎么拨的

拨完后提问;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谁还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数:2616300人,一边拨一边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四川人口数:83290935人,拨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3)谈话:。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包含了几个数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说来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提问:西藏人口数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数19250000分别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呢?

(4)独立拨一拨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

同桌互相检查拨对了没,互相说说每个数各表示多少个万。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个数有共同点吗?

小结:这些数的个级上都是0,是整万数,都可以说成由多少个万组成。

4、回顾整理,建构新知

谈话:学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回顾小结:为了研究更大的数,我们一起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学习了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从右往数,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分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分为万级,接下来的4个数位分为亿级……利用数位顺序表我们能计数器上拨出大数,并且知道大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三,练习提升,培养数感

下面就用我们学到的知识,继续拨一拨数一数。

1、做一做第1题。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六万数到一百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十万数到一亿。

师生一起边拨边数,数完后提问: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巩固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提问:回顾数位顺序表,你能独立地填一填吗?

3、感受大数的大小。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还有更大的数吗?

出示我国总人口数:1295330000人

这个数你认识吗?数一数,它是一个12位数,关于它和更多数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去学习!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正负数。

知道了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但是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我们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如+5,+7,+20,+100。

相反我们都给负数的前面加上“-”。例如:-2,-56,-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那么这些数该怎样读呢?

谁愿意来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

三、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

2、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她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应记作()元。

3、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那么下降6层记作()层。

4、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记作()

四、课堂练习

见课本87页练一练

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鼓励性的总结。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做+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  78×4—78

168

—17×4  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