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案【优秀10篇】,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能够文思泉涌。
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课题研究课教案课题名称《基于校园网络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所属级别常州市级执教王国东学科数学班级六2时间2005.11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平面图形。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二、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三、讲授新课:(一)长方体的特征1.出示思考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1)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三)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2.判断。(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五、小结及布置作业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评议结果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2.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3.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开发。此外,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易操作;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不拘一格。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习五:1,2,3。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注重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 正 方 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应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里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3、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4、应用网页制作做了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图文并茂在课堂中的作用。
5、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平面图形的面都在一个平面上?大家请看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在这些物体中这个(拿一个长方体)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吗?
这个物体(拿一个正方体)呢?
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学习长方体。
二、学习新课
1、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画直观图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一)长方体的特征。
2、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同桌相互指出你手中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3、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下面我们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结合你手中的长方体学具,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你得出的答案在组内交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板书: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如果老师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成一样长,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呢?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请你观察你手中的正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对照长方体的特征,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在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拿出准备的正方体,请你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
4、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三中习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1(投影片)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习: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个教学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长方体的三条棱长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 )
(3)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形体一定是长方形。 ( )
(4)长方形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 ( )
(5)有6个面,且6个面都是长方形,它一定是长方体。 (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 郑水忠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并在充分的探究验证活动中获得一些学习方法。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能初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空间观念的发展及对长方体的棱和面的特征的探究
教学难点 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验证活动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尺子、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学具:每组一个学习包(包内有长方体盒子、剪刀、尺子、白纸、小棒、铅笔、电线等)
教学过程
一、预热铺垫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个简单的游戏,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敢接受挑战吗?教师举起左手掌,问:另一只手掌如果要和它“相对”,该怎么举?现在老师站在这里,谁愿意上来和老师“相对”而站?请一生上来,然后教师通过转动身体考考该生的反应能力。最后,教师通过变换手势考全班同学对“相对”的理解和反应能力。
二、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
这三个分别叫什么图形?可以统称为什么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2、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变形魔术,想看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把这个圆放平,然后向上平移,会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由圆向圆柱的演变过程。
3、如果把长方形也向后平移,会得到一个什么形体?课件演示。
4、教师将一个两端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藏在衣服里面,只露出一个正方形面,你们猜猜看,老师衣服里面藏的是什么形体?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5、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变形魔术。教师课件演示先得到正方体,再演变成长方体之后又回到正方体的过程。
6、通过刚才的这几个变形魔术,你能大胆地猜猜看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你能用圆圈集合图的方式表示出两者的关系吗?指名板演,其余同学画在本子上。
7、现在这些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课件出示:立体图形。
三、探究验证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奥秘,你觉得研究哪一个更具有挑战性?
2、对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它的特征?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摸摸面、棱、顶点,并结合课件初步揭示面以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然后逐步揭示三者的特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面 棱 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可 12条 8个
长方体 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相等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对于前几个特征,郑老师深信不疑。但对于“相对的面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两句话却是半信半疑。老师要在这两句话后面打上大大的问号,接下来,老师就要看看,谁能用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从而让郑老师乖乖地把问号擦掉。
桌面上的材料你都可以用,比比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最精彩!(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参与)
4、反馈交流。已经证明了“相对的面相等”的小组向老师招招手,你们组找到了几种方法?哪个组愿意先上来交流?
已经证明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小组给老师一个成功的微笑,你们组找到了几种方法?哪个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共享?
5、同学们真是表现得太精彩了!老师再也不半信半疑了,而是坚信不疑地认为应该把这个问号给擦掉,你们高兴吗?
6、教师用课件再次演示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后问:现在你能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说一遍吗?小组内互相说说,然后指名上讲台拿着模型描述。
7、前面我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它到底特殊在哪里呢?教师板书正方体特征,然后指名上黑板验证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8、假如不准你用桌面上的材料,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证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特征吗?
9、为了我们后面学习的方便,我们把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大家观察一下,正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课件演示正方体长、宽、高相等)。
四、练习拓展
1、填空:(先由师生共同填写,然后学生安静阅读一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有: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不同点有:
1)长方体6个面是( )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而正方体6个面都是( )形;
2)长方体( )的面面积相等,而正方体6个面面积( );
3)长方体( )的棱长度相等,而正方体( )条棱的长度( )。
3分米
2、右图长方体 的长 、宽、高分别是5分米、2分米、3分米,如果要把这个长方体的隐藏部分
2分米
补出来,你需要借哪些长度的棱?课件演示补全后
5分米
问:如果要把每个面都贴上彩纸,你会用剪刀剪出
那些形状的长方形?
3、下面图形沿着虚线拼折,能恰好拼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前两幅图学生思考后演示,第二幅详细研究对面,第三幅思考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然后问:如果要使它能恰好折成正方体,这个多余的面应该放在哪里?学生想象猜测后教师用纸片演示。
4、如果老师要在你们面前的盒子中装入一件礼物,寄给我的好朋友,为了安全和保密,我想在盒子外面包上一层彩纸,你能用上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算一算,最少要用多少面积的彩纸吗?计算之前,要先干什么?测几条长、几条宽、几条?
五、互动小结
上了这么长的时间,老师也觉得累了。接下来,老师和再和大家一起做一个猜哑谜游戏好吗?老师做动作,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把老师心中想说的话喊出来好吗?
1、教师摸长方体的相对面;2、教师摸长方体的相对棱;3、教师摸正方体的6个面;4、教师摸正方体的12条棱;5、教师数长方体的12条棱,又数正方体的12条棱;6、教师做动作表扬并感谢同学们,并表示下课。
设计意图:
要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我觉得首先要思考一个话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认识“空间与图形”教学。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现在的“空间与图形”,这决不仅仅是语言表述上的变化,而是有着其丰富的社会背景的。由于受欧几里德公理体系的影响,传统的几何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推理既有演绎推理,又有合情推理,随着80 年代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培养新人的时代要求,几何教学已经从过多的演绎推理转向更多地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转向更全面地体现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探索、合情推理等方面“过程性”的教育价值。
正是基于上述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认识,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关注了以下几点。
1、学生原有认知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就拿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来说,学生几乎从出生以来天天都要和这些形体打交道,加之在第一学段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避免由教师一步步带领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先让学生说说看:对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它的那些特征?这样结合观察,将学生大脑中对长方体特征的感性化、模糊化认识初步挖掘、梳理出来。从而也为后续的、充满趣味性与活动性的探究验证活动做好了准备。
2、通过多种途径凸现对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视。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经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当多种多样。在本节课中,我先演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初步培养空间观念,然后又通过挖掘学生原有认知激活学生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通过学生一系列的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丰富学生对空间观念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在这当中,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有时甚至其到了实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关注这些感性化的途径的同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而是再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结合以往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分析和推理进一步从理性的高度认识了它们的特征。
3、体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应用价值,仅仅停留在“生活当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做成长方体、正方体”是远远不够的。从教材编排中可以看出,教材是将认识和求表面积分为两节课进行的。试想一下,学生如果学完了整整40 分钟,结果还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那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将是盲目的、被动的。因此,我在课堂将结束时设计了让学生尝试求出包装纸的最小面积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今天学的知识这么有用。当然这里并不需要展开对面积的具体探究,因为学生中有很多求的是面积,也有一部分求成了体积,而这恰恰是留给下一节课学生开展辩论的很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