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9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9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整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连减:小鱼图,初步感受连减

1、课件:你们观察,发现了什么?(一共有6条小鱼)你们刚才看到什么了?(游走了1条),再看,又发现什么了?(又游走了3条)你能连起来说三句话再提个问题吗?(6-1-3=2)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谁列式?

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你知道叫什么吗?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算式,叫连减。(出示课题)

3、你会读算式吗?谁能象他那样读?

4、6表示什么呀?(河里一共有6条鱼)游走的1条是从几里面去掉?3表示什么?游走的3条是从几里面去掉?5在哪呢?(记在我们的脑子里)。

二、小鸭图,加深连减意义

1、连续播放画面,细心观察,你会讲故事吗?

2、你能列个连减算式吗?

(汇报图意,列出连减算式)

3、齐读算式

三、小兔情境,清晰部分与整体关系

1、你们看,这里住着小兔,你们知道住着几只小兔吗?为什么?你们看,先跑出来几只?又跑出来几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会列式?10-4-2,这里的4表示哪部分?2呢?剩下的4呢?(指名到前面为大家指出)(分别说说每部分表示的是哪部分)

3、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连减,,我们会读、会算。

下面我们来动手做。

四、巩固练习

1、小松鼠

一共10只松鼠,地上有几只?树上有几只?问题是树洞里有几只?

你能列出连减算式吗?

2、读读算算

8-5-3=5-2-1=9-5-4=10-2-7=

3、逆向思维训练

(1)月亮说:“我可以表示一个数吗?”

7-2-3=月亮,月亮代表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可以代表一个数吗?小猫-4-2=1,小猫代表几呢?

(3)大树可以代表一个数,9-大树-3=2

(4)7-()-()=1

你是怎么想的?

4、你能举例说生活中的连减的例子吗?

5、渗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你猜想各部分可能会是几?如果整体是10,求各部分应该怎么做呢。

6、我们带10元钱,可以买什么?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减,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两个数的运算叫做连减。连减就是从第一个数里减去第二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减第三个数,就是最后的得数。

六、作业:补充计算

七、板书设计:连减

9-2-2=5

教学反思:通过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较好。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加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树立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4、5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拍手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拍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面小旗子,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这些小红旗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旗子多。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做手工。你们看,这儿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展示主题图)

(1) 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把两组物体(或两个人)合并在一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先走来1个同学,手中举着1只红纸鹤,接着又走来2个同学,手中各举1只蓝纸鹤。直观看到1个同学与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了一块儿。

(2)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在一块儿,1个同学和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都是“合起来”的意思。(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说题意,让学生体会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他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同学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1和2表示。

(2)教室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和多少只纸鹤,就是要把熟悉1和2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室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1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3,用“=3“表示。

板书:1 + 2 = 3

| |

加号 等号

怎样写加法算式呢?

(3) 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1和2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强调:加号前面的“1”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3”又表示什么?

(4) 教读加法算式。

1加2等于3,或1加2得3.教师范读,学生学读,同桌之间互读。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第23页气球图,进行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1)认真观察气球图,让学生说明图意。使学生明白要用加法算式3+1=4表示。

(2)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1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3+1=4表示。

(4)发散联想,近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表示。

4、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先摆一摆,再说算式。(P23)

○○○○○○

2、摆一摆。( P24)

3、游戏,帮小青蛙找家。

5、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完善课题板书:加法。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生汇报,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的本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

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

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

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

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

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

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且初步学会解决图画信息和文章信息相结合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星期六小明坐上口算号列车去乡下奶奶家,来算一算这些口算吧!

4+2= 3+2= 3 + 4= 2 + 2=

6+3= 5+1= 7 +3= 4 + 4=

2、看图列式 PPT出示喂鸡图

同学们你们看小明正帮奶奶干什么呢地上有几只鸡出示动态小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试着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完整的说出来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板书5+2=7

请你们再看黑板,说说又看到了什么又来了1只小鸡,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有7只了,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呢怎么列式计算

师板书7+1=8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小明又拿来一碗米,请同学们继续看(ppt出示动态图)谁能用“原来···来了···又来了···”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原来有5只小鸡,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A生说出题意 B你能像他这样说一遍吗C同学们齐读题意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你会列式吗

板书5+2+1

3、对比刚才我们同样是求 一共有几只小鸡第一种方法是我们熟悉的,用了两次加法计算,第二种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哪儿不相同

4、师小结我们原来学的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现在要连着再加一部分,像这样把三个部分合起来的算式,我们可以叫它连加(板书连加)

5、认识了连加,跟老师一起读算式5加2再加1

6、这个算式当中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7、5+2+1这里有3个数字,应该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呢

8、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3【练习】三、知识运用

1、导学案出示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分组比赛

7+2+1 = 3+0+5 =

2、生活当中有许多连加的例子,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原来···来了···又来了···”说句话吗

2、同桌合作摆一摆,一人摆,一人列式计算

1人拿出8根水彩笔,摆成三部分,另一人根据摆好的图,列出算式并且计算

3、导学案出示 燕子图 看懂题意再列式计算

4、编写连加算式

活动4【作业】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活动5【导入】拓展延伸

1、多个数连加的算式1+2+3+4+5+6+7+8+9

2、( )+( )+ 4 = 9

人教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数,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学难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看数说数

1、 教师课件出示数字1、2、3、4、5。 问:你认识这些数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关于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

2、师问:你能用图片、计数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东西来表示这些数吗?

3、大家能在教室里找出1、2、3、4、5吗?老师相信你,找找看。 (学生观察周围,说出各数,说得清楚、数量词正确都给予表扬。)

二、看图找数

刚才小朋友们找了我们身边的1、2、3、4、5,小朋友们说了很多,你们都是最棒的,老师这儿有一幅图,你能帮老师找找图中的数吗?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中的数。(1个圆、2个三角形、3个桃心、4颗五角星、5个太阳)

三、说一说

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大家真棒!今天老师还想和大家说一说,这次我们换一种方法说好吗? 大家先观察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的图,说一说:第一个小朋友拿出3,第二个小朋友用3朵花表示,第三个小朋友摆了3个圆,还伸出了3个手指,而妈妈用3个苹果,他们都是3。你能说出3个什么呢?如果老师说4呢?5呢?2呢?

四、比一比

1、谁的眼睛最亮? 课件展示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出有几个? 2、谁的耳朵最灵? 教师在4个杯子中放入围棋子,让学生听声音判断多少,先排排队,再进行一一验证。

五、写一写

1、观察1、2、3、4、5在日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象什么(1字像粉笔、2字像鸭子、3字像耳朵、4字像红旗、5字像秤钩)。

2、看教师写,注意书写顺序。

3、学生在书上的日字格里描一描,将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人教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三种符号。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三种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 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 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 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 ,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 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 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 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一年级上册数学总教案最新5 篇七

教案示例

课题: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的灵活性。

3、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1)13个十是多少?

(2)25个百是多少?

(3)5个千呢?

(4)80里面有( )个十。

2、简答题。

700里面有( )个百。

130里面有( )个十。

4000里面有( )个千。

二、进行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一)学习例3.

1、出示①400+300=

思考: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解法:

A.400是4个百,300是3个百,4个百加上3个百是7个百就是700.

B.400加300等于几,因为4加3得7,所以400+300最后等于700.

C.用笔算的方法,从个位加起,最后得700.

教师板书:400+300=700

想:4个百加3个百是7个百。

2、出示(2)700-300=400.

学生发言。可能会出现多种做法,教师均要给予肯定,特别要肯定这种想法:因400+300=700,所以700-300=400.

3、出示(3) 2000+6000=

小组讨论。出现几种方法后,说出计算结果。

4、出示(4)9000-4000=

学生推理出:9个千减去4个千等于5个千

(二)学习例4

1、出示例4 200+30=

230-30=

230-200=

学生可自由选择一道题向大家介绍快速口算的方法。

2、学生汇报:

200+300=230 2个百加上3个十等于2个百3个十是230.

先减整十数 先减整百数

3、小结:几百几十减几十,可以用整十数先减去整十数再加整百数。也可以几百几十先减去整百数,再加上整十数。

4、练一练

200+400 3000+6000 9000-7000

450-50 4500-4000 3400-400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80+50=

130-80=

130-50=

思考:这三道题怎样又正确又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80+50等于多少?是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计算130-80和130-50这两道题时,可以看到减到想加法递推。

因为80+50等于130,所以130减去80就等于50.或因为80+50等于130,所以130减去50就等于80】

2、出示:900+600= 1500-600=

师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练一练

70+50= 400+600= 800+900=

120-50= 1000-600= 1400-800=

(四)总结。

让学生观察板书后讨论,今天学的是什么样的口算?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整百整千加减法的口算)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

900-300 540-300 2900-800

2000+5000 640-200 7200-200

4300-300 5200-200 360-360

2、接力赛。看算得又对又快。

四、布置作业 【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口算(3分钟完成)

700+500 3000-2000 7000-1000

400+50 7000-2000 400+500

600+500 90+50 3000+2000

1700-800 1200-700 360-70

4600-500 50+700 630-30

2、直接写出答案。

500+30= 7000-1000= 550-50=

700-200= 60+30= 370-80=

4500-200= 70+80= 720-20=

3、扩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1)。( )+350=750 400-( )=80

( )-70=210 280+( )=780

(2)。菜店有萝卜350千克,卖了一些,还剩80千克,卖了多少千克?

4、思考题。

用10、20、30……80八个数,分别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圈上五个数的和等于210.

板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总教案最新5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 3+2+4=

10+80= 8-5-2=

70-30= 4+1+3=

90-30= 10-3-6=

30+70= 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2、教学例2的连减。板书:80-50-20=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3、比较:整十数的连加、连减与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 9-4-3= 1+3+4= 8-2-6=

20+50+10= 90-40-30= 10+30+40= 80-20-60=

请一位女生代表做第1行,一位男生代表做第2行,女生和男生交错进行,其他同学做裁判。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2)同学们前年栽了30棵树,去年栽的和前年同样多,今年又栽了50棵,三年一共栽了多少棵?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例11(3)汽车图,师生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数,说说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它们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在369 1438 3740 6900

2、在○里填上"〈 "或"〉"。

61○56 45○47 100○98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并分别提问: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评析: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本节课新知识的重点,教师运用复习帮助学生唤起对原有知识的回忆,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衔接和孕伏。]

二、新课

1、导人新课,揭示课题,交待目标。

师:我们已经会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师: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是: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教学例11、

(1)教学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①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

师问:1230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比一千大。还是比一千小?在算盘上拨出来。965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够不够一千?在算盘上拨出来。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那么1230与965哪个数大?

板书:1230 〉965。

②反馈练习:999○1000 836○99 1015○989

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谁大谁小?

小结: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评析:教师应用学生已有"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排列顺序"等知识,把它作为上位知识,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着力点总是放在引导学生应用前边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新知,通过提问、启发、点拔的方法,诱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感知到数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丰富了原认知。]

(2)教学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①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

让学生读题,然后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

师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几?5640最高位是几千?8790呢?

启发学生思考:5个千与8个千哪个小?

板书:5640〈 8790

②反馈练习:4005○3989 5798○6010

让学生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小结:位数相同的数,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③出示例11(3)的汽车图片。师述:在全县开展的"万人签名"植树活动中,滨工饮料厂的叔叔阿姨们为了慰劳同学们,高高兴兴的运来了许多汽水。看!运汽水的车来了。(师出示图片)师问:谁来说说左边的一辆车运了多少瓶?(3854瓶),右边的一辆车运了多少瓶?(3529瓶),哪辆车运的汽水多?3854和3529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该怎样比?

师:根据已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请填写在书上。

④反馈练习:6809○6810 3059○3057

师问: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怎么比?

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评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某一问题总是在积极思考而又没搞通,或已经有所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欲言而无法表达的心理状态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和时机,启发、提问,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它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从而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第1—5题。

第1题

师问:有几组数?哪些组位数相同?哪些组位数相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独立练习。

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师问:(1)小题这4个数中,最小的数是多少?最大的数是多少?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小?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

师问:(2)小题这4个数都是几位数?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排列的结果,集体评讲。

第3题:

先让学生读出各数。

师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最大的数?让学生练习后说一说。

第四题:

师问:最大的三位数是几?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四位数是几,最小的四位数是几?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来,教师课堂巡视了解情况。

第5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2人上黑板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评析:教师对练习九第1—4题都作了提示,学生不但解题的目的明确,还便于学生主动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师问:在比较数的大小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师述:今天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其方法是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二是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其方法是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这节课大家都学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

[总评:比较数的大小,首先看它们各是几位数,然后接着数位的排列顺序,依次进行比较,确定谁大谁小。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地抓住这一"课眼",使教学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使全课的各个环节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正所谓"契领而顿,百皱皆顺"。由于教师的教学抓住了"课眼",也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契机,即把认知上遇到的矛盾、困惑、内化为学生探求新知的迫切需要,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这样的课总是耐听、耐品、有韵味。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