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3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小编最大的快乐。
主题与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建设中又再次提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切归根求源都基于一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朗读是学生展示自己独特体验的舞台,在这一舞台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教学方式。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组教材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来选编课文,了解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情感强烈,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四年级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精读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范文,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等词语。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我把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确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l)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 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教学过程
片断一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情感
师:上课前,张老师想跟同学们谈谈心,你们觉得现在最幸福的是什么?
生:我最幸福的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还跟我们买好吃的。
生:我感到最幸福的是有舒适的学习环境。
师:当你们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生活的时候,你们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取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被战争夺取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生: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师:让我们走近课文,走近小作者的内心世界,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反思: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起学生情感。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片断二 巧设情境,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孩子的爸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有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孩子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孩子的父亲是个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师:爸爸这么的优秀,这么的出色,联合国加利先生给了他怎样的评价呢?
(生读句子)
师:谁能模仿联合国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
(指名读,评价;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师:孩子的父亲是优秀的、崇高的,我也被他感动了,同学们呢?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边读边体会。
师:想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感动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两人一小组,也可以四人一小组。
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啊!
师:是啊!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因为战争而破碎了,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男同学扮演爸爸来读这句话,女同学读旁白。)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蓝盔?”
师:“蓝盔”是维和部队士兵统一穿着的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面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
师:同学们,看到爸爸临上飞机时还那样深情地望着我和妈妈,听着爸爸这坚定充满信心的话语,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
生:爸爸我们等你!早点回来!
师:小作者和大家一样也期盼着爸爸早点回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可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再一次见到爸爸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课件出示这一句)
生:课文中的小朋友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女生齐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 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感悟“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时,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体会体会。并模仿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这样,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为后文的重、难点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片断三 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这难忘的一幕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也可以趴在桌上静静地感受。
师:谁来说说你眼前的画面或自己的感受。
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
生:我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是哭声。
生: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
师: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课件出示句子:“爸爸的嘴张着……和平!和平!和平!”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
师:课文中的孩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呢?再读课文。
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指名读,评议;再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个中国孩子强烈的呼声。
(全班齐读,教师引读。)
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当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图片、文字,下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 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进。
收获与启示:
上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下课后,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篇课文写得太感人了!”“张老师,我还想读!”……课堂上,孩子们触动心灵的感悟,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边。有的说:“小作者永远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呀!”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有的说:“我想象到当时机场非常安静,只有一片哭泣的声音!”甚至还有的说:“张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给我感触更深的是在老师没有做任何指导下,孩子们充满激qing、绘声绘色地朗读,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首先我反复读了多遍,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要用我的“心”去敲响孩子们的心灵,用我的 “情”去激活孩子们的情感。因此,在设计时,我就想通过朗读去打开孩子们情感的天窗。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从课堂上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有待改进的问题: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qing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专家点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张继红)
下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四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从重点语句(如“失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
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板书,使板书提纲列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反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小班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立足“以人为本”,运用“以疑导引,细度感悟,动态生成”这一模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 “执行、给予、沉浸、凯旋、圣坛、威胁、呼吁、蓝盔、灵柩、弥漫、硝烟、丧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家人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的品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期待入情。
1.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配乐呈现两组画面:阳光下,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游戏、生活;接着转换成战争中流离失所、蓬头垢面的儿童。
2.同学们,看了这两组镜头,你有什么感想吗?
[强烈的画面对比,借助视听冲击,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痛苦,缩小了现实与战争的情感落差,使学生很自然的就会与小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过渡:战争是那么的残酷,他让人们失去了家园,让孩子失去了快乐,呼唤和平是每个人的心声。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二.自主选择,充分展示。
1.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难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
[“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寻疑、质疑能力。]
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疑问走进文本,走进这个中国孩子的内心吧!
2.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诵读、与小组成员齐读等)朗读课文,融入自己的理解。
[“以读为本”,自由选择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行独特的自身体验。]
3.检查自学情况。
(1)词语。(课件出示)
卓越 维和行动 沉浸 蓝盔 凯旋 灵柩 弥漫 硝烟 丧钟
(2)句子。
请学生自己选择句子朗读,并说明这句话易读错的地方在哪里。教师从课件中截取句子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互相评价,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同学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过渡:解决了这些拦路虎,现在就让我们畅通无阻的进入文本吧!
三.合作探究,感悟传情。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填空。
1996年11月8日,一个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孩子??( ),向联合国秘书长??( )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深深地缅怀父亲??一个( ),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社会呼吁:( )!
(学生先自由口头填空;接着在小组中互相讲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请个别学生交流。)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受伤害,毕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清文本的基本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过渡:同学们,朗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促使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呢?
2.小组合作,讨论原因。
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讲解找到它的理由,经大家评论后做上记号,交流体会。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则教师参与其中进行点拨指导。
[小组合作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在一个和谐而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实行多向的交流,尤其是学困生也获得了更多表现的时机。]
3.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感悟。
句子一: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引导:爸爸与我有个约定,我们约定了什么?
(预设:我们约定在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我们约定到那一天爸爸会把一顶“蓝盔”送给我做礼物。)
引导:从这个约定中,同学们,你能感受到,雷利和妈妈送爸爸去执行任务时的心情吗?
(预设:是的,有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有对爸爸早日回来的期待,有对爸爸执行这样崇高的任务的自豪,有对象征和平的蓝盔的渴望。)
引导:是呀,当亲人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时时刻刻地思念着他们,尤其是爸爸将执行这样危险的任务,因此离别更加显得难分难舍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引读:整整两年了,我们全家一直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生接: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我至今忘不了爸爸对我和妈妈说的一番话??生接:“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至今忘不了我和爸爸的约定??生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用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情绪的体验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投入程度,因此,教师参与其中的倾情朗读,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震撼。]
引导:爸爸回来了,爸爸终于回来了!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雷利和他的妈妈该有多么高兴呀!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近了,雷利的眼前出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了雷利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挖掘课外资源,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明白“呼声”的原由。]
过渡:爸爸回来了,将会给我带上象征荣誉和和平的蓝盔。雷利遵守着和爸爸的约定??(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句子二: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引导: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不但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更是对雷利的呼声有了更深的理解。]
引导:多么残酷的战争,多么无情的现实。同学们,现在的你,内心最深的渴望是什么?
(预设: “和平”)
引导:“和平”只是你的渴望吗?还有谁?
(预设:我。妈妈。爸爸。在场的叔叔阿姨。全世界。)
引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生接:和平!和平!和平!
四.带疑出堂,延情小结。
引导:一个比一个强烈的感叹号,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同学们,你还能听到爸爸在呼唤什么吗?
小组讨论。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
[“和平”是文本中显而易见的一个话题,国家需要和平,家庭也需要和平。失去了爸爸的家将会被悲痛笼罩着。因此如果联系雷利的“小家”,我认为爸爸还有对雷利和妈妈的思念,对家人的恋恋不舍,对失去了爸爸的孩子的愧疚。因此他的嘴里还会呼唤着家人的姓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