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子规——布谷鸟。
②才了——刚刚做完。
【译文】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四年级下册第六组是“田园生活篇”,司空见惯的生活小景、生活小情我们平日都熟视无睹,怎样让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情有趣呢?最关键的是怎样让田园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蛙鸣阵阵、鸟啼声声,能从字面上升到画面然后再到学生的言面呢?从下面的教学回想中,您应该能看到我的设计思路。
沉睡了几千年的诗歌,沉淀了几千年的情感,要想一下子打开闸门,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唯有唤醒他、亲吻他。
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一)节气歌中寻找生活的记忆。
师:还记得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背背。
(节气歌背完后,师生对说二十四节气。边说边出示二十四节气)
师: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板书:农事
师:知道什么叫农事吗?
生1:就是农村里做的事。 生2:就是农活。
师:到了一定的节气,农民都知道该做什么农活。回答四月的两个节气:“清明”“谷雨”,你知道关于这两个节气的谚语吗?
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师:每到这个时候,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知道是什么鸟吗?
生:布谷鸟。
师:它是怎么叫的?
生模拟。
师也模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原来是布谷鸟提醒大家要割麦子插秧了。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田园,奠定学习田园诗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二)语言的描述实化生活记忆。
师:那这个时候,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在家做什么呢?
生1:给柑桔树剪枝。
师:这个时候,走到桔园里,会有什么感觉?
生1:闻到香味。生2: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叶子。生3:站在柑桔园里,你会感觉好像漂浮在绿色的大海上,点点白帆似的小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你怎么也拒绝不了诱人的花仙子的邀请,不得不和她一起穿行其中。
师:原来在柑桔园劳动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2:我爷爷在种玉米。 生3:我爸爸在施肥。 生4:我奶奶在种菜。
生5:我爷爷奶奶在采茶。我也帮他们采茶了,茶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随着山势的起伏,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片片茶叶得像抹了油似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那茶叶的清香啊,真可以让人不喝就醉了。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剪枝、种玉米、施肥、栽菜、采茶)
设计意图:这里算不上繁华的闹市,也不能完全算是幽静的乡村,只有部分逐渐矗立的工厂取代了原来的稻田秧苗。但孩子们还是有机会到仅有的田地里去,所以我就是要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知道在四月的部分农活,感受到四月的美,更重要地是感受到劳动中美的感受。这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练就语言的过程。
(三)语言演练富化情感的生成。
师:你能用“既……又……既……又……”把这些农事连起来说说吗?
生:四月,农民伯伯可忙了,既要为柑桔树剪枝,又要种玉米,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听出了一个字
生:忙
师板书:忙
师:你能用“不论……不论……都……”把做农事时的景色说说吗?
生1:四月,不论是在柑桔花翩翩起舞、尽情散发无尽芬芳的桔园里剪枝,不论是在绿海似的茶园里边欣赏诱人的绿色、品味醉人的芳香边唱着采茶曲采茶,都是那么有滋有味。
……
师:我又从中听到了一个字
生:美
师板书:美
师: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为收获而歌唱为希望而歌唱。
设计意图:语文是用灵性的语言来传递的,用第六组第一篇课文中学过的关联词说话,把农事、农景说出来,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新知识的学习联结成了一个全新的通路,同时也创设出了古诗学习的情与景。古诗本来就是最有灵性的,给孩子们展示灵性的语言的平台,给溢满灵性的古诗开启一道外溢的出口。让灵性从诗中流向孩子们的心田。
二、唤醒文字的记忆。
(一)读清文字。
师:是啊,无数诗人为乡村的美景而陶醉,为乡村勤劳的人们而吟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翁卷来到这迷人的《乡村四月》。注意:卷在这里是表示动作的意思,所以应该读第三声。快读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师:这首诗中还有个多音字,找出来读读。
(学生找出了“了”字,有的读li?o,有的读le)
师:这个字到底该读什么呢?
(分别出示li?o和le的几种意思,学生对照注释找答案。最后定为li?o。)
师:扫除了障碍,快读读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给出“了”的两种读音的意思,学生在选择中不仅能知道“了”到底怎么读,而且也了解了“了”在诗句中的意思,更重要地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那快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学会七言律诗的读法。
(二)读懂文字。
师:学古诗不仅要读会,还要会理解,把你们平时的好办法给大家说说。
生1:可以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
生2:先大致地把会理解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就猜一猜,猜不到还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生3:有时还可以想以前学古诗时的意思。
生4:还可以结合文字、图画编故事。
(学生边读古诗边理解,教师在走廊上时不时被兴奋的学生拉住,把自己的理解说给教师听。)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就是山陵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和水色与天空的颜色交相辉映。
生2:我知道了翁卷是站在山上看的远处。看到了高山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里的水色与天空交相辉映,显得更白了。
师:噢,翁卷原来是站在山上看的。他观察的位置我们通常叫做
生:观察点。
师:翁卷站在山上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眼前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近处的呈翠绿色,远处呈深绿色,再远些呈墨绿色。一阵微风拂过,稻田里波光粼粼,显得更白了。
师:“川”一般是指什么?
生:河流。
师:川流不息、山川中“川”什么意思?
生:川流不息中是指人多车多,像河流。而山川中是指河流。
师:“白满川”中的“川”呢?
生1:稻田中水满了,像小河,但不是河。
生2:我不知道“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生3:就是雨像烟雾。
师:是烟雾?
生1:我说是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是好像把天地织在一起,像仙境中的白烟。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记得在《咏柳》中有过这样的方法。
生:是比喻句,那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1:我读懂了“子规声里雨如烟”:就是在布谷鸟的叫声中,细雨蒙蒙,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还可以这样说:蒙蒙细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就上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雾。听,远处传来了几声布谷鸟的叫声。
师:是啊,布谷鸟的叫声特别动听。更是显得乡村的幽静。
生6:我从“乡村四月闲人少”知道了,乡村里人们都特别忙,没有空闲。
生7:我从“才了蚕桑又插田”知道了,刚结束蚕桑又要插田了。
师:在我国南方现在正是养蚕的好时候,蚕桑就是养蚕。插田呢?
生:插秧。
生:我知道了,就是刚养完蚕又要插秧了。
师:这时请大家用因为和所以把最后两句诗连起来说说。
生思考后:因为才了蚕桑又插田,所以乡村四月闲人少。
设计意图:古诗要读出画面,在画面的基础上理解。同时读懂古诗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任何时候,只有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与想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创意文字
师:透过你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这一幅画给大家描述再来。
生: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啊,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都绿得那么有生机。翠绿、深绿、墨绿一浪接一浪,那么和谐。稻田里水波粼粼,时而映出天空,显得那么白,时而映出青山,显得那么绿。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像织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雾。听,远处又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叫声。这么美的景色却没有人来欣赏,噢,原来是因为他们太忙了,刚刚养完了蚕又得准备插秧了。
(经过好几个学生的补充与描绘,一幅更美的画面诞生了。)
师:好美的画面啊,把你心中的画面读出来。
生读。
师:把你们心中的画面读出来吧。
师:是啊!绿和白是画的底色,山陵和田野是画的主体,再加上淅淅沥沥的细雨点缀,和着“阿公阿婆”的子规歌唱。声声色色,情情景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绿(山原) 白(川)
子规 雨 烟
师:让我们再把眼前的美读出来。
设计意图:古诗、国画同为国粹,诗画一体,诗人是把一幅画凝炼成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又是把诗还原成那幅精美的画,并且要画出形画出意画出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再创画面,用语言再创画面。在画面中,达到景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个积累语言、创造语言、放飞想像、领悟情感的过程。
三、唤醒生活的乐趣。
师:古时候像这样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的诗人很多,他们把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和自己的情融为一体,形成了文质兼美、语言凝练的古诗,我们把这样的诗叫做田园诗,把这样的诗人叫做田园诗人。著名诗人范成大就是其中之一。
师:我们已经背过范成大的另外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一起背一遍。“梅子金黄杏子肥”
师: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整首诗。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对照解释(出示两个字“供”“兴”)选择正确的读音。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咱们把这首诗先读一读。
师:找出诗中最有趣的读一读。
生1: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一句,大人们都在各做各的事,这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学种瓜。
生2:大人们都很忙,白天晚上都要干活,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不会锄草不会搓麻线,就拿着锄头,在桑树阴下学种瓜,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好淘气。
师:把大人的忙孩子的淘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古诗,后两句又是趣的精华,设计中我揪其重点,直奔重点,以重点带动前两句的理解,并在后两句的趣字中引导学生想像画面,让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心中、语言中、情感中。
四、唤醒平凡的你——田园。
师:读田园诗,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乡村,品味到其幽静、恬适,呼吸到淡淡的清香,感受到田原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哇鸣阵阵、鸟啼声声。
师:我为大家选择了辛弃疾的两首词,找最感兴趣、最能理解的读读。
尝试读读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
茅檐低小, 明月别枝惊鹊,
溪上青青草。 清风半夜鸣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稻花香里说丰年,
白发谁家翁媪。 听取蛙声一片。
大儿锄豆溪东, 七八个星天外,
中儿正织鸡笼。 两三点雨山前。
最喜小儿无赖, 旧时茅店社林边,
溪头卧剥莲蓬。 路转溪头忽见。
师:这就是诗的魅力,这就是田园的魅力。走进乡村,走向田园,走进古诗,你会发现,一切竟这么美!
推荐背诵:
《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村居》
《所见》《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螟》
设计意图:辛弃疾的《西江月》《清平乐·村居》虽然都是词,但绝对是能田园诗中“趣”的代表,所以我选择这两首,让孩子们在读中,在笑中进一步感受到田园的乐趣,更进一步从平凡的景象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乐趣,在于寻找;生活,在于品味。而古诗教学,则在于唤醒!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借助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2、能流利地背诵诗歌,积累有关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句。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四月》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用“用乡村四月是……”或者“乡村四月真……”说一句话。(课前)
2、揭示课题。
很多诗人曾经用笔描绘过乡村四月。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宋朝诗人,名叫翁卷,他和我们一样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乡村四月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把诗读正确,读流畅;读流畅的同学可以读出诗的节奏。
2、检查朗读。(分读通和读出节奏两个层次)
抽读。重点指导好第二句的朗读。(蚕桑的读音,了的读音,借理解“了”的意思。)
3.交流描写的景物。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看看这首诗诗人都画了些什么?
(山陵和原野(山原)、稻田(白川)、杜鹃鸟、烟雨、人……)
三、品读欣赏,感受意境美
1.边读边想,浮现在你面前的这幅画美吗?为什么?
2.交流
预设1——满眼绿之美
(1)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遍)
(2)透过绿遍山原,你仿佛都看到哪些是绿的?(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3)师追问:透过这片绿你仿佛还看到什么呢?(勤劳、生机、希望……)
预设2——白满川之美
过渡:在我们眼前看到的仅仅是绿吗?
(1)白满川是怎样一番情景?你的眼前仿佛都出现了什么?(白茫茫的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情景美吗?能不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绿白交融的美,读——
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美。读——
预设3——雨如烟之美(1)你觉得美在何处?(把雨比作了烟)
(2)写雨的句子很多,你能想起哪些写雨的诗句?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借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比较朗读。
a.这两种雨一样吗?
b.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这样的雨是倾盆大雨,来得那么快,那么迅疾,该怎么读?
(快一点,响亮一点)
c.回归文本中的诗句,指导朗读。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翁卷笔下如烟如雾雨,我们该怎么读?
(轻一点,柔一点,慢一点)
d.这样的雨,你还能把它比作什么?(花针、细丝、牛毛)
预设4——子规唱之美
(1)你听过杜鹃鸟的叫声吗?(布谷)一起来叫叫吧
(2)想像一下,子规在唱着什么呢?
布谷与播种,引出神话传说:
(传说炎帝为了人能吃上粮食,不停地试种,可是都没有成功。他的精神感动了玉帝。于是派神鸟来帮助他。神鸟帮助炎帝试种五谷成功后,玉帝叫它留在人间,繁殖后代,每年春季,它们飞到各地,叫喊着“布谷,布谷”,催促人们及时种植,莫违农时。人们为感谢神鸟的帮助,便根据它们的叫声,取名为“布谷鸟”。)
设计引读
师:在杜鹃鸟声声的啼叫声中,唤来了如烟如雾,如诗如梦的雨,此情此景,让我们化作诗句读出来吧!
读着读着,我们不禁感慨,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如果你站在这“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里,你会感觉怎么样?(舒服、心旷神怡、神清气爽、陶醉)——朗读
预设5——劳动者之美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
(2)指导朗读。
师:能把这种忙碌读出来吗?
(3)引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师:是啊,乡村四月闲人少,男女老少各忙各的,不信,你们看看他们是怎样书写着繁忙的乡村四月的?
a.读古诗,读通。
b.想想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繁忙的?(借机理解昼。耘田。傍。绩麻等词语的意思。)
c.
d
(3)除了蚕桑插田,除了耘田,绩麻,种瓜,人们还干什么呢?
(4)朗读。
如此忙碌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能把这种紧张而喜悦读出来吗?
5) 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3、读出美。
师:同学们对这首有了独到的理解之后,再去读读,肯定会别有一番味道。
(1)自由读、抽读、齐读、配乐读
(2)背诵诗
读着读着,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 )的乡村四月风光图。
让我们再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
四、迁移应用,体验诗之美
乡村四月风光美,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就让我们和下面的小朋友再次去感受一下乡村四月那份独特的美,再去感受一下诗歌独特的魅力吧。
1、情景应用
星期天,妈妈带我到乡下外婆家玩。走进村子,只看见几位老奶奶在家,我奇怪地问妈妈:“这里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妈妈说:(“ 。”)“是吗?我也要和他们一起去分享劳动的快乐呢!”妈妈带我来到野外里。这里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只见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 ”)。妈妈笑了:“我们家出了个小诗人了!”
结束语
那么就让我们轻扣诗歌的大门,再次踏着“乡村四月”的脚步结束今天的诗歌之旅吧!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在对比诵读中,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比较诗题,导入新课
1、 读诗题,比较诗题,找相同点。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很相似,我们先轻声读读诗题,你觉得这两个诗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齐读诗题,要求读出节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检查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古诗。
三、读中想象,品悟诗情
《乡村四月》
1、借助注释读古诗,想想诗歌的意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品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扣住“绿遍山原”、“白满川”引导学生想象,指导朗读。
(2)扣住“雨如烟”引导学生想象烟雨蒙蒙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是怎样的景象,指导朗读。
(3)出示画面,入境诵读。
4、品读“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扣住“闲人少”、“才了……又……”体会人们的忙碌。
(2)引导想象:这些勤劳的人们还会干些什么农活?
出示:“才了_______又_________”补充诗句。
5、 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勤劳忙碌的人们让你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齐读《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1、过渡:乡村四月闲人少,我们再来看看诗人范成大的笔下初夏时节人们又在忙些什么呢?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
2、反馈交流。
3、品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扣住“昼”、“夜”体会乡村人忙碌辛苦的生活。
(2)融情入境,对话交流,指导个性化朗读。
人们白天忙着干活,晚上回来还要干活,男男女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真是忙啊!看到人们这样昼夜不停的忙,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4、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大人们日夜辛劳,都在忙着干农活,那么这里的孩子都在干什么呢?是不是都在“忙趁东风放纸鸢”呢?按常理,在农村里,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在玩什么?
(2)创设情境,师生对话,读中深化理解。
师:我想问问这里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非要学种瓜呢?(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小结: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热烈的劳动生活场景,大人小孩各有各的兴致,为生活而忙碌着。来,我们一起读——《四时田园杂兴》
四、对比诵读,升华情感
1、扣住“乡村四月闲人少”,对比诵读。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也傍桑阴学种瓜”
2、升华情感。
(1)两位诗人为我们展现了农村初夏时节紧张、忙碌的劳动场景,人们为什么这么忙呢?
(2)教师小结:是啊,农历四月是农家耕种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忙中有对家庭的一份责任;这忙中有着乡村人勤劳的品质,这忙中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乡村四月,对于翁卷来说,多了一份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于范成大来说,更多了一份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
五、 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同学们,其实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我国古代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老师课前也搜集了几首有代表性的田园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读读这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宋]翁卷[宋]范成大
闲人少
才……又…… 昼 夜
也 傍
一、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诗之韵
1、谈话导入。
(1)板书“乡村”,谈话:我们都是乡村的孩子,在你的印象中,乡村是怎样的?
(2)板书“四月”,谈话:四月的乡村,有哪些吸引你的景物呢?
师:今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四月的气息吧。
2、简介作者: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永嘉(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3、初读古诗。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二)品味景之美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朗读中感悟:
(1)品味“山原”
预设一: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
预设二: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
(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品味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
你还能怎样形容此时的雨呢?(蒙蒙细雨……)
迁移:乡村四月的细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你听到了什么:
4.回到整体。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2人)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图不要太多,四张就可以了)。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三)体悟人之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是啊,乡村四月忙人多,他们都在辛勤劳作,你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
仿写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 又 。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小结: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乡村的四月这是——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四)升华情之切
1.刚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陆续续读到的几首诗,让我们一起对比读一读
韦应物《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3.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这成就了无数的诗人,成就了无数“乡村田园诗”。
教学思考: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如何显现?也就是古诗的文字理解、诗情、诗境如何来处理呢?
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诗题
1、了解诗人
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
3、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地点:江南的乡村。)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3、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再读读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三、品读,感受诗情
(一)景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逐个交流
山原:读到“绿遍山原”时,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补充:“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白满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图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纵横交错,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那一口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镶嵌在绿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极了。
雨如烟: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在如烟似雾的雨中,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吗?
子归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中,使人听到的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3、听着布谷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让我们深深地吸一口气,你呼吸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4、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5、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述一番吗?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雨雾之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悦耳婉转的鸣叫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6、感情朗读
7、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二)人勤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人忙、勤)
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勤?(蚕桑、插田、闲人少、才了 又)
3、理解:闲人少。人们可能还在忙些什么?结合拓展《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
4、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更加妙不可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5、 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着诗人作诗:才了……又……夸夸人们的勤劳。
6、“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为什么选择了“才了蚕桑又插田”呢?
7、感情朗读
四、美读,升华感情
1、补充: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引读古诗
3、熟读成诵
4、再读诗题
五、拓展,走出文本
欣赏田园风光图片说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