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教师”们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此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4个地面分课堂,142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现场活动。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初中生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600字精彩3篇,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能够文思泉涌。
下午三点半时,老师打开了教室 www.xiaozongshi.com 里的电脑。还能看直播?原来,学校里组织要我们一起上一节太空课堂,开课前,我的脑海里就蹦出了很多问题,宇航员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呢?他们是怎样睡觉的呢?他们能在太空中漫步吗?这些问题让我特别期待,这一节太空课堂开始上课了,我立刻被吸引住了,王亚平老师先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告诉我们,太空用水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接着他们带我们一起做了几个小实验,太空转身做水球泡腾片水球,这些小实验让我觉得非常神奇,最有意思的是太空转身,叶光富老师在太空中尝试转身,可是身子一点都不听使唤,想让他往左,他偏往右,整个身体拧成了麻花,我们看了哄堂大笑,王亚平老师说:你试试用嘴巴吹气。可是一切在没有重力的太空里都是徒劳的,后来他们换了一种方式,两手摊开,然后再放到胸前,身体轻易的就转了过来,多么有意思的太空小实验啊!
看着他们有些变形的脸庞,想到他们之前介绍的太空生活给他们的健康造成的影响,我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在浩瀚的宇宙中,一批又一批的宇航员在太空留下了中国的一抹红,他们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看完天空课堂,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2022年4月16日,既是一个平凡的日子,还是一个伟大又神圣的日子,因为我们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安全返航了。
那浩瀚的蓝天中,一颗黑点和一顶降落伞格外让人瞩目,它就是三位英雄们返回家园的太空客车——返回舱。
神州十三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长期在轨停靠6个月,首次与45吨的天和核心舱快速对接,这一个个首次背后,都是航天员们永不言弃与航天工作中们的精准计算与刻苦研究。
宇航员,一个存在生命危险,又须拥有强壮身体素质职业,并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只有那些能吃苦耐劳,心系祖国的人才能承担起这份重托。
“返回”,这个词,听上去简单容易,可是对于宇航员来说,都是生与死的拼搏。可以说,这期间困难重重,险象环生。首先,他们将与核心舱分离,绕地球一圈后,利用地球引力将飞船吸回来,此时,回到祖国怀抱的路上的困难来了:当返回舱下降时,速度会达到7000米每秒,此时,舱外的壳子会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达到2000摄氏度的温度。从远处看,就像一颗外太空来的火球。人在舱内要承受4个G的压力,这相当于一辆汽车飞速行驶的撞击力。人在里面会脸部变形,呼吸急促。当距离地面10公里时候,降落伞会依次打开,将200米每秒的舱体直接拉到80米每秒。随着一声巨响,一个黑煤球落地,一次宇宙的神奇之旅,随着整装待发的地面搜救队出现,此次航天之旅圆满结束。
我们应当感谢宇航员,让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中国最精彩的一面。
2022年4月16日,必然会被载入史册,宇航员及航天科技工作者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必将永远传承。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2022年4月16号上午,在神舟十三号“出差”六个月的三名宇航员挥别繁星,顺利返回了地球。当他们成功着陆的那一刻,我激动无比。这几个月我一直关注着神舟十三号,学校也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有幸见证了中国航天征程中的伟大创举,同时也感受了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
航天员的成功是充满汗水与艰辛的。在一些人的眼中,他们只看到了精彩与成功,却没有想到过成功的代价。首先要埋下理想的种子,就像航天员王亚平,她的梦想就是让自己成为中国少有的女航天员之一,当希望的种子种下,用你的努力、汗水、智慧让它生根发芽。如此日复一日,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希望的种子破土而出是多么惊喜。人生路上坎坷不断,波涛汹涌,当你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你离成功就越来越近。最终,王亚平成为女儿眼中那个能“摘星星”的妈妈。
宇航员翟志刚异常艰苦的家庭环境并没有打败他。他也曾想到过辍学,但母亲的一番话让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机,让他坚定理想,踏实学习,换来了期许已久的荣誉。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取得辉煌业绩,那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引领,那是无数个航空人默默奉献,永不言败的的结果。我们新时代的好少年要学习英雄宇航员身上的实干精神,在新征程中接过接力棒书写优秀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