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初一作文650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初一作文650字(共含1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有关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

究竟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呢?首先是:正月初一凌晨,客家人开大门时要放鞭炮,现在多以正月初一零时,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霎时鞭炮齐鸣,响彻整个寂静的乡村。这天起,大家相见都打拱互道:“拜年,拜年!”这天,儿孙们要给长辈拜年。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洗澡,意为“守财”,不要把财气赶走了。正月初二是转妹家、走亲戚拜年的日子。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带着妻子小孩,提着礼物到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正月初三是“穷鬼日”,初三送“穷鬼”,这天一大早,他们就把家里积存两天(大年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往路边一倒,将装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3根香,放3只鞭炮道:“穷鬼去,富鬼归”。这表示送掉了穷鬼,家里从此走向富裕。这天开始也有很多卖“万事顺利”的人登门,一般都回给红包打发他们。

正月初四则是婆婆回娘家的日子,让婆媳二代回娘家的日子错开,才不会家中全无妇人,同时也表显出彼此的伦常观念。正月初五“出年挂”,新年到此近尾声,转入正常生活生产了。虽接着而来的还有“正月半”(即元宵节),放烟花、放孔明灯等精彩节目,而出年挂之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开张大吉”了。

以上是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的简单介绍,在欢度春节时,客家人还有许多禁忌: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其实,关于广州春节的习俗很多,以上只举出了一部分,以供参考。

[有关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

篇2:客家人的春节习俗节日作文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节日作文

爸爸说,我们是客家人,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客家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老家村里的乡亲会聚在一个庙堂里,祈求新的一年里众人平安的话语。

在老家过年,是我感到最好玩的时候了。看着大家团聚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大家在烟雾环绕的庙堂里,听着长辈们祈求平安的`声音,看着庙堂的昏暗光线,有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上完香后,准备放鞭炮的时候,我赶紧捂上耳朵,跟一群小孩跑出庙堂,准备看放鞭炮。大人们把鞭炮铺好后,大伯拿起火机,往点火线上一点,不一会,漫天都是一片红红的颜色,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鞭炮放完后,一些胆大的孩子,回家拿了香,等鞭炮上的烟散了,就在其中寻觅没有点完的鞭炮,拿着香触碰了引线,也来不及看到底有没有点着就跳开背过去,听着后面一声爆响,真是惊心动魄啊。

过年时去别人家串门总是很让人高兴的,叔公叔婆……一个个叫着,红包那个多呀,收的我那个心花怒放啊。

过年的放烟花也总是让人兴奋的,放一种叫冲天炮的烟花时只有我一个人把它们插在沙堆上玩,我一个人点火速度不够快跑去找哥哥姐姐他们一起点,但是他们都不敢,玩完烟花后他们还一个劲地夸我胆子大。

过年的饭菜丰盛得能让人口水流成河,桌上可谓是山珍海味样样俱全呢,五彩缤纷,色香味俱全,在这里呆上几天,吃上几天就胖了好几圈。

关于客家过年的习俗其实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如果想了解,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篇3:客家人的春节作文

春节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传统节日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庆祝的方式,客家人也不例外。

照客家的风俗习惯,春节应该是从年二十八开始。年二十八,洗邋遢,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辞旧迎新。

年二十九则必须准备好年货,把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预备充分。

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了。家家户户都要做年菜,其中少不了酿豆腐。酿豆腐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三角形的豆腐上镶嵌上肥而不腻的肉,其状美味香,使人垂涎三尺。当然,鸡、鱼、鸭也是少不了的。“鸡”与“吉”同音,“鱼”则象征年年有余,都象征着新的一年要如意吉祥。除此之外,还要准备酿酒,梅菜扣肉这些食物。大街上到处酒香四溢,张灯结彩。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门前摆了几盆年桔,含义是吉祥;天井中摆上一盆大桃花,寓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门外再贴上红红的挥春,挂上红似火的大灯笼,便有了过年的气氛。家家笑声不绝,大人都聚在一起祝酒,小孩子们则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食物。好不团圆!到了子时,户户人家把酒肉摆在供桌上,点灯烧香,祈求来年平安幸福。这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日夜不绝;礼花在空中不停地绽放,渲染了半边天。

大年初一的日子与除夕截然不同。小孩子们跟着父母去拜年,见人说上一句:“恭喜发财!”马上收获一封如意利是。而更多的人去寺院烧香拜佛,再放鞭炮。小孩子特别兴奋,可以捡一些还有导火线来放,又是噼里啪啦一阵声响。家家的房前屋后堆放着红艳艳的爆竹纸皮,这天,规定不可扫地,免得把鸿福扫掉了。

年初二是外嫁女回娘家的`日子,小孩子们又可以讨更多的利是,吃上一顿了。

元宵上市,又是喜庆的一天了!小孩子又可以放鞭炮了,大人们则要做汤圆,糯米皮包上肉泥馅的,豆沙馅的,花生馅的。大家又聚在一起吃汤圆,可谓“花市灯如昼”啊!

一年一度的灯节过去了,大家又去忙了。我们客家不仅有着传统的过节方式,而且过得祥和而热闹!

篇4:守岁-春节习俗作文650字

守岁-春节习俗作文650字

过年最痛苦的事就是守岁,唉!,一言难尽。——题记

“小孩小孩你别馋……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放寒假了,我疯狂地写作业,终于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写完了大部分的作业,开始开开心心的过年了。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吃完饺子,爸爸妈妈出去散步了,我们在屋里等待春晚开始,我呆在屋里,愿意看书就看书,愿意弹琴就弹琴,愿意听故事就听故事,若都不愿意,就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姐姐也不管,很快春晚就开始了,有趣的小品,我喜欢;搞笑的笑声,妹妹喜欢;悦耳的乐曲,姐姐喜欢;精彩的魔术,爸爸喜欢;优美的舞蹈,妈妈喜欢。我很困,但仍然坐在沙发上,因为我需要与窗户为伴,盆栽为群,靠枕为友,沙发为亲。暮宿沙发之上,夜游太空之中,我要守夜,我太难了!

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看,想让自己不困,可渐渐的,我的`眼神涣散了;渐渐的,我的眼睛被五零二胶水粘起来了;渐渐的,我的头歪在一边了。突然我努力的换了换头,让自己清醒一点,不到一分钟,我又重复了刚才的一套动作,十分钟,我已经重复了不下十次这套动作,突然姐姐嘟囔着:“终于到了。”什么?什么到了?难道是十二点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冲向姐姐,一个饿虎扑食扑到姐姐面前,姐姐疑惑不解地看着我:“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是不是12点了?”我满怀希望,“什么啊?我是说有一首歌要开始了。”姐姐哭笑不得。“啊!”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失望极了,垂头丧气的去看书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妈妈,“几点了?”“十一点半了”“太好了!”我满面春光,再等半个小时就可以睡觉了,我再也不困了,坐在沙发上,专心致志地看起电视,不时还哈哈大笑,又过了一会儿,终于十二点了,我冲向床,一跃而起,一陷而入,不到一分钟就睡着了,那一晚我睡得格外甜。

苦苦苦,不苦如何熬年夜?

篇5:客家人过端午节的习俗的作文

客家人过端午节的习俗的作文6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客家人的端午节吧!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听着这首儿歌,我就知道,端午节要到了。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驱逐出宫中。他气得不得了,跳下了汨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入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

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选粽叶客家人很讲究,有的人口味清淡,要选青色叶子才能有清馨的香味;有的人口味重,喜欢黄色叶子透出的`咸味。把新鲜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舀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腊肉、咸蛋黄,用粽叶把它们包起来并用绳子捆紧,最后把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个小时,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赛龙舟是客家人的又一个特色活动。因为我们赣州三面环水,是赛龙舟的好地方。在江里有20多艘龙舟,龙头雕的漂亮精致:白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斗志昂扬的,杀气腾腾的……龙舟附近挤满了人。比赛一开始,水手们卖力地划起桨,龙舟就飞快地跑起来了。“加油,加油!”岸边的啦啦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如一幅热火朝天的战事画卷。

吃粽子、赛龙舟这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客家人的端午节。

篇6:客家人的清明习俗初中作文

清明扫墓之风,始于北宋末年。《东京梦华录》有云:“寒食节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墓皆在此日拜扫。”可见清明时节初始不拜老墓,只祭新坟。后来发展为既拜新坟,亦扫旧墓,形成了汉民族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许多民系扫墓祭祖的时日,而在梅州客家地区,却是“只闻清明粄飘香,鲜见行人扫墓忙”。清明节当天,客家人喜用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一类,制成颜色翠绿的青粄,俗称清明粄。清明粄含应节之意,还有健脾、怯湿、排毒等功能,嚼起来甜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人不在清明祭祖扫墓,而是把扫墓安排在春秋两季,即在年初六后的正月或中秋节前后,以免影响农耕。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回乡扫墓。有些身居海外的客家人,一到扫墓时节,便相约回梓拜祭祖先,正所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扫墓要摆放三牲果品一类供品,点上香烛祭拜,礼毕焚烧衣纸,鸣放鞭炮;还须在墓头压上几片黄纸,名曰“挂纸”,客家话谐音“挂祖”。以往举族打祭墓,主祭人要行三跪九叩首大礼,朗读祭文。祭祀结束按年岁长幼安排部分男丁登席,余众发丁子钱。

篇7:初一作文:春节的习俗

初一作文:春节的习俗

每年,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大年初一那一天——春节。

在春节我最喜欢放炮了。我不敢放一点着火就噼里啪啦的鞭炮,也不敢放冲天的大花炮,只敢在楼下放一放小巧玲珑又好看的小花炮。姑姑还带上我两个不到一岁的小妹妹来,她们见了也特别开心,哭着闹着让我放。到了正月初一的凌晨12点整,外面便想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声音震耳欲聋,好像要把整个世界炸塌一般。在大年三十的`早晨,大家都起来去贴对子。无论是商店、公司、饭馆、家里甚至车上,都贴上对联表示祝福过年贴对联的寓意是镇邪驱鬼、祈福纳祥。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的弱点: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发出声音。

年夜饭可算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了。我们去了餐厅吃饭。这一炖就有800多元,可全都是“横菜”:鱼、米饭、鸡翅……每道菜都与他的意义:鱼代表年年有余;米饭代表蒸蒸日上;鸡翅代表吉祥如意。这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寄托与希望。

过年时,小孩最愿意到处去拜年了。因为这样能收到许许多多的压岁钱。有的家长会把钱都会交给孩子,而有的家长特别无情,把压岁钱都拿走了。我的父母每年给我留下300百,剩余的存起来。

新年的习俗很多很多,这只不过的很小的一部分,都是为了能在下一年能更好。

篇8:初一优秀作文: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大扫除,

扫去陈年迎新年,

扫去疾病迎健康。

三十晚上乐通宵,

春节晚会少不了,

唱歌跳舞都齐全,

配上杂技大家看。

饺子里面把钱找,

找到就是幸运儿,

这年准发财神运,

家人心里乐开怀。

大年初一家里待,

人人把那烦事唠,

遇乐则同乐,

遇难则同担。

新的'一年对联贴,

上联下联配横批,

上联是:辞去一年又一年

下联是:迎来一春又一春

横批:万事兴隆

还要把那爆竹放,

小孩放炮有危险,

让那大人来放鞭,

全家跟着一起乐。

初二开始送礼节,

大舅二舅三姨奶,

全都把那礼物送,

亲戚一起叙叙旧。

初八就把那班上,

上班的上班,

上学的上学,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节到,串串门,

老人小孩脸挂笑。

春节到,拜访亲,

手里嘴里提着字:新年快乐!

篇9:包饺子-春节习俗作文650字

包饺子-春节习俗作文650字

春节包饺子,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包饺子不仅是吃货的福利,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

饺子,是皮儿包着馅儿的,那皮儿若擀的好,吃起来非常劲道。那馅儿若配得好,五颜六色的,像是一整年的精华都包含在了里面。皮儿包裹住馅儿,味道更是妙极了,像在吃彩虹一样。尤其再配上一小碟醋,那美味,不言而喻。

今年过年,我们家照例包饺子。

桌子上放着一盆馅儿,一堆面皮儿,几枚硬币与几块糖。听姥姥说,要把硬币和糖包进饺子里。谁吃到了硬币,就代表谁下一年里会发财;谁吃到了糖,就代表谁会在下一年里交好运。

准备好了,就要开始包饺子啦,先拿起一片饺子皮儿,把馅儿放在上面,一捏一折,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做好啦!饺子的样式很多,有波浪纹儿的,有没纹儿的,有元宝形的,有半圆形的。只见姥姥姥爷的`手像蝴蝶一样在馅儿和皮儿之间翻飞着。我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儿,一个好看的小饺子就被放到了蒸屉上。不一会儿蒸屉上就摆满了可爱的、胖嘟嘟的饺子。

“饺子呀,历史可悠久着呢!”姥爷边包饺子边对我说:“传说东汉末年百姓生活很惨,耳朵冻烂啦。张仲景把羊肉、草药用面皮儿包上做成饺子,治好了许多人,于是后人就开始学着他的样子包饺子。”

包好了饺子,就要开始煮饺子了,用筷子把蒸屉上的饺子拨到烧开了水的锅里。那饺子一个接一个掉进锅里,激起一片水花,活像一群白白胖胖的小娃娃在水中嬉戏,那上下翻腾的饺子,真让人越看越觉得可爱。从锅中还冒出一缕白烟,像一块轻纱一样,升腾,发散,消失……

终于,饺子煮好了。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吃着香喷喷的、还冒着白烟的饺子。所有人都不亦乐乎。

很快,饺子就被吃完了,大家都撑得一个劲儿的打嗝儿。姥姥姥爷去洗碗,爸爸妈妈去工作,我去写作业,整个家庭都笼罩在一种和谐美满的气氛下。

篇10:春节习俗之正与初一

春节习俗之正与初一 -资料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资料

”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篇11:过春节的习俗作文650字

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是我既兴奋又激动的时刻,因为我又长大了一岁。过新年,我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吃美味可口的佳肴,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可以收到一只只大红包……大街上热热闹闹的,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去年的新年我是在外婆家过的,我们早早地到了外婆家,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准备。

走进家门,外婆在厨房里忙碌着,外公已经把鞭炮准备好了。“外公,我们去放鞭炮吧。”我拿起鞭炮就往外走。外公点燃导火线,“嘭”,一个鞭炮升空了,好像飞碟一样在空中漂移了一会儿才落了下来。“外公,我也想放一个。”“好,那你可要小心呀。”我挑了另一种鞭炮,点燃导火线后,我赶紧用力往上扔,鞭炮放到了树上,又“倏”地像流星一样消失了。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焰火的颜色更加鲜艳了。我又开始放儿童小鞭炮,点燃导火线,黄色的焰火喷了出来,我拿着小鞭炮翩翩起舞,焰火也随着我一起舞动,在夜色中,漂亮极了!

我正放得最带劲的时候,外婆在客厅里喊道:“开饭喽!今天的菜顶级棒!”我听了,像猎豹似的跑到了饭桌旁,哇,真是诱人,我看得口水直流,先尝一个春卷吧,嗯,味道不错,又香又脆真好吃。还有大螃蟹、老鸭煲、我最爱吃的甲鱼……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

吃完年夜饭,我们看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个生动的小品,逗得我哈哈大笑,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听得我还想听……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慢慢流逝,随着倒计时“5、4、3、2、1”12点整,“咚”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嘭”“啪”,窗外的鞭炮声又响起来了,有的像柳枝,有的像菊花,还有的像笑脸……天空被映照得绚丽多彩,我高兴得跳了起来,__年来到了!

现在,我是多么盼望__的新年快点来呀!

篇12:清明节习俗作文650字

清明节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并称为我国八大传统节日。人们在清明期间缅怀先烈、寄托哀思,追寻春天的希望。清明前后正值春暖花开之时,人们赏花、植树、踏青,尽情地亲近自然,所以清明又有“植树节”、“踏青节”等称谓。

北京的清明节民俗事象丰富。老北京清明节时的一个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

城隍庙在每年的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出门求平安、有病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

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个习俗就是赏花踏青。老北京时人们纷纷前往颐和园、潭柘寺、大觉寺去观赏难得一见的几棵明清时栽种的玉兰古树,早开的玉兰花洁白如玉、清香四溢地挂满枝头,花香扑鼻,给游人莫大的享乐。

放风筝也是北京的清明节习俗,这项活动深受广大百姓喜爱。常看见在天安门广场、鸟巢周边空场和城内外广阔地区有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中翱翔。

近年来,北京清明诗会越办越好,各大公园也推出了以清明为主题的游园活动,使人们在传统节日里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移风易俗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篇13:愚人节习俗作文650字

关于愚人节习俗作文650字

她是他的邻居,一个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女孩?顾影在宾馆努力干了三年,深得上司赏识,被提升为部门经理。愚人节习俗作文作文不平等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其“友谊”也是不能长久的。这个屋子很久不住人了吧,小院里植物淘气的到处生长,还有一些爬山虎,生机四射;我的思绪随着神经的波动来回动荡,杂乱无章,似乎哪里都是该找的方向,哪里都是乘帆远航的天堂。

4月1日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鱼宴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或是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篮子。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在愚人节的聚会上,还有一种做假菜的风俗。有人曾经描述过一个典型的愚人节菜谱:先是一道“色拉”,莴苣叶上撒满了绿胡椒,但是把叶子揭开后,才发现下面原来是牡蛎鸡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实下面是甜面包屑和鲜蘑;此后上的菜还有用蟹肉作伪装的.烧鸡和埋藏在西红柿色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饭后,客人还可以从药丸盒里取食糖果。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有的人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大街上,自己在暗处拉着线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捡起钱包,他们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钱包拽走。还有人把砖头放在破帽子下面搁在马路当中,然后等着看谁来了会踢它。小孩们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总之,每逢愚人节这一天,动物园和水族馆还会接到不少打给菲什(鱼)先生成莱昂(狮子)先生的电话,常常惹得工作人员掐断电话线,以便减少麻烦。

篇14: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就是关于春节来历最通俗的解释之一,光是这一个故事就接连描述了四个春节习俗: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习俗,如:扫尘、逛庙会、观社火、贴门神、祭灶神、倒贴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这些习俗都是经过了千百年延续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样的,每年欢聚一堂。古今的春节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没有那些高科技产品,春节和现代的春节相比,即不免有些无趣。

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诗就足以证明: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但是随着娱乐项目的增多,好多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好像春节只不过是一个比周末更长的假期,供人们娱乐、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现代人看来的唯一作用就是:让人们有个借口和家人一起吃顿饭,看一会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令人悲哀的,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怎么会由原来那精神无比高尚的种族变成这样了?是在现代社会的纸醉金迷中堕落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迷茫了?是在地球变暖的环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么说,中国人现在是没有以前的那种精神了。

时代在进步,而我们中国的精神却是在退步:我们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贪婪、堕落、欲望、自私、血腥、残忍、疯狂、嫉妒……就像是无数个太阳,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国人的精神被疯狂的摧毁。我相信如果中国人不再觉醒的话,这座冻结了千百年的雪山也会被阳光晒到坍塌,化为无数的雪水,再逐渐变成水汽,我不希望这样的假设成为事实。

【【精品】春节习俗作文5篇】

篇15:《春节习俗》作文

转眼间春节来了,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春节风俗。我们东北的风俗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吧。

在春节的时候,我们东北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就是在家里和面包饺子,这时候,家里人会想出许多的办法来让家里人幸福,好运。比如说有些人会把一个红枣放进饺子皮让人嚼一嚼就嚼到了好运。还有一些人把一个杏子放进了饺子皮让人咬一咬就咬到了幸福。

想起来了,东北还有一些人玩一种东西来庆祝新年,那就是红红的鞭炮。吃完热乎乎的饺子就会来放鞭炮,人们把鞭炮立在雪堆上点燃了就马上跑去远处看。“砰!砰!砰!”鞭炮炸开一团火焰出了来,代表着红红火火。

这就是东北的风俗。

我竞争的目标是我原来的职位——班长,原因是我很快乐我也要带给同学们快乐,建立心中快乐星球!

【精选《春节习俗》作文合集6篇】

篇16:春节习俗作文

原来,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朝和清朝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而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吃饺子有很多神奇的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说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三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捏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为了使人的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其实,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深受老百姓喜爱,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春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方面,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另一方面,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的新年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春节吃饺子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吃鱼团、肉丸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还有些地方吃法很独特。如:在我国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面条与饺子一起煮着吃,取名“金钱穿元宝”。你说有趣不有趣?

看来,爱吃饺子真不错!查着查着,我又想吃饺子啦。

【【精选】春节习俗作文9篇】

篇17:《春节习俗》作文

我们家乡每逢到春节都是热闹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我可是非常心动的。

我们的除夕习俗其实全国都一样,大家都要一起团聚吃饭,开开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辈都去给长辈拜年,而我们呢?可说是大丰收,红包满了自己的口袋,装满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时,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可见得春节多么热闹啊,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喜庆,这么欢喜。

【关于《春节习俗》作文七篇】

篇18:《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的传说 这些天,我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

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对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实用的《春节习俗》作文5篇】

篇19:《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就是关于春节来历最通俗的解释之一,光是这一个故事就接连描述了四个春节习俗: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习俗,如:扫尘、逛庙会、观社火、贴门神、祭灶神、倒贴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这些习俗都是经过了千百年延续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样的,每年欢聚一堂。古今的春节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没有那些高科技产品,春节和现代的春节相比,即不免有些无趣。

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诗就足以证明: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但是随着娱乐项目的增多,好多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好像春节只不过是一个比周末更长的假期,供人们娱乐、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现代人看来的唯一作用就是:让人们有个借口和家人一起吃顿饭,看一会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令人悲哀的,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怎么会由原来那精神无比高尚的种族变成这样了?是在现代社会的纸醉金迷中堕落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迷茫了?是在地球变暖的环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么说,中国人现在是没有以前的那种精神了。

时代在进步,而我们中国的精神却是在退步:我们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贪婪、堕落、欲望、自私、血腥、残忍、疯狂、嫉妒……就像是无数个太阳,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国人的精神被疯狂的摧毁。我相信如果中国人不再觉醒的话,这座冻结了千百年的雪山也会被阳光晒到坍塌,化为无数的雪水,再逐渐变成水汽,我不希望这样的假设成为事实。

【关于《春节习俗》作文合集5篇】

热门作文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