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鉴赏(初中作文鉴赏600字)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26篇初中作文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中鉴赏类作文

初中鉴赏类作文

一路书香(一)

清风撩起素帘,露出天中大片的红云。微风涌进,满屋的墨香四处逃逸。我深吸着这让我迷恋的空气,又缓缓吐出,耳畔只剩书页不安翻动的声音。

我凝视着泛黄的书页,里面扑出一股醇香。恍然间,身边只剩一片空白,空气中仍夹杂着淡淡的墨香。

我怔怔地向前探索着,我在寻找着什么?抑或是,什么在呼唤着我?空白的世界让心闷得慌。我不语,脚下缓缓地走着,那股醇香仍在我身边流转。

突然,那片刺眼的白浮出模糊不清的文字,我大惊,脚下加快了步伐:是它吗?是它!那是我寻找的东西!迷蒙的雾遮了我双眼,但我仍马不停蹄,深吸着潮湿夹杂着陈香的空气,心头为之一震,匆匆向未知走去。

雾渐渐消散,前头露出一角盎然的绿。我大喜,向它奔去!却突然间,耳边传来刺耳的蝉鸣,我猛然抬起头,发现一切都没有变,南柯一梦罢了。空气中的墨香愈发浓郁,窗外红云已不知所踪,却见紫云悠然飘着。

有时候,梦与现实只有一线之差。好比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真真假假,孰知?我擦去心中的杂念,悠悠升起一句话:不变的是,一路伴我的书香。

读书好比品茗。一壶好茶,有的人拿它解渴,两三口便见杯底,浑然不知其味;有的人慢慢品尝,细细地斟酌,送入口中阵阵清香,其间味道多变,真让人回肠荡气啊!读书亦是如此,把读书看作是任务的人,我并不认为他会读出多少味儿来。静下心,抛开世俗之事,捧一本书,其乐亦无穷!

在我不长不短的人生之道上,伴着我的,是淡淡的'书香。读书之乐,读书之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书,如一条幽静的小路,把人引入一片辽阔的天空;书,如一片蔚蓝的海,让人沉溺在这片蓝中;书,如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给在漆黑中迷途的人指引……带给我的,是一个纯净的世界,一片自由的天空,还有那让人心静的芳香。

读书,读的不仅是文字,更多的,读的是一种心境,一种素养。愿我携着一路书香,向那未知勇敢地前进!

心底的风景(二)

有一株樱花树,永恒地印在心底,常常唤起我那美好的记忆。

挺拔的树木,高壮而魁梧。长长的枝条上粉嫩而娇美的花瓣,优美而单薄。樱花树像一位娉婷袅娜的少女,雍容、娇媚又多情;又像一位所向披靡的勇士,高大、强壮又挺拔。

就是这样的一棵树,守了我7年,陪伴了我7年。

春夏秋冬,你用那变化万千的身姿来告诉我时间的变迁,人生的哲理。

冬去春来,万物苏醒。四月份,是你青春焕发的时候。一朵朵樱花,带着点生命的喜悦,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树上欣喜地绽放。整个空间顿时充满了春天的欢快,唤醒缩在大衣下的疲惫的人们。

夜雨过后,当天真的我带着希望和快乐来到你面前时,我才发现一切已变。花落满地。我呆呆地站在你面前。自然界多情又残酷。春天吹醒了你,一夜之间,花朵绽放。而暴雨却打落花瓣,使花朵变得残缺不全。

但你却似乎如愿以偿。当看到落花静静地躺在地上,你那么()坦然,那么安宁,毫无后悔,似乎还带着一丝满意,将泥土染成淡粉色时,我的心震颤了。“无可奈何花落去”,落花在我眼中曾是如此悲哀。但是我的想法被这落花壮景完全改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与落花可谓相通。落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

樱花,生命如此短暂,如此渺小,却能把她的美丽在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我被她的高尚深深打动。

夏天来了。那满树的花变成了满树的绿叶,我无法按捺住心中的喜悦,在你的遮盖下,尽情奔放。花落了,但绿叶遍满了整棵树。在叶子的间隙里,阳光是那样耀眼。

尊重他人(三)

我们一天天在长大,一天天在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朋友的尊重,那么我们是否首先做到了尊重他人呢?

当别人不经意间碰了你一下,你是坦然一笑还是破口大骂?

当听到别人的议论时,你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扁人一顿还是认为他们在夸奖自己?

当输掉比赛时,你是去祝贺对手还是抛给对手一个“白眼”。

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尊重你。

尊重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活;尊重老师,因为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引领我们做“大写”的人;尊重朋友,因为他们在我们失落的时候,给予我们关心;尊重同学,因为他们是与我们同在屋檐下,寒窗苦读的伴侣;尊重对手,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鼓励、自信与勇气。

尊重太阳,因为它给我们光明与温暖;尊重大地,因为它给了我们“落脚点”;尊重地球,因为他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尊重江河湖泊,因为它们给了我们生命之源;尊重大树,因为它们在夏日为我们洒下浓荫;尊重小草,因为它们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了一抹绿;尊重花朵,因为它们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缤纷。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时的倾听;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尊重,好像只是为了别人……学会尊重吧!当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尊重别人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更加和谐。

篇2:初中诗歌鉴赏

初中诗歌鉴赏

成熟脱掉童真的外衣,

抹去纯真的思想

一种声音就这样来了

习惯了蒲公英的柔软

习惯了孤独的声音

长大

只希望

有书的伴随

只希望只希望

在安静的午后

捧着香茗

品味人生之道

15岁的花季

有花的相伴

犹如雨的声音

轻轻的拨动我心底最纯真的琴弦

一首美妙的曲子就这样

有着琴声悠扬的陪伴

被风吹的声音

淅淅沥沥

悟出少女之香

吟诵谁都不知的歌……

如果可以

微风拨动着林子

绿色被这无情的秋

——吞噬

还想着吗?

那张油画里

那两个寂寞的背影

倾听着海风的声音

高声的'呐喊

此时此刻的你

在哪里?

还记得那个声音吗?

如果可以

我们的友谊可以重新开始吗?

我愿意守侯最初的诺言

让思念变成丝带

等待你的到来……

暖暖的

阳光洒在我身上

走在落叶满地的秋

冬的声音近了

而我的脚步从没有这么迫切过

走过那条无名的小路

去寻找阳光的足迹……

只愿与太阳慢慢的变老……

篇3:初中读书笔记鉴赏

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预习复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对文本知识的预习和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产生一定的疑惑,进而思考,以解疑惑。由此可见,预习复习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英语学习过程之中,为他们学习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一、预习、复习的作用。

1、预习:学生通过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并且大致找出预习内容中的难易点。当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听讲。这样,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教学内容,缩短老师的讲解时间,减轻师生的课堂负担,为丰富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但要注意得是:熟悉课本,预习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巧用网络,预习要有时代气息;

抓住热点,预习要体现综合性。

2、复习:学习了新的内容后,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来说,学生及时地复习能使知识在头脑中得以强化吸收,利于学生对其他新知识的掌握。

二、对学生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通过课堂监督学生预习情况。

英语课结束前,布置预习内容,并说明下次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申明:如果检查到没有一点预习的迹象会有一定的惩罚。最初的几次检查一定要言出必行,以后偶尔抽查,抓突击,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会在下课后开始预习下一次要上的内容了。

2、以课后作业与辅导为载体逐渐养成学生复习的习惯。

每上完一堂课,都得要求学生及时地将所学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印象才会深刻。我教了两个平行班,其中一个班要求上英语的那天必须把当天所学的内容认读几遍或背些词汇。另一个班则没有这样要求。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复习的班能很快吸收,学习的兴趣更浓,感受成功的喜悦更明显;而没有要求复习的班级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很弱,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强,课堂纪律与效率都不如有复习的班。这说明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以小组长领着组员复习的形式、优差生结对子互助复习的形式,还是由老师亲自督促学生复习的形式,都得坚持学生在校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至少一遍。如果有负责的家长,可以让学生回家复习。但农村的学生家长几乎不顾孩子的学习的,更不会在家辅导孩子学习。因此,老师们就得多花点精力辅导学生在校完成复习。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老师较辛苦,待学生养成一定习惯有一定自觉性后,可以让学生管理学生,老师抽查就可以了。

此外,老师在新课前也要适当复习上堂课内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利于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

3、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近期目标。

有了预习、复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目标,则显得盲从。学生如果制定了自己的近期目标,这样他们有目的地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当他们达到目标后,既增长了知识又有了成就感,这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当学生有一定预习、复习习惯后,老师可指导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各自的学习目标。更利于维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习惯的持续养成。

三、让“习惯”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就英语学习本身而言,是枯燥的、乏味的,光靠兴趣持续不了很长时间,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持之以恒。故,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

总之,抓好预习复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综合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挖掘现有教学资源,从文本出发,挖掘各种资源,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合作地、民主地积极学习,完成分配到的各项任务。

篇4:初中读书笔记鉴赏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主体一一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现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并不是好课。

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不会有人笑话;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真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

篇5:初中读书笔记鉴赏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二、表情控制法: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三、停顿吸引法: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

四、目光注视法: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五、情感暗示法:情感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发挥着动力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缺乏情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六、姓名举例法: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果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七、短暂休息法:连续的操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或唱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放松片刻。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八、手势示意法: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

九、媒体变换法: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疲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十、活动变换法:变换课堂活动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活动方式包括师生交流的方式、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例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机械操练变为交际操练,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十一、设疑吸引法: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充实教学内容的`作用。但设疑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设计的目标,影响学生思维

十二、竞赛刺激法: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如采取集体竞赛、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生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6:初中读书笔记鉴赏

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教师对我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来衡量呢?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同学们都懂了没有?”学生齐答:“懂了”),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 “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度”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的“六度”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我常对校长和教师们说:“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教师:“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这位教师回答说:“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这位教师得回答是真实的。今天,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

篇7:初中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春日【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8:初中古诗词鉴赏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

曲:《天净沙秋思》(小令)

叙事诗《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长歌行》《论诗》

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

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例如:七年级上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诗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请做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得通俗易懂,很有特色。围绕诗后的三个习题,我们可以了解这一类诗歌的鉴赏特点。第一题是品味特别有表现力的字词——“放过”和“拦”,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第二题侧重对全诗内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第三题则从整首诗的表现特点来设问,即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这是哲理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再如,八年级上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简要回答。

(3)作者的这个愿望可以从哪些字词见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以上第一、二题跟前一首诗类似,侧重语言的品味和主题理解。第一题“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第二题,本诗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第三题则涉及古诗词鉴赏的其他一些特点。前一问需要我们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暗示、象征某种含义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如诗中的“戌”“轮台”“铁马”“冰河”就往往被用来暗示边塞、战争等含义,这些典型词语的积累很益于我们去把握这一类诗词的内涵。第二问则涉及古诗词写作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即作者通过梦境曲折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再如八年级下册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对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2.诗中第二联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有一字还运用了谐音,是哪一字?谐什么音?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经典之作。结合提问,我们也能从本诗中了解许多诗歌鉴赏的角度、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如,第一题的A项中就涉及到古诗词中衬托手法,B项中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项的典故运用和第二题中谐音使用,无不是古诗词写作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技巧。D项则体现为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其中的“表达被贬谪……”还需要欣赏者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李商隐虽然终身潦倒,但无被贬谪的经历。这就告诉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以上三首诗丛不同角度给了我们鉴赏古诗词的启示,所以,我们确实只有先学好课本中的古诗词,并在学习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有助于我们打下一个古诗词鉴赏的坚实的基础。

二、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除了学习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外,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7----9年级全六册课本中共有古诗词89首,1----6册中分别有15、10、17、20、15、12首。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整理。如:

三、主题归纳

内容/情感题目作者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水调歌头》苏轼宋

《武陵春》李清照宋

《望江南》温庭筠宋

《蒹葭》《诗经》春秋

《无题》李商隐唐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杜牧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杜甫唐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白居易唐

《泊秦淮》杜牧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陆游宋

《西江月》辛弃疾宋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已亥杂诗》龚自珍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渔家傲》范仲淹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即景抒情/言志《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望岳》杜甫唐

《使至塞上》王维唐

《观沧海》曹操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行路难》李白唐

《相见欢》李煜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晏殊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木兰诗》《乐府民歌》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雎》《诗经》春秋

四、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词中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略”的。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五、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处

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松坚贞高洁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梅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菊坚贞高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萍多传达惆怅和哀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曹操)

杜鹃

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鸿雁青鸟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舟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

五、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王湾《次北固山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岳》陆游《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木兰诗》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苏轼《水调歌头》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

当以上两方面都完成了,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

1、知人论世。人: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境遇、创作风格、文学素养等。世: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整个社会大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个人处境(境遇)。注意作者的不同风格: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2、分析主题,把握主旨——内容美、情感美

3、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景交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超脱尘世、淡泊宁静的心境。

4、品味语言、注意锤炼字句——语言美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用得精练的字。

5、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烘托,对比,比兴,象征,以静写动,虚实想映,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以上对中考古诗文复习的一点初浅看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篇9:初中暑假日记鉴赏

7月1日

哈哈,暑假终于来啦!我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但是假期生活还是要有规律的。所以,我决定这个暑假还是去学吉他,作业放在中午做好了。

考得怎样呢?先不去管它!先好好地玩一场,7月5日才去拿成绩,不着急!

在玩的时间中,我也抽了一点时间做作业,没想到今天我居然把英语暑假作业做了一半。

7月2日

今天来到妈妈工作的学校。这里就更快乐了,有电视,有电脑,还有朋友的陪伴,更有自然的空气、阳光相伴。上午,就好好的做作业;下午,和朋友们在一起;晚上,就泡在网里。

无忧无虑的一天!

这里就是我的天堂!

7月3日

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一个人做作业好无聊啊!要是能和朋友一起做作业多好啊!于是我拿起电话联系几个朋友一起倒谁家做作业,接着我就偷偷地跑出去了。

真奇怪,平时一个人在家做作业,坐一会后,变无心接着做;今天和朋友一起坐坐一位,不但不会三心二意,并且大家希望能一直这样一起做作业,就这样,我又完成了一本暑假作业。

7月4日

时间过得真快,我的“天堂三日游”就要结束了;我又要告别这里的一切了。

7月5日

成绩出来了,我的成绩不错,第3名。这次考试我们班的整体成绩很好,年级前10名我们班就有7个。

7月6日

今天,我报名学吉他了。一切都变得有规律了。

7月8日

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亲切!

我的学习进度很快。上午,我只将以前学过的曲子复习了一遍,下午便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作业进度也不慢,今天,我的数学作业已经做了不少了。

7月11日

电脑啊,你坏的真是时候。偏偏在老爸出差时坏掉。没人修,好无聊啊!

由于没事做,晚饭后只好出去溜溜。真幸运,刚走到体育场,就看见几个朋友正在踢足球,我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他们。

踢了好一会儿,他们提出来要射门,一个一个踢。

终于轮到我了,为什么我和球门不是同一角度,这个怎么踢进去呢?哈,我想到了。于是,我向球冲过去,用尽全力,斜脚一踢,球撞在了门杠上,弹进了球门,守门员还没来得及反应,球就进了门。

终于轮到我守门了。我的精神全集中在一个点上,球如闪电似的直冲球门——我的判断失误了,我往右边栏,球却往左边闪——球进了。

晚上外公打来电话,说他们那里发生了几件事故,让我每天上学注意安全。

7月12日

果不其然,今天早上去上学的时候出了一场车祸,因为时间不够,我就没停在那里看热闹。

哈,真幸运,妈妈找来了人维修电脑,这下又有事做了。

下午,教室停电了,因为太热了,又开不了空调,所以老师给我们放了半天假。

7月14日

真气人!妈妈又出去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又要自力更生了。

家里还有一大堆活等着我去做呢,先洗衣服吧。

我先打来一盆清水,又准备好香皂。妈妈每次洗衣服总是先泡一会儿再洗。我嫌麻烦,所以把衣服往盆里一塞,就开洗了。先从衣服的领子洗吧,我先往领子上抹了抹洗衣皂,然后就开始拼命地搓洗。过了好一阵,拿起一看,嗯?还没洗干净,再加点洗衣粉吧,接着又拼命的搓,终于把这件衣服洗干净了。虽然弄得我满头大汗,但一种成功的喜悦不自觉地涌上心头。

唉,累死我了。接下来该拖地了,哈,我不怎么会洗衣服,但拖地怎么说也算是我的拿手活吧!不出一小时,整个屋子已经被我拖得干干净净。

这一晃,就到中午了。怎么办呢?我只会做饭,不会做菜,今天中午就将就一下吧。过了大约半小时,我揭开电饭煲的锅盖,顿时愣住了,饭倒是白的,量有点太大吧,估计三个人才能吃完。为了尽量少剩点饭,我只好能吃多少吃多少了——撑死我了。

7月15日

“什么?真的吗?当然不能少了我呀!”我叫着。

今天爸爸回家带回来一个喜讯,说他们学校决定组织老师们及家属去桂林旅游,24日就出发,好兴奋啊。

7月20日

今天中午,餐桌上又多了一样食物,夏季的象征——知了。

大家都说这是高蛋白的东西,对身体有好处。我在想,人们为什么这么贪婪,总是尝试着去吃一些新鲜的东西,就连小小的蚂蚁也不放过,甚至将他们誉为高蛋白养颜食品。知了在地下潜伏了十几年,只为换来几个星期歌唱的时间,但是小东西刚探出头,还没爬上树,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了。

这个夏天,再也听不到“知了”了。

桂林之旅

7月24日

坐了一天的车,好累!不过好兴奋,明天就要见到“甲天下”的桂林了。

7月25日

“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漓江风光甲桂林”。上午,导游带我们一行人来到漓江,漓江最美的风景是江中央的一座小山,名称象鼻山。这座山从正面看很像一只蜷缩的刺猬,从侧面看,山的前端有一个圆形的空洞,所以最前端就极像一个弯曲的象鼻子了,整座山看起来就像是一只正在喝水的大象。

下午,我们来到了木古湖,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这场表演是以东南亚为主题的。在这个演出里,我们见到了东南亚各国的名族服装和名族舞蹈,还有最后一个压轴的表演——泰国的人妖,长的太雷!

然后,我们来到了靖江王府,这里是一所古老的大学。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清朝时学校的一些文化。比如,清朝的考试是很严格的,每一个考生都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没有机会作弊。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虞山公园。听导游说,蒋介石是从这里逃向台湾的。这里最特别的就是一棵大树,为什么特别呢?就是因为这棵树的主干与地面平行,又长出了一个有主干一半粗的枝干,更奇怪的是,这根枝干在主干的外围绕了一个半径差不多4米的圆,绕成了一片树林。

7月26日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阳朔县。不巧,今天雨下得很大,但每座山顶上都有一层云环绕着,很是漂亮,正所谓——有雨山戴帽。

我们来到了阳朔出名的蝴蝶泉,这是一个溶洞,有各式各样的钟乳石,还有一个钟乳石群被彩色灯光一照,像极了海洋世界,有的像水母,有的像小鱼,有的像珊瑚------还有一个很大的钟乳石,很像一只正在休息的蝴蝶,“蝴蝶泉”这个名字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再往前走,抬头一看有许多下垂的钟乳石,每一根表面都有突起的小块,很像章鱼的触首。出了溶洞,外面正在准备一场苗族的民族舞蹈,乐器演奏以及民族合唱,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心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奔向了大自然。

导游又带我们参观了大榕树,听导游说《刘三姐》这部戏就是在这里拍的。据说六十个成人张开双臂手拉手也不能将这棵树围住。这棵树比昨天看到的树更奇了,它也是在主干上长了一根“畸形”的干,但这根枝干基本上和主干一样粗大,枝的末端压在地上,并且只有末端有点向上翘,整个枝干又长又直。

下午,我们又坐船游漓江,漓江真的好美,为什么两岸的风景这样眼熟?在哪里见过?想起来了,我从口袋里拿出一张20元的钞票,看看钞票背面的图画,再对对眼前的风景,基本相同。

接着,我们来到“银子岩”,这也是一个溶洞,这里的钟乳石可多了。一进去,半空中就有一块突出的石头,听导游讲,这块死的石头竟像一只活生生的孔雀正在向我们招手呢!因此,这第一景观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孔雀迎宾。往里走,这里的石群像是珊瑚群,使人觉得置身海底一般。正前方靠右的石墙上有一根横置的奇石,前端呈圆形,中间有一个小孔,末端笔直,整个石的右侧是笔直的,左侧凹凸不平,很像一把钥匙,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钥匙。再往里走,有一块钟乳石高高地立在石群中央,被灯光一照,很像一块玉玺,并有种高高在上的意思。目光转下来,映入眼帘的是石柱群,每根石柱粗细不一,所以用手敲敲,会有不同的声音,它叫做“音乐石柱”。再往里走,从上面有许多细石柱垂下来,很像是瀑布。还有一根石柱从上面一直连到地面,很细但很长,顶天立地一般。

7月27日

今天,我们来到瑶寨。我们来的是白裤瑶,运气真不错,刚来就有一场瑶族的演出,这场演出很特别。

我们欣赏了瑶族的舞蹈以及民族乐器。最有意思的是瑶族人们的“账上陀螺”,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其旋转,但不是在地上旋转,而是在手掌上,我们欣赏了瑶族“陀螺王子”的表演。他先将陀螺抽在地上旋转,然后将五指张开,迅速地将陀螺碰向手心,使其在掌上旋转。接下来就是一个互动环节,主持人请观众们上来试一试,上去的都是小孩,都是襄阳的,支持人一看都是小孩,边说“有没有哪位成人来试一试?”于是环顾四周,走到老爸面前:“我们有请这位阿哥上来试一下。”老爸的运气不错呵。前几个朋友有的没将陀螺转到手上,有的则没有将陀螺在手上转太长时间。到老爸了,瑶族小伙子将陀螺抛在地上,于是老爸模仿他们的样子,五指张开,迅速地将陀螺碰向手心——成功了!一秒、两秒、三秒……一直到第十七秒,脱落飞出了手心。老爸坚持地时间最长,他是第一名,所以赢得了一件神秘的奖品,原来是瑶族姑娘们的绣球。

接着又是一个互动环节,几个瑶族姑娘上台后,主持人说:“接下来我们做个小游戏,一会我们的几位姑娘将会在自认为最英俊的阿哥脸上做一个特殊的记号,那么就有请我们这几位阿哥上台与我们互动,好不好?”“好!”“那么下面,开始了!”然后,就有一个姑娘径直走向老爸,在他的脸上抹了一个红记号。说真的,老爸今天运气真好!说来也奇怪,上台玩陀螺的是湖北的,上台互动的也是。他们上去后,主持人说:“几位阿哥有没有发现,在你们上台的时候,我们的阿妹踩了一下你的脚?”然后问老爸:“这位阿哥你有没有发现?”“发现了。”“那几位阿哥能不能踩回一脚呢?”见他们有些犹豫,主持人便说“踩一下嘛!”他们都只用脚尖轻轻点了一下。“几位阿哥知不知道我们的阿妹为什么踩你们吗?”“不知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习惯,遇到自己心爱的人都不会告诉对方,而是踩一下对方的脚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的阿妹是看上你了!来,拿酒来!”台上的几位“阿哥”显得万分惊讶,接着脸就变红了。酒拿来了,主持人让他们和刚才那几位姑娘喝“交杯酒”,他们更显得难堪,但终于还是喝下去了。“接下来该干什么?”全场人齐喊“入洞房!”“几位阿哥敢不敢和我们的阿妹一起入洞房呢?”前几个都好犹豫,问到老爸了,好大声哦——“敢!”“好有勇气哟!在我们这里,可不是现在入洞房,而是三个月后,那么请我们的阿哥回味就座,记得国庆节放假再来哟!”

呵,开心的一天!

7月28日

今天,我们来到了古东瀑布,导游说古东瀑布不同于别的瀑布,它是可以零距离攀爬的。

于是,我和朋友们拿好了装备:草鞋、储物袋、雨衣。然后我们便在瀑布下排队等候了,太阳越来越大了,裹在雨衣中的身体开始流汗了,但还是没有轮到我们。说实话,我对玩水“过敏”,因为小时候曾被水呛到,不怎么敢接触河水,今天是例外。

世界上最要命的就是等候了,终于轮到我了。我终于接触到瀑布了,但是我又不能前进了。我前面的一个成年人死拽着钢索不敢向前走,磨磨蹭蹭的。看着就叫人心烦,瀑布不是很陡,徒手走上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眼不见为净,于是我闭上了眼睛。等我睁开眼的时候,那人已经走到顶上了,于是我拉着钢索一气爬了上去,只是——我穿着草鞋大拇指裸在鞋外,一抬脚,大拇指就碰在凸出的石块上,疼死我了!上去后,我们又在水中走了一阵子,来到下一个瀑布。这个瀑布很低,只是水势湍急。我在这里滑到了几次,都是被水冲到的。等我们上去后,大人们已经在等着我们了。

可惜呀,这是我们留在桂林的最后一天了。

7月29日

坐了一天车,告别了桂林,回家!

7月30日

今天已经开始在补课了,应该先收收心了!

8月5日

今天下午3点,下起了大雨,坐在教室里的我再也无心学习,想象着窗外的世界。

晚上10点左右,又下起了大雨,我静静地聆听着雨的脚步,第一次觉得听雨声,也是一种享受,就这样,我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8月6日

今天下午放学后,老师宣布以后不再来补课了。因为昨天的大雨造成的损失较大,安全隐患也大,所以,剩下的课以后再补上。

这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呢?为什么这几天过的这样迷糊呢?

8月7日

今天,我又接到一喜讯,爸爸说家里要买车了,15日到襄阳提车,好兴奋啊!15日快些来吧!不,慢点来!

8月9日

外面刮着大风,树叶被吹的沙沙作响,所有带绿的植物都低下了头,唯有一株纤弱的草——一株生长在墙缝中的草,它与狂风搏斗着。这时,风更大了,吹倒了放在外面的花盆,我静静地等待着,等着这个生命的完结。风停了,雨下起来了,草仍在那里,任由雨珠打在它身上。

此时,我想起了一句诗“立根原在破岩中”,用它来形容草,没错吧!

8月14日

爸妈要上班了,我和他们一起来到学校,又和朋友重逢了,别提多开心了。

8月15日

今天,爸爸把车开回来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了饭。饭后,我在外面散步。

仰望天空,最初的几颗星星已在蓝色的天幕上定位,不一会儿,一弯月冉冉升起。今晚的月也似乎格外的皎洁。

初升的月亮像云朵一样苍白,但是每一刻都在变得更加明亮。月倒映在雨后的积水上,波光粼粼,积水成了一面镜子,想一块洁白长玉,像一条缀满宝玉石的绸带。

月照在房子上,如烟如雾笼罩着大地,给草地盖上了轻纱的梦。

如此良辰美景,我竟是第一次看到,可惜了!

8月20日

午后,天阴沉了脸,看天空中,乌云从四面八方漫来——又要下雨了!

我实在无事可做,便坐在椅子上看着天空。

一会儿,黑云遮天,像黑锅倒扣下来,“刷”一下,电光一亮,“轰隆”一声,一个响雷,豆大的雨滴便稀稀拉拉地洒落下来。

天空中打响了战斗,卷起半城烟沙,刀光剑影,战车隆隆——闪电,雷声,雨声,交织成一片。“哗——”,密集的马蹄奔腾,万箭齐发,天裂开了一般,雨倾倒下来。

雨雾,烟尘,蒙蒙一片。

8月22日

吃完晚饭后,爸爸去上课了,妈妈也出去了,所以我在家收拾饭碗了。

洗碗倒是不难,但在这里洗碗是需要考验技术的。因为学校里的房子是学生宿舍一楼,水池是公共使用的,所以夏天的傍晚,那里就成了蚊子的聚集地。在那里

篇10:鉴赏京剧后心得体会初中

院长还介绍了京剧脸谱,让我明白了从脸谱的颜色可以分辨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受人爱戴还是遭人厌恶。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如“三国戏”里的关羽;黑色脸即表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又象征威武有力、粗放豪爽,如“包公戏”里的包拯,“三国戏”里的张飞;白色脸体现的是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紫色脸表示严肃稳重,富有正义感;绿色脸表示勇猛,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银色脸表示神仙妖怪......色彩在京剧脸谱中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真是不听不知道,京剧真奇妙!

演出开始了,在一阵鼓乐声中,演员陆续登场,色泽缤纷的戏服,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台步让人身临其境般地进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亮相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带进了剧情......京剧的魅力令人沉醉。观看演出的整个过程,我如痴如梦,那优美的唱腔,有的高亢,有的纯净,有的跌宕起伏,有的婉转典雅,有的俏皮诙谐,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使我瞬间懂得了什么是“余音绕梁”。

演员们精彩的表演,院长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我深深地记住了那天演出的四幕剧:《捉放曹》、《打虎归来》、《红楼二尤》、《大闹龙宫》。四大名著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让现场所有的人都觉得兴奋,就连坐在我身边的外国人,都一直神情专注,尽管他可能并不完全明白唱的是什么......

鼓乐声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下来,大幕也缓缓地落下,人们却依然沉浸在剧情中,品味着那动人心弦的故事……一阵寂静之后,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这就是独具魅力的京剧,这就是动人心弦的京剧,这就是雍容华美的京剧,这就是中华经典——京剧!

现在,京剧已经成了我的精神家园,课余空闲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有时还会拿起笔画一画京剧脸谱。唱京剧,画脸谱,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情趣。

篇11:鉴赏京剧后心得体会初中

“哇呀呀呀……蓝脸的窦尔敦,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每天放学,这一段令我熟悉不过的京剧便回荡在校园里,虽听过无数遍,但每一次都让我感受了京剧的美。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我家里也有关于它的美——京剧脸谱。它很特殊,没有画在宣纸上,也许是因为没有立体感;也没有画在木制的模板上,也许是太过古板。它画在葫芦上,许是因为葫芦的曲线带着天然的美感,立体而不失灵动。

这个葫芦光滑圆润,上面画着两张惟妙惟肖的脸谱:一张是绿色的,代表勇猛与忠诚,另一张蓝色,代表聪慧与英武。这也恰恰印证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程咬金半路拦兵,吕蒙手不释卷。我不禁佩服画家精妙而独具匠心的构思。

看着程咬金满脸英勇,我仿佛和他一起来到了崎岖的山路上,面前是一对人马。只见程咬金一声喝令,硬是以一人之力死死地挡住了大队人马的行进。呼呼作响的两柄大斧仿佛在警告着每一个敌人、每一匹战马:再上前,就是死路一条!刹那间,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我又转身来到了大将军吕蒙的营帐内。只见他左手持一卷兵书,右手秉一把宝剑,挥舞着,烛光一闪一闪的,映照着英雄舞剑的背影。

想象着,一幅长达一米宽的横幅呈现在眼前。一百多种京剧脸谱都动了起来,那棕黑的瞳仁变得生动起来,眼神中透着千年的深邃。我想,这便是艺术吧。我会提着这一个葫芦,寻找京剧脸谱的主人,恢复那穿越千年的美,寻觅那亘古永存的俊。

鉴赏京剧后心得体会初中范文

篇12:初中散文鉴赏:承诺

初中散文鉴赏:承诺

初中散文:承诺

有时,我会依窗凝望天空很久,我希望看见上帝对我微笑,那时我能许愿。我思念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深刻,让人感到象在剧烈燃烧。他曾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我们一辈子相互陪伴。他的名字叫熳。我思念着他,我知道他也在思念着我。那片天空下,他是我最信任的人。我们交换自己的全部。彼此安慰,相互依赖。他寸头,古铜色的皮肤,略带沙哑的声音,会唱抚慰人心灵的歌。给人一种历经苍桑的成熟稳重。我喜欢那种男人,拥有安全感可以放心的坐在身边倾诉。和他的主要沟通方式是纸和笔。这样,心灵更容易贴近。他说他很宿命。他常给自己占卦,星座书上说,他是个注定一辈子孤单的人,会有很多的朋友,停留,而后和他擦肩而过,又剩下一个人。他用笔认真的写,安,我知道你不会。你不会让我一个人。字迹模糊,但透露着伤感的期盼。仿佛他手上的笔在为他寻找着什么。

那时,我想,他是个受过伤的孩子,畏惧孤单。我告诉他,不,我不会,我不会,我们一辈子相互陪伴。好,一辈子相互陪伴。那是我们共同的承诺,给彼此的一辈子的承诺。很多时候,他会逗我开心,追打一片,然后,看他站在阳光下,金色稳重的笑容,我喜欢他的笑容。那时,我们都单纯的快乐。我爱上他的一个朋友。恋爱又分开。我告诉熳,我无法承担这段感情,我想离开。他抬起头,看我,而后走出教室。一直不和我说话。很久。临走前的哪个晚上,夜色很晴朗,满天的星光与月光倾泻在大地上。洒在熳身上。短短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略带沙哑的声音,,还有一双神秘的眼睛,被黑夜浸透,他略低下头说,安,跟我走。我看不清他的眼睛,从一开始。

我与他并肩在晴朗的星空下,围着学校的操场走着。这里满载着我们曾经的回忆。印满着我们足个的脚印。拼搏,汗水,欢笑,痛苦,甜蜜,会让我们泪流满面。熳说,安你要走?对,我要走。什么时候?今天,最后一个夜晚。我不会自私的让你留在一个痛苦的地方,虽然那片天空不适合你,但至少你会平静的生活。还会快乐。真的会快乐吗/他突然笑,声音沙哑,让人毛傈。知道吗?安。有时候消失是很快的事情,很多人一旦分开,也许永远都不会再相见而有的人上天注定他一辈子孤单。安,请记住,我们给过彼此过一个承诺,一个关于一辈子的承诺。我在沉默中点头。我已说不出话来。然后,他转身拥抱我。我呆立在空气中。熳的举动让我吃惊的没有思想。突然觉得世间的一切在这一瞬间凝固。风在我们周围无声的`穿越。我感觉到熳身上炙热的体温,在我身上蔓延。他的胸口像起伏的海藻规律的澎湃着。我听到了夜色里,树叶和星光的呼吸声,还有他的眼泪流淌破碎的声音,我想到了醉生梦死。一个世纪的漫长在10秒钟后结束。熳说,按,记住这个拥抱。我会等你回来。然后他转身离开。我冲着他迷糊的背影说,熳,我不会让你一个人。请记住我。永远。然后,等我回来。

我还是看不清他的眼睛,一直到结束。我离开了他,离开了那个城市的熟悉的天空。熳说的对,我不会快乐。我封锁着内心深处的感情,用它来思念。雨果说,对着天空看久了,就会看见上帝。我经常,倚在窗边,看天空很久,我希望能看见上帝对我微笑。那时我会许愿,让一切结束,让夜色重来,让熳回到我身边,我们彼此安慰,相互依赖,遵守我们许给彼此的一辈子的承诺。

篇13:初中美文鉴赏:雷电

初中美文鉴赏:雷电

雷电

在一个混乱的战争年代。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叫雷,一个叫电。他们小时候天天幻想自己能当上大将军。指挥士兵作战,他们约定,长大参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两个天天锻炼自己的身体,渐渐的,他们长大了。两个人参了军。他们在一个连队里面。跟着教官学习,如何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每当他们不想练的'时候,就看看对方。因为他们没有忘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他们咬牙坚持着。相视一笑。因为他们是“雷电组合”。

后来,他们上战场了,他们拿着枪,光荣的奔赴战场。他们还有点小激动,当战队接近尾声的时候。电中了一枪,这可把雷吓坏了。雷几乎用哭的语气说:“电,你没事吧?你可别吓我,别忘了,我们可是雷电组合啊”“不就是中了一枪,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又没死,给我说那些话干什么。”

“嘿嘿,你没事就好,吓死我了!”说着把点背在背上。夕阳照在他们身上。

经过这次生死之交,他们的兄弟更深了。

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不巧,有一次,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电被抓了。雷很着急。急的满头大汗。最后他决定,自己带队,去救点,当雷离目的地只有一半的时候,雷他们遭到了偷袭。雷的部队拼死抵抗,但已伤亡过半。

这时候,雷看到了电。雷大吼一声:电快跟我走。电没有回答。只是拿出一把刀子。说道:雷,我们决斗吧,看看我们谁杀了谁。

篇14:初中古诗词鉴赏技巧

一.古诗诗句鉴赏答题模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注意: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二.鉴赏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鉴赏技巧: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二)物象: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鉴赏技巧: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三.鉴赏艺术手法

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3、描写方法:1)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虚写、实写。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4)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4、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

四.诗歌分类: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怀古诗:借古讽今。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羁旅诗:思乡念亲。

五. 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其他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运用典故

六.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七.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约略可分为以下八类: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8、恋友之情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八.“炼字”题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 (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

(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例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请对其谈谈你的赏析。

答:选取“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江上景物当人写,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更显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情趣(表达作用),两句结合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自然变化的哲理(抒发情感)。

例2:赏析《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诗。

答:诗中的“争”字用拟人的手法,把“早莺”当人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九.“分析意境”题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的特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写出了秦淮河上的朦胧夜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一景象。

答:(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朦胧的江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水边夜色在月光暮霭中一片迷蒙冷寂……)

十. “分析技巧”题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思路:

(1)分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3)所写的内容和诗歌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练习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15:初中诗词鉴赏技巧

初中诗词鉴赏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生動傳神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怎样通过阅读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呢?

1.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2.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自己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通过阅读思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联想和想像,使文字传达的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对作品的内容得以确切的理解。我们不仅要领会文章其要旨,探究其精华,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其精神实质,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这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阅读时最好能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3.要掌握阅读的规律。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的严密性;小说要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诗歌要抓住意象和凝练的语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要抓住意境和情感等等。

4.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根据阅读的需要,适当地选择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朱自清在讲到散文欣赏时曾说:“缓缓的细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美文只有精读才能品尝出其中的醇浓的汁味。略读一般适用于内容比较简单的文章,这种阅读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量。别人总结过的种种阅读方法,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提纲法、标记法、摘句法、标题法、结构法、提问法、游览法、串读法、跳读法、逆读法、背诵法等等。应考对策: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情感和态度、表达和修辞(不仅仅指修辞格的运用),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要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整合等等。

要合理地安排阅读步骤。一般要经过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拿过答卷,不要急于看问题,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疏理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步要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有能力的考生会同时把握文章结构。第二步,要认真揣摩要回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进行周密的分析、综合、鉴别、联想和想像,得出结论。要特别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概括。第三步,应从整体上将文章的内容再疏理一遍,反馈信息,察补缺漏,完善答案。

阅读试题中的开放题旨在考查创新思维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考生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探究性和体验性阅读。创新思维是指在阅读中不迷信成见,敢于提出疑问,能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做出客观的评价。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产生有个性的创见。

一.“知人论世”法

所谓诗词鉴赏的“知人论世”法,就是学习诗词时,要联系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去分析鉴赏诗词。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其个人经历、思想状况总是饱含在作品中,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要理解陆游词中的梅花形象,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分析,就容易把握。公元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获罪罢官。这首诗是他在宋代投降派的排斥打击下,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备感孤独寂寞的反映,是受投降派排挤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心境的鲜明写照。词的上片,以梅花生长在驿道外断桥边,在日暮黄昏中独自开放,隐喻词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词人饱经忧患,然而始终保持着他的爱国情操,不屑与权贵争名夺利。词的下片,表现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表现词人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的精神。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来分析此词,问题则迎刃而解。此外,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桃灯看剑》、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许多诗词都可用这种方法去分析、鉴赏。

二.咀嚼字词法

诗词的情感、内容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此通过反复咀嚼品味字词,能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用这种咀嚼字词法,有几条途径:

1、注意字词的意义,尤其是古今异义。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坐”,现代汉语是动词,但在诗中是连词,是“因为”的意思。此字误解,则谬以千里;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中“可怜”,现代汉语是“值得怜悯”,但在诗中是“可爱”的意思。这个词既承上,又启下,贯穿了全诗,表达了对前后两幅画的喜爱赞美之情,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2、注意字词的语境。汉语中的一个字词往往有多个义项,鉴赏诗词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去选择义项。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闲居少邻并”的“少”,义项有①数量小。②缺少。③遗失。④暂时,稍微等,而在具体语境中应选“缺少”,整句的意思是“近旁无人家居住”,描写的是幽居的环境,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也不是“闹”的一般意义。在诗中它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的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这里的“闹”字有充盈盎然的意思。且此字暗用通感,一字妙用而境界全出。

3、注意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之意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封狼居胥”使用了典故,原指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之事,于此隐指南宋张浚隆元年北伐兵败之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处也是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言己不如廉颇,廉颇暮年尚有人问讯,作者却无人问津,为此壮志难酬,内心惆怅,哀叹连连。典故不解,则何以明了诗词意蕴?

三.表达技巧鉴赏法

因为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技巧来表现,因此,从表达技巧入手,思考作品所用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鉴赏诗词。

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赋、比、兴手法在《诗经》里运用得最多,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伐檀》主要是“比”,用令人憎恶的大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贪婪可恶,《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了兴的手法写相思之情,由鸟及人。在虚实结合手法方面,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可以作典型,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

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写愁生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深重。李白写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若死板套用科学思维,对这些诗句则一筹莫展。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则用排比的修辞,构成典型环境。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运用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可见,懂得运用修辞知识去鉴赏诗词,则往往事半功倍。

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如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记叙的方式回顾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前两联则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描写月下的幽静。而元稹《菊花》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用了议论,表明作者爱菊的原因,从而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赞美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高考诗词鉴赏题常考查诗词的表达方式,如前面提及的贾岛、元稹诗句,故须加强诗词表达方式的训练。

四.诵读理解法

诵读理解法就是通过熟读成诵去学习、去理解诗词。三国时学问家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名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诵读意义重大。诵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加强,诵读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遣词谋篇的方法,诵读有助于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如20高考诗词鉴赏考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如果背诵了初中课文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通过联想,就知道这“杨柳”是《折杨柳》曲调,这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怀远思乡之情。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诵读,通过诵读来理解、把握诗词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1.线索记忆理解。让学生在理清诗词线索基础上进行记忆。如让学生背《卫风·氓》,先让他们理清线索——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抓住线索组织材料背诵就容易得多了,这样,理解诗词内容就不成问题了。

2.名句记忆理解。让学生抓住诗词名句,把它作为突破口去记忆。如背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抓住其中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个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呈现于眼前,主人公面对着天高地迥,宇宙无穷,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下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出来了。这样,一首诗就记好了,诗词的内容也铭刻于心了。

3.句首记忆理解。让学生记住诗句首字,从而把整首连接起来。如记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用句首记忆法,就要注意每句首字,“歧……崔……正……落……”然后想起整句、整首,前两句作者回忆他们曾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见面,后两句写江南重逢,暮年飘零。这样容易记得快,记得全,记得牢。总之,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加强、文学修养的提高,自然也就有利于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升。

当然,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方法还有一些,如比较法、联想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自然就能不断提高。

篇16:初中作文鉴赏《我喜欢的》

初中作文鉴赏《我喜欢的》

我喜欢的

从上中学起,我就经常骑车,上学骑着去;放学骑着回家。再上学,再放学;经常都是骑着来,骑着回,哪怕是一辆破车,只当作是:“牛肝马肺玻璃汤”,反正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玩儿的就是过瘾哪!

我的自行车可是超重型的(笨重),有变速器(就是不太好使),避震器(虽然说锈迹斑斑,但还能用),刹车性能不错(就是偶尔会失灵,使我常常被迫拥抱地球)。

骑车,要的就是冲锋的`劲头,上坡要冲,下坡也要冲,出发先调变速器:力度满,车轮转速最快,还都有口号:“同志们加把劲儿啊,嘿嘿呦呦;为咱么闹革命呀啊,嘿嘿呀呀……这是山,要冲,快乐地冲,狠狠地冲,可总是忘了刹车,以碰到急转弯,就——“咚”……

从回家走西坡路时,手就应该握紧刹车,身子最好不懂,让车轮自由地,高速地旋转,如刀子般刮骨的寒风打在外套上,呼呼地向着,这时候,我所要做的就是急停,保持车的速度,把变速器调成低速行驶,然后,用更快的速度向前猛冲,迎接下一个挑战!

汽车有三个味道——一是紧,而是驰,这第三个就是玩。

在海关,或是冬天,或是夏季,总有一段时间是骑车的高峰期,这是,总会有一大帮人起着车在海关转来转去,不瞒你说我还跟他们学过“漂移”呢!这种所谓的“漂移”就是一种自行车的玩:在转弯之前,把变速器的力度跳到最轻,然后加速,在转弯的地方,把车头一转,同时把车尾平行一滑,跟车头一对好,立即加速,从而达到快速过弯的效果,所以在他们经过的路上总会有很多黑色的轮胎印。可惜我到现在还没学会漂移……

我喜欢骑车,喜欢它的紧,喜欢它的驰,更喜欢它的“玩”。

篇17:初中诗歌鉴赏:晚秋寻春

初中诗歌鉴赏:晚秋寻春

在枫叶飘零的晚秋,草木皆枯,大地欲睡,还能寻找到春的足迹吗?

我徘徊在即将干涸的溪边,默默地寻找着那一个早逝的春梦。心潮里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儿声浪,望望远处,原野茫茫,雾霭沉沉。此时的我,失落和懊悔弥漫全身每一个毛孔,垂下头来,两颗苦涩的眼泪已到了嘴角。蓦地回首,失去的光阴已无法挽回,昔日走过的路已不留踪迹。

为何今秋是一片“空白”?许是曾经的喘息停留,许是曾经的月光下一个诺言的无望守侯,许是曾经轻踩浅踏自己的路,许是……

唉!不再想了,以免神更憔悴,心更感伤。就干脆闭了眼,倒在地上,享受一下与大地共存的温情。

正当睡意朦胧的时候,我却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睁开眼,发现身旁一片紫红。细看,是茈花开花了。那紫红的花虽然很小,然而花瓣却分外娇艳,吐露出淡淡的芬芳,未开的花骨朵星星点点,缀在细长的茎上,像是一支支含苞待放的红梅。

我忙采摘了一支送到鼻前闻了闻,再掩到胸前。

哦!这不是春的气息、春的色彩吗?我心中一亮:秋天里依然有春花,这小小的花草,不为花季的.迟到,不为虚度了春季而悲观沉沦,悔恨一生,即使风寒雨冻,但还是努力争取花季的重开,最终还是如愿以偿。不知道人生能否如此,但愿也如此。

回来吧!失落的心;笑笑吧,苦恼的人。不要把心停留在如烟的往事里,沉沦在昔日虚幻的记忆中。春后的季节还等待你去谱写;秋天的成功还等着你去拥有。只要不甘停顿,努力拼搏,相信你定会在秋天里找到那属于自己的春天。

是的,我应该也能够找回失去的春天。因为,我坚信:不是所有的“弱者”都注定永远失败;不是所有的失陷,都将坠入深渊。

黄昏的太阳已收回最后的一抹曙光,轻寒已吻润了我的前额,滋润了我的心,此时,清风过耳,欣然超越,我便踏上了回归的路。当路在脚下延伸时,我从迷茫步入了希望的旅程!

篇18: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苏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苏教版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一、赏“情”。“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苏教版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国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花”、“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等等。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二、赏“技”。“技”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凉州词》中的“春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王昌龄在《出塞》中借汉代李广英勇善战,威镇边疆来讽刺唐王朝用人不当,边将无能的现实。《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三、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赏析:一是换字法。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换成“枕”?“抱”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二是填空法。笔者曾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在“轻风( )细柳”的空格内填上一个动词,备选动词有“吹、摇、扶、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扶”,并且能说出“扶”字的妙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护、送”的妙处。三是情境分析法。“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西北边疆地区,风沙强劲,漫天飞舞,人长期身处其间是何感觉,然后再说说“穿”的意思及表达作用。铠甲都被风沙磨穿,更何况人的血肉之躯。“穿”写出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突出表现戍边将士比钢铁还顽强的意志和杀敌报国的坚强信念。以此种方法要求学生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的表达作用。

“卑之无甚高论”,上述赏析法,其实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应用,笔者只不将一点心得体会付诸文字而已。

参考文献资料:

1、唐诗鉴赏词典

2、唐宋词鉴赏词典

3、中国古代文学史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症结: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归纳出“查、释、探、品、悟”的五字古诗词教学法。

1 查——查询了解诗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查”这个教学环节。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2 释——介绍背景解释诗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赤瑞特拉的另一个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古诗诗题的含义,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准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3 探——质疑讨论探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4 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 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 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4 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 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 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我们安排了“迁移拓展悟诗质”这个教学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邀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课内外古诗词百余首,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长期以来,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诗词鉴赏变成了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人文精神不能得以传递和弘扬。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三) 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五)加强对古代诗词课外阅读的指导。

中学阶段的古代诗词教学,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讲解,自然对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同时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改变这一不利的状况,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筛选,精心指导,有布置,有落实,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总之,我们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尊重诗词鉴赏的规律,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教学效果。

上好语文复习课的探究

又是一年期末,也是师生们最忙碌的时候了,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起着检测我们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上好期末的复习课,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仅就我们备课组及我个人的一些做法,说说我们是如何准备复习课的,仅供大家参考、指正。

首先要做好复习计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想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老师就得积极备战,发挥好统帅的作用。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师们就得研究好考试题型,要根据题型,做好组内分工。四字词语、默写填空、病句修改、文言释词、一词多义,这些都是我们每年期末必须准备的复习资料,如果有新添题型,我们也将有老师专门负责研究整理。比如去年期末新添的“表格题”,我组的李雪萍老师,就经过专门的研究,不但为大家上了复习示范课,讲解这种类型题的答法,而且他精心准备的练习题,也让我们在期末考试中获益匪浅。至于其他复习内容,我们都是根据题型,出专项练习题,由备课组内的老师各承担一项,(如: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说明文、现代文)到期末最后的时候,由备课组长出一套综合模拟题,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以减轻学生答期末试题时的压力。这样,经过集体备课研究,就能使我们的复习课任务明确,知道每天该复习什么,已经复习到了什么程度,以此来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使语文复习增强了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性。

其次,课堂教学真抓实干。我们的校长曾告诫我们,学生是“考”出来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差生指着它拿分,好学生要想得到优秀,就不能在“语言积累”这部分的答题中有失误,所以,我们的课堂复习,除了要进行一些新题型的专项学习之外,常规的复习课都是“板块”式的,如:四字词语的听写(或者一词多义)(10分钟)+默写(练、写共10分钟)+课内文言文复习(释词),我们的目标就是:夯实基础,力争每人过关。对于阅读题,我们的复习模式是:讲--练(考 )--总结--强化。下面,我以现代文(散文、记叙文)的复习“讲什么”为例,说说我是怎样引导学生复习的。

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是一个公认难点,很多同学在答题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最后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其解题思路与出题者意图的偏差造成的,对待阅读的技巧是要先领会作者的写作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文章中的观点破解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因此,我在领着学生复习现代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复习什么,即明确题型。一般来说,根据“课标”和“考纲”,现代文的出题思路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理解(词、句)--赏析(句、段)--问题探究--读写结合。

【整体感知】

(一) “写什么”的感知。这种题型,现在常见的问法是:“作者认为… …是什么”、“在作者笔下,… …是一种怎样的形象?”等,我个人认为,这比以前的“概括故事内容”要有难度,需要你从各个自然段里挑出关键词,学生往往找不全,找不准,那么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去筛选出文中每一段中的中心句、评价性的词语,如“……是一种宽容”、“有胆量的”等,引导学生答题时要关注全篇,切不可只答一点,谨防一叶障目。

(二)行文思路的感知。(结构、线索)要关注的是文中表时间、地点的短语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指代:词语的指代:往往是文中的一个词或短语;(如:“一个精灵掉落了”中的“精灵”是指“小红花”)还有: “这” 指代什么?答这类题 ,就要告诉学生,把题干中的问题回归文本,采用“排雷法” :先前后后,先近后远去找文中的句子作为答案。

【词、句理解】包括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词语或句子情感表达的理解。

词语的含义:(1)含义为隐含之意,将此放置于文中,结合语境、中心推断其具体内容或深层含义。

句子含义的理解:(1)哲理句:将深奥句通俗化、直白化;紧靠中心去答。

(2)修辞句:找寻本体,根据中心,揭示修辞的根本。

词语或句子情感的表达:词语:感情色彩(特殊使用:贬义褒用) 在语境中的变化

句子:关注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

【赏析(句、段)】(怎么写)(一)句的赏析:按照“语言形式+表达效果+内容(写什么)”的格式来答即可。关键是要找准修辞(细节)用法;说明表达的效果;说清运用此种语言形式的目的是为了 “写什么”。

(二)段的赏析。从文本与相关课文中选出的两段文字的比较。这类题学生答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内容上的异同”还好答些,从选材与主题上去思考就可以了;而“表达上的异同” 学生就乱答了,指导学生从修辞上、表达方式上、句式上(特殊句式、长短句的结合使用)去思考,强调学生不能把“内容”与“表达”混答。

【问题探究】(为什么这样写)从文体知识上去考虑。如:题目在文中的作用?(内容概括、线索、中心、双关、吸引读者) “删除”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无关的就可以删除;为中心服务的,要保留) 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景物描写;结尾段:铺垫、过渡、呼应;总结;首尾呼应;等等)

【读写结合】(1)描写类:中心突出,描写细致,语言表达好(修辞、句式),有深意

(2)联想、想象类:不脱离上下文,想象合理有中心、表达好

(3)感悟类:观点+引文+说理(名言、事例)+联系实际+总结 表达好

以上说的是一些答题的技巧,然后由老师负责找出一定的语段,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老师通过批改,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强化,以尽可能减少答题技巧上的失误。这只是一些理论上的指导,遇到具体问题还得灵活运用;而且我还认为,题型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要读懂文章。在平常的阅读练习中,老师就要指导学生:先速读文本,再带着问题重读文本,找到某些题的答案位置,对于拿不准的问题要三思,再回到文本中精读,最后还应根据老师的指导,带着答案,理解性地四读文本,以检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只有读懂文本,才可能应付千变万化的试题,光掌握死记答题技巧,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

至于期末的作文教学,我们采取“考前热身”的方法,即考试前,让学生再写一到两篇文章,以达到熟悉考场作文,不至于在考场上没有写作思路的目的。再关于其他方面的复习内容,在这里就不细说了,相信各位同仁都会有自己的高见的。

如何上好语文复习课

复习课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基础教学的课型。上好复习课能达到整体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把平时上课比做“栽活一棵树”,那么单元复习或是期末复习就是“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由于多年固定的复习模式,使学生一提起复习课便没有了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三是没有激活语文复习课的一潭活水。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一、科学认识复习课

有的教师认为复习课,复习就是复收,就是通过复习来弥补知识的缺漏,于是让学生读读记记,做做练练,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也有些教师像放电影一样将平时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还有的教师认为复习课可紧可松,可多上可少上,没有硬任务。

其实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单元知识系统进行梳理,以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同时,总复习又能查漏补缺,并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触类旁通,总复习可以弥补平时教学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平时学习中的遗漏。通过总复习,提高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认真备好复习课,精心设计教案,研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课质量。由此看来,要上好一节复习课,教师任务更重,压力大,要求更高;学生在复习课上学习更紧张,节奏更快。

二、设定好复习目标和注意针对性

复习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考试说明和学生的实际来设定目标。目标的设定是把握主要知识点、能力点、考点,在认知目标上下功夫,,要明确这些点在不密闭中应达到的思维层次(识记、了解、理解、应用)。不仅重结果 ,更重要过程和方法,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体验。 目标要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与学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利于学生从新的认知高度上,运用联系、对比、归纳整理方法,再巩固知识。决不能漫无目的,一堂又一堂,机械重复。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在繁重的复习中理不清头绪,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灵活运用,那后果非常可怕。

三、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堂理想的复习课,实际上就是交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学生运用这把金钥匙打开的将是宇宙之门,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 ,抓住规律,你就能举一反三、轻松自如。复习课要培养学生“一叶落知天下”的能力和由此及彼相关知识串联的敏锐感觉,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法无限生发,由“吹面不寒杨柳风”想到有关“风”的诗句还有哪些,由“风”联想到“雨”、“雪”,由“长江” 联想到“黄河”,由历史联想到现在,由政治联想到经济军事;还可以“由点到面”拓展。如:由课内复习《美猴王》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哪些更有趣故事,你怎么评价猪八戒、唐僧、沙僧等;也可以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如:复习有关爱国词人辛弃疾,可以回忆同时代人,其他时代的爱国诗人,并涉入思想时代背景与诗人思想感情关系,归纳他们的诗词,名句,这样能使零乱知识连缀起来,形成知识网等等。

四、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复习课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果教师不把复习课还给学生,仍然先入为主地以为只要自己在复习时讲了,学生就应该答得上的话,那么,教学也就成了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将新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建构的时间和空间,不论教师讲授多少,都将是徒劳的,尤其是复习课。所以,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复习内容和形式,自己整理、归纳、总结知识,自己摸索、掌握适合自己的复习的方法和规律。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如此一来,学生有了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有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因而变得愿学、会学、乐学,并从复习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的复习乐趣,体会到探究知识、探究真理的乐趣。在复习课中,教师应更大程度地还课堂与学生,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讲,要讲重点、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过程;讲要有针对性,要讲到位、重刺激;讲到关键处,要重视学情,要简明扼要、要新意,忌机械重点、蜻蜓点水。

练,选题要有典型性,抓好训练点,兼顾题型,注意综合性。练要规范、准确、熟练,三位一体从严要求,要定量限时,提高练习速度,增大思维密度,培养应考能力。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 ,

以上几点建议是笔者在语文复习教学中的一点看法,粗陋之处难免。但是,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复习课应该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复习效果,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应该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总之,高效率和高质量是衡量一堂好复习课的惟一标准。只有这样,语文复习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真正承担起“温故而知新”的重任。

上好语文单元整理课

单元整理课是每学完一单元后必上的“温故而知新”课。 “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也是查漏补缺、综合、提高课,就如何上好单元整理课,讲几个问题

1、单元整理课内容的整体性单元整理课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把复单元整理课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回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单元教材。在复习之前先把本单元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单元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2、单元整理课过程的开放性

单元整理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复习时,教师不再布置学生多读多写,而要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复习生字:“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难写,应重点复习哪些字;你愿意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可以反复练,可以同桌合作听写,也可以出一份自测题。”复习阅读部分:“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在小组内容交流。”每复习一类知识或一个单元让学生写一份“复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复习中的新收获和成功的复习方法。复习完整册教材后,让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题,在全班内互相检测。这样的开放式复习,学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学生受益,教师也了解到更多的学情信息,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

3、知识之间的互融性

在单元整理过程中,还应还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以复习课文段落的阅读为载体,把基础知识和写作的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课文中蕴含的训练因素,是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阅读为核心,融”双基“于一体,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4、单元整理课原则

A、主体性原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复习空间,协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系统地整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自我复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B、灵活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要体现知识内容呈现方式的新颖性,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现实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敏性。

5、单元整理课应注意六性:A、体现目标性B、讲求序列性C、注意联系性D、突出方法性E、发挥主体性F、具有趣味性。

6、单元整理课树立三个理念

A、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B、新内容,即依据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为纬,组织复习内容。

C、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

7、单元整理课树立三种教育思想

A、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B、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

C、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只有这样,才能把基础尽可能打得扎实一些,才能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才能落实“三个维度”.

8、单元整理课处理好几个关系

A、处理好单元整理与考试的关系,不要以应付考试而学习。应该以整理旧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B、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精心设计的。训练是有针对性的,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此,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资料为辅,多举教材中的实例更进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训练项目明显的资料作为运用练习之用。没有课内的“一”,哪有课外的“三”。

C、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坚持“三为主”的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三个本原则。

坚持“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9、单元整理课把握好方向

A、重视积累

根据课标的理念和总目标的要求,做到立足教材,多维拓展,即充分利用教材,体现知识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媒体、网络等资源,选择、编制复习内容,以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知识积累的灵活和开放性。

B、体现综合

选择一种形式,如阅读、作文等,把各项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素进行组合,融合其中,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所蕴含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体现学科知识的序列和目标的综合。

C、展现学生的智慧水平

要平衡“基础知识和能力”与“重视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内容的难易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智慧水平,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上好语文复习课

上好语文复习课

平视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要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备好课,对知识进行综合,扩大课堂容量。由于复习课一般来说没有上新课生动,不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复习课的应试性必须突出,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这是不容置疑的前提。忽略了这个前提,复习课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是复习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要不枝不蔓,必要时直奔主题,在考点上下功夫。

首先,复习课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针对性原则。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系统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其次,复习课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一、忆。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

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

二、梳。“梳”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

“梳”的过程是梳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

三、析。对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上。如内容较多时,可以分类、分专项进行分析、对比。

四、练。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测。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复习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

最后,要优化复习方法

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优化复习方法。我认为,在总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五个为主。

1、以学生为主。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和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不要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以课本为主。期末复习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以课内为主。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4、以练为主。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多练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场上熟能生巧,巧能升华,临阵不乱,沉着应战,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应有失分。

5、以能力为主。知识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联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的确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篇19:初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一、教学构想及教学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不断尝试着新鲜丰富的生活。音乐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而言,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音乐是美的、多种类、多元化的。它既古老又现代,既优雅又时尚。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多样善变的节奏,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从各种媒介中获得她们衷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显然,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们要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通过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具备敏感细腻的心理特征。相比之下,女中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更趋向自然纯真。她们喜欢美的旋律、追求崇尚美的感受,渴望体验美的真谛,更愿意成为美的少女。新的教学大纲也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

二、教学内容:

本课的题目是——“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因此重点放在“形式”上。教师从众多的流行音乐形式中挑选了四种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它们分别是“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

本课全部教学内容来源于相关书籍查阅、网络下载、日常音乐知识的积累。在某种意义上,本课可以定格为一节“音乐实验课”。

三、教学环节:

本课教学环节设计以清晰、简洁、趣味性参与性强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自习、自创的综合能力。

1、新课导入

2、流行音乐中四种形式的音乐渊源、音乐特点、构成规律的讲解、分析、辨别,学生相关参与活动贯穿始终。

3、课堂小结

(注:具体内容参看教案)

四、教学方法:

1、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前、课中、课后都贯穿学生的各项参与活动。如:课前将学生分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收集;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即兴创作音乐形式,理解其特点;课后的讨论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挖掘她们的创造、创新思维潜能,理智地欣赏鉴别音乐。

2、

大量有趣丰富的影音资料,错落有致地安排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为概念的讲解、举例提供了方便,而且更突出了知识的条理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麽乐器实现的等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的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的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

五、课前准备:

1、在校园中以采访的形式提出关于流行音乐的相关问题,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并摄制成影像。教师根据本课音乐知识需要,个人摄制教学用演示影像。

2、课前,将作课班分为四组,学生选择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

3、制作本课教学课件及相关教具。

4、音乐设备的准备。

11月

教 案

课 题: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

课 型:综合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通过介绍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各形式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

二、学生们通过理解体会,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方面的创造创新才能,启迪美的意识,创造美的空间。

三、音乐是多元化的艺术,本课还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科技在音乐中的运用,展示音乐课堂丰富新鲜的氛围。

教学重点:

一、四种音乐形式的讲解分析。其中节奏布鲁斯和说唱为重点,摇滚和电子为了解。

二、围绕四种音乐形式展开的学生活动。

教学难点 :

一、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对音乐的即兴创作。

二、学生通过本课可以真正地对流行音乐有更新更多的认识,并学会客观地分析欣赏不同的音乐。

教学方法:讲解 演示 比较 列举 即兴创作 分析 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 具:自制教学课件 音乐设备 电脑 投影 黑板 钢琴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5分钟)

1、教师播放在校采访的录像:

关于流行音乐的一些问题及学生们的回答情况。

学生看后可以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学生们按照预习作业 划分的小组坐好,准备出预习作业 。

观看录像,观察其他同学对流行音乐的理解,结合自身观点,发表看法。

按组的划分坐好,准备出查找的资料。

通过课前的录像采访,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她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并给同学播放。观看的学生不仅感到亲切真实,更激发了她们的求知欲望,在新课导入 时就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了。

课前已划分了小组,对本课中即将出现的四种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培养学生预习自学的习惯。

二、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35分钟)

(一)节奏布鲁斯音乐(15分钟)

英文名称:R&B

1、提问:R&B音乐的起源?R&B在音乐表现上有什麽特点?

2、总结:(电脑演示)

起源:R&B(Rhythm and

Blues)中文翻译成:“节奏布鲁斯或节奏蓝调”。它原是一种黑人的流行音乐,最早R&B是Blues和Jazz的混合体,是从慢舞转向节奏舞蹈的雏形音乐。

特点:R&B体现了显著的节奏或节拍,另外它的旋律也交代的很清晰,往往听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目前R&B已成为乐坛宠儿,当然现代的R&B又混入了别的音乐的元素。

R&B音乐的基本结构:

布鲁斯的音乐元素+强劲的节奏

3、教师发出印制的歌谱,带领学生进行视唱。

教师利用音乐设备加入节奏的伴奏部分

播放本段旋律的原版演唱。

4、教师带领学生用R&B的音乐方法演唱已学过英文歌曲《yesterday》。

以组为单位,根据个人查找的资料,回答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听讲 观看演示 思考 分析 记忆

学生看歌谱进行视唱,掌握歌曲旋律。

和着音乐的节奏,哼唱音乐旋律。

听赏 对比 分析

用感情和理解对音乐进行新的诠释。 进入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

R&B音乐为当今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且学生们听到的机会很多,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为学生们介绍这种音乐形式之前,可以将英文书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相关了解字母代表的意思,有利于音乐结构的理解。

学生先进行预习作业 的反馈,教师给予总结,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通过介绍音乐形式的起源和特点,引导学生确立此种音乐形式的音乐元素及基本构成。

把简单的旋律给学生视唱,加入强劲的节奏,恰好是R&B音乐的基本构成模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R&B音乐的特点。之后,放出本旋律的原版演唱,学生们可进行对比,加深趣味性和记忆。

学生将已学过的歌曲加入R&B的音乐元素,培养她们理解创造的能力和丰富的音乐感觉。

(二)说唱音乐:(10分钟)

英文名称:RAP

1、提问:RAP音乐的特点?

2、关于RAP音乐:(电脑演示)

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霹雳舞、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时髦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的黑人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当主持人在音乐中加入说唱(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兴诗歌),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

RAP的基本构成:

说唱+节奏

3、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教师和以伴奏。

回答 讨论

听讲 理解 观看演示

篇20:初中古诗李商隐《无题》鉴赏

初中古诗李商隐《无题》鉴赏

无题

朝代:唐代  作者: 李商隐  类型: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鉴赏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篇21:初中的古诗词《浣溪沙》鉴赏

初中的古诗词《浣溪沙》鉴赏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

朝代:宋代 作者: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鉴赏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篇22:浅析初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论文

浅析初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论文

摘 要:音乐鉴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如何把握音乐中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就是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架和水平。

关键词:音乐;学生;鉴赏;教学

音乐鉴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对音乐鉴赏实现对音乐的理解,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一 、体验音乐魅力,获得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音乐能让欣赏者可通过所掌握的音乐鉴赏知识和自身听觉能力,感受音乐旋律的美妙。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课程导人的方式,为学生设置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相应的问题,制造音乐作品的悬念,引起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此音乐作品疑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在聆听中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音色,和声、调式、词性等。然后教会学生是如何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又是如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中音乐元素的体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引发他们自身的情感起伏变化,让学生去发现音乐中的美,并充分利用各种音乐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和理解。教师应该根据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充分认识和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社会经验、自身兴趣和欣赏需要,开阔自身视野,结合与教学有关的背景知识,拓展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并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关注学生内心情感,教授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教学

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给与人美的享受和体验,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抒发创作人的情感,并引起欣赏者对艺术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音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 式,它因为自身美妙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所以被公认为最擅长抒发感情、最能激起欣赏者感情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初中学生的生活往往简单而规律,所以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 百态,因此,通过音乐体现情感,是涉世不深的初中生了解人生、深入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手段,使他们对未来生活既有憧憬和向往,又有准备和考虑,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考验。这种心灵交流的上课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在体会的同时还会有利于对学生处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是欣赏音乐韵律的阶段,而真正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情感共鸣的过程。

三、重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音乐活动,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情境

音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使学生产生对音乐作品的无限思考。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此而专门设计综合实践音乐鉴赏课程,即在进行鉴赏教学后,以合作教学为依托,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音乐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能力的开发。摆脱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解、学 生听从”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动脑筋思考,并鼓励学生积极说出自身感悟体会,尊重学生针对同一作品所提出的不同见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真正的主人。在此时,教师要根据 初中学生心智不成熟、思想会出现偏差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和美感,利用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组织上台表演、合唱、合奏、音乐剧等手段,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嗣,锻炼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表现能力,更能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合适的音乐素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也能加强增强协作意识和合作观念观念。因此,音乐教师不应拘泥于一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气氛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的融人到音乐中。

四、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式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如何激发学生鉴赏每种音乐类型的兴趣,使所有的学生有必要在日常和生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符合教都在音乐鉴赏课中,积极主动的地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教师学要求的情景和教学形式,找到知识之间联系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到新的鉴赏理论,因此,教师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鉴赏课中所需要的音乐、影像等通过电脑PPT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做成教学视频、音频,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处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中,使其很快进入音乐的殿堂,体会音乐所带来的各种柔美、细腻的情感,激发他们对音乐美感的追求。

总而言之,一堂音乐课是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不仅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准备,更需要教师对音乐日积月累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应当趁新课改的大好契机,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兴趣,走进教师的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情趣。只有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心灵上的家园、精神上的乐土,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张欣.普通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黄河之声,2008,(21).

[2]冯育红.浅谈初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资源的利用[J]宁夏教育科研,2007,(1).

[3]车听竹.初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初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5).

篇23:初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唱脸谱》是人民音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首京歌,也是整个单元中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

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歌曲的A段包含四个乐句。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依字行腔,韵味十足。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结构的完整;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使用花脸托腔,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使全曲在_中完美地结束。歌词的第一部分借助一位女子的语气,阐述了外国友人对我国的“国剧”——京剧的美好印象。歌词的第二部分是一位男士对戏曲脸谱的侃侃而谈,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

教学内容:

1、歌曲《唱脸谱》。

2、戏曲行当、脸谱。

教学要求:

1、学唱《唱脸谱》通过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了解京剧花脸唱腔和唱法的特点。

2、结合《唱脸谱》的演唱,使学生了解有关戏曲行当、脸谱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脸谱、拖腔等知识;让学生感受下滑音、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三、能力目标:通过《唱脸谱》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

3、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

教学难点:

休止符和拖腔处的唱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作品分析:

脸谱:“花脸”是传统戏曲中净角独特的化妆形式。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人物脸部化妆的相对固定的程式化谱式,

教案:

作为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脸谱不仅描画出角色的特定外在形象,而且也体现了角色的内在性格。京剧舞台上,红色表示忠义英勇,如关羽;黑色表示肃穆刚直,如包公、李逵;黄色表示勇猛彪悍,如典韦、黄三太;蓝色表示狰狞残暴,如单雄信;绿色表示粗莽憨直,如马武;白色表示阴险诡诈,如曹操。

《唱脸谱》是一首以脸谱为歌唱题材的歌曲,全曲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京剧中各种人物角色脸谱的特点,旋律朴实、亲切,具有浓郁的京剧韵味,是群众喜欢的“戏歌”。

曲式:全曲有两个段落构成。在A段歌唱开始之前,是一个富有朝气、洋溢着热情的引子,其旋律音调孕育于京剧,有浓郁的京剧韵味。给人以“源于京剧、胜于京剧”的亲切感、新鲜感和时代感。B段旋律更接近于京剧西皮男生歌唱的音调,并且较多地运用了净(花腔)的行腔特点,使其显得朴实、明快、豪爽。最后一个子长达五小节半的拖腔,使情绪发展引向_,尤其在fa、mi两音上的长时间延长,更具有磅礴的气势。

行当:是中国传统戏曲中表现某些特定类型角色的专业分工。京剧艺术一般把舞台上的人物依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型。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一)通过课件展示几张脸谱让学生辨认

1、学生自由讨论,并请学生回答。

2、同学们现在回答的不准确没关系,下面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脸谱。

(二)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脸谱的颜色(有白脸、红脸、黑脸、黄脸、绿脸、蓝脸)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一)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

1、(播放视频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及人物。

2、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歌词中都体现出来了)

(二)再次播放歌曲《唱脸谱》,请学生思考问题。

1、与一般歌曲的风格特点比较它有那些不同之处?

2、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这首歌带有京剧的韵味)

(三)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跟视频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5、跟学生介绍有关戏曲行当的知识。(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6、分组演唱歌曲,小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一)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二)创作:(背景音乐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一)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二)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五、结束课堂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篇24:初中古诗文阅读鉴赏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初中古诗文阅读鉴赏技巧]

篇25:初中鉴赏课美术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不同领域线的感悟与欣赏,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态的线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魅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在临摹、写生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表现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对传统中国工笔画的感悟与欣赏,培养学生养成崇尚文明,传承文明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线的不同存在形式和韵律美。

2、欣赏研究中国历代画家对线的精妙的运用,学习他们用丰富的线抒发情感,描绘自然。

难点: 感受不同形态的线产生不同感觉和艺术效果,学会用线的多种表现技法表达思想情感,丰富造型手段。

三、教学过程:

1. 引导阶段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跟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首先,老师想跟大家做个互动的小游戏,游戏规则是: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造型,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造型会让你们联想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看看哪些同学能够想的最多,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你觉得对的都可以说出来!

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想象力很丰富!

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线的存在吗?

学生回答。

师: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线的存在,但是这些线都是存在于具体的形象中,我们要把这些线都提取出来,也就是用线把具体的形象概括出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线的世界,一起感受线的魅力。出示幻灯片1《线的魅力》

2、发展阶段

(1)师:首先,让我们来认识线的形态,我们可以把线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直线,曲线。

边演示幻灯片2 直线里面又可以按照线的位置,方向不同分为: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折线。曲线又可分为螺旋线,弧线,波浪线已及不规则的曲线。

(2)师:不同的线条会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练习,出示幻灯片(连线题)根据你的感受联系。

(3)不同形态的线条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给人丰富的联想,如音乐能表现人的情感一样,线条还具有节奏和韵律,请大家看这幅作品《反弹琵琶》,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在这幅作品中,线起了哪些作用?

师总结:线既可以造型,又可用不同的线及其疏密布局谱写出一支支和谐流动的“协奏曲。”自古以来,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之一。同时中国画的线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下面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线条魅力。

幻灯片《出示龙凤人物图》,画面主要位置绘一侧身而立的女子,身着长袍,头梳长髻,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她的上方绘一龙一凤,凤头上昂,振翼奋爪,呈奋起状,龙双足曲伸,势若扶摇直上,此画造型生动,比例匀称,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线描纹饰经过精心处理,曲直配合适当。

《烈女仁智图》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其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通称为“高古游丝描”

《捣连图》唐张萱,唐代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萱正是以擅长画贵族妇女而著称的人物画家,此画描绘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

师: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线条,历史非常悠久,独具魅力,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描艺术更是古代线描艺术中的奇葩,画师用简练,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出示《朝元图》

我国明代有一位画家极为注重线条的运用,他就是陈洪绶,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水浒叶子》流传最广,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出示幻灯片

介绍:《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时,花费四个月所作的另一组版画精品。

陈洪绶在这套《水浒叶子》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

请学生比较作品中的梁山好汉与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一致吗?

学生回答。

(4)比较朝元图与水浒叶子中的线条有何不同,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朝元图曲线较多,线条圆润流畅,富有节奏感,表现宗教人物的庄严,肃穆。

水浒叶子折现较多,线条方折刚硬,更好的表现了梁山好汉的性情。

(5)下面老师带大家一起来体验两幅作品的不同运笔,临摹示范,边讲解运笔技巧。

3、练习阶段

作业要求:

1、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摹朝元图或水浒叶子中的任意一个人物,注意线条的不同表现。

2、可用铅笔起稿,再用钢笔或毛笔勾线。

4、作业展评

自评:有没有把作品中线条的特点表现出来?

互评:评价其他同学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

师评:多鼓励学生,

5、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分析,了解了线条不但可以描绘事物,而且可以表达情绪情感,还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线条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更是作为国之瑰宝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作为我们,对于祖国的灿烂文化更是要饱含深情去感受、去热爱,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一名中国人。

篇26: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3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4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3、“解释寓意”类。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去答,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读上下文,从中寻找即可。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该由表及里地去答,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探究,答出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了。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是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的。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②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予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①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⑥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11、“概括大意”类。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浓缩段意或句意。

12、“仿写”类。其题型有仿词、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发散仿几种,所以答这类题时,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点,然后根据例子的特点来仿写。

13、“联想”类。这类题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联想,有的则要求反面联想。其答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相似点,然后以相似点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寻找正确答案。

14、想象写作题。这类应先找到想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奋笔抒写。

15、“对联”题。应了解对联常识,注意对仗。

16、文章修改题。常见类型有:

①用词不当或不准。

②重复啰唆、语言不简洁。

③句式杂糅,不通顺。

④中心句与支撑句不合。

⑤句式不当,表意不准确。

⑥句序不当,不合逻辑。

⑦各部分缺乏衔接。

⑧首尾缺乏呼应。

⑨扣题不严或不扣题。

⑩标点用法错误。

热门作文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