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14篇高考作文记叙类文章的选材及阅读指导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如果说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
考场作文,在完成了审题和立意这一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选材”的问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即文章的“内容”。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因为材料是形成观点或主题的基础,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材料是表现观点或主题的支柱,动笔之前,观点靠材料形成;动笔之际,观点靠材料表现。没有适当的足够份量的材料支撑,观点就无法树立,即使树立了也不牢固。正如马卡连柯说:“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巧的问题。”因此,积累材料,要舍得力气,多下功夫。
材料从哪里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一、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二、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三、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做有心人,善于收集。四、要广泛的阅读,阅读不仅可以借鉴前人的写法,还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单从获得写作材料的角度讲,由于书面材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它可以比观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材料。
就一个作文题来说,可能有很多材料都能够表现这篇文章的主题,但是在进行写作时,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脑儿全塞到文章里,往往不太适当,使得过多的材料淹没主题,就会造成文章繁复杂乱的毛病。因此,然而有了各种材料以后,还要面临如何选材的问题。
写文章是要讲究选材的,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
选材的标准:以最能表现主题或中心为准则。对材料的取舍,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表现主题或中心,如果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再生动的材料也要舍弃。
选材的原则:一、选材要真实可靠。就是说选择的材料应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选材要典型深刻。就是要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在选材时,要从可以表现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力争做到少而精,材料要去粗取精,以一当十、以质取胜,而不是以多求胜。三、选材要新颖生动。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新颖生动,不落俗套,要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要能代表时代精神。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四、选材要符合文体。一般说,记叙文应多选取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的材料;议论文应多选取概括性的,具有逻辑说服力的材料;说明文应多选取有助于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抒情性文章应多选取足以触发感情的材料。
一篇文章的优劣与材料的选择关系甚大。精当的选材能使文章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之,则使文章过于肤浅,令人索然无味。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凡是考场上的高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所以说,选好了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第一节 披沙拣金细中显情——记叙类文章的选材
知识导学
选好材,对记叙类文章来说,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一、披沙拣金切合题意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它包含中心正确、深刻、鲜明、集中等。作文时,我们要牢固树立观点的统帅地位,真正使观点成为主宰全篇的灵魂,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展开。要表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有多种方式可表那就看哪种最适合,这就是所谓的选取的材料不仅是要真实可靠的,还具有代表性。如果所选的材料即使再精美,与文章中心不密切,也要忍痛割爱,弃之如鄙履,要毫不可惜;如果所选取的材料是偶然的、片面的、非本质的。这样的材料就不具有代表性,也应该去掉。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摒弃那些似是而非、牵强附会、不痛不痒的材料,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可以以一当十的材料。
高考作文所体现的中心明确,是以文章的材料作载体,这就需要选材能直接反映中心,切合题意。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法宝。紧扣中心,不蔓不枝,则是对材料选择的具体要求。做到了扣紧主题,就可以对材料披沙拣金,做到恰如其分了。所以越明确越直接的材料,就越能让阅卷老师的眼光跟着你的思维走,就越能够取得作文的高分。
二、选小材,见大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半瓣花上可以体会到人情冷暖。我们的作文就是要想办法用“一滴水”,用“半瓣花”来反映万千物象,芸芸众生。作文的主题立意要高,发掘要深,那么我们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就只需要“一滴水”“半瓣花”就足够了。这样写作和构思,既能达到较高的立意,又能言之有物,正所谓的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努力反映事件蕴含的社会意义。以状物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事物中蕴含的哲理、情愫、美感、寓意。以抒情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一件事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时要力求从事件所表现出的各种意义中,寻找出最典型、最深刻、最富有时代气息的那一种。然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又有深刻印象的而且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来写,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也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选材时,不要忽略一些“小事”。往往一些“小事”更有典型意义,更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积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这就是常说的“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如果素材选择的是一些大话题一些严肃的话题,那么作文确实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因为它大,容易包含较多的角度,但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成为败笔。只有从大话题的材料中,找准一个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将材料细化,也就是所谓的“大材小用”。“大材小用”不是对材料的降格处理,恰恰相反是对材料的深刻化处置。
大题材,大话题,确实能吸引人们的眼光,但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甚至不经意的一次搀扶、一次回眸一笑……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如果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泛出生命的光彩来,因而显得异常精致,其材料所蕴涵的大的哲理也就凸现出来了。不仅如此,我们常说:“一粒花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通过物来写人,通过小物来写大世界,或融情于物,或赋予其象征意义,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从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小中见大,深化文章的主旨。
三、以真情为准绳,细化材料
文章的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要做到创新,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是选材。但在实际的作文当中,许多同学为选材而犯愁,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的,因此,他们要么编造,要么借用作文书上的材料,拾人牙慧,乔装打扮,以此来应付作文,作文有明显的斧凿之痕。究其源,在选材上他们忽视自我,排斥自我,排斥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宣泄。
而一类高考作文异彩纷呈,有的文采流溢,有的气吞山河,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幽默风趣……但它们打动人心的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真情。真情就是真诚地掏出你的心,敞开你的灵魂,去掉多余的迎合、表白、面具、空洞的激昂和拔高的表演。“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辞发”,在高考作文中,情感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情感是碰撞出阅卷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若能让老师溢出眼眶中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曾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也就是说作文是种情感的需要,它需要我们投入情感,展现内心。如果我们以此作为选材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很多作文素材!
要让文章流淌出令人艳羡的情水,就必须关注材料的细节。其实,高考作文十分注重一字一情、细节见真情,因为这类作文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从而产生共鸣,作文的高分也就接踵而来。作文要做到一字一情,细节见真情,就必须在选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时时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紧紧看住小人小事的闪光点,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越过高考作文这道坎。反之,很多同学在作文时,不肯将材料细细描摹,只喜欢做一些蜻蜓点水的东西,干瘪、枯燥,也就失去了作文湿润的基础,谈不上高分的获得了,自然也就越不过高考作文这道坎了。
方法引导
记叙类作文要做到选材恰当,就要从材料的“真”、“细”、“情”、“新”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一、为“真”服务
1.弄清主题,扣紧中心。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根据主题选材,要学“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唯“我”是用,唯中心是用。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再形象,也不能选用。要论证“笨鸟先飞”,如果选择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事例作佐证,那扣题就不是紧了,论证就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材料就应当屏弃,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说明他们是靠“先飞”作翅膀,靠勤奋作动力而成就事业的材料,这样才算扣紧中心。有时,为了切合主题,需要对材料进行“切割”:因为一个材料往往包含不止一个主题,围绕一个点进行选材,围绕一个点进行选角度,刻意将材料的切人点调整好。昭君出塞的故事,路人皆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要说她的献身精神,为国请命、不计个人的崇高精神,那么可以另辟蹊径,拔高一步,选择昭君主动出击,丢掉她的举动是被动的、甚至说是被作弄的说法,经典的历史题材中挖掘出新奇的现实意义。在爱国奉献立意上生发对高尚心灵的赞美,都是来源于对材料恰如其分的处理。所以,从主题需要出发,切合主题,为主题服务,成了最受欢迎的时尚。
2.合理安排,不枝不蔓。
要做到恰当选材,就对掌握了的典型材料,进行合理安排:或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根据文体结构,或依照时空顺序,或遵从认知规律。作文不是堆沙子,随随便便一仍就万事大吉;它需要根据主题需要进行裁剪、切割、舍弃、挑选等,从而达到自然、顺气、理中的目标。不仅如此,对材料的选取还要做到集中,不枝不蔓。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二是记叙类的文章的写作可以发扬“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的精彩,只要安排得当,叙述得法,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凸现主题。
3.把握尺度,量体裁衣。
人的衣服有长度宽窄,做到量体裁衣,就舒适无度。同样,文章也有一定的尺度,有的主题深刻,有的相对浅显些;有的绵长几千里,有的“短道速滑”。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材料与之相适应。这就将材料也划归为三六九等:如需要反映社会题材,则材料应为严肃而发人深省的;如需要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则材料应为细腻而突现个性的;如需要反映平凡小事,则需要反映材料应为新颖而意义深刻的……只要做到了适合,那么恰当舒适也就接踵而来。
二、从“细”入手
1.取“点”,舍“线”。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名人逸事,有很多重大的史实闪耀其中;在每一人、每一件事中,又有很多值得人回味和深思的闪光点。在作文之时,我们不可能将如此呈线条状的材料垂手供出,只能撷取历史长河中或人生路上的几朵浪花,将最精彩的一面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写线”,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而“选点”,则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这也就是选材的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2.取“小”,舍“大”。
很多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阐述。而一篇作文最适合自己去书写的角度只有一个,那么将这一个角度挑出,用心作文,就是取“小”了;同时,对那些再大再丰富的素材,也只有“忍痛割爱”了,这就是舍“大”。对于高考作文来说,从已有的材料选一个很小的自己熟悉的切入口,就是作文成功的基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所选的材料,尽量选具备闪光点而又细腻的平凡小事,因为平凡见精神,平凡见奇特,其意义更大说服力更强,更能激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对于那些大人物大家写细腻不容易,见精神也不容易,自然打动阅卷老师也就有一定的难度。
3.取“深”,舍“浅”。
材料为主题服务。大材小用也好,平凡小事也罢,其终归的目的是要反映深刻的主题思想,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选材之际都应该舍弃。对于一则材料来说,不同的角度,可以反映不同的思想,而不同的思想有高有低、有深有浅。那么紧紧抓住那最深的一点,则至善至美。因此,选材就要学习图钉。受力面大而入口小,不费什么劲就可以直达目的,何乐而不为?摒弃浅显,达到深刻,才算真正选材成功。
三、替“情”着色
1.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世界的热情人。
选材,作为作文的必经之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作者对外在的感受。而对人事景物淡然漠然,漫不经心的人或说不热爱生活的人,对事物形象不可能有情感性的感受。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关心时代,投身社会,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同时,要注意调动起多种心理功能,观察外物时,要注意体验;深入感受时,要展开联想,进入想像,把情感充分激发起来。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2.看中生活给予的感动,提炼生活给予的一切。
人是时常会被生活所感动的。而具有生活味的情感最能打动人,一个场景、一句暖言、一次搀扶等等,生活给予的有很多是情感的源泉,只要你用心挖掘生活的深井,它就会喷涌而出浓浓情水。但绝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态的情感一定能打动人。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的作文,是无法打动人的。情感生活味应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情感。它恪守“三不主义”;不夸张,写作时对情节不夸大或缩小而导致内容变形失真;不失实,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即使是细节也应合乎情理,给人真实感;不矫情,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而不是牵强和外加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用眼睛去辨别,一定要用心灵去感受。
3.丢掉忌讳和禁区,荡漾顿悟和宣泄。
作文之际,有人总喜欢套上很多“紧箍咒”。其实,作文不必有太多的忌讳和禁区。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而且最能打动你的心,也许它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素材,我们就应该拿出勇气去表现它。当一股勇气驱使着我们打开紧锁的内心,禁锢得太久的情感和素材就会化作写的冲动,化作一种表现欲,一吐为快。不吐不快,作文在情感需求和思想发展的轨道上滑行,作文也就成为自我的释放、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顿悟。这样,我们又何愁写出的作文不真实、不感人、不充满真情实感?
四、依“新”作文
1.吐故纳新,旧题新作。
在选材上,是不是凡是旧的过去的就一概弃之如敝帚呢?显然不行。要抛弃的是那些老套的人云亦云的东西;对于有些材料内涵丰厚,即使不是新的,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材料。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突破、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因此,要挑选健康的、熟悉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要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
从旧的题材中完全可以创造出佳作。众所周知的楚汉之争,可以说是旧题材。但在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中,却谈出了一番新气象: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主张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是他让卫青挥动旌旗舞向了大漠的飞沙。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是意气二字所有义项不同,楚王的是意气用事,而汉王的是意气风发。所以,只要你有大胆的想法,切合题意。结合材料,同样能够引人入胜,光彩夺目。
2.巧设角度,逆向切入。
作文要想出新出奇,不妨变换一下角度,在选材上动脑筋——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弹琵琶”。如中国历史上有西施、貂婵、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女。中国历史上也有黄帝时代的嫫母、战国时代齐国的钟离春、东汉时贤士梁之妻鸿孟光、东晋时许允之妻阮家女四大貌丑容陋之女。可以选择美女当中的德行差的人作评。也可以选择丑女当中德美才佳之人,从而大谈品行之美。如《第一次对母亲说“不”》。选择“我”拒绝母亲让我继续撒谎骗取老师的信任为材料,表达了要拒绝父母的溺爱,做一个大写的人的良好愿望。反面用材,反面立意。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佳作导读
别离的故事
陶然
1
那时是何等的青春年少。异国那四季如春的山城,是我出生的地方;离开它的前几天,我觉得我正在做一件大事。欢喜成天在我的眉间舞蹈,连走路,也轻飘飘地几乎要飞上天去了。(评点:用三言两语点明别离的主题。尤其是选择“欢喜成天在我的眉间舞蹈”,令人有无比的欢快,这种材料是经典的,是灵动的。)
一天中午,妈妈带我上街,就在一家常去的面店,给我点了我最喜欢吃的饺子面汤。
“孩子,你离开家,最留恋是什么?”看着我狼吞虎咽,妈妈忽然开口问道。
“我?”我一面吃,一面含糊地道:“我留恋的是我的学校,我的同学们。”
“家呢?”妈妈的语调中微微有些失望。“你一点也不留恋吗?”
“家?”这个问题几乎从来没有在我的心中引起过注意。我怔了一下,才觉得有些愧意,连忙补充,“家当然也留恋。”(评点:吃面时母子交谈,是再常见不过的场面了。然而,作者在描绘这场面时,将我的表现展示得淋漓尽致。由“狼吞虎咽”到“含糊”到“怔”到“愧意”,这是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腻,充分展示了“我”的'不在意。)
妈妈大概也听出这并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便默然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抬起头来问我:“你离开的时候,会不会哭?”
“哭?”我哈哈大笑了起来。“男孩子,怎么可以哭!”
妈妈笑了一笑,但我觉得好象有点勉强。我不大明白,她实在是怎么想。
离去的那天上午,我仍在兴高采烈地向邻居道别。自己一边想着,午饭一吃,我便要出发,横过太平洋,远走高飞,留下惊异的他们,心中便觉得过瘾。刹那间,我便以为自己是引人瞩目的人物,一种莫名其妙的虚荣心便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评点:“哈哈大笑”、“兴高采烈”、“留下惊异”、“觉得过瘾”、“引人瞩目”这些词,将“我”的离别前的兴奋刻画得很到位。这是母子交谈的延续,也为下文的情感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毫不留情地在我的身边滑走,这“最后的午餐”,一下子就伸到我的面前,我突然觉得心沉了下去。全家围坐在一张桌子边,吃的是鸡粥。刚吃两口,妈妈突然掩面而去,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但却拼命地忍着,只顾低头一口一口把粥往嘴里塞。突然呛住了,我抬起头来,正想咳一下,却瞥见爸爸,边吃着,泪水却无声地流了一脸。
我怎么都抑制不住了,“哇”的一声,便冲向洗脸间,在那里没命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候,我才有些意识到,我这一去,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回头。但在这以前,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个错觉,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远行,去了还会回来。(评点:在这篇文章善于抓住一些动词,来体现人物的心情,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沉”、“涌”、“忍”、“塞”、“冲”等词,就表现“我”与先前不同的心情,流露出别离的滋味。这是典型的选好材。)
但,我就像只断线的风筝,永远也回不去了。
爸爸妈妈千里迢迢跑来探我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别,竟会如此长久,当初我怎么会想得到!
我只记得,那年,当我走向海关时,送行的人们被铁栅栏隔在一百米以外。我提着手袋,一步挨着一步地走,并且频频埯回过头去,往人丛中寻找爸爸妈妈的踪影。
我终于见到,爸爸和妈妈正在那边挥舞着手。我的眼泪又涌了上来。我放下手袋,无力地举起手,招了一招,连再多看一眼也没有勇气,便回头顺着人群向前流去。等我想到再看他们一眼时,我的视野已经给建筑物挡住了。爸爸呢?妈妈呢?全都看不见了。(评点:真正的离别是动情的,是伤感的。在这一情节中。我们找到了诠释:“一步挨着一步她走,并且频频地回过头去,往人丛中寻找爸爸妈妈的踪影”,“无力地举起手,招了一招,连再多看一眼也没有勇气,便回头顺着人群向前流去”这些描叙,何尝不是动人心弦的情景?何谓显情?这就是范例。)
就这样,我便踏上人生的旅途。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心顿时好像给分隔成几片。
要知道,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身边半步呀!
那时,我才十六岁。
2
一整夜,雪就下个不停。清早起来,映进眼帘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的心,也像外头的气温一样,冷到零下二三十度。(评点:塑造环境,就是为了别离服务。)
她为我送行,我们漫步在雪地上,一脚踩下去,雪就涌到膝头上,阴霾的天空中,雪片仍在不断地飞旋着飘飘而下,轻灵灵的,密麻麻的。走了一大段路,彼此仍旧一言不发;大家都不知该说什么好,惟恐一句不恰当的话,会掘开暂时还隐藏在地下的伤感的泉源。竟然到了火车站。竟然到了开车时间。(评点:再次塑造环境,把环境染色,凄厉不断。埋藏伤感,将别离提上了一个有色的舞台中,并即将上演节目。)
“这就走了?”她裹着蓝白方格头巾,隔着车窗,问我。
我点了点头,不吭声。我知道,只要一开口,我的泪水就会汹涌而来。
“还会来吧?”她又怯声怯气地问。
我又点了点头,尽管心中十分茫然,因为我知道我要走得很远很远。
火车猛然颤抖了一下。好像给铁锤敲了一下,我的心一缩,我看见她急遽地背转身去,两滴泪水似乎滴在我冰凉的心中。
在我的印象中,仿佛有一种朦胧的什么。然而大家从来没有承诺过什么,既无言,也未曾示意。(评点:记叙类文章关键是要渲染情感。而描摹表情是有效方法之一。我的“点点头,不吭声”、“又点了点头,心中十分茫然”、“心一缩”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达到了触动读者情感的目的。)
在大雪纷飞中,彼此心里都明白,这大约是最后一面了。而我不远千里,来到这边塞,原也只为说声“再见”。
3
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
但,路线已不尽相同了。人的一次来回踱步,想要准确到一厘不差地回到原地,本来就不太可能;何况人生的变化!那五千个日日夜夜,堆积在我的生命中,为脸上皱纹的出现,开了道路。
古都的最后一晚,流泻着令人留恋的柔意。我缓缓地在大街上走着,多少心头的浪花,又重新在记忆的长河中跳出。
在情感上,他是我的兄长;在事业上,他是我的师长。当我去告别时,他无言地笑着,拿出一堆刚蒸熟的螃蟹,招呼我一起吃下。
淡黄的灯光照了下来,院子里寂静一片。我们似乎没有很多话说,也许,该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也许,要说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评点:“淡黄的灯光”、“寂静的院子”选择的氛围是有特定特征的。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是离别的前奏。所以,材料有时不在多,而在于精。)
“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书籍。”这是他对我的临别赠言,我一直记得一清二楚。它屡屡阻挡了我偷懒和退却的想法,尽管历尽挫折,我总算还能够维持这份兴趣,直到今天。
今天经过码头,偶然见到小贩在那里摆卖螃蟹。我的心啊,不禁又飞到了那淡黄灯光下的屋子里,飞到了五年半以前的那个寂寞的晚上。
他留我住古都的最后一晚,然而我不能,我还要回去收拾行装;因为,第二天一早,我便要南飞了。他送我到大门口,缓缓的说:“再见。”
我知道他是个很洒脱的人,加上多年来惯于走南闯北,他说再见便再见,绝不拖泥带水;但我仍听得出“再见”声中的感伤味道。
我们就这样分手了。巷子里灯光暗淡,街边没有青青的杨柳,只有一棵棵梧桐树。那些秋风吹送下的叶子,相互拍打着。怅然地在微带寒意的夜空中,“哗啦啦”地响动。(评点:结尾又塑造环境,再一次渲染主题,达到怅然而寒意四足的伤感,真正的“离别渐远渐离愁”。)
【简评】香港作家陶然拨动心弦,弹奏一曲人间至情的别离故事。作者描述了三个别离的故事:16岁时在海关和父母离别;在冰天雪地的边塞与女友离别;在古都与知己离别。三种不同的别离,三种不同的心情,抒发了别离的感伤和无可奈何之情。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离别的情愫中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陶然曾经历过无数曲折的人生际遇,有大量的素材,也有独特的人生体验。本文致力于真实的再现生活场景,也注重表现自身的情感。李元洛曾评述:“他在描摹客观场景时,笔端包含真挚的情感,他在抒发主体情思时,不脱离对客观外物的再现。”正是这出于自身的生活素材,所以作者游刃有余,将“再现”和“表现”频率统一,动作和谐从而使这篇文章振翅而飞,达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
一、议论文选材要求:
(1)典型性,指材料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最能表现观点 的材料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2)现实感,是指针对“陈旧”而言的。要求 写作者立足于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3)新颖度,材料的新颖要求我们去使 用别人使用少的材料,如果使用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你又没有新的分析角度,而 是“人云亦云”,这样就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 关心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报刊等媒体上介绍的新鲜事物。
有了好的材料,我们该如何用好材料,来提高议论文的质量,提升分数等级 呢?
二、如何使用材料
议论文有了好的事例,就要有逻辑地组织起来,进行说理论证,使文中的材 料很好地论证你的观点。如何在考场上将自己掌握的材料为你所用呢?
第一、学会改造事例,使论证充实
1.巧点化,一材多用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些同学常感到事例不够用,其实只要善于点化,有些材料可以一材多用。
请看下面几段文字,三个事例可以反复使用,用在不同的文 章中,论证不同的观点。
《面对挫折》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选择勇气,还是选择退缩? 退一步,消极地沉浸在挫折带来的苦难中,你也许会被风浪淹没,而勇敢一 些,积极地迎难而上,与困难斗争,也许风浪过后是无限美好的天空。 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也许正是这种坚毅 的品格,也使巴尔扎克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许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也使他 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 西西弗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每天做着辛苦却永远也无法完成的 工作。而当人们看到他时,他却并没有传说中的凄苦模样,而是捉了只蝴蝶在快 乐地玩赏。 上帝给了他世间最大的挫折,但并没有剥夺他积极、乐观的权利。面对人生 中的挫折,你依然可以拥有一份笑看风清云淡的心境。 在巨大的不幸面前,曹雪芹注满腔心血于《红楼梦》,写出了这本传世不朽 的经典;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张海迪用惊人的毅力学完了多种语言,为社会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巨大的挫折面前,奥斯特罗夫斯基用手摸索着,完成了伟大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面对挫折,他们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坚毅,也就选择了成功。
《谈高度》 整整写了三年却没有发表一个字,反而欠了一脖子债,这可以算是一个一般 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可是巴尔扎克却跨越了这一“高度”。巴尔扎克在自己的 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也许正是他具有这种坚毅的品格,才使他跨越这一“高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使他的作品永垂青史的吧? 西西弗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每天做着辛苦却永远也无法完成的 工作。在一般人看来,他遇到了一个一般人难以逾越的“高度”,他该感到万分 的痛苦。可他却跨越了这一“高度”,当人们看到他时,他正捉了只蝴蝶在快乐 地玩赏。 曹雪芹晚年生活没有着落,连饭都吃不饱,在一般人看来他该为生活奔波, 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哪还有闲工夫搞什么小说创作,可曹雪芹却跨越了生活艰难 的“高度”,注满腔心血于《红楼梦》,写出了这本传世不朽的经典。 每个人都会遇到“高度”,你越过了“高度”,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愿 你不要被你面前的“高度”吓倒,做一个勇于超越自己的极限的英雄!
《面对诱惑》做律师是一个赚钱而体面的工作,巴尔扎克的父亲让巴尔扎克学律师,可巴 尔扎克抵挡住了名和利的诱惑,宁可蜗居在租来的房子里,靠借钱度日,也不改 变自己的志向。也许正是这种拒绝诱惑的坚毅品格,才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 豪,才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曹雪芹曾经生活在豪华富贵的家庭,过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可到了晚年, 家庭发生巨大变故,变得常常连饭都吃不上。他该去参加科考(凭他的才华应该 可以考上),他该去当官(凭他祖父辈在官场的关系完全可以当上),可他却抵抗 住了这些诱惑,而潜心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终于写出了《红楼梦》这本传世不朽 的经典著作。 西西弗斯禁受住了神仙生活的诱惑,所以他能每天乐观地推石头;海伦凯勒 禁受住了诱惑,所以她用三天时间要去看的是对她有恩的人和人类历史的文明。 “面对挫折”、“谈高度”、“面对诱惑”,同时运用巴尔扎克、曹雪芹、西西弗斯三个人的事例,只要你紧紧围绕观点对事例进行分析,善于点化,就会 收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2.旧事例新用法
将旧材料融入新颖、有特色的议论,使之产生时代信息。
【示例】谈“心灵的回归”这个话题,有学生列举陶渊明的例子进行论证。 内容是这样的: 陶渊明在宦海中几经沉浮,最后悄然隐退,种五柳,徒四壁,读诗书,嗜琴 音。并没有消磨高雅的兴致,官场的块垒并没有筑起决堤的怨恨,因为他得到了 他最想要的东西——回归心灵深处,寻到了梦想中的自由。
【点评】此例最大特色在于对旧例的巧妙转换,此例一般用来论证“淡泊名 利”,而本文则转换到“心灵的回归”上,转得灵巧、有新意。而“心灵的回归” 的提法更符合现代人的精神审美。 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来立意,能把一个旧的故事,赋予新的立意, 从而达到新颖的目的。以我们大家熟悉的“三个和尚吃水”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可从合作者的角度来写:把三个和尚运水的途径分成三份,利用传递的方式来运 水,结果谁都干来活,谁都能得到休息,工作效率比较高;也可从管理者的角度 来思考:引入了竞争机制,谁挑的水多,中午谁的饭菜好,调动了三个和尚的积极性;还可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思考:三个和尚利用当地竹子的资源优势,把竹 子打空连结起来,一头架在泉水的上头,一头接到寺院里,三个和尚之一提水, 之一倒水,之一休息,轮流干,谁也不累,也省了路途的劳累,还提高了效率。 三个和尚同样吃到水。
3.事例反向阐述法
对同一个事例作反向阐述和联想,比如,你在阐述了一个事实后,接着把它 们相反的情况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来充实你的论据。这也是考场的一种应急 方法。
第二、学会分析事例,使论证充分 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辩论论据 和论点的关系。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说明论据是正确的,你的观点才能让 人接受。对于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深入程度不同, 其质量就大不一样。如下面两则议论: “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 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孙膑战胜庞涓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 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勇敢是值得赞美的品格,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 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孙膑战胜庞涓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用 智,可以弱胜强,事半功倍;可出奇制胜,巧获成功;可少走弯路,顺利地实现 目标。时代需要的是智勇双全的.英豪。” 这里两则议论的论点、论据几乎相同,但分析的深浅程度不同。第二则议 论说明了用智的深刻意义,揭示了论据、论点间的逻辑关系:用智有着非同寻常 的作用,所以有勇还要有谋,因而更具说服力,更充实。
第三、迭加事实论据,使论证更有力
所迭加的事实论据最好不受时空局限,以增强说服力,迭加时所采用的句式 应尽可能整饬,以形成论说的气势,用据后,勿忘对论点的照应。如考场佳作《追 梦无悔》的精彩片段: 不要安于现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梦想。鲁迅不安于救治国民的身体疾 患,从而铸就了刚毅伟大的民族魂;袁隆平不安于水稻亩产千斤的“极限”,从 而颠覆了世界权威;“超级女声”来自平民,却敢于挑战卫视舞台,从而在神州 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澜。 当然,追求也有可能失败,可是何必斤斤计较于结果呢?美丽在起点,在终点,更在沿途的风光,更在拼搏中的问心无愧。凡•高追求自我,却最终走向了 萨都的草坪,用枪声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结束;屈原追求爱国,却最终投身于汩罗, 化作楚国的一缕冤魂。纵然他们失败了,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那失败的 悲哀不也是一种美丽吗?那失败的追求不也是一种坦荡吗?
第四、巧用修辞摆论据,更好论证观点
1.排比
一篇议论文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而且会更有力度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考场佳作《正视挫折》中的精彩片段: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面对耳聋, 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 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是挫折, 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 出雄壮的旋律!
2.比喻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的选材技巧
比喻论证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借用喻体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陌生的事 物熟悉化,以达到论点正确的目的,但必须注意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共同点,否 则便无法喻证。 如:“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的雄伟、绵延;你还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 的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由于它聚集了 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该善于从生 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 本段文字用高山、大海(喻体)不弃细石、涓流才能成其雄奇阔大,来比喻 博学的人(本体)之所以博学,是因为他“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 们的点滴长处”。如果你也想成为博学之人,也应如此,这样,本体与喻体之间 有了共同点,喻证才能成立。
3.引用
引用名言来论证,有直接引证和间接引证两种,直接引证,就是照录原文, 把原文用引号括起来;间接引证,就是叙述原文的大意,但不加引号,或只引个 别重要词语。不管是明引还是暗引都要忠于原意,不可断章取义或改换原义。还 有一点要注意,进行议论,穿插引用名言名句能为文章添彩,创出新意,但也只 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 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反而会失去应有的色彩。 如《自信人生二百年》中的精彩片段: 自信指相信自己。莎士比亚说过:“对自己都不信,还会信什么真理。”可见 自信的重要性。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 辈岂是蓬蒿人”;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的“自 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 个地球”无不是自信的有力见证。因此,自信是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力量。 第五、论据使用也应注意文采 将丰富的材料组合成修辞格,使文章具有斐然文采,从而吸引着阅卷老师。 如考场佳作片段: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 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 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 悦耳动听。 将丰富的材料浓缩并营造出文学气氛,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从而感染着阅 卷老师。 如考场佳作片段;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 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 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有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 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 怀想。
很好的陈述材料,让其能围绕中心进行议论,比较标准议论段的写法:
①观点句 ②阐释句 ③材料句 ④分析句 ⑤结论句(观点句)
例文解析: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 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 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 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 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下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 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 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 能够给人自由,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三、议论文论据的来源有:
1.源自课本
2.源自经典名著
3.源自报刊、媒体
4.源自生活
5.源自典故
四、议论文在使用材料时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第二、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第三、直说结果,缺少分析
第四、一味堆砌,缺少联系 生活无处无资源,生活就是我们拥有一座金矿。
我们要善于对熟视无睹的作 文资源能“明察秋毫”。
搜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比如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还有 一些反面材料,比如,挑战主持人比赛现场评委 误纠“汲”读音。努力发掘身 边的学习生活中的材料,努力发掘课本的材料,努力发掘材料事例的多种意义, 一材多用,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积累储备。这样考试时就能信手拣来,为你所用。
【议论文的选材技巧】
一、议论文选材要求:
(1)典型性,指材料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最能表现观点 的材料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2)现实感,是指针对“陈旧”而言的。要求 写作者立足于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3)新颖度,材料的新颖要求我们去使 用别人使用少的材料,如果使用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你又没有新的分析角度,而 是“人云亦云”,这样就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 关心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报刊等媒体上介绍的新鲜事物。
有了好的材料,我们该如何用好材料,来提高议论文的质量,提升分数等级 呢?
二、如何使用材料
议论文有了好的事例,就要有逻辑地组织起来,进行说理论证,使文中的材 料很好地论证你的观点。如何在考场上将自己掌握的材料为你所用呢?
第一、学会改造事例,使论证充实
1.巧点化,一材多用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些同学常感到事例不够用,其实只要善于点化,有些材料可以一材多用。
请看下面几段文字,三个事例可以反复使用,用在不同的文 章中,论证不同的观点。
《面对挫折》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选择勇气,还是选择退缩? 退一步,消极地沉浸在挫折带来的苦难中,你也许会被风浪淹没,而勇敢一 些,积极地迎难而上,与困难斗争,也许风浪过后是无限美好的天空。 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也许正是这种坚毅 的品格,也使巴尔扎克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许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也使他 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 西西弗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每天做着辛苦却永远也无法完成的 工作。而当人们看到他时,他却并没有传说中的凄苦模样,而是捉了只蝴蝶在快 乐地玩赏。 上帝给了他世间最大的挫折,但并没有剥夺他积极、乐观的权利。面对人生 中的挫折,你依然可以拥有一份笑看风清云淡的心境。 在巨大的不幸面前,曹雪芹注满腔心血于《红楼梦》,写出了这本传世不朽 的经典;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张海迪用惊人的毅力学完了多种语言,为社会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巨大的挫折面前,奥斯特罗夫斯基用手摸索着,完成了伟大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面对挫折,他们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坚毅,也就选择了成功。
《谈高度》 整整写了三年却没有发表一个字,反而欠了一脖子债,这可以算是一个一般 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可是巴尔扎克却跨越了这一“高度”。巴尔扎克在自己的 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也许正是他具有这种坚毅的品格,才使他跨越这一“高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使他的作品永垂青史的吧? 西西弗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每天做着辛苦却永远也无法完成的 工作。在一般人看来,他遇到了一个一般人难以逾越的“高度”,他该感到万分 的痛苦。可他却跨越了这一“高度”,当人们看到他时,他正捉了只蝴蝶在快乐 地玩赏。 曹雪芹晚年生活没有着落,连饭都吃不饱,在一般人看来他该为生活奔波, 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哪还有闲工夫搞什么小说创作,可曹雪芹却跨越了生活艰难 的“高度”,注满腔心血于《红楼梦》,写出了这本传世不朽的经典。 每个人都会遇到“高度”,你越过了“高度”,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愿 你不要被你面前的“高度”吓倒,做一个勇于超越自己的极限的英雄!
《面对诱惑》做律师是一个赚钱而体面的工作,巴尔扎克的父亲让巴尔扎克学律师,可巴 尔扎克抵挡住了名和利的诱惑,宁可蜗居在租来的房子里,靠借钱度日,也不改 变自己的志向。也许正是这种拒绝诱惑的坚毅品格,才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 豪,才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曹雪芹曾经生活在豪华富贵的家庭,过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可到了晚年, 家庭发生巨大变故,变得常常连饭都吃不上。他该去参加科考(凭他的才华应该 可以考上),他该去当官(凭他祖父辈在官场的关系完全可以当上),可他却抵抗 住了这些诱惑,而潜心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终于写出了《红楼梦》这本传世不朽 的经典著作。 西西弗斯禁受住了神仙生活的诱惑,所以他能每天乐观地推石头;海伦凯勒 禁受住了诱惑,所以她用三天时间要去看的是对她有恩的人和人类历史的文明。 “面对挫折”、“谈高度”、“面对诱惑”,同时运用巴尔扎克、曹雪芹、西西弗斯三个人的事例,只要你紧紧围绕观点对事例进行分析,善于点化,就会 收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2.旧事例新用法
将旧材料融入新颖、有特色的议论,使之产生时代信息。
【示例】谈“心灵的回归”这个话题,有学生列举陶渊明的例子进行论证。 内容是这样的: 陶渊明在宦海中几经沉浮,最后悄然隐退,种五柳,徒四壁,读诗书,嗜琴 音。并没有消磨高雅的兴致,官场的块垒并没有筑起决堤的怨恨,因为他得到了 他最想要的东西——回归心灵深处,寻到了梦想中的自由。
【点评】此例最大特色在于对旧例的巧妙转换,此例一般用来论证“淡泊名 利”,而本文则转换到“心灵的回归”上,转得灵巧、有新意。而“心灵的回归” 的提法更符合现代人的精神审美。 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来立意,能把一个旧的故事,赋予新的立意, 从而达到新颖的目的。以我们大家熟悉的“三个和尚吃水”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可从合作者的角度来写:把三个和尚运水的途径分成三份,利用传递的方式来运 水,结果谁都干来活,谁都能得到休息,工作效率比较高;也可从管理者的角度 来思考:引入了竞争机制,谁挑的水多,中午谁的饭菜好,调动了三个和尚的积极性;还可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思考:三个和尚利用当地竹子的资源优势,把竹 子打空连结起来,一头架在泉水的上头,一头接到寺院里,三个和尚之一提水, 之一倒水,之一休息,轮流干,谁也不累,也省了路途的劳累,还提高了效率。 三个和尚同样吃到水。
3.事例反向阐述法
对同一个事例作反向阐述和联想,比如,你在阐述了一个事实后,接着把它 们相反的情况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来充实你的论据。这也是考场的一种应急 方法。
第二、学会分析事例,使论证充分 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辩论论据 和论点的关系。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说明论据是正确的,你的观点才能让 人接受。对于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深入程度不同, 其质量就大不一样。如下面两则议论: “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 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孙膑战胜庞涓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 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勇敢是值得赞美的品格,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 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孙膑战胜庞涓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用 智,可以弱胜强,事半功倍;可出奇制胜,巧获成功;可少走弯路,顺利地实现 目标。时代需要的是智勇双全的英豪。” 这里两则议论的论点、论据几乎相同,但分析的深浅程度不同。第二则议 论说明了用智的深刻意义,揭示了论据、论点间的逻辑关系:用智有着非同寻常 的作用,所以有勇还要有谋,因而更具说服力,更充实。
第三、迭加事实论据,使论证更有力
所迭加的事实论据最好不受时空局限,以增强说服力,迭加时所采用的句式 应尽可能整饬,以形成论说的气势,用据后,勿忘对论点的照应。如考场佳作《追 梦无悔》的精彩片段: 不要安于现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梦想。鲁迅不安于救治国民的身体疾 患,从而铸就了刚毅伟大的民族魂;袁隆平不安于水稻亩产千斤的“极限”,从 而颠覆了世界权威;“超级女声”来自平民,却敢于挑战卫视舞台,从而在神州 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澜。 当然,追求也有可能失败,可是何必斤斤计较于结果呢?美丽在起点,在终点,更在沿途的风光,更在拼搏中的问心无愧。凡•高追求自我,却最终走向了 萨都的草坪,用枪声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结束;屈原追求爱国,却最终投身于汩罗, 化作楚国的一缕冤魂。纵然他们失败了,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那失败的 悲哀不也是一种美丽吗?那失败的追求不也是一种坦荡吗?
第四、巧用修辞摆论据,更好论证观点
1.排比
一篇议论文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而且会更有力度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考场佳作《正视挫折》中的精彩片段: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面对耳聋, 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 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是挫折, 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 出雄壮的旋律!
2.比喻
比喻论证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借用喻体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陌生的事 物熟悉化,以达到论点正确的目的,但必须注意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共同点,否 则便无法喻证。 如:“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的雄伟、绵延;你还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 的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由于它聚集了 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该善于从生 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 本段文字用高山、大海(喻体)不弃细石、涓流才能成其雄奇阔大,来比喻 博学的人(本体)之所以博学,是因为他“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 们的点滴长处”。如果你也想成为博学之人,也应如此,这样,本体与喻体之间 有了共同点,喻证才能成立。
3.引用
引用名言来论证,有直接引证和间接引证两种,直接引证,就是照录原文, 把原文用引号括起来;间接引证,就是叙述原文的大意,但不加引号,或只引个 别重要词语。不管是明引还是暗引都要忠于原意,不可断章取义或改换原义。还 有一点要注意,进行议论,穿插引用名言名句能为文章添彩,创出新意,但也只 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 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反而会失去应有的色彩。 如《自信人生二百年》中的精彩片段: 自信指相信自己。莎士比亚说过:“对自己都不信,还会信什么真理。”可见 自信的重要性。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 辈岂是蓬蒿人”;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的“自 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 个地球”无不是自信的有力见证。因此,自信是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力量。 第五、论据使用也应注意文采 将丰富的材料组合成修辞格,使文章具有斐然文采,从而吸引着阅卷老师。 如考场佳作片段: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 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 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 悦耳动听。 将丰富的材料浓缩并营造出文学气氛,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从而感染着阅 卷老师。 如考场佳作片段;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 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 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有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 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 怀想。
很好的陈述材料,让其能围绕中心进行议论,比较标准议论段的写法:
①观点句 ②阐释句 ③材料句 ④分析句 ⑤结论句(观点句)
例文解析: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 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 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 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 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下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 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 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 能够给人自由,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三、议论文论据的来源有:
1.源自课本
2.源自经典名著
3.源自报刊、媒体
4.源自生活
5.源自典故
四、议论文在使用材料时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第二、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第三、直说结果,缺少分析
第四、一味堆砌,缺少联系 生活无处无资源,生活就是我们拥有一座金矿。
我们要善于对熟视无睹的作 文资源能“明察秋毫”。
搜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比如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还有 一些反面材料,比如,挑战主持人比赛现场评委 误纠“汲”读音。努力发掘身 边的学习生活中的材料,努力发掘课本的材料,努力发掘材料事例的多种意义, 一材多用,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积累储备。这样考试时就能信手拣来,为你所用。
专注综观近年中考作文题,以记录成长足迹为内容的考题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类命题,或关注自我生活,或强调成长体验,角度广泛,内容集中。像“打磨”(辽宁大连)、“勇往直前”(黑龙江齐齐哈尔)、“成长”(内蒙古赤峰)、“跟自己赛跑”(甘肃)、“我的初中生活”(山东济宁)、“为自己喝彩”(山东泰安)、“成长,伴一路芬芳”(山东莱芜)、“我作主”(江苏南京)、“在尝试中成长”(福建福州)等,这些都是中考的典型考题。专家预测,在推行课程改革、强调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下,这类考题将继续引领中考的命题潮流。
写作成长励志类作文,应注意三点:一要反映成长路上的美好追求。在这如花的季节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挫折或失败,这就要求大家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字里行间,要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对假、恶、丑的批判与鞭挞。二要再现成长路上的曲折经历。成长之路,苦辣酸甜,五味俱全。写作时若能多在情节上下工夫,内容自然会波澜迭起。如当你遭遇失败而独自落泪的时候,他人善意的笑脸也许让你感受到鼓励的力量;当你因为成功而扬扬自得的时候,意外的事件又让你感受到了骄傲带来的尴尬。三要挖掘成长路上的`深刻感悟。写作此类考题,不能满足于讲清成长故事,而应深入发掘,学会从小事出发,品味美好的情感,挖掘生活的哲理。
误区1 一味埋怨他人。因为成长路上充满着曲折与坎坷,不少考生便将文章当成了诉苦的地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母、老师等人的埋怨与指责。比如,写自己迷恋网络的故事,一味地叙说网络带给自己的快乐,一味地批评父母反对自己上网的态度,这是不可以的。我们应该学会通过曲折的故事,正确表达自己对上网的看法。
误区2 思路狭窄雷同。成长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我们自己的成长,也包括他人的成长;不仅包括个人的成长,也包括社会的成长;不仅包括人物的成长,也包括自然一草一木的成长。而从20中考成长类作文来看,考生大多叙述的只是自我生活中的那些寻常故事,不懂得拓宽视野,巧妙选材,导致内容大同小异。
浅谈生活情感类文章的技巧指导
本人从技巧的角度谈如何进行生活情感类文章的指导,从选取独特的素材,到关注感人的细节,再到使用波澜起伏的手法和卒章显志的方法.这些方法既是基本的'行文方法,也是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更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和作文视角的方法,这对于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季凯玉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生活情感类文章 技巧考研英语阅读:文章选材做题技巧面面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研英语的命题也越来越有规律,难度也越来越趋于平稳合理化。每年考察四篇阅读文章,文章的长度也是趋于变长,有以前的近400词增长为现在的450词左右。这些文章都是命题者从外刊上选取的,基本都是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所著述的文章,学术性较强。考研教育网建议2016考研的同学们在复习的前期一定要掌握阅读命题的动向。
一、文章选材有原则
当然按照《大纲》的要求,命题者会对文章的长度、以及超纲词进行调整,调整到适合研究生考试的难度。下面,通过一段文章来看一下,考研英语的真题是如何对英语源文进行修改的。
【文章源文】
The rough guide to marketing success used to be that you got what you paid for. No longer. While traditional “paid” media―such as television and radio commercials, print advertisements and roadside billboards―still play a major role, companies today can exploit many alternative forms of media. Consumers enamored of a product may, for example, create “earned” media by willingly promoting it to friends, and a company may leverage “owned” media by sending e-mail alerts about products and sales to customers registered with its website. In fact, the way consumers now approach the process of making purchase decisions means that marketing's impact stems from a broad range of factors beyond conventional paid media.
【2011真题】
The rough guide to marketing success used to be that you got what you paid for. No longer. While traditional “paid” media―such as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nd print advertisements ―still play a major role, companies today can exploit many alternative forms of media. Consumers passionate about a product may create “owned” media by sending e-mail alerts about products and sales to customers registered with its Web site. The way consumers now approach the process of making purchase decisions means that marketing's impact stems from a broad range of factors beyond conventional paid media.
可以看出,的考研英语真题将源文的超纲词enamored 改成了passionate,举例时television and radio commercials, print advertisements and roadside billboards删掉了roadside billboards部分。另外删减了for example和In fact这种无关紧要的连接词。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背好大纲词汇,不用担心阅读中会出现太多的超纲词。
二、题目设置有规律
近年来考研英语的命题也越来越规范化,按照大纲中对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基本可以分为这样几大题型:
1) 理解主旨要义―→主旨大意题
2) 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事实细节题
3) 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事实细节题
4) 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推理判断题
5)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词汇短语题
6) 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推理判断题
7)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观点态度题
8) 区分论点和论据―→例证题
提醒广大考生:如今的考研英语文章特别强调时效性,与当今时事形势联系紧密,所以大家要养成多看外文期刊的习惯,关注国际上的新事物、新变化,那么你在考场或许能见到一篇你看过的类似的文章,这事儿完全是有可能的。另外,阅读文章的题目设置一直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大家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后期也要重视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如此才能事半功倍,金榜题名!
所谓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个人》一题,写作之前在先确立“为何尊敬”这一中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而尊敬。这样一来,再叫学生写一篇《我不喜欢的一个人》,学生马上会想到******,想到他残害人民的思想而确立不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当然具有时代气息。
高考作文指导: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实用技巧
正如前面所说,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诫、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所以,要读懂寓言,就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作深人思考,从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的角度,寻找寓言材料与现实生活的对应点,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寓言的寓意。
例题4: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这则寓言写了三个人物,我们先要弄清他们的关系,安泰和盖姬是母子关系,安泰和赫拉克勒斯是敌人,一向无敌的英雄安泰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究其原因,是安泰离开了力量之源--大地母亲。那么,它的写作角度就有:
1)、从安泰的角度:一向无敌是因为不断从大地母亲身上吸取力量,而被扼死是因为离开了大地被弄到空中,没有了力量之源。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到在现实社会中像安泰一样的人,他们只会依靠父母,只会依靠一方面的力量,而一旦离开了父母就无法生存。可见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2)、从母亲的角度:她给予安泰力量,却不给予安泰自立的能力,对安泰的悲剧她有责任。现在社会上不就有很多这样的母亲吗?所以适当的给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3)、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他能打败安泰的关键在于他掌握了对手的致命弱点,这点在战场、商场上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只有知己知被,才能百战不殆。
上述四点,在解题的时候需要结合起来运用,而不是孤立的。下面我们就再举一个例子,综合运用以上几个方面来具体解答。
例题5: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主体事件是:为了生存,多学一种本领,兔子等被送进游泳训练班。可是兔子就是学不会。教练野鸭坚持让兔子学;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则提出了异议:要因材施教,只要多学一种本领就行。
从这里可以看出,命题人有两个“命题”不容置疑,一是为了生存,必须多学一种本领;二是不顾学生实际的死板的教育模式是必须改革的。考生不能逆向立意。
考生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立意及其评价如下:
从小狗、小龟的角度:多一种本领多一种生存可能。这种立意距命题人的本意较远。
从小兔、小松鼠的角度:成功源自苦练//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扬长避短更容易成功。
其中,“扬长避短更容易成功”较为符合题意。
以上两个角度从属于“学习者”这个大角度。但是,材料中学习者是被动的,没有选择权,
所以,这个角度写作,容易不切合实际。
从野鸭角度:激励胜过批评打击//善于反思,提高效率//因材施教,成就不同人才//打开思路,打破单一模式。后两种符合题意。
这个角度是施教者的角度。
从青蛙和仙鹤角度:做比说更重要;有些跑题。
从青蛙角度:既要有针对弱点的填空式训练,也要有针对优点的发展特长式训练。
从仙鹤角度:解放教学思路,因材施教,拓展不同成才途径。
第三个大角度是“说者”,说话的内容所引导的方向正是命题人的本意所在。
最扣题意的立意应是:打破单一的补缺式培养模式,提倡发展特长式培养模式,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因材施教,拓展不同成才途径。
总之,对于这寓言类材料作文,我们其实不用慌张,不要被它的深刻含义所吓倒,只要我们抓住了它的主要对象,以及它们各自有什么相应的行为、特征、思想或结果等等,我们就能够轻松地找到它们的突破点,确定我们的写作角度。
纵观这几十年的高考作文,这种命题方式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全国卷由《韩非子》中一则寓言引出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全国 卷根据“海龟和老鹰”的寓言材料的话题作文,全国I卷“小兔子学游泳”的作文再次以寓言为材料。而寓言类材料作文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寓意含蓄深刻,需要学生自主挖掘,而且侧面多,角度多,立意也多,这使得学生不明所指、无从理解,学生看到这一类型的作文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可是,再难写的作文我们也可以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确定它的审题立意,寻找它的写作技巧,从而让我们在高考写作中轻松自如。学生要写好寓言类材料作文,就必须审好题、立好意,下面我就谈谈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要确定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理解后审题
面对一篇寓言类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然后再来认真审题。也就是说我们要读懂寓言故事里讲的是什么,它的寓意是什么,这应该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读懂寓言,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辞海“寓言”(fable)辞条】“寓者,寄也;言者,话也”。所以寓言就是“寄托的话”。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里。寓言的表现方式是由此及彼,通过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的手法,揭示事物丰富的内涵和蕴含的深刻道理。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材料,不难审题了。
例题1: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读完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应该明白,它讲的是一个哲学教授和青蛙以及其它动物们之间的故事,结果是这个哲学教授被青蛙和其它动物们驳倒。教授被驳倒是因为:(1)理论与实践脱离。(2)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3)说话过于绝对。青蛙把教授给驳倒了是因为:(1)勇于质疑。(2)敢于挑战权威。动物们反驳教授是因为:教授只信自己,小看他人。
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审题了,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事物下的结论不要太过绝对,看问题也不能太过绝对;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二、找对象明角度
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而且一般对象比较少。我们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以及每个陈述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明确写作角度。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同时也是我们写作的主要角度。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它角度去解读材料来写作,这是考场作文中允许和提倡的。
例题2: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看完这篇例题,我们不难知道它所涉及到的对象有:锁、钥匙、铁棒。而每个陈述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是:(1)锁被钥匙打开;(2)钥匙打开了锁;(3)铁棒打不开锁。而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选择写作角度了。而我们写作的角度可以有两个:
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究方法,一味蛮干。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
三、寻侧面确立意
寻找出了寓言故事的对象,其实也就寻找出了写作的对象,寻找出了写作的侧面。而写作侧面的确立,关键在于要懂得归纳总结。写作侧面归纳出来了,文章的立意也就出来了。这第三点和第二点相似,又有所不同,它应该是第二点的更高一级,是对材料的更进一步理解才能得出的。
例题3: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上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经成为了沉重负担。
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
上帝突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后,感喟良久,说:我赐给了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翅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三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则寓言涉及到的对象比较多,写作的侧面也比较多,归结起来也比较繁杂,但只要我们心不乱,思路就不会乱。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看它涉及到的对象有:上帝、鹰、鸵鸟、企鹅和一个人。上帝在这里应该是起关键作用的,归为一类;而鹰、鸵鸟、企鹅这三种动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翅膀,只是各有不同的用处罢了,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还有一类就是没有翅膀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写作的角度有三个。那么写作侧面又有哪些呢?
1)从上帝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对人、事、物要公平公正;2)从“鹰、驼鸟、企鹅”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1、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也就是说,相同的东西(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用处;2、路是人走出来的;3、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4、还可以谈谈如何适应环境,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发展走向成功;
3)从材料中“那个人”说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出:1、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2、不依赖别人的恩赐;3、不要抱怨上帝的不公;4、上帝是公平的。
四、由寓言及现实(社会)
托福阅读说明类文章阅读技巧指点 结合实例从结构入手逐段分析
托福阅读说明文怎么看懂?
一般而言,托福阅读中的说明文会说明某个现象,文章的第一段是:介绍背景及引出下文;之后的主体段,结构也很清晰:主旨句Topic sentence + 解释句Explain + 举例子Examples + 总结句Summary。 其实跟我们高考语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来看实例解析:
The Roman Army's Impact on Britain(选自官方真题Official-19)
In the wake of the Roman Empire's conquest of Britain in the first century A.D., a large number of troops stayed in the new province, and these troops had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Britain with their camps, fortifications,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local economy.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army on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starts from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soldiers were always uneven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country. Areas rapid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empire were not long affected by the military. Where the army remained stationed, its presence was much more influential. The imposition of a military base involved the requisition of native lands for both the fort and the territory needed to feed and exercise the soldiers' animals. The imposition of military rule also robbed local leaders of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local government, so social development was stunted and the seeds of disaffection sown. This then meant that the military had to remain to suppress rebellion and organize government.
these troops had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Britain,也就是第一句说的是罗马军队对英国有影响。这句话相当于对题目的阐述,交代了文章的整个大背景。 之后2~4句其实交代前提,开始具体的说开,要估算军队对平民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士兵不是平均分布的。那既然不是平均分布,肯定是有多有少的。所以,第三句接着说了有些地方士兵少:很快融入帝国的区域;第四句说有些地方士兵多影响大:军队驻扎的地方。第5~7句说回重点,也就是what,到底有哪些影响:军营先要征地;然后会抢走当地领导参与政府的机会;之后社会发展受阻,人民不满而反抗,最后军事镇压。
首段的第一句话,虽然句子很长,但其实只需要抓住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就能找到阅读重点。
所以总共7句话的段落,分层三个层次,主旨句+前提说明+重点阐述。事实上,段落第一句就完成了background+introduction双重目的:英国被罗马帝国征服+ 士兵的营地/防御工事以及参与当地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Economic exchange was clearly very important as the Roman army brought with it very substantial spending power. …… Such activities had a major effect on the local area, in particular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uch as roads, which improved access to remote areas.
第二段一开始就交代了经济交换的影响:强大的购买力,以及帮助修建基础设施。
Each soldier received his pay, but in regions without a developed economy there was initially little on which it could be spent. …… These settlements acted like small towns, becoming centers for the artisan and trading populations.
第三段还是在讲经济:刚来的时候士兵有钱没地方花;最后军队驻扎地变成了小镇。
The army also provided a mean of personal advancement for auxiliary soldiers recruited from the native peoples, as a man obtained hereditary Roman citizenship on retirement after service in an auxiliary regiment. …… By the later Roman period, frontier garrisons (groups of soldiers) were only rarely transferred, service in units became effectively hereditary, and forts were no longer populated or maintained at full strength.
第四段开始讲另一个重大影响:当地人通过当兵获得可继承的罗马公民地位。
This process of settling in as a community over several generations, combined with local recruitment, presumably accounts for the apparent stability of the British northern frontier in the later Roman period. It also explains why some of the forts continued in occupation long after Rome ceased to have any formal authority in Britai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h century A.D. The circumstances that had allowed natives to become Romanized also led the self-sustaining military community of the frontier area to become effectively British.
第五段,做了个小总结,讲这种融合过程及当地招募促进了北部边境的稳定。
托福阅读长难句:释放水动能
They revealed output powers ranging from about 1 horsepower to perhaps 60 for the largest wheels and confirmed that for maximum efficiency, the water should pass across the blades as smoothly as possible and fall away with minimum speed, having given up almost all of its kinetic energy. (TPO29, 48)
blade /bleɪd/ n. (刀﹑ 剑﹑ 凿等的)刃;(划水桨﹑ 螺旋桨﹑ 锹﹑ 铲﹑ 板球击球板等的)扁宽平面部分
kinetic /kɪ'netɪk/ adj. 运动的,运动引起的
They revealed output powers (ranging from about 1 horsepower to perhaps 60) (for the largest wheels) and confirmed that (for maximum efficiency), the water should pass across the blades as smoothly as possible and fall away with minimum speed, (having given up almost all of its kinetic energy).(TPO29, 48)
分析:
这个句子主干就是:
They revealed output powers and confirmed that
宾语从句的主干:the water should pass across the blades as smoothly as possible and fall away with minimum speed
中文:水应该从叶轮上尽可能光滑地流过,并以最小的速度流走
修饰一:(ranging from about 1 horsepower to perhaps 60),非谓语动词
中文:输出功率范围是从1马力到最大水轮可能输出的60马力
修饰二:(for the largest wheels),介词短语
中文:对于最大水轮
修饰三:(for maximum efficiency),介词短语
中文:为了达到最高效率
修饰四:(having given up almost all of its kinetic energy),非谓语动词
中文:释放水的几乎所有动能
参考翻译:
它们(调查)显示输出功率范围是从1马力到最大水轮可能输出的60马力;它们也确定了要达到最高效率,水应该从叶轮上尽可能光滑地流过,并以最小的速度流走,释放水的几乎所有动能。
托福阅读长难句:清洗陶瓷碎片
This abundance is notable in Roman settlements (especially urban sites) (where the labor (that archaeologists have to put into the washing and sorting of potsherds (fragments of pottery)) constitutes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work during the initial phases ofexcavation).(TPO29, 42)
分析:
这个句子主干就是:
This abundance is notable in Roman settlements
这个句子理解的难点在于,where从句里中间有一个定语从句,把the labor和constitute隔开了,大家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要能够理解,速读就不是问题了。
修饰一:(where the labor constitutes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work during the initial phases of excavation),从句
中文:在这些地方劳动占了挖掘初期总工作量的很高的比例
修饰二:(that archaeologists have to put into the washing and sorting of potsherds (fragments of pottery)) ,从句,修饰labor,难点就在于这个从句的理解,其实就是put the labor into the washing and storing of pots herds
中文:考古学家花在清洗分类陶瓷碎片上的劳动
参考翻译:
这种丰富性在罗马居住点(尤其在城市)很明显,在这些地方考古学家花在清洗分类陶瓷碎片上的劳动占了挖掘初期总工作量的很高的比例。
托福阅读说明类文章阅读技巧指点
托福阅读技巧之学术类文章解题技巧
1.托福阅读文章之学术篇的结构
在托福阅读学术性文章中,一般需要具备三个组成部分:
(1)Topic 话题:即文章的主角是什么。比如讲解某个科学理论、研究某种社会现象,探讨某个历史事件;
在托福文章中,这种导入性信息往往出现在篇首位置。考生可以根据篇首段信息对整篇文章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有所了解;
(2)Aspects 方面:即将篇首的话题延伸拓展为若干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若话题为某个科学论点,则方面可能分为若干个支持论据;若话题为某种自然现象,则方面可能分为若干个内外成因;若话题为某个历史事件,则方面为几段发展时期;
在这种托福阅读题材中,往往依照各个方面之间的层次关系,将各个方面拆分为若干个独立的自然段落,共同组成行文主体;
(3)Attitude态度:即文章的作者对于所讨论话题持怎样的态度。或是积极肯定,或是消极否定,或是保持中立。
在托福文章中,态度往往是被较多的淡化甚至有可能省略不提。Topic话题 + Aspects方面 + Attitude态度,这三要素加起来就是标准学术论文体的“T+A+A 篇章结构”。托福文章大都遵循这种结构,考生通过篇首段落信息来把控整个文章话题及大致讨论方向,再抓住文章的各个段落主旨,便可洞悉整个文章脉络和逻辑结构。
2.托福阅读学术性文章的段落结构
托福阅读学术性文章的自然段落,一般需要具备两个组成部分:(1) Topic Sentence
主旨句:表达段落的主旨,即本段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 Detail 细节:为了详细说明段落中心含义,所罗列的相关支持内容,即本段通过哪些例证来阐明主旨句。
Topic Sentence主旨句 + Detail细节,这两个要素加起来就是标准学术论文体的“TS+D段落结构”。托福文章段落大都遵循这种结构,考生通过段落主旨句就可以把握该段的中心含义。
总结:当考生们了解了这种TAA 篇章结构和TS+D段落结构的行文规律后,对文章框架的把握就会做到心里有数,更有利于提高托福阅读速度和定位有效信息的准确度。
托福阅读学术类文章4大话题范围分类讲解
托福阅读文章高频话题分类:人
学术性的托福阅读常考的就是各种科学家,以ist和er结尾居多。例如:anthropologist,archaeologist,paleontologist,zoologist,geographer,astronomer
(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
这类的词汇大家无需记住拼写,只要在阅读中出现可以辨认就足以。在面对未知的专有名词时,至少要判断他们存在于那个学科,才好进行下一步的推理。
托福阅读文章高频话题分类:地质、地貌
这类文章在托福学术阅读中比重很大。建议大家对其中的托福阅读常考词汇进行积累。例如:volcano,layer,conglomerate,karst,porous,permeable,meteorolite,asteroid
火山,(地)层,砾岩,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的一种地形),多孔的(有透气性与透水性),可渗透的,陨石,小行星。
托福阅读文章高频话题分类:气候、动物与生态
与生物和地球有关的托福阅读话题是托福阅读常考的。例如:unpredictable,vary,range from,extinction,endangered,tropical,jungle,equatorial
不可预测的,改变(动词),变化幅度(动词),灭绝,濒危的,热带的,丛林,赤道附近的。
托福阅读文章高频话题分类:历史、考古
这类托福阅读话题是托福阅读常考对象,也要加以注意。尤其是历史文章的考法不是单纯的讲古,而是从各个层面切入,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古人类的迁徙,那就是人类历史。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那就是经济史,等等。
例如,relics,remains,mausoleum,handicraft,cohesiveness,territorial,civilization
遗迹,遗迹或残骸,陵墓,手工艺品,凝聚性,领土的,文明。
以上这四大类话题范围就是托福阅读学术类文章中的高频话题分类了,希望大家能够针对这些话题分类背熟常见的学术词汇,在考试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顺利解答难题。
托福考试阅读技巧:如何快速高效的阅读
托福考试阅读技巧一:抓关键词,准确定位
考生在做题过程中,要熟练掌握根据关键词进行定位的技巧。这一技巧可以帮助大家加快解题速度,提高正确率。因为大部分托福阅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答案基本上都能在文章中找到。拿到一个题目,我们先找题干中可以用来定位的关键词,比如专有名词、数字、符号等,然后根据关键词回到原文进行定位。有时候文章中不一定会出现和关键词一模一样的词,但很可能是关键词的同义替换词。
托福考试阅读技巧二:善于使用排除法
托福阅读中有些题目枝干信息太多,但都是干扰项,如果逐字阅读的话会很浪费时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选项中挖掘一下方向,如果有几项答案自相矛盾或者意思明显相反,就可以直接排除,然后再对模糊选项进行确认,这时候再回到正文中细读相关信息就会很省力。一般情况下,排除法是比较容易培养的套路,考生要善于使用这一技巧提高答题速度。
托福考试阅读技巧三:掌握句子顺序上的变化
问句中所含信息与文章中相应句子中的信息在顺序上有时可能出现不同,甚至前后完全倒置。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迷失答题的方向。还应注意到文章中有关问句的信息并非全都能在每个句子中找到,甚至在关键词及短语之间存在一些不相关的信息,这些都会是寻找答案过程中的困难。
托福考试阅读技巧四:查找同义词、近义词、相关词
在托福阅读考试中,能否准确找出正确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辩认出同义词、近义词、相关词及不同形式的短语。 1.词形完全相同; 2.词义相同,即同义词 ;3.词义相近,但并非同义 ;4.词义相关。上述四种词汇/短语表达方式中,种当然容易辩认,第二种同义词也相 对不难,但第三种与第四种形式则不易辩认,所以要在阅读过程中多加比较练习。如能攻破这一关,则一定能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托福考试阅读技巧五:猜读词义
托福阅读考试没有必要去读懂每一个词。如所遇到的词对理解全文及答题不构成任何困难,则不必理会它的词义,但所碰到的词使你在理解全文,甚至回答问题时出现困难,则要设法去猜测其词义。 猜测词义要从两方面着手:
1.根据其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及前后的词语,探其究竟。
2.如果根据上下文及前后词语还是无法确切了解其真正含义,你可以再看一下这个词对整个句子所构成的影响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实际上这对你理解作者的意图已足够了。
托福考试阅读技巧六:长句短读
长句短读:即指将一个长句子(有时不止一个句子,还包括从句)读成一个相对短的句子,以对长句子内容作一总结式归纳,找出其所陈述的要点。这种能力的培养对托福阅读考试的帮助极大,考生应在平时勤加练习。
【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实用技巧】
纵观这几十年的高考作文,这种命题方式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20xx年全国卷由《韩非子》中一则寓言引出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20xx年全国 卷根据“海龟和老鹰”的寓言材料的话题作文,20xx年全国I卷“小兔子学游泳”的作文再次以寓言为材料。而寓言类材料作文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寓意含蓄深刻,需要学生自主挖掘,而且侧面多,角度多,立意也多,这使得学生不明所指、无从理解,学生看到这一类型的作文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可是,再难写的作文我们也可以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确定它的审题立意,寻找它的写作技巧,从而让我们在高考写作中轻松自如。学生要写好寓言类材料作文,就必须审好题、立好意,下面我就谈谈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要确定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理解后审题
面对一篇寓言类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然后再来认真审题。也就是说我们要读懂寓言故事里讲的是什么,它的寓意是什么,这应该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读懂寓言,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辞海“寓言”(fable)辞条】“寓者,寄也;言者,话也”。所以寓言就是“寄托的话”。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里。寓言的表现方式是由此及彼,通过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的手法,揭示事物丰富的内涵和蕴含的深刻道理。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材料,不难审题了。
例题1: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读完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应该明白,它讲的是一个哲学教授和青蛙以及其它动物们之间的故事,结果是这个哲学教授被青蛙和其它动物们驳倒。教授被驳倒是因为:(1)理论与实践脱离。(2)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3)说话过于绝对。青蛙把教授给驳倒了是因为:(1)勇于质疑。(2)敢于挑战权威。动物们反驳教授是因为:教授只信自己,小看他人。
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审题了,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事物下的结论不要太过绝对,看问题也不能太过绝对;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二、找对象明角度
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而且一般对象比较少。我们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以及每个陈述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明确写作角度。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同时也是我们写作的主要角度。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它角度去解读材料来写作,这是考场作文中允许和提倡的。
例题2: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看完这篇例题,我们不难知道它所涉及到的对象有:锁、钥匙、铁棒。而每个陈述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是:(1)锁被钥匙打开;(2)钥匙打开了锁;(3)铁棒打不开锁。而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选择写作角度了。而我们写作的角度可以有两个:
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究方法,一味蛮干。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
三、寻侧面确立意
寻找出了寓言故事的对象,其实也就寻找出了写作的对象,寻找出了写作的侧面。而写作侧面的确立,关键在于要懂得归纳总结。写作侧面归纳出来了,文章的立意也就出来了。这第三点和第二点相似,又有所不同,它应该是第二点的更高一级,是对材料的更进一步理解才能得出的。
例题3: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上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经成为了沉重负担。
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
上帝突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后,感喟良久,说:我赐给了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翅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三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则寓言涉及到的对象比较多,写作的侧面也比较多,归结起来也比较繁杂,但只要我们心不乱,思路就不会乱。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看它涉及到的对象有:上帝、鹰、鸵鸟、企鹅和一个人。上帝在这里应该是起关键作用的,归为一类;而鹰、鸵鸟、企鹅这三种动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翅膀,只是各有不同的用处罢了,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还有一类就是没有翅膀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写作的角度有三个。那么写作侧面又有哪些呢?
1)从上帝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对人、事、物要公平公正;2)从“鹰、驼鸟、企鹅”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1、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也就是说,相同的东西(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用处;2、路是人走出来的;3、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4、还可以谈谈如何适应环境,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发展走向成功;
3)从材料中“那个人”说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出:1、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2、不依赖别人的恩赐;3、不要抱怨上帝的不公;4、上帝是公平的。
四、由寓言及现实(社会)
正如前面所说,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诫、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所以,要读懂寓言,就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作深人思考,从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的角度,寻找寓言材料与现实生活的对应点,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寓言的寓意。
例题4: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这则寓言写了三个人物,我们先要弄清他们的关系,安泰和盖姬是母子关系,安泰和赫拉克勒斯是敌人,一向无敌的英雄安泰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究其原因,是安泰离开了力量之源--大地母亲。那么,它的写作角度就有:
1)、从安泰的角度:一向无敌是因为不断从大地母亲身上吸取力量,而被扼死是因为离开了大地被弄到空中,没有了力量之源。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到在现实社会中像安泰一样的人,他们只会依靠父母,只会依靠一方面的力量,而一旦离开了父母就无法生存。可见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2)、从母亲的角度:她给予安泰力量,却不给予安泰自立的能力,对安泰的悲剧她有责任。现在社会上不就有很多这样的母亲吗?所以适当的给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3)、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他能打败安泰的关键在于他掌握了对手的致命弱点,这点在战场、商场上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只有知己知被,才能百战不殆。
上述四点,在解题的时候需要结合起来运用,而不是孤立的。下面我们就再举一个例子,综合运用以上几个方面来具体解答。
例题5: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主体事件是:为了生存,多学一种本领,兔子等被送进游泳训练班。可是兔子就是学不会。教练野鸭坚持让兔子学;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则提出了异议:要因材施教,只要多学一种本领就行。
从这里可以看出,命题人有两个“命题”不容置疑,一是为了生存,必须多学一种本领;二是不顾学生实际的死板的教育模式是必须改革的。考生不能逆向立意。
考生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立意及其评价如下:
从小狗、小龟的角度:多一种本领多一种生存可能。这种立意距命题人的本意较远。
从小兔、小松鼠的角度:成功源自苦练//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扬长避短更容易成功。
其中,“扬长避短更容易成功”较为符合题意。
以上两个角度从属于“学习者”这个大角度。但是,材料中学习者是被动的,没有选择权,
所以,这个角度写作,容易不切合实际。
从野鸭角度:激励胜过批评打击//善于反思,提高效率//因材施教,成就不同人才//打开思路,打破单一模式。后两种符合题意。
这个角度是施教者的角度。
从青蛙和仙鹤角度:做比说更重要;有些跑题。
从青蛙角度:既要有针对弱点的填空式训练,也要有针对优点的发展特长式训练。
从仙鹤角度:解放教学思路,因材施教,拓展不同成才途径。
第三个大角度是“说者”,说话的内容所引导的方向正是命题人的本意所在。
最扣题意的立意应是:打破单一的补缺式培养模式,提倡发展特长式培养模式,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因材施教,拓展不同成才途径。
总之,对于这寓言类材料作文,我们其实不用慌张,不要被它的深刻含义所吓倒,只要我们抓住了它的主要对象,以及它们各自有什么相应的行为、特征、思想或结果等等,我们就能够轻松地找到它们的突破点,确定我们的写作角度。
GRE阅读学术类文章特点分析和应对技巧讲解
GRE阅读学术文章应对心得:了解文章措辞风格
对于GRE阅读考试来说,学术化就是最大的纲,也是它迥异于托福雅思的纲,我曾在另文中指出,雅思托福的命题目的是生活化,而对于GRE来说,学术化代表着措辞的规范和温和。对于考生的意义在于,文章的整体是温和的,文章里面出现的极端的言辞都是要注意的,文章里面的事实都是与我们学术生活共时的,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反现实的虚拟状态,都是非常明显的潜在出题点。尤其是虚拟语气,往往表示应然而非然之状态,很有可能出现负评价,以态度题的方式考察。而一切过分极端的言辞,如绝对的说法,大多数,比较级尤其是强烈比较级,在文章里的出现要注意,还有一种也是强烈的对比的标志,就是以大写字母标注的时间,指明某时之前或之后,我们称之为时间强对比。以上总结之,即是三大关系,强对比,因果以及转折。表示这些关系的连词,一律要注意,最好做出标记。而对于题目来说,考生要注意以上说法是在哪里出现,如果文章有这些强烈的措辞,那么题目当中对应这些段落的选项也有,就很可能是对的,如果选项出现而文章的相应位置没有,则该选项必错。
GRE阅读学术文章应对心得:预见作者的态度
主题题,态度题如何解决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RE考试的评价体系。对于激进的(进化论)左的(马列)上纲上线的,通常不与支持,对于以政治干涉学术,尤其反对。对于歧视弱者,损害弱者尤其反对,弱者恒强。Should, must, should have 等词也是负评价,应然不然。选项中极端的,进行人生攻击的,模棱两可的,谄媚的,马上排除,因为这是学术考试。选项过分极端的副词,也要小心,如表示绝对的言辞。
GRE阅读备考时如何应对学术文章?
诸生读此类文章最大误区在于试图读懂,更有甚者,寻求文章之背景,遍寻译文,以期充分理解每个GRE词汇,虽有燃膏继晷之功,难有吴甲吞楚之效,盖此种文章,非为考生读懂而设计。更有甚者,仿阅读之结构,言辞,图作文之高分,则更加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而已。请杀鸡诸位谨记:这是考试,你只有13-15分钟做题,文章不是用来读懂的,对待难句最好的办法是考虑怎么不读,少读,而不是分析。学术文章特点就是规范,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我们一定要读出套路,尤其是文章观点的数量,这个直接关系到主题题怎么出。我们要把每段的层次的连词标记出来,我们还要知道每个层次的主题词是什么,周围有没有否定词(改善题),有没有褒贬的词(态度题,应用题)至于例子,也可以考虑不读或者少读,因为GRE阅读词汇重点考观点,例子是事实,事实记得越多,混淆信息越多,做题越慢,准确率越低。对于例子,只要记住位置就可以,题目考到再看,不考坚决不看。以观点记例子,以观点分层次,以观点分逻辑关系。
GRE阅读备考如何审题破题?
首先记住,先文后题。道理很简单,你直接读题,根本读不懂。所以很重要的是搞明白两个问题,这个题目对应文章那个层次,考的是观点还是例子。
关于如何准备GRE阅读中的学术类文章小编就介绍到这里想,希望你看完之后能够在GRE阅读备考中好好把握这类文章的阅读思路,这样才能够在GRE阅读考试的过程中更好的应对。
GRE阅读练习每日一篇
Of Homer’s two epic poems, the Odyssey has always been more popular than the Iliad, perhaps because it includes more features of mythology that are accessible to readers. Its subject (to use Maynard Mack’s categories) is “life-as-spectacle,” for readers, diverted by its various incidents, observe its hero Odysseus primarily from without; the tragic Iliad, however, presents “life-as-experience”: readers are asked to identify with the mind of Achilles, whose motivations render him a not particularly likable hero. In addition, the Iliad, more than the Odyssey, sugges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gods’ involvement in human actions, and to the extent that modern readers find this complexity a needless complication, the Iliad is less satisfying than the Odyssey, with its simpler scheme of divine justice. Finally, since the Iliad presents a historically verifiable action, Troy’s siege, the poem raises historical questions that are absent from the Odyssey’s blithely imaginative world.
17. The author uses Mack’s “categories” (lines 4-5) most probably in order to
(A) argue that the Iliad should replace the Odyssey as the more popular poem
(B) indicate Mack’s importance as a commentator on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C) suggest one way in which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can be distinguished
(D) point out some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readers of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E) demonstrate that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can best be distinguished by comparing their respective heroes
18.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variety of incidents in the Odyssey is likely to deter the reader from
(A) concentrating on the poem’s mythological features
(B) concentrat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the poem’s central character
(C) accepting the explanation that have been offered for the poem’s popularity
(D) accepting the poem’s scheme of divine justice
(E) accepting Maynard Mack’s theory that the poem’s subject is “life-as-spectacle”
19. The passage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A) distinguishing arguments
(B) applying classifications
(C) initiating a debate
(D) resolving a dispute
(E) developing a contrast
20.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a reader of the Iliad is likely to have trouble identifying with the poem’s hero f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A) The hero is eventually revealed to be unheroic.
(B) The hero can be observed by the reader only from without.
(C) The hero’s psychology is not historically verifiable.
(D) The hero’s emotions often do not seem appealing to the reader.
(E) The hero’s emotions are not sufficiently various to engage the reader’s attention.
Flatfish, such as the flounder, are among the few vertebrates that lack approximate bilateral symmetry (symmetry in which structures to the left and right of the body’s midline are mirror images). Most striking among the many asymmetries evident in an adult flatfish is eye placement: before maturity one eye migrates, so that in an adult flatfish both eyes are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head. While in most species with asymmetries virtually all adults share the same asymmetry, members of the starry flounder (starry flounder: (美洲)箭齿鲽,星斑川鲽) species can be either left-eyed (both eyes on the left side of head) or right-eyed. In the water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starry flounder populations vary from about 50 percent left-eyed off the United States West Coast, through about 70 percent left-eyed halfwa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o nearly 100 percent left-eyed off the Japanese coast.
Biologists call this kind of gradual variation over a certain geographic range a “cline (cline: n.[生]渐变群(一种生态特征))” and interpret clines as strong indications that the variation is adaptive, a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For the starry flounder this interpretation implies that a geometric difference (between fish that are mirror images of one another) is adaptive, that left-eyedness in the Japanese starry flounder has been selected for, which provokes a perplexing questions: what is the selective advantage (selective advantage: 选择有利性) in having both eyes on one side rather than on the other?
The ease with which a fish can reverse the effect of the sidedness of its eye asymmetry simply by turning around has caused biologists to study internal anatomy, especially the optic nerves, for the answer. In all flatfish the optic nerves cross, so that the right optic nerve is joined to the brain’s left side and vice versa. This crossing introduces an asymmetry, as one optic nerve must cross above or below the other. G. H. Parker reasoned that if, for example, a flatfish’s left eye migrated when the right optic nerve was on top, there would be a twisting of nerves, which might be mechanically disadvantageous. For starry flounders, then, the left-eyed variety would be selected against, since in a starry flounder the left optic nerve is uppermost.
The problem with the above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Japanese starry flounder population is almost exclusively left-eyed, an natural selection never promotes a purely less advantageous variation. As other explanations proved equally untenable, biologist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no important adaptive difference between left-eyedness and right-eyedness, and that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ar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some other adaptively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This situation is one commonly encountered by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who must often decide whether a characteristic is adaptive or selectively neutral. As for the left-eyed and right-eyed flatfish, their difference, however striking, appears to be an evolutionary red herring (red herring: n.熏青鱼, 转移注意力的话).
2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starry flounder differ from most other species of flatfish in that starry flounder
(A) are not basically bilaterally symmetric
(B) do not become asymmetric until adulthood
(C) do not all share the same asymmetry
(D) have both eye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head
(E) tend to cluster in only certain geographic regions
22. The author would be most likely to agree with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left-eyedness and right-eyedness in the starry flounder?
I. They are adaptive variations by the starry flounder to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II. They do not seem to give obvious selective advantages to the starry flounder.
III. They occur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 I only
(B) II only
(C) I and III only
(D) II and III only
(E) I, II, and III
2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possible disadvantage associated with eye migration in flatfish is that the optic nerves can
(A) adhere to one another
(B) detach from the eyes
(C) cross
(D) stretch
(E) twist
2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ssage as a whole?
(A) A phenomenon is described and an interpretation presented and rejected.
(B) A generalization is made and supporting evidence is supplied and weighed.
(C) A contradiction is noted and a resolution is suggested and then modified.
(D) A series of observations is presented and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dominant theory.
(E) A hypothesis is introduced and corroborated in the light of new evidence.
25. The passage supplies information for answer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 Why are Japanese starry flounder mostly left-eyed?
(B) Why should the eye-sidedness in starry flounder be considered selectively neutral?
(C) Why have biologists recently become interested in whether a characteristic is adaptive or selectively neutral?
(D) How do the eyes in flatfish migrate?
(E) How did Parker make his discoveries about the anatomy of optic nerves in flatfish?
2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ost clearly similar to a cline as it is described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A) A vegetable market in which the various items are grouped according to place of origin
(B) A wheat field in which different varieties of wheat are planted to yield a crop that will bring the maximum profit
(C) A flower stall in which the various species of flower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ir price
(D) A housing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length of the front struts supporting the porch of each house increases as houses are built up the hill
(E) A national park in which the ranger stations are placed so as to be inconspicuous, and yet as easily accessible as possible
2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hrases from the passage best expresses the author’s conclusion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ft-eyed and right-eyed flatfish?
(A) “Most striking” (line 4)
(B) “variation is adaptive” (line 19)
(C) “mechanically disadvantageous” (lines 3738)
(D) “adaptively significant” (lines 48-49)
(E) “evolutionary red herring” (line 54)
答案:17-27:CBEDCDEAB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