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预测:为民族而活着的英雄(今年高考作文预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4篇高考作文预测:为民族而活着的英雄,欢迎参阅。

篇1:高考作文预测:为民族而活着的英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报载一些活着的“英雄”四处请人为己塑雕像,或所谓的热心大众在大众场所为活着的“英雄”立石像,以示对 “英雄”的尊敬。 英雄是需要尊敬,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在于其行为本身是英雄的,而不是靠几尊精美的塑像。英雄只是英雄,英雄应该活在人们的心中;当英雄被还原成石像时,英雄就不再是英雄,英雄不过是一尊尊石像罢了;当英雄成为雕塑、成为艺术,其实人们心中已没有了英雄....。.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2:高考作文预测:为民族而活着的英雄

漫天飞舞的雪花在刺骨的寒风中打着旋落地,你静立于冰雪之上,手持那根毡毛早已脱落无几的使节棒,凝望着大汉的方向....。.

苏武,你知道,人应该为信仰而活着,这样才是值得。长安,那是你心中念念不忘的地方,那是你永不放弃的信仰,是你为之坚持的彼岸,是让你再次站立起来的支撑。因为你知道,活着,才是最有力的抗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贝加尔湖的湖水依旧不知疲倦的荡漾着。你守着那羊群,那便是单于荒唐的承诺。你知晓,客首异乡的悲剧时刻都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你亦知,手上那根使节棒便是汉朝尊严的化身,越是在漠北,越是在荒凉苦寒的地方,就越应该屹立不倒。于是你坚持,隐忍,吞下满口冰雪与毡毛,两行老泪滴落的是无人知晓的酸楚。七尺男儿,铁骨铮铮,你依旧挺直脊梁,擎起一方晴朗的天空,在生命的巅峰里吟唱千古的赞歌!

壮哉,奇哉!你用你不屈的双膝谱写了一曲爱国传奇。面对匈奴的`威逼,你昂扬起高贵的头颅,无所畏惧;面对匈奴的利诱,你拒之千里,丝毫不为之动容;枯草寒冰,你用赤胆将之融化;大漠飞雪,你用高尚的气节将之驱逐;多次陷入绝境,你用忠诚将其化解。不为别的,只为那大汉的尊严,你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骄傲的扛起被鲜血染红的大汉王旗。

单于,你能奈我何?你在冰天雪地中呐喊着,久久回响在广阔的原野上。你不屈,你愤恨,你用你的双手挥写出时代的奇迹,让辛酸的过往埋葬于西伯利亚的皑皑白雪中。于是,历史在此刻凝固,定格于你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那是一个白须老人用生命撰写的不朽历史,那是一个汉朝英雄用信念吟诵的千古诗篇。苏武,你是一个时代的骄傲!

你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励志。你抱着在此终了一生的信念,不知度过了多少春夏秋冬,使节棒已破烂不堪,而羊也不知死去了几批。苦尽甘来,上苍眷顾你这位忠诚的勇士,让你熬尽了百感交集,尝遍了苦辣酸甜。当你衣着寒酸的站在长安大道上时,你泪如泉涌,百感交集。来,你看惯了冰雪封闭的大地与白茫茫的山颠平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江山易主,可国力却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祥和。繁花依旧,可此时脊梁已填上铮铮傲骨,泪水再次滴落,任它肆意蔓延。你再也忍不住了,19年的酸楚在此刻尽数发泄....。.

一个国家从不缺少为国效力的死士,骁勇善战的勇士。当一个民族面临着危机,面临着灾难,急需那些死士勇士时,他们应运而生,纵横疆场,誓死报国,即是被埋葬于滚滚的黄沙之下,他们的灵魂也会含笑九泉,得到安息,只是留给人们以惋惜,英雄难再啊。而苏武不同,他亦是死士,亦是英雄,他为了民族气节而活,为了民族信仰而活,为了民族大义而活,活得其所,重于泰山而令人仰止。

苏武,你是一个为民族而活的真心英雄!

【点评】

1.题目“为民族而活着的英雄”,直接高扬爱国主义的大旗,鲜明而有力,具有感召力。

2.以第二人称的对话方式,直接面对面描写和刻画苏武,给人具体亲切之感,拉近历史人物与现实的距离,便于描写刻画和抒情。

3.采用“片段式”写法,叙述详略得当,抓住重点的环境、场面和细节,不吝笔墨,展示人物的形象,揭示崇高的精神品质。议论抒情在叙事的基础上,画龙点睛,恰当好处。(冠华作文网)

篇3: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中学每周一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参加者:全校领导,班主任和高中生。

对此,有学生说:升国旗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不如取消。

也有学生说:升国旗每次都耗费我们一节课,不如趁机多背些知识点。

还有学生说:国家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升国旗就爱国吗?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意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特别是学生,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让他们真正担负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的强大责任。但是一些学生认为升国旗是一种形式,而且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预测这样一道作文题。

材料分析:这是一则时事材料,反应中学生对待升国旗的态度。

材料中,有的学生认为升国旗是一种形式应予以取消,有的学生认为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国家和他们没关系。

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譬如可从“有些形式非搞不可”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等角度评论。

参考题目:《形式的内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国旗下的誓言》 《我的中国心》

【优秀作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书,是知识之门的钥匙,可以引导我们走向光明。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我们中学生应该所具备的尝试和习惯。

争当四好少年,是我们每位中学生的心愿。迟缓的步调是无法超越梦想的。只有你追我赶,努力奋斗,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冲出包围圈,才会迎来黎明。这才是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作为一名好少年,要有健康的身体,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报效祖国呢?

四好少年,首先要具备的是学习能力,想要学习好,就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学习方法因学科而异,制定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很有帮助。但是再聪明的人,再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也是不行的,那只会事倍功半。

其次,就是品德的休养了,少年的心灵就像一块璞玉,需要用爱的刻刀来精心雕刻,一种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在国家上立足,可见良好品德的形成在人生道路上尤为重要。

四好少年,指的便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才有评优的资格。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志士同我们一样,立下了报国之志。在古代,名人岳飞,背上刻上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诉说了少年的情怀。在近代,红军长征两万五,爬雪山过草地。油站不断的历史,立在我们眼前,读书吧!亲爱的同学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无尽的只是等着我们探索、发现。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用广泛的知识报效祖国,何乐而不为呢?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兴旺,没有文人志士撑起这片天,何谈民族之兴国家之旺呢?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只有在少年时期,立下报国之志,才能民富国强。

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把这样的重任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义务去完成?是不是有责任去完成?

读书吧!亲爱的同学们,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以书为伴,共同携手,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四好少年的称号永远呼唤明天!打造美好未来,开创理想明天!

不要说自己贫穷,你有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不要说自己愚昧,你有世界上最无价的精神——探索;不要说自己无知,你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体验——智慧。

篇4: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哪一朵花为自己而绽放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名言哲理类材料一般不长,但一般审题难度不小。这则材料涉及的主客体不断游移变化,语词概念较多且寓意深远,所以考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文意,难度很大。一会儿“他”是人,一会儿“他”又变成了植物,他还“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根据以往的审题观察,多数考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放在最后的 “开花”上,这绝对没错,问题是,他们总是拿“开花”与“浇水”“施肥”“结果”反复作比较,便简单地把“开花”解读为“展示自己”之类,但往往在文体确立和分论点深化上出现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又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在回答后者中一并作答。

首先,审题思维意识要更灵活、开阔。一般地,当把握不准材料寓意时,材料中的每个字句都是解开密码的“钥匙”,但同时也可能是“羁绊”。你看, “浇水、施肥、结果实”都是动词,“开花”,也是动词,而且跟“结果实”相对,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结果,但似乎有本质区别,“结果实”一般比喻有收获,出成绩,那么“开花”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解读往往陷入困境。怎么办?强调两个意识:

第一,类比迁移中的事理提升意识。即在构思立意的时候,便首先要把这个哲理类材料所涉“事物”提升到“人”这个层面,这是哲理类材料立意分析的基本策略,也是审题的基本要求。

第二,文体意识。像这类名言,本就高度哲理思辨化,审读材料,学生往往受惯性影响,一味执拗于议论文文体,结果是大量作文立意雷同近似。其实,擅长抒情文的学生不妨换一思路,去写写夹叙夹议的散文或抒情文,或许是上策。

具体怎么做?在化实为虚的意识下,适当注意表达方式的选择运用。比如在对“开花”语义和寓意进行挖掘的时候,化实为虚,不再从本身去寻找,而去寻找发掘“开花”的一般象征义、比喻义,如“开花”比喻象征生命成长的重要过程如吸纳吞吐、生命的节律,或展示呈现成长的精彩,等等。然后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想像,演绎,对比,抒情,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主旨的“形散神聚”,一般就可能比较有特色和新意了。(见例文)

其次,寻找暗示语。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往往言简意深,多用比喻,或有暗示等思考线索。如本材料,就有暗示语。周国平先生这段话的前面部分,就有个判断句,“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这句看似无关紧要,所以很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其实它非常关键。“讲究实际”四字,实际上是暗示和提醒读者,后文所示的各种做法,诸如“浇水”“施肥”“结果实”云云,就是“讲究实际”的表现。但有同学可能有疑惑了:不少人就是空想幻想太多,而讲究实际的想法和做法恰恰是我们需要的,为什么要否定或有微词?不错,让你辩证看待这个问题,正是材料命意所在。所以,论证时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必须依据材料作出正确合理的解读。

根据这个思路,作者略带否定的“讲究实际”一语,暗示的意图,或者说,“讲究实际”的对立面或反面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抽象”一下(这个“抽象”比较关键)。原来可能是类似于“拥有幻想、理想”“看得远点、开点”之类,是一种人生态度或工作策略。经过如此多维分析思考发现,原来,材料的深层寓意与中央电视台那句比较经典的广告词“人生只是一段旅途,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沿途欣赏风景的心情”的含义大体吻合一致。“结果实”就是“结果”,而“开花”就是“沿途的风景和心情”,也就是说,这里要你谈论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要忘却生成、关注、呵护或欣赏自我生命的任何过程和姿态等。

最后,把握好论点和分论点的层次展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从学生普遍水平推测,不排除少数学生思虑过多,延伸过度,比如,把“开花”仅仅看成是展示自己,从而大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立意于“展示自己”本来不错,但不少学生论着论着,立意重心就很快过度偏移了。因为,从事理逻辑说,“开花” 象征生命的美好和精彩,难道,“结果”就不是“展示自己”,就不“美好”“精彩”?实际上,“开花”和“结果”都是事物发展成长的阶段,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因此,严格地说,材料的寓意就不完全指向“价值和意义”,而更多指向“过程和状态(姿态)”,如上分析。那么,分析议论的全过程,就需要关注“过程和姿态”这样的内涵来展开,比如,正面推论,关注过程和姿态就是关注生命事物质量,关注内涵发展,就是关注细节,关注结果;反面分析,就是自我修炼,就是提防毁败,等等。因此,对名言哲理类短材料的审题立意,提炼论点固然重要,但“多个心眼”,多点思路,衍生好分论点,也着实不可小觑。

【范文】

绽放自己的色彩

因为星星的陪伴,月亮显得更加清幽皎洁;因为白云的点缀,天空显得更加深邃高远;因为父亲那深深的爱,我的生命将拥有永恒的美丽。

父亲最大的爱好,莫过于唱浑厚的歌。每当忙了一天回到家中时,总爱一遍又一遍地唱着那些我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歌,房间里总会传来低沉悠扬的歌声。可自从我上初三以来,父亲的歌声竟悄悄消失。我知道,父亲是怕打扰我学习。但,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和爱好却怎能瞬间割舍?那一夜,我起床喝水,分明看见父亲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次又一次地抚摸着那他最爱听的CD,不止一次地把它放入DVD中,可随即又拿了出来。柔和的光芒和着银白色的月光映照在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每一条岁月留下的痕迹我都看得清清楚楚。父亲轻轻地哼着一曲歌,听着怪怪的。仔细一听,居然还是以前那首浑厚的歌曲。父亲微闭双眼,有点泛白的头发在夜风中微微颤抖,嘴角轻轻地蠕动着,脚还有节奏的打着拍子。像是有什么不满意似的,父亲皱了皱眉头,眼光不经意间扫了扫我房间的这个方向,也许是我屋里灯已经灭了,因此我看见了父亲嘴角安心地一笑……

那一瞬间,父亲绽放的生命色彩是我生命中拥有的永恒的美丽!

一个冬天的夜晚,我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父亲问我最想要什么。我有气无力地随口说道:“花。”正当我为这个莫名其妙的决定后悔不已时,父亲已穿好大衣,迈出房门。现在已是冬天,而且又是深夜,哪里会有花呢?我想父亲定会空手而归吧!可过了没多久,父亲竟真的手持一束花走了进来。父亲递给我,他显然是不合适这种送花的情景,场面很尴尬。我接过花,触到了父亲那一双已冻得通红的双手,明显感到那冰冷的手颤动了一下。我眼角的余光不知不觉的瞟向父亲。他的脸通红,额上却沁出一层密密的细汗,发紫的鼻头令我心里感到一阵又一阵的心酸,父亲那一身蒙着水雾的衣服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我拿起一朵花,闻了闻。顿时,沁人心脾的芳香甜到了我的心底,可这香味却像千斤重担压在我的心头,喘不过气来。恍惚间,我突然明白父爱是这样的细微而伟大,也是这样的朴实而美丽。

那一瞬间,父亲绽放的生命色彩是我生命中拥有的永恒的美丽。

曾经有首歌颂父爱的歌这样唱: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父亲绽放的生命色彩是我生命中拥有的最永恒的美丽。

热门作文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