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高考考试语文作文(精选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同学。
今年高考全国卷III的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材料首先从高考恢复40周年这点出发,讲高考的意义和40年来所取得成就,讲高考对全国几代青年和无数家庭的影响,然后用一句“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作结,激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并且给出对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应该说,这道题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并且可以从作文中发现“立德树人”的高考作文指导思想在考生思想实际中的体现程度,也能考查考生思考的严谨与思维的深度,因而是一道不错的作文题。
在高考考场的实际状况中,考生看到这道作文题,应该不会被吓到,而是会发出一种放心的微笑。但是,容易被部分粗心的考生忽略的是题目对作文标题的限制,可能会有不少考生在阅读试题时将“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漏掉,这就犯了审题的大忌。殊不知,今年全国卷III的这道作文题,貌似容易,实则错就容易错在这里。这个“半命题”是就是所谓的“任务”,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高考”呢,还是写“我的高考”?一字之差,差别大矣!
如果确定写“我看高考”,重点就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的高考”,重点就在“高考”,要写出我和高考的关系,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只有先在思想中确定了这一点,才能接下来进一步思考文体问题和选材问题。
写议论文,要先确定论点:你对高考的看法是什么或你和高考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然后再选择论据和确立论证方法;写记叙文和抒情散文,都必须确定文章所反映的观点或中心思想,然后或记叙几件事,或编拟一个或几个小故事,或抒发你对高考的复杂感情,等等。但是,不管写何种文体,最好都应该先根据作文题中所提供的
我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某班50个同学做了一次作文,题目叫《放学路上》,结果第二天交来的50篇作文里竟有30多人写的是捡钱包的事情,老师哭笑不得,说:“路上真有那么多钱包供你们捡吗?”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也说明了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普遍现象:没有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瞎编一些材料,说空话、套话,结果适得其反,作文无长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这就是说,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捕捉,才能充实你的头脑,美化你的心灵,随时写出一些脍灸人口的文章来。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陈粤秀同学,她能细心观察周转的一切,并时时记在心中,的时候信手拈来,笔下生花,写出了众口交赞的文章。曾荣获“国际少年书信比赛”金质奖章的赵爽同学,善于观察她所处的环境,在她的《一个邮政职工的一天》的作文里,不仅描写了山川草木,还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那旖旎的草原风光、风土人情表现的活灵活现,使人感到象真的进了那暖烘烘的蒙古包、吃着香甜的手扒饭一样。这都是由于她们善于观察生活的缘故。
诚然,中学生得视野不太广,他们所能涉猎的活动范围有限,特别是现在抓教育质量的时候,多数的中学生都是两点连一线,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但就是这样,也是很好的生活素材,家里、学校里也有很多的闪光点,这就要看你怎样去发现、去捕捉。有的同学说:我每天都在观察,但总觉得没有值得写的。可我说,那是由于他不会观察。善于观察的人,每一件小事情都是他的写作对象、赞赏对象。我曾经看到的作文里有写小路、小草、溪流、野花,甚至写路上的小石子和鞋底的……难道这些写作的素材不可以成为赞美的对象吗?
我的爸爸妈妈也是中学语文老师,他们经常在饭桌上或休息的时候谈论到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学生写作的范围太窄,联想不开,甚至编造材料,不真实。他们也为这些苦恼过,也探寻过一些教育方法,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提高不快。
由此我想呐喊,中学生们,用你们的眼睛去捕捉生活吧!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你讴歌。捉住了生活中的闪光点,你们就再也不会为作文而苦恼。
考试结束后,进步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嘉奖,退步的孩子便遭受打骂,尽管退步孩子的成绩比进步孩子要优秀很多。简单的漫画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究竟从何时开始,分数变得如此重要,重要到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
“乖,考好了妈妈给奖励。”“怎么考得这么差,太给我丢人了!”“你看看人家别人的孩子考的多好”……。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每一个父母都非常关心自家孩子的成绩,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多考几分、再多考几分。可我不禁要问:分数当真有这么重要吗?分数真的可以说明一切吗?在这里,我想对每一个父母说:不要被分数遮蔽了双眼,不要将孩子束缚在分数的桎梏里。
可能会有家长反驳:我是想让孩子成绩好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国之栋梁,于是剥夺孩子一切空闲时间,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从不注意在道德方面进行引导。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考几分,竟然帮助孩子作弊!这样的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唯分数主义教育方式下,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些考试机器可以担当起复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吗?
前些日子,少年大学生魏永康被学校劝退的新闻在网上疯传。魏永康十七岁进入中科院,二十岁因缺乏自理能力被开除。每年的中高考都会有一大批因作弊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的人……。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可见,成绩绝对不是评判人的唯一标准,分数万能理论有时也会失灵。
十年寒窗一朝试锋,有人说高考是这充斥着不公平的世界中唯一公平的存在,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叶,也从来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何能用同样的教育模式,同样的一份试题来对待呢。一张薄薄的几张卷子怎么能够考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呢?一个冰冷的数字就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这未免有些片面和草率。
钱钟书高考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可是数学仅十五分,幸而遇上伯乐罗家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终成一代文学大师。试想,若是放在我们如此注重分数的现代,那么钱先生可是严重的“偏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迈过高考的门槛的。由此看来,分数真的不能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
分数重要么?诚然,有时分数可以代表很多,但是分数绝对不能代表一切。莫为分数遮望眼,分数以外还有更为广阔而美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