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6篇电影《星际探索》观后感影评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是我在院线最佳的观影体验,影片无论从摄影,色彩,音乐,外加表演都让我十分震撼。视听享受之后,我便进入了沉思,于是将我与友人的思考整理出来。
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
人类个体,到人类工业发展的极致-航天器,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放置于星辰之中, 于宇宙之中,是无比的渺小。整个人类文明也许都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存在。我想这是影片想表达的虚无主义的哲学,所以多次出现在浩瀚的星河里发着微光的飞船和渺小的宇航员的画面。主角的父亲奋斗一生的追求,甚至不惜为此杀人,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而从另一个角度,存在主义哲学在接受了虚无主义之后,认为去追寻存在的意义其本身就是意义。于是影片中的儿子在目睹了父亲选择流浪和死亡之后,问了自己,我在做什么,而后努力回到地球,选择用爱来为自己的存在做注脚。也许将存在的意义的答案打包成“爱”,于我而言有些单薄, 但是我确实找不到更容易被接受的答案。而我依然觉得虚无是永恒的,存在只是一种妥协的接受。当然,影片只是给出一个哲学的探讨,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
父亲和儿子,上帝和信徒
男权社会下的父子关系里,总是少不了权力的影子。一个英雄的父亲,成为了儿子永恒的阴影。影片无论是从儿子在生活上对工作的投入和抛弃妻子想要有所成就,还是从剧情上儿子无论如何也要找到父亲的角度,父亲都成了儿子一直追寻的目标。而随着父亲的伟大形象一点点被解构和崩塌,儿子的情绪也从完全的非人一般的冷静渐渐的走向情绪化和更加具有人情味。如此看来,父亲的形象成了压迫儿子本我的影子。只有当这个影子被打破,儿子才真正自由。从另外一个角度,创造者的身份,或者是上帝与他的信徒之间也存在这种权力的支配。被创造者想要完成自我的彻底解放,就必须要摆脱来自创造者的压迫,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古希腊戏剧中的弑父情节。影片中父与子相见时的对话,父亲站在高点俯视,儿子站在低处仰视,(父亲的胡须难免让人联想到宗教),这个角度,就像是对着神祷告的信徒一样。而当父亲说出“我根本不爱你”之后,儿子选择走上前来与父亲平视。这个安排仿佛是在将上帝对其信徒(父亲对儿子)的爱解构为权力。当被爱包装的权力压迫被释放后,才会有真的自由和自我。
三色,白,红,蓝
人类艺术史中最重要的三个颜色,白,红,蓝,分别出现在月球,火星和海王星的场景。这三个星球勾勒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轨迹。而这三色,又恰恰是法国国旗的三色,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也许是对那部法兰西三部曲《蓝》,《白》,《红》的致敬,也许只是单纯的勾勒出文明的颜色,无论如何,其视觉感受在IMAX屏幕上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超越的,上一次有这样的感受还是《银翼杀手2049》。此外影片多次出现没有尽头的隧道,像是对生命的起源和终结的暗示,你不知自己如何来到这世上,也不知自己将走向哪里;挂着绳索的宇航员悬挂在星空中,像是通过脐带与宇宙相连的婴儿,暗示着人类文明的年轻和幼稚。
我一直比较反对对影片的过度解读,但是我希望通过这篇影评把我的思考总结并记录。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时间会证明它的。
《星际探索》有感素材600字<一>
简单来说就是一部讲皮特违抗命令从月球和火星转机到海王星,穿越小半个宇宙找爸爸的电影(误)。
电影片头自渐变融合的红黄蓝三原色而起,表现出影片基调中的极简主义。男主Roy在四个不同色调星球上的经历一点点加深着自己与父亲Clifford二人间的情感铺垫。影片中地球和海王星都呈华丽的蓝色,月球呈白色,而承载着故事转折点的火星呈红色和黄色。导演细腻的用色使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感官的享受上都延续着近几年来一年一部的高逼格太空电影的美学水准。再加上本片的摄影师与《星际穿越》都是霍伊特·凡·霍伊特马,所以影片在描绘太空的冷寂宏大与令人敬畏和角色的渺小孤独上也有震撼人心的对比效果。
Roy的父亲Clifford作为寻找外星生命的利玛项目先驱者,对未知生物体无边的痴迷导致他忽略了其他的一切,Clifford对此的执念太深了,过去和现实在他面前全都不值一提,他看不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只着眼于很可能并不存在的未来的东西,甚至妻子和儿子也全然不比自己对外星生命的追寻更重要。这种半生都只执着于一件事的念头在无形中也影响到了Roy。
这也是Roy在火星登上飞往海王星的火箭后所明确感受到的。他不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执着到入魔,但是他自童年起就根植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追随,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找到父亲和获知利玛项目的真相。不论是与共同飞向海王星的船员发生不可逆转的冲突,还是放弃无法对接母舰的救生船舱,他都毫不犹豫。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Roy每次收到与父亲相关的视频或者文件的时候,导演都将父子间的回忆闪回作为交叉剪辑出现,来逐渐加深Roy对父亲层层递进的心理变化历程。
由于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表现Roy一个人的情绪动作,所以推动剧情的重担几乎完全压在布拉德·皮特一人的肩上。但他的演技完全没有让观众失望。Roy这个角色与皮特以往的充满过多魅力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沉默的,内敛的,具有极强科学专业素养的角色。最值得一提的即是片中的两段哭戏,这两段哭戏在发生之前的台词铺垫都极少,完全是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代入程度表现出来的。皮特在出演这两段时,将角色长时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孤独,与对父亲的崇敬和思念透过多个角度的特写镜头呈现在观众眼前,无疑是令人惊艳的。
最后,导演对剧情节奏的把控虽然堪称完美,但片中对亲情与爱超越尘世的诠释却非常地个性和私人化。这样的设定导致了一部分观众实在难以对Roy的经历产生共鸣,所以这注定不是一部给所有人看的电影。爱的人自然有自己的理解,不爱的人也不可谓无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罢了。
《星际探索》有感素材600字<二>
居然大惊喜!没想到是硬科幻!很符合我的胃口啊!一开始看威尼斯影展的反馈以为是催眠电影,但不知是我咖啡喝多了还是我晚上看片就是精神,看得津津有味!影片节奏其实不慢,而且时长有惊喜和恐怖元素,只是因为在太空,部分情节非常安静,加上布拉德·皮特轻声细语的解说,部分观众睡着是可以理解的。LOL
我一直喜欢科幻片,但凡充满新奇想象力的必然是我菜。本片在创意上没让人失望,未来月球、火星已经被地球人征服和改造后的样子相当有趣。而且很棒的是,它不会让未来的科幻场景看起来过于花哨、夸张,反而相当低调且出其不意出现在人眼前。在片中很多角色已经习以为常的事,在我们眼中其实是第一次见证。比如男主角来到月球,我们以为会是一片荒凉,没想到月球上的交通站就像一般的地球火车站一样人来人往,系数平常,居然还有DHL!我纳闷从地球往月球寄东西得多少钱。片尾的蓝色星球也相当美,令人神往。
本片给人的感觉其实不像一部太空电影,更像就是《银翼杀手》那样的科幻片,随着主人公的一次行动,介绍给大家一个未来世界。片中出现的多个场景都充满神秘感,总让人觉得马上就要有不平凡的事要发生。有几次确实是如此,但也有几次令人希望落空,但总体来说,影片从一开头就牵引着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悬念十足。
娱乐性上绝对比不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但想象力上却远远强于这两部。因为这两部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灾难片,而本片则是以未来为基础的科幻片。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冲奥潜力,但绝对是一部令人大开眼界的尝试。布拉德·皮特并没有太多机会展示演技,大部分时候都一张海报脸,但颜值足够吸引你一直跟随着他。
总结:无论是布拉德皮特的脸还是片中太空中发生的各种奇特事,都具有吸引力。但千万别在很累很困的时候看,不然你会发现布拉德·皮特的声音很催眠。
提醒的是,开头十分钟视觉效果惊艳,不应错过
《星际探索》有感素材600字<四>
简单说一下观后感吧,很压抑、沉重,全片的每一颗镜头都让人想起地心引力,可惜差太远了,主人公在外太空那种孤独感虽然很真实,使人恐惧,但是却又让人昏昏欲睡吧。
皮特还是那样成熟魅力,可惜这次的表演没有什么太多亮点,尤其这样的独角戏,其他配角更是被塑造的毫无作用,结尾方面,个人认为很糟糕,前半部分有些高潮,后面简直让人失望。
整片最糟糕的还是台词,将近两个小时时长,看到最后,没有一句台词是能令人印象深刻,甚至重要的讯息完全没有呈现出来,导演只是在镜头设计和影片色调上面花了一些心里,故事方面看起来依旧拿捏的不太理想。
这片不能算是爆米花电影,如果把它当作灾难片看,估计要失望了。
《星际探索》有感素材600字<四>
有外星人么?
相信有好奇心的人类一直有这样的疑问。至于科学家们更是孜孜以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寻找地外生物,而付出的一往无前的艰辛,足以感动世人。
电影《星际探索》也是这样讲述孤独探索外星人的科学家的故事。前,一对由科学家克莱福德率领的探索队飞往了远在30亿公里外的海王星附近,然后失去音讯。20年后,克莱福德的儿子罗伊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漫漫星际之旅。
这样的背景设计,其实和的科幻恐怖电影《黑洞表面》大致相同。同样的太空探索计划,海王星附近失联,开始新的寻找真相的计划。不过,《黑洞表面》就是赤裸裸的商业电影,惊悚恐怖的元素堪称惊世骇俗。特别是脑洞大开的打开类似地狱的设计,以及异世界恶魔的出现,让这部电影成为很多人的梦魇。当然,电影本身也就成为一部简单宣泄的商业电影。
而《星际探索》就有意思多了。这是一部打着硬科幻旗号、和披着文艺外衣,但本质上还是商业思维随大流的跟风电影。科幻艺术方式的包装,是师从《湮灭》、《降临》。硬科幻的方法,师从《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影片。而《星际探索》自身品质上又没有达到上述影片的高度,在制作层面上再次沦为创作者迸发脑洞的肆意妄为的想象。
父子两代人的太空探索,寻找外星人注定是一种没有结果的路程。何况是远离地球30亿公里的遥远的海王星附近。注定孤寂的旅程,依然孤身向前。这样的背景设计,很容易将观众带入一种孤胆英雄戏的氛围,以及类似于《2001太空奥德赛》式的关于生命和哲学的思考。特别是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罗伊,一脸苦大仇深、轻度抑郁的脸,在内心独白、自我剖析种,更是将这种氛围渲染的无以复加。
然而,这种貌似高大上的太空哲学设计,在皮特梦呓般的叨逼叨、以及毫无结果的印证中,被证明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台词,只是为了让影片显得深邃,实则毫无意义。甚至在剧情的设计上,根本和这些虚无的台词毫无关系。
唯一有意义的一点是,找了半天外星人,还不如身边的亲人重要。
这种强加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高大上的噱头,让《星际探索》这部电影在骨子里就是孱弱无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极为准确。
然后在剧情层面,同样趋同于典型的商业电影,而合《湮灭》、《降临》等科幻文艺这种近年来的电影类型相去甚远,肆意妄为的程度也让硬科幻这个外衣蒙羞。
未来的时代,人类已经在外太空的近地球轨道建立起了堪比城市的外太空空间站。皮特饰演的罗伊在太空行走进行站外维护时,遇到了太空雷暴。皮特就从近百公里的外太空仅凭借太空服就直接降落到地球表面。
这一点情节设计,除了引出太空雷暴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太空直降这点为将来埋下伏笔。虽然塑造了皮特的冷静、技能高超,也埋下了伏线千里的剧情,貌似用心,其实也开始暴露了影片最大的问题——无视逻辑和常识的肆意妄为,而和硬科幻开始背道而驰。
人类自由落体最高高度是2057岁的谷歌副总裁阿兰·尤斯塔斯完成的,他乘坐高空氦气球达到地球大气层平流层的边缘,在41419米(41公里)高度一跃而下,成功落地。 而在电影《星际探索》中,罗伊本身在百公里高度太空空间上工作进行太空行走,当时是在和空间站同时在太空高速飞行,这样就不能快速摆脱高速,向地球坠落。而会想很多失去动力被地球捕获的太空垃圾一样,缓慢的降低轨道,直到和大气层摩擦而烧毁。初点位置的运行状态,和一直在地球引力圈(氦气球升空抵达平流层)的谷歌总裁的运行情况,这两点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的剧情,为了塑造《星际探索》的孤独感更是肆意妄为,十足的刻意。赶往月球基地后,让太空司令部安排在罗伊身边的老爷子在月球海盗的袭击中受伤而退,这还是尊老。接下来,在赶往火星的旅程中,更是让飞船船长受到狂暴的大猩猩袭击领了便当。 在这里,除了让营造罗伊独自上路的悲剧色彩外,当然也要体现出罗伊的冷静、人性,特别是为接下来罗伊能够独自驾驶飞船做下铺垫。
罗伊这么能干,但到达火星之后,被太空司令部以心理评估不合格为由,拒绝其继续进行接下来的赶往海王星的计划。裤子都脱了,任你千百个理由也要蹭蹭吧?在火星女同事的帮助下,罗伊终于在最后一刻蹭进了飞船。在升空加速摆脱火星引力的飞船中,船员们开始了脑子进水的作死行为,想制服蹭进来的罗伊,结果被飞船摆脱引力时的强大推力而直接处死。
就是这样,假借月球海盗、和路人的主动作死,罗伊终于以孤家寡人的名义,悲壮的踏上了独自30亿公里的找亲爹的星际之旅。
结果见到亲爹之后,并没有费什么唇舌,就安抚了亲爹。准备回到自己飞船的时候,亲爹一心求死,飘荡于星空之中。这时候罗伊再次上演超能之举,扛着一扇门板,穿越小行星带,飞回自己飞船。并且凭借炸毁老爹飞船的爆炸力,回到了30亿公里外的地球。
电影《星际探索》在影片情节结构上非常简单,最大的问题还是对基本常识和逻辑的无视。很多人会说,这只是电影而已。是的,这不是纪录片,不是普及知识,但既然打着硬科幻的外衣,那起码在最简单的情节上不要做出跳脱的设计吧。那除非除掉硬科幻的外衣。
相对比,《地心引力》、《月球》,就做的有情有理,不会在常识和逻辑上犯下明显的错误。
以及,步《湮灭》《降临》的后尘,电影《星际探索》同样失于无效、虚无而毫无意义的文本层面。
《星际探索》有感素材600字<五>
这是我20在院线最佳的观影体验,影片无论从摄影,色彩,音乐,外加表演都让我十分震撼。视听享受之后,我便进入了沉思,于是将我与友人的思考整理出来。
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
人类个体,到人类工业发展的极致-航天器,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放置于星辰之中, 于宇宙之中,是无比的渺小。整个人类文明也许都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存在。我想这是影片想表达的虚无主义的哲学,所以多次出现在浩瀚的星河里发着微光的飞船和渺小的宇航员的画面。主角的父亲奋斗一生的追求,甚至不惜为此杀人,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而从另一个角度,存在主义哲学在接受了虚无主义之后,认为去追寻存在的意义其本身就是意义。于是影片中的儿子在目睹了父亲选择流浪和死亡之后,问了自己,我在做什么,而后努力回到地球,选择用爱来为自己的存在做注脚。也许将存在的意义的答案打包成“爱”,于我而言有些单薄, 但是我确实找不到更容易被接受的答案。而我依然觉得虚无是永恒的,存在只是一种妥协的接受。当然,影片只是给出一个哲学的探讨,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
父亲和儿子,上帝和信徒
男权社会下的父子关系里,总是少不了权力的影子。一个英雄的父亲,成为了儿子永恒的阴影。影片无论是从儿子在生活上对工作的投入和抛弃妻子想要有所成就,还是从剧情上儿子无论如何也要找到父亲的角度,父亲都成了儿子一直追寻的目标。而随着父亲的伟大形象一点点被解构和崩塌,儿子的情绪也从完全的非人一般的冷静渐渐的走向情绪化和更加具有人情味。如此看来,父亲的形象成了压迫儿子本我的影子。只有当这个影子被打破,儿子才真正自由。从另外一个角度,创造者的身份,或者是上帝与他的信徒之间也存在这种权力的支配。被创造者想要完成自我的彻底解放,就必须要摆脱来自创造者的压迫,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古希腊戏剧中的弑父情节。影片中父与子相见时的对话,父亲站在高点俯视,儿子站在低处仰视,(父亲的胡须难免让人联想到宗教),这个角度,就像是对着神祷告的信徒一样。而当父亲说出“我根本不爱你”之后,儿子选择走上前来与父亲平视。这个安排仿佛是在将上帝对其信徒(父亲对儿子)的爱解构为权力。当被爱包装的权力压迫被释放后,才会有真的自由和自我。
三色,白,红,蓝
人类艺术史中最重要的三个颜色,白,红,蓝,分别出现在月球,火星和海王星的场景。这三个星球勾勒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轨迹。而这三色,又恰恰是法国国旗的三色,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也许是对那部法兰西三部曲《蓝》,《白》,《红》的致敬,也许只是单纯的勾勒出文明的颜色,无论如何,其视觉感受在IMAX屏幕上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超越的,上一次有这样的感受还是《银翼杀手2049》。此外影片多次出现没有尽头的隧道,像是对生命的起源和终结的暗示,你不知自己如何来到这世上,也不知自己将走向哪里;挂着绳索的宇航员悬挂在星空中,像是通过脐带与宇宙相连的婴儿,暗示着人类文明的年轻和幼稚。
我一直比较反对对影片的过度解读,但是我希望通过这篇影评把我的思考总结并记录。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时间会证明它的。
星际探索观后感500字
在浩瀚的宇宙中总能感到个体的渺小和孤独。
孤独有很多种形式,在人群中感受不到别人,在绝对空旷中的独自一人。影片为主角自始至终设置了种种孤独,内心对其他人的排斥、机密行动对于周围人的缄默、营救过程中只有一人回归、最后孤身一人前往遥远的太阳系边缘,并且最终只有自己一人返回。这种孤独从小是独自一人,从大是宇宙中探索不到其他生命体的地球的孤独。
在这场太空公路片的行程中,是主角对于自我的`探索,对于过去的放手,对于自我的救赎。
太空和深海一样都蕴藏着未知的恐惧,相比于深海恐惧的那种不知与什么相遇,太空更多而言是空旷恐惧和未知的空虚。在真正置身于其中的漂浮和空旷,身后以光年计数才是家乡的远航。很少有人能承受这种没有着落的虚无感,与渺小土地相对应是此外所有空间的博大。信念支撑让人从孤独中逃离,每个人都将因为各种原因踏上这种义无反顾的旅程。
『也许他对太空的执着只是对于地球的逃离』,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逃亡中,支撑父亲的信念是他对于家乡再无感情和不被众人理解的孤独感。在独自漂浮的几十年中这种孤独感逐渐或最初就已经成为执念,他通过将所有人推开的方式完成这场永无终点的追寻。主角正好与此相反,最初的孤独到最后终于解放的束缚,他从缺失的迷茫中逐渐找到自己,他与父亲两条渐行渐近的延伸线在这次行动中相遇,最终向着不同的方向永远渐行渐远。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自我探索和接受的文艺片,披着宇宙探索的外衣只不过为孤独的内核放大。在无限延伸的空间中自身越发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在无限空旷的空间中自身越发显得孤独和漂浮无依。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主角创造孤独的领域,他要自己体会这种孤独,要领悟到这种自我封闭的孤独并不是正确的。
并不正确,并不应该,并不是常态,应该排斥而非接受。相比与视觉的冲击和镜头语言的华丽,故事的内核仿佛核爆一般在眼前呈现,被诟病的主角内心独白恰是如神来之笔的主题呈现,触动人心也许是因为感同身受。
最近看了一些着重技巧的片子,作为非技术流的业务评价者,故事带给人的体会和感受,会更让我觉得更加意义非凡。
简单来说就是一部讲皮特违抗命令从月球和火星转机到海王星,穿越小半个宇宙找爸爸的电影(误)。
电影片头自渐变融合的红黄蓝三原色而起,表现出影片基调中的极简主义。男主Roy在四个不同色调星球上的经历一点点加深着自己与父亲Clifford二人间的情感铺垫。影片中地球和海王星都呈华丽的蓝色,月球呈白色,而承载着故事转折点的火星呈红色和黄色。导演细腻的用色使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感官的享受上都延续着近几年来一年一部的高逼格太空电影的美学水准。再加上本片的摄影师与《星际穿越》都是霍伊特·凡·霍伊特马,所以影片在描绘太空的冷寂宏大与令人敬畏和角色的渺小孤独上也有震撼人心的对比效果。
Roy的父亲Clifford作为寻找外星生命的利玛项目先驱者,对未知生物体无边的痴迷导致他忽略了其他的一切,Clifford对此的执念太深了,过去和现实在他面前全都不值一提,他看不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只着眼于很可能并不存在的未来的东西,甚至妻子和儿子也全然不比自己对外星生命的追寻更重要。这种半生都只执着于一件事的念头在无形中也影响到了Roy。
这也是Roy在火星登上飞往海王星的火箭后所明确感受到的。他不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执着到入魔,但是他自童年起就根植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追随,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找到父亲和获知利玛项目的真相。不论是与共同飞向海王星的船员发生不可逆转的冲突,还是放弃无法对接母舰的救生船舱,他都毫不犹豫。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Roy每次收到与父亲相关的视频或者文件的时候,导演都将父子间的回忆闪回作为交叉剪辑出现,来逐渐加深Roy对父亲层层递进的心理变化历程。
由于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表现Roy一个人的情绪动作,所以推动剧情的重担几乎完全压在布拉德·皮特一人的肩上。但他的演技完全没有让观众失望。Roy这个角色与皮特以往的充满过多魅力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沉默的,内敛的,具有极强科学专业素养的角色。最值得一提的即是片中的两段哭戏,这两段哭戏在发生之前的台词铺垫都极少,完全是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代入程度表现出来的。皮特在出演这两段时,将角色长时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孤独,与对父亲的崇敬和思念透过多个角度的特写镜头呈现在观众眼前,无疑是令人惊艳的。
最后,导演对剧情节奏的把控虽然堪称完美,但片中对亲情与爱超越尘世的诠释却非常地个性和私人化。这样的设定导致了一部分观众实在难以对Roy的经历产生共鸣,所以这注定不是一部给所有人看的电影。爱的人自然有自己的理解,不爱的人也不可谓无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罢了。
《星际探索》观后感范文感2
居然大惊喜!没想到是硬科幻!很符合我的胃口啊!一开始看威尼斯影展的反馈以为是催眠电影,但不知是我咖啡喝多了还是我晚上看片就是精神,看得津津有味!影片节奏其实不慢,而且时长有惊喜和恐怖元素,只是因为在太空,部分情节非常安静,加上布拉德·皮特轻声细语的解说,部分观众睡着是可以理解的。LOL
我一直喜欢科幻片,但凡充满新奇想象力的必然是我菜。本片在创意上没让人失望,未来月球、火星已经被地球人征服和改造后的样子相当有趣。而且很棒的是,它不会让未来的科幻场景看起来过于花哨、夸张,反而相当低调且出其不意出现在人眼前。在片中很多角色已经习以为常的事,在我们眼中其实是第一次见证。比如男主角来到月球,我们以为会是一片荒凉,没想到月球上的交通站就像一般的地球火车站一样人来人往,系数平常,居然还有DHL!我纳闷从地球往月球寄东西得多少钱。片尾的蓝色星球也相当美,令人神往。
本片给人的感觉其实不像一部太空电影,更像就是《银翼杀手》那样的科幻片,随着主人公的一次行动,介绍给大家一个未来世界。片中出现的多个场景都充满神秘感,总让人觉得马上就要有不平凡的事要发生。有几次确实是如此,但也有几次令人希望落空,但总体来说,影片从一开头就牵引着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悬念十足。
娱乐性上绝对比不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但想象力上却远远强于这两部。因为这两部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灾难片,而本片则是以未来为基础的科幻片。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冲奥潜力,但绝对是一部令人大开眼界的尝试。布拉德·皮特并没有太多机会展示演技,大部分时候都一张海报脸,但颜值足够吸引你一直跟随着他。
总结:无论是布拉德皮特的脸还是片中太空中发生的各种奇特事,都具有吸引力。但千万别在很累很困的时候看,不然你会发现布拉德·皮特的声音很催眠。
提醒的是,开头十分钟视觉效果惊艳,不应错过
明明发个语音要老爸回来的任务。竟然坐了两次火箭去了火星发。
太空海盗也是脑残。哪啊有开着车截车的海盗。海盗都是劫船,船起码会有独立的供给系统食物水物资,和值钱的货物。截个车明显没有任何利益价值。
老爸登陆过木星。这点时候怎么做到的?
失踪20几年。船员想回来于是疯了。从火星过去也就79天。各种完全脱逻辑的设计也是醉。
见到老爸的一顿操作也是令人费解。
最后我以为送走老爸会回到飞船里接触核弹,然后研究发生了什么,最后继承遗志飞往太空深处。或者发现危险的东西炸了飞船。总比这个结局好。也许导演想说孤独。但是我觉得探索外太空是否存在生命,究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并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还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国家博弈呢?当太空人选择了投身此领域,要长时间忍受孤独、单一、机械的生活方式时,究竟是无私还是自私?探索浩瀚太空事业,追问除地球外是否存在生命体的课题时,是否意味着个体的私人感情要牺牲放弃呢?遗憾地说,是的。
但人类终究是群居动物,即使有活成孤岛的.勇气与魄力,也并不意味着那些与你一起奋肩作战为一个目标 的伙伴们不会变节,而且,为了这个目标,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每个人都可能是只棋子,为顾全大局时,被利用被弃棋亦有。
星际,星际对大家来说即神秘又陌生。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国家宇航员探索过那神秘的边缘。而今日,我们学习小组来到了电影院,一起观看《星际探索》,开始了一段太空探索的故事。
《星际探索》讲的是时间背景发生在未来,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已发展出了月球与火星的基地,罗伊・布莱恩是美国航天局的一名有些自闭的宇航员,他的父亲老罗伊・布莱恩,为了寻找外太空智慧生命,参与了一项名为“利马计划”的太空探索。然而飞船之后的失联,在外太空生活了30多年,了无音讯。所有人都认定他已死亡,罗伊也觉得父亲已经死去,决定接过父亲的旗帜。可有一天,奇迹降临,太空发出了诡异电涌辐射,来源正是罗伊父亲飞船所在的海王星位置。为了查明真相,也为了确认父亲的下落,罗伊踏上了寻父之路。
其在寻找父亲与阻止涌穿的过程中,遇到了太空劫匪的袭击,以及外星生物攻击等危险,但他毫无畏惧,最终找到了父亲。电影中充斥着不少罗伊的独白,无不在表达他对父亲的崇敬。
看了这一部电影我明白了,不管你拥有着什么样的梦想,都要不停地去追寻,迟早都会成功。
电影片头自渐变融合的红黄蓝三原色而起,表现出影片基调中的极简主义。男主Roy在四个不同色调星球上的经历一点点加深着自己与父亲Clifford二人间的情感铺垫。影片中地球和海王星都呈华丽的蓝色,月球呈白色,而承载着故事转折点的火星呈红色和黄色。导演细腻的用色使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感官的享受上都延续着近几年来一年一部的高逼格太空电影的美学水准。再加上本片的摄影师与《星际穿越》都是霍伊特·凡·霍伊特马,所以影片在描绘太空的冷寂宏大与令人敬畏和角色的渺小孤独上也有震撼人心的对比效果。
Roy的父亲Clifford作为寻找外星生命的利玛项目先驱者,对未知生物体无边的痴迷导致他忽略了其他的一切,Clifford对此的执念太深了,过去和现实在他面前全都不值一提,他看不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只着眼于很可能并不存在的未来的东西,甚至妻子和儿子也全然不比自己对外星生命的追寻更重要。这种半生都只执着于一件事的念头在无形中也影响到了Roy。
这也是Roy在火星登上飞往海王星的火箭后所明确感受到的。他不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执着到入魔,但是他自童年起就根植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追随,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找到父亲和获知利玛项目的真相。不论是与共同飞向海王星的船员发生不可逆转的冲突,还是放弃无法对接母舰的救生船舱,他都毫不犹豫。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Roy每次收到与父亲相关的视频或者文件的时候,导演都将父子间的回忆闪回作为交叉剪辑出现,来逐渐加深Roy对父亲层层递进的心理变化历程。
由于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表现Roy一个人的情绪动作,所以推动剧情的重担几乎完全压在布拉德·皮特一人的肩上。但他的演技完全没有让观众失望。Roy这个角色与皮特以往的充满过多魅力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沉默的,内敛的,具有极强科学专业素养的角色。最值得一提的即是片中的两段哭戏,这两段哭戏在发生之前的台词铺垫都极少,完全是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代入程度表现出来的。皮特在出演这两段时,将角色长时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孤独,与对父亲的崇敬和思念透过多个角度的特写镜头呈现在观众眼前,无疑是令人惊艳的。
最后,导演对剧情节奏的把控虽然堪称完美,但片中对亲情与爱超越尘世的诠释却非常地个性和私人化。这样的设定导致了一部分观众实在难以对Roy的经历产生共鸣,所以这注定不是一部给所有人看的电影。爱的人自然有自己的理解,不爱的人也不可谓无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罢了。
简单说一下观后感吧,很压抑、沉重,全片的每一颗镜头都让人想起地心引力,可惜差太远了,主人公在外太空那种孤独感虽然很真实,使人恐惧,但是却又让人昏昏欲睡吧。
皮特还是那样成熟魅力,可惜这次的表演没有什么太多亮点,尤其这样的独角戏,其他配角更是被塑造的毫无作用,结尾方面,个人认为很糟糕,前半部分有些高潮,后面简直让人失望。
整片最糟糕的还是台词,将近两个小时时长,看到最后,没有一句台词是能令人印象深刻,甚至重要的讯息完全没有呈现出来,导演只是在镜头设计和影片色调上面花了一些心里,故事方面看起来依旧拿捏的不太理想。
这片不能算是爆米花电影,如果把它当作灾难片看,估计要失望了。
星际探索观后感,电影星际探索有感
影片是以一种极其朴实的方式展开叙述的,最开始是几位老人对着镜头回忆过往,如一部深沉的纪录片,于是画面跟着回溯到老人们的回忆中,漫天的黄沙、破旧的车子,郁郁葱葱的玉米田……然后,一架无人机掠过。
于是我们通过这些细枝末节的刻画,了解到这个反智主义近未来,为何反智?因为「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要倾一国之力登月」——这是不可容忍的。因此主人公库珀,作为一名前航天员,不得不退休回家种田。
诺兰曾在一个访谈中提到,他希望藉由此片,重新燃起人们探索太空的热情。
于是在似乎是被命运安排的一次异像的启示下,库珀被引向了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名为「拉撒路」的拯救计划。计划负责人告诉库珀,地球已经危在旦夕,要么出去寻找生路,要么困在这里等死。
库珀说,我还有孩子。老头告诉他,离开地球,才能救你的孩子。
不像以往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火箭升空倒数十秒时,影片没有给出类似助推器点火,指挥室如临大敌的场景,而是库珀开着卡车离开家门,渐行渐远。
他对女儿说,不要让我就这么离开。后视镜中,家园慢慢缩小,最终变成一颗不可见的光点,宇航员心中带着万千思念,飞向了未知的空间。
这就是整部影片的基调,勇气,信念,以及爱。
片中对情节的严谨要求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无论是剧情的前后铺垫这种故事层面的,还是天体引力对时间的影响这种科学层面的,诺兰都做到了逻辑完整,滴水不漏。
作为一个科幻迷,能看到这样的佳作,再无所求了。
后面的故事推进,不复杂却震撼人心。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人的牺牲,坚忍,信念,理智,执着,这些不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在冰冷无情的外层空间带给人温暖和希望。
当库珀坠入黑洞后,接下来的故事逐一呼应了前面的铺垫,于是布兰德的那一番关于爱的辩解,在这里被赋予了格外的含义。
最终,诺兰给出了光明的结局,那就是Plan A和Plan B都获得了成功,其实从一开始,这两个计划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因果环在闭合的一刹那,一切答案攸然显现。
库珀去医院看望年迈的女儿,她对他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你保证过。
这一幕终将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相逢场景之一。无论相对论本身如何冷酷无情,作为人类的我们,有些镌刻在基因中的情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影片结尾,库珀重新坐进航天器,去追寻布兰德的足迹,在宇宙的另一边,在那个名为卡冈图雅的巨大黑洞之旁,布兰德已经建立了人类的前哨站。
而在宇宙的其他地方,有更多未知的边疆,等待人类去开拓。
不要停下前行的脚步,不要失去心中的希望,不要忘却自远古以来就始终萦绕不去的那个梦想,这就是人类的未来,我们的归宿,终将是漫漫星辰。
3小时是一部剧情片的观影时长极限,情节再怎么让人意犹未尽也会让窝在小盒黑子里的观众躁动不安。
《星际穿越》刚好3小时不到,处在锻炼观众耐心的临界线上。在最后半小时里完全是手捂着心脏祈祷,马修麦康纳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满盘皆输。从影院座椅站起来的刹那就跟终于出舱回归地球了一般九死一生心有余悸。在无尽的时空里我们倍感刺激和煎熬,伴随着主角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徘徊,精疲力尽。
我很同意《深渊的奥德赛》里作者所说的:
“电影蕴含着对电影本身的嵌套性隐喻。从庸常的生活里走进黑暗的影院,又在黑暗里通过银幕走向另一种生活,然后在另一种生活里,突然踏上了其妙的旅程,一层一层的入戏又一层一层地出戏,随着人流一起走出影院,又堙没进大街小巷汹涌的庸俗中。梦境有几层,银河有许多。繁星高悬并非与我们不相关,似乎有一天他们也会笼罩到我们的日常。”
所以,可以说《星际穿越》是一部群众参与度很高的电影,我可以不理解虫洞,不理解为什么马修从外太空垂直往下掉就能落进一个扯淡的五维空间,虽然没有能力和知识储备从物理角度,去剖析这部硬科幻,但并不妨碍我们坐在电影院的座椅上久久沉沦,用自己的方式去阐述理解。很高兴诺兰没有令人失望地玩了一把神棍结局:一路给予探索灵感的“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在女儿墨菲的书架里蕴藏着无限的割离成片段的时间,那个后悔前往宇宙探索的父亲一次次回到发生错误决定的时间点对曾经的自己下暗示。和《恐怖游轮》里死了好几遍却走不出游戏的女主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来理解,五维空间也只是个概念,并不难懂。
我不算是诺兰的资深影迷,最喜欢的作品是悬念丛生美轮美奂的《致命魔术》,对《盗梦空间》这样灌输概念大于讲故事的空洞电影反而没有太多好感。但《星际穿越》无疑是他所有作品中野心最大最具讽刺意味和穿透人类本性话题的电影。在去年的11月档,同样在大光明看了《地心引力》,如果单纯从“生存”这个主题来说,诺兰兄弟剧本想探讨的人性复杂和人类在集体潜意识的轮回中互相引导、作用,要比桑德拉布洛克的生存闯关跳跃游戏要复杂多了;乔治克鲁尼在浩瀚宇宙中面对死亡时的非人类倜傥和达观冷静形象,在马特达蒙自求自保的曼恩博士角色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文本上几乎没有可比性,但在视觉技术上,恰好就有80%重力和130%重力的米勒星球和山丘星球,好让演员不用漂浮表演,着实也是省了一笔后期经费。比起被大自然和神秘的宇宙玩弄,从表层看《星际穿越》里最大的敌人是时间,再往内核里看,最大的敌人是人类自己。宇宙被穿来穿去,显得那么无辜。
两星期以前,我看了电影《星际穿越》,它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震撼人心。
在未来,地球环境恶化,庄稼枯萎死去,沙尘暴频发。人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只能以种玉米过活。
主人公库珀和他的女儿墨菲在看春棒球时遭遇沙尘暴,他们赶紧回到家里,墨菲心爱的书架却已经遭到沙尘暴袭击。不久,书架旁发生了“重力异常”现象,墨菲却固执地以为是幽灵。她利用摩尔斯电码计算出一个地址,库珀和墨菲开车寻找,谁知,在那个地方,是一群航天局的人在工作。其中,一位叫布兰德的教授向他提出:在一下代后,玉米也会灭绝,庄稼就没有了,氧气也就会迅速消失,末日就到来了!他决定让库珀和几名航天员一同飞向浩瀚宇宙,穿越虫洞,寻找生机。
库珀毅然决然告别家人,安慰女儿墨菲。她已哭得不成人样儿了。库珀给了她一块表,说:“在我穿越虫洞时,时间会变慢,我们回来再对比一下。我回来时可能会跟你一样年龄,是不是很有趣?”在他离开时,书架上一本书掉下来--幽灵,库珀一笑,踏上了穿越宇宙的旅途。
他们来到的第一个星球到处都是水,无际的海洋,真正的滔天巨浪........迫使他们到达另一个星球。那里是无尽的荒芜的冰原。库珀计划穿越黑洞为地球上的女儿送去一些数据,使她那个可以拯救地球的算式,或者说是科学定理。
库珀遭到了事故,进入了五维空间,最终,他被人类发现并带到了土星上空的空间站。电影结束了。
在漫长的旅途中,一个小时等于地球上的七年。库珀一心想着的只有女儿墨菲,墨菲也在日夜思念着父亲。两颗心隔着几亿光年,却永远牵连在一起,这是什么?是人类本性中伟大无比的亲情啊!它是人类生命中最熠熠生辉的东西。两个不同的人,却有着同一种思想,父亲怀念女儿,女儿盼望父亲........“爸爸,你说你回来时年龄会跟我一样,我已经达到你离开时的年龄了,所以,现在是你该回来的时候了......这是墨菲发送的视频,库珀潸然泪下,他泣不成声的同时也笑了,在耻笑自己:多么愚蠢啊,我不该离开的。
后来他进入了五维空间,那其实是一个由墨菲的书架的影像组成的虚实交织,可以穿越时空的空间。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他看到了墨菲躺在床上哭,而自己推门离去的情景,他后悔了,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是什么引起了他的后悔?是人性中永恒的爱,爱使他愧疚,使他觉得对不起女儿墨菲。人类唯一值得自豪的就是爱,这种独一无二的情感。使人类与行尸走肉有了区别。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库珀在为拯救全人类奋斗时,他只想着女儿,不是自私,不是偏袒,那是本能,是爱的驱使。
片未,库珀来到了土星上空的空间站。他见到了墨菲---她已头发花白,躺在病床上靠呼吸器维持呼吸。依旧年轻的父亲和头发花白的女儿在经历重重磨难坎坷,穿越时空之后,两双手再次握在了一起。多么动人的一幕,催人泪下。父女都微笑着,他们已经理解对方了,他们在笑,但眼中已噙满泪水。我也一样,跟他们一起热泪盈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从外表直到灵魂深处。
人性中伟大的爱啊!就是《星际穿越》想探讨的话题。它将永远震撼着我的心。
《星际探索》无疑是今年最重磅的科幻大片,也是我期待已久的科幻作品。
聊《星际探索》之前,我想先让大家知道,《星际探索》还入围了今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
影片能入围充满文艺气息的老派欧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说明《星际探索》不会像主流科幻动作片一样,成为面对所有观众需求那种爆米花爽片,甚至可能还会有些意识流,也就是所谓的文艺范。
《星际探索》是一部太空歌剧类型的电影。
这里容我解释一下“太空歌剧”的概念,“太空歌剧”是上世纪40年代发明出来的科幻流派,指的是对于庞大纷繁的宇宙,故事不必太过于拘谨物理常识,以传奇冒险为主要目的,并从中能给观众启发性。
《2001太空漫游》就是太空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外还有《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等都泛属太空歌剧框架内。
所以很多人在琢磨《星际探索》中不科学的设计逻辑,去研究他们太空过那么久吃什么等,这些都没必要较真,因为《星际探索》就不是硬科幻。
相比较于主流动作科幻大片,《星际探索》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主角的精神世界研究上,从而削弱了剧情本身的戏剧冲突的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影片评价存在着两极,这么说好了,如果你带着去看《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际穿越》这样的感觉去看《星际探索》,影片八成会让你失望尤其是后半段。
但如果你从角色研究,从思考对话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或许你能发现影片很多有趣的折射。
总的来说,我喜欢这部电影,哪怕影片确实存在着一些绕不开的质疑。
有外星人么?
相信有好奇心的人类一直有这样的疑问。至于科学家们更是孜孜以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寻找地外生物,而付出的一往无前的艰辛,足以感动世人。
电影《星际探索》也是这样讲述孤独探索外星人的科学家的故事。前,一对由科学家克莱福德率领的探索队飞往了远在30亿公里外的海王星附近,然后失去音讯。20年后,克莱福德的儿子罗伊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漫漫星际之旅。
这样的背景设计,其实和的科幻恐怖电影《黑洞表面》大致相同。同样的太空探索计划,海王星附近失联,开始新的寻找真相的计划。不过,《黑洞表面》就是赤裸裸的商业电影,惊悚恐怖的元素堪称惊世骇俗。特别是脑洞大开的打开类似地狱的设计,以及异世界恶魔的出现,让这部电影成为很多人的梦魇。当然,电影本身也就成为一部简单宣泄的商业电影。
而《星际探索》就有意思多了。这是一部打着硬科幻旗号、和披着文艺外衣,但本质上还是商业思维随大流的跟风电影。科幻艺术方式的包装,是师从《湮灭》、《降临》。硬科幻的方法,师从《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影片。而《星际探索》自身品质上又没有达到上述影片的高度,在制作层面上再次沦为创作者迸发脑洞的肆意妄为的想象。
父子两代人的太空探索,寻找外星人注定是一种没有结果的路程。何况是远离地球30亿公里的遥远的海王星附近。注定孤寂的旅程,依然孤身向前。这样的背景设计,很容易将观众带入一种孤胆英雄戏的氛围,以及类似于《2001太空奥德赛》式的关于生命和哲学的思考。特别是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罗伊,一脸苦大仇深、轻度抑郁的脸,在内心独白、自我剖析种,更是将这种氛围渲染的无以复加。
然而,这种貌似高大上的太空哲学设计,在皮特梦呓般的叨逼叨、以及毫无结果的印证中,被证明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台词,只是为了让影片显得深邃,实则毫无意义。甚至在剧情的设计上,根本和这些虚无的台词毫无关系。
唯一有意义的一点是,找了半天外星人,还不如身边的亲人重要。
这种强加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高大上的噱头,让《星际探索》这部电影在骨子里就是孱弱无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极为准确。
然后在剧情层面,同样趋同于典型的商业电影,而合《湮灭》、《降临》等科幻文艺这种近年来的电影类型相去甚远,肆意妄为的程度也让硬科幻这个外衣蒙羞。
未来的时代,人类已经在外太空的近地球轨道建立起了堪比城市的外太空空间站。皮特饰演的罗伊在太空行走进行站外维护时,遇到了太空雷暴。皮特就从近百公里的外太空仅凭借太空服就直接降落到地球表面。
这一点情节设计,除了引出太空雷暴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太空直降这点为将来埋下伏笔。虽然塑造了皮特的冷静、技能高超,也埋下了伏线千里的剧情,貌似用心,其实也开始暴露了影片最大的问题——无视逻辑和常识的肆意妄为,而和硬科幻开始背道而驰。
人类自由落体最高高度是57岁的谷歌副总裁阿兰·尤斯塔斯完成的,他乘坐高空氦气球达到地球大气层平流层的边缘,在41419米(41公里)高度一跃而下,成功落地。 而在电影《星际探索》中,罗伊本身在百公里高度太空空间上工作进行太空行走,当时是在和空间站同时在太空高速飞行,这样就不能快速摆脱高速,向地球坠落。而会想很多失去动力被地球捕获的太空垃圾一样,缓慢的降低轨道,直到和大气层摩擦而烧毁。初点位置的运行状态,和一直在地球引力圈(氦气球升空抵达平流层)的谷歌总裁的运行情况,这两点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的剧情,为了塑造《星际探索》的孤独感更是肆意妄为,十足的刻意。赶往月球基地后,让太空司令部安排在罗伊身边的老爷子在月球海盗的袭击中受伤而退,这还是尊老。接下来,在赶往火星的旅程中,更是让飞船船长受到狂暴的大猩猩袭击领了便当。 在这里,除了让营造罗伊独自上路的悲剧色彩外,当然也要体现出罗伊的冷静、人性,特别是为接下来罗伊能够独自驾驶飞船做下铺垫。
罗伊这么能干,但到达火星之后,被太空司令部以心理评估不合格为由,拒绝其继续进行接下来的赶往海王星的计划。裤子都脱了,任你千百个理由也要蹭蹭吧?在火星女同事的帮助下,罗伊终于在最后一刻蹭进了飞船。在升空加速摆脱火星引力的飞船中,船员们开始了脑子进水的作死行为,想制服蹭进来的罗伊,结果被飞船摆脱引力时的强大推力而直接处死。
就是这样,假借月球海盗、和路人的主动作死,罗伊终于以孤家寡人的名义,悲壮的踏上了独自30亿公里的找亲爹的星际之旅。
结果见到亲爹之后,并没有费什么唇舌,就安抚了亲爹。准备回到自己飞船的时候,亲爹一心求死,飘荡于星空之中。这时候罗伊再次上演超能之举,扛着一扇门板,穿越小行星带,飞回自己飞船。并且凭借炸毁老爹飞船的爆炸力,回到了30亿公里外的地球。
电影《星际探索》在影片情节结构上非常简单,最大的问题还是对基本常识和逻辑的无视。很多人会说,这只是电影而已。是的,这不是纪录片,不是普及知识,但既然打着硬科幻的外衣,那起码在最简单的情节上不要做出跳脱的设计吧。那除非除掉硬科幻的外衣。
相对比,《地心引力》、《月球》,就做的有情有理,不会在常识和逻辑上犯下明显的错误。
以及,步《湮灭》《降临》的后尘,电影《星际探索》同样失于无效、虚无而毫无意义的文本层面。
简单来说就是一部讲皮特违抗命令从月球和火星转机到海王星,穿越小半个宇宙找爸爸的电影(误)。
电影片头自渐变融合的红黄蓝三原色而起,表现出影片基调中的极简主义。男主Roy在四个不同色调星球上的经历一点点加深着自己与父亲Clifford二人间的情感铺垫。影片中地球和海王星都呈华丽的蓝色,月球呈白色,而承载着故事转折点的火星呈红色和黄色。导演细腻的用色使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感官的享受上都延续着近几年来一年一部的高逼格太空电影的美学水准。再加上本片的摄影师与20《星际穿越》都是霍伊特·凡·霍伊特马,所以影片在描绘太空的冷寂宏大与令人敬畏和角色的渺小孤独上也有震撼人心的对比效果。
Roy的父亲Clifford作为寻找外星生命的利玛项目先驱者,对未知生物体无边的痴迷导致他忽略了其他的一切,Clifford对此的执念太深了,过去和现实在他面前全都不值一提,他看不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只着眼于很可能并不存在的未来的东西,甚至妻子和儿子也全然不比自己对外星生命的追寻更重要。这种半生都只执着于一件事的念头在无形中也影响到了Roy。
这也是Roy在火星登上飞往海王星的火箭后所明确感受到的。他不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执着到入魔,但是他自童年起就根植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追随,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找到父亲和获知利玛项目的真相。不论是与共同飞向海王星的船员发生不可逆转的冲突,还是放弃无法对接母舰的救生船舱,他都毫不犹豫。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Roy每次收到与父亲相关的视频或者文件的时候,导演都将父子间的回忆闪回作为交叉剪辑出现,来逐渐加深Roy对父亲层层递进的心理变化历程。
由于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表现Roy一个人的情绪动作,所以推动剧情的重担几乎完全压在布拉德·皮特一人的肩上。但他的演技完全没有让观众失望。Roy这个角色与皮特以往的充满过多魅力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沉默的,内敛的,具有极强科学专业素养的角色。最值得一提的即是片中的两段哭戏,这两段哭戏在发生之前的台词铺垫都极少,完全是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代入程度表现出来的。皮特在出演这两段时,将角色长时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孤独,与对父亲的崇敬和思念透过多个角度的特写镜头呈现在观众眼前,无疑是令人惊艳的。
最后,导演对剧情节奏的把控虽然堪称完美,但片中对亲情与爱超越尘世的诠释却非常地个性和私人化。这样的设定导致了一部分观众实在难以对Roy的经历产生共鸣,所以这注定不是一部给所有人看的电影。爱的人自然有自己的理解,不爱的人也不可谓无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罢了。
居然大惊喜!没想到是硬科幻!很符合我的胃口啊!一开始看威尼斯影展的反馈以为是催眠电影,但不知是我咖啡喝多了还是我晚上看片就是精神,看得津津有味!影片节奏其实不慢,而且时长有惊喜和恐怖元素,只是因为在太空,部分情节非常安静,加上布拉德·皮特轻声细语的解说,部分观众睡着是可以理解的。LOL
我一直喜欢科幻片,但凡充满新奇想象力的必然是我菜。本片在创意上没让人失望,未来月球、火星已经被地球人征服和改造后的样子相当有趣。而且很棒的是,它不会让未来的科幻场景看起来过于花哨、夸张,反而相当低调且出其不意出现在人眼前。在片中很多角色已经习以为常的事,在我们眼中其实是第一次见证。比如男主角来到月球,我们以为会是一片荒凉,没想到月球上的交通站就像一般的地球火车站一样人来人往,系数平常,居然还有DHL!我纳闷从地球往月球寄东西得多少钱。片尾的蓝色星球也相当美,令人神往。
本片给人的感觉其实不像一部太空电影,更像就是《银翼杀手》那样的科幻片,随着主人公的一次行动,介绍给大家一个未来世界。片中出现的多个场景都充满神秘感,总让人觉得马上就要有不平凡的事要发生。有几次确实是如此,但也有几次令人希望落空,但总体来说,影片从一开头就牵引着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悬念十足。
娱乐性上绝对比不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但想象力上却远远强于这两部。因为这两部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灾难片,而本片则是以未来为基础的科幻片。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冲奥潜力,但绝对是一部令人大开眼界的尝试。布拉德·皮特并没有太多机会展示演技,大部分时候都一张海报脸,但颜值足够吸引你一直跟随着他。
总结:无论是布拉德皮特的脸还是片中太空中发生的各种奇特事,都具有吸引力。但千万别在很累很困的时候看,不然你会发现布拉德·皮特的声音很催眠。
提醒的是,开头十分钟视觉效果惊艳,不应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