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0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影评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经4年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并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影片的导演、主演刘劲与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主演共同出席,分享了各自的艺术感悟与创作心得。青年歌唱家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此外,影片还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周恩来回延安》 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也在首映礼现场进行了展示。
“我们希望打造一部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刘劲如是说。《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著名演员刘劲自导自演,深情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刘劲介绍,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4年的时间里为《周恩来回延安》进行了大量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总理秘书赵炜、警卫员高振普等工作人员,从多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的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与“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的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讨论。影片仅剧本就进行了十余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 ”刘劲表示。
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表示。
2019周恩来回延安心得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式定档5月15日。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
伟人是文艺创作永恒的题材,《周恩来回延安》不仅是刘劲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该项目发起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部电影作品。该片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集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钜华东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天鸿置业有限公司、中传锦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英皇(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未来想象影业有限公司等发行。主创团队也聚集了业内优秀人士: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戏骨实力出演,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青伟和羊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吴卫东与刘劲共同执导,制片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均为创作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专业团队,还有十余位资深党史专家、重大题材专家、影视评论家等顾问把关。
主创团队在近四载的时间里为此部影片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从多方面细节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为创作做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为创作做好铺垫;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精益求精。
从文化央企到地方政府,从影视界专业公司到社会各界民企,再到影视创作专业人士、文艺界权威专家,多方抱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对伟人的深切情感和高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合力打造一部使人们更加深刻全面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在如今好莱坞大片扎堆的火热影市中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五月中国影市在进口大片的猛烈冲击之下,国产片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如此市场环境,在《周恩来回延安》上映时仍旧给出了六千余场的每日排片,并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场次。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2019周恩来回延安收获
由著名影视演员刘劲自导自演,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倾情加盟演绎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巨制《周恩来回延安》将于5月15日上映。
今日,电影终极预告片曝光,周恩来的专机直冲云霄,在去延安前,毛泽东主席紧握周恩来总理的手,一句“你这次回去,一定要代我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点明了影片的主线——人民情怀。短短一分钟的预告,浓缩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的经历,浓缩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情节感人至深,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
时隔26年重返延安,陕北13年的革命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飞机还在滑翔周恩来总理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走出飞机被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层层围住的总理激动地向大家说道:“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发自肺腑的言语透露出一国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离开延安26年,他依然清晰记得老邻居、老大嫂,记得首入陕北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工作之余,周总理邀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吃顿饭,看到他们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总理明白延安的百姓生活依然艰苦,禁不住潸然泪下,深深的激动变成了更深的自责,“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如今延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呐”。
人民疾苦是总理永远的牵挂,在延安的22个小时,如何让延安改变落后面貌,是周总理关心的中心问题。他与当地干部深入谈话,了解到延安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随即决定马上请北京的专家支援延安,帮助大家改善农业条件,受到总理鼓舞的当地干部立下军令状,让延安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番,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地知青在总理的鼓励下,也立志建设好延安。“今后我们上上下下就一个目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延安此行,更加深了周恩来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也映射出共产党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不变初心。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凤凰山革命旧址到宾馆的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延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看到总理消瘦的身躯,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想让总理补补身子;仍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从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虽然生活还有困苦,但他们依然坚定的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日子会越来越好。厚重的黄土,纯朴的百姓,这片高原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新的中国,这是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热土。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5月26日,在机场公司和部门相关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让我再一次目睹了一代伟人周总理的音容相貌,整部电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心系天下,为国为民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身患膀胱癌的周总理还在操劳着国家大事,因为外宾来访,他与外宾协商捐赠事宜又是熬了一宿,肩负特殊历史使命和带着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人民的情怀,周总理决定亲自陪同外宾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重新感受那段枪鸣炮响的峥嵘岁月,追忆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
邀请老乡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老乡的名字,因为老乡吃不饱饭而留下伤心的眼泪,在昏暗的屋内帮着曹大嫂穿针引线……每一个细节都说明了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惦记着曾经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一句“要发展经济建设,三年要看到变化,五年要翻一番”表明了周总理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愿望和决心。
周总理为国为民的心体现在整部影片之中,让我们仿佛就身处于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周总理和老一辈领导人带领我们解决温饱,奔小康,走向幸福的生活……而身处如今国强民富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继续奋进,砥砺前行。
朴素无华,高风亮节
洗的发白变薄的衬衣,打了很多补丁的袜子,坚持不住宾馆住招待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因为几斤小米,几个南瓜也要从自己的工资里扣……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是周总理一生“朴素无华,高风亮节”的人生写照,我深深地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他的精神所打动,虽然伟人已逝,但精神永在。
铭记历史,奋进前行
这部影片以介绍1973年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发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所愿”为主线,让我们重温党的艰苦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也让我们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要历史,讴歌了中国革命与延安人民心连心,牢记使命,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继续秉承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千万级机场”的目标为驱动力,奋进前行,不懈努力。(机场管理部水暖空调站习磊)
周恩来回延安革命历史影片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
5月13日,由川籍表演艺术家刘劲执导并主演,以及卢奇、李婷、黄鸿等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分别在成都峨影1958电影城和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了首映礼和路演活动,令成都观众大饱眼福。《周恩来回延安》将于5月1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影院同时公映。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部分观众和大学生,成都观众对该片评价甚高,纷纷称赞《周恩来回延安》拍得真实、故事感人,令人震撼。
5月14日一早,刘劲一行圆满结束了成都的首映礼,又飞赴陕西延安,参加下一场首映礼。离川之前,刘劲谈到家乡人民对影片的支持,感慨万千:我深深感谢感恩家乡四川对我执导的电影的支持!
感人
影片再现周总理革命情怀 “我回来看你们了!”
记者应邀和部分观众一道,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的首映。影片讲述时隔26年周恩来重回延安,陕北的革命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飞机还在滑翔,周恩来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一走出飞机,他就对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激动地说:“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
发自肺腑的言语,透露出周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离开延安26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老邻居、老大嫂们。工作之余,周总理邀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吃饭,看到他们一碗接一碗大口吃着小米饭,总理明白延安的百姓生活依然艰苦,潸然泪下。
影片中细节刻画非常动人。看到总理消瘦的身躯,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想让他补补身子;仍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他带回去;一位延安青年受老父亲嘱托,带着一袋大枣从十几里外赶来看望他……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
成功
20余年扮演周总理形象 刘劲首次担纲导演
今年是国庆70周年大庆,周恩来作为共和国开国总理,其建国的丰功伟绩有目共睹。该片导演刘劲,是从四川走红全国的表演艺术家,作为成功表演了67部影视剧周总理形象的优秀演员,耗时5年多心血,在国庆70周年之前,为全国人民拍出一部如此打动人心的巨片。
电影在电子科技大学放映时,95后的大学生、研究生们,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一位大学生在观影后说:“刘劲老师又演又导,他是成功的。影片以周恩来总理晚年回延安所见所闻为主线,现实与回忆的交错,展现了周总理为国家解放、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一生。我希望更多大学生,以及年轻的90后观众走进影院,认真看一看《周恩来回延安》。”
影片在峨影1958电影城首映也获得成功。许多观众赞扬刘劲对周总理从23岁到73岁这50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塑造。此次刘劲第一次做导演,让20多年来的演员储备得到了喷发。成都观众许红告诉记者:“我是一边观看电影,一边流泪。我从内心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演得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近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据悉,这部电影受到了人民院线等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得到每日六千余场排片体量,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下,真正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据了解,人民院线在此次的《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院线即为进一步深挖放映资源、提高综合上座率,做好优秀主旋律影片发行放映工作所特意组建,对特定优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影片实行“专厅专用”,采取组织观看、优惠票价、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或奖励等方式,保证优秀主旋律影片的放映阵地。
除人民院线外,万达、大地、横店、橙天嘉禾、耀莱、金逸等商业院线和影院也持续给予影片排片支持,每日六千余场的排片从上映首日起便稳定如此,力图将晚年周总理的一段珍贵回忆带到更多观众面前。社会各界力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教育单位等纷纷包场响应,并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周总理所感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着力还原真实的历史现状,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细腻还原,感动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他们对影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注与收获,有初中生说“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不少中年男性观众则表示,“影片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确实被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震撼到了。”而老年观众则告诉记者:“真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感谢刘劲导演,他演得好,导得也好,每一个画面都拍得精彩!”
周恩来回延安真实历史故事影片观后感精选
由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真实再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感人经历,热情颂扬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精神,是开展党史党性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该片已于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影片自上映以来,受到了专家学者的盛赞。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该片在特定的年代,以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身份,重新回望革命圣地,永葆革命精神。周总理对待人民是一片赤诚,与人民是鱼水之情,他从延安人民那里汲取精神力量。该片采用类似于散文诗的叙事结构,弱化情节和矛盾,强调情怀、突出人格,是当今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
据悉,影片公映之后,我市各大影院积极响应,踊跃排片,排片率达到10%以上。广大党员干部观影后纷纷表示,这是一部追思回顾党的优良传统、奋斗历程的优秀影片,既饱含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缅怀,又充满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丽憧憬,将会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奋勇前进。
5月11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互动环节,主创团队分享了影片特别的创作体验和细节刻画。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周恩来回延安心得体会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观后感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该片已定于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审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称赞该片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感人至深,影片通过再现周恩来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该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影片突出展现的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相信通过该片,广大党员干部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
5月11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互动环节,主创团队分享了影片特别的创作体验和细节刻画。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周恩来回延安心得体会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历史电影观后感
5月26日,在机场公司党支部的组织下,我去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影片主要叙述了1973年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延安,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部纪录片,单给我的感觉更像一部剧情片,影片的细节却非常温馨、感人、催泪。
影片有几个细节,如:总理的一件衬衫穿的衣领都快碎了,不能用力清洗;收到老乡的特产,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这些细节虽一笔带过,但让人感动,体现出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廉洁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占公家一丝一毫。
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关于总理惊人的记忆力。片中周总理与老乡多年未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说明我们的总理不仅有慧眼更有慧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总理不朽的人格。
最后,令我印像最深的一幕是总理与延安老百姓一起吃饭时,那几个老大爷由于饥饿已久,大家吃的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区人民生活还很艰苦,有些人居然还吃不饱,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当时总理的眼中一直含着泪光,就在这种泪光中,我感受到了周总理心中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
这部电影用真实的感动,唤醒当代青年对历史的记忆,重现对伟人的敬意。伟大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时代更要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同时,和平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这点要牢记在心中。身为机场公司的一名党员,我既骄傲,又自豪,未来我将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财务部 杨梦君)
周恩来回延安心得体会
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这部片子深情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 ”
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运行管理部现场指挥中心 刘勇)
周恩来回延安党员观后感范文
5月26日,在机场公司和部门相关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让我再一次目睹了一代伟人周总理的音容相貌,整部电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心系天下,为国为民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身患膀胱癌的周总理还在操劳着国家大事,因为外宾来访,他与外宾协商捐赠事宜又是熬了一宿,肩负特殊历史使命和带着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人民的情怀,周总理决定亲自陪同外宾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重新感受那段枪鸣炮响的峥嵘岁月,追忆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
邀请老乡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老乡的名字,因为老乡吃不饱饭而留下伤心的眼泪,在昏暗的屋内帮着曹大嫂穿针引线……每一个细节都说明了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惦记着曾经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一句“要发展经济建设,三年要看到变化,五年要翻一番”表明了周总理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愿望和决心。
周总理为国为民的心体现在整部影片之中,让我们仿佛就身处于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周总理和老一辈领导人带领我们解决温饱,奔小康,走向幸福的生活……而身处如今国强民富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继续奋进,砥砺前行。
朴素无华,高风亮节
洗的发白变薄的衬衣,打了很多补丁的袜子,坚持不住宾馆住招待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因为几斤小米,几个南瓜也要从自己的工资里扣……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是周总理一生“朴素无华,高风亮节”的人生写照,我深深地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他的精神所打动,虽然伟人已逝,但精神永在。
铭记历史,奋进前行
这部影片以介绍1973年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发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所愿”为主线,让我们重温党的艰苦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也让我们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要历史,讴歌了中国革命与延安人民心连心,牢记使命,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继续秉承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千万级机场”的目标为驱动力,奋进前行,不懈努力。(机场管理部水暖空调站习磊)
建设指挥部计划部 高欣冉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走进影院,去重温一代伟人的感人历史。影片讲述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短暂的22小时,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影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同时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应该去了解这段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
建设指挥部工程部 朱亮
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周总理因为刚做完手术不久,因为正在休息,他的助理没把灾情的事立即汇报给他,在周总理起床要去上厕所的时候,助理才给总理汇报,周总理就说:“主席的事马上报,灾情的事马上报,外交的事马上报”。表明了周总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向着人民,为了国家的昌盛和名族的复兴不辞辛苦,自己的病情不放在心上,只为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国家更繁荣昌盛。
在周总理请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几个百姓吃小米饭的时候的又饿又急,周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理,周总理知道这里的百姓还很艰苦,很少很少能吃到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总理留下了心酸的泪水,之后让百姓们每个人回家的时候都带一碗小米饭回家,之后在总理要离开的时候,他和一群领导班子吃饭的时候,为了促使“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这个目标,他不顾医生的遗嘱,不顾身体的安危,为了鼓励在坐的当地领导班子成员,与之一起喝一杯酒来鼓励他们,表明了周总理一心为民,只为了百姓生活的能更好的美好愿景。
之后还有服务员给周总理洗衣服的时候,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服领子的时,候一定要轻柔一点”,因为衣服领子快烂了;就连周总理穿的袜子也是打了补丁的,表明了周总理生活的朴素。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完这部电影,感触良多,在一次又一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淳朴感动后,我深刻的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无论工作学习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多波折, 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不忘初心。
机场管理部 李新威
5月25日,我观看了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通过了解这部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歌颂中国共产党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哪个情节,让我看哭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装起来送给总理。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我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电影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电影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回顾、时空穿插的手法描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党史、国史是最重要的精神营养,“知党爱党,知史爱国”。观《周恩来回延安》可以知道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会更加热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观《周恩来回延安》了解以周恩来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会真正树立起当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周恩来回延安》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群工作部 吴妍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演绎了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
直到现在我对电影中情节都记忆犹新――周恩来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北京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
影片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真实的重现,其中的细节处体现着温馨、感人、催泪,周总理为国为民的心体现在这部影片之中,每件小事都体现着总理一生“朴素无华,高风亮节”的人生写照。
电影也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讴歌了中国革命与延安人民心连心,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着我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今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低调务实不张扬。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波折,都要努力坚持,执着向前。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都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恩来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睛含着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周来总理能清晰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他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时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翻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她。离开延安前收到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看望老乡的路上,总理的车陷入泥潭,延安的老百姓不由分说直接把泥潭里的车抬了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次次感动着我,让我们明白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充分体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已,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1973年周恩来总理身患重症时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电影细节非常温馨感人、极度催泪。周恩来总理虽然已经阔别延安老区26年之久了,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而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也让我深受感动。该影片让我们对周恩来总理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同时,再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也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永葆信仰和本色。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腐朽思想不断侵蚀着党的肌体,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部分党员出现了党性观念淡薄、违背初心的情况,让党的形象大大受损。比如:有的党员不信真理、信金钱;不信马列、信鬼神;意志薄弱、思想动摇、行为放纵、丧失纪律、知法犯法、贪腐享乐。而在电影中看到周恩来总理身体抱病,仍然夙夜不休地工作,竭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种勤政为民的精神值得这些违背初心的党员深深反思,让他们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早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我们的好同志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就像雷锋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也是永无止境的,那么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路上,会有无数的考验和危险,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对党和政府负责,为群众分忧,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每个时代都有使命在肩,每代人都有责任担当,不论前方有多少荆棘坎坷,我们要不忘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去将自己融入到伟大“中国梦”实践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终身。
从小我就对周恩来总理崇拜敬佩仰望,这次观看影片,尽管知道是演员,但演绎出来的生活片段无一不是这伟人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艰苦朴素,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的心和使命追求,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不论是为人还是精神都值得我们追思和怀念!
当周总理即将离开延安,转身回望时,身后“艰苦朴素”的标语格外醒目,那也是他一生剪影的真实写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只是几斤小米、几个南瓜,也要从自己工资中扣除相应的价值,洗的发白变薄的衬衣,打了很多补丁的袜子,无数的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总理,而是一位心系人民,心怀天下的老同志、老党员。伟人已逝,其精神却值得我们追思、缅怀与传承。
该影片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故事。
影片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周总理在患有膀胱癌的情况下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延安。总理的衬衫领子已经磨得快烂了,不能用力清洗;总理收了老乡的礼物,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张口就能叫出每个老乡的名字;和老乡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在昏暗的室内帮曹大嫂穿针引线。这些丰富的细节说明了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
一碗小米饭,见证了总理对延安的深情,同样小米饭也承载了所有人对总理的难忘记忆与不舍情怀。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总理领导我们一点点实现温饱。而在繁荣富强的当下,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周恩来总理不顾身体的哀鸣,将全部精神都寄托在国家大事上,他的一句: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做”,让人动容。 外宾来访,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来圣地:延安,让外宾感受当初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进而鼓舞外宾坚持革命的决心。
当脚踏在延安大地的前一刻,周总理迫不及待的等在仍在跑道上降落的飞机的机舱门口,只为快一点见到那片日思夜想的土地,当踩在那片土地上时,看着蜂拥而至的父老乡亲,周总理千言万语最终变成了一句话:我,回来了。
在那几天,周总理每到一处故地,都会陷入回忆,每见一位故人,都能一口叫出名字,这份思念,已深入骨髓。几天来,周总理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行,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不易,在最后宴请政府干部的时候,周总理提出了自己殷切的希望: 3年内改变延安人民的生活面貌,5年内实现粮食亩产番一番。最后那句:我还会回来看看,承载着总理的期望, 可惜的是,周总理没能等到便与世长辞。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全国人民而做出的牺牲,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先辈的情谊,更感受了周总理优国优民艰苦朴素的情怀,实乃我辈共产党员学习的典范。
周总理,带着一身重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把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安全放在最高的周总理,他心系百姓,生活简朴。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一次次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善良淳朴所感动,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前人用鲜血为我们打拼下的和平时代。
5月26日,忙里偷闲赶了一场近日影评巨佳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这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影片,回忆了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深怀对革命时期老区人民的牵挂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在短短22小时的匆匆一行中与记忆中革命时期共同奋战的人民群众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影片通过周总理初见延安人民时的情感视角及抗战时期的历史回忆相穿插的表现手法,把“慧眼”“慧心”的一代伟人周恩来对延安穷苦大众的关注和惦念之情淋漓尽致的予以再现。
故事情节真实感人、形象丰满,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深情细腻地讴歌出老一辈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心心相印,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伟大精神,唤醒了当代青年对历史的记忆,重现对伟人的敬意,伟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更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尽职履责,努力拼搏,锐意进取。
组织观看这部电影,更是在党中央全面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形势下最好的诠释。
电影只有100分钟,很快就看完了,作为一名党员我回忆了自己入党以来的经历。我是1995年在读大三的时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入党宣誓的情形,系党总支副书记高老师在前面带领我们宣誓,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那是在心中种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大学毕业我光荣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军队院校工作,先后工作过7个岗位,党内当过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党委书记,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党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俱往矣,如今我已脱下军装,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从业者,退伍不褪色,保持党员本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一名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的党员,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打牢思想基础。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学一做”,过好组织生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不忘初心,做好本职工作。公办、民办都是党办,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组成重要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作为党员就应该率先垂范,坚持教育教学方针,以学生为中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传播正能量,当好党的宣传员。当今社会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利用网络等手段攻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力图消解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作为一名党员,传播正能量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让青年学生了解和理解我们的历史,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敢于对社会上负能量的事情说不,共同筑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革命理想高于天,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要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征路,奋发有为,做时代的弄潮儿。再过半个月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华诞的日子,这次组织生活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我也将这篇观后感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挚爱的党,这也是我的一篇思想汇报,请党组织审阅。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回到了已阔别了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在回到延安的22个小时里,周恩来总理重新走遍了延安,他时常会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同时,周总理也看到了延安人民的生活现状,很多群众生活的还很困难,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该片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比起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这部电影却选择了1973年6月的某一天,电影的片名就概括了一切。没错,电影就是讲述了周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怀揣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热切情怀,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
电影中详实的刻画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比如周总理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看到他们吃得狼吞虎咽,立刻感受到这里粮食的短缺,还有周总理在昏暗的阳光下帮老太太穿针引线,这些细节平实鲜活,记录了总理重回延安的点点滴滴,体现了周总理心系百姓的崇高精神。
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关于周总理惊人记忆力的说法,在电影也有体现。片中周总理与老乡们二十多年没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的情节源自真实,丰富的细节说明了他不仅有一双慧眼,也有一颗慧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该片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比起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这部电影却选择了1973年6月的某一天,电影的片名就概括了一切。没错,电影就是讲述了周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怀揣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热切情怀,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
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关于周总理惊人记忆力的说法,在电影也有体现。片中周总理与老乡们二十多年没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的情节源自真实,丰富的细节说明了他不仅有一双慧眼,也有一颗慧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
这部电影改编自曹谷溪的同名报告文学,最大的保证就是两个字——真实。而正是这份真实,让我觉得《周恩来回延安》以这样平易近人的叙事形式,呈现在银幕上的周总理,才是最让人的感动的。这样的感动不同于童年的粗暴干预与强行植入。这样的感动源于伟人的胸怀,而他的博大胸怀更源于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对历史的敏感认知、对历史规律的认同实践,也可以说是对去标签化的实际行动。
一直以来这份记忆,在当代青年群众中,是一个远去的符号。然而这部电影用真实的感动,唤醒了当代青年对历史的记忆,重现对伟人的敬意。同时,电影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代伟人对于延安革命老区的牵挂与当地人民心心相印,渲染了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氛围。伟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时代更要努力拼搏,锐意进取,这是本片的另一层意义。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周恩来总理一生被人民所尊敬的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他视人民如天,视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感情热烈而深沉。在看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后更是有此感,电影结局处将镜头拉回到现代的延安,周总理却已无法看到,辛酸遗憾令人垂泪。
与以往革命历史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所不同,《周恩来回延安》更加着重于细节描写,周总理在7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虽身患重病,但一心肩负人民、心怀国家使命,回到圣地延安。
电影的故事从周总理1973年6月身患重症时讲起,彼时的总理在病榻中办公,珍惜时间、鞠躬尽瘁的精神当之无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八个字。毛主席曾引用曹操的这句名言,借此肯定周总理的理政之勤、之德、之能。
重返故土延安,当他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路过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他饱含热泪“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当他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为烈士的墓碑多加照料;当他看到延安当地百姓吃不饱,当场与干部举杯为誓,要在五年内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电影中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影片与其他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区别开来。
此次,扮演周恩来总理70多次的特型演员刘劲在《周恩来回延安》中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既是主演也是导演。与他搭档的演员有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可圈可点。从电影中能感觉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热切情怀,尤其是从细节出发,导致泪点连连,深情画面接踵而来。
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后的周总理,带领观众回顾了中国革命在此地的重大事件,此后将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来讲故事,令观众领略到电影剪辑艺术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周总理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真正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最不怕的就是时间变迁。因为时间更能让人看清真相。电影剧情在四个时空交错中,将历史与现实打通,他与国家领导、延安干部、人民百姓、下放知情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禁令人动容。
《孟子·离娄下》中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拥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的人,更有大人物的担当。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待人接物、所思所感,无处不在的体现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也无处不现在他的赤子之心。
随着《周恩来回延安》的剧情发展,电影不仅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更从细节处展现了周总理在延安十年的峥嵘岁月。这一路走来,周总理与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护卫员、翻译、护士等人员的相处中,一系列的人物被延安这个老地方巧妙地串联起了,观众也看到了彼时那个年代的人物群像。
在一幕幕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故事中,周总理结束了自己的延安之行,临行前依依不舍,也可能是知道自己身体抱恙,不知何时能再返故地,感到有些遗憾。他略带伤感的离开延安,带着人民的不舍,却也坚定了人民心中建设延安的信念。彼时,周总理在延安下达的的军令状,全部按时完成,这也深刻体现了延安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从拍摄、制作层面的用心之处即能看出诚意,在商业扎堆的档期里,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影这样低调上映,不仅是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也能给当下正处在中美贸易战的祖国人民给予更多信心。
周总理曾说过:“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彼时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如是说,如今回头再看同样受启发。
周恩来一生受人敬爱,看《周恩来回延安》便更清晰知道内里原因,因为他爱人民,心中永远有人民。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所说的“赤子之心”,跨越到现代,他就是周总理。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19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今日全国公映。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贡献精湛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集中呈现了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
看点一:遵循史实,真实再现总理22小时延安之行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为中心,讲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一是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二是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三是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看点二:视角独特,小角度反应大题材突破重大主题创作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角度宏观、事件重大、内容厚重以及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以小角度、窄切入点的手法,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为主线,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角度切入但终于宏大题材,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看点三:以情感人,细腻表演刻画总理与人民的血肉深情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
2019周恩来回延安观看学习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精心筹备和拍摄,于15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影片根据陕西知名作家曹谷溪的电影文学剧本《周总理回延安》改编。曹谷溪说:“周总理一直牵挂延安的发展。1973年,他曾说过,延安建设好了他再来。”遗憾的是,周恩来总理未能再回延安。
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的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革命圣地延安宣告解决区域性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据该片的联合出品方之一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介绍,该片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
2019周恩来回延安观看心得
5月15日,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延安首映礼在延安大剧院隆重举行。著名特型演员携手陕西本土演员、一众戏骨以精湛的演技,深情的画面、饱满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将人民总理与人民至诚至真的血肉情,搬上荧幕,让每一位延安人民重温了一代伟人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
陕西省省委常委、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延安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靖江,延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孙矿玲,延安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兴顺、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及1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首映礼。
薛占海市长在致辞中说,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5月7日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薛占海要求,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把延安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延安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以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2019周恩来回延安观看收获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影片主题涉及重大历史,主创团队从始至终都将“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红线,注重历史和细节的研究,”导演兼主演刘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为准确、完整的还原这段重要历史,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周恩来总理本人以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影像史料,并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亲属、陪同总理回到延安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专家,多方面了解历史细节,数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涉及的史实、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得以使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为全国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影片中,周恩来总理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发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本土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深情款款,泪点不断,”首映礼结束时有观众表示,“真的是边看边哭,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下次要再来观看,就一定会提前备好纸巾。” 微博网友@摆摆鱼2010 观影后评论说:“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很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能通过影片能够体会到当时艰苦朴素的奋斗情怀,一切都来之不易,缅怀过去,珍惜现在,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2019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多名实力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已于5月15日全国公映。该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影片史实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独特,表演细腻感人,催人泪下,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之作。著名特型演员刘劲表示,“各个时期的总理我都演过,但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讲的只是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主打情感牌。一方面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周恩来回延安革命电影观后感精选七篇
周恩来回延安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观后感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该片已定于2019年5月15日在全国公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审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称赞该片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感人至深,影片通过再现周恩来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该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影片突出展现的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相信通过该片,广大党员干部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
5月11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回延安》在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举办点映活动,正式开启全国路演。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互动环节,主创团队分享了影片特别的创作体验和细节刻画。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周恩来回延安心得体会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精选
历经4年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并于5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影片的导演、主演刘劲与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主演共同出席,分享了各自的艺术感悟与创作心得。青年歌唱家王二妮也来到现场,深情献唱了电影插曲《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此外,影片还引发了众多书画界艺术家的共鸣,张世刚、李学伟、邹德忠、龙开胜、杨明臣、范存刚、张维忠、李呈修8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周恩来回延安》 10米长卷主题书法作品也在首映礼现场进行了展示。
“我们希望打造一部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刘劲如是说。《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著名演员刘劲自导自演,深情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刘劲介绍,影片出品、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在近4年的时间里为《周恩来回延安》进行了大量准备:深入采访周秉德等周恩来总理亲属,以及总理秘书赵炜、警卫员高振普等工作人员,从多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的专家,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总理本人以及与“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影像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史料等;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的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讨论。影片仅剧本就进行了十余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 ”刘劲表示。
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表示。
《周恩来回延安》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
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讲述了晚年的周恩来短暂22小时延安之行的见闻思感。这部电影的上映,使得许多极少出现在电影院的父母辈观众专程买票来支持他们心中的“偶像”周总理。观影结束后,不少中老年观众还在座位上流连,情绪起伏一时间难以平复。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我从小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真是太感人了”,“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都隔了20多年了,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的电影,影片全都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就是这样反而最感人”。还有一位自己来看电影头发都白了的奶奶说:“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在我心中,周总理永远是我们新中国的好总理!”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感想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充满年代感的主旋律电影,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当下的年轻人前来观影。他们都对这部电影从多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是一部年轻人也会爱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整部影片情感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刘劲等几位老戏骨的表演炉火纯青,非常震撼”,“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大学生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电气1802 赵斌
5月27日,我们收到学校给予我们去学校电影院观看《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红色经典,我们怀着敬畏和忐忑的心情走进影院。敬畏,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畏,忐忑,我们在为我们身上的不足而忐忑。这部电影短暂的22个小时周总理的停留,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经典。
通过周总理回延安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回顾了在延安时期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传颂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那份情,那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的伟大精神。周总理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延安 ,在离飞机还未着陆之前,已经在飞机出口等着下机,飞机一停,打开舱门的那一刻,周总理缓步出去,放眼望去这片曾经的革命圣地和那些飞机下早早等待的延安百姓。他的眼神里含着激动的泪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快速下去,迫不及待的与百姓“交织”在一起,一个一个握手,“我回来了”“我周恩来回来了,大家”。“周总理回来了,总理回来了”。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传递了一份份真情。阔别延安老区26年之久,但周总理对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仍记忆犹新,每个名字都能脱口而出,说明总理心系人民。叫来老朋友老邻居一块吃饭,来后紧紧的一个一个握手叫着昵称外号。“总理还记得我们?”“记得记,都记着呢,老大哥们。”激动的心情,周总理久久不能平息。与老百姓一块吃饭,我也感动的流下眼泪。周总理与他们一块吃饭,都像是饥饿了很久的,吃的又急又快,周总理不禁潸然泪下,他心里明白,老区的人民生活还是很艰苦,很少能吃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总理很心酸,犯下自己吃了半碗的'饭,将那剩下的一大盆都端过去给百姓,亲自给他们又盛了一碗饭。周总理时刻心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这点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
还有个片段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上前观看,发现是周总理,在路边等待周总理的人全部上来都自发的为周总理帮忙,大家情绪高涨,把汽车从泥潭里抬了出来,周总理激动的通过窗口向群众招手致意。“123,123”一声声的呼喊,让我们看到了百姓的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那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
周总理在延安待了22个小时,每个小时都让其充满意义,每一分钟都心系人民,每一秒种都想着为延安人民老区的人民发出最诚挚的问候。周总理在离开前,一个老邻居将自己嘉仅有的一带小米装起来给总理,呢是给他过生日家里人给他准备的,也是唯一一次能吃饱饭的小米,他起初抓出来一部分,又放了进去,全部给了周总理。仅因为一句话“家乡的小米香”。周总理的心系人民,百姓的朴实无华,周总理百姓心连心。都在为着一个复兴的目标努力着。周总理身患重症,但仍牵挂着很多很多,正如他所言他还有很多没有梦想实现。
“知党爱党,知史爱国”这次我们看了这部红色经典,让我们积极分子更加的对党的指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这会让我们更加热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树立当代的爱国主义。
我深刻地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在今后的学习中,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们也会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不忘初心。再回首周总理,周总理一生受人敬爱,因为他爱人民,心中由人民,这个更值得我们学习。“赤子之心”大概说的就是周总理吧。
END
近日《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深刻展现了总理与延安百姓间的鱼水深情。
这部主旋律的电影主题鲜明突出、情节感人至深,观影的党员同志无不动容,从周总理回延安与百姓同吃同住的22小时,我们看到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看到了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对总理、对党的爱戴之情。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要同群众保持水乳交融关系,就要永葆初心,莫忘来处、莫失归途、莫负韶华。
永葆初心就是要莫忘来处。时隔26年再回到延安,周总理邀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吃饭,正当工作人员要提醒总理谁是谁时,周总理抬手制止,他清晰地记得每个老邻居、老大嫂的名字,亲切熟稔地称呼,并与他们一起“圪蹴”吃饭、唠嗑。这是因为周总理清楚地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正是因为延安老区人民对革命的无私支持才使得我们党获得战争的胜利。“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这样强调,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首先是群众而后才是党员才是干部,我们从群众中来,为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有些党员干部随着职位的提升、权力的增大,就忘了自己的初心来处,觉得自己的身份高于群众,进而脱离群众,失了本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时刻要保持清醒,时刻提醒自己的来处。
永葆初心就是要莫失归途。电影有两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前往延安,飞机还在滑翔,周总理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焦急踱步,一走出飞机,他就对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激动地说:“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而当离开延安时,周总理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起飞了,还让飞机在延安上空盘旋两圈。这鲜明的对比,深刻刻画了周总理对延安百姓的真挚深情,那是对家人般的依恋不舍。周总理把延安的百姓看作自己的家人,所以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延安百姓考虑,在延安期间,坚持与百姓同吃同住,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俯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才能实事求是掌握民情民意,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将行动和实践踩在“点子”上,真正有效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来处即归途。
永葆初心就是要莫负韶华。影片中,周总理回延安时身体状况已不太好,但他从未有片刻的休息,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办”,这是因为周总理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坚定“愿中华腾飞世界”的信念,为此他殚精竭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事业。作为党员、干部,肩负着新时代历史使命,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站在时代潮头,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落实时代赋予的各项任务,莫等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莫负韶华,初心方得始终。
“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如此强调,并用六个杰出楷模作了高度评价。爱戴一个人的方式有很多,我想最好的就是以之为榜样,承其之志,忠其之念,以己之力,担己之任,莫负韶华葆初心。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生动地阐释了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忧国亲民的伟大情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矢志不渝的追寻,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观影期间,党员们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许多党员都动情地流下眼泪。
近两个小时的电影,让观影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伟大与平凡。电影中周恩来总理的汽车过河时车陷在河滩,热情的延安百姓合力将总理的汽车抬到路上;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个又一个,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我们为周总理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他们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兑现着他们的初心,实践着他们的使命。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是怎么来的,观念是要随着时代前进,但好的传统还是要延续,延安精神更要传承。我们共产党人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条大道我们还没有走到尽头。我们要向那些到延安的知青学习,无论我们身处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拿出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把我们自己眼前的那条“水渠”修好,把我们自己身上担子扛好。
习近平主席把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概括为: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伟人亦如此,平凡的我们就更应该怀揣初心,肩负使命,继承传统,实践前行。
我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这部电影,让我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更加的钦佩,也让我对自身的认识、定位更加明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就要有新作为、新担当,既要有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也不能失去坚守与情怀。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红军长征的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没有放弃过任何人,在危急关头,心系的是老百姓,老百姓的牛、老百姓的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心心念念的还是老百姓。延安的大枣,延安的小米,这些都是老百姓对周总理,对工农红军最朴实最崇高的爱戴。周总理回到了延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亲人们把自己最好的都拿出来了,都想把家乡最好的展现给总理。延安的林林总总,都体现了对周总理、对工农红军、对国家领导人的敬意与关怀。
绿叶不忘根的情。这部影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周总理在飞机上的两次驻足。第一次,抵达延安,周总理走出机舱,那是第一次驻足,近乡情更怯。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对脚下那片土地的热爱,物是人非,我的老朋友是否还记得我,我的乡亲们忘了我没有,“回家了,我回家了”,周总理下飞机第一句话,高兴地像个孩子,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我们伟大的领导人没有忘记延安的亲人,时时牵挂这延安这革命的圣地。
第二次驻足,是不舍,是牵挂。当时的周总理已经患有癌症,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的驻足就像即将离家的游子,不知归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再看一眼。那是对延安的一种眷恋,一种不舍。他心里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三年后的延安、五年后的延安。飞机盘旋与延安的那一圈,伟大的周总理看到了他可爱的乡亲父老,仿佛也看到了三年后、五年后延安母亲新风貌、新未来。
周总理在延安的最后一件事,是拜托延安的官员,将延安的未来托付给了政策执行者,同时自我批评,纠正政策制定的弊端。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根,国家领导人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绿叶不忘根的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深折服于周总理的伟大人格魅力之中。沉醉于延安百姓与红军的鱼水之情,我深深体会到,自己为身边的人民群众做的还不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老百姓不需要你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他们会记得你为他们干过的小事情。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去努力、去奋斗、去实践的。周总理在病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仍然心系国家大事,不敢因私废公,是共产党人的坚守,亦是伟大的家国情怀。是我辈共产党人的楷模。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辈共产党员要时刻以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为榜样,要在新时代发挥新作为,要坚守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也要树立家国情怀,服务于广大群众。为新时代性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将工作落实到细处,将工作落实到实处,转变工作作风,以周总理为榜样,结合“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时刻警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有信念、有理想、有担当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