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要点(优秀10篇)(记叙文的写作要点)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记叙文要点(优秀10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一

也称倒装式开头或直接切入式开头。即开篇以特写镜头写出事件的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结果,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例:某同学以“空间”为话题写的一篇作文(开头)

心灵空间的渴望

“李轶凡自杀了!”“不会吧,他平时那么听话,学习成绩又是这么好,怎么可能呢?”“是呀。他的爸爸妈妈是那么地关心他……”

接着作者追叙了李轶凡自杀的原因及经过,从而表现像李轶凡那样的学生们对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的渴望)

例:一学生以“人生之桥”为题的作文开头:

楚子涵狠狠地踢了一下桥栏。

已经是离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这座桥上,口袋里的几块零钱早已花光了,饥肠辘辘的他无力地坐在桥上。

(接着作者交待了楚子涵离家出走的原因,叙述了在桥上与一位老人的交谈,写出从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的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又如:学生习作《生活需要笑声》开头:“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欢乐,生活需要笑声……

两篇文章直截了当的开头,直接进入主题,就更容易使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内容,深刻了解主题。

用景物描写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可以铺垫情节,导出下文。

如:鲁迅《风筝》一文的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伸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

如:学生习作《人生需要挫折》开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磨难挫折必不可少。

学生习作《草》开头引用白居易《草》作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小作者巧妙引用歌词,诗词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这种开头的语言常常抒发某种感情、或赞美、或悲痛、或激动、或欢乐……在抒情过程中,也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

如:《春》一文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头就运用反复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强烈感情。

又如:学生习作《我爱秋天》开头:“一年四季,春的姹紫嫣红,夏的绿满枝头,秋的丰盈充实,冬的银装素裹,都宛如一幅幅画卷,但我更钟情于秋天”,这样开头既写出四季特点,又巧妙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怀。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二

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球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调整思路和写法。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方法是作者在全文叙述或陈说的基础上,在文章有了水到渠成的蓄势后,将文章主旨在文末推出。这样的点题犹如江水陡掀波澜而又瞬间定格。它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周生的《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选择了病房和万人体育馆两个地方,采用倒叙手法,写小浩波探望病危的阿婆,由此引出阿婆平时“最爱”小浩波的诸多事情。特别是阿婆为了保护小浩波,宁愿自己烫伤,从而激起小浩波一心要给阿婆买皮手套的念头,这种感情是那样的真诚纯洁,那样的深挚持久,以至阿婆死后,小浩波在万人体育馆看戏熊演出,还念念不忘要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好不再生冻疮。文章在篇末点题:“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在对孩子的褒扬中暗含着对大人们的批评,使文章所要表达的“大人们应该保持那一种赤子之心,让社会充满友爱,充满温暖”这一主旨得到了彰显。作者在篇末的点题,深刻地揭示了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有的题目限制不具体,似乎无处下笔,这时,审题时给题目添加限制的条件,写作内容明确,就可以写作了。如《背影》,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给题目添加因素,写“父亲的背影”或“母亲的背影”“老师的背影”等。《委屈》添加因素,可以写自己的委屈,他人的委屈等。再如《变》,可以写人的变化,也可以写成事的变化,还可以添加诸如“家乡的”“祖国的”“班级的”等因素去写。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三

中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学生都能读懂,这样的命题让学生有话说,容易写,学生比较容易适应。

要写好中考作文,功夫在平时。学生们最好是从初一开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训练,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平时学生所练习的题目,大多是从全国各省市历年来的中考作文题中筛查两道,侧重半命题和话题作文,让学生选择练习。

对老师而言,学生在中考作文中存在的误区可谓老生常谈。首先是题目太直白随意,没有新意,其次是立意,多数学生作文的立意流于一般,常会走调,对所写事例没有自己的认知,老生常谈。比如:没有_____,哪有_____,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写“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没有挫折,哪有成功”这一类的主题,缺乏创新。再次,选材陈旧、俗气。另外,大多数学生表达上欠缺,这跟平时不注重积累和读书少有很大关系。

对于阅卷老师来说,他们更喜欢立意高远深刻,语言流畅,文采突出,结构层次分明,读来有乐趣的文章。无论是生活小事儿,还是家国情怀,无论是接地气的还是高屋建瓴的,只要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都可以。

写出一篇好作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努力。中考在即,如何在剩下的时间里使中考作文取得高分呢?许淑君老师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题好一半文,题目一定要新颖别致。对于半命题作文,补题有三方面的技巧,一是要以具体带抽象。二是要以特征来带具体。三是巧用以点带面。如果拟的题目过大,则难以下笔。所以,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四

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初中生一般不提倡写议论文。

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巧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题记,揭示主旨,或巧用诗文显诗意。写好结尾和过渡段。阅卷老师一般是s型的扫描全文。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或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虚笔拓展,扩大容量;或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在通篇的作文中,出现一两句古诗词,不仅会是作文富有文学气息,还会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的印象。

(想要把古诗词、句,活用,当然首先是清楚每一句古诗词的含义、背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平时涉猎大量的古诗、古文。)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就能弄明白要表达的中心。如《难忘的初中生活》这一题目,“生活就是文章的文眼”,本文要求写初中生活。初中有漫长的三年,写哪些呢?再看题目中的“难忘”,就写那些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或有趣味的生活。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五

以词、短语、句子直接命题的记叙类文题,往往具有寓意性,开放性,容量极为丰富,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极为广阔。审题重在"咬文嚼字",要咬准字眼想开去,通过具体的事件、生活表象的概括,使得主题渐趋明朗,最终再把一度放开的思路收回来。词句不完全型记叙类文题对所要写的内容带有定向的性质,只允许在某一方面进行选择。选择时要斟酌酝酿,反复筛选,权衡而定,选择既定之后就要搜罗素材,设计内容,展开结构。

材料记叙文是典型的“戴着镣铐跳舞”。尽管如此,“镣铐”要戴,“舞”也要跳好。考生主要掌握想象描述类、续写类记叙文。想象描述类文题的写作要注意:一、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诸如行动、心理、对话描写等;二、要精心揣摩要求,依照要求应节而舞,舞出水平,舞出风格。续写类文题的写作关键在于揣摩透彻文题所提供的情境,然后展开想象创与文题情境协调一致的情境,通过情境表现主题。

近三年高考考察了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只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写记叙文热仍不失为“避重就轻”的明智选择。因为文章的主题业已明确,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用生动曲折的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具体的描述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哲理性的思表现出来,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题,因而审题难度大大降低。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六

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提纲,提纲是一整篇文章的概括。就如一棵大树的枝干,而提纲以外的那些文字就是点缀的绿叶,就这样形成了一棵大树。

要写好写作提纲,首先要想明白你想写的是什么?仔细观察周围,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之相结合,就能明白自己想要写的是什么啦?如果实在没有什么经历或者想不出来的话,也可以在网上寻找相关的范文(切记不可抄袭),从范文中取得灵感,然后就可以接着下一步啦。其次,想好要怎么写,例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修辞手法,还有写作手法等等。这些可以模仿范文,但是还是要说那句话,切记不可抄袭。最后,这些都想好以后,把这些记在纸上,就可以开始动手写文章啦。

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如何运用以及案例。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例如:

1、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大家可以自行体会一下运用到这个写作手法的作用,是不是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并加强了你的某种感情?

设置悬念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清洁曲折。

例如:20美金的价值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也有点儿烦,他发现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正等着他。

“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您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儿哀求道。“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二十美金。”

“哦”小孩儿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十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睡觉去。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辛苦工作,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儿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心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你睡了吗?”“爸,还没有,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我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儿——这是你要的十美金。”“爸,谢谢您。”孩子高兴地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的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不解地问。

“因为原来不够,但现在凑够了。”孩子回答:“爸,我现在有二十美金了,我可以向您买—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儿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例如:一个个昼夜的无声交替,汇集成一条条向前的河流,拽着所有的记忆无所依靠,没有方向的前行。一场烟雨,跌落在三月的书页里,漂白了一度泛起黄颜色的旧箴信笺,苍白了年华。静谥的深夜,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户,皎洁明亮,夜空的星星璀灿闪烁光芒,想念滴在左手凝成寂寞,落在右手化为牵挂。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呼后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笔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段或者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察觉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例如:雪儿变了一向活泼好动的雪儿这几天忽然变得文静起来,常见她托着腮独自沉思,大家觉得很奇怪:雪儿这是怎么了?

上个月的一天,雪儿的父亲兴冲冲地跑回家,从包里拿出一些电线、电闸之类的东西,像拿到宝贝似的轻轻地放进一个盒子里。雪儿好纳闷:父亲又不是搞科研的,要这些东西干什么?要知道,他对家电可是一窍不通啊!

不久,雪儿就发现,父亲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摆弄这些东西。他时而紧张,时而微笑,时而又激动得满脸通红。几个通宵的工作之后,一台不知是叫什么的电机安装起来了,父亲还郑重地把它安装在墙上。雪儿的疑团更大了:这是什么?父亲对它怎么如此重视?

安装了这台电机后,父亲经常把电闸向上或向下拉一下。月末,雪儿发现用电度数大大减少了。雪儿更陷入重重迷雾之中:用电量并没有比以前减少呀!怎么会……同时,两个字划过她的脑际:偷电!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七

1、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要注意多次点题。

7、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叙事文章不要平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1、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平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八

记叙的要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既然是记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有时间、地点、前因后果的,因此,写记叙文总要交代清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做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如果不把这些记叙的要素说清楚,文章就显得内容不完整、脉络不清晰。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交代记叙的要素有两点应该注意。第一因为事情有时是比较复杂的,随着事情的发展,人物活动在增减,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场景在变化,所以写作时要随时把这些变化交代清楚。第二,在一篇具体的记叙文中,这些要素如何交代,不是死板的,也不需要平均用力,某些要素,例如时间和地点,如果读者已经熟悉,或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有时也可以不写或略写,有的事,应当写明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甚至某分);有的事,只说“十几年前”或“我小时候”就可以了,一切要根据表达需要而定,切不可机械照搬某种模式。

从“深”处立意。“深”是指深刻。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体验,从中找出我们感受最深刻的东西,去反映生活的真实本质。某些生活细节、平凡小事,在不经意间,会触动我们的心弦。在感动之余,我们何不揭开事件表面的面纱,去体会、咀嚼一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呢?

从“新”处立意。“新”是指具有时代精神。每个人的思想经验,都是时代的产物。如果你能时时站在全新的角度,把握时代的主旋律,那么,你一定能从一些常见的事中翻出一些新的感受来。

从“小”处立意。“小”是指平凡的小事。你要善于借日常生活中细小的材料来反映生活中的典型意义。吃饭、走路是小事,但唐人李绅能在吃饭时慨叹“粒粒皆辛苦”,鲁迅能在回“故乡”时思考走什么样的人生、社会之路。其实,你也可以从读书交友、梳洗穿衣等琐屑小事中找出生活表层之下的典型意义,从而提炼出恰当的主题。

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是对所有文体的基本要求,所选的材料都是要紧紧围绕着中心思想的,让读者在看完文章之后对文章所写内容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所写内容散乱,读者便不知作者所云,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内容了。在一篇文章中,最好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即使写几件事,也应从头至尾一线贯串,不能搞多个中心,喧宾夺主。

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了,还应让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在写作时、往往容易犯内容抽象笼统、材料剪裁不当、材料不够典型的毛病,这些都会影响文章中心的表现。为了使文章的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可以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所选材料要“真”“精”“新”。所谓“真”,就是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自己最熟悉的现实生活;所谓“精”,是指选材不在于多,而应根据主题需要,选取典型材料,以少胜多;所谓“新”,是指选材要新颖,即使是平凡小事,也要有时代气息。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地运用在一篇文章中,而是综合运用的。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不一定每一种表达方式都用,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或两三种综合运用即可。一般来说,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抒情和议论也经常运用,主要是用来抒发情感。但不管选用哪种表达方式,还是要以记叙为主,从记叙中自然引发出来,而不是脱离记叙内容,凭空添加进去。

记叙文是很讲究布局谋篇的,一件普通的小事,如果我们善于安排文章结构,也能体现出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要注意安排好文章的开头、过渡和结尾。

从行文次序来看,记叙文的结构安排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介绍人物、事物为主的记叙文,结构上通常按照“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这三种方式来安排,其中“总一分一总”运用最普遍。所谓“总”,即是概述;“分”就是对,‘总”的展开,展开的内容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

以叙述事件过程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或者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其中,以事件发展变化为线索的做法较为常用,即按照”发生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来安排结构。

以叙述感想、看法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结构安排一般遵从感想、认识的发展变化,例如不喜欢某人—因某个契机而对此人产生兴趣—通过交往真正了解此人—赞扬此人的品质

回忆性的记叙文通常以倒叙手法开头,结尾再“回到现在”,使全文的结构形成环状。行文中如果有需要补充说明的事件或人物,可采用插叙的手法,但文字不要过多,同上下文的意思要连接起来。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顺叙是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先后次序叙述。这种叙述力一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或事件发展中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叙述。它能造成悬念,渲染气氛,使文章波澜起伏。插叙分为追叙和补叙,是根据补充说明或交代衬托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叙述线索而插人相关的另一人或事的叙述,它能使内容更充实,情节更曲折。平叙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情的叙述,也叫分叙,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不论采用哪种叙述方法,都要按照叙述的基本规则办事,努力做到完整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

在记叙文中,一般有两三种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前者用“我”“我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后者用“他”“他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第二人称使用一般较少,但在记叙文中抒情时可用到它。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真切,而且便于表达细致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可直接倾诉感情,与未出场的“你”直接对话,自然亲切;用第三人称则便于超越时空限制,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对于作者来说,不管选用哪一种人称,都应把那一种人称使用到底。也就是说,不应在行文中间变换人称,如果变换了人称,文章的线索就会中断,叙述就会混乱,从而显得不近情理。

如果是记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交代清楚。虽然不是每一个事件都有剧烈的冲突,但高潮部分都是存在的。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记叙的重点,要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只要交代明白即可。

写人的文章,重点在于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详尽的描绘,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也可以引述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神态等,表现其内心世界。如果要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则要抓住一件事和一个侧面作为重点,其他的可以相应简略。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因内容过于琐碎而使中心不鲜明。

写景状物的文章先要确定记叙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突出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部分。比如写月季花,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它的花朵,所以就要从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叶、茎、根等其他部分则可以略写。

需要注意,详略是相对而言的。详写不是要面面俱到,略写也不只是一笔带过,而是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详、略安排。

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在语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共同的要求:

首先,规范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要运用规范的文字,不能生造词语;注意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的完整;运用修辞手法时,不要违背基本规则,例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三句以上的句子构成等。

其次,通顺流畅。所谓通顺流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要用词恰当,意思清楚,没有语病或歧义。这是字面层次上的要求。第二层含义更重要,就是要符合逻辑,上下文联系紧密。

再次,恰当生动一篇记叙文,只干巴巴地交代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即使没有任何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还是称不上语言优美。在记叙中适当地运用描写,采用修辞手法,挑选恰当而传神的修饰性语句,都会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语言也更有文采。

最后,有特色的语言能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九

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入题的意识很差,常常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认真思考。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同学不明确倒叙式开头的记叙文,开头一般得入题,并且结尾要回到现实中来;顺叙式的记叙文,开头可入题也可不入,而结尾部分是必须入题的。

有些同学不讲究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非牛非马,成了个“四不像”。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才是事。另外,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记事,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记事为记人服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到人,目的是通过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记叙更具体、更完整,深刻地揭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主题。

选材不典型是部分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通病,许多同学愿意写别人的材料,不愿写自己的材料。事实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善于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材料,不理解、不认识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完成写作任务的。

例如,《生活告诉我》一文,许多同学不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材料,特别是自己的生活材料,却去写别人的事迹材料,全篇罗列张海迪、女排姑娘或别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而自己的事迹、感受一点也没涉及。另外,重点不突出也是部分同学在写作表达上常犯的毛病。例如,《感动》一文,有些同学把部分笔墨集中于此,只习惯于在主体部分中完整记叙事件的过程,最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就是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觉得这样就可以了,文中很难看到习作者深受感动的情景或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就是说没明确揭示“感动”的原因。

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劲一些,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其中原因有如下几点:

1.生活单调,集体性的活动少。许多同学对单调的生活认识理解不足,写起文章生拖硬拉,没有真情实感;

2.平时写文不善动脑,只是照搬照抄,一旦脱离了作文选而独立成文,便出现文不从字不顺的现象;

3.个别同学语文基础太差,语言不通的现象也存在。

针对高中同学写作中出现的上述几方面问题,现在集中谈谈对其纠正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审人称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的其中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而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

为了突出重点,表现中心,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像《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 个生活片断。

记叙文的结构,通常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所谓凤头,指的是文章开头应给人以美感;猎肚,指的是内容充实;豹尾指的是文章结尾要圆滑有力。这里只说说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好了文章开头对整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开头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自古至今,许多文学家都十分重视写好文章的开头,我们学写记叙文也必须千方百计地写好开头。无论是倒叙式还是顺叙文,都务必写得优美而有吸引力,不写那些与标题无关或距题目太远的话。

文章结尾是给人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它对决定文章的圆满成功也起了重要作用。俗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也务必用功写好文章的结尾。文章结尾要做到紧扣标题或文章中心,不得跑题。力求使结尾写得自然、简炼、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表达上必须紧紧围绕并突出本文的中心。写一件事则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写几个生活片断则要求详略安排得当,避免平均用力;具体表达中要注意写到细处去,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或事件中心;语言方面,力求生动、形象、灵活,使文章形象精彩。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坚决杜绝照搬抄作文选的做法。初学者可以仿写,但必须弄明白作文选中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诸方面的优点,逐渐独立成文。还可以参考优秀作文的选材、结构安排和表达技巧,但必须经过改造,使之为我所用。我们坚决反对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搬用精彩选段或整篇文章的行为,因为标题变了,写作重点必然变,相应的表达方式方法也得变。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值得回忆的同桌——李华》一文的开头、结尾,处理得较好。

(开头)时间的齿轮转得可真快呀!时间老人不管我们的态度如何,毫

不留情地把我们带到了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同桌,似乐非乐的我又想起了我的老同桌——李华。

(结尾)啊,李华,原谅我的鲁莽吧。我愿收回那天恶毒的话,用我今天真诚的道歉来弥补我的过失。让我们重新张开那友谊的风帆吧!你是永远值得我回忆的。

另一篇是《我真想哭》。

的宿舍,感受着这陌生的黑暗与寂静。我真想哭啊!

(结尾)器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但它却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在悲痛、烦闷、愁肠百结时,他就需要哭,需要发泄。现在我终于懂得了,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下面是某同学写《感动》一文中的一个片断,写得具体、细致、感人。

那是深秋一天的下午,天气骤变,你(王老师)的胃病又犯了。当时,您正在讲课,只见您的脸色有些发黄,样子挺可怕的,你还是硬撑着讲下去。同学们被您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许多同学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珠。前排一位女同学忍不住站起来对您说:“老师,您快去医院看看吧!”大家也纷纷应和着:“老师,您去休息吧,我们这节上自习。”只见您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摇了摇头,挥手示意刚才站起来的那位同学坐下。说:“我不要紧,咱们继续上课。”

有人说,写记叙文,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初中生不如小学生。这话有一定道理。高中生记叙文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符合文体要求”是作文基础等级的标准之一。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有时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记叙文”;有时是排除写某些文体,如“诗歌、小说、戏剧除外”。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较多。二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如果考生选定了写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不能写成“四不像”。而目前的状况是,不论是平时的习作还是高考,非驴非马而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比比皆是。请看下面文章:

掌 声

掌声是生命女神给予我们的神舟,它使我们拥有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有条件抵达成功的彼岸;掌声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登天梯,它使我们看到前进的希望,让我们有机会到达幸福的天堂。

掌声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

小时候,受妈妈的影响,我很早就接受了音乐的洗礼。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弹吉它。可是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胆小。有一次学校举办联欢会,让家长也参加。我的班主任特别指定让我表演。回家后我告诉妈妈,记得她当时十分兴奋,说:“那天我一定去。”我低下了头,对妈妈说:“妈,我不想参加,我害怕……”说着,金豆子就从我眼里流出来了。“怕什么?你就当作是给妈妈一个人演的,我会坐在第一排,如果害怕就看看我,妈妈永远是你的支持者。”妈妈的眼里充满肯定。

比赛那天,果然不出所料,我怯场了。在台上呆了五分钟。这时我看见妈妈,她站起来,使劲地鼓掌,全场所有的人都鼓起掌来。我想起妈妈的那句话:“就当是给妈妈一个人演。”我在心里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鼓起勇气,从容不迫地弹起来。弹完以后,台下一片掌声。下台后我哭了。我真心地谢谢台下的观众,特别是我的妈妈。这将影响我的一生。

别人的掌声催人奋进,你知道吗?自己的掌声同样是一笔财富。

学校刚进行完的拔河比赛中就有动人心弦的一幕。有一个班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第一局他们班赢了,人们欢呼。有些不参加比赛的人为给自己班加油嗓子都哑了,可仍然十分卖命的喊。第二局场地问题,他们输了。人们很失望。他们班的班长大喊了一句:“把手揉一下,下一局全力以赴。”于是人们重整旗鼓,开始了下一局。第三局可以看得出他们很拼命。可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他们输了。他们的心情自然很低落。这时他们的体委说了一句:“为自己鼓一下掌。”一时,失败一方的掌声盖住了胜方的欢呼声。我知道,他们比赛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是成功的。

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为别人鼓掌,对别人是一种赞许,给自己鼓掌,是一种激励。

本文按要求需写成记叙文。但是文章用“我参加联欢会”的故事来证明“掌声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用“拔河比赛”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掌声同样是一笔财富”的观点;结论是“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为别人鼓掌,对别人是一种赞许,给自己鼓掌,是一种激励”。行文思路更符合议论文的特点。就两个故事本身来看,其过程记叙得很详细,又似记叙文。使文体特征模糊,形成“文体杂糅”,而不符合文体要求。

许多高中生这样写记叙文: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没有主人公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更没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没有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没有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例如:

爱的味道,忘不了

我很幸福,我是在爱的滋润下长大的。爸爸妈妈的疼,大哥的宠,让我感动着。从小到大,我就这样被浓浓的爱包围,也被它软化成一个感性、温软的孩子。

父亲,一个大山般的人,用他厚实的胸膛和臂膀保护着我。每当我犯了错误,是父亲严肃地给我指出,帮我改正。有时他会批评我,看着那张眉头紧皱的脸,我会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感动,因为这是他爱我的表现,这是只属于父亲表达爱意的方式。当我受了委屈,父亲的胸膛是最安全的地方,我可以在那儿放肆的流泪,不怕被人笑话。那时候,他只是慈爱地摸摸我的头,等我哭完,轻轻拭去我脸颊上的泪痕,然后告诉我,哭过之后要学会坚强,在哪跌倒就还在哪爬起来;告诉我,不幸的彼岸会有幸福等待……

母亲,一个水一般的女人,用她柔软的手牵着我。她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亮丽的容颜,可她的善良温柔最不平凡。她那张被岁月沧桑的脸最美丽!母亲比父亲要宠我,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她对我的爱——天凉了,让我多加衣服;生病了,床前照顾我一整夜;家里有了好吃的,总要给我留着;电话那头,嘱咐个没完……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几年的疼爱堆砌起来,便是一座珠穆郎玛!母亲是伟大的,我一生也走不出她那份浓浓的爱……

哥哥,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我一直为有个哥哥感到幸福,他就像一阵风——青春的风,有理想有拼劲,他让我知道什么是青春的风采。因为哥哥,我爱上了忧郁的文字,另类的音乐;因为哥哥,我知道了海子,知道了废墟、知道了南拳妈妈……呵呵,哥哥,我祝福你,向着你的理想迈进吧!

我有这么多的爱,刻骨铭心,它们的味道,真的会伴我一生。有人说时光会冲淡一切,淡到无影无踪,淡到你自己都怀疑是否真的发生过那件事。其实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因为那是爱,是写在心里的爱!

本文按要求也需写成记叙文。但是文章通篇只是对父亲、母亲、哥哥行为的概述,因为没有矛盾冲突,没有描写手段,所以人物形象模糊。这样的文章就不能打动人心。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都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个个目瞪口呆。接着唐伯虎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可是等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一出,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愤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寿桃献至亲”,大家才如释重负,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让人忽惊忽喜,情节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可是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还停留在初中的“一事一议”阶段,情节简单明了——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考生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可是一旦下笔成文,就平铺直叙,从a到b,从b到c,拖沓冗长得像一列火车。看下面的文章:

堕落·奋起

我的初中三年是在某某中学度过的,这个学校给我留的印像,就像焊在了记忆的高壁上,永远也不会被抹去,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懂得了要靠自己去获得成功。

初一是无知的,升初中那年的分班考试,由于我的状态低迷,成绩不是很好,只差一点儿就进了重点班,这使我后悔不已,对我的触动在当时是很大的,妈也为此落了泪,于是我决心要争第一,上半学期经过我的努力,果然取得了第一名的桂冠,但到了下半学期,由于骄傲心理加之本班的环境不好,名次骤然下降至第七名,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初二是堕落的,在初二我染上了许多毛病,比如上课说话、走神,甚至和老师做对,同时和本班倒数也是学校倒数的同学混在了一起,我知道老师已不再重视我了,因为他把我从第三排调到了最后一排,我开始觉得这样子下去不行了,但坐在后排根本听不见台上老师再讲什么,我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但我是不甘堕落的,平时依旧和“兄弟”玩在一起,混在一起,可晚上回家我开始疯狂的补习,每天都很晚才睡。同时还找了个家教为我补初二的课程,此时我已明白,再这样下去我就废了,我要奋起,我要靠自己去成功。

初三是奋起的,进入初三,我已经明白事理了,我开始努力拿回我在这班里应有的地位,终于“我回来了”,我得了第三,班主任看到我终于“睡醒”了,又把我调回第三排,同学们都对我刮目相看,班主任又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同时还告诉我,初二把我调至后面的用意。我感动极了,我和几个好同学一起立志和中考“拼”了。

终于我如愿以尝的升入了重点中学。

成功的门是虚掩的,只要用力推,会开的。

这篇文章结构处理简单呆板:一开始、后来、再后来,初一、初二、初三……没有悬念,毫无张力。但是同学们会问,这样的内容,不按时间顺序安排又能怎么样?结构处理上的死角反映出了选材方面的问题。虽然这篇文章是记叙文,但记叙内容过于笼统,情节缺少波澜。其原因除了选材的角度不合适,主要由于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来安排素材。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在平均5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去书写,构思的时间只有大约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内要组织好素材、列好提纲,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从选择文体的角度来说,最简单的要数议论文。大多数考生通常会这样做:确立主题后,从正反、古今等角度选几个例子,第一段开门见山,最后一段强化主题,中间插入一些事例就可以了。这样的文章,如果立意正确,文笔好一些的,能得47、48分甚至更高;文笔一般的,40分应该能够拿到。分数不算太高,但非常“保险”,不会造成语文成绩的大幅波动。选择写议论文,不需要在文章构思上煞费脑筋,字数也容易把握——字数不够,加一个事例;反之,减一个事例而已,不会影响大局。如果写记叙文,考生的问题就多了。有些考生写了开头,刚入题,就300多字了,剩下的只好概述一个故事然后就得匆匆结尾。或者故事已经讲完了,发现离要求的字数还有一大截,再凑点吧,怎么看都像狗皮膏药似的,格格不入。东拼西凑的结果是不但内容牵强,也会破坏原有的叙事结构。或者写着写着思路走远了,想要收拢回来又需要一番气力,可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导致回旋的余地已经很小,望着已经写下的大半篇文字,这时怕已是欲哭无泪了。总的说来,写议论文在素材和语言两方面下功夫,就可以平平安安通过高考作文这一关,写记叙文难以控制的因素则要多得多。

记叙文和议论文(注:“散文”的界定较为复杂,考场作文中除记叙文外,大部分是议论性文章,我们统一归为议论文,不再就散文单独论述。)在表达主题方面,前者远不如后者更直截了当。如果用一块方糖来比喻,议论文好比是拿了一块方糖,然后宣称这小小的东西是甜的,接着就大张旗鼓地论证这小小的东西为什么是甜的;记叙文贵藏忌露,要求通过刻画人物展示情节来表达主题,相当于把这块方糖放在水里,水无色、无味,静静地躺在水杯里,只有人喝下去并细细地品味,看懂了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意义,才能明白方糖甜甜的味道。高考阅卷,极短的作文阅卷时间将阅卷老师逼成了疯狂的石头,有几位阅卷教师能够有闲情逸致去品味这杯水是什么味道呢!即使想品味又怎能来得及呢!更何况写记叙文还要做到情节曲折、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描写方法多样、语言有文采;还要考虑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等,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旦某些地方稍有闪失,则满盘皆输。记叙文写得直白,会被认为浅薄直露;写的含蓄,被误解被忽略的可能性很大,有多少考生还有胆量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考场递上这杯“水”呢?一位多年参加阅卷工作的老师直言,考场作文,要少一些“碧螺春”,多一些 “二锅头”。在这种情况下,写记叙文的学生自然就更少了。

虽然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甚至命题作文大多要求学生自选文体,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适合写成记叙文。话题本身暗含的文体倾向性也影响了学生对记叙文的选择。比如2006年重庆市高考大作文: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引发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联想,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走与停”的辩证关系如果通过记叙文来表现,其素材基本要反映“走和停”两方面,还要在800字内通过情节的转化揭示二者的关系;如果写议论文,主要在选择事例方面动动脑筋,处理起来要简单得多。再比如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

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之3.7%,2003年已经有18.3%。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中国人不读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虽然题目要求在全面了解材料的原则下选取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但学生通常会采取最稳妥的方式,对不读书的原因展开讨论,文体自然多是选择议论文。而2006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目干脆明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2007年的高考作文虽然命题作文的数量增加不少,为记叙文的写作降低了难度,但是仍有不少作文题很难写成记叙文,如2007年湖北卷: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显然,这个文题写议论文就比写记叙文简单得多。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语文老师们并不重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记叙文阅读多被排除在外,因为相对于蕴藉深刻的散文来说,它不符合高考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避重就轻”也不太把它当回事。因为一篇成功的记叙文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如选材、结构、详略、语言……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哪一方面处理得不好,都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老师最喜欢讲的就是议论文。语言,慢慢练就是了,在这方面无论写什么文体都是急不得的;结构,没多少花样——总分,分总,总分总,或逐层深入;剩下的就是审题立意和积累材料的问题了。上作文讲评课,语文老师准备最充分的就是讲跑题、偏题现象,最喜欢在素材的多角度使用上下功夫,整堂课充满了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碰到好的事例,就要求全班同学摘抄下来,并传递着利用材料以一当十的秘诀。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学生阅读的也多是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学生脑子里积累的素材或优美的篇章段落大部分是带有议论性的。考试的时候,不管话题是什么,都会有许多长着相似面孔的文章,文章里是相同或相近的事例,生拉硬扯地和主题套近乎。

当然,老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个回合下来,学生们的作文成绩明显提高。跑题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40分左右。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这类速成、套餐类的文章充满了厌恶。有些同学非常苦恼:“现在我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了,每天脑子里就是那几个例子,写什么也是那么几个,特别没意思。”学生喜欢做理科难题,说明他们并不畏惧艰苦的脑力劳动,关键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思维的快感。写一篇作文也需要费些功夫,可分数上去了,学生却不能对写作产生些许的兴趣,这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呢?许多老师都已经注意到,作文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通常也就是37到42分左右,就会停滞不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记叙文的忽视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轻记叙、重议论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记叙文的训练已经迫在眉睫。

写作能力可以细分为五种能力: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修改能力。摄材能力就是获得材料和挑选材料的能力,没有高质量的习作素材,写出好文章就是一句空话。要形成摄材能力必须做到:观察生活、勤于积累、善于选择。思考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形成思考能力要求做到:富于联想和想象;能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以及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本质认识。结构能力要求做到:服从中心的需要,完整、严谨、自然、统一。好的文章结构应是行止自如、顺理成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跌宕有致、开合有度的。这三种能力通过记叙文来训练远比通过议论文要有效得多。

有专家指出,侧重考查议论文是因为议论文写作测试的等级最高。它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能检测议论文中的叙述、说明能力,也能测试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目前,议论文教学已经与初衷南辕北辙了,急功近利的高中议论文教学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三种基础能力的训练。大量记忆性材料的积累,使学生的视野游离了身边的生活。学生写文章,用的是别人的经历,为的是替别人证明一个观点,自身的思想情感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享受不到表达的快感。

高考作文要加强对记叙文的考察力度,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命题作文的数量,这方面,2007年高考作文已有了可喜的变化。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命题作文占上风的局面。2007年共18套试卷,其中作文题可分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今年命题作文9个(其中,6个纯命题作文;3个给材料命题作文),占50%;材料作文5个(其中一个为漫画材料),占27.8%;话题作文4个(其中山东为没有材料的话题作文),占22.2%。命题作文第一次占有半壁江山,话题作文第一次居末位。与2006年比较,命题作文第一次占上风,这也许是最正确的选择,也许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记叙文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由于记叙文在高考阅卷中的相对劣势,也希望在高考阅卷时,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对记叙文做适当倾斜,鼓励学生大胆写记叙文。我们期待着考生写出更多更优秀的记叙文,打破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让高考作文百花齐放。

宋朝倪思曾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想,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写记叙文,要做到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的六要素;贯穿一两条线索,如某种思想感情、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行动,使文章结构完整;选择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精彩;运用肖像、语言、行动、环境和心理等描写方法,使人物栩栩如生;运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如设置悬念、欲擒故纵、点面结合,使文章波澜起伏。要避免多体合一的“杂文”。考场上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来写作,并能突出这种文体的特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避免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片断堆砌到一篇文章中。

在作文训练中可以引入比较写作的方法:就是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完成标题、主题、内容相同但文体不同的作文,就可以很好地强化文体意识。如以“路”“桥”“窗”等为题的作文,可以写成以介绍“路”“桥”“窗”等的演变历史、类别、功能等为目的的说明文,也可以写成以亲历或是所见所闻的,与这些事物有关的事情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还可以由此引出自己对这些事物及与此相关的某些人或某种社会生活的看法,从而写成议论文。或者,在一定的要求之下,本可以写成不同文体的一个题目可能只允许写成某种特定体裁的作文。比如,当你到安徽黄山旅游之后,远方的好友可能会让你述说一下旅游中的奇闻趣事,父母可能会让你重点总结一下旅游之后的人生感悟,而马上也要去黄山旅游的一位同学,则让你重点介绍一下前往黄山的路线及游玩中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这时,同一个题目“游黄山”,则要依次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这种比较训练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别,进而主动分析所给材料,找到更适合个人写作特点的文体。

在记叙文中,顺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方式。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来记叙,能够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述出来,但是也容易使文章平淡无奇。记叙类文章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要将事件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得变化多端,一波三折,奇峰突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为什么很多人爱看悬念故事,即使在自己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写记叙文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在材料组合上,运用虚实、抑扬、蓄放、离合等手法,使文章波澜迭起,扣人心弦。因此,构思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生的训练重点。

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构思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看下面这个材料:

a.王老师原是市一中的教师,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受师生爱戴。b.这学期调到我们学校,教毕业班的语文课。她早起晚睡,不辞劳苦,帮助我们进行复习。c.因为过于劳累,她上午在课堂上昏倒了。d.我们把她送到了医院,才知道这是心脏病发作,需要卧床休息。e.下午,课堂上的空气十分沉闷,大家为没有老师指导而焦急,也为李老师的病情而担忧。有的同学提出:“李老师是为大家累坏的,我们应该到医院去看她!”有的同学说:“大家去看,影响学习,会使李老师心里更不安!”双方发生了争执。f.正在这个时候,李老师带着病容,出现在教室门口。

教师先出示材料,然后让大家讨论,如果要写记叙文,这些材料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呢?像上面那样从头写到尾,读起来使人感到平板、单调、没有味道。如果把最后一个镜头提上前,一开始事情的结果就已明明白白,读者无需追根究底,也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最终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开头可以先写下午课堂里的气氛,同学们焦急、担忧,无心复习功课。然后,倒叙上午老师昏倒的情景――叙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接着,再写同学中不同意见的争论,中间插叙老师的过去和上午在医院里的情景。然后写同学中争论愈来愈激烈,有的甚至动身要走。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样抓住中心矛盾,一环扣一环地安排材料,就使文章的情节既集中紧凑,又曲折动人了。

在叙述一件事时,要让学生多想一想,能不能“卖个关子”?设个悬念?可不可以“引而不发”?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结尾能不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总之,要提醒学生,写记叙文时不能偷懒,要想方设法吸引读者。让学生就一个题材多练习几次,试着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法反复琢磨,以期“找到感觉”,那么许多似乎非常高深的手法也会豁然明朗了。

“描写”这个词,起源于绘画。描,就是按照实物或范本的样子画;写,就是摹拟事物本来的形状。把描写这个词借用到写作中来,就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人、事、景、物的形状、姿态、性质、特征等,使读者仿佛是通过自已的感官感知到了描写的对象。叙述重在表达“是什么”“什么事”;描写在于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与情感的体验,即“什么样”,重在“再现”。优秀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

描写是记叙文的生命,有没有描写,决定了文章的成败。请看下面的文段: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为什么不跟她说一声,我说我跟我父亲说过了,她很生气,认为我眼里没有她,就给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拉住了,我后母却说我打她。我父亲听到了,就从楼上跑下来,把我打倒在了地上。

运用描写手段后: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你走了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 我说,我向父亲说过了。她说:“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儿还有我呢?”抡起胳膊打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赶过来拉住了。我后母一路锐叫着奔上楼去:“ 她打我!她打我!”在这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非常明晰,下着百叶窗的暗沉沉的餐室,饭已经上桌了,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我父亲趿着拖鞋,啪嗒啪嗒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脚相加,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这个文段加入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使得作者被打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都真实地再现了出来,特别是后母“锐叫”着奔上楼后的环境描写,将“我”内心因为极度委屈、愤怒而又在瞬间无比清醒、清醒得近乎绝望的心理曲折地传达了出来。因此,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运用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就可以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当一个人说母亲很爱自己时,别人也许只会点点头,说一声:“哦。”但是如果他把母亲生活中爱自己的细节描述出来,也许别人会同他一起泪流满面的。

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扩写是较为有效的专项训练方法。如古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将记叙文的六要素全部包括在内。可以让学生一句一句的扩写,每句扩到150字。扩写前,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如第一句中的诗眼是“惊”字,那么描写中,就要渲染出“惊”的气氛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暗”字上下功夫——彻底的黑暗固然令人害怕,但暗而不黑、影影绰绰更让人毛骨悚然,同时也为将军将石头误认为老虎埋下了伏笔。第一句中的“林”“草”“风”已经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扩到了200字以上。再看诗句“没入石棱中”。这句诗交待了故事的结果,似乎是最为平淡无奇的一句。但是,可以让学生想象:当将军发现箭是插在石头里,他的心理活动该是怎样的?是羞惭,还是自得?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将军是一个人去寻箭的吗?有没有随从,如果有,随从会做何等反应?这样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将军的意图就可以实现了。最后一句如果扩写得成功,学生还可以体会到,出乎意料的结尾可以使故事生趣盎然。

在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记叙类文学作品。其实学生在生活中一直都在接触记叙类作品,电视剧、卡通片、小说都是记叙类的,可记叙文写的并不好,原因在于学生只是满足于情节故事本身,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比如曾烧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许多同学都喜欢看,但除了有趣的故事、可爱的人物,恐怕也说不上什么了;古典名著《红楼梦》,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接触过:书本、电视剧、电影……最熟悉的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些同学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感兴趣,谈起来也能口若悬河,但谋篇布局之妙就很难有一星半点的体会。找学生喜欢的记叙类作品,哪怕只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拿到课堂上来分析,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效果远比生硬地学习一篇记叙文要好得多。

记叙文要把思想寓于描写之中,就是要把场面的描写组接成故事,来表达主旨;而不是满足于“内容提要式”的交待,满足于贴标签式的鉴定。要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表达具体的思想、可感的画面。在记叙文中,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可感画面的展示。这方面做得越成功,作文就越有魅力,越容易打动人。优秀的描写性文字,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临其境。(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要点 篇十

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做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的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影响远不止2分。正好给了评卷老师扣分的理由。

学而思老师建议: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没有描写。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也可以是一个超常的搭配(酽酽的歌喉)。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在通篇的作文中,出现一两句古诗词,不仅会是作文富有文学气息,还会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的印象。(想要把古诗词、句,活用,当然首先是清楚每一句古诗词的含义、背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平时涉猎大量的古诗、古文。)

阅卷老师一天要改上百份试卷,会看上百份作文,写好作文的开头很重要,开头开得好,老师大概扫一眼,再一看接为部分也不错,就应该会给个不低的分数。(好的开端和结尾,要紧扣作文主题,要突出的反应作文题目的含义。可以用巧设悬念、反问。等手法吸引老师)

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热门作文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