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12篇盲山观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盲山观后感
看完盲山这部影片,我在愤慨于各色人物的行为,震惊于如此严峻、残酷的现实之余,更多的则是对这座封闭的大山、这群愚昧的山民的痛心。
影片折射出山村地区的诸多社会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民极度贫困,其主要经济来源为种田、养猪。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存、温饱问题尚且堪忧,更不用提更高层次的发展和享受了。村民闲暇时间的'消遣活动也仅限于和两盘麻将、闲侃会儿天。
贫困又导致农村教育状况普遍落后,教师资源短缺;教师工资不多,还经常被拖欠;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率较高。
教育残缺的一个后遗症则是农民观念的愚昧、狭隘。维持后代繁衍生息的需要导致买卖妇女现象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妇女被定位为纯粹的生育机器,这不啻为人性的沦落和丧失。片中婆婆倒是有把锅里第一碗并且最好的饭盛给儿媳,但其仁慈也无非止步于此:赶快为黄家生个孙子。当然我想花钱买媳妇这一现象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山村里对充当劳动力的男丁的偏爱致使本区域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贫困的厌倦使山村里的姑娘急于走出这穷乡僻壤、远嫁他乡。
村民基层自治制度贯彻不力。天高皇帝远,主任一人说了算。乱收费现象严重。猪养与不养,费用就在那里。
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代价高。“药怎么卖那么贵?”民众对医院高收费的愤慨溢于言表。
人们职业道德的下滑。片中面对割腕后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大夫居然镇定自如地问了句:“带钱了没?”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医生的确很有经济头脑――赚不了钱、没有经济效益这病老子就不帮你看。我不禁想斗胆问一句,倘若病人因病情延误而谢世了,是不是还要感谢医生大老爷的超度之恩?更甚者那邮递员受了黄德贵的好处,便私自扣下雪梅一封又一封的信,于是电影中便有了那样令人心酸的一幕幕:邮递员来了,她一脸期待地问:“有我的信吗?”“没有。”这是她听到的一成不变、冷冰冰的回答。于是她便悻悻地又递上一封信,从春到冬,开始下一轮的希望、失望,直到这失望吞噬了她少女的天真和倔强,在她脸上嵌刻进麻木和呆滞。
总之,山村的贫困、愚昧就这样冰凉地循环往复着。但其中依然有一丝温情,那是像李青山这样尚未遭受世风毒害、依旧纯洁的孩童。
如果不从教育发端,不从娃娃的思想入手,改变这里的邪恶风气当属无稽之谈吧!
此外,这部影片也给我们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上了深刻的一课:校园里的安静、恬淡和校园外的惊心动魄仿佛两个洞天。我们的当务之急便是戒除对生活的盲目乐观主义倾向,在一腔热血干事业的同时,也要树立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时刻做好摔跟头、吃拳头的准备。即擦亮眼睛,走进生活。
盲山观后感
高高的山,总是提起钱的所谓的好朋友,这是对开场唯一的印象。某个星期天我们班组织看《盲山》这部电影,感触颇多。
其实很多年前就听老人讲过,曾经贩卖妇女儿童的事情,我说这些没有什么,逃跑是唯一解脱的方式,可是忽视了村民团结的力量,所有的人共同守着她。让她几度逃跑被追回。
看到后边,下课,没有看结局,设想过了,第一个结局,白雪梅在村子里和他的丈夫一起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孩子,当有了孩子之后,一切在白雪梅看来其实并不重要了。第二种结局,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所有人的信任,在大家不知道的情况下苍慌而逃,永远不在回来。第三种,她终于有钱支付邮票费,好心的邮递员为她把信寄出去,和父母取得联系,父母报警,最终一家团圆。第四种,拐卖人口的人被拘留,她们交代了所有犯罪事实,同时说出白雪梅,然后说出她的下落,她得救。
由于对结局的迫切渴望,百度结局,两个版本,事实证明,我的想象力比导演丰富。哎,又一个中国曾经一度发生过得去事情。不由自主的让我想到,那时候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许多没有本事的男人只能打光棍儿或者买媳妇儿。妇女又不受尊重,没有文化,经常被拐卖到偏僻的山村,一辈子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可是白雪梅是当时的大学生,有文化,偏偏还是被骗了。可能在学校时间长了,没有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为了帮助父母还债,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为了弟弟的学费,忽视了社会那些骗子,忽视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骗子给她喝xx的时候,她没有任何防备的喝了,结果一切悲剧了。当她醒来,发现自己的钱包和身份证都没了,发现自己面对的.事六十多岁的两个老人和一名四十多岁长相丑陋的男子,她一边哀求回家,一边问这是什么地方?她未来的婆婆和她详细的说了她的家人用七千元最为交易,将她卖给了黄德贵。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她从未有的感觉蒙生。她不甘心,堂堂一个大学生,本应该在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怎么能委屈求全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呢?她凭借自己的力量,没有目的的跑着,一次次被捉回来殴打,又一次次的逃跑,结果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完全不够。
后来,村里的老师,也是她丈夫的表弟,喜欢她并且愿意帮助她逃跑,可是他们的感情不幸被丈夫家人知道,她也取消了这个念头。其实每次到成功的边缘都是因为自己毫无收入碰壁,最后她沦落到牺牲自己的身体来取得钱。
同学们看到那里,除了气氛,更多的还是同情。白雪梅最终逃脱不管成功与否,其实她也应该懂得感恩,黄德贵是一个老实的农民,也足够爱她,只是她不满足现状,只是她想回家报答爸自己的父母。
一切尽在不言中,中国的很多现实真的难以想象,这种状况到目前几乎没有了,可是为曾经发生的这些事,心里难免会惋惜许久,在这里,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继续发生,希望妇女能更好的接受教育,希望社会能够做到男女平等。
电影盲山观后感
高高的山,总是提起钱的所谓的好朋友,这是对《盲山》开场唯一的印象。某个星期天我们班组织看这部电影,感触颇多。
其实很多年前就听老人讲过,曾经贩卖妇女儿童的事情,我说这些没有什么,逃跑是唯一解脱的方式,可是忽视了村民团结的力量,所有的人共同守着她。让她几度逃跑被追回。
看到后边,下课,没有看结局,设想过了,第一个结局,白雪梅在村子里和他的丈夫一起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孩子,当有了孩子之后,一切在白雪梅看来其实并不重要了。第二种结局,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所有人的信任,在大家不知道的情况下苍慌而逃,永远不在回来。第三种,她终于有钱支付邮票费,好心的邮递员为她把信寄出去,和父母取得联系,父母报警,最终一家团圆。第四种,拐卖人口的人被拘留,她们交代了所有犯罪事实,同时说出白雪梅,然后说出她的下落,她得救。
由于对结局的迫切渴望,百度结局,两个版本,事实证明,我的想象力比导演丰富。哎,又一个中国曾经一度发生过得去事情。不由自主的让我想到,那时候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许多没有本事的男人只能打光棍儿或者买媳妇儿。妇女又不受尊重,没有文化,经常被拐卖到偏僻的山村,一辈子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可是白雪梅是当时的大学生,有文化,偏偏还是被骗了。可能在学校时间长了,没有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为了帮助父母还债,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为了弟弟的学费,忽视了社会那些骗子,忽视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骗子给她喝的时候,她没有任何防备的喝了,结果一切悲剧了。当她醒来,发现自己的钱包和身份证都没了,发现自己面对的事六十多岁的两个老人和一名四十多岁长相丑陋的男子,她一边哀求回家,一边问这是什么地方?她未来的婆婆和她详细的说了她的家人用七千元最为交易,将她卖给了黄德贵。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她从未有的感觉蒙生。她不甘心,堂堂一个大学生,本应该在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怎么能委屈求全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呢?她凭借自己的力量,没有目的的跑着,一次次被捉回来殴打,又一次次的逃跑,结果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完全不够。
后来,村里的老师,也是她丈夫的表弟,喜欢她并且愿意帮助她逃跑,可是他们的感情不幸被丈夫家人知道,她也取消了这个念头。其实每次到成功的边缘都是因为自己毫无收入碰壁,最后她沦落到牺牲自己的身体来取得钱。
同学们看到那里,除了气氛,更多的还是同情。白雪梅最终逃脱不管成功与否,其实她也应该懂得感恩,黄德贵是一个老实的农民,也足够爱她,只是她不满足现状,只是她想回家报答爸自己的父母。
一切尽在不言中,中国的很多现实真的难以想象,这种状况到目前几乎没有了,可是为曾经发生的这些事,心里难免会惋惜许久,在这里,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继续发生,希望妇女能更好的接受教育,希望社会能够做到男女平等。
主人公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位毕业挺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所以听信一个假扮药厂老板的人贩子的话,去深山采草药,其实是被卖到大山给人当媳妇去了。等她知道的时候,已经走不了了。
她逃跑了无数次,可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给她带来的就是一顿毒打。终于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托一个小男孩送信帮她找到她的爸爸。当她爸爸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上赶到这个小村庄,但是依然无法将她的女儿解救出来。这个女孩有一次想杀了买她做媳妇的那个男人,但是她忍住了。电影的结尾,那个男人和她的父亲扭打起来,最后关头,这个女孩没忍住,愤怒的砍了那个男人。
故事里到处充满了人性的冷漠,对女人的歧视,看的人心里很不舒服。
深山里的人,封建观念严重,冷漠无情,歧视女性。电影阐述了90年代深山农村的概况,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口贩卖的猖獗。
还是那句话,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对你好,天上的馅饼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砸到你头上,所以每个人对自己清醒的认知十分重要。
刚才看了一部电影《盲山》,这部电影是讲述着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一个大山里,“被”嫁给一个40岁的农民做“妻子”的故事。
这不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当今的一种社会问题,看完感触很深。但是,还不知到从什么地方说起,影片里的人性的木讷,和没有文化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些做事的手法让人感到可怕!拐卖妇女,俨然成为当今一大社会问题。前几年还看到过很多拐卖妇女的新闻报道,现在虽然见的少了,但是我想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一定还是存在的。
这是现在我们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中的一个既不被我们看到又不能被我们忽视的现象。当然形成这种社会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一定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或者现在我们的国家就可以解决或者已经解决这种社会问题。
从这部影片不难让人感觉到偏远山区人们的那种生活状况,文化教育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生产力水平近乎原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怎么能做不出想影片中那些野蛮的行为呢?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像影片中这样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之怎样进行的,我没有去过大山里,也没有见过贫困地区的学生和百姓他们究竟是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像影片所述的那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这部影片让人看了有感觉是那么的贴切和真实。
贴切是因为这部影片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的情绪跟着他波澜起伏。真实是因为他说讲述的故事又是那么的让我信以为真,思虑之余不由得暗暗佩服导演塑造人物以及展现这个故事的手法。
电影是一门艺术,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把我们现实的生活搬到银幕上来,或许艺术会把现实进行一些夸张的描写,不过我想这部电影应该是可以代表很多在现实中被拐卖的那些妇女的真实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心情还一直沉浸在影片情节所塑造的那种氛围当中,良久不能自拔。
不由的让我感到人要是缺少知识和文化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想起曾经一些媒体上所报道过的偏远地区的教育、经济落后的情景,我从内心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可是目前我还没有这种能力,但是我想这已经是我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做的事了。
生活中我经常会看电影,我还没有给哪个电影写过观后感。但是,今天我突然想写,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的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是演的太好了!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看哦~
昨天看了李扬指导的电影《盲山》后,心灵被影片所反映的内容所震撼,使我心灵久久不能平静。姑且以我的切身体验写一些我的感受!
我看了这部影片,对我振动最大的不是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虽然非常同情她),而是这些乡民们表现出的一种愚昧而真挚的复杂性格。在愚昧方面,大家有目共睹,就是落后的文化造就了这里人们思想的落后,一味追求娶妻生子,传承香火的封建思想。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花掉自己积蓄,不惜违反政策。他们抱着一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为此愁,为此苦。但是我们不要隔靴搔痒,我们应该以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物的处境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将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影片中的这个秦岭山区的偏僻的山村,不但与外界相隔甚远,而且交通不便,更没有特色收入,正可谓是穷山瘦水。
设想一下,这样一个穷山沟,在没有人愿意把女人嫁到这里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办?让他们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孤独中老去,他们忍心吗?看着别人儿子娶妻生子,他们又是何感想?这些父母也爱孩子,但现实却使这种爱无法实现。他们为此无奈,苦闷,希望抓住每一次机会给儿子找到个媳妇。
但往往这种诚挚的愿望要落空,他们的儿子逐渐变成一个老光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走向极端(尽管他们十分不情愿这样),通过人贩子买到一个媳妇,达成他们的目的。买到以后,他们也是好心对待(只要她能好好和自己儿子过日子)。
他们没有虐待人的本性,他们的天性是善良的。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自己的理想而运行的,而他们的理想中有一种浓浓的母爱情怀。所以当儿子打儿媳时,他母亲会极力阻拦,当雪梅要打掉自己的孩子时,他母亲会跪下求她。当我看到影片里母亲这个形象时,我被深深触动了。
她那么善良,有那么愚昧,即让人爱,有让人气的一个人,我感觉她就像我母亲一样,我怜爱她。这种感觉也许在城里长大的青年是无法理解的。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的一切一切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不过,我对农村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我喜欢故乡人的朴实善良,但又对其愚昧难以接受。所以我喜欢听他们说话,但又嘲笑他们的浅薄。
我知道几千元钱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几乎是一辈子的积蓄),也知道买来的女人跑掉以后,自己儿子一生意味着什么。我生长的村子就和影片里的村庄一样落后,一样贫穷,不同的是我们处于黄土高原,而影片反映的是关中山区。在我小时候,我们村也有类似的情况。
家境好一点的都正当娶妻生子;家境不好的,但有女儿的,通过换亲来娶得媳妇;家境不好又没女儿的,或者打光棍,或者买媳妇,还能怎么样?他们也是人,也有理想的期望,但理想的无法实现使他们走向愚昧,走出本分。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痛苦的选择!
电影盲山反映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某女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被人贩子拐卖到陕北农村的悲剧故事,影片画面真实,情节写实,给人的感叹厚实,基本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村落后的原生态面貌。
看了网友的评论,有的骂那个代课老师是孱头,有的骂邮递员不是玩意,有的骂村委会主任不是东西,有的骂解救的四川警察和当地警察不是东西,有的骂买主黄德贵一家愚昧该死,还有的骂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不是玩意,有的骂山村零售店的店主色胆包天,甚至还有网友骂主角白雪梅无知且无用。
我认为这些指责都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造成白雪梅最后走投无路,杀掉买主黄德贵的不是白雪梅,而是这个社会,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和政府的不作为。
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市的发达和农村的落后形成巨大的反差,于是农村娶不上媳妇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必然,于是买卖妇女的不法勾当大行其道。所以单纯指责农村人怎么愚昧落后是不地道的。
政府的不作为: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比如那个交警,白雪梅向他喊“救命”,这丫居然轻描淡写地说家务事别在大街上吵、别阻碍交通;还有四川来的2个解救警察,完全可以以阻碍公务的名义鸣枪示警,对打砸分子可以紧急处置,可他们居然选择屈服;还有警察办案居然要收解救费;还有农村基层的村委会完全是胳膊肘向内拐,那个村主任则完全是一副土皇帝的做派。
另外还有白雪梅自身的问题,第一,她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轻易就相信了人贩子的鬼话;第二,她跑到镇上去后,急于坐车逃跑,而不是向当地警方求助。
剧中所有的人似乎都麻木不仁,但唯一的亮点是李青云这个4年级的农村娃,他为白雪梅寄出了求救信,这和那个麻木不仁的邮递员形成鲜明对比,也和他先前的代课老师黄德诚的龌龊胆怯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他是剧中唯一的亮点,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正义。
所以,白雪梅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唯有真正落实民主与法制,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否则,这样的悲剧会永远存在、阴魂不散。
这难以说是一篇成型的观后感只不过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盲山是解禁了的片子。当初被禁是因为触及了社会的敏感问题,有损社会主义形象。通俗点说就是因为它揭短了,所以不让放映。他的前一部作品盲井同样是因此遭禁。导演l李杨说:“我只是希望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去冷静观察,像是在用一把手术刀把流脓的疮口剖开,虽然说在揭短,也很残酷,但总比粉饰好。”我喜欢这种现实的记录。
盲山讲的是女大学生白雪梅受骗以7000元而被卖入偏僻山村充当传宗接代的工具。结局是两个版本。海外上映的是白雪梅是趁黄德贵洗头的时候砍死了他,而后被判处死刑。另一个是白雪没被公安解救。不用讨论哪个结局更真实,因为他们都真实。导演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憾”。另一个就看起来比较欣慰些,毕竟很努力的去解救了。可并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令我心痛的是白雪梅一样被拐卖的陈春丽因为割舍不下两个孩子而选择留下。他因循守旧的思想:“反正也嫁不出去了,生活就是这样子的顾得了那头顾不了这头。”她的悲哀的天然母性,狭隘思想最终把它牵绊在盲山里。
可以说村民是野蛮的。因为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交通落后,教育落后,经济落后,什么都落后,只有女儿嫁出,没有媳妇娶进。在他们思想里,传宗接代,那是大事!所以只好东借西借凑钱买媳妇。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拐卖妇女就应运而生。虽国家有明文法律规定这是违法的。可黄德贵说:“谁家的媳妇不是买来的,我花7000块钱呢,你要是跑了7000快谁还我!”那是7000啊!或许村名半生都挣不出这些钱,所以每回白雪梅要跑,都要拼命追,不仅黄家追,整村村名都一起追。因为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
如果说村民是因为文化素质低而情有可原,那么罪不容诛的就是那些有点“文化”的人。那西装笔挺的人贩子干这种丧尽天良买卖,穿着制服的邮差默然收过雪梅的信后转身交给黄德贵,还吐出:“明白,你也不容易。”没养猪也要收费的收费员看着雪梅可哭喊求救哼出:“这是家里的事,我关不上。你狗日的艳福不浅。”黄德贵的弟弟黄德城介绍自己说:“道德的德,诚信的城。”答应帮助雪梅的的也只不过是满足生理上的欲望。这些受过教育披着羊皮的狼,比那些愚昧的村名更加令人、唾弃!盲山,我想盲的不仅仅是落后山区的村民更是那些假面的文化人!
片子明显的一条线索就是追查小敏的下落,而另外一条暗线是庄士敦和何家彤的感情脉络。对于明线的发展,种种铺垫可以说做的很到位,但是暗线也就是两位主演的感情戏处理的不够细腻,虽然有庄士敦的梦中情人嫁给司徒警官这个桥段的转折,但是刘德华饰演的人物内心完全没有表现出感情的过渡转折。
在明暗线索叙事之外有两个查案故事:一个是影片开头的“通渠水伤人事件”,影片开头,引入男女主角。这个故事里值得回味的是司徒警官赶在庄士敦前破案,使得庄士敦白白忙活9个月,悬赏奖金也没拿到。其实这里塑造司徒人物性格也是为后面司徒抢走“未来嫂子”做老婆而铺垫,更与后面庄士敦讲述双眼因工作过劳失明形成鲜明对比-------投机取巧的司徒拿着一个月八万的薪水,兢兢业业的庄士敦过劳失明没有收入不得不利用自己最拿手的破案谋生。即便这样,司徒还抢在庄前,让他徒劳。短短一个“通渠水伤人事件”故事的开局,全面给出了几位主要演员的人物性格,同时奠定了比较喜感的电影基调(当然这种喜感只是表面的,喜感下是人性的阴暗)。
再说另一个查案故事就是“停尸房杀人事件”。这个查案故事主要是为暗线服务,即通过这个查案的过程,让男女主角产生感情碰撞,但是一直在碰的都是女主角。当然,正是由于庄士敦假公济私查自己的案子,而何家彤明知如此却义无反顾的帮助他,并且不辞辛苦的救他,这些应该说潜移默化的在感动他。如果说庄士敦不是刘德华演的,或者刘德华能演出一些内心感情变化的镜头,那么我愿意再给这部电影多加点分。
在明线叙事即追查小敏下落又有两个故事,而这两个故事都是根据庄士敦的假设,就像一条马路分叉处两条。在这里,导演安排主角试探性的走过看看,哪条路上有重大发现且先走下。“出租车司机杀人事件”是先被否定的。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大只佬》影子,单单这一个故事就很出彩,特别是司机带庄何看完他所杀人的尸骨后说饭要冷了,要吃饭时,透心的冰冷几乎让我忘了影院外是三十几度的炎炎夏天。没有了《大只佬》里的救赎,代替的是几颗冰冷的子弹。后来司徒警官说没找到小敏的尸骨,这条路走到头了。
随之,继续走上另一条路,即何家彤楼上邻居这条线索。这个线索才真正揭开谜底。原来小敏没死,小敏到了巴西,改名换姓,整了容。庄士敦意识到答案并且求证时,本片的第二次的透心冰冷又来袭了:大肚子的小敏羊水破了,呼救庄士敦帮忙,庄走了出又回来,就在刚要帮助小敏时,小敏拿刀挥向了庄。而爱情的力量再次显现,肚子被出租车司机捅破的何家彤这是感到,救了庄,也救了小敏肚子里的孩子。这里的一个细节是,庄说出了这个女人就是小敏的真相,并且让她保住孩子。在这个真相面前,何家彤看到了地板上躺着的两具尸体以及小敏手中的匕首,而何家彤所认识的小敏曾经确实有说过要像母亲外婆一样杀掉负心丈夫,这难道就是小敏的宿命?
追查小敏下落的过程,其实只是庄何二人见证小敏悲剧宿命的过程。庄是神探,辨的出真相,却无力拯救挽回。庄是观众,是银幕内的观众。就像我们围观车祸现场时一样,我们在讲述车祸给别人听时,其实,别人和我们一样,都无力挽回。
结尾很光明:庄何二人结婚了,小小敏在学破案,一家人将在查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盲探》是一部风格杂糅的电影,影片尽管拥有着惊悚、侦探这样的外壳,但本质上却还是一部爱情轻喜剧。显然,杜琪峰擅长于此,刘德华和郑秀文更熟谙此道,所以尽管《盲探》算不上是杜琪峰最好的作品,但在眼下这个烂片当道、迷乱人眼的中国影市,《盲探》即便盲着,心也如明镜一样,给观众的是很不错的观影体验。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所谓银河风格和韦杜二人,都只是符号而已。远不如刘德华和郑秀文来的直接。所以影片中盲探刘德华有很多特写镜头,身着西服、身形姣好的他,不仅吸引着电影中的郑秀文,还有荧幕之外的观众。至于郑秀文,则在荧幕上扮演了众多粉丝的投射体,成为了与华仔沟通的一道桥梁。从视觉来说,《盲探》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各种风格的杂糅让影片呈现出的是一种诡异而又略带夸张的面貌,一时阳光浪漫、一时又阴暗惊悚,不相干的影像风格毫无违和感的融入在一部电影中,这当属导演的功劳。杜琪峰在影片中展示的掌控力是基于一个良好剧作基础之上的,二人不仅知道该用什么样的风格去表现故事,而且对于如何进行一种文化(类型)的'融合显得游刃有余。
《盲探》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港影,内地城市和演员的出现就证明了这部影片无论从何角度来看都有了融合的倾向。此过程中,很多港片会失掉风骨,而《盲探》虽然也有一种冲突感存在,但整体来说,影片的港式风味和杜氏风情是纯粹而又怀旧的,这也是影片上映之后深受好评的一个原因。
实际上《盲探》最好的反应了当下那种快速、碎片、非理性化的生活方式,所以导演用了很多特写的画面剪辑拼贴出了城市的瑰丽印象,影片的节奏也被打造轻松愉快。虽然《盲探》打着侦探片的旗子,但实际上刘德华在片中的很多推理经不起什么推敲,那种还原场景式的案件推理,较真起来其实就是坨bullshit。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探案推理只是幌子,一来充分展示华仔的魅力,二来进一步展示郑秀文的二。一来二去,两人的交情就建立了。影片中刘德华和郑秀文是一对极度互补的角色,前者虽盲但心思缜密,而后者则延续了某种大笑姑婆式的头脑简单却心地善良,而职业身份以及互相利用的需要,则让二人在电影中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影片的主题其实是爱,电影中被杀害的女性都是因为爱,那么杜琪峰笔下那些无厘头的案件推理,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个的爱情情境,让本来就木讷的郑秀文体验爱情的能力,进而开始情窦顿开。两个方面单拆开都不是什么合理的故事,但合在一起就显得顺理成章,影片中郑秀文从融入不到情境、到成为一个好演员,变化的实际上是自己那颗逐渐充溢爱情的心而已。杜琪峰是很精明的,一连串不经意的故事,建构起来的却是一段爱情和几个人物,影片的整体架构完整又精巧,而串联其中的小故事和各种风格则让影片显得多元而又耐看。
《盲探》用爱情铺垫,解释了所有的问题,这是个温暖小品,将小情小爱以大而得当的方式表现,影迷们各取所需,爱的始终是自己想要的那一块,无论是铁三角的余味,还是银河和杜氏的招牌,抑或是类型糅合的复杂感,或者就是新港片的某种精神,总归《盲探》都有。更别提影片最后小小敏对雪糕的固执,似乎又昭示了老杜那宿命论的传统调子,让人有回味又有期盼……
终于去看了《盲探》,出乎意料,几乎从头笑到尾,全片的夸张戏剧风格太好玩了,仿佛重回郑秀文、刘德华与银河的黄金时代。
先说男主角,华仔的庄 Sir 太太太贱了。早前听说他演盲人,还以为是严肃、自闭的那种,想不到啊想不到!不过,贱得这么惹人爱也真是罕有,他的嘴可真坏呀,满嘴花言巧语又好吃到极点,某个瞬间竟令我想到了《大时代》的丁蟹,好想大耳瓜子抽他呀,当然只会像何家彤做戏那样轻轻一抽,没办法,他太可爱了。印象最深的是他生怕何家彤很丑,好委屈地说 “ 朋友见到会丢脸的 ” ,直接笑爆。
老实说,我并不怎么喜欢身为演员的华仔,他太在意自己的容貌了,演戏更多的是在摆 pose 。这个毛病,先前黄晓明也有,现在好多了,高圆圆一直都有,从《高海拔之恋》貌似有改观的趋势。幸而刘德华是真的有料,只要遇上好剧本好导演好拍档,他都能发挥得十分出色,可要遇上一部大烂片,就只好大家一起烂成渣渣了。前一阵看娱乐新闻,他解释自己为何要拍《富春山居图》,大致意思说他总是高估自己,以为凭自己的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大烂片拍成好片,他确实是高估自己了。张国荣有这样的能力,不代表他也有。实际上,我几乎没见过哪个演员能像张国荣那么神奇。
幸而《盲探》有好剧本好导演,还有华仔的最佳情侣档 —— 至少在我眼中是这样的,他才能塑造了一个这么可爱的庄 Sir 。所谓最佳情侣档,务必要在对戏时火花四溅。很多演员外表十分登对,但就是没有火花,那就很无奈了。先前看过郑秀文和古仔合作的三部电影,明明是俊男美女,火花却少得可怜,到底也成不了经典情侣档。只有郑秀文和刘德华合作时,才能擦出燃爆银幕的火花。说句题外话,郑秀文和刘青云合作《我左眼见到鬼》,也出奇登对,可惜之后没再有机会合作。
郑秀文的何家彤跟她全盛时代塑造的一系列经典形象很有共通之处,十分之傻大姐,外表大大咧咧,内心埋藏深情。好喜欢她身负重伤时,庄 Sir 说他知道她喜欢他,她有气无力地说,你知道了,好糗啊,还好快死了。那一刻我竟是笑的,没有丝毫悲伤的感觉。郑秀文的 “ 傻大姐 ” 从来都是这样,让人笑,幸福地笑,绝不苦大仇深。像一种放下一切的云淡风轻,纵然得不到圆满,也可以坦然接受。而她的 “ 傻大姐 ” 也是最亲民的,不像王菲,高高在上地演着 “ 傻大姐 ” ,时常让我感到崩溃。其实,郑秀文也不像杨千嬅,郑秀文是上得豪宅,下得陋巷的亲民,杨千嬅做得到后者,做不到前者。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感觉。
有人说郑秀文只会演 “ 傻大姐 ” ,我是不能苟同的。像《长恨歌》、《高海拔之恋》,口碑虽不怎么好,但我都觉得郑秀文演得蛮好。只是我最喜欢她演能让人快乐的 “ 傻大姐 ” ,她演悲剧太让人伤心了。也可能是因为她的个人经历让我有某种同病相怜之感,因而更难接受她在电影中诠释一种悲伤无奈的命运,宁可看到她开开心心的,告诉全世界,什么都打不倒她,她很好,一如她的黄金时代。
严格来说,《盲探》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犯罪推理片,片中甚至有些线索缺乏逻辑,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近年来难得的好片。昨日,该片在南京首映,杜琪峰在片中一改以往的阴郁严肃,延展了杜氏的黑色幽默,从而令整部影片更具感染力。
开头有些无厘头
影片以小敏失踪案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同时穿插多条案件线索。开头显得有些无厘头:郑秀文扮演的女警何家彤被派去给同组成员买冰沙,顶头上司却突然要求她跟踪一位盲人。于是刘德华扮演的“盲探”庄士敦闪亮登场,用近乎警犬般灵敏的鼻子和耳朵,找到了香港“楼顶泼浓酸伤人案”的真凶。此后,故事情节开始快速发展,影片前半部明显好于后半部,中后段进展有些拖沓和凌乱,盲探的几处推理也略显突兀生硬,好在并不影响影片的整体。
观众如坐过山车
与其说《盲探》是部惊悚片,不如说它是一部喜剧片。导演将原本正经严肃的犯罪推理过程进行了喜剧化处理,消解了侦探片中的严肃庄重感,将杜氏风格的黑色幽默在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庄士敦趴在树上大叫“何家彤,快来救我啊!”而凶手则在树下不停追问“谁是何家彤?”;又比如庄士敦执枪于千钧一发之际打中匪徒,受伤的何家彤则用虚弱的声音说:“到底是偶像,眼盲了都能打中。”杜琪峰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现实和想象糅合在一起,并悠然自得地在不同情境的镜头语言中切换,时而轻松,时而血腥,时而惊悚,却过渡得很自然,令观众的观影感受也如坐过山车般上下起伏。
剧情更加接地气
《盲探》集中了许多杜氏影片中的人物特色,主角“盲探”庄士敦的探案风格形似刘青云[微博]扮演的“神探”,喜欢还原案情和换位思考,同时还有和灵魂对话的能力;片中男女主人公你来我往的喜剧式对立,又令人联想到早年郑秀文和刘德华在《孤男寡女》中的对手戏;影片在叙事上利用了闪回和插叙,并在情景推理与日常场景中来回切换,像极了《大只佬》。杜琪峰通过抖各种小包袱,以及对影片节奏的掌控来营造幽默意境,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盲探》不像《毒战》那样阴郁严谨,也不像《放逐》那样主观张狂,而是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接地气。
两位主演很出彩
片中两位天王天后再次相逢令人倍感亲切。华仔不戴墨镜演盲人,眼神反而控制得很好,比梁朝伟在《听风者》中的表演更自然真实。而郑秀文依然是那种大大咧咧没头脑的样子,和刘德华在对手戏上擦出的火花令人印象深刻。两人无间的默契感和近乎癫狂的表演方式,为影片带来了一种有别于以往杜氏影片的特殊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