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词与柳永词进行比较(晏殊与柳永词之比较)

晏殊与柳永的蝶恋花在手法上的异同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柳永 蝶恋花 赏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采用“ 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

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

“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

“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

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

求纳兰性德与李煜,晏殊,柳永的各方面比较

在这里我就简单比较一下这四位诗人。

相同点: 首先,他们都可以归到婉约派词人之类。 无论是纳兰性德的“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还是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追多少……”还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又或者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都是温婉细腻,并带有几分伤感的词,透露了作者内心的郁郁寡欢,和苏轼、辛弃疾那样豪放派显然不同。

其次,他们都是在某些方面不得志。 纳兰性德我们是知道的,他在爱情方面可谓是一波三折,原配早逝、另一段爱情却已悲剧收场,总是锦衣玉食,他也郁郁寡欢,因而词作里大都透露着伤感悲凉。

李煜是个有名的亡国之君,这位李后主政治上的不得志在文学上得以宣泄,留下了很多对人世无常的感叹。 晏殊呢?他无疑是和纳兰性德有着相似之处的,都是生活非常奢华,但是他比纳兰性德还幸运的是,他是个善始善终的宰相,可能是因为政治上太过顺利了,他在精神上则十分空虚,不时想着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柳永则是典型的一个失意文人,作为文人,他是很失败的,因为他没有取得功名,所以他索性“忍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天天徘徊于烟花之地不能自拔。 不同点: 1:他们的朝代不一样,所处的政治背景也不一样。

纳兰性德出生于清朝的康熙年间,此时正值清朝的鼎盛时期,自然没有太多政治因素困扰他,而且他的家庭地位显赫,更与皇室有着非比寻常的联系,因而他自小就没有经济、政治的牵绊,让他能在文学上专心取得造诣。 李煜身为五代十国中的南唐的后主,因为政治上才疏学浅而遭遇亡国之痛,这样的遭遇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内心的苦闷也由此而生,政治上失意的痛,或许只有文学才能抚慰吧。

晏殊是北宋有名的神童,而且是个官至宰相的能臣,这样的政治地位并没有让他沉静于浮名中,相反,他在文学上的造诣甚至超过了其的政治造诣,诗词以婉约见长。 柳永我们已经谈过他是个失意文人,生处北宋前期,却与晏殊的命运截然相反,虽然他口口声声说功名利禄对他不重要,但从他的词中,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2:同是婉约派,他们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纳兰性德的诗词继承了李煜的婉约,却自成一派,作为中国古典抒情诗体之一的词,以其绚丽多姿的演变历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

而清词的“中兴”应了一句诗谓“老树春深更著花”,以其流派纷呈、风格竞出的空前盛况,为这抒情文体的终结作了辉煌的殿末之卷。清词的丰硕,其首要在于它广阔而丰富地表现了清朝两百多年间社会现实的各种变迁,特别是它艺术地透现着这特定时代的人间百态在各个层次上的知识分子心头所激起的哀乐与悸动。

李煜的诗词直抒胸臆,略无讳饰,表现从生活里得来的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表现手法上多用白描,明白率直,改变了晚唐以来不少词人惯用的曲折隐晦的手法。

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具体的意境、形象,表现出人生中某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感受、意绪和体验(主要是愁和恨),因而能引起异时异地虽然具体的生活遭遇不同却同具愁和恨感情的人的共鸣。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写人、写景、写情,不流于空泛,使读者读来可感可触,特别是对一些抽象而难于捕捉的思绪情怀,因为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就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晏殊的诗词间或流露出旷达的情怀,概括出对人们有启迪的人生哲理。艺术风格和婉明丽,清新含蓄。

所作皆为小令,善于即景抒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意境,写景重其精神,前人评为「更自神到」。语言精炼浑成。

这是他的词作内容虽一般却能万口流传的主要原因。在小令的写作技巧上,晏殊有所发展,且使之日臻纯熟。

柳永的诗词在艺术技巧方面,柳永词最重要的贡献是成熟地运用了长调词适于铺叙、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特点,为后人在词中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容纳更复杂的内涵,开拓了新路。柳永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柳永与晏几道作品对比,1000字左右

其实,不是很赞同楼上的话,晏几道自己都承认自己访的是柳永,的确——都是那种浪子的生活…… 个与愚见:柳永和晏殊才是无法比的,一个是“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的白衣卿相,一个是一生为受挫折的宰相;一个哀婉绵长,一个浑厚圆润……

介个介个 - - 1000字是不是多了些 = =。

现场写很要难度..

好吧,把我自己原来写小晏的文章搬来..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当岁月匆匆流淌,那般决绝地顺于指尖,渐渐遗落了什么……翻回时却再也不似从前……可是我说出这样的话却不适于形容晏几道这样任性的孩子。

他是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一个从小被忽视的幼童。当他的父亲忙于国事和接见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这样的子弟时,怎会有闲暇侧眼给那个最小的儿子?于是童年中,他的眼底就多了份同龄人所看不懂的冷漠,也给他日后执笔时多了份晏殊所没有的真挚。

人们说他的词颇有南唐后主之风,笑。想来,他真心要仿的不是柳永么?

他是比柳永更放得下功名的人,苏轼拜见他,却被冷距:“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是痴!却也是童年和曾经的富贵荣华与如今的落魄中对比所遗留的点点自卑……

所以,我倒宁愿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于是如约认识了莲、鸿、颦、云;如约灯红酒绿;如约分离;如约思念;如约作下清词丽句……

“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小山没有其父豁达开阔的胸襟,却并不是没有任职高官的才能,只是不想“染”了自己,只是更依恋与曾经的回忆,只是更追求真挚,恋恋红尘,想要找到真正赏识自己的佳人知音。因为未来是我们无从把握的,那么就让那些定格的快乐续我青春的乐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尽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我在想当漫漫长路孤独走过,不过凭着一段往事魂牵梦绕作为信仰,是不是会寂寞?是不是会怀疑?怀疑灯火阑珊处,早已等不到最初的那个人……

不过还好他是幸运的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杠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上看着拿吧……

作品对比……:

柳永的词更加辽阔,相对、相对、、“念双燕,凭栏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小山的词,就是艳了一些,花间气比柳永更种,人们说有南唐李煜之风——不加评价。..

同样是写些秦楼楚馆的,感觉柳永更“直接”,——“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被里翻红浪” -_-||

小山很“委婉”了——宜作今宵梦里人

并且两个人的生平也是有区别的,所以词风固然有所出路。柳永曾经是很想做官的,却名落孙山,于是愤然填了首《鹤冲天》(才子词人……),被皇上知道,气愤,划去金榜上的姓名——“且去填词,要功名何用?!”于是后来他便也想开了,索性真的“自暴自弃”了——“纵教彼捐字难偿,不屑于人称量”……

而晏几道,感觉是幼年时不受父亲重视,有些抑郁的性格,是真的不愿做官,否则也就不会对苏轼那么说了。。嗯,具体的,参照我上面的文章把 ^_^

___________________

我保证,上面都是我自己写的…… 不管好不好,一片心意,并写个人对这两个是人的喜欢程度还是认为很有准确力度的…… 没有抄袭,不信去baidu。

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谁影响力更大

这四位都是超一流的词人,水平没有高下之分。

只不过这四位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各自完全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题材。至于说影响力,由于风格和题材不同,自然喜欢的读者群体也不同。

没法说谁的影响更大的,只能说都非常大。要说在现代人中的名气,貌似李煜和李清照更大,因为他俩一个是落魄皇帝,一个是女的,身份比较特殊。

晏殊和柳永的身份不够特殊,所以在现代人中的名气小些。但在一般大众头脑中的印象并不代表其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教科书里对柳永评价不高,那只是出于一种意识形态的考虑(与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去甚远,毕竟柳永是混迹于勾栏的),这种以意识形态来判断艺术价值的评价根本不足为凭。

纳兰容若 秦观 柳永 晏殊等一系列婉约词人 到底谁的词更加优秀 求具体

但他天性就显得伤感。

首先说晏殊,他一生也落魄,但是他的词明显要比晏殊哀伤,但他的词只是透出那种淡淡的忧伤。可谓是为情所困。

秦观要显得复杂。

他们都各有特色,对自己爱慕的女子的思念,爱情上也并不成功,可以说是“闲愁”罢了,其词并不显得哀伤,适合不同的读者。他显得很感性,是中国古词的终结者,可谓是:哀而不伤吧,那个不好作为一个爱词之人,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纳兰性德,他和晏殊很类似,自然是丰衣足食,但是把男女之情刻画的很好。因此那些小女生应该很喜欢他的词。

柳永落魄。我个人最喜欢晏殊,我喜欢那种淡淡的忧愁了,吃穿不愁,“少年不识愁滋味,我在这里也只是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男女离别,很适合妙龄少男少女来读,他是北宋之高官,并不能说哪个好,家境很好,词也多写对亡妻的吊念,每每写词都是含有忧伤的那种!很适合很多人阅读的,男女相思。故其词最显得哀伤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很适合那种在生活中颇为不顺的人去品读,都有名句,爱情上的失意之词也多。事业上的失败之词也有,多写男女之情的词,自然会引起共鸣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