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说自己是长安人的诗(杜甫为什么说自己老)

杜甫困守长安时期的诗歌一共有多少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 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 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 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 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 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 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 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 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 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丽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衤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在长安十年所作的诗

杜甫在长安的时间应为天宝五年到天宝十四年。

关于这段时间,《四库全书传记类杜工部年谱》的记载如下(如需要可将《杜工部年谱》贴完或留邮箱发电子档予你),更详细些的,估计是没有了。我也还不至于要为30分做一篇考据类论文,请谅解。

天寳六载丁亥

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时李林甫相国命尚书省试皆下之,遂贺野无遗贤于庭。其年甫、元结皆应诏而退。

天寳九载庚寅

秋七月置广文馆於国子监,以郑虔为博士,赠郑虔《醉时歌》云:“广文先生官独冷。”是年秋后所作也。

天寳十载辛夘

《明皇纪》:“天寳十载春正月,朝见太清宫,朝飨太庙及有事於南郊。”甫上三大礼赋,授河西尉改右卫率府胄。曹史谓甫天寳十三载献赋,而考《明皇纪》,十三载至自华清朝献太清宫,未尝郊庙行三大礼,当以《明皇纪》为证。

天寳十一载壬辰

《除夕曲江族弟杜位宅守嵗》云:“守嵗阿戎家。”云云,甫年四十,献嵗年四十一,位弟字戎,甫从弟,李林甫壻,宅近曲江。《浣花寄位》云:“玉垒题诗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天寳十三载甲午

《上韦左相诗》:“鳯厯轩辕纪,龙飞四十春。”玄宗即位四十二载,故云。玄宗西岳太华碑曰:“天寳十二载癸巳,甫进封岳表,杜陵诸生年过四十。”丞相国忠《今春二月丁丑陟司空赋》曰:“维岳克生,司空则赋。”当在是载,甫是年四十二,故曰年过四十。

天寳十四载乙未

是年十一月初,自京赴奉先,有奉先县《咏懐诗》,是月有禄山之乱。

*郑重承诺

杜甫在长安的时间应为天宝五年到天宝十四年。

关于这段时间,《四库全书传记类杜工部年谱》的记载如下(如需要可将《杜工部年谱》贴完或留邮箱发电子档予你),更详细些的,估计是没有了。我也还不至于要为30分做一篇考据类论文,请谅解。

天寳六载丁亥

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时李林甫相国命尚书省试皆下之,遂贺野无遗贤于庭。其年甫、元结皆应诏而退。

天寳九载庚寅

秋七月置广文馆於国子监,以郑虔为博士,赠郑虔《醉时歌》云:“广文先生官独冷。”是年秋后所作也。

天寳十载辛夘

《明皇纪》:“天寳十载春正月,朝见太清宫,朝飨太庙及有事於南郊。”甫上三大礼赋,授河西尉改右卫率府胄。曹史谓甫天寳十三载献赋,而考《明皇纪》,十三载至自华清朝献太清宫,未尝郊庙行三大礼,当以《明皇纪》为证。

天寳十一载壬辰

《除夕曲江族弟杜位宅守嵗》云:“守嵗阿戎家。”云云,甫年四十,献嵗年四十一,位弟字戎,甫从弟,李林甫壻,宅近曲江。《浣花寄位》云:“玉垒题诗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天寳十三载甲午

《上韦左相诗》:“鳯厯轩辕纪,龙飞四十春。”玄宗即位四十二载,故云。玄宗西岳太华碑曰:“天寳十二载癸巳,甫进封岳表,杜陵诸生年过四十。”丞相国忠《今春二月丁丑陟司空赋》曰:“维岳克生,司空则赋。”当在是载,甫是年四十二,故曰年过四十。

天寳十四载乙未

是年十一月初,自京赴奉先,有奉先县《咏懐诗》,是月有禄山之乱。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全诗是什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杜甫写的诗《月夜》的意思

[编辑本段]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6. 闺中:内室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瞧瞧,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

《长安行》古诗全文

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①,健如黄犊走复来②。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③。 强将笑语供主人④,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⑤,老妻睹我颜色同⑥。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⑦。[1]

【注释】

⑴心尚孩: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杜甫十四五岁时已被当时文豪比作班固、扬雄,原来他那时还是这样天真。

⑵犊:小牛。健:即指下二句。

⑶少行立:走和站的时候少,是说身体衰了。

⑷强:读上声。强将笑语:犹强为笑语,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说不出的苦处。真是:“声中有泪,泪下无声”。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⑸依旧:二字痛心,尽管百般将就,却仍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穷得只有四壁。

⑹此句是说老妻看见我这样愁眉不展也面有忧色。

⑺古时庖厨之门在东。这二句写出小儿的稚气,也写出了杜甫的慈祥和悲哀。他自己早说过:“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也正是这种主活实践,使杜甫对人民能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同情。[1]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庭前,八月梨枣熟,一天能爬上树几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2]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是什么诗

一. 译文:一个跟你互为知音的人离开了,就感觉仿佛整个长安都是空荡荡的。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二. 译文:

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叶上,木槿花在风中萧条,秋意早早袭来,在这幽怨的时间中,与故人相互告别,心中无限忧伤,不要说不用相送,我的心已经到了青门东边啦,知己哪能算多,扪心自问每个人都不同,一个跟你互为知音的人离开了,就感觉仿佛整个长安都是空荡荡的。

三.创作背景:

唐朝中期,朝廷昏庸不明,此诗便写在元稹被贬黜长安,外放做官,诗人与元稹互引为知己,一想到此后只余一人在长安,两人天各一方,诗人心中不禁感慨写下此作。

三.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