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两个时期的作诗风格(杜甫两川时期)

每个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代表作及其风格: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35 岁以前)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充满信心,抱有美好幻想。

在落第的第二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代表作《壮游》、《望岳》等表现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35 岁—44 岁)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

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45 岁—48 岁)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使他写出《春望》 《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诗歌充满了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7岁)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 ,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等。五、舟中长逝(57岁—59岁)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辗转漂泊。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逃往衡州,同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代表作《登岳阳楼》,思乡心切,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

如果你好好看看杜甫的成长就明白了; 少年时,本来这个时期的他,在年少多彩,风华正茂之时,逍遥自在的四方游学,直到杜甫在朝中任左拾遗后,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负责祭祀、礼乐。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这个时期多是郁郁不得志和报国无门的意气风发。

中年时,最是不好,遇上社会的大变革,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在这个是时期的他不仅仅是在个人问题,而是国家山河如下分崩离析的时刻,作为一个心怀国家的男人,只有一笔廖尽世事苦楚和悲欢,但也是他诗歌最为辉煌的时期。

. 老去,最为可惜,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

这时的他看尽世事,年老志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日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志存身朽,少年不在来啊。..。

杜甫的作诗风格是什么?

他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目睹过社会的种种黑暗;他既贵族官场中奔走, 又与下层劳动人民有密切的联系;他亲历安史之乱,长年四海漂泊;他心系国家安危,关注民生疾苦:正是这特殊的经历铸就了杜甫诗歌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说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可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求杜甫在不同的时期写的诗 风格有什么变化

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

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特点如下1、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2、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3、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

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4、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5、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6、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

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杜甫诗三首杜甫的写作风格有什么变化

杜甫青年时期,正是唐朝达到高度繁荣的开元时代。二十岁后,杜甫先后到吴、越、齐、赵一带作了十几年的漫游,其间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望岳》显示出诗人不凡的才质,那种雄放健拔的风格,正表现着诗人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安史乱起之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长安。诗人眼底下的长安,经过一番杀戮洗劫之后,到处呈现出国破家亡的惨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时、恨别、忧国、思家,诗人把艺术和政治高度结合在一起。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爱得深,所以当国家残破时也就痛得深,写出来的诗也就特别感人。

诗人不单单是反映战乱给社会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更表现出阶级矛盾,因此变得更加尖锐。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更少,于是统治阶级便使用残暴的手段,把结婚一天的丈夫,还没成年的男子,以至老妇人都一齐强征入伍服役,这一切在《石壕吏》中表现得最集中、最深刻:“室中更无人……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诗人表露了对统治阶级的愤怒,对民众百姓的极大同情。

这三首诗的风格从慷慨激昂到沉郁悲愤,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有关。所以学习这三首诗时一定要联系诗的写作背景,深入领悟。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