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能一起喝酒吗(李白和杜甫一起的简介)

李白与杜甫被世人合称为什么?

李杜,“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扩展资料:诗星聚会李白被逐离长安,虽然是个人仕途的大失败,但却成就了文学史辉煌的一页。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初夏,谪仙人、供奉翰林李白,从长安一路风尘来到东都洛阳。

他与诗人杜甫就要会面了。杜甫虽然比李白小11岁,但时人将他们并称,诗坛已有“李杜”的说法。

1000多年后,闻一多将李白与杜甫的这次相遇,比作是太阳和月亮的相会。一个如炎炎烈日,其诗韵光照乾坤,一个如朗朗明月,其文意幽深沉郁。

此时的杜甫正在东都洛阳。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河南巩县。

因长在中原,其父祖皆官宦硕儒,受家学及儒家思想的影响颇大。从小就开始学习写诗,他在晚年写的《壮游》一诗中追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后来杜甫在诗歌中,多次以凤凰比喻心志。比如他48岁时所作《凤凰台》:“……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乃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则预示天下大治。

从杜甫的诗歌中,你能看出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总是担心无母的幼凤无人照顾,他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血,啄喂孤愁的雏凤,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凤凰展翅,让普天下的苍生过上无忧的生活。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让人无不垂泪。

与杜甫不同的是,长于蜀地、出身游商的李白受道家的影响较大,求仙访道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诗歌中他喜欢用庄子想象中的大鹏来形容自己的凌云之志:“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气势宏大而万里空灵,蕴含了在大自然中搏击的无穷力量,但对人群与社会的兴趣似乎很淡。

李白一直对儒家思想有一种蔑视和抵触。他在诗中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论语·微子》就载有楚狂人唱着“凤兮凤兮”而告诫孔子的歌,李白自比那个唱着凤歌劝谏孔子隐去的楚国狂人。杜甫对李白抱有神秘感,以前在长安城附近的长乐坡(又名饭颗山)一带曾匆匆见过李白一面,那时的李白,是朝廷看重的诗人,玄宗身边的诏诰起草者,动辄声色犬马,公子王孙相随,止则高朋满座,有鸿儒谈笑,而杜甫在诗坛刚刚崭露头角,无法与李白有深入交流。

此次李白来洛阳,明显有许多失意,这种失意,却让略显拘谨的杜甫有了接近李白的勇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杜。

李白和杜甫见过面吗?

一、李白和杜甫见过面。

而且不至一次,他们一生中见过三次面。二、解读:1、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和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2、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3、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

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

三、人物简介: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白杜甫孟浩然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李白一生诗友众多,此文只谈孟浩然与杜甫。

先说孟浩然。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娶了前左丞相的孙女为妻。

他在安陆住了十年之久,用他的话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28岁那年,孟浩然40岁。

李白是小有名气的后生,孟浩然则已名满天下。李白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拜访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孟浩然没有摆出心高气傲的大家样子,而是对李白推崇有加。

受宠若惊的李白激动的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只是和蔼的一笑,意味深长的看了看眼前这位“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的后生。

开元十八年三月,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愁绪当头,眼睛的泪光里满含不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境浅说续编》评“十四字中,正复情深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李白像一块望夫石一样,呆呆地望着帆影远去,消失。

风声送来一曲如泣如诉的断肠羌笛,他忘不掉这一段的刻骨铭心。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完全是李白单方面的全身心奉献。

孟浩然一首诗都没留给他。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之后便没了下文。

在友谊中失意受伤的一方,往往是用情多的那一个。接下来要讲李白和杜甫,不过不得不提一下杜甫和孟浩然。

孟浩然和李白交往时,杜甫才十七岁,在家闭读圣贤书。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的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在《解闷十二首》中礼赞孟浩然“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能对同时代的前辈如此爱戴,不可谓没有李白的影响,也是“爱屋及乌”吧。

言归正传,重点说说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的交往异于李白和孟浩然,最大的不同在于关系的转换——李白由仰慕者变成了被仰慕的对象。

李白和杜甫,在天宝三年的春夏之交,相遇于洛阳。李白诗遭遇馋毁,由长安被赐金放回,时年四十四岁。

杜甫是“忤下考功第”后的第十年,时年三十三岁。同是天涯失意人,故一见倾心,当年的金秋,李杜相约漫游梁宋。

杜甫第一首《赠李白》的七绝,便是当年李杜二人的最好写照。“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痛饮狂歌,人生几何?李白和杜甫在一道时分不开手,不在一道时便终日怀念。李杜二人其后又同游齐鲁,这时是他们的友谊的高潮期。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有云“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们情投意合,有酒同醉,有被同眠,有手同携,有景同登临。

可好景不长,二人各奔前程,思念之情却养之弥深。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云“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此时与杜甫不在一处,怀念杜甫的情绪竟如汶水一样长流不断。

而杜甫更像困守春闺的念妇“寂寞空斋里,终朝独尔思”。(《冬日怀李白》)两人的友谊并没有有始有终。

我认为原因是很值得深究的。其一是两人价值观不同,李白在《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里云“我云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悲秋”由宋玉《九辩》演化而来,而杜甫对宋玉的态度如何呢?“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李白公然和自己的偶像唱反调,杜甫能不心存芥蒂吗?其次,古代书信不便,再加上李白和杜甫都居无定所,四处漫游,久而久之关系就淡了。李白接到杜甫的一封信,《寄李十二白十二韵》,李白发现杜甫并不如十几年前那样的知己了,面对杜甫婆婆妈妈的规劝,李白不免气由心生,在《古风》第五十九首写到“嗟嗟交欢客,勤问何所规?”译成现代语便是:呵呵,你同样是穷途末路的流浪者啊,你勤勤问候我,到底要规戒我些什么?李白是个放纵不羁的主,对于杜甫的指手画脚深恶痛绝,忍无可忍,况且李白诗友众多,此时便对杜甫没了耐心。

杜甫最后一首关于李白的诗是《不见》,“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在失去李白的音信后,他还在想着李白能够浪子回头。愚不可言。

李白情种一生,被人负过,也负人无数,“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怜只余斯人憔悴,绝笔于获麟。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

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

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

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

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

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

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的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的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的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体现。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

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与后面的注释不符],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宿命”的相遇吧。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③[与后面的注释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

从当时的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

杜甫仍然是“月亮”,诗名未就,光华初露。殊不知,这时的“月亮”,他日却放射出和太阳一样耀眼的光芒。

不过从两人当时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声名与才气使得杜甫对他的仰慕如长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下伏笔。

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

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的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的了解更为深入。

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偶像”情结迅速滋生。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一:赞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的诗歌才情时的李白已经被尊称为诗仙,他天马星空,洒脱飘逸,用生命来追寻浪漫,让世人震撼于他澎湃的热情,并不自觉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李白诗如川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

忽而岚雨飘洒,薄雾缭绕;忽而满天彩云,气清日朗。顺流而下,听不尽两岸猿声,看不完屏风迭嶂。

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浅斟,而要痛饮;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

酒酣耳热,一醉陶然,便飘飘有凌云之概……④李白诗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同时期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和杜甫相。

从几首诗 看李白最爱的男人不是杜甫 是谁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

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

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

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

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

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

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的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的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的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体现。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

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与后面的注释不符],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宿命”的相遇吧。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③[与后面的注释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

从当时的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

杜甫仍然是“月亮”,诗名未就,光华初露。殊不知,这时的“月亮”,他日却放射出和太阳一样耀眼的光芒。

不过从两人当时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声名与才气使得杜甫对他的仰慕如长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下伏笔。

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

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的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的了解更为深入。

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偶像”情结迅速滋生。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一:赞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的诗歌才情时的李白已经被尊称为诗仙,他天马星空,洒脱飘逸,用生命来追寻浪漫,让世人震撼于他澎湃的热情,并不自觉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李白诗如川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

忽而岚雨飘洒,薄雾缭绕;忽而满天彩云,气清日朗。顺流而下,听不尽两岸猿声,看不完屏风迭嶂。

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浅斟,而要痛饮;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

酒酣耳热,一醉陶然,便飘飘有凌云之概……④李白诗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同时期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和杜甫。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