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怀诗阅读附答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8篇绮怀诗阅读附答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绮怀诗阅读附答案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引申为“美丽”,“绮怀”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诗人来说,这种美丽也是凄婉动人。

B.首联描写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相遇的情景,而伊人却咫尺天涯,这就流露出了诗人与之遥不可及的淡淡哀伤。

C.颔联诗人待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这种等待的'也可说是一种美丽的等待。

D.“宛转心伤剥后蕉”中的“蕉”代表幽怨愁苦,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芭蕉”这一意象亦是如此。

15.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诗歌”,它的“美丽”和“绝望”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全诗简要赏析。(7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11分)

14.参考答案:A D

15.参考答案:

①首联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这是一个美丽的开始。而伊人咫尺天涯,遥不可及,这使诗人陷入深深的绝望。②第二联昨夜星辰,记录着花下吹箫的美好故事,今夜星辰,却只能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知道往事不可重现,这种清醒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③第三联诗人用美好的思念将自己重重包裹。春蚕吐丝、红烛泪尽都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④尾联三五年前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味道,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自然是人世间最绝望的深情。(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答对三点给7分。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2:《绮怀诗》阅读答案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引申为“美丽”,“绮怀”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诗人来说,这种美丽也是凄婉动人。

B.首联描写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相遇的情景,而伊人却咫尺天涯,这就流露出了诗人与之遥不可及的淡淡哀伤。

C.颔联诗人待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这种等待的也可说是一种美丽的等待。

D.“宛转心伤剥后蕉”中的“蕉”代表幽怨愁苦,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芭蕉”这一意象亦是如此。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诗歌”,它的“美丽”和“绝望”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全诗简要赏析。(7分)

参考答案

1.A D

2.①首联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这是一个美丽的开始。而伊人咫尺天涯,遥不可及,这使诗人陷入深深的绝望。②第二联昨夜星辰,记录着花下吹箫的美好故事,今夜星辰,却只能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知道往事不可重现,这种清醒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③第三联诗人用美好的思念将自己重重包裹。春蚕吐丝、红烛泪尽都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④尾联三五年前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味道,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自然是人世间最绝望的深情。(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答对三点给7分。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3:怀鲁迅阅读附答案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⑵⑶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⑷段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6.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7.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容鲁迅逝世太突然,是巨大的损失,像晴天打霹雷。

2.匆匆、跳、吞、跑

3.这是作者从千万个参加葬礼的人们的表情中感受到的人们因鲁迅逝世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4.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把鲁迅的逝世看成是最大的不幸,表达了人们极度悲愤、极度惋惜的心情。(意对即可)

5.A

6.C

7.记叙、描写、议论

篇4:《木兰诗》阅读附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8分)

旦辞爷娘去( ) 惟闻女叹息( ) 百千强( ) 安能( )

【小题2】翻译。(每题4分,共8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小题3】之处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4分)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小题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4分)

答案

【小题1】早上 只 有余 怎么

【小题1】奔赴边关,千万里行军打仗,置身于繁忙的军务中。(风尘征战间,)时光飞逝,已是跨越了重重险阻,渡过了千山万水。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小题1】顶针;互文,对偶;夸张。

【小题1】夜里北方的寒气伴随着打更声传来,寒冷的月光映照在士兵的盔甲上。此两句描绘了木兰在北方从军时艰苦的生活环境。

篇5:杂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杂诗八首阅读答案附赏析

杂诗八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让作者悲凄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前六句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①身边没有知己,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心中的感慨无人诉说。②时光流逝,一去不返,自己的远大志向无法实现。(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前六句写太阳沦落西山,清冷的月亮升到空中,寒风吹入房内,枕席分外冰冷,渲染出一派凄凉、悲愁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有志难酬、孤独愁闷的情怀作了充分的铺垫。(4分。分号前后各2分,只答出渲染凄凉的氛围和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即可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6:《橘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橘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二、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狂风呼啸,朔雪漫天.江南的桂树被催折,漠北的楸树变得枝叶凋零.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翻译3分,氛围2分)

(2)写出了寒冬中,桂、楸都凋零了,只有橘树在中州盛开着.“独”是“只”、“仅仅”的意思.(翻译2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橘树与桂、楸对比,强调突出橘树的坚韧顽强,品性高洁.(手法2分)表现了对橘树坚韧顽强,品性高洁的赞美.(主旨2分)

赏析:

这是一篇橘颂。颂橘却不直接从橘说起,而是从严酷的生存环境落笔,通过映衬比较写出。

一二句写严寒的天气:狂风(冲飙)自西北的陇首(即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刮起,呼啸着向东南推进;大雪铺天盖地地由北往南袭来。这两句写得极有气势:风是“冲飙”,有着突发的强力,桀骜不驯,似乎吼叫着启程;雪是“朔雪”,寒冷彻骨,原为北地所特有,而如今却在温暖的'炎洲(岭表以南之地)肆虐逞威。

三四句接写风雪过处的大地景象:江南的桂树被摧折,漠北的楸树变得枝叶凋零。“漠北”指中国北方极远之地。“江南”与上句的“炎洲”相应,泛指整个南方。自北而南,从高大的楸树至常绿的桂树,凡风雪所经,似乎已无一得以幸免。

但不是完全无一得以幸免。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前,诗人将橘树的形象推出:“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在中原大地上,橘树却以其耐寒的凌霜之质迎风斗雪,依然枝繁叶茂,光艳动人。以上几句翻用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的诗意;由于“朔雪度炎洲”,“南州之炎德”不存,“桂树之冬荣”已矣,但仍有“荣”、“丽”者,这便是“在中州”的橘树。中州地在江南之北,风欺雪虐之苦更甚于江南,橘树居然依旧“荣丽”,可见其凌霜的姿质如何的不同凡响了。

末两句直接抒情,进一步提摄橘树的精神,以热情的语言加以褒扬。“自有节”,指橘树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这是基于眼前的事实加以推衍作出的判断。由橘树的“从来”如此,诗人又进而论断,橘树将会经受住“岁暮”时分新的考验。末两句语气坚定,倾向鲜明,是诗人对橘树的热烈颂扬,也是他本人自信自爱情怀的真诚袒露。这与他歌颂江边竹“挺此贞坚性”(《见江边竹》诗)的精神,正是一脉相承的。

全诗的构思,基本上遵循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的思路,具体的表现则又脱去形迹,自具面目:抽象的“岁寒”不见了,诗中出现了形象可感的“冲飙”、“朔雪”,拟人化动词“发”、“度”的采用,强化了对风雪的动态表现,显示出严寒席卷大地的无比威势;“后凋”二字中隐含着的对比,在诗中则被明白地展示出来,一面是摧折离披的桂楸,一面是凌霜荣丽的橘树,两相映衬,具体地写出了对“后凋”的橘树的赞美;最后,孔子的话以议论精警取胜,富于哲理性,而《橘诗》则以描写生动见长,富于情韵,即使结尾两句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也不是冷竣的客观的阐发,而是伴随有诗人热烈的感情。由上可知,《橘诗》的成功,固然有可能与汲取前人思想资料的滋养有关,而其根本原因,则不能不归之于诗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其艺术上的独创。

篇7:王昭君诗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昭君诗两首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思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参考答案:

15.①(4分)[参考答案] B、E [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 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②(6分)[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 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用敢惜长策(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篇8:《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

《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问题】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13.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凄清之情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反衬)

热门大全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