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注释
引:采摘。
信:任凭。
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
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过百度。宋代。王十朋。 乘舟刚怕两难恶,度岭俄惊百步高。僮仆相看话良苦,纵教轻担亦疲劳。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唐代。柳宗元。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王卒如飞翰,鹏骞骇群龙。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百辟拜稽首,咸愿图形容。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广轮抚四海,浩浩如皇风。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
秋海棠用渔洋山人秋柳四首韵 其二。清代。何佩芬。 娇枝红破一分霜,不共芙蕖值野塘。叶卧岂黏游客屐,花飞时扑美人箱。丰神细写题词李,艳丽翻怜出塞王。知否放翁颠未改,寻秋重到碧鸡坊。
过虎村上芙蓉岭。清代。吴瞻泰。 山深异气候,四月正流澌。冰有夏虫识,花无春鸟知。村寒烟不起,径险杖难支。一线开天窦,芙蓉更擅奇。
过第九峰怀古。清代。诸嗣郢。 短屐高筇破寂寥,危楼曲圃望迢遥。三春草色埋双俊,一夜钟声换六朝。神虎啸风常习习,乱篁翻雨故潇潇。年来莫话封侯事,流水行云意尽消。
岁晚诸君送酒赋长歌以谢之。宋代。李处权。 我有经纶天下之大志,陶冶万物之雄心。上书几欲自藏达,君门无籍不可寻。归来抚剑星斗近,老去援琴山水深。混迹渔樵友麋鹿,兴发时为梁父吟。雾雨方寒蔽林薮,黄狐跳梁苍兕吼。岁云暮矣人白头,纳履踵决衣见肘。茫茫大块宁终久,青史功名谁不朽。昔贤达观有至言,破除万事无过酒。朝来叩关闻剥啄,长须致简喜且愕。满壶倾写清若空,一酹衰颜返丹渥。此物难从俗士论,古今与世收奇勋。寒谷可以回阳春,浇风亦使还其淳。书生分量当饮温,圣清贤濁何用分。濁醪有妙理,引人著胜地。乘坠且不知,焉知物为贵。扬雄嗜饮而家贫,玄嘲尚白费解纷。屈原独醒良自苦,湘累空有些招魂。一石亦醉淳于髡,五斗解酲刘伯伦。卧舆当道陶渊明,骑马似船贺季真。吏部有时甘盗瓮,丞相他年容吐茵。古人已往不复见,忽然举觞如对面。穷通得丧寓於此,旦暮方齐生死变。拍浮池中固不恶,麴壘糟丘仍不薄。一杯一杯复一杯,身世兼忘乃真乐。不可一日无此君,今吾於酒而亦云。安得四海尽种秫,春台寿域长醺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