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敢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全唐诗》题下注:“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窥:窃伺。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扰活动。
临洮: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这首诗大约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领兵大破突厥后西北人民为歌颂其战功而作。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改变了边境的局面,总体上起到了安定边境作用。因而,当时就有民谣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6-207
2、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37-238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炼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这首《哥舒歌》可能是经过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种朴实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统一的风格,依然显示出民歌的特色。
西鄙人,意为西北边境人,相传为唐代五言民歌《哥舒歌》的作者。这首民歌通过对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歌颂,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平朴自然,雄浑粗犷,流传至今。 ...
西鄙人。 西鄙人,意为西北边境人,相传为唐代五言民歌《哥舒歌》的作者。这首民歌通过对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歌颂,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平朴自然,雄浑粗犷,流传至今。
用前韵。宋代。张纲。 愁来莫遣上眉头,着酒驱除醉即休。未省一官堪送老,已惊双鬓不禁秋。收心香火供清梦,洗眼云溪结胜游。唤取短篷乘晚兴,坐看烟浪没轻鸥。
何仪宾生日赠歌。明代。李梦阳。 宾客白马黄金鞭,入门长揖皆峨冠。堆冰五月窗阁冷,风帘碧簟光琅玕。主人平生贵然诺,季布一言重山岳。人闻杜良数郡至,坐无车公众不乐。列筵解带罗庶羞,万年为寿千金酬。向夜铜槃灼绛蜡,凤笙龙笛何啾啾。
从事中郎张彦明为中护军奚世都为汲郡太守客。魏晋。陆云。 肃肃庶僚。祗服宠晖。肇被桃虫。假翼翻飞。出抚邦家。入翔紫微。有命既集。愿言永违。
僧房。元代。陈泰。 僧房吟坐久,孤枕已中宵。灯尽寒侵幌,梅香梦过桥。江湖残岁逼,风雪故山遥。明日又行役,天涯影寂寥。
过邕州昆崙关。元代。陈孚。 昨日过大林关,酸烟毒雾山复山。今日过昆崙关,寒泉怒泻声潺潺。道傍榕树齐如织,千柯万叶岩崖间。怪藤倒悬一百尺,霜雪不剥皮坚顽。势如蛟螭夭矫下绝壑,驻马侧视不敢攀。老虺忽何来,眼闪电光尾弯弯。山童惊颤发卓竖,劝我急勒金鞍还。因思狄天使,貔貅夜度摧狂蛮。上元灯火杳何处,至今野烧痕斓斑。我虽一书生,袖有青丝纶。誓将报天子,肯避路险艰。邕州南征士三万,铁甲未解寒痌瘝。我身七尺不能勇,金符正尔羞苍颜。铁鞭一挥出关去,孔雀飞下沧江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