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泊平江百花洲。宋代。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作于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杨万里在年初伴送金国贺正旦使北返,行船至平江停泊在百花洲时,感慨自己一生漂泊,写诗抒怀。
参考资料:
1、[宋]杨万里著.杨万里集:三晋出版社,2008:96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即事十二首 其三。宋代。李光。 榕叶阴阴日向西,翠禽无语画帘垂。晚凉庭院经行好,洗出蕉花一两枝。
春游 其四。宋代。董嗣杲。 买鱼缕银鲙,鲙细供春醉。醉立海棠风,看山负惭愧。万事可离踪,白发不容伪。我屋枕乾溪,日揖南峰翠。
笑庵两和前韵复作二绝 其二。宋代。周紫芝。 新诗时出笑谈中,清似松江夜雨风。邂逅碧云来入句,老夫真欲愧辽东。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舜田。宋代。林景熙。 闻说东夷有圣人,历山何处此耕云。露苗犹洒当年泣,寂寞春风鸟自耘。
李参政约至井监偶得三绝。宋代。魏了翁。 忽闻车马下天来,拥术阗衢拨不开。六十七年无此客,灶前老隶亦惊猜。
简从山僧亮明道。元代。岑安卿。 普明山中僧,潇洒云外客。肃宾天竺堂,步武慎规式。山中五千指,湖海视仪则。斯时虎岩翁,宴坐躬诲益。瓶锡如流泉,请谒无虚席。吾师解周旋,云衲举欣怿。送迎尽礼貌,众誉日辉赫。高座忽倾圮,拂袖归故域。从容细行中,止观恣温绎。诸山积馀资,润屋侈华饰。飞甍切云霓,广亩连阡陌。岂惟服食丰,少艾亦充斤。国朝极尊崇,我辈徒叹息。一朝命令下,俾齿齐民役。徵输与挽漕,鞭箠困驱策。于以苏疲民,于以警货殖。惟师乐恬退,储蓄仅朝夕。昔有无田讥,今无有田戚。所以闲雅怀,得遂游览舄。今秋积雨馀,访我海东碛。田衣影翩翩,屐齿响苔石。我逃空谷中,闻之喜盈色。一尊对黄花,真意颇周悉。俯仰出赠言,拈毫写胸臆。倒囊答新响,明月光的皪。生我蓬荜辉,启我茅径塞。复为重峰行,幽探山水赜。兹山多俊彦,感叹已非昔。颙颙大章公,丛林服英识。斯人不可见,俛仰但陈迹。归来叙别怀,晤语转悽恻。吾宗子孙多,且复倒馀沥。邻家有新酤,解佩奚足惜。欣欣笑语间,礼度悆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