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嫂嫂和小姑。
相唤:互相呼唤。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中庭:庭院中间。
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诗人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了解人民疾苦。这首诗写于王建游玩山村时所作,描绘了山村人民的生活。
参考资料:
1、陈兰英,刘桂敏.梦缘诗词曲 中学生诗词鉴赏:气象出版社,2005年:73
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第二句中,“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再次前韵东西音兼呈孟阳仲和 其一。明代。李流芳。 柴扉寂寞枕江开,久拟逃名学老莱。白发经秋看更短,衰颜得酒怪能回。为台欲待生新月,扫径仍教护旧苔。老觉耽诗终漫兴,故人才或似邹枚。
相逢歌。唐代。杜甫。 我行入东川,十步一回首。城都乱罢气萧飒,浣花草堂亦何有。梓中豪俊大者谁,本州从事知名久。把臂开尊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乌帽拂尘青螺粟,紫衣将炙绯衣走。铜盘烧蜡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黄昏始扣主人门,谁谓俄顷胶在漆。万事尽付形骸外,百年未见欢娱毕。神倾意豁真佳士,久客多忧今愈疾。高视乾坤又可愁,一躯交态同悠悠。垂老遇君未恨晚,似君须向古人求。
金菊对芙蓉 舟次渐近江南仍用前韵。清代。陈维崧。 或把琴书,或携粉镜,平分画舫清秋。过女儿浦口,新妇矶头。秋光澄湛明于雪,映水上、茜帐银毬。敲针稚子,临风把钓,学唱吴讴。依旧滚滚江流。还半下吴门,半绕巴邱。只江东麋鹿,几度来游。迟归沙鸟应相笑,他乡景、有甚清幽。黄花开过,紫螯卖过,谁把君留。
送岳州温录事赴任。唐代。权德舆。 解巾州主簿,捧檄不辞遥。独鹤九霄翼,寒松百尺条。晨装沾雨雪,旅宿候风潮。为政闲无事,清谈肃郡僚。
阳湖曲赠王礼部直夫十首 其七。明代。顾璘。 震泽浩无涯,三江风浪恶。瀰瀰阳湖水,艇子随住著。
和赵瓯北观察见赠 其一。清代。清恒。 树里禅关昼不扃,隔江无数晚烟青。西风有意留仙侣,著屐同寻《瘗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