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针对函数及其图象一章,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2、 一次函数应用的复习。
补充例题:
例1.如图,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B出发时与A相距 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
(3)B出发后 小时与A相遇;
(4)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5)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小时与A相遇,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 千米,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若与坐标轴围成矩形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这个点叫做和谐点。例如,图中过点P分别作x轴, y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矩形OAPB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点P是和谐点。
(1)判断点M(1,2),N(4,4)是否为和谐点,并说明理由;
(2)若和谐点P(a,3)在直线y=-x+b(b为常数)上,求点a, b的值。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P(x,y)从M(1,0)出发,沿由A(-1,1),B(-1,-1),C(1,-1),D(1,1)四点组成的正方形边线(如图①)按一定方向运动。图②是P点运动的路程s(个单位)与运动时间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图③是P点的纵坐标y与P点运动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1)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与图③相对应的P点的运动路径是: ;P点出发 秒首次到达点B;
(3)写出当38时,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图③中补全函数图象。
课后续助: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限制单位用水,每月只给某单位计划内用水3000吨,计划内用水每吨收费0.5元,超计划部分每吨按0.8元收费。
(1)写出该单位水费y(元)与每月用水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①用水量小于等于3000吨 ;②用水量大于3000吨 。
(2)某月该单位用水3200吨,水费是 元;若用水2800吨,水费 元。
(3)若某月该单位缴纳水费1540元,则该单位用水多少吨?
2、某通讯公司推出①、②两种通讯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且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讯时间x(分钟)与收费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是 (填①或②),月租费是 元;
(2)分别求出①、②两种收费方式中y与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请你根据用户通讯时间的多少,给出经济实惠的选择建议。
3、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 开始时风暴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时,4小时后,沙尘暴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时,一段时间,风暴保持不变,当沙尘暴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平均每小时减小1千米/时,最终停止。 结合风速与时间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y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多少小时?
(3)求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若风速达到或超过20千米/时,称为强沙尘暴,则强沙尘暴持续多长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进取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与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感受其作用、
2、难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
3、关键:通过分解因数引入到分解因式,并进行类比,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导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探究下面的2个问题:
问题1:720能被哪些数整除?谈谈你的想法、
问题2:当a=102,b=98时,求a2-b2的值、
二、丰富联想,展示思维
探索:你会做下面的填空吗?
1、ma+mb+mc=()();
2、x2-4=()();
3、x2-2xy+y2=()2、
【师生共识】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
三、小组活动,共同探究
【问题牵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①(x+1)(x-1)=x2-1;
②a2-1+b2=(a+1)(a-1)+b2;
③7x-7=7(x-1)、
(2)在下列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
①9x2(______)+y2=(3x+y)(_______);
②x2-4xy+(_______)=(x-_______)2、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练习、
【探研时空】计算:993-99能被100整除吗?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提出如下纲目:
1、什么叫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与整式运算有何区别?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选用补充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建议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需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事项: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的两条距离都相等的特殊的平行线组;它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平行线组成。
定理的作用:可以用来证明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相等;可以等分线段。
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记忆方法:“中点”+“平行”得“中点”。
推论的用途:(1)平分已知线段;(2)证明线段的倍分。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因为它不仅是推证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基础,而且是第五章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加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以及各种变式,学生难免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往往会有感觉新鲜有趣但掌握不深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教法建议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例子,并不陌生,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刻度尺、作业本、栅栏、等等;
②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和推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2、能够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任意等分一条已知线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通过定理的变式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节学习,体会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设计
学生观察发现、讨论研究,教师引导分析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2、教学难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
计算机、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画图探索;师生共同归纳结论;教师示范作图,学生板演练习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性质。
2、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引入新课】
由学生动手做一实验:每个同学拿一张横格纸,首先观察横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 ,看看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为什么?)这时在横格纸上再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 ,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
(引导学生把做实验的条件和得到的结论写成一个命题,教师总结,由此得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挂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定理中的“一组平行线”指的是一组具有特殊条件的平行线,即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下面我们以三条平行线为例来证明这个定理(由学生口述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直线 , 。
求证: 。
分析1:如图把已知相等的线段平移,与要求证的两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也可应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得 ),通过全等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到要证的结论。
(引导学生找出另一种证法)
分析2:要证的两条线段分别是梯形的腰,我们借助于前面常用的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再利用这些熟悉的知识即可证得 。
证明:过 点作 分别交 、 于点 、 ,得 和 ,如图。
∴
∵ ,
∴
又∵ , ,
∴
∴
为使学生对定理加深理解和掌握,把知识学活,可让学生认识几种定理的变式图形,如图(用计算机动态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梯形 中, ,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 1。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再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 中, ,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2。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注意:推论1和推论2也都是很重要的定理,在今后的论证和计算中经常用到,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
接下来讲如何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例 已知:如图,线段 。
求作:线段 的五等分点。
作法:①作射线 。
②在射线 上以任意长顺次截取 。
③连结 。
④过点 。 、 、 分别作 的平行线 、 、 、 ,分别交 于点 、 、 、 。
、 、 、 就是所求的五等分点。
(说明略,由学生口述即可)
【总结、扩展】
小结:
(l)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2)定理的证明只取三条平行线,是在较简单的情况下证明的,对于多于三条的平行线的情况,也可用同样方法证明。
(3)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
(4)应用定理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A组2、9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82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