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概述】
二、【教学设想】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深入鉴赏诗的意境。
2、缘景入情,引导学生结合诗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布置充分预习:读准字音、疏通全诗、提出疑难。
2、诵读吟咏,整体感知诗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3、自主赏析,引导学生再现、鉴赏诗中意境。
4、探究思考,理解梦境对于诗歌主题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诗人,学习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鉴赏诗中“梦境”,提高联想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
②体味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梦游天姥”与诗歌主题之间的联系,深刻把握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经验,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通过绘声绘色的场面再现,体会、把握诗歌意境;通过比较讨论,层层推进,完成与教材的零距离触,并达到知识巩固与迁移的目的。
2、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综合运用诵读、自主赏析、探究思考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美的意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详见教案)
(一)、导入
(二)、解题
1、“吟”:强调读音yín,是一种歌行体。
2、“梦游天姥”:诗歌的内容。
3、“留别”:写诗的动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朗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正音、释疑。
2、“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呢?
3、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四)、赏析梦境
1、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部分。
思考:诗人遨游于梦境之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赏析第二部分
(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诗人的心情、月的形象)
(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迷、倚、忽、殷、栗、惊)
(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仙人的形象、生活)
3、对于这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个梦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追求?
4、解决梦游与言志的问题: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呢?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呢?
梦游(曲折)
言志
梦醒(直接)
(五)、探究思考
人生如梦——纵情山水——宁折不弯
(六)、总结:
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附:板书设计
一、入梦之由
二、梦中奇景
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诗人的心情、月的形象)
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迷、倚、忽、殷、栗、惊)
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仙人的.形象、生活)
三、惊梦慨叹
五:【教学:反思】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单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5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学习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学习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的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突出诗人两点: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汨罗江畔的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二、唤起学生对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然后直接导入课文。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
对于古诗的学习,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作参考,与学生共享资料,探讨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1)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① “吟”;②“留别”;③“梦游天姥”。
在诗题的解析中第一次读诗。
①找出“梦游天姥”的诗句。
②找出“留别”的诗句。
③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因“吟”是新接触的诗体,所以先不说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诗体,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诗的前提下,再来概述,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到最后回答。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与“梦游天姥”与“留别”相对应的诗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对诗本身的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吟诵整一首诗。第一次吟诵的时候,借助小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作了查考,所以叫一位学生上讲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读诗本身,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设问:诗文哪一行点出了这是一首“梦游诗”?
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设问:诗文从哪到哪记叙了整个梦游过程?
答案: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
A、那么前文为“入梦之缘”(板书,引导学生概括)
既是“入梦之缘”,让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发了作者的游兴?
学生可以从找诗文中找到,“瀛洲”“难求”,“天姥”“可睹”,天姥景之奇绝,熟悉李白的诗词有文学基础的学生在此会闪出自己的亮点,想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天姥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在浙江省天台境内,如果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立即会有所反应,或兴奋,或自豪。这时有的学生又易联想到李白一生喜踏访名山名水,所以对李白酝酿此行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未起程,神思却已飞到了几千里之外的浙江。
释读完这第一部分,让学生齐读一次,再一次随着诗人的心情进入诗的意境。
B、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设问)这一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
在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有游山的路线,对传说中的天姥山展开了自己最丰富的想象。所以让学生去找这些线索。
①设问:诗人是沿着哪条路如天姥山的?
参考:梦游的路线(镜湖-剡溪-谢公道-天姥山)
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条道,而这条道曾经在封建盛世即唐宋时期名躁一时,今人已很少知道,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唐诗之路”,对于这一段历史,作为江浙人,尤其是会稽、嵊州、新昌、天台这一带的学生自然会有很大的兴趣去了解,所以此时教师要真正发挥“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作用,及时对曾经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这里接着提到的谢公也是教师需要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的内容。谢公为山水诗之祖,当年在永嘉任太守期间特别喜欢这里的山灵水秀,对这一带的山水写下了许多诗,如“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耸入云霓,还期哪可寻”,李白对这位诗人颇为推崇,在他的诗文中曾多次提到他,在他的著名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就曾提及其文章有“建安风骨”,“怀逸兴壮思”。
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饱览群书,自然知道这里的文化及掌故,诗人追慕前贤,蹑其踪而来,走上了这座既以天神“姆妈”闻名,又以高雅文化而著称的天姥山,以此加深学生对李白的认识及诗本身的认识。
②然后诗人想象天姥山的景色:
李白自幼喜入名山游,诗人虽然身不入山,对名山奇绝的景色却已能历历在胸,大胆想象,兴至笔至,诗人对天姥山仰慕已久,所以形容此山妙词奇文纷至沓来。诗人根据实地山水获得的印象也好,前人诗词中获得的印象也好,总之,在他的笔下,让我们瞧到了山独有的特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梦中的天姥山。
设问:诗人眼中的天姥山是怎样的呢?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所见所闻突出了此山的什么特点?带着这样的思考让学生再一次地朗诵诗歌的'第二部分,这时学生一起齐读。
学生在齐读中很容易找到诗人所写的物:看到——渌水、海日、岩石、迷花等,听到——清猿长啼、天鸡报晓、岩泉殷殷,这一切让人肃然而立,就在这时,山上忽现奇境,天门中开,仙人下凡,诗人的想象到这里就像撒缰的野马,肆意驰骋,神游八极,这正是李白诗的独特之处,“梦中之梦”,很容易想起他在《将进酒》这首诗中诗人饮至激情处的放声高歌,一位气质非凡的诗人抖显一身浪漫。
这些一边听学生回答,一边板书。
再次让学生回到提出的问题:诗人的这些所见所闻突出了此山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由回答:在诗人笔下天姥山,奇、绝、险、静、幽,且充满神奇色彩。
教师引导:梦中之梦将全诗推向了最高潮,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人的这一份激情,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梦游”的整个过程,即朗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起至“仙之人兮列如麻”部分。
然后简单地把梦醒这一部分在释读中带过,诗人忽然梦醒,恍恍惚惚回过神来,原来还在床上,只觉耳畔身下凉凉的枕席,梦境烟消云散了。
这一部的教学思路陈述: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梦游”的整个过程,以设问的形式让学生一边朗诵一边思考,教师适当补充文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让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③转入诗歌难点的阅读:
诗篇最后部分是诗人发出的由衷的感慨,在这里,诗人回到了现实之中,那么诗人对现实有什么看法呢?他现在身在何处?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呢?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呢?
简短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诗人所发出的感慨这一部分的阅读。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教师本人也借助于课外丰富翔实的资料,得出自己的想法,而课堂教学当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和教师在这会儿的差别只在于教师已先走了一步,掌握了这些信息,所以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也拥有同样的资料,来解读鉴赏这一部分,所以可以以复印资料的方式把我所掌握的资料发给学生,每人一份,组织他们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收拢各组意见,结合自己的认识,利用多媒体的板书展示李白三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作品及生平资料和一生漫游之图,点出此诗的创作背景,总结诗人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特别是体会诗人在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所积聚的情感。
④最后,解决新课一开始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诗歌形式?
学生在诗中能找出一些:如字数不一,韵不止一个,有时出现对仗等。教师再适当点拨:这样的形式比较自由,恰恰适合了诗人这种不羁的气质,适于其磅礴豪迈气势的抒发,使整首诗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总结:“吟”就是这样的一种古诗体,形式比较自由,适合情感的抒发,与我们所学过的“歌”、“行”体相似。
三、新课总结:
以全体吟诵的形式结束。教师制作在多媒体上的背景画面与背景音乐是对诗艺术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悠悠的古典音乐中体会诗的意境。
四、布置作业
为巩固所学的诗歌,嘱咐学生抄写小黑板上理出的生字生词,并背诵整首诗。
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李白的诗创作有整体的了解。为此,特别选择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颇有影响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一首《寻李白》,以阅读题的形式让学生去做。这首诗对有关李白的传说及其气质都有很好的解读。让学生对我国诗歌鼎盛时期留下盛名的一流大诗人李白有一种时空的把握,唤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说大纲和课标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 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
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
思考: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
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理想之梦:
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四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前:谈、语、睹、神往
梦中:梦由之
梦游:登山
游山(景)(虚)兴奋
遇仙
梦后:(实)失落
感慨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情)
艺术手法: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说大纲和课标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 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8、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qing。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再如 ,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qing,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nbs
[4]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7)。
我欲因之(8)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9)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谢公(11)宿(sù)处今尚在,渌(lù)(12)水荡漾清(13)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14),身登青云梯。(15)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8)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云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列缺(22)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23)青冥(24)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5)。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6)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27),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28)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
(6).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 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8).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唐朝最有名的城市湖泊。
(10).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11)谢公:指南朝绍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12).渌:清澈。
(13)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
(19)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震荡着山山水水,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源泉”即“源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
(20)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23).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25).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6)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7).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恍:恍然,猛然。
(29)觉时:醒时。
(30).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须,等待。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生于7,出生
地是现今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身高六尺六,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诗圣)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诗仙”因此得名。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情。
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2、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
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再如,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本节课的思路大体如下:
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鉴赏、品味诗歌语言一般方法的引导是教学的重点。
2、对梦境深层含义的解读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设计:这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尽量将李白的一首诗放到第二单元——“诗的唐朝”中整体考量,并强调欣赏诗歌要注意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探究意境,体味沉淀诗中的思想情感。通过大声吟咏,有利于学生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导语尽量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特别突出两点:
(一)反复吟诵;
(二)循序渐进,进行鉴赏诗歌一般方法的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
(1)“梦游天姥”;
(2)“吟”;
(3)“留别”。
然后在诗题的解析中介绍背景。
(1)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
(2)留别是最终目的。
(3)梦游天姥是全诗主体。
吟诵37页这四行诗,思考作者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个关键词暗示了这一点?
在前两行,天姥山究竟有什么特点如此吸引诗人,竟然迫不及待地要“梦游”呢?是通过哪些诗句表现的?
在表现天姥山高峻的句子中哪几个词特别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各有侧重。
进而明确这些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往往是动词,又常常算上修辞。(板书)另举一例,加以强调。
李白乃诗仙,出语自不凡。在第二段前两行,哪个动词特别富有仙气?从中可体味出诗人的心情如何?
之后由人们惯常心态入手,赏析品读月与李白性格的关系。想象于静夜之际,李白乘风而行,脚下波光粼粼,头上明月朗照,何等自在!由东鲁到浙东一路有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何其浪漫!其实由《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品味出李白入骨的寂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诗中的月亦是如此。但李白终究是李白,一个豪迈洒脱的“奇男子”“谪仙人”“伟丈夫”,纵使胸中沉郁至极,却绝不怨天,亦不尤人,而是一笑置之,乐观待世。这也是李白和李白的诗生命力长存的缘由所在。
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第二种词——名词,往往附上情思。在诗歌中往往和诗人情感密切关联,这种包蕴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或事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它们沉淀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情感,比如“柳”与离别相关,“雁”与书信相关等等。
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这一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
到了剡溪,去登天姥山,诗人极力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受暗示气氛、心境的变化。
看“谢公宿处”、“渌水荡漾”,听“清猿啼”;登山时,山腰观日出,沿路赏群花,耳闻“天鸡”嘹亮啼鸣:心情何如?
尔后但闻“熊咆”“龙吟”山林为之战栗,目睹乌云密布,云雾升腾,紧接着眼见电光闪闪,耳闻霹雳隆隆,山崩地摇,石门洞开:做何感想?
一面是阳光普照,精神振奋,安闲自适;一面是天色阴沉,气氛压抑、恐怖。
两相对比,形成顿挫,更能强调此时此刻精神上的压抑、困惑。视觉嗅觉,调动感觉。
转入诗歌难点的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多么光明,日月同辉;多么奢华,金银为台;多么壮观,群仙汇集。然而诗人竟到此戛然止笔,悸然长嗟。此时此刻,既没有外来的惊扰,又没有异响的惊动,是什么使诗人魂悸?是什么让他动魄?是什么让他长叹?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推举一人代表发言,言之成理,白圆其说即可。
简短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诗人所发出的感慨这一部分的阅读。
课堂教学当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诗无达诂。遇到疑问,句不离篇。
联系背景,知人论世:这段梦境的描写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的反映。
李白费尽心力进入官场,结果赐金放还;费尽心力寻仙道,结果天上人间一样。不难体会李白此时此刻的心情:即使进入了神仙世界,也可能因为某个缘由,而被赶下界来,最终只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借寄情山水来代替对人间富贵、对飞升成仙的追求。
在梦醒时分,心——一落千丈,身——直坠深渊,再用一幅直观的图来描述前前后后,那就是“现实一梦幻一现实”。所有的梦都破灭了,一个“失”字中隐含了诗人多少堕入虚空的无奈的叹息。
最后,诗人在低徊失望中吟留作别。诗人不禁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感慨之余,作者终于表露心迹: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摧眉折腰”,即低头弯腰。这把那阿谀奉迎、吹牛拍马、送礼行贿、丧失人格尊严的奴颜婢膝的丑态形象化。李白能这样做么?他在皇帝面前尚且傲骨铮铮,更何况对那些权臣贵戚呢!梦境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之后慨叹,乃至决绝,是诗人梦醒后的心路历程。“古来万事”像东流水,人生亦如此,一去不返,转瞬即逝。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学后记,附在随笔本中。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注重感情投入,以激情唤起激情。“情”是诗歌的生命,“情”更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以激昂,委婉处还以委婉,如此才能更好感染、引导学生。
其次,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尤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特别注意各个环节的过渡。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行文思路:现实一梦境一现实
心路历程:幻灭一慨叹一决绝
反复诵读,联想想象
找准动词,算上修辞
找到名词,附上情思
视觉嗅觉,调动感觉
遇到疑问,句不离篇
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鉴赏唐宋诗词。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学习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教学思路:
(一)、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突出诗人两点: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汨罗江畔的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二、唤起学生对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然后直接导入课文。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
对于古诗的学习,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作参考,与学生共享资料,探讨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1、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① “吟”;②“留别”;③“梦游天姥”。
在诗题的解析中第一次读诗。
①找出“梦游天姥”的诗句。
②找出“留别”的诗句。
③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因“吟”是新接触的诗体,所以先不说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诗体,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诗的前提下,再来概述,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到最后回答,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与“梦游天姥”与“留别”相对应的诗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对诗本身的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吟诵整一首诗。第一次吟诵的时候,借助小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作了查找,所以叫一位学生上讲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诵读课文,把握意境,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通过注释和课前预习扫清生字词,顺读全诗。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A、设问:诗文哪一行点出了这是一首“梦游诗”?
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让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发了作者的游兴?
学生可以从找诗文中找到,“瀛洲”“难求”,“天姥”“可睹”,天姥景之奇绝,熟悉李白的诗词有文学基础的学生在此会闪出自己的亮点,想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天姥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有的学生又易联想到李白一生喜踏访名山名水,所以对李白酝酿此行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未起程,神思却已飞到了几千里之外的.浙江。
释读完这第一部分,让学生齐读一次,再一次随着诗人的心情进入诗的意境。
B、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设问)这一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
在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有游山的路线,对传说中的天姥山展开了自己最丰富的想象。所以让学生去找这些线索。
①设问:诗人是沿着哪条路如天姥山的?
参考:梦游的路线(镜湖-剡溪-谢公道-天姥山)
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条道,而这条道曾经在封建盛世即唐宋时期名躁一时,今人已很少知道,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唐诗之路”,对于这一段历史,教师要真正发挥“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作用,及时对曾经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饱览群书,自然知道这里的文化及掌故,诗人追慕前贤,蹑其踪而来,走上了这座既以天神“姆妈”闻名,又以高雅文化而著称的天姥山,以此加深学生对李白的认识及诗本身的认识。
②然后诗人想象天姥山的景色:
李白自幼喜入名山游,诗人虽然身不入山,对名山奇绝的景色却已能历历在胸,大胆想象,兴至笔至,诗人对天姥山仰慕已久,所以形容此山妙词奇文纷至沓来。诗人根据实地山水获得的印象也好,前人诗词中获得的印象也好,总之,在他的笔下,让我们瞧到了山独有的特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梦中的天姥山。
这些一边听学生回答,一边板书。
再次让学生回到提出的问题:诗人的这些所见所闻突出了此山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由回答:在诗人笔下天姥山,奇、绝、险、静、幽,且充满神奇色彩。
教师引导:梦中之梦将全诗推向了最高潮,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人的这一份激情,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梦游”的整个过程,即朗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起至“仙之人兮列如麻”部分。
学习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学习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突出诗人两点: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汨罗江畔的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二、唤起学生对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然后直接导入课文。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
对于古诗的学习,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作参考,与学生共享资料,探讨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1)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① “吟”;②“留别”;③“梦游天姥”。
在诗题的解析中第一次读诗。
①找出“梦游天姥”的诗句。
②找出“留别”的诗句。
③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因“吟”是新接触的诗体,所以先不说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诗体,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诗的前提下,再来概述,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到最后回答。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与“梦游天姥”与“留别”相对应的诗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对诗本身的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吟诵整一首诗。第一次吟诵的时候,借助小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作了查考,所以叫一位学生上讲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读诗本身,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说大纲和课标
2002 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 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
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 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 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