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6篇蝙蝠和雷达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建立在《大纲》和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之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渗透了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愉快教学法:有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的学习效果要比心情紧张、恐惧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以读导学法:语言文字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从朗读中理解文意不愧为一种较好的悟文方法。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程序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重点词句的品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
【说教学过程】
为了从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品读——感悟——做练习——说话复述”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不例外。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课文时出示蝙蝠标本及雷达图,并激趣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扶后放调动兴趣,这个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讲课的侧重点是第六、七两个自然段。我针对三、四、五三个自然段内容较为浅显的特点,主要采用“以读为导”、“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做好铺垫。四、五两个自然段虽不是重点段,但却是让学生理解蝙蝠飞行原理的关键,因此在讲课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对三次试验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从朗读中理,再用“扶”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二、三次试验的填表。为了巩固学生对三次试验内容的学习,我采用男女同学用动作来演译三次试验过程的方法加深理解。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我摒弃了传统的繁锁的`讲解,用了几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蝙蝠的飞行。
重点段训练能力
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段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机,我在教学中渗透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让学生从动脑、动手中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先让学生朗读理解文意,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出原理示意图,小组交换意见,最后让多名学生尝试根据示意图将蝙蝠飞行的原理复述。
既然明白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难度就不大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决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先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意,再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划出原理示意图。到此,学生对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原理已略知一二,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还是较为含糊的。我再让学生根据已划出的示意图用“相当于”说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让多个同学根据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延伸
在课文的总结中,我也不放弃这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我引导学生从科学家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这一件事例中思考,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利用仿生学原理发明事物的例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我根据同学们所举出的例子,从中渗透德育教育:平时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提出问题,有所发现。
板书设计突出难点
我根据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了图表式的版书,它既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又较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中第二三次试验的填表是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填的,图中的填空及画线是学生在黑板上画的。)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于科普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作为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年段特点、教材特点及本课的写作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2、培养学生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
1、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2、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和学法
简单概括为三句话:1、反复诵读,静心默读,在体悟感受中把握科普文语言的逻辑性;2、边读边画,删减对比,画示意图,在学法探究中把握科普文的科学性;3、课外扩展,迁移写作,在仿写课文中把握语文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漆黑的夜空,飞机怎么能安全的飞行呢?它不怕出危险吗?继续学习本课,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期待的心情去学习课文,十分自然的进入新课教学。
(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
为了弄清楚飞机到底是靠什么安全飞行的,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在夜里飞行,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它都不会和任何东西相撞,它靠的是什么?
寻找该问题的答案,有如下几个环节:
1.先让同学们读几遍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按照试验顺序、方式、结果、证明的问题四步填写PPT上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飞行要靠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飞行要靠嘴巴
通过这个表格,学生们马上就明白了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巴和耳朵。
2、比较这两个句子,学习第六自然段,同时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蝙蝠的嘴和耳机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问题,引出第七自然段。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3、学习第七自然段
A、边默读边思考,边画出重点语句。
B、让学生上黑板画出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说说蝙蝠飞行过程。
C、引导同桌看着示意图互相讲述蝙蝠的探路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书本上蝙蝠是如何将嘴和耳朵结合起来探路的,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D、通过提问科学家们又是怎样揭开这个秘密的?引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个句子,反复阅读后发现关键词“反复——终于——”
用造句的训练方法体会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才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
(三)明白原由,启发创造
A、弄清楚蝙蝠是运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原理,让学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然后仿造蝙蝠探路示意图,画出雷达的工作原理图。
B、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完成书后填空练习。
比较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们能得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巴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此环节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教学效果较好。
(四)拓展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丰富学生学习,拓展学习,开辟资源空间。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让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得到其他的发明创造呢?(这个环节不仅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标要求“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这堂课布置学生看有关仿生学书籍,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想一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然后动笔写一写。
2、积累本课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蝙蝠和雷达》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十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介绍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夜晚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对于聋校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不足,所以要读懂课文从中受到启发,弄清蝙蝠夜晚能安全飞行的道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终于”、“难道……吗?”造句。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4、了解飞机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要理解课文内容正确认识蝙蝠和雷达(飞机夜行)的关系,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蝙蝠的飞行原理,所以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综合以上情况,为了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预计要三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深入体验,精读感悟。
第三课时:巩固知识,积累语言。
第一课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说说哪些东西是可以在夜晚飞行的?从而引出“飞机为什么能在夜晚安全飞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以“飞机夜行和蝙蝠夜行的秘密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习情况,初步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然后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飞机夜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的,从而理清课文的思路,初步了解各段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蝙蝠在夜晚飞行的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的 教学中,我将以设疑悬疑──悟疑解疑──创造性思维训练,这种教学思路引导下,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认识也逐步加深。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导语切入,设疑质疑。
1、一开始我出示蝙蝠图,同学们知道蝙蝠哪些特点请说出来。好多同学都知道它一般是夜间出来活动。它夜间出来活动有什么特点?
2、由设疑引到学习第3自然段,通过评读,学生很快找到了蝙蝠夜行特点──安全灵巧。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夜里看清所有的东西吗?由这一问题引到了3次试验。
(二)扣住疑点,进行解疑训练。
抓住疑点,紧紧围绕“3次试验”这个难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了解试验过程,为解疑铺路搭桥。设计自行填表格的形式,了解3次试验的方法和结果。
2、抓住重点句子,悟疑解疑。可抓住这样一个重点句子:3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蝙蝠探路与雷达导航有什么科学联系?通过6、7小节对比,深入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导航的内在联系。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于科普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作为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年段特点、教材特点及本课的写作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2、培养学生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
1、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2、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和学法
简单概括为三句话:1、反复诵读,静心默读,在体悟感受中把握科普文语言的逻辑性; 2、边读边画,删减对比,画示意图,在学法探究中把握科普文的科学性;3、课外扩展,迁移写作,在仿写课文中把握语文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漆黑的夜空,飞机怎么能安全的飞行呢?它不怕出危险吗?继续学习本课,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期待的心情去学习课文,十分自然的进入新课教学。
(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
为了弄清楚飞机到底是靠什么安全飞行的,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在夜里飞行,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它都不会和任何东西相撞,它靠的是什么?
寻找该问题的答案,有如下几个环节:
1.先让同学们读几遍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按照试验顺序、方式、结果、证明的问题四步填写PPT上的表格。通过这个表格,学生们马上就明白了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巴和耳朵。
2、比较这两个句子,学习第六自然段,同时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蝙蝠的嘴和耳机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问题,引出第七自然段。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3、学习第七自然段
A、边默读边思考,边画出重点语句。
B、让学生上黑板画出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说说蝙蝠飞行过程。
C、引导同桌看着示意图互相讲述蝙蝠的探路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书本上蝙蝠是如何将嘴和耳朵结合起来探路的,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D、通过提问科学家们又是怎样揭开这个秘密的?引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个句子,反复阅读后发现关键词“反复——终于——”
用造句的训练方法体会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才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
(三)明白原由,启发创造
A、弄清楚蝙蝠是运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原理,让学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然后仿造蝙蝠探路示意图,画出雷达的工作原理图。
B、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完成书后填空练习。
比较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们能得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巴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此环节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教学效果较好。
(四)拓展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丰富学生学习,拓展学习,开辟资源空间。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让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得到其他的发明创造呢?(这个环节不仅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标要求“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这堂课布置学生看有关仿生学书籍,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想一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然后动笔写一写。
2、积累本课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弄清楚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学生上黑板板书的同时也达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让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
1、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朗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表格怎么填,拿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解释“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请三个同学上来填表。(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小组讨论,填写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教师总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下面是《蝙蝠和雷达》说课稿,欢迎借鉴,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科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收获。
结合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2、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试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3、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先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飞行的幻灯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秘密。由于幻灯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蝙蝠探路的秘密弄清雷达的探路原理。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板书设计直观、简洁反映了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朗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表格怎么填,拿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解释“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请三个同学上来填表。(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小组讨论,填写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教师总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科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收获。
结合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2、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试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先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飞行的幻灯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秘密。由于幻灯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板书设计直观、简洁反映了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在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阅读科普文章以及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的阶段,再加上农村的孩子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我班的很多学生对蝙蝠、雷达了解的并不是很多,有的甚至没见过。鉴于这种情况,我会充分利用丰富的农远资源进行教学,让抽象的事物变为形象具体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探究,在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以朗读、观察、探究的方式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安全飞行的,我就利用了农远资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为解决重难点奠定了基础。
在学法中,让学生先看后悟,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试验中得出结论,发现二者的关系。
六、说教学程序
(一)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采用展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
一上课,指着大屏幕图片问,认识这两张图片吗?
(蝙蝠雷达)一种是动物,一种是现代的高科技,这两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在漆黑的夜晚,你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吗?那么蝙蝠在夜里是怎样活动的?”通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利用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认知蝙蝠和雷达。《语文课标》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处问题的提出,直达文本重点。以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先扶后放调动兴趣
这个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讲课的侧重点是第六、七两个自然段。我针对三、四、五三个自然段内容较为浅显的特点,主要采用“以读为导”、“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做好铺垫。
四、五两个自然段虽不是重点段,但却是让学生理解蝙蝠飞行原理的关键,因此在讲课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对三次试验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从朗读中理,再用“扶”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二、三次试验的填表。为了巩固学生对三次试验内容的学习,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蝙蝠的飞行。
(三)重点段训练能力
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段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机,我在教学中渗透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让学生从动脑、动手中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先让学生朗读理解文意,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出原理示意图,小组交换意见,最后让多名学生尝试根据示意图将蝙蝠飞行的原理复述。
既然明白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难度就不大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决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先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意,再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划出原理示意图。到此,学生对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原理已略知一二,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还是较为含糊的。我再让学生根据已划出的示意图用“相当于”说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让多个同学根据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总结、延伸
在课文的总结中,我也不放弃这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我引导学生从科学家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这一件事例中思考,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利用仿生学原理发明事物的例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我根据同学们所举出的例子,从中渗透德育教育:平时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提出问题,有所发现。
(五)、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文本内容,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从板书中一眼就能看出蝙蝠和雷达的探路原理,使重难点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雷达和蝙蝠
11、蝙蝠和雷达
素质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蛾、铛、碍”等5个生字,会写“ 蝙、蝠、捕、蛾、蚊”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蝙蝠、飞蛾、蚊子、避开、敏锐、横七竖八、铃铛、苍蝇、揭开、障碍物、荧光屏”等词语。
2、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激发学生爱科学,从?
第二课时
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善于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很多启示。
(一)探究发明原因,引思“和”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教师要抓住“夜航”这个词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间安全飞行?
2.再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书,看看书中有这样的`问话吗?有回答的话吗?学生通过阅读找到“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初步认识设问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是耳朵和嘴,并且揭示出其中奥秘。这节课又知道科学家根据这个启示,使飞机能安全飞行了。
(二)抓住联系,紧扣“和”
1.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装有雷达)
2.读课文第8段,出示课后思考题2的小黑板,练习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小结:(1)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起到蝙蝠嘴的作用;(2)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起到蝙蝠耳朵使用;(3)飞行员是通过荧光屏了解情况,探明航线,在夜间飞行的。
4、理解“模仿”一词。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科学家模仿 , 。 模仿 , 。
之所以雷达和蝙蝠有这些相似之处,因为它是科学家模仿蝙蝠而发明的。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练习表达
1、从哪些词中你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2.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个“和”字,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3、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仿生馆”。在这个“仿生馆”里有人类许多的重大发明。“仿生馆”中部分字迹被人遮住,你们猜猜,会有些什么呢?
蝙蝠 和 雷达 和 和
谁来作解说员,为我们讲解一下?
4、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
一、看拼音,字词语。
fēi é lín dān sāi zhù jiē kāi
( ) ( ) ( ) ( ) yín pín duǒ bì biān fú zhàn ài
( ) ( ) ( ) ( )
二、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扁 ( ) 我 ( )当 ( )曷 ( ) ( ) ( ) ( ) (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模仿――( ) 启示――( ) 敏锐――( ) 灵巧――( ) 显示――( ) 研究――( )
四、成语积累。
1、使加点字互为反义词。
例:横七竖八
2、加点字是数字。
例:一干二净
《蝙蝠和雷达》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有条件,教师可以准备有关仿生学的图片或制作相关课件,在课中或课尾适当穿插,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课文后的“资料袋”既是一个引子,也为学生制作资料卡片提供了范例,要渗透到教学中去。
2.以下教学思路供参考:教学时,要以教学过程的优化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质。一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不懂的词语初步自学理解,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精读,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着力明确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以及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三是练说,积累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对照图,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四是拓展,激发阅读与探究兴趣。可以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也可适当交流课后的“小泡泡”中的要求──“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布置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
3.教学本文,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教师可以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一些阅读建议,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阅读,再组织合作探究与交流。比如:
关于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归纳,如:“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当然,在比较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说得精练一些。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注意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要急于求成。
可以采用表演的方法;还可以创设“仿生学科普知识展览”的情境,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上台介绍,下面的“观众”现场提问。使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与口语交际整合起来。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教学,都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都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耐心点拨、热情激励。
关于读书的方式,要根据学习内容与任务的需要,引导学生选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合适的方式,要把读书与圈点勾画结合起来。同时,在朗读时可以适当结合一些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等词语。
4.本课有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会认的字也包括在这12个之中。可以引导学生找规律、编儿歌等来识写生字,如本课的形声字,有10个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蝙(biān)”不要读成“(biǎn)”,“荧(yín溃”不要读成“yín”,“揭”里面不要多写一竖。
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朗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表格怎么填,拿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解释“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请三个同学上来填表。(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小组讨论,填写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教师总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听了霍老师《蝙蝠和雷达》一课,专题为“关注文体语言物质,训练言语表达能力”,我个人在听了这节课以后,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没有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没有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没有扣住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不到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二、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不了语言基本功训练,也就是说没有关注文体语言物质。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霍老师抓不住语言因素,没有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不了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他没有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
1 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1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和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地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较为清晰,由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攒起课堂,解决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形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采用自主读文,完成表格;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以自主读文,练习复述。可以
2 说做到了知识渗透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当然,没有尽善尽美的课堂,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就是填表格的时候,如果能去掉答案,制作活动的课件,让同学们自己做完后再去出现答案,这样效果会更好,这就有待我们去深钻制作课件的方法。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教材中的一篇科学短文。它既没有《穷人》一课的细腻情感,也没有《草原》一课的无限风光。如何利用课文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说话、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将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教学变成内容丰富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上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愿意应聘记者的同学站起来,请到左边来。愿意应聘科研工作者的同学起立,请到右边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就坐。”
把学生分成记者和科研工作者,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
二、自学交流,促进主动发展
⒈个人自学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就这件事记者要设计问题采访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要准确地条理地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先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老师愿当好你们的参谋,随叫随到,开始吧!
这样,自学的过程成为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准备过程中,经历了阅读——思考——文字提炼的过程,完成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⒉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小组交流时气氛很热烈,有的小组整理问题的类型,有的小组比较哪个问法更恰当,有的小组配合画图,有的小组整合语言,他们各抒己见,积极探究。教师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为学生创新、争论创设了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
⒊交流探究
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全班展开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招待会上,“记者”问题泼辣,“科学家”回答风趣。学生的理解、表达、情感、价值观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是部分教学片断:
记者:蝙蝠是怎么探路的?科学家做了……
师:(打断学生提问)咱们问一个答一个,好吗?
科学家:我来回答,老师,我用画图的方法解答行吗?
师:可以呀!请上台。
科学家:(王睿一)(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
科学家:(丁宁)我画的图比他简洁明了。
师:好,上来画画。
科学家:
嘴 障
蝙蝠碍
耳朵 物
科学家:(李东昌)王睿一表达得不具体,应该是蝙蝠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蝙蝠的耳朵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
记者: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能谈谈吗?
科学家:雷达是依照蝙蝠发明的。
师:别的组有不同意见吗?不能光说蝙蝠,也不能光说雷达,应该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这里有一组练习,请同学们连线。
装雷达的夜航飞机蝙蝠的嘴
雷达的天线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无线电波 夜间飞行的蝙蝠
荧光屏 蝙蝠的耳朵
师:(走到没举过手的刘洋跟前,摸摸他的头)你来试试?
刘洋:装雷达的夜航飞机相当于夜间飞行的蝙蝠。
师:答的很好嘛,要相信自己。
科学家:(代斌急着举手)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嘴,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师:很好,这样就把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表达清楚了。
……
记者:既然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蝙蝠长的眼睛有什么用呢?
科学家:起装饰作用。
科学家:我觉得可能是退化了。
科学家:是退化了,我从书上看过资料,蝙蝠过去是在白天活动的,用眼睛探路,但常常受到侵犯,它就改成夜间活动,慢慢的眼睛就退化了。
师:你爱读书,知识丰富,同学们一定要向郭宇学习。关于蝙蝠眼睛的问题,我们下去再继续探索。
(教师顺便拿起郭宇桌子上的一本百科全书)欢迎同学们读读这本书。
……
三、拓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这样设计,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3、学习7、8自然段。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