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海水的礼物――盐》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海水的礼物――盐》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科学领域的内容。《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常常被教师和幼儿忽视,我们对盐不太关注,更难得把它作为一个资源引导孩子去探索,选择盐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对身边常见的事物也能细致入微观察的意识,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地位的分析,本次活动需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观察、动手操作,积极寻求答案,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2.认知目标:理解盐的生产过程,知道盐的溶解与结晶过程。
3.能力目标:能掌握盐是怎样生产的,并能列举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盐的溶解与结晶现象。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盐的生产过程,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教师在活动中要时刻考虑幼儿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大班幼儿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大班幼儿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对大自然发生浓厚的兴趣,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总是在对周围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着。能够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的科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盐的溶解与结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的、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为遵循这一原则,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将采用以猜谜语的方法作为导入、结合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议论评议法、以及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理解盐溶解与结晶的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盐在生活的用途。
四、说活动准备
世界幼教之母蒙台梭利认为:“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幼儿园必须为幼儿创造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因此本次活动的准备材料包括:魔术棒一个、盐、视频文件《盐宝宝成长记》、玻璃盆、毛线、水、勺子等。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帮助幼儿认识盐的特性、来源,激发幼儿对“盐”感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快乐,以此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说活动过程
《纲要》中指出,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设计的活动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导入是集体活动的重要一环,精彩的导入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激发幼儿的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因此,我将以猜谜语的形式进行本次活动的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谜面是:家住大海,走上岸来,太阳一晒,身体变白”,以此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探索活动中去。
(二)多种感官,全面感知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准备好的食盐,引导幼儿通过看、闻、听、摸、尝五个步骤了解盐的特性,满足幼儿的求知欲,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盐宝宝是从哪里来的?”继续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为下一环节讲述盐的来源奠定基础。
(三)播放视频,深入理解
幼儿教育需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刚才的提问相信孩子们心中都充满了好奇心,接下来我将会通过播放《盐宝宝成长记》的视频文件,帮助幼儿了解盐形成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我还将通过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盐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等一系列问题,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帮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盐的生产过程。
(四)自由讨论,巩固提升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接下来,我将出示盐的作用的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在生活中盐都有哪些作用?并且启发幼儿思考:“你还知道盐能干什么呢”最后将幼儿分成若干组,通过实验的方法自制食盐,理解盐的溶解以及结晶,帮助幼儿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五)活动结束
最后,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我将采用教师小结的方法在自然的状态下结束本次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必不可少。因此,我采用区域活动的方法,鼓励幼儿动手制作魔法棒,将本次活动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一、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开放,中国人到外国,外国人来中国已是比较平常的事。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不论走到哪里,自己是中国人。应该让孩子了解我们中国的国宝-熊猫,但对于我们地处平原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没有看见过熊猫,甚至有的孩子对熊猫的了解为零,所以我根据我们幼儿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1、认识熊猫的特征及生活习惯。
2、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世界上的珍稀动物
3、激发幼儿爱护、保护大熊猫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熊猫的特征。
难点: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世界上的珍稀动物。
说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熊猫生活、活动的视频资料。
2、视频故事一个。
3、电脑和电视各一台。
三、说教学法:
1、谜语导入法: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用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幼儿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之一。
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我先讲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叫猫不是猫,黑圈把眼包。 最爱吃竹子,是我们的国宝。(熊猫)小朋友们一听要猜谜语可带劲儿啦,侧耳倾听,我刚把谜语说完,大家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一个个都举得高高地,嘴巴里不停地说着“我知道我知道”,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第二环节:观察熊猫外形( 出示熊猫图片)认识珍稀动物熊猫的外形。
熊猫身上有 (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身体、(短粗的)四肢、(小小的)尾巴。通过图片,让幼儿验证了刚刚的谜语,不仅认识了熊猫的特征,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观看视频了解熊猫的生活
幼儿边看边听讲解: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因为熊猫是我国特有的宝贝,所以叫它国宝,因为现在熊猫很少,很珍贵,所以说熊猫是珍稀动物。珍贵、稀少的动物叫珍稀动物。熊猫被全世界人们喜爱,是我们国家珍贵的一级保护动物,我国除了在各地的动物园有熊猫展览馆外,还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一些有好国家。
第四环节:观看熊猫的杂技表演
通过观看杂技表演,幼儿了解熊猫更加深刻,看着熊猫推车走的姿态,幼儿不自觉的齐声鼓掌,欢呼!起立!蹦跳!大声夸赞:棒棒棒!你真棒!通过活动,更激发了幼儿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增强了保护大熊猫的意识。
课后自我评价:
幼儿对此次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在活动中表现的非常主动和积极,始终保持快乐积极的学习热情。也因为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充分,活动开展的很自然。通过幼儿观看录像,了解了熊猫的相关知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气氛自主、和谐,比起只听老师讲来说更加具体形象,更加的直观,这样印象更加的深刻。通过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大班科学领域《荷花池》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荷花池》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领域活动。本次活动以图片为基础,可以在引导幼儿进行点数的基础上拓展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以故事为穿插,还能够激发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正如《纲要》所要求:大班数学领域活动应当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针对本次活动的特点,我制订了如下三维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以游戏为牵引,懂得分享所带来的乐趣。
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20以内的自然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3.认知目标:认识数与数直接存在的对应关系,并能进行相应的匹配,学会寻找初步等量关系。
其中,熟练掌握20以内的自然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式本次活动的重点,认识数与数直接存在的对应关系,并能进行相应的匹配,学会寻找初步等量关系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二、说学情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于新信息的学习兴趣浓厚;随着他们逐步掌握自我认知和评价的能力,正确地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再加之他们的思维方式由纯粹的以行动引发思维和形象性思维转变为抽象和逻辑思维萌芽,本次活动中,我将提供机会以供幼儿们充分展示和提升自我。
三、说活动方法
我将引入多种活动方法来丰富本次活动。以直观感受法、视听讲结合法、观察法和表演法,以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给幼儿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巩固活动成果。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孩子们获得完整、直观的活动体验,我特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活动准备,活动经验准备:视频《荷塘月色》,荷叶、荷花、莲蓬实物,讨论分享生活经验;活动物质准备:挂图,地标(荷叶、荷花道具),青蛙、蝴蝶头饰。
五、说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以“小朋友们都见过荷花和荷叶吗?”的提问导入活动,进而展示实物,组织观察与触摸活动,以帮助孩子们获得直观感受。
2.基本部分
播放一段视频后,带领孩子们获得美的视觉体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基点,针对荷叶和荷花的形状、颜色以及生长环境进行启发式的提问,调动幼儿情绪。
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数数,如:有一天,几只小青蛙来到荷塘边,大青蛙对小青蛙说:“快看,快看,池塘里有好多荷叶,快去叫伙伴们来这边乘凉,于是,小青蛙喊来了一群青蛙。小朋友们,快来帮忙数一数,这里一下来了多少只青蛙,荷叶够它们乘凉的吗?在讲述的基础上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找荷叶》,启发他们领会与人分享的乐趣!
作为奖励,老师将故事情节进一步深入,在阐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引入小蝴蝶的对话,从减法运算的角度启发孩子们再次开展游戏《找伙伴》,巩固活动成果。
3.结束部分
最后,以拟人化的蝴蝶角色扮演合唱儿歌《蝴蝶蝴蝶真美丽》,伴随律动,整个活动最终达到高潮。
十堰市育苗幼儿园 何雪雁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们对活动区里转动的“音乐盒”娃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玩“音乐盒’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许多疑问:“娃娃为什么能够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等等。本次活动正是从孩子生活感兴趣的话题,其实大班的幼儿对转动现象已经不陌生了,本次活动试图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引导他们探索如何让一种物体转动起来和尝试让两种物体配合转动起来的方法。并让幼儿在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物体转动的快乐。
2.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应用,积累有关转动的生活经验。
3.探索让物体转动的方法,能够清楚地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现象。
2.物质材料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可以旋转的物品、图片。
(2)各种废弃物品半成品操作材料若干,如:盒盖、饮料瓶、风车等。
(3)有关物体转动的视频材料。
活动过程:
1. 教师和幼儿跟随音乐一起转动,游戏导入活动。
2.尝试一种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1)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并尝试让一种物体转动的方法。
(2)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3)小结:转动和“力”有关。
3.尝试让两种物体配合转动起来的方法。
(1)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并尝试让两种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互相讲一讲,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样使它转动起来的?同伴间交流分享。
4.观看视频,提升幼儿生活经验。
教师小结:转动在周围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动现象?观看视频,拓展孩子的视野。
2.生活中还有一些转动是我们感受不到的(如:地球的转动)。 活动点评:
在大班科学《有趣的转动》活动中,教师利用幼儿身边常见的废旧物品材料,引导幼儿进行了两次操作探索活动。第一次操作探索中是引导幼儿尝试让一种物体转动起来,从而感知转动与“力”有关;再次操作增加难度,引导幼儿尝试用一种物体帮助另一种物体转动进行深入探索,然后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生活中的转动现象,感受转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让教育回归幼儿
的生活。
1.活动材料丰富,有效支持了幼儿的探究活动。
活动中提供的探究材料都来自幼儿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物、废弃物,但教师对材料进行了不同的组合、搭配,出示时依活动展开的需要分层呈现,使材料很好的刺激、引导和支持了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的探究在材料的引领下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2.鼓励幼儿自主探究,主动获得有关经验。
活动中教师将材料呈现出来后鼓励幼儿充分与材料互动,通过玩耍、尝试发现将材料转动的方法。探究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思考探究,自主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习的.实质。
3.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帮助幼儿提升了经验和相互学习与分享。 教师注重每次探究完成仔细表达交流,即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也有别幼儿提升经验,梳理自己的认识,该教师不但鼓励幼儿口头表达,大胆运用词句准确表达,还鼓励幼儿表演自己的玩法给大家看,边表演边表述能让幼儿更清晰的了解每个人的探究方法,提高了相互间交流、学习、分享的效果。
4.注重幼儿科学学习精神和态度的培养
该教师活动组织中的一些细节处理:如掌声鼓励表演介绍自己方法的小朋友;用歌声提醒幼儿整理自己实验用过的材料;有幼儿说“在家是妈妈给我搅鸡蛋”时及时用“爸爸妈妈多么爱我们呀!”的话语引导幼儿体会父母的爱等,都体现出该教师注重对幼儿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表现出教师良好的教育素养。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活动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益虫和害虫》主要是向幼儿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益虫和害虫,以及害虫的危害。本次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对本活动内容感兴趣,做到保护益虫,消灭害虫。
2.认知目标:能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
3.能力目标:能够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和操作的能力。
(三)活动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及活动目标的分析,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如下:
1.活动重点: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
2.活动难点:在生活中拥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二、说学情
大班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所以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观察操作法,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观察法、操作探究法等活动方法展开本次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经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说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是幼儿探索操作的直接对象。世界幼教之母蒙台梭利认为“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因此我为本活动作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导入需要的视频);
2.挂图若干;
3.一人一套益虫和害虫的图片;
4.自编的儿歌。
五、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先放美丽的花,然后害虫吃了叶子,花慢慢枯萎了;在播放一朵花,蜜蜂采蜜后花更好看了)
2.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花好不好看?被虫子吃过之后呢?
3.引出本活动――害虫和益虫
以此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二)基本部分
1.让幼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益虫和害虫的图片,每人选择一个熟悉的,向其他幼儿介绍它是什么,经常在那出现,他平常都做些什么?进而引发幼儿思考,这个昆虫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还是有害。如果有不完整教师及时引导补充。对每位幼儿及时鼓励。教师把幼儿都没见过的昆虫进行讲解介绍。进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并顺利达到认知目标。
2.所有昆虫都认识一遍后,教师再给每位幼儿发一张印有所有昆虫的纸张,让幼儿区分开益虫和害虫,这期间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最后利用挂图把益虫和害虫分开。为了让幼儿明确知道益虫好,害虫坏,教师教唱两首儿歌帮助幼儿记忆。“我是一只小害虫,破坏本领强,无论什么农作物,都不能阻挡。”,“我是一只小益虫,来帮大家忙,无论是什么害虫,统统消灭光。”通过此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3.教师讲述害虫的危害,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进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小结
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会让幼儿说说这一次活动的感受和收获,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最后总结,进行情感升华,以实现这节课的情感目标。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价值观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采用家园合作的方法进行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去和家长一起收集关于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大班科学领域《认识球体》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球体的特征。
3、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几何形体的有趣。
三、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活动的难点是:
如何让幼儿在探索、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将准备: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请你们玩一玩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滚动。”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让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及可以滚动。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请幼儿任选两种可以滚动的玩具。
2、引导幼儿操作尝试
在幼儿选择过两种玩具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选的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试一试。”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的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滚动。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征。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球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引导了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儿第二次的操作尝试
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点。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球体与圆形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首先引导幼儿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动手比一比,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依据比较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和幼儿小结:能向不同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是球体。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体是球体。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形、体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导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是球体。先请幼儿在周围能看到的环境中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在深一层引导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5、延伸活动
在延伸活动中,我创设操作活动情景,请幼儿帮玩具加工厂制作球体的商品,激发幼儿制作球体的欲望。做好后可以试着滚一滚,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滚动。教师提供报纸、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利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制作球体,通过自身的参与动手制作进一步巩固了对球体的认识。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尝试操作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快乐的情绪,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使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大班科学领域《石头变形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石头变形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二、说学情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著名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四、说活动准备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2、鹅卵石实物若干;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4、橡皮泥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认识竹子》
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音乐视频启示法、游戏情境体验法、重点分解法、示范讲解法。
音乐视频启示法:
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认识事物必须依赖于具体形象的物体,为此在活动中我采取了视频课件重点观察了熊猫走路的.姿势(相对于人们的手脚着地屈膝爬)、生活习性以及它的本领,以期完成教学目标。
游戏情境体验法:
这是活动的主要方法。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扮演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运用具体形象的熊猫头饰,通过让幼儿扮演熊猫来完成熊猫走、站立走、钻等动作,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幼儿活动积极性高。另外,形象的“竹林”、“山洞”、“小桥”、“草地“等也为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重点分解法:
手脚着地屈膝爬是活动重点和难点,要让孩子一次性掌握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们已经非常习惯于双手双膝着地爬。为让孩子掌握这个动作,观看录像后,对这一动作进行了重点练习;在之后的‘熊猫操’、‘采竹叶’中又进一步进行了巩固,这样重难点被分解在各个环节来突破,使孩子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个动作。
示范讲解法:
在一个游戏中连续完成几个动作,对小班幼儿来说难度比较大,‘小桥’怎么走,‘山洞’怎么钻、‘草地’怎么爬有必要进行示范讲解,以帮助幼儿按要求完成连续的动作。因此,在活动中,采用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办法明确提出了游戏的要求。
说学法指导:
体育活动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动’,为了让幼儿乐动、善动,主要通过情境体验法完成教学目标。启发幼儿听,感受音乐节奏的“动”;引导幼儿看,观察熊猫走的‘动’;鼓励幼儿学,亲身体验走、爬的。‘动’;指导幼儿做,巩固走、钻、爬等的‘动’。在情境中学习,在游戏中运动,是我指导幼儿活动的主要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熊猫走路的动作。(2分钟)
通过听音乐,启示幼儿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从音乐的节奏的感受上,体会熊猫慢吞吞走路的样子。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操作卡
2.各种动物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5分钟)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师板书课题: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10分钟)
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
(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当降落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3)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师:谁的尾巴长?生: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谁的尾巴弯?公鸡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
(4):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三)拓展延伸,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5分钟)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
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操作巩固,连一连(8分钟)
1、教师出示课件,先示范
2、幼儿在卡纸上操作
(五)音乐声中结束课堂(2分钟)
设计意图
一个下雨的清晨,手工区的报纸被雨淋湿了,老师不得已取消了当天的折纸活动,此举引发了孩子们的议论。梓扬说:“当我不小心弄湿了哥哥新买的图书时,哥哥急得跳起来。”可可说:“弄翻的茶水打湿了妹妹的衣袖时,妹妹冷得哭了。”帆帆说:“我和爸爸坐公交车,司机一个急刹车,爸爸的饮料打湿了手中的报纸,爸爸就没法看报了。”原来,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意外,给人们带来了小小的不便。那么,有什么快速、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湿报纸怎样变干”这个事件为契机,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参与“湿报纸变干”的系列小实验,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将湿报纸变干,初步了解“水遇热变成水蒸气”的特性。
2.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较为灵活地运用语言、图表展示使湿报纸变干的过程和结果,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3.关注身边的事物特征,乐于动手动脑并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幼儿已有填写“实验记录表”的经验;(2)在实验区域中投放过常见的操作工具,幼儿已认识工具名称及其基本使用方法。
2.材料准备:(1)湿报纸、吹风机、海绵、毛巾、台灯、取暖器等操作材料并分类摆放;(2)“‘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若干(其中有一张教师用表挂在黑板上,其余的幼儿用表放在操作桌上),每张操作桌上有小盘子一个,内装记号笔和画着操作工具的图卡,长线插座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调动幼儿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参与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导入语:“今天早晨,刘老师的《晨报》被洒出的牛奶溅湿了,没法看,只好又买了一份。小朋友们见过类似的事情吗?”
(1)鼓励幼儿调动相关的生活经验,大胆与同伴交谈并自由发言。
(师小结:“原来,类似报纸被打湿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给人们带来了不便。”)
(2)出示“湿报纸”和一些画着实验工具的图卡,以问题激发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
师:“想想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使湿的报纸变干呢?”
①幼儿两人为一组,分组讨论。
②幼儿以组为单位,依次选派代表说出自己猜想的方法,其他组员作补充。
(实录1:幼儿纷纷猜想如何使湿报纸变干的方法,并积极发言。伟伟说:“我用电吹风,因为它吹干了妈妈的湿头发。”琪琪说:“我用海绵,因为海绵吸干了我画画时的颜料水。”亮亮说:“我用微波炉,因为馒头在微波炉里加热时变干了。”还有幼儿说用台灯照、太阳晒等方法)。
(3)老师及时用“粘贴图卡”形式记录在示范用的“‘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上,并提议通过实验对这些猜想进行验证。
2.展开实验,合作寻找使湿报纸变干的方法
(1)指导语:“怎样使湿报纸变干呢?大家刚才想到了利用许多工具。你们看,老师在实验区域准备了吹风机、海绵、毛巾、台灯、取暖器等工具,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猜想的其中一个工具,和小组内的伙伴共同进行实验验证,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2)教师指导幼儿协调好计划实验。
①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与组内同伴共同选定要做的实验1~2个。实验前要有明确的过程中实验员要相互合作,如选用吹风机的小组,可以让一个幼儿拿吹风机,另一个幼儿双手拎着湿报纸上端的两个角配合实验。
②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小组观察记录员要在一旁认真观察湿报纸的变化,在实验方法栏粘贴上相应的实验工具图卡。
③实验结束后,小组观察记录员要如实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实验成果。然后,组员共同查看记录表并交流分享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3)各小组成员领取湿报纸,到实验区域开始实验(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4)实验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
①提醒幼儿严格按照自定的实验计划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实验员、观察记录员要相互合作并注意用电安全。
②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拿取湿报纸,避免撕破;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如安排实验顺序等。
③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实验记录表、记录笔等不能随处乱扔;变干的报纸要悬挂在指定的墙角;等等。
④建议幼儿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如选择太阳晒的幼儿发现湿报纸能变干但速度太慢,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在等待湿报纸变干的过程中,选择其他工具进行实验。
(5)结束实验,小组填写“‘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
3.成果展示。经验迁移
(1)相互交流,鼓励幼儿跟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实验后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快乐。
(实录2:选择使用吹风机的幼儿,说湿报纸如果离吹风机太近了就容易被吹破,太远了又没有风,只有在适当的距离内吹湿报纸,才能使它又快又好地变干;选择使用干毛巾的幼儿,发现用力擦,湿报纸就变皱了,而平铺在干毛巾上吸干水分反而效果又快又好;选择太阳晒的幼儿发现湿报纸能变干但太慢了,于是同时进行其他实验;小观察记录员则说自己来回观察记录,非常忙。)
(2)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情感体验,并及时将幼儿的实验成果汇总到示范用的“‘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上。
(3)经验迁移:“如何利用今天的实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报纸打湿的事情,如衣服打湿了、图书打湿了等事情。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呢?”
①启发幼儿调动生活经验和“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想象力,大胆讲述,教师对于一些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
②归纳幼儿的讲述情况,进一步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报纸打湿后怎样快速变干”入手,有效调动了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2.为幼儿提供了操作、试验的机会。记录表上“粘贴的实验工具图卡”,巧妙地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解决了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效地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同时,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实验操作,探索“湿报纸怎样变干”并在图表上完成了记录任务,由此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会用简单的比较、推理等方法去探索事物。
3.活动注重在科学领域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既增强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发展了合作等多种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绳子会发出声音。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活动难点:
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活动重点:
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4.猜测自己的绳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