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 欢迎您投稿)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接下来的科学探究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的生长特征变化;第二部分:探讨能记录下自己生长变化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大胆地让学生制作虚拟人物——小明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模型。让他们通过模型设计、制作及比较,回忆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种种变化;通过动手做模型,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供一个形象的实体,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自做模型的介绍,在老师的点拨下,从外到内来探究研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内外变化的种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的模型可以很简单,但必须得反映出虚拟人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在学生对自己组模型的介绍时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可以看到学生对人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的表述是丰富的。比如他们利用模型的比较向同学介绍人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身高、四肢、躯干等表面的生长变化。在完成了身体表面的生长变化的探究后,“那么哪些时在做模型过程中不能反映出来的呢?”学生在我这一句问话的点拨下继而如火如荼地转入到对身体生长过程中内部变化的研究中去。在此,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层面下的学生对身体内部变化的表述也不同,从“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到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学生都谈及到了,使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生长》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在生长》说课稿
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接下来的科学探究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的生长特征变化;第二部分:探讨能记录下自己生长变化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大胆地让学生制作虚拟人物——小明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模型。让他们通过模型设计、制作及比较,回忆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种种变化;通过动手做模型,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供一个形象的实体,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自做模型的介绍,在老师的点拨下,从外到内来探究研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内外变化的种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的模型可以很简单,但必须得反映出虚拟人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在学生对自己组模型的介绍时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可以看到学生对人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的表述是丰富的。比如他们利用模型的比较向同学介绍人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身高、四肢、躯干等表面的生长变化。在完成了身体表面的生长变化的探究后,“那么哪些时在做模型过程中不能反映出来的呢?”学生在我这一句问话的点拨下继而如火如荼地转入到对身体生长过程中内部变化的研究中去。在此,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层面下的学生对身体内部变化的表述也不同,从“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到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学生都谈及到了,使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在探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的方法部分。在小组讨论举例后,教会学生应用发明技法中的“头脑风暴法”在规定时间里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尽可能多地写出(形式不限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表示)能记录生长变化的方法。我认为该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探究科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研究成长现象这些较为单调的问题上,在形式上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师生之间单调的一问一答。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那么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一个情景让全体学生带着兴趣深挖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讨论、创设情境动手做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科学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对这些自行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不断反思,让学生明白每个方法的使用优点与不足。“怎样才能准确地记录自己的生长”,就是这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下一课时继续进行的教学探讨活动。课后我让学生就本课自己组的表现,互评,自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用铃声及“时间到”的组合图片有效地控制每一次学生活动的开始与结束,使整个课堂做到收放自如。
总的来说这样的设计使之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课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这类以思维训练为主的讲授课不再停留在沉闷,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注科学的态度,本课从做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以及介绍科技新产品、科研新成果的角度编排的探究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科技的进步;强化“我也能做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科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科学。
学情分析: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大部分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本课提出了“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起找一找”的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科学的存在,让学生明白“我也能够做科学”的意识。学生通过体验游戏中的科学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 究问题、解答问题;
2、知识目标:
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情感目标:
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乒乓球
学生准备:矿泉水、杯子、吸管(每人两根)
教学方法:
观察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
§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 二、实验探究,深入体验
§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
§ 四、课外拓展,继续探索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看看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出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2、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力气大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力气小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把上,用力向上吹,看看谁能把乒乓球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3、学生猜测:
4、验证猜测:
5、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6、教师小结:这个小游戏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板书科学)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实验探究,深入体验
活动一:“能否站起来”实验
1、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2、讲解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3、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5、交流、分析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起与坐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平常中又含有科学道理,这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去研究,也激起了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吹蜡烛”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
2、学生猜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哪些能吹灭蜡烛?哪些不能吹灭蜡烛?
3、分组实验:这只是你们的猜想,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展示)
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4、用火柴时,要注意安全。
并要填好实验记录(课件展示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4、学生讨论:(1)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2)为什么隔着木块、书本等不能吹灭蜡烛?(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快乐。
活动三:“吸饮料”实验
1、教师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喝牛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地喝到饮料牛奶。今天,我们用两根吸管来试一试。
2、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把自备的杯子里倒上矿泉水,再用两根吸管来吸,一根插到水里,一根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根吸管,看能否吸到饮料。
3、学生猜想:猜想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汇报: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6、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游戏和实验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家为了弄清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喝饮料的经验,他们知道吸管喝水很方便,但没有用两根吸管试着喝过,所以此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在探索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
1、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学生交流: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 。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教师谈话: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资料: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播放登月图片、无土栽培、克隆羊多利、磁悬浮列车、海上石油开采、风力发电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设计意图:
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奠定基础。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四、课外拓展,继续探索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板书设计:
科学 在我们身边
[板书特色:本节课告诉我们“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这一道理,而板书的设计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这一点。]
设计特色: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本课我采用游戏来导入新课,找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和一个力气小的同学来做游戏,而结果却出人意料,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所选的三个小实验都带有“玩”的色彩,在“玩”中引导学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本课讲的就是《科学在我们身边》,所以最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从而让他们明白“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我们一同生长随感日记
今天,日历翻到了7月18日这一页。今天,是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党建蒲公英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在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新有小学的支教生活到了终曲。时光匆匆,十天在我们的眼皮里偷偷溜走了,而我们在十天里也了解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今天的天气有些坏。雨从早上下到晚上,淅淅沥沥。但是今天大家都很开心。因为今天是我们的最终的文艺汇演。这个文艺汇演中,所有的小孩子都将自己在这十天里学到的东西在舞台上表演出来。特别是1班2班的孩子们,我们教他们的手语——《感恩的心》,也完美地表演出来,而且获得的同学们跟家长们的掌声。看着他们在台上自信满满的,做出一个个准确的动作,心里很安慰。因为这个是我们一起学习的东西,当他们的成功圆满地表演出来后,作为他们小老师的我内心是欣慰的。原来,一个老师的欣慰感是这样来的。看着他们在台上载歌载舞,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成就感、欣慰感。我们这十天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也很喜欢我们的课,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得到今天文艺汇演的圆满成功。
文艺汇演后,我向教室那边走过去的'时候,小朋友们远远地就看见了我,并向我招手说:姐姐,快来这里,姐姐,我们来拍照好不好…我听到时,心里很感动,在这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我很庆幸我来到了这里并收获了这么多份这珍贵的情谊。其中还有一个小朋友把我悄悄地拉到教室的一边并送我一份小礼物——她自己折的手工,顿时感觉心都要被融化了。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美好的瞬间。
还有一个小女孩,在听到我们要走的消息时候,哭着就跑远了,我追上去,摸着她的头,她低着头,擦了一下眼泪,抬起有些红红眼睛的脸蛋,目光带着寻求答案的疑惑,对我说:“姐姐,你们很快就要走了吗?你们还会回来吗?”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目光。我不忍心告诉她:“也许以后我们不会来了。”所以,我看着她,替她擦擦眼泪,柔声地对她说:“别哭了哦,姐姐以后有机会还会过来的不是吗?你要记住姐姐不能忘记姐姐哦……”我知道,我的记忆里已经有了你们的身影,我想,我是不会忘记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难得可贵的,如果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你。这次的三下乡活动给予了我很多,住在乡下队员们一大群人说笑、打闹,觉得生活很快乐。虽然吃着并不可口的饭菜,虽然睡着硬硬的地板,可是这种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出了忙碌外,我感受到的是围绕在每个人之间的融洽氛围,闲余时,大家的欢声笑语荡漾于清新的空气中…一起休息、一起共餐、一起生活,我们彼此更加了解对方,更加亲密,在快乐与愁苦中,我们一起成长。
在磨难中生长
方海权说,“冬季的冰冷方晓得一枝梅花独秀,春天的温暖才识得百花争艳的春色。也只要阅历磨难,才晓得甜美人生的可贵。”鲁迅说,“穿掘着魂灵的深处,使人受了精力底苦刑而得到伤口,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阅历过风雨的彩虹理解了美好的'可贵,所以它活得五彩斑斓;阅历过磨难的小草,它懂得了爱惜人生,所以它变的生气勃勃,高昂向上。所以乎!就有了“百家争鸣春满园”的神州奇观。
磨难是人生的最高等学府
邰丽华听不到声响,可是却用秀丽舞蹈感动观众。从可怜的低谷到艺术的巅峰,或许她的生命自身即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示生命的繁荣,在手臂间勾勒人道的高尚,一个朴素女子为咱们出现富丽的奇观,心灵的震慑不需要言语。
洪战辉,接连自强自立,带着小妹上学的大学生。当他仍是一个孩子的时分,就对另一个更微小的孩子担起了职责,就要撑起窘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英勇和刚强。日子让他过早地开端收成,他由此从男孩开端变成了磨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穷中肄业,在艰苦中自强,今日他看起来依然文弱,可是在精力上,他历来都是强者。
磨难是一个民族光辉背面的血泪沧桑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源不绝的文明史,在近代却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侮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役的开端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树立。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阅历了从鸦片战役到日本侵华,从大清王朝的完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树立。这一段段血泪交集的前史成为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无尽源泉。从此一个陈旧的民族巍然屹立在国际的东方,一步步成为了一颗灿烂的东方明珠。
从十月革命到如今,俄罗斯民族相同阅历了一次又一次战役的洗礼。翻开俄罗斯民族的前史,咱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光辉的民族背面是长达数百年的血泪沧桑。从沙皇准则到苏维埃政权的树立,一直到苏联卫国战役取得了最终成功,从彼得一世到列宁,再到普京,咱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民族一步步由磨难走向光辉。
彩虹,阅历过风雨后,才会变得愈加美丽。小草,阅历过风吹雨打,才会变得愈加刚强。唯有阅历过磨难的大家才会理解美好的宝贵,唯有阅历过灾祸的民族,才会愈加光辉。勇于阅历磨难,打败磨难。国际必将因咱们而精彩。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
我们在生长
课题《观察身体》 (1课时)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数据。能坚持定期测量和积累数据,供以后分析比较这些数据,掌握人体生长变化规律。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及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
脑、心、肺等各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通过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到观察身体的变化,认识到要关注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图片(课件)、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脚印、掌印,儿童保健手册。学生用具空白表格、钢卷尺、直角三角尺、纸筒、带指针的手表、贴有刻度的大可乐瓶或雪碧瓶(250ml)、可弯头的 吸管、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
“猜猜他是谁”
教师出示班内一位同学婴儿、幼儿时期的照片。问:你们能猜出这是咱们班内的哪位同学吗?
再出示与他(她)现在年龄相仿的照片。问:现在能猜出来了吗?为什么刚才你们猜不出来呢?
板书课题。3-5分钟2.知道人的身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
提问:你们都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自己在生长呢?
学生可一边出示准备的材料一边汇报,通过列举事实说明自己在长大。8-10分钟3.提问: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更准确的了解我们的生长变化情况?
学生讨论汇报。6分钟4.测量自己身体的'变化(10—12分钟)
(1)测量身高。
讨论:测量的方法和步骤、怎样测得准、怎样分工,讨论怎样记录到表格中
观看测量的视频然后相互合作测量,记录。
(2)测量胸围。
先集体讨论确定胸围测量的位置,然后按测量身高的合作模式进行测量胸围,记录测得的数据。
(3)测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4)测定肺活量。
学生根据自己测得的数据进行小组间的交流。15-18分钟5.后续活动。(参考儿童保健手册)
制定一份以后定期测量、记录的计划表。(主要是时间)保管好表格,以后使用。5分钟
第一部分:背景因素分析
1.教材分析
《我们赢了》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时、分、秒”的内容,从内容编排上看是按照:“认识钟面时刻”、“体验时分秒长短”、“实践应用”来安排的。本节课“我们赢了”第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它承前启后,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点、半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表上的时、分。也是学生后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也是三年级进一步学习12时和24时两种记时法的基础。整个教材的编排特点如下:
(1)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钟表 。如 教材通过情景图“我们赢了”,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引导学生认识钟面。(2)注重让学生感受1分、1秒、1时的实际意义。如教材专门设一节“一分能干什么”。通过数心跳、读书、写字、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秒有多长。(3)联系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经过时间,培养时间观念。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校生活天天使用的“作息时间表”初步地计算经过时间(整时或半时)。教材的编排能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目标是: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并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2)用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真正正体会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从目的要求上看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能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时、分,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大钟面模型,时钟。
学生:钟面模型; 预习“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班级及学生背景分析
执教者参加县学科带头人展示课活动,在永春县四所不同小学的二年级执教了《我们赢了》这课。从教以来,执教者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勇于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自主建构,经常把课上得 “新”“趣”、“活”,深受学生欢迎。
1号班级是永春县实验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全班50人,本地居民家庭的占50%,干部家庭的占10%左右,40%是邻镇石鼓农村家庭的孩子。2号班级是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通过学习,知道钟面有12大格,也学会认读、认写整时或半时。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决定了这节课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践活动入手,借助具体地操作,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分概念,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第二部分:教学片断及分析思考
一、熟悉生动 引发共鸣
案例一:(一)激趣导入
1、在1号班级教学: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播放申奥成功庆祝视频)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平静):我看到了申奥成功,人们在欢呼。
师:举办奥运会,这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是中华民族百年的期盼。207月13日晚10时08分,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我们赢得了奥运会的主办权。也就在去年8月8日8时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也开得很圆满。世界震惊了,中国强大了,(板书课题:我们赢了)让我们充满自豪地说:我们赢了。
生语气平静跟读“我们赢了”
师:是呀。时钟为我们记录下许许多多重要时刻,是我们生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时钟的有关知识
(补充课题:――认识钟面及表示的时间。)
2、在2号班级教学:
播放“神州七号发射”片断。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取得成功!
生2:我知道神舟七号飞船是209月25日9时10分成功发射。
生3:神舟七号飞船宇航员是……
师:太空行走,这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是中华民族百年的期盼。在2008我们国家还发生了哪些大事?
生1:2008年8月8日8时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也开得很圆满。
生2:5月12 日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师:是呀。时钟为我们记录下许许多多重要时刻,是我们生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时钟的有关知识――认识钟面及表示的时间
师:现在是几时?(8:25)小朋友在上课,老师正在给小朋友讲述“神州七号”成功发射的故事呢。
……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只有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的情景,学生才能老师、与同学产生认知共鸣,学生才能大胆地、滔滔不绝,源源不断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积极交流、互动。
《我们赢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主题图是北京年申办奥委会成功的庆祝场面,可对于的二年级学生,当时他们才一两岁,陌生而遥远。教学时,我与时俱进,把它更新为2008年的神州七号发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看着动态的画面,神州七号发射、着陆、宇航员出舱行走等各个重要情景,仿佛就发生在他们眼前,他们感到既熟悉又亲切,兴奋不已,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再联系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师生交流顺畅,互动热烈。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时间与现代科学、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我国在航天事业、体育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而自豪,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浓浓的爱国情感。同时利用神州七号各个时间段有效复习了时间的认读、书写,顺理成章唤起旧知(4:30和9时刚过)的回忆,引入新知(精确认读发射时间9:10和着陆时间5:37等几时几分)的学习,取得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问题引领 充分互动
案例二:
A、指名说:从钟面你看到了什么?
师: “从钟面你看到了什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有12个数字。
师:引导学生以12为起点,一格格数到12格。(在大钟面模型贴上小圆点)
生2:钟面上有60个小格。
师:引导学生以12为起点,一小格一小格数到8小格。停下追问:数到这里(数字3、4、5、――12)是几个小格?怎么算得这么快?(5的口诀)(用红笔在大钟面模型边写5、10、15、-――60)
课件:时针走到这是几时?(5、10、2、过9、快7时)小结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
B、通过看一看、拨一拨,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钟表,动手拨一拨,让时钟走过一小时。观察时针、分针怎么走?指名说。
生3:时针和分针同时走,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往右绕圆圈走(这也叫顺时针方向)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是呀它们同时起步,同时停下,表示的时间是相同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生4: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师:如果走一大格是几分(5分)走一圈呢?(60分)。
师生边拨时钟,边数数到60。
课件:分针走到这是几分?(08、20、45、30、23、04分)
小结: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生5: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生6: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板书:1时=60分
课件再演示一遍。
问题是互动的桥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讲究加强交流、互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提出来的让互动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即实际起点上,而不是逻辑起点上。因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高速发展,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实际起点远远高于逻辑起点。只有问题切入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才能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促进课堂有效的交流,充分的互动,最终实现有效的教学。
第一个问题“从钟面你看到了什么?”这问题直观形象、实物(时针、分针、钞针、大格、小格、数字)真实地摆在学生的面前,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第二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钟面上的其他秘密,即规律性的东西,如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把学生感性的初浅的物性的认识进行数学化与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更是从动态上才能观察到的,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看、拨、想等视觉、空间想象、分析推理思维得出的较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螺旋上升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与老师、与其他学生及教学资源(时钟)产生充分的互动。
三、赏识鼓励 激活思维
案例三:
师:为什么在9时08分中间要写个 “0”?
骁阳:以前学过9时写作9:00,所以9时08分中间要写个“0”写作9:08。
师:哇,你才读二年级就懂得联系学过的知识来推理,真了不起!
师把期盼的眼光投向其他同学。
奕桢:我知道啦,是骁阳提醒了我。10分以下的都要添0,补够两位数。
师:比如说――
生齐:9时01分、9时02分直到9时09分。
这样,在老师的赏识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主体,把要我学习的要求变为我要学习的需要,学生思维活跃,大开智慧之门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真正的赏识者。教师不能忽略课堂中的每一件“小事”。 一个温柔的笑脸,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温馨的鼓励与祝福,饱含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亲近,让他们欢欣鼓舞;对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信心百倍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保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和课程资源有效的互动。
教师要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更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总之,有效互动就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互动”起来,既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有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互动。“互动”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意外和精彩,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开启心智著名,提高能力、发展情感的平台。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有效教学特点之一。
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充分的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促进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及启示
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借助于语言。语言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所以老师注意教学语言,字斟句酌,做到通俗易懂,用词用语准确无误。
首先把数学语言通俗化,比如说“请你观察钟面,认读出这个时刻”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就是“仔细看”,“认读”就是 “看清楚并说出来”。否则对低年级出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就谈不上与你交流、互动。
其次,注意数学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的区别与联系,及时替学生揭开它们之间的“窗户纸”。俗语说,“捅破不值钱”。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的几“点”几分就是数学学习中的几“时”几分;“几个字”的 “字”就是钟面上的“大格”,所以分针走一个“字”是一个大格就是5分。“分钟”一般只说“分”等等。只有及时勾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扫除师生交流的障碍,更好地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采取了让学生阅读和访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各种营养成分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帮助他们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评价全班食物统计结果与进一步研究食物搭配打下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为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做准备。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和访问听课的教师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通过简单的方法检测熟悉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查找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了解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2、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器材:食物卡片、碘酒、白纸、记录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 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 通过今天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 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 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第一步:由“爱”导入、激起爱国之情,揭示课题。
我这样创项:首先教师用很随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引出“爱”字,继而因势利导:爱的含义很深、很广。然后举生活中,学习中的爱的实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顺利地引出课题:我们爱祖国。
第二步: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与答案、印证学生的反馈、理清诗歌的思路。
第三步:精读诗歌、情感升华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了阅读,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让读者去了解祖国、新近祖国、感受祖国是实实在在的。在教学中,我每时每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边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定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达到情感的共鸣”,如:诗歌的最后一节是情感的升华,尤其是“我们爱祖国”这一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通过我的点拔和引导,学生们终于读出了三句诗层层推进的情感变化形成了高潮 。
最后,说说媒体辅助
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说说课堂扩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前进。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诵或背诵”、“表演歌唱”、“提笔仿写”三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创造,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当然,本节教学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希望各位老师,给我多提宝贵意见,我表示非常感谢!
《我们爱祖国》说课稿
《我们爱祖国》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
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
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第一步:由“爱”导入、激起爱国之情,揭示课题。
我这样创项:首先教师用很随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引出“爱”字,继而因势利导:爱的含义很深、很广。然后举生活中,学习中的爱的实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顺利地引出课题:我们爱祖国。
第二步: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与答案、印证学生的反馈、理清诗歌的思路。
第三步:精读诗歌、情感升华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了阅读,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让读者去了解祖国、新近祖国、感受祖国是实实在在的。在教学中,我每时每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边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定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达到情感的共鸣”,如:诗歌的最后一节是情感的升华,尤其是“我们爱祖国”这一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通过我的点拔和引导,学生们终于读出了三句诗层层推进的情感变化形成了高潮 。
说说媒体辅助
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说说课堂扩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前进。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诵或背诵”、“表演歌唱”、“提笔仿写”三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创造,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当然,本节教学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多提宝贵意见,我表示非常感谢!